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箴言(zhēn yán)恣意(zì yì)B. 桎梏(zhì gù)蹉跎(cuō tuó)窈窕(yǎo tiǎo)C. 踯躅(zhí zhú)峥嵘(zhēng róng)蹊跷(qī qiào)D. 缱绻(qiǎn quǎn)徜徉(cháng yáng)饕餮(tāoti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真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 他因为生病,所以没有参加昨天的会议。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下列句子中,属于反问句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他难道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吗?C. 我们怎么能不珍惜时间呢?D. 你难道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吗?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树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不仅聪明,而且勤奋,还很有才华。
D. 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答案:1. D 2. B 3. A 4. A 5. B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的名句。
7.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
8.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
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挨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抱怨中__________其实生活永远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说有,就该抱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棱角分明,遇事宁折不弯,还自以为是一种__________,却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后来渐渐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当足__________A.蹉跎执拗外圆内方B.蹉跎执著外圆内方C.徘徊执著外柔内刚D.徘徊执拗外柔内刚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知名民校横空出世,受益的将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们,还有部份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
B.研究人员发现: 1300 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大约 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彻底恢复正常。
C.2022 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首播时,凭借 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D.浮现突发情况时,应急车道被占用,会导致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3.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3 分)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造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末的温和,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灯笼草不在乎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乎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各儿闹去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清晨,登上山顶遥望骆马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充满灵气,那样富于魅力。
2024届湖南省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及答案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文学内涵丰富多彩,既可书写乡土历史,也可关注乡村现实,或写实,或象征,或抒情。
但无论如何,乡土小说在未来要有所突破,更具审美价值,能对中国乡村历史、现实与未来前景作出更具梯度与广度的思考,须摆脱传统叙事范式的限度,“接通”乡村现实的巨变,在多方面进行更新。
一是更新对乡土文明的价值认知。
也就是说,充分尊重乡村的本体地位与独立价值,重构乡土文明的正向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对现代性的某种迷思,乡土文明通常被预设、框定为传统、落后的文化形态,与现代化构成一种悖论与张力,总是遭到无情的批判与碾压,中国百年来的乡土文学基本上是在此方向上惯性地书写。
事实上,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明,而乡村则是农耕文明的实体载体与存在空间。
可以说,乡村文化不仅是建构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感的重要精神源泉,还滋育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因此,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支撑了古代中国的生存与繁荣,也为当代中国积淀了文化基因与根脉。
乡土文明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并非仅仅是评判现代性的参照坐标,亦不是城市文明的附庸,它同样有着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
因此现代化并非是完全要抛弃传统,现代化也可以说是植根于传统的一种转型与生长,与传统一脉相承。
未来的乡土小说不必再视乡村为一种话语批判的武器,实有必要以平视的姿态去看待农耕文化中那些悠远的传统元素,通过对乡村固有的风俗、风情、风景的展示,建构乡村自身之美,从而彰显乡村文化的丰盈,赋予乡土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功能。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筵席(yán xí)恣意(zì yì)B. 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C. 罄竹难书(qìng zhú nán shū)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 恣睢(zì suī)踟躇(chí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作文比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
B.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过去的事情。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虎穴”比喻危险的地方。
D.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道理。
4-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选择题]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1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1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1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文章和问题]四、古文翻译(共10分)21. 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五、作文(共30分)22. 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听众,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答案:D解析:A项中“经过”应改为“经历”;B项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他”之后;C项中“值得一读”前应加上“非常”。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A解析:A项中的“春风”赋予了春风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绿”的动作,是拟人手法。
其他选项均未使用拟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正直。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A解析:A项中“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使用了三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排比。
其他选项中B使用了排比,但不是三个并列短语;C使用了并列,但不是排比;D使用了比喻,不是排比。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值得吗?D.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B解析:B项中的“这样做对吗?”是一个设问句,即提出问题,不期待回答。
其他选项均不是设问。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B. 他的心像水一样柔软。
C.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
D. 他的心像风一样自由。
答案:ABCD解析:ABCD项均使用了比喻,将“心”分别比喻为“石头”、“水”、“火”和“风”,形象地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 人教版高三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人教版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只要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阅读,无论是“浓缩书”还是原著,都是有益的。
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浓缩书”只是一种辅助阅读工具,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体验。
虽然“浓缩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但是它无法替代我们亲自阅读原著所带来的阅读乐趣和思考体验。
因此,在选择阅读方式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决定是否选择“浓缩书”。
二)夹叙夹议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他在地震、测量等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这个器具可以感知地震的方向和大小,是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张衡的地动仪是如何工作的呢?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了重力和惯性的作用。
地动仪由一个圆形青铜器和八个青铜龙组成,龙的口中吐出一颗铜球。
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产生震动,铜球就会从龙口中掉落,掉落的方向和位置就可以反映出地震的方向和大小。
虽然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是它的精度并不高。
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限制,地动仪的制作难度很大,而且只能在平稳的地面上使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仪器的制作和使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现代的地震仪器不仅精度更高,而且可以在各种地形和环境下使用,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地震预警和监测服务。
三)议论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购物。
但是,网络购物中的售后服务却成为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有些商家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拒绝退换货,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售后服务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售后服务的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定,加大对商家的处罚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强对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对于售后服务不到位的商家,应该及时予以惩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现代文阅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读。
材料一: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
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
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
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
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
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
”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李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多元价值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了更多自由。
但为什么说价值多元化又是一种“困境”呢?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
人总要寻求意义。
在价值多元化的处境中,我们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以相信A,也可以相信B,但没人能说,A或者B就是最好的。
因此,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人仍然信奉宗教,有人一心追逐名利,有人相信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人执着于奋斗进取和成功,有人相信及时行乐、沉湎于各种感官享受······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有自己的主观理由,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共同理由。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
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
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好像无论我们如何选择都可以,要么是人云亦云的,要么是任意武断的,但都没有确定无疑的依据。
这种空虚的不确定性,让现代人很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这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问题。
在社会层面,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棘手的问题。
公共生活中有许多激烈对立的议题,本质都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比如,美国政治辩论中有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堕胎的合法化。
有人依据宗教信条,认为堕胎就等于谋杀生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怀孕女性有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身体”,而人的身体理当由自己支配,这是个人的基本权利。
这两种观点背后都有它的道德依据,像这样的价值观念冲突很难用理性化解,我们不能确定无疑地说,哪个道德依据一定“更正确”。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1.介绍本文将提供一份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以帮助同学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2.选择题
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是(A) A. 马上就要考试了。
B. 马上的面前尚有种种未解之谜。
C. 这道菜是马上要在桌上了的样子。
D. 我们马上了解到了这个情况。
4.恰如一位旷世奇才,____他的流畅修辞和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高度的审美标准(D) A. 越发巍然 B. 越发锁定 C. 越发翻江倒海 D. 越发卓尔不群
5.请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B)文不加点:此君能歌善舞的文化大革命“坏家伙”是指 A. 林枫 B. 蘇新、林晓燕等 C. 亲戚 D. 警察
6.填空题
7.春雷落在花瓣上,是花朵博爱的____之语。
(绽放)
8.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____的暮年。
(耄耋)
9.全文____了仙人指点石、林间结庐的儿童幼稚时光,昭示了未来的取向。
(描绘)
10.解答题请用一篇短文简要描述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11.作文题请以。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
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虽跨越千年,却彼此相通。
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
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
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
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
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
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
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
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
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
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
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
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
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
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
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
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高三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酒香戏外曾瓶高明远在轩辕宫附近开酒坊,既酿酒,也卖酒。
高明远卖酒有规矩,每天最多卖三十斤,每人最多卖二斤。
每天卖完酒,高明远就去三泸茶园。
高明远去三泸茶园看戏,买票,有讲究。
如果是陈三卿的戏,必买一个好位子,似乎离陈三卿越近越好,不怕花钱。
如果没有陈三卿的戏,不管是哪个名角,都花最少的钱,进园即可。
相传、陈三卿刚到三泸茶园演出,因相貌平平,脸上还有麻点,同行和观众并不看好。
她演的是《挑帘打饼》。
陈三卿一出场,步法身段,时如蜻蜓点水,螃蟹行沙;时如电闪风犁,云行雨骤;时如垂柳摇曳,时如海棠婀娜。
看戏的人,刚开始漫不经心,殊不知待几步金莲挪动,眼睛和耳朵,全到了陈三卿身上,一场戏下来,陈三卿让台下观众似醉如痴,掌声如雷。
①那天,高明远在观众席。
陈三卿有了名气,常有人请她到家中唱戏。
为了热闹喜庆,名角要向主家献酒。
陈三卿献酒,手中酒壶,必盛高家酒。
城隍庙北边的张记桐油店张老板,母亲七十八岁,生了病,临时决定,提前替母亲办八十大寿,冲冲病痛;也临时邀约,请陈三卿来唱戏喜庆喜庆。
因是临时,一时难以凑上那么多高家酒。
陈三卿也直率,问张老板,我那几杯,应该准备好了吧?张老板直点头。
其实,张老板藏有心眼儿,他就不信,你陈三卿,能把酒城这家那家的酒喝出来?锣鼓敲得昂扬激烈,唢呐吹得高亢喜庆,陈三卿端着酒献老寿星,她执酒壶,捧酒杯,正陪饮,酒刚进嘴,即如彩虹般喷射而出。
陈三卿笑盈盈的脸陡然间结满冰霜,冷冰冰地说,不是高家酒!张老板惊讶得嘴都合不拢,正要狡辩,陈三卿卸妆,对张老板拱拱手,告辞走人。
张老板还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问,陈师傅,怎了?陈三卿不停脚,说,你坏了我的规矩。
这事,很快传开了。
高明远心里鼓胀看一句话:以后,陈师傅,你喝高家酒,收成本价。
高明远这话,没机会说。
陈三卿喝酒,用不着她到高家酒坊买。
这天,排轮子买酒的长龙中出现了陈三卿。
尽管换了戏装,一眼,高明远就看到了。
嘴巴,差点惊歪了,但很快镇住神,问,陈师傅,今天什么日子,你亲自来?不管如何掩饰,还是有些磕磕巴巴,语气里,是满当当的惊诧,甜丝丝的欢喜。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包含了多种题型和答案解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和掌握高考语文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典型试题及答案的示例:#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蹊跷(qī qiào)徇私(xùn sī)踌躇(chóu chú)B. 恣意(zì yì)箴言(zhēn yán)翩跹(piān xiān)C. 踯躅(zhí zhú)踌躇(chóu chú)翩跹(piān xiān)D. 恣意(zì yì)箴言(zhēn yán)蹊跷(qī qiào)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C. 这篇文章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努力,而应该继续坚持。
答案:C# 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古文名句的下一句。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下一句是:“__________。
”- 答案: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填写合适的成语。
- 他做事总是________,从不拖泥带水。
- 答案:雷厉风行# 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滕王阁序》节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1. 请解释“物华天宝”的含义。
答案:指自然界的美景和珍贵之物。
2. 根据节选内容,分析作者对洪都的描写手法。
答案:作者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通过对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洪都的壮丽和繁荣。
# 四、作文题请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
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
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
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
”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
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
《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B.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了不便。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D. 这本书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 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旅行。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的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更好地生活。
B.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实现梦想。
C.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为了提高自己。
D.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为了丰富人生。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的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的声音如同雷鸣。
C.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D.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答案:1. A 2. A 3. B 4. A 5. 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______所作,被誉为“骈文之冠”。
7. 《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上佩戴的通灵宝玉上刻有“______”四字。
8. 《诗经》中的“国风”共有______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9.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中被称为“智多星”的是______。
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______》。
答案:6. 王勃 7. 莫失莫忘 8. 十五 9. 吴用 10. 水调歌头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答: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复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内心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B. 举世皆浊我独清(污浊)C.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D. 温故而知新(复习)答案:B(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浊”应解释为“混浊不清”,而非“污浊”。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答案:C(C选项没有使用明显的修辞手法,而其他选项分别使用了设问、对偶和拟人。
)3-10. 略(根据实际题目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和选项。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答案:《诗经·郑风·子衿》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答案:范仲淹3-10. 略(根据实际题目内容,设置相应的填空题。
)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40分)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章内容略)问题: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答案:文章中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和乐观向上的品质。
2-4. 略(根据实际文章内容,设置相应的阅读理解问题和答案。
)四、作文(30分)题目:《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要求: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800字。
作文示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
在我的眼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点滴体现。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家里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这些习俗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方式,更是对家庭团圆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传统文化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4.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5.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6.一、现代文阅读(35分)7.(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韩愈创作古文,追求“文以明道”“文道并重”。
韩愈对“文”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其《答陈生师锡书》云:“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在《答李图南秀才书》中说:“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文”在韩愈看来,表达了古文作者的主体自觉,展现了精神修养的丰富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韩愈所创造的古文传统,不是单纯的文章传统,而是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传统。
宋代以下,士人代代诵习以韩文为代表的古文,深切体会儒家伦理作为绝对信念和内在责任的意义,在古文的化育下,成为彼此同道相应的精神共同体。
这个“同道共同体”立足于对绝对信念的信仰、对内在责任的承当,其同道情怀无需依赖亲情的联结和礼法的牵系。
韩愈《师说》对此有最好的表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既是表达韩愈所理解的师生关系,也是其所建构的“同道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这个“同道共同体”在千年时间里,一直是士人的理想追求,为新儒学奠定了最广大的社会基础。
对中国文化的鲜明自觉,是这个“同道共同体”的核心。
涵育“同道中国”是韩愈古文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关注“乡土中国”且终生都在思考,中国如何从“乡土”走向世界。
这一思索,与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同心同意。
韩愈古文所涵育的“同道中国”的精神传统,正是传统中国走出“乡土”社会的伏笔,亦是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的努力,认识这一努力的意义,才能发现近代以来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其实并不完全是从“乡土”、从“家”起步,曾经伴随古文的传习而影响千年的“同道中国”理想,为这个征程做了准备。
河北广东金太阳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自从19世纪以来,文学上的形式与内容之争,普遍地存在于各国的文坛。
一方面楬槳着健全的内容,另一方面标榜着精美的形式,各执一端,争吵不已。
在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世界文学史的主流,内容论者一致认为文学必须表现一些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有补益的东西。
重视形式的形式论者,虽然不能说没有,但那是太稀少的。
例如亚里士多德之孑然孤立于西方的文学批评史上,中国齐梁时期诗文之为历代所诟病。
②中国一向最看重事物的实用价值,认为文学毋庸置疑是用以载道的。
《大序》里说,先王用诗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功用之大如此,内容之非健全不可自不待言。
孔子劝人学诗,是因为诗有兴、观、群、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功用。
自此以后,历代文人对于诗文所重视的是其所含的讽喻之义,而非形式的精美。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所谓兴寄,自然指的是讽喻之义。
从韩愈以后,尤其是桐城派,“文以载道”和“言之有物”,就成了文人的金科玉律了。
③西方从柏拉图、贺拉斯、卢梭,一直到近代的托尔斯泰,没有一个不是十分重视文学所含的内容价值的。
柏拉图因为荷马在他的史诗里把神和英雄写得同普通人一样无恶不作、一样愚蠢和莽撞,遂大加贬责,认为是不可宽恕的过失。
罗马批评家贺拉斯认为文艺的功能第一是教训,其次才是发生快感。
卢梭因为文学的不道德的影响而痛诋文学,认为文学是腐蚀自然人的利器。
托尔斯泰则更是人尽皆知的一个极端的内容论者。
他以原始基督教的教义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他在论莎士比亚时,极力攻击莎氏,就是因为他不合教义。
他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极低下而不道德的。
”④形式论者之能与内容论者分庭抗礼,是浪漫派兴起以后的事情。
戈蒂耶喊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雨果、海涅、佩特、王尔德等人把它发扬光大,进而演变成唯美主义,于是重视形式的论调就风靡一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
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宽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
山舒缓,_______________;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寂寞)。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
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喜,用柳岸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境况)。
静立水畔,______________,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恬静而安然。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A.喧嚣(xiāo)柳岸花明B.水湄(mén)不骄不燥C.水袂(mèi) 不瘟不喜D.着(zhuó)陆绿草萋萋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宽阔寂寞境界 B.开阔寂寥境界C.开阔寂寞境况 D.宽阔寂寥境况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似水墨画卷中的留白般清淡听任水中的绿草牵系着心灵B.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听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听任水中的绿草牵系着心灵D.似水墨画卷中的留白般清淡听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难度越来越大,仲裁员往往需要不胜其烦....地向当事人宣讲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市民惊喜地发现,昔日街角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游园,曾经拥堵不堪的超市门前变得秩序井然,这一切都得益于紧锣密鼓....地进行的市容整治行动。
C.被人们称为“东北最美高铁”的吉图珲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途经长白山、松花湖、拉法山等众多风景名胜,沿途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D.由于手机屏幕字体较小,需要使用者目不交睫....地盯着看,这会让眼睛睫状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容易诱发近视、干眼症等眼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D.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每题3分,共9分)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
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
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
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
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
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旋涡地带。
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公元前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器物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
由此可以推知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
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6.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D.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夏文明诞生于公元前2千纪初前后,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它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B.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包括青铜技术在内的外来文化因素,使中原地区的社会发生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有人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种变化。
D.中国境外的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这一观点一直遭到学界否定。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铜器的制造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因为制造青铜器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B.小麦高产但需要灌溉,要大面积种植小麦,必须有分配和调节水源的公共管理系统,所以小麦的普遍种植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C.从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上看,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出现,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的传入,大大改变了中原内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辨博能属.文闻于郡中。
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卫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
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
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
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偃穷诎,服罪当死。
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
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注:①制,帝王的命令。
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③传,凭证。
④便宜,利益、好处。
⑤横草,使草倒下。
⑥孤于外官。
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属:写作B.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辞:托辞C.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加:更加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致:送达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军揖太守而.去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且.盐铁,郡有余臧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C.为复传,还当以.合符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乃.遣军使南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B.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C.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D.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