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的合作发展

合集下载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目的以及该合作框架的重要性和意义。

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作为一项重要的区域合作计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该框架协议旨在促进广东、香港、澳门和珠海这四个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地区各方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形成是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协商下实现的。

通过共同制定协议的方式,各方可以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进行合作,加强地区内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该框架协议将构建一个稳定、开放、包容和规范的合作机制,为各方提供更加有利的合作环境和平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意义重大。

首先,该协议有助于加强珠三角地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和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其次,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的推进,可以实现各方发展的互利共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该协议还可以促进人文交流和社会合作,增进珠三角地区各方的文化认知和相互了解。

总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影响的合作机制。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相信该协议将为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在这一部分,将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以及文章的目的和结构进行概述。

2. 正文:本部分将从背景介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形成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1 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将介绍泛珠三角地区的背景情况,包括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该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合作机遇。

2.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形成:本部分将论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各成员国/地区加入合作框架的动机和意愿。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鹤山广播电视大学凌仕康前言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由于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同时,由于香港的国际航运、金融和物流中心的功能,湖南、广西等地的进出口货物主要经珠三角和香港,又形成了一个以大珠三角为主要进出口通道的“泛珠三角国际物流圈”。

泛珠三角地区拟订了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

合作的发展历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1、全球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条件与水平差异巨大,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利益各有所求,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WTO多哈回合谈判屡遭挫折,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最近欧盟实现了新一轮扩大,已经成为拥有25个国家,4.5亿人口,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贵州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任务清单

贵州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任务清单
省发展改革委、 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15
鼓励发展多式联运。着力解决制约甩挂运输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甩挂运输网络化发展。
加快推进公铁、公水、铁水等多式联运,实施贵阳改貌综合物流港、贵安国际物流港、遵义阁老坝黔北物流新城等40个多式联运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推广网络化运输。支持贵阳货车帮互联网物流平台发展。
加强与企业标准制订合作,推进产品检验、计量检定、资质认证等结果互认。加快“质量云”建设,到2018年建立地方标准化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平台。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省质监局
省工商局
10
建立统一的市场执法标准和监管协调机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探索建立区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统一的市场执法标准和监管协调机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一步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
省科技厅
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8
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十二)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贵阳国家高新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众创空间,加快推动贵州众创联盟发展。
省科技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9
探索建立跨省(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争取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点。
省交通运输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能源局
14
(六)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
2018年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三期及黎平、荔波等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仁怀、威宁、黔北、罗甸机场建设,争取国家支持规划建设都匀、盘县等支线机场。加快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力争开通贵阳到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际航线。

珠三角会展经济带发展现状

珠三角会展经济带发展现状

珠三角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会 展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 策措施,为会展业提供了资金 、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珠三角地区的会展设施较为完 善,拥有众多知名的会展场馆 和酒店。这使得珠三角地区的 会展业能够满足不同规模和类 型的展览需求。
珠三角会展经济带面临的挑战
1. 竞争激烈
随着国内会展业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的会展 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为了保持其竞 争优势,珠三角地区需要不断提高其会展业的品 质和服务水平。
• 会展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首先,会展活动能够促 进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其次,会 展活动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 等。最后,会展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 税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04
珠三角会展经济带的发展 优势和挑战
珠三角会展经济带的发展优势
会展产业的发展情况
珠三角地区的会展产业呈现出快速发 展的趋势,该地区政府积极支持会展 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会展活动。
会展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 发展,如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等 。同时,会展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提 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会展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除了广州,珠三角其他城市如深圳、珠海、东莞等也在积极建设会展场馆,以吸 引更多的会展活动在该地区举办。
会展活动举办情况
珠三角地区每年举办众多会展活动,其中广交会是最具代表 性的展览之一,每年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商和观众前来 参展。此外,还有深圳高交会、珠海航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 展览。
除了大型展览外,珠三角地区还举办各种专业会议和论坛, 如广州国际汽车展、深圳国际电子展等。这些活动为参展商 和观众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产业合作和经济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构筑“开放、和谐、共赢”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极---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项目组二〇〇五年九月十二日目录前言 (19)研究成果摘要 (22)主报告 (26)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27)1.1 “泛珠三角”区域的界定 (27)1.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与特征 (29)1.2.1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 (29)1.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特征 (30)1.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宏观背景 (32)1.3.1区域协作成为21世纪初全球经济的主流方向 (32)1.3.2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32)1.3.2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3)1.3.3 有利于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启动的巨大商机 (33)1.3.4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 (34)1.4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36)1.4.1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评价 (36)1.4.2 “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地位 (41)1.5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意义 (46)1.5.1 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46)1.5.2 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47)1.5.3 统筹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48)1.5.4 有利于加快地区开发开放进程 (49)1.5.5 有利于发挥“泛珠三角”区域作为整体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49)1.5.6 落实一国两制和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有力保障 (50)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依据 (53)2.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与区域经济整合或一体化 (54)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与内容 (54)2.1.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56)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56)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本涵义 (59)2.2.1基本内涵 (59)2.2.2评价标准 (61)2.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62)2.3.1 协同学 (63)2.3.2 梯度转移理论 (65)2.3.3 区域分工理论 (65)2.3.4 产业集群理论 (67)2.3.5 增长极理论 (69)2.4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70)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70)2.4.2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70)2.4.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71)2.4.4 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战略 (75)2.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评价 (76)第三章国内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9)3.1 世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模式 (79)3.1.1 国际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79)3.1.2 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 (80)3.1.3 流域经济合作模式 (81)3.2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实践 (82)3.2.1 国家层面的协作:美加自由贸易区 (82)3.2.2 国外区域间协作: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 (86)3.2.3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启示 (89)3.3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回顾 (94)3.4 中国区域协作案例解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1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106)4.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条件 (106)4.1.1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107)4.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 (110)4.1.3 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的互补性 (120)4.1.4 省(区)间比较优势分析 (127)4.4.5 区域协作机制 (135)4.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基础 (137)4.2.1 已有的协作发展 (137)4.2.2 基础设施 (137)4.2.3 区域物流协作基础 (162)4.2.4 消费市场 (163)4.2.5 城市群发展 (165)4.2.6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66)4.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制约因素 (185)4.3.1 体制性障碍 (185)4.3.3 市场化进程差距显著 (189)4.3.4 区域市场一体化不高 (192)4.3.5 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严重 (194)4.3.6 行政区划多元化矛盾 (199)4.3.7 共赢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 (203)4.4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评价 (204)4.4.1 区域协作历程 (204)4.4.2协作的政策基础 (205)4.4.3区域协作领域 (207)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思路 (211)5.1 指导思想 (211)5.2 基本原则 (212)5.2.1 虚实结合,力求实效 (212)5.2.2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 (213)5.2.3 尊重市场,循序渐进 (213)5.2.4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213)5.3 战略定位 (213)5.3.1 定位依据 (214)5.3.2 省(区)定位 (214)5.3.3 战略定位 (220)5.5总体发展思路 (226)5.5.1 经济圈发展模式 (230)5.5.2 复合轴线发展模式 (235)5.6各省(区)发展思路 (240)5.7发展目标 (257)5.7.1目标依据 (257)5.7.2近期发展目标 (257)5.7.3远期发展目标 (259)5.8 协作重点领域 (260)5.8.1 重点领域设定依据 (260)5.8.2 重点协作领域 (262)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机制 (271)6.1 区域协作发展的协调机制 (274)6.1.1 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的发展思路 (274)6.1.2 区域协作机制层次的三种架构方案 (275)6.1.3 协调政策措施 (279)6.1.4协调产业结构 (279)6.1.5利益协调机制 (285)6.1.6契约式行为约束机制 (286)6.1.7评价机制 (287)6.1.8应急合作机制 (287)第七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对策 (288)7.1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统一市场.. 2887.1.1 加速各地区市场化进程 (289)7.1.2 统一区域市场管理 (290)7.1.3 壮大市场主体 (290)7.1.4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民间合作机制 (291)7.2 以信息化为导向,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2)7.2.1 开展电子政务,增强政策行政透明度 (294)7.2.2 完善“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4)7.2.3 搭建“泛珠三角区域信用平台” (294)7.2.4搭建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口岸” (295)7.3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295)7.3.1 协调区域教育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295)7.3.2 加强区域科技协作,肥沃创新土壤 (296)7.3.3 落实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创新平台 (296)7.3.4 提升创新结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296)7.4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297)7.4.1 大力推进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促工业化 (297)7.4.2 积极发展大城市间的合作,以城市合作促产业合作 (298)7.4.3 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带经济 (298)7.5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核心竞争力 (299)7.5.1 基础设施环境 (299)7.5.2 政务环境 (299)7.5.3 金融环境 (300)7.5.4 社会环境 (301)7.6 充分发挥核心圈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3017.6.1 整合地区优势,聚集经济能量 (301)7.6.2 打破约束瓶颈,承接辐射带动 (302)7.6.3 加快横琴岛经济合作区建设 (303)7.7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转型 (305)7.7.1 扩大与东盟合作,打造西南-东盟大通道 (305)7.7.2 加强与台湾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306)7.7.3 借助西部大开发,打通西部扩展区 (306)7.8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 (306)7.8.1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6)7.8.2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7)参考文献 (308)专题报告一: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研究 (310)第一章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311)1.1 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 (311)1.2 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 (314)1.2.1 创新和学习 (314)1.2.2 生产率 (314)1.2.3 联系 (315)1.2.4 市场 (315)1.2.5 开放的系统 (315)1.3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15)1.3.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317)1.3.2 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319)1.3.3 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20)1.3.4 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320)1.3.5 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322)1.3.6 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323)1.3.7 技术系统 (323)1.3.8 部门创新系统 (324)1.4 协作创新的基础:内部经济结构 (325)1.5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评价 (327)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面临的挑战 (330)2.1 经济实力的差距 (335)2.2 经济体制的差异 (336)2.3 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别 (338)2.4 行政区划的障碍 (338)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协作目标 (342)3.1指导思想 (343)3.2基本原则 (344)3.2.1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344)3.2.2 开放流动,协同互动 (344)3.2.3 市场引导,政府推动 (345)3.2.4 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345)3.3目标体系 (346)3.3.1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346)3.3.2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346)3.3.3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创新目标 (347)3.3.4 “泛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目标 (347)3.3.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阶段目标 (348)第四章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体系 (350)4.1路径分析 (350)4.2知识创新体系 (356)4.2.1 定位与目标 (356)4.2.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6)4.3技术创新体系 (358)4.3.1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定位与目标 (358)4.3.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8)4.4中介服务体系 (360)4.4.1 中介服务体系的定位与目标 (360)4.4.2 建设公共基础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硬件支持 (360)4.4.3 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增强科技创新促进能力 (362)4.4.4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增强监督能力 (362)4.4.5 创建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网络 (363)4.5投资和融资体系 (364)4.6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支持体系 (366)4.7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政策保障体系 (367)4.8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369)4.9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创新体系 (370)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运行机制与对策 (372)5.1 创新的运行机制 (372)5.1.1 市场机制 (372)5.1.2 竞争激励与协作机制 (373)5.1.3 政府引导机制 (373)5.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对策 (374)5.2.1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体制改革 (374)5.2.2 强化“泛珠三角”区域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 (374)5.2.3 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76)5.2.4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人才支撑体系 (377)5.2.5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和培训设施与环境建设 (379)5.2.6 建立“官产学研资介”结合的”泛珠三角”区域研发机制 (380)5.2.7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381)专题报告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协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89)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90)1.1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 (390)1.1.1 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390)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91)1.1.3 区域产业整合、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 (392)1.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意义 (394)1.2.1 有利于各省(区)产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394)1.2.2 有利于创新技术及企业在内地省(区)的扩张 (395)1.2.3 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完善 (39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概况 (398)2.1 “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398)2.1.1 “泛珠三角”区域工业的协作发展 (398)2.1.2 “泛珠三角”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402)2.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403)2.3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政策 (405)2.3.1 发挥农业优势 (405)2.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05)2.3.3 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 (406)2.3.4 主导产业政策的调整 (406)2.3.5 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40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409)3.1 基础设施限制 (409)3.2 区域产业布局同构化 (409)3.3 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410)3.4 区域产业布局条块分割 (412)3.5 区域产业转移瓶颈制约 (413)3.6 区域支柱产业配套不足 (413)3.7 区域产业链缺失 (414)3.8 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415)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思路 (417)4.1 “泛珠三角”区域未来产业走势判断 (417)4.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 (417)4.1.2 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推进 (420)4.1.3 旅游、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协作发展 (423)4.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425)4.2.1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实践 (425)4.4.2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产业集群 (428)4.2.3 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成的产业集群 (430)4.2.4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泛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区的启示 (431)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对策 (434)5.1 区域产业共生、共赢和协调发展 (434)5.2 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 (435)5.3 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 (436)5.4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437)5.5 积极延伸优势产业链 (438)5.6 推进区域自主创新 (439)5.7 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440)5.8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43)5.9 突显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中的带动和协调作用 (444)参考文献 (447)专题报告三:“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研究 (453)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协作发展理论依据 (454)1.1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理论分析 (454)现代金融服务的贸易基础 (454)1.2 区域内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潜在经济效益分析 (460)1.2.1 有效的金融业对经济系统的作用 (460)1.2.2 区域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462)1.3 相关博弈理论 (472)1.3.1博弈要素构成 (472)1.3.2纳什均衡与贝特兰德博弈 (475)1.3.3 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47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构想 (504)2.1.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金融业现状 (505)2.2 建立“大珠三角金融圈”为试验核心的区域金融市场 (510)2.2.1”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业现状 (510)2.2.2以“大珠三角金融圈”为核心,辐射内地省(区) (511)2.3 “大珠三角金融圈”分业市场的构建 (514)2.3.1粤港澳货币市场合作 (515)2.3.2粤港澳股票市场合作 (524)2.3.3粤港澳保险市场合作 (531)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中的有关博弈分析 (537)3.1 区域金融业建设投入的博弈 (537)3.2 逆向选择与区域内银行贷款的博弈分析 (545)3.2.1逆向选择 (545)3.2.2没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6)3.2.3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9)3.2.4逆向选择的市场均衡 (553)参考文献: (558)专题报告四:“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 (562)第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563)1.1 古典贸易发展观 (563)1.2 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 (565)第二章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576)2.1 对外贸易与区域要素的积累 (576)2.2 对外贸易与区域分工 (579)2.3 对外贸易与区域结构优化 (584)2.4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创新 (58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现状、合作机制及内容 (590)3.1 “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现状 (590)3.2 “泛珠三角”区域外经贸合作机制及内容 (6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 (605)4.1 “泛珠三角”区域外贸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605)4.2 “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转型”战略 (610)4.3 “泛珠三角”区域的“内撑外开”战略 (613)4.4 “泛珠三角”区域的“走出去”战略 (619)参考文献 (626)专题报告五: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629)第一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30)1.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现状 (630)1.2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比较 (633)1.2.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它中心城市的发展概况 (633)1.2.2 广州及“泛珠三角”区域各中心城市优势比较 (634)1.3 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41)1.3.1 地理与区位优势 (641)1.3.2 经济实力优势 (642)1.3.3 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交通优势 (645)1.3.5 外向型经济与体制创新优势 (654)1.4 广州的劣势 (656)1.4.1 能源、原材料趋于紧张 (657)1.4.2 广州民营经济总体实力与江浙的民营经济比有差距 (657)1.4.3 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程度不够 (658)1.4.4 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力与竞争力 (659)第二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及思路 (660)2.1 综合交通中心 (661)2.1.1定位依据 (661)2.1.2 战略思路 (664)2.2 制造业中心 (667)2.2.1定位依据 (667)2.2.2发展思路 (668)2.3 商贸物流中心 (669)2.3.1定位依据 (669)2.3.2发展思路 (671)2.4 文化科教中心 (673)2.4.1定位依据 (673)2.4.2发展思路 (676)2.5 现代服务中心 (680)第三章广州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对策 (688)3.1发挥广州排头兵作用,构建互动、共赢得合作机制 (689)3.1.1 建立政府层面的组织机制 (689)3.1.2 建立政府支持下的民间组织机制 (690)3.2发挥广州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构筑“泛珠三角”区域核心区域 (690)3.2.1 主动推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融合与发展 (691)3.2.2 加快建设“广佛都市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最强大的都市引力区 (692)3.3发挥广州交通枢纽优势,形成“泛珠三角”区域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692)3.3.1 积极促进广东(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6933.3.2 要充分发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中枢机场功能 (693)3.3.3 将广州港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枢纽港口 (694)3.3.4 加大珠江水系内河运输合作力度 (694)3.3.5 加快广州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程 (695)3.4完善广州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协作平台 (695)3.4.2 将支柱产业链条延伸至”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 (696)3.4.3 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建设“工业飞地”(产业转移与发展园区) (696)3.5发挥广州商贸优势,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商贸一体化 (697)3.5.1 深化广州大商都规划 (697)3.5.2 积极引进国际零售(批发)业巨头进入广州 (697)3.5.3 采取措施扶持本土大型零售(批发)企业的发展 (698)3.5.4 推进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提高 (698)3.5.5 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和各城市在广州设立特色专门市场 (698)3.6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 (699)3.6.1 以CEPA为契机,抢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699)3.6.2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 (699)3.6.3 培育广州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699)3.6.4 推进广州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700)3.6.5 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关联的服务业 (700)3.7推进“数字广州”建设,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701)3.7.1 加快“数字广州”基础设施建设 (701)3.7.2 建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702)3.8大力推动广州金融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702)3.8.1 从战略上考虑提升金融实力和服务水平 (702)3.8.2 发展壮大证券市场 (703)3.8.3 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703)3.8.4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703)3.9改善广州创业和发展环境,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人才高地 (704)3.9.1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规 (704)3.9.2 与“泛珠三角”区域各大城市联合,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 (704)3.9.3 开展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训 (704)3.10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文化中心 (705)3.10.1加快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705)3.10.2 充分弘扬广州2000多年的岭南历史文化 (706)3.10.3 广泛开展与”泛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交流 (706)3.10.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使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特色文化走向世界的结合点 (707)参考文献 (708)附录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文件 (710)1.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710)1.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717)附录二:广东省有关部门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协议统计表 (723)附录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728)附录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 (736)“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主报告21。

202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会议副部长发言稿

202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会议副部长发言稿

202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会议副部长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会议的副部长。

首先,我代表主办方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在202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会议上,我们在深化合作、促进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泛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开放门户,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合作,我们能够进一步发挥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共同发展。

2024年对泛珠三角地区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下,泛珠三角地区靠着各国政府的努力和企业的韧性,迎难而上,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并在疫后经济恢复方面逐步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在局部复苏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首先,我们应加强政策沟通,凝聚合作共识。

泛珠三角地区涵盖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和九个省市区,属于不同行政地域,各自具备着不同的区域发展策略和经济侧重点。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沟通与协调,消除政策障碍,建立起互相对接、互补互利的发展模式。

此外,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各界力量的积极性,搭建起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平台,形成政策共识,为深化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我们应加强产能合作,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泛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各具优势,相互之间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

要通过深化合作,抓住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作和发展的新亮点。

在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第三,我们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融合发展水平。

泛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应加强对口援助,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提高区域融合发展的水平,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最后,我们应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区域影响力。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法律依据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法律依据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法律依据前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Cooperation,又称“泛珠”,简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沿珠江流域形成的区域合作框架。

相比较于过去的区域协调,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涵盖面和深度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其中,法律是泛珠合作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介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律依据。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的基本法律,是泛珠合作的最高法律依据。

它规定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组织、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内容,为泛珠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国务院有关法规和政策文件国务院有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主要包括《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合作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些文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指导。

3. 泛珠三角合作机制的协议和条例泛珠三角合作机制主要是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共同组成的合作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议 -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合作推进办公室条例 - 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发展协调小组条例这些协议和条例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运行和合作事宜提供了法律保障。

4. 国际条约、协议和公约中国签署的与泛珠三角地区相关的国际条约、协议和公约,比如《关于协定关税和贸易与知识产权的特别协议》、《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协定》等,也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参考。

总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一个区域内、跨国家的合作机制。

法律是泛珠合作的重要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院的法规和政策文件、泛珠三角合作机制的协议和条例以及国际条约、协议和公约等。

这些法律文件为泛珠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指导。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川府函[2005]140号2005年8月9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启动以来,“9+2”各方优势互补,促进了更大领域、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

为更大程度地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各方在资本、服务、资源、市场、产业、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9+2”各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及生态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水电能源、机械冶金、电子、食品、医药及旅游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广东、福建、香港等泛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我省转移。

这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入川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了互惠双赢。

我省大批重点企业借助珠三角的资本、管理和区位等优势加快外向型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珠三角相关产业的活力和实力。

据统计,近年来广东、福建等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在川投资持续增长。

香港已成为我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约2/3的港资集中投向制造业领域。

澳门与欧盟及葡语国家有着传统的紧密关系,是我省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进入欧盟的重要渠道。

随着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推进,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出现新的趋势。

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为主逐渐演变成以民营资本、外资为主;投资领域正逐步由电站、矿产、皮革、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电子、物流、旅游、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展。

充分利用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正在逐步形成的良好构架和平台,加强与“9+2”各方的合作,促进产业转移,对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转移,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突出我省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特色,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更大程度地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各方在资本、服务、资源、市场、产业、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互动和融合,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体系中形成我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促进四川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作用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作用
Ho g n Ko g , c o S c a mi ita ie Re i n i 2 0 n Ma r pe il Ad n sr tv g o s n 0 3.S n e is b rh, P n- a l v r Det Re i n l i c t i t a Pe r Ri e la g o a Co o ai n h sb e n i t r to a ol b r to n l y d a re a e b er l n t ef u d o p r r to a e n a n e nai n lc l o ain a d p a e n ir plc a l o ei h o n fCAF a TA. ti he I St
Re i n l o e a i n i g o a Co p r to CAFTA n
Yu Z i i n h qa g
Absr c :Pa —Pe r v rDe g o lCo p r to Sa r go a ol b r to d rt e s p r fCe ta ta t n al Ri e ha Re ina r o ai n i e i n l la o ai nun e h up o to n r l c
持 下 ,03年 由广 东 省 倡 导并 得 到 福 建 、江西 、 20 湖 南、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州 、 贵 云南 等 8省 ( ) 区 政府 和 香港 、 门特别 行 政 区政 府积 极 响应 和大 力 推动 的 澳
珠三角” 区域合作 以来 , 先后在香港 、 门、 澳 广州 、 成 都、 福州等地召开了 6 泛珠 三角” 次“ 区域合作与发 展论坛和“ 泛珠三角” 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 00 2 1 年
AS EAN ,a d ic e s st e p o t fCh n n CAFTA o s e d u t c n mi v l p nt e lz h e i n l n n r a e h r f so i a i i t p e p ise o o c de eo me ,r a ie t e r g o a p a i ga d d fndt tbii fs c ey a oe. lnn n n e e sa lt o o it sawh l he y Ke r s:Pa Pe r v rDet g o a o e a in;CAF y wo d n— a l Ri e laRe in lCo r r t p o TA ;Fu c in nt o

泛珠三角区域流通合作前景分析及建议

泛珠三角区域流通合作前景分析及建议

泛珠三角 区域 合作 顺应 经济全 球 化和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的 要求应运 而生 ,区域经 济~ 体化 是经 济全 球化 过程 中 凸显 出 来 的必然的经济趋 向。 20 0 3年 ,泛珠九省 区限额 以上食 品饮 料 烟草批 发零 售交 易额 ( 含 港 澳 )达 2 2 不 4 0亿 元 ( 含 港 澳 可 达 到 3 0 若 30亿
2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合 作 的前 景 .
2 1 区域合作面 临的契机 . 泛珠三 角 ,由于地 域广 阔 , 自然条 件 、 自然 资源 和经 济 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有着 较大 的 差异 ,供 给 和需 求 的不平 衡 状态更是明显 。泛珠三角 内部 从 自然 条件 、资源 和经 济发 展 水平的差异来看 ,大致可 以分 为三个 区域 :经济发 达的香港 、 澳门 ,制造业发 达 的珠三 角 ,资 源丰 富的其 他地 区。泛珠 三 角 内部不同层次 的经 济发 展水 平 和工业 化水平 是 泛珠 三角产 业整合 的现实基础 ,使泛 珠三 角进行 垂 直 的产 业整 合具 有现 实可能性 。香港 是 国际金 融 中心 、信 息 中心 ,资 本充 足 、人 才丰富 ,信息发达 ;以物流 和 信息 产业 为 中心 的第 三产 业相 当发达 ,目前正 处于从成熟 经 济 向知识 经 济的转 型 中 :目前
维普资讯
C 衄 R I LE o o C E I W O C A C N MI S V E R
商业经济文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6 第1 0年 期 0
泛 珠 三 角 区域 流 通 合 作 前 景 分 析 及 建 议
王 口心
( 广东商学 院 管理学院 ,广州 502 ) 1 30
体化来 消除生产要 素流动 的 障碍 ;消 除地 区之 间的地 方保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为期三天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论坛与发展论坛”昨天在广州落下帷幕。“9+2”政府领导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内容如下: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是我们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现实选择。这对于促进港澳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扩大内地省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为推动合作事项的落实,经各方政府协商一致,特制订本框架协议。
第一条 合作宗旨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参与合作的内地省区与香港、澳门开展合作,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统一的相关法律、法规,合作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内进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特色,互相尊重,自愿互利,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区域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共创美好未来。
(四)旅游。各方支持全面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树立区域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第三条 合作要求
各方政府着重从下列四个方面推动合作发展:
(一)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推动解决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

抢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先机 努力实现珠海跨越式发展

抢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先机 努力实现珠海跨越式发展
从 “ 珠 三 角 ” “ 珠 三 角 ” 到 小 到 大 再
港 澳 的一 部 分 或 全 部 地 区 。 迅速 , 而西岸 相对 滞后 。 在 “ 但 泛珠 琼 、 、 )
利推 进 , 给珠海 带 来重 大 的发 展 将
机 遇 :. 1珠海 在 “ 泛珠 三 角 ” 中具 有
是粤 港 澳 的 “ 泛珠 三角 ” 其 目的是 加 强 区域 协 得 天独 厚 的 区位 优 势 , ,
维普资讯
盛:! 冬譬 盎苎 垦略 妻
珠海 应 随 着 我 国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 提 工业 发 展空 间较 大 。 因此 , 高, 区域 经济 发 展不 平 衡 的特 征 日 益 明显 , 区域 经 济协 调 发 展正 成 为 抢 抓 先 机 、 调 发展 , 面 提 升 竞 协 全

“ 珠 三角 ” 泛 区域 合作 给珠
钟 。目前 珠 海 已发展 成 为一个 经济 活跃 、 容整 洁 、 市 空气 清新 、 口适 人 度 、 通顺 畅 、 序井 然 、 境优 美 交 秩 环 流 、 术流 、 技 信息 流渠 道通 畅 ; 有 拥
十大 高新 技术 产 业 园之一 的优 势 , 在人 才 、 技术 集 聚上 的表 现 就是 一
产业 同构 现象严 重 , 经济 总量狭小 。 ( ) 济 发 展 过 程 中轻 视 运 三 经 行质 量 的提 高 珠 海 企 业 的 增 值 率 在 全 省 属
( ) 济 总量 偏 小 , 一 经 发展 速 度

将形成对资金 、 术 、 才 、 技 人 项 要 解决 的突 出 问题 。 与 “ 三 角 ” 进 城 市 相 比 存 在 珠 先
与澳 门陆地 接 连 , 世界 瞩 目的港珠 澳 大桥建 成后 ,珠海 到澳 门仅需 3

积极探索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模式

积极探索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模式
求。 1国际经济进入 后金 融危 机时代, 求 区域 经济发展必 . 要
资经营 的企 业已达 10 多家 ; 20 广东 在 福 建合作 投资 的项 目 有 10 项, 1多 资金 达2 多 亿元 。 0 闽籍人士在 江 西投资 项 目达 9 0 项, 0多 涉及2 多个 行业 ; 海南 投 资2 多 亿元 , 0 在 0 创办 企 J4 0 家 ; 贵 州参 与房地 产、 金、 矿开 采等 领域 投  ̄ 0多 k 在 冶 煤
民坚 定 信心 、 难而上 、 克 时艰 , 迎 共 努力 化挑 战为机 遇, 有
“ 十一五 ” 以来 突飞猛 进 。 向莆铁 路建 成通车 后, 形成江 将
西等中西部地 区与福建沿海地区的快捷大运力通道, 迅速 拓展福建发展的腹地; 厦深铁 路建成后, 厦门与深圳两大 经济特区的时空距离将缩短在3 , 1 时之内, 1 并与福厦铁路、
现积 极变化 和海 峡西岸经 济 区发展 战略上 升为 国家 战略,
温福铁路相衔接, 成为联结长三角、 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 济区三大经济板块的 “ 黄金走廊” 。
一 一
区 域合作呈现宽领域、 多形式的局面。 福建举办的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 海峡项目 成果交易会、 海峡 两岸经贸交易会、 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等大型会展和海峡 论坛等高层次区域合作论坛, 为泛珠三角区域和各兄弟省 区开展 经贸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随着区 域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 益突出, 海峡西岸经济
交 通 等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步 伐 加 快 。 路 建 设 铁
啸后, 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 受国际
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遇到严重困难。 面对 呼啸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中央、 党 国务院全面分 析、 准确判断、 果断决策、 从容应对,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

打造适应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发展需要的会展管理新专业

打造适应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发展需要的会展管理新专业

广东商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 了会展管理方向, 20o6
年 4 月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2005 年 4 月, 广州 大学旅游学院在旅游管理方向下开设 了会展与商务旅游及 会展经营管理专业。中山大学在旅游与休闲专业开设 了节 事与会展管理方 向。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设立旅 游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广州第二商业学校在市场营销专 业开设了会展与营销方向等等。 会展教育的专业体系基本建立,自主培养会展业的管 理人才 ,பைடு நூலகம்终于成为了可能, 泛珠三角会展教育着实迈出了可 喜的一步。但是, 纵观会展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横观国际会 展教育 的趋势, 目前泛珠三角的会展教育还存在发展中的
问题 :
泛珠三角会展业发展迅速, 但会展教育远远适应不了会
84
(一) 没有系统的学科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理论应是科学交叉的结果, 这就对会 展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目前从事会展 但 经济与管理研究的学者大部分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 他 们的学 科基础有从事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外语、 国际贸易、 设计等等, 这势必严重影 响了会展学科的研究力 度和深度。而且, 中国学术期刊对于中国特色的会展学科体 系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2005 年 1 月 2 日笔者在中国学 2 8 术期刊网中文 库设定 2o00 年— 2o05 年范围进行篇名 检索: 以“ 会展学” 为关键词, 检索结果为 0。以“ 会展经济与
经济
管理” 为关键词, 25 篇, 命中 9 刊载的刊物多半为地方性或行 业性杂志; 以“ 会展旅游” 为关键词 , 中 1 1 篇, 命 2 主题内容绝 大多数为中国地方发展会展旅游的实证思考。以“ 会展教 育” 为检索词, 6 篇。 命中2 到目 前为止, 泛珠三角会展管理方面的学术专著和专业 期刊也是非常有限的。2000 年 5 月,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保建 云等著《 会展经济》 出版。重庆会展研究所所长应丽君主编 《 世纪中国会展经济与会展产业》 1 2 问世, 首次提出” 创建具 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理论” 的现实命题。 总体看泛珠三角会展研究多从会展经济与管理、 会展旅 游角度研究, 缺乏对会展学科进行整体系统的科学审视, 更 缺乏从会展教育方面进行研究, 因而会展教育一直处于 自发 状态, 没有整合成统一的会展教育理论体系。 (二) 没有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师资队伍。 泛珠三角会展教学的理论研究极其缺乏, 产与学的结合 还不够 , 科研和教学 的 良性循环 还没有建立起来. 目前泛 珠三角区域从事会展研究的专家、 学者中, 投身于会展行业 或产业经济与管理的研究居多,对会展教育教学理论的系 , 统性研究还不多, 而能把 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地、 及时地投 放到会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 更可谓凤毛麟角, 导致在 2005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思考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思考

邻 ,有着 历史 悠 久 的地缘 关 系 , 闽南 文化 又 与客 家文 化有 着浓 厚 的渊源 ,经 济联 系密 切 ,人 员来

2 0・20 年第7 06 维普资讯 往频 繁 。特 别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 广东率 先依 托 港澳对 外 开放 ,获 得 先机 ,福 建 的发 展 ,也要接 受 港澳 的辐 射 。在大 陆与 台湾 未实 行 三通 之前 ,大 量 的福 建 台商要 绕 道 香 港 出 入 ;在 实 现 三 通 之 后 ,广东 的台商 也可 通 过福建 出


发展 潮 流 ,推 动 经济持 续高 速发 展 ,创造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特 别 是香 港 、澳 门 回归后 ,我 国又 加 入 了WT 和东 盟 自由贸易 区 , O 全 国区域合 作 与发展 的格 局迅 速 呈 现 。长 三角 、 闽东南 和环渤 海 经济 区域 的兴起 ,对 珠 三角 经济 区域 的竞争 带来 了极 大的挑 战。 以 香 港 为 核 心 的 “ 珠 三 大 角 ”经济 区 ,由于其经 济辐 射能
域经 济 中心 。我 国珠 三角洲 、长 三 角洲 、环 渤海 经济 圈 和闽东南 三 角 区都是 这样 形成 的。 因此 。 泛 珠 三角用 珠 江流域 水 文化联 结 起来 是符合经济规律 的 。 ( )地 缘 相 近 。包 括 福 二 建 、 海 南 。 福 建 省 与 广 东 省 接
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 势 ,促 进 港 澳更加 繁 荣稳 定 。泛 区域 协调 发展 的重 大举措 。它对 珠 三角 区域合 作有 利 于推 动 内地 “ 筹 区域 协 调发展 ” 、 “ 步 与港 、澳建 立更 紧 密的经 济 贸易 统 逐 形 成 东 、 中 、西 部 经 济 互 联 互 关 系 ,有 利 于 发挥 内地 和港 澳 的 动 、优 势 互 补 、协 调 发 展 新 格 比较 优势 ,使港 澳 与 内地经 贸合 局 ”发 挥 了重要 的推 动作用 。在 作更加 紧密 ,内地 更容 易接 受 港 全 面 、协调 、可持 续 发展 的科 学 澳 的经济 辐射 ,使 港 澳 的服务 业 入 台湾 。因此 ,福 建融 入 “ 泛珠 发展 观指 引下 。东 、中 、西 部 地 和 国 际 市 场 的开 拓 更 具 发 展 优 三角”经济圈是势所必然的 。 区通 过发 挥 比较 优势 ,实 现 区内 势 ,为 港澳 提供 向内地拓 展提 供 至 于海南 ,在 未成立 海南 省 资金 、劳动 力 的有 机组 合 ,以及 坚实 的平 台 ,从 而 为港 澳经 济 持 之前 ,原 本就是 广 东省 的辖地 , 加 强产 业分 工 的合作 ,这样 可 以 续 发展提供 有 力 的支持 ,使 港 澳 历史 渊源 本来就 不 可分 割 。海 南 增 强 东 部 的 带 动 作 用 和 辐 射 能 经济更 加繁荣 。 三 、制约 泛珠 三 角区域 合作 进 入 内陆 的第 一 站就是 广 东 的海 力 ,释放 中西 部 的资源优 势和市 安 ,随 着广海 铁 路直 通车 ,广 东 场潜 力 ,逐步 打破单 一 的东部对 发展的因素 与海 南更 加 连结 得 紧密 ,所 以海 中西部 倾斜 “ 扶”模 式 ,形成 帮 是 体 制 因素 。 “ + ”泛 92 南 融 入 “ 珠 三角 ” 的架 构 也是 通过加 强合作 创 造多赢 的格 局 。 泛 珠三 角 区域 存 在着 三种 体制 :香 必 不可 少 的 。 泛珠 三角 区域合 作也将 促进 各省 港 、澳 门特别 行政 区 ;深圳 、珠 ( )经 贸 关系 密切 。这里 区 、特别 行政 区 与国 内其 他经 济 海经 济 特 区 ;内陆省 份一 般行 政 三 包括 四川 。当然 ,经 贸关 系密切 区之间 的合作 与 良性 竞争 ,进 而 区。这 些 区域 间 由于体制 不 同 , 方 面 ,不仅 仅指 四 川 ,江 苏省 和 提 高我 国整体 经 济实力 ,推动 实 法 律法 规都存 在很大 的 差异 ,政 其 他八 省 区都 十分 密切 。据不 完 现共 同富裕 。 府 调 控难 以统 一 ,因而 对 于经济 全统 计 ,仅 “ 九五 ” 以来 ,广东 ( )泛珠 三 角 区域合 作有 决策 也就难 以取得 一致 ,所 以对 二 与 另外八 省 区之 间签 订经 济技术 利于 实现 区内各方 利益要 求和推 于 区域 内的经 济合 作 与发 展无 疑 合 同余 额 累计 达5 0 亿 元 ,合作 动 东盟 自由贸 易区的发展 ,提 高 是一 大 障碍 。二是 市 场 因素 。 由 50 项 目超 过 80 + 。粤港 澳之 间 也 区域整体 竞争 力 。加 强 区域合 作 于泛 珠 三角 区域 内存 在着 三种 体 00 92 港 形 成 多领域 、多渠 道 、多形式 的 是 “+ ”地区扩大开放 、增 进合 制 。也 存在 着三 种货 币 ( 币 、 作 、加 快发 展 的根 本要 求和 共 同 澳元 、人 民币 ),对 市 场要 素 的 合 作 关系 。港 澳2 多 年 来在粤 直 0 接投资达9 0 0 多亿 元 ,占广东的外 愿望 。通 过促进 区域 内部生 产要 流通 带 来很大 障 碍 。由于 历史 原 来 投 资 的7 %。为 什 么按 经 贸关 素 自由流 动 ,建 立结 构优化 、布 因 ,我 国各省 区实行 了长 期 的行 0 系 密切 的原 则 ,把 四川纳 入 “ 泛 局 合理 的产业合 作体 系 ,可 以实 政 区域 分割 。各 省 区为 了 自身 的 珠 三 角” 呢?这 是 因为 四川离 广 现资金 、技术 、人力 、 自然 资源 利益 ,长期 实行 地方 贸 易保 护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从地理区位、资源和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来看,当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临行政区划、基础设施、产业的同构和制度性等四大障碍。

今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战略构想是:经济区域应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交通、信息业的协调与整合现行;梯度转移,逐步推进,点面结合;注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布局;消除区间市场壁垒,统一市场运作规范。

标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辐射能力战略构想一、“泛珠三角”区域整合基础1.从地理区位来看泛珠三角经济区东、中、西部区域特征明显。

香港是亚太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澳门与欧盟和葡语国家联系方便,广东毗邻港澳,唇齿相依。

如果以“大珠三角”为内圈,第二圈则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沿海与“大珠三角”相邻的省区,第三圈就是“9+2”的其他省份。

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圈。

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大珠三角城市群,将由现在的城市黄金圈沿西海岸线延伸至湛江和汕头,发展为华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泛珠三角”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

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

2.从资源方面来看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份和特别行政区之间资源条件的差异明显,互补较强,为经济金融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广西、福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如仅贵州乌江的十级梯度开发就相当于三个葛洲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的矿种数目多样,存储量大,如江西的铜、银、铀等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福建、湖南、云南、海南、贵州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广东的旅游外汇收入多年来都居内地31省区市中的首位。

港澳地区自由港体制、国际商贸网络、雄厚的资金、现代服务业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优势,以广东为核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逐渐形成。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主要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供应优质的化肥。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开展现状与特点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开展现状与特点分析摘要:泛珠三角区域经过十多年的开展,现已在经济各领域建立紧密经贸关系,会展业在区域里各地区开展势头迅速,开展现状良好,具有独特的开展特点,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合作。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现状;特点泛珠三角区域是2003年7月正式提出来,包含了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经济开展迅速。

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来,港澳地区经过融合与开展,和其他省份的经贸关系已经十分紧密,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泛珠区域第三产业开展良好,旅游业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显著,根底设施相对完善,会展经济意识强烈,产业政策明确。

一、泛珠江三角洲各地区会展业现状1.香港。

作为国际贸易重要港口城市和国际大都市,香港的城市经济是开展会展业的重要支撑,加上香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使得香港的会展经济开展迅速,并已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会展城市。

最近几年来,香港每年举办的大型国际展览活动超过80个,举办大型会议900个,参展商多达2万家。

香港会展业年收入为1.9亿美元,为国民生产总值创造价值l0亿美元。

香港会展经济的快速开展也推动了香港整体经济的开展。

2.澳门。

澳门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开展迅速。

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外交融的中心,海陆空交通便利,硬件设施齐备,人气旺盛,旅游业兴旺。

澳门陆续兴建了不少会展中心,也举办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展会,逐渐形成了品牌。

据统计,2021年澳门会展业收入达3.68亿元,到2021年每年约有30%的可观增长,会展经济开展势头迅猛。

3.广东。

广东会展业开展良好,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形成了一个会展带,会展业群聚效应经已形成。

广东会展中心面积大,单个展馆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场馆就有十五个之多。

全省从事会展业的企业已达2000家,每年举办的会展超过1000个,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基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泛珠三角是我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旨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下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一、合作机制日趋完善1. 2019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推进委员会成立,成为该地区合作的决策机构。

2. 泛珠三角城市合作联席会议已经召开20多次,为泛珠三角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评台。

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领导小组设立,为各方合作提供了指导和协调。

二、经济合作成果显著1. 泛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大陆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相当比例。

2. 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跨境贸易等领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 泛珠三角地区已经建立了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创新券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1. 泛珠三角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交通枢纽日趋完善。

2.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泛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3.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交通、金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该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

四、社会文化交流逐渐密切1. 泛珠三角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各地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开展了广泛合作。

2. 青年交流、教育合作成果丰硕,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3. 泛珠三角地区的媒体合作也得到了加强,更好地宣传了该地区的发展和合作成果。

总结起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各方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为该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将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在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以下是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的新发展内容的扩写: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需加强1. 泛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点工作分工方案1.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地经济实力和产业特点,合理分工,形成互补的产业格局。

广东省可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香港和澳门可加强金融、航运、会展等服务业;台湾可发展半导体、光电、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

各地在产业布局上相互协同,打造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大环境。

2.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交通、邮电、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提升区域内部的交流和便利性。

在交通方面,加快推进南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优化珠江、香港、澳门、深圳等港口的互联互通;在邮电方面,加快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的5G网络建设;在能源方面,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水利方面,加强珠江流域的水资源调配和水土保持工作,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联盟,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泛珠三角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展研发合作;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团队来泛珠三角地区创新创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4.深化金融合作: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金融一体化发展。

建立泛珠三角地区的金融机构互认机制,促进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推动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5.拓宽人文交流: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学生和学者的交流互访;加强文化演艺交流,举办泛珠三角地区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加强旅游合作,推出共同的旅游线路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泛珠三角地区旅游观光。

总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才能够推动泛珠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 览 场 馆 不 多 , 重 复 办 展 多 , 行
经 济 的 发 展
的 发 展 需 要 一 些 基 础 条 件 , 例 如 会 展 业 是 一 个 高 收 入 、 高 盈
利 的 行 业 , 是 我 国 正 在 兴 起 的 经
地 理 位 置 、 经 济 状 况 等 。 这 些 条 件 都 是相互 联系 、相 互制 约 的。
业 的 发 展 过 程 , 其 需 要 注 意 区 位
众 及 人 员 构 成 方 面 , 专 业 比例 较 少 , 海 外 贸 易 观 众 不 多 。 会 展 从 业 人 员 大 都 来 自各 相 关 行 业 , 没 有 经 过 专 门 培 训 , 素 质 良 莠 不 齐 , 缺 乏 系 统 的 会 展 知 识 和 相 应
展 中 心 城 市 , 这 必 将 提 高 我 国 会
展 业 在 国 际 上 的 地 位 。 目 前 , 高
务 质 量 。 再 次 , 展 览 的 管 理 模 式 和 体 制 管 理 也 已 经 不 适 应 会 展 业
发 展 的 需 要 。 最 后 , “泛 珠 三
条 件 、 经 济 条 件 、 基 础 设 施 条 件 、 软 环 境 条 件 等 。 外 部 环 境 无 疑 为 会 展 经 济 提 供 了 最 基 本 的 架
陈 玲 ,杨 倩 ,潘 璐 , 陈 丹 纯 ( 东商 学 院旅 游 与环 境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0 2 ) 广 1 3 0
[ 要] “ 珠 三 角” 区域 经 济合 作 的提 出,续 写 了世 界 经 济 一体 化 和 区域 化 。而 会展 业是 现 代 经 济 摘 泛 发展 中的一 个新 兴 产 业 ,是 经 济领 域 中对外 开放 的 窗 口,是 文化信 息 沟通 的 渠道 。 “ 珠 三 角”会 展 业应 泛 抓 住 机会 ,挖 掘 区域 合作 的 巨大商机 ,从 而促 进 经济 的增 长 。 [ 键 词]会展 业 ;区域合 作 ;优 势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G 0 0 7 4 — 5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0 2 7 6 2 0 )0 0 4 - 2 文 10 — 3 x(0 61 - 0 7 0
构 。 但 是 , “泛 珠 三 角 ” 区 域 会
校 和 专 业 的 培 训 中 心 , 现 已 陆 续 开 设 会 展 管 理 课 程 , 甚 至 开 设 会 展 经 济 管 理 专 业 来 加 快 会 展 人 才 的 培 养 进 程 , 提 高 会 展 从 业 人 员 的素 质 ,从而 满足社 会 需要 。


“泛 珠 三 角 ” 区 域 会 展
资 源 条 件 、技 术 因素 条件 等等 。
此 外 , “泛 珠 三 角 ” 区 域 会 展 业
刚 起 步 , 目 前 “ 珠 三 角 ” 区 域 泛 会 展 业 的发展 也存 在 着 一 定 的 问 题 。 首 先 , 在 规 模 方 面 , 大 型 的
济 增 长 点 。 而 且 , 会 展 业 还 会 带
动 与 之 相 关 的 会 展 举 办 企 业 、 会
角 ” 区 域 的 基 础 设 施 上 看 , 贵 州 、 广 西 两 省 现 已形 成 高 等 级 的 公 路 网和 便 捷 顺 畅 的 交通 枢 纽 。
在 地 理 位 置 上 , “ + ”各 省 区 相 92 毗 邻 , 交 通 便 利 。 香 港 与 福 建 的 港 口 优 势 明 显 是 我 国 水 上 进 出 口
展 服 务 ,特 别 是 场馆 的建 设 , 以 及 与 之 关联 紧 密 的 旅游 、酒 店 、
餐 饮 、 金 融 、 运 输 、 通 讯 等 行
业 , 使 之 得 到 相 应 的 发 展 。 目前 会 展 业 正逐 渐 渗 透 到 各个 部 门 , 在 经 济 交 往 合 作 、 技 术 交 流 、 信 息 沟 通 等 诸 方 面 的 作 用 日 益 显 著 , 从 机 械 、 电 子 、 汽 车 建 筑 到 纺 织 、 花 卉 、 食 品 、 家 具 等 各 行 业 都 有 自 己 的 国 际 专 业 展 。 从 外 部 环 境 来 分 析 “ 珠 三 角 ”会 展 泛
2 劣 势 分 析 。我 国会 展 业 刚 .
角 ” 区 域 会 展 业 的 协 调 存 在 一 定 的 难 度 。 由于 会 展 业 的 影 响 面 极 其 广 泛 , 牵 涉 到 许 多 经 济 活 动 部 门 , 在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市 场 开 拓
的 工 作 技 能 ,专 业 人 员 匮 乏 , 从 而 制 约 了 会 展 业 的 办 展 三 角 ” 泛
区 域 合 作 的 提 出 , 举 办 会 展 活 动
所 需 要 的 相 应 技 术 支 持 的 逐 渐 完
善 , 会 展 业 的 发 展 也 将 迎 来 新 的 契 机 。2 1 年 广 州 将 建 成 国 际 会 0O
维普资讯
2 0 第1 期 06 0 ( 总第1 8 ) 5期
改革 与 战略
R EFO R M AT I N & S R A TEGY o T
N O . 0. 2 06 1 0
( mua v l,NO.5 Cu l iey t 1 8)
-享 球 三 甬 ¨ 区 域 会 展 业 的 合 T 发 展 - 隹
1 优 势 分 析 。 从 “泛 珠 三 .
业 集 中 度 和 延 展 性 弱 、 展 品 档 次 参 差 不 齐 、 缺 少 整 体 科 学 规 划 和 独 立 分 工 , 缺 乏 市 场 化 运 作 。 许 多 场 馆 配 套 设 施 不 完 善 , 缺 少 健
全 的 基 础 设 施 及 辅 助 设 施 , 各 地 交 通 状 况 不 相 平 衡 。 其 次 , 在 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