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与制度创新

合集下载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兼论东莞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地处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地区,是我国通往世界各地的主要门户之一。

土地面积 4.16 万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23.4%,人口总数达4280 万人,占全省的49%。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49.2%,城市群发展初具规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形成广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区和沿珠江口东岸、西岸两条经济走廊。

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决定了其对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综合交通体系需求的紧迫性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需求特点,集中体现在对快速、便捷、安全、经济以及兼顾城市交通的要求上。

按照省政府《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三角将建设成为世界级城镇群和世界制造业基地,构筑发达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全方位拓展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成为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排头兵” ,到2020年,珠三角人口规模将达到6500 万人。

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服务性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配合产业和空间布局,构筑与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能耗、多层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称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指由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航道和机场、海港、内河航运港等交通通道和交通枢纽共同组成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交通方式一体化运作,多层次交通枢纽紧密联系,多方位交通通道网络分布,构筑联络省内其他地区、港澳地区及“泛珠三角” 经济腹地和国内其他经济区的多方式、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实现对外强化区域辐射、对内促进区域协调的交通运输功能。

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与城市发展

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与城市发展

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与城市发展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也呈现出了蓬勃的态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珠江三角洲的区域规划与城市发展,并讨论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方,涵盖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这个区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资源丰富,气候宜人。

这些特点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区域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涉及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

在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例如,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

城市发展是由区域规划所引导的,它涉及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以工业化为基础,并逐渐转向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引擎之一。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了全球创新中心之一。

而广州则是中国南方地区的贸易中心,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

城市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推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城市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和服务业涌入,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其次,城市发展也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和社会发展。

许多人从农村移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这也带动了城市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交流。

最后,城市发展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因此,城市发展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珠江三角洲在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过剩和城市扩张带来了基础设施压力。

例如,交通拥堵和住房短缺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泛珠江三角洲

泛珠江三角洲

三、香港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 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一)
上海对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起到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当之无愧 泛珠江三角洲,到底谁来充当“龙头”却不是 十分清晰 泛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在于大珠江三角洲,而大 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应该是香港、深圳还是 广州? 虽然经历过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目前香 港的经济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但是作为中国 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加上具有良好的法治基 础和基础设施环境,这并非任何一个内地城市 所能比拟的
区域整合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 圈的形成(三)
小珠三角的出路:扩大腹地,巩固市场经济优 势,引进政府资源,实现区域整合,为在CEPA 框架下实现内地与香港、澳门的自由贸易区提 供运行模式。( 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 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简称,) 对策:大珠三角(粤港澳)与泛珠三角(九省 两区)的区域整合,扩大珠三角的腹地,成为 在中国唯一可以与长三角分庭抗礼的地区

香港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 的地位和作用(二)
况且我国目前正在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而 香港与东盟的天然的经济、贸易和投资联系也 并非内地任何城市所能够比拟的,香港作为泛 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的“龙头”应该是当之无 愧的 如果我们无法充分发挥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合 作与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仅是香港的损失,更 是泛珠江三角洲的损失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范围
9+2’,它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
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 (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9+2’经 济圈面积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约 占全国的三分之一,GDP占了全国的三分 之一

区域金融合作研究——以“泛珠三角”为例

区域金融合作研究——以“泛珠三角”为例

据2 0 1 1 年的统计 数据 可知 , 宏观 的看 , 这 几个 省区的金融 机十 勾 共 实现金 融机构各 项存款余额 2 0 8 6 7 4 . 3 5 亿元, 比2 0 0 6 年的数据 翻 r 将 近一倍 , 体现 了它们 比较雄厚 的金融实 力 , 活跃的资金流 动 ; 金融机构 各项贷款余 额 1 4 3 5 5 9 . 7 3 亿元 , 也呈现 出 r大幅度 的增 J J Ⅱ ; 保 费收 入达 到了 1 3 6 8 2 . 9 1 亿 元 。微 观 的看 , 每 省金 融 机构 各 项存 款 中 , 广 尔 省 9 1 5 9 0 . 1 5 亿元、 四川省 3 4 9 7 1 . 2 亿元 、 福建省 2 l 5 7 1 . 6 亿元分别位列前 名, 金融机构贷款余 额也是如此 , 表明了 省金 融机构 的不断壮大 和发 展, 为其余各省起了很 好的领头作 用。通过 以上数据 n r 以看 出 , 九省区
域 的 金 融业 资本 大 量 流人 流 出 , 表 明其 相 当 活跃 的参 与 能 力 , 随着 “ 泛 珠 角 ” 地 区政 策 的 完
域下的金融合作提出一些政策与建议 。
2 . “ 泛珠三角” 区域 金融合作 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合作 , 是各 自的金融 主体 ( 包括政府 、 金融机构 ) 在不 同的 区域之 间, 为了追求利益 的最大化 在金融业进行 的一 系列合作 , 目的在 于促 进 区域 金融之 间的资 源 、 信息 和技术 的流动 , 达 到配置优 化的效 果, 使参与者实现 “ 多赢” 。区域 金融合作 同其它形式 的合作相 比凸显 了其强调合作 的主体特性 和空间特 征。从空 间来看 , 区域金融合作 , 既 可以指各 国( 经济体) 之间在金融方面进行的合作 , 也 可以指一 国( 经济 体) 之 内各 区域之间 的金融合作。 区域金融合作 的形成与发展得 益于许多学者 的共 同开创 , 对学 术 界 而言 , 区域金 融的发展 有着一 系列的理论 支撑 , 为其发展指 明 了方 向。首先 , 就 国外学者对 区域金 融合 作研究进行 简要 的介绍 。海格特 提 出了空间相互作 用的理论 , 该 理论证明 了空 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 制 约与影响 的, 中心城市与周边 的复地之间存在着传 导 、 对流 、 辐射 的 关系, 即物质 流 、 金融流 、 信息流的相互传递 关系。戈德史密斯提 出了 金 融发展和金 融结 构的概念 , 表明了金融合作异 中求同的特点 。麦金 农 提出了“ 金融抑制” 和“ 金融深化” 理论 , 认为发展中国家条状分割 、 相 互 隔绝是“ 不 完全” 的 。这种 “ 不完全 ” 尤其体现 在金融市场 中。凯 文 - 穆尔 多克 、 约瑟 夫 ・ 斯 蒂格利茨 、 托 马斯 ・ 赫尔 曼等人提 } } j 了金融 约束 论, 他们认 为政 府的选择性 干预对金融部分 的金融深化起 了积极 的作 用而非消极 的作用 。其 次 , 是我国学者对 区域金 融合作 的研究 。吴先 满指出金融资产增长 、 金融机构发展 、 金融市场成长和金融体系开放是 金融发展 的四个组成部分 , 它们是一个动态 的变化过程 。曾国屏指出 金融发展 的丰富多彩性 . 它的核心是得益 于系统的竞争与合作 。张风 超、 刘湛发展了区域金融合作巾的“ 行政地域空间 ’ 和“ 金融地域空间观” 。 鉴于此 , 本 文基于一 系列 的区域金融 合作理论和 国内外 学者的文 献理论 , 通过对“ 泛珠江 _ 三 角洲” 近年来 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 总结近年来 的发展状 况 , 分析 未来 可能发展 的趋势 、 指 当今发展 的不 足 , 提出深 化金融合作的一些措施和意见。 3 . “ 泛珠 三角洲 ” 区域金 融合作的研究分析 3 . 1 “ 泛珠三角” 区 域 金 融 的 现状 区域金融 合作 已经 发展成现代经济 的核 心 , 成 为一个 区域经济合 作与全局发 展的重要参 与者 。因此 , “ 泛珠江三角洲” 经济区 中区域金 融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 “ 泛珠 三角 ” 合作框架下 的成员 既包含 了我 国东 、 中 阿部 3 个 不同地 区 , 义结合 _ 『香港和澳 门地 区 , 它们拥 有不 同的金 融特性 , 存在不 同的制度与货 币差 异 , 在无数 巨大 的差 异下 , 寻求最大 的优 势互补 为该 区域赢得 了许 多机遇和挑战 。在合 作的问题上 , 有差 异就 有互补 , 有互 补就有合作 , 在 合作 中抓住 了机遇 , 就能实现“ 多赢 ”

以制度创新开创粤澳合作的新局面

以制度创新开创粤澳合作的新局面
在 “ 件 ” 方面 ,通 关 创新 的 重 点在 于横 软


粤澳合作通关便利化的创新
计年通关能力 1万人次 , 目前 已超过6 万人次 。 8 O
随着 一 系 列政 策文 件 的落 实和 粤 澳 合 作 的
澳 门回归 以来 ,粤澳人 员和物资流动量逐 发展 ,粤 澳 的人 员和物 资流动将 更加频繁 ,现 有 渐攀 升,粤 澳通 关压力逐渐 增大 。人 员流动 以前 的粤澳通 关 口岸制度和 承受 能力 已经不 能满足 要
在“ 硬件 ”方面 ,大 力推 进港珠 澳大桥、广
客人 数 达 到 19 万人 次 ,而 其 中广东2 0 年 赴 珠城 际轨道 、广珠西线高速公 路等 一批重 点交通 08 09 澳 门旅游 人数达 到8 0 人次 。 由此 可见 , 内地 项 目 设 ,加 快拱北 口岸 改扩建工 程、调整珠 澳 5万 建 是赴 澳 门旅游 的最大 客源 市场,广东则是 内地赴 跨界 工业 区 口岸功 能,加 快横琴 口岸建 设等 口岸 澳游客 最主要 的来 源地 ,约 占内地赴澳旅 游人数 基础建设 项 目,为粤澳两地 融合 奠定基础 。 的8%。物 资流 动主要是粤 澳两地 的商 品贸 易往 0
成为泛珠 三角 区域等 其它区域 向港 澳展 示其投 资 时,横琴开发有利 于珠海和澳 门的经济、产业对 环境和 资源条件 的窗 口。 接及 配套发展 。通过加 强与澳 门的合 作,珠海可 但 是 , 粤 澳合 作 绝 不 能 照搬 粤 港模 式 , 需 以大 力吸纳 国外和 港澳 的优质发展 资源,打造 区 要在 粤 澳合 作 现 状和 澳 门 的特 殊 情 况 上有 所 创 域产 业高地 ,进而 重塑发展 的新优 势,促进珠江 新 。制 度创 新 作 为粤 澳合 作 创新 的重 要步 骤 ,

“泛珠江三角洲”九省的区域分工现状浅析

“泛珠江三角洲”九省的区域分工现状浅析
维普资讯
《 经济师)07 20 年第 1 期
●区域经济
“ 泛珠江三角洲” 九省的区域分工现状浅析
● 丁 红朝
摘 要 :泛珠江三 角洲 ” “ 对我 国的区域 经济发展 具 有重要 的战略 提供 _大好机遇 。两 南地区将 成 为我 国对东 南亚 开放 的前沿 阵地 , r 云 南、 广西将会成为 西南地 区产 品 出 口的便 捷 通道 。“ 泛珠 三角 ” 的经 济 合作 , 将促进广东和 东盟的经济合作 , 时也将 带动西 南地 区的工 业引 l 司 资和进 出口龆易 , 对西南地 区工业 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长期 以来 。 在我 国区域 经济 发展战略 中, 进 区域 经济 合作一 直是 推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的重 要 手段。 从深 层次 来看 , 区域 产业分 工 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的最根 本动 力。 因此, 泛球 三角” 同经济效 应 “ 协 的关键在于形成…个包 括垂 直分 上和 水平 分工 的网络 式 的分上 体系 。 , 这种分工体 系既 f以充分发挥 东 、 . l I 中 西部 三个梯度 省份各 自的 比较优 势, 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 轻水平 相近地区的相瓦竞争 。
经济格局变化 , 特别是区域 经济一 体化而采取 的重要 战略行动 , 具有蘑 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 , 小珠 三角 区域经济 合作发 展 到“ 珠三 角” 从 泛 足
区域经济发展 的必然 。长江三角洲的崛起 、 渤海湾 经济区 的发展 、 环 东 北和中部老工 业基地 的振兴 , 杯志着 中国区域 经济 的板块正 在重 新组
珠三角” 地区的产业分工重组提供套 些有用的参考数据, 而对“ _ . 从l 泛珠
三角” 区域经 济合作 的推进 提供科学的依据。 鉴 于香港 、 门在“ 澳 泛珠 二角” 的特殊 地佗 以及 其数据 与九 省数 中 据 的可 比性 , 奉文仅选取 九省( 即广 、 东 福建 、 南 、 海 江西 、 南、 西 、 湖 广 四 川、 贵州 、 云南 ) 的数据进行 分析 , 且将 九省分 为东部 , 并 中部 、 西部 三个 梯度进行对 比分 析, 这样不 仅可以分析 每个省 的状 况 , 而且 可以凸显 出 东、 、 中 两部省 区的发展差距 。 三、 内地九省工业的 区域分 工现状 ( 衡量工业 区域 分工 的指标 : 一) 工业 的 区域配置 系数( 1 和 区域 S) 专业化 系 数( 2。3 S S) l ^业 的区域配置系数( I 。本 指标用 以分析某一行业在某 一区 ,l S) 域工业 结构中的 比重 , 察其 是 否具 有成 为或 有倾 向成 为 区域 主 导行 考 业的规模 , 一般 O I 。s 值越大 , 明该行业 规模 越大 , <S <l l 说 越有 主导 性。 S =( 区域行业产值 / I 某 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 ) 0 % ×10 我们在文 中所指 s 均 指 百分数 1

珠三角经济区与区域合作发展

珠三角经济区与区域合作发展

珠三角经济区与区域合作发展第一章:引言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由珠海、佛山、广州、东莞、中山、江门、惠州、深圳和肇庆等9个城市组成,其经济总量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近年来不断增强。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珠三角经济区与外部地区的区域合作也日益密切。

本文将从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况入手,探讨其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现状珠三角经济区集中了我国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例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等。

其中,深圳是中国多个高科技企业诞生的地方,拥有鸟巢科技、华为、比亚迪等公司。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强度,已经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三章: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域合作现状1.港澳地区香港、澳门两个地方一直都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其特殊地位让其在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珠三角地区对香港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7077.9亿人民币,对澳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11.2亿人民币。

2.粤东装备制造产业珠三角经济区周边地区,如广东省其他有装备制造特长的城市,如湛江、揭阳、潮州等城市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层面上与珠三角经济区有很高的融合性。

例如,揭阳市拥有举世瞩目的威麟汽车,与珠三角地区有长期并深度的合作。

3.东莞虎门加工区东莞虎门加工区是一个由城镇、乡村、企业多层次交叉融合出来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和现代化有赖于珠三角地区板块的支撑。

虎门加工区和珠三角地区有着非常紧密的配合,珠三角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和产品样板,虎门加工区则利用自身的实力从事加工研发。

第四章:珠三角经济区与区域合作的未来展望1.珠三角地区的本地合作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增长,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例如深圳和广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来越紧密。

在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将加强合作,互相支持,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发达地区间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地方利益协调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

发达地区间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地方利益协调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
维普资讯
第 l 期 总 第 12期 O 9
20 0 7年 l O月







No 1 1 1 2 . 0 Vo . 9 Oc .2 0 t 07
J OURNAL OF B I S ON US NE S EC OM I CS
中国经济转 型过程 中的 区域一体 化 问题 一直受 到学 术界 与决策 层 的关 注 , 涌现 出一 系列 有价 值 的研 究
文献 , 区间发展 竞争与 区域一体化 成为 关 注 的焦点 。一 些学 者 关 注地 理优 势 对工 业 聚集 的影 响 , 一些 地 另
学者则认 为地 区之间 的发展竞 争可 以导致地方 保护 主义 与 区域市 场分 割_ 3 , 能够 促 进具 有 比较竞 争 优 1 也 IJ
要 的资本积 累来 源地 , 是制度创新 、 也 技术创 新与管 理创 新 的主要发 动 区域 与典 型试验 区域 , 中西部欠 发 是 达 区域改 革开放与 创新 的主 要推 动 者 、 范者 与 被 模 仿 者。 除 了地理 区位 、 源 禀赋 、 业 结 构 等 因素 以 示 资 产
外 , 区间 的发展 竞争 、 方政府政绩 显示及 相关制 度安排 也阻碍 了发达地 区市场一 体化发展 。 地 地
发 达 地 区 间 区域 一体 化 发 展 面 临 的 问题 与地 方 利 益协 调 分 析
以 长 江 三 角洲 和 珠 江 三 角 洲 为 例 保 建 云
( 中国人 民大 学 国际关 系学 院 , 北京 10 7 ) 0 8 2
摘 要 :以中国经 济转型为研 究背 景 , 文献 回顾 的基础上 , 在 以长 江三角 洲与珠江 三角洲之 间 的市场 一体 化为例 , 析发达 区域 间市场 一体 化发 展面 临 的制约 因素 与政 策选 择 问题 。认 为应 创 分 造 良好 的制度 与政策环境 , 促进发达 地 区间 的分 工合作和 市场 一体 化发 展 , 构建和 谐 的地 方利益 协 调机 制。 关 键词 :发达地 区; 江三 角洲 ; 江三角 洲 ; 长 珠 市场 一体化 中图分类 号 : 1 ,5 , 4 F3 F3 H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0 14 2 0 )0 08— 6 10 —25 (07 1 —0 5 0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南方,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颗闪亮明珠。

这个区域由广东、香港和澳门组成,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其发达的制造业、繁荣的贸易和创新的科技,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首先,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地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广州港和香港港,这使得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枢纽。

而且,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拥有发达的外贸,还拥有强大的内需市场。

许多知名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在这里设立了总部或分支机构,为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还以制造业为特色,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在这里,生产出大量的电子产品、服装、化工产品等,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文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岭南文化、粤剧和潮汕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例如,广州的博物馆、艺术馆和音乐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推动了文化旅游的繁荣。

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是中国电影、音乐和娱乐产业的重要集聚地,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演艺人才和作品,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最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社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个地区拥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

在这里,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得到了有效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注重教育和科技创新,努力培育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

例如,广东省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有众多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同时,这个地区还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学生和留学人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鲜血液。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发达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和优越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动力。

区域一体化的“泛珠力量”

区域一体化的“泛珠力量”

要地位 。 09 , 20 年 国务院审议通过 的《 珠 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 将泛
珠 合作 提升 为全 国区域协调发 展总 体
战略 。
举例来说 , 处在珠三 角地区的 9座
城 市在改革开放 以来 “ 仙过海 、 八 各显 神 通” 进入 了有史 以来最 好的发展 时 , 期 。目前 , 市全部进入 了 G 千亿元 9 DP 城市 , 有的跨过 了 G P D 万亿元大关 , 成
模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的生动格局 ,
建设为抓 手 , 成为珠三角新一轮投资的 热点区域。去年 , 肇庆市 的先进制造业 工业增加值 增长 5 . 高技术制 造业 53 %, 增加值增长 4 . 均居珠三角首位 。 85 %, 城 市服 务业 快 速发 展。为 改变 第 三产 业比例偏低格局 , 广东把服务业作 为珠 三角未来发展的主动 力。目前 , 珠 三角 9 市均制定了相应的服 务业发展蓝 图, 力争使其成为区域转型的最具活力
大西南 出海 黄金走廊 的肇庆 市 以园区
举 办 了六 届 。 据统 计 ,自20 年 首 届 04
“ 泛珠” 大会召开 以来 , 各方共签订合作
项 目60 个 , 约金额 1 59 69 签 . 2 万亿元 。 5
府绘 制了落实《 珠三 角改革发展规划纲
要》 “ 的 一年开好局 、 四年大发展 、 十年 大跨越 ” 工作 蓝图 , 要求珠 三角各市打 破行政体 制障碍 , 遵循产 业发展规 律 , 引导 生产要 素向最有 增长 空问 的领域 集聚 ,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进区域融合发展。 ” 《珠 三 角 改 革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082 2 年 ) 中, 2 0—0 0 》 明确要求广东积极 稳妥地构建珠三 角一体化发展格局 , 提 升整体竞争力。 为落实 中央部 署并顺 应珠三 角 区 域融合发展 的内在要求 , 广东 省委省政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九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珠江三角洲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广东“继续当好排头兵”的讲话精神,根据张德江书记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技术骨干联合组成了规划工作组,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朝着张德江书记提出的“要拿出最好的成果”的目标,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细致分析,反复地深入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城市政府进行调研、走访、座谈、论证和征求意见,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论证会、咨询会30余次,先后提交了两次阶段性成果:《规划》思路在2003年10月8日向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的领导同志作了汇报;《规划》纲要在2004年1月13日提交给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进行了讨论。

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深化、完善,于2004年5月完成了《规划》初步成果,2004年7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联合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名单及《专家评审意见》后附)。

珠江三角洲城市创新能力分析

珠江三角洲城市创新能力分析

珠江三角洲城市创新能力分析一、引言珠江三角洲城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地区内拥有深圳、广州、珠海、中山、佛山等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且作为一个经济带的形式扩展到台湾。

在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城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围内通常将其视为产业发达、市场有活力、企业创新基础扎实,并表现出相对高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城市创新能力角度对珠江三角洲城市进行分析。

二、城市创新能力分析城市创新能力一般可以体现在城市的初创企业数量、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集聚情况、创新能力支持条件等方面。

从这些方面来考察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创新能力,以期了解其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

1.初创企业数量初创企业是创新的重要来源,珠三角拥有丰富的初创企业资源,尤其在深圳,已成为其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创新工场等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拥有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与整个中国相当。

今日头条、蚂蜂窝等知名科技企业也在珠三角落地,带来一定的初创企业数量和技术创新需求。

2.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科技创新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角度考察。

珠三角地区加大投入,加速创新,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都将其创新中心建在珠三角,相继成立科技产业园区和孵化器等,高端产业所需的超越性的科技研发人才在这里也得以集聚。

这些活动都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3.人才集聚情况科技创新需要配合定制化服务的人才支持,人才集聚情况成为区域内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进入珠江三角洲的高端人才不断涌入,在这里找到了创新的平台,这也为这座城市打下了强有力的创新基础。

这一切的迅速演变成一个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中来。

4.创新支持条件很多人认为创新支持条件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比较重要的一组指标之一,体现在创业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

在珠三角地区,拥有完整的前后端创新服务链,创新政策齐全奏效,为各类创新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支持,政策强大的支持力度为珠三角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政策保障。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地带之一。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地区资源、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入手,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一、地区资源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南海、东海,独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此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金和土地等资源,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和水资源愈发紧张,加上区域内资源集中,导致了环境污染与其他不利因素的日益突出,特别是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的排放产生了很大的环境压力。

解决这些资源矛盾的问题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其对策则可从战略升级、环保投入、土地禁用、资源回收等角度加强。

二、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重心之一,特别是电器、电子、纺织、服装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但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上涨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制造业的利润率愈加薄弱。

因此,该地区应该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方面加大投入,强化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

同时,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支撑,其应是服务制造业和消费者的需要并促进城市体系的合理土地使用密集和配套政策制度,建设互联网+服务地区,布局中长期科技标准库等应是该地区发展的重点。

此外,拓展产业空间,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监管机制也是必备之路。

三、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

不过,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城市空气质量、交通拥堵、生活水平低下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完善城市规划、健全城市生态系统、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发展绿色交通、优化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的思考

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的思考

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的思考作者:杨勇军杨新荣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32期创新机制一般是指在人的创新思维驱动下,各种应变能力、组合能力、发展动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产生的机理。

本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包括:在大湾区内的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联动创新等机制的组合。

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产业、经济、文化、社会协同发展,关键是粤、港、澳三地科技要协同创新,力争打造享誉世界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文献综述“协同”的概念是德国著名学者哈肯(Hermann Haken)在1971年提出,他1976年在《协同学导论》中进一步阐述了协同理论。

它认为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在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高效率。

“协同创新”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凯莱(Peter Gloor)最早定义:一群自我激励的人,透过网络来交流信息、思路及工作状况,并达到目的。

1992年英国学者库克(philip Cooke)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不同区域拥有各自擅长资源和能力,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中介等直接主体或间接主体的协同配合下,共同开发领先科技活动或行为。

2017年后国内学者越来越多关注大湾区,辜胜阻(2018)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互惠互利的对策。

叶林(2019)从区域协同发展孤立、扩散、共生和融合四个阶段,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发展到共生、进而到融合,并从微观角度提出跨越区域合作障碍,加强粤港澳三地创新系统协调合作。

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还是解决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政府协同、组织网络协同、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优劣势分析(一)优势分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示下,2017年7月1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中央决策层高规格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声势直追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让人振奋。

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珠三角地区需要寻求新的机制和路径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以应对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背景分析1.1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特点珠三角地区涵盖了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

这一地区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而闻名,拥有世界一流的产业链和技术创新能力。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加剧和资源环境的约束,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1.2 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产业协同发展是指不同产业之间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与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体产业链的价值和竞争力。

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产业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地区内企业的创新和升级,提高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

其次,产业协同发展可以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增强珠三角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分析2.1 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产业链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在推动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时,可以采取以下机制。

首先,建立产业链的信息平台,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其次,加强企业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最后,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

2.2 创新平台和技术集成创新是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搭建创新平台和实施技术集成时,可以采取以下机制。

首先,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参与,推动技术的共享和转化。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投资。

长江三角洲经济成长阶段与区域合作创新研究珠江志

长江三角洲经济成长阶段与区域合作创新研究珠江志
维普资讯
长江三角洲经济成长阶段 与区域合作创新研究
张颢 瀚 张 明之
『 摘要] 仅仅 以人 均 G P作为 经济成 长阶段 的测度 指标 ,无法真 实准确反 映长三 角区域 经济成长 内涵和 D 质量 。总体上判断 ,长江三角洲地 区总体上处 于由投 资驱动向创新 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 ,高端制造业的国际
均 G P超 过 70 美 元 ,2 0 D 20 0 7年 达 到 8 0 0 0美 元左
展 ,这些 是经济起飞 的基 础性条件 。从 长江三角洲 地 区经 济成 长 的态 势来 看 ,这些 条件 已经基 本 具 备 ,但仔 细分析 ,长三角制 造业 的大 幅增长是 建立
右 ,① 根据钱 纳里 等多 国模 型标 准 ,已进入 发达经 济阶段或进入 后工业化 阶段 。按照对外投 资阶段判 断 ,2 0 0 5年人 均 G P超过 5 0 D 0 0美元后 ,就应 当进 入大规模对外投资 阶段 。 然而 ,长 三角地区 内在经 济结构 与内涵 却无 法 支撑这一论断 。在当前大量存 在并且地位 重要 的加 工贸易型制造业 的经济结构 中 ,G P指 标无法真实 D
在投 资 大 幅度 增 加 的基 础 上 的 。 以 2 0 为例 , 04年
长三角地 区三次产业投 资 占全社会 固定 资产投 资的 比重分别 为 07 %、5 .2 业投 资就 占全社 会投 资 的 3 . %, ̄ 0 5 2 0 44 5 2 0 ~ 0 6年 也保持在 这一 比例上 。根据波 特 国家竞争优势 理论
目标 、任务 和路径 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研究 区
8 S T H N E E /J N 0 8 2 OU H C I A R VI W U E 2 0
维普资讯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案例教学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案例教学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案例教学法陈建新 / 中山市华侨中学(528400)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必修Ⅲ第四章第二节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有: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90年,第二阶段是1990年以后;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学生已获得了一些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和技巧。

因为本节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习习相关,学生的兴趣也比较大,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抽象的理论难以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是学习最大的障碍。

三、设计思想: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本节从内容组织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进行。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学会阅读和分析地理位置图的方法。

2.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掌握国家优惠政策是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学会分析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两个阶段的优势和劣势,学会用地理折线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学会地理调查和地理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

3.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 式
2023-10-27
目 录
• 模式一:珠江三角洲模式 • 模式二:长江三角洲模式 • 模式三:京津冀模式 • 模式四:西部大开发模式
01
模式一:珠江三角洲模 式
模式特点
特点一
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 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 为主导,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工 贸易发展,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典型案例分析
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利用北京的大数据技术和天津的先进制造基础,共同打造涵盖数据存储、分析、 应用等领域的综合试验区,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京张冬奥冰雪旅游合作区
围绕2022年冬奥会,加强京张两地冰雪旅游产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冰雪 旅游目的地。
04
模式四:西部大开发模 式
的特点。
特点二
以港澳为依托的区域合作。珠江 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紧密 ,借助港澳的自由贸易港优势, 拓展国际市场。
特点三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珠江 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为中心,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分工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模式优劣势
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便于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
VS
案二
陕西省西安市是另一个西部大开发的典型 案例。政府通过加大对西安的投资力度, 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吸引了众多外 资企业入驻,进一步推动了西安的经济发 展。
THANK YOU.
政府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了政策 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了该地区的 快速发展。
模式优劣势
• 优势 • 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长江和沿海两个经济带,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 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升级和转型。 • 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商贸、物流等高端服务业。 • 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优惠措施多。 • 劣势 • 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 劳动力成本较高,部分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 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博弈和制度创新分析——以粤桂经济合作区为例

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博弈和制度创新分析——以粤桂经济合作区为例

作 进 程推 进 两 省都 将 努 力使 其 上 升为 国家 区域 战
略层 面
其实早在《 协议 》 提 出之前 , 王贵明( 2 0 0 7 ) 就 提
出 了共建 西 江 产业 带 、 实 现跨 区域 经济 合作 和创 新
2 0 1 2年初 , 国家批 准 的跨 省际跨 区域 的经济 新 区就


引言和 文献 综述
而实 现共 富 。而这 一合作 模 式正 是 区域联合 竞 争 中
以强 帮 弱 、实 现 边缘 化 区域 经 济 发展 的一 个 代 表 。 这 一试 验 区 是今 后 粤桂 经 济合 作 区的试 点 , 随 着 合
近年来 , 区域 之 间 的竞 争 愈 演 愈 烈 , 由单 一 的 区域之 间 的强 强 竞争 逐 步走 向跨 区域 的联 合 竞争 。 跨 区域 合作 模 式 不 仅 可 以解 决 单 一 区域 无 法 解 决 的公共 事 务 问题 , 而 且 也有 利 于那 些 以 山川 I 河 流相 连、 文化 同根 同源 的区域 展开 经 济合作 。2 0 0 8年到
: = = l 蚕 匿 冒 雷 囫
r 1 1 2 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6 2 6 x . 2 0 1 3 . 0 2 . 0 1 2
多达 2 0多 处 。 2 0 1 1年 l 2月 1 1日,粤 桂两 省 区在 北 京 签署
的构 思 。他 以产业 经 济 学 、 制度 经 济学 和 区域 经 济 学 为 理论 基 础 , 结合珠江三角洲实际情况 , 认 为有

为民服务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为民服务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为民服务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为人民服务”或“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自由民主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客观需,是建立和社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议,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不为的最高标准。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为民服务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供你参考。

**同志20xx年初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市政府研究室此项工作,按照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做好本职工作,较好地严格执行了公务员职责,每项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20xx年参加“十百千万”驻农村工作,成绩突出,获得了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优秀驻村干部荣誉称号,他所在之处的驻村工作组也被评为先进驻村工作组,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八荣八耻。

一、克服困难、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20xx年12月到20xx年1月**同志参加广东省“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固本强基工作,挂任**市**镇**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村党员干部群众中均内则扎实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先进性教育活动。

一年来,**同志走遍了**村的7条自然村和13个经济合作社,经受住了农村工作和艰苦环境的考验,驻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搞好调查研究,赢得驻村主动权到村后,该同志面对种种困难,没有动摇,没有退缩,克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各项工作中。

他经常到村民家,与他们拉家常,了解情况,真心体验、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查找**村存在的凸显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

在实际工作中,他把自己塑造成个新兵,不摆架子,处事也很虚心,尊重村民,赢得了村民的尊重。

(二)加强班子建设,选准农村带头人**村换届选举教育工作有一定难度。

他将这些既定及反映给室领导和有关部门情况农村基层部门,争取组织的提供支持和帮助。

他广泛开展调查所研究,与有关部门和基层干部们一道挨家挨户地主动倾听村民们对村委会和党支部“两委”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
的地位和作用(一)
上海对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起到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当之无愧
泛珠江三角洲,到底谁来充当“龙头”却不是 十分清晰
泛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在于大珠江三角洲,而大 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应该是香港、深圳还是 广州?
虽然经历过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目前香 港的经济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但是作为中国 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加上具有良好的法治基 础和基础设施环境,这并非任何一个内地城市 所能比拟的
无法与包括两省一市的长江三角洲竞争
泛珠江三角洲的特点
9+2’,它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 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 (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这‘9+2’ 面积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也占了 全国的五分之一,GDP占了全国的三分之 一
区域整合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 圈的形成(一)
如果我们认为促进香港产业支援服务业把泛珠三角地 区作为基地是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步 骤,而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可能认为东莞市是一个突 破口,那么省政府就要求东莞市组织有关专家,与有 关部门和机构一道推动香港产业支援服务业在东莞成 立基地,并把影响力再辐射到泛珠三角的其他地区
对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
形成众多的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应该是泛珠三角区 域合作和发展的重要运行模式之一
中央政府对香港所采取的政策 的评价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对香港价值的重新认识 中央对香港政改问题的政策需要强有力的经济
政策,包括CEPA框架下的多项措施进行缓和, 而且效果未必尽如人意 中央强化对香港的经济政策的支持又会引致地 方政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政府的反弹,反 过来不利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机制的形 成
小珠三角东岸模式的特点-外生型增长模式 小珠三角西岸模式的特点-内生型增长模式 香港与小珠三角力量的此消彼长 小珠三角面临来自长三角的激烈竞争 小珠三角的优势:市场化程度较高,创业环境
较优 长三角的优势:后发优势,政府力量推动,腹
地广阔
区域整合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 圈的形成(三)
小珠三角的出路:扩大腹地,巩固市场 经济优势,引进政府资源,实现区域整 合,为在CEPA框架下实现内地与香港、 澳门的自由贸易区提供运行模式
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与制 度创新
2006年12月9日
珠江三角洲的演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广州、深圳、东莞、 佛山、江门、珠海、以及惠州与肇庆的 城区部分(小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占广东省GDP近80%,出口的 95.2%,实际利用外资的90%,占全国 GDP的8.7%,出口的34.1%,实际利用 外资的28.6%
进一步确立香港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和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
展应取的对策(二)
九省两区的协调机制宜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粤港高层联席会议”机制大多流于形式,实质的帮
助不大
“九省两区”明确要推动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与 发展,当前要做哪几件事情,推动哪些项目,从哪个 地方开始做起
香港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 的地位和作用(二)
况且我国目前正在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而 香港与东盟的天然的经济、贸易和投资联系也 并非内地任何城市所能够比拟的,香港作为泛 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的“龙头”应该是当之无 愧的
如果我们无法充分发挥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合 作与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仅是香港的损失,更 是泛珠江三角洲的损失
展应取的对策(三)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再通过与香港和广东省 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换言之,在形成“九省两区”的 协调机制上,我们应该以项目的推进来带动区域合作 与发展,而不是单纯建立“高层联席会议”
要注意发挥广东山区作为大珠三角经济辐射的“二传 手”的角色,并借此加快广东落后地区的发展步伐
香港的产业支援服务业可以到河源市,结合当地的制 造业先发展起来,然后再通过河源把香港的产业支援 服务业的影响力辐射到江西省
对策:大珠三角(粤港澳)与泛珠三角 (九省两区)的区域整合,扩大珠三角 的腹地,成为在中国唯一可以与长三角 分庭抗礼的地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
存在中央热,广东省热,香港热,而广东的地 方却冷的情况
广东的主要城市之间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广 东省内部的区域整合还没有做好,遑论大珠三 角和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
广东周边的落后省份对于这个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为 “大核心”,经济能量周边地区辐射的区域合作模式 不可能不存有戒心,虽然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他们这种担忧不会直接宣之于口,但是如果他们内心 的疙瘩不解开,是难以真正形成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 合作与发展机制的,何况广东面对的,一方面是如何 协调与香港和澳门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协调与其余八 个省区的关系,这当中既有行政区域的协调问题(牵 涉到“一国两制”),也有经济区域的协调问题(以 互利互惠为原则);这当中既有香港和澳门各自与广 东以及其余八个省区的合作关系,也有香港和澳门之 间的合作关系。如果没有一种能够使各方都接受的运 行机制和模式,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与发展是难以推 行下去的
在今年一月一日CEPA正式实施以来,香港和珠 江三角洲的合作还是以货物贸易为主,而服务 贸易,特别是香港17个服务行业进入内地市场 的步伐还相当缓慢,与建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合作的目标相距甚远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
(二)
担心随着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进程的加快,香港的 服务业会快速内迁,香港的“空心化”的速度加快
泛珠三角的核心-“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的核心-“小珠三角” 小珠三角的崛起与香港的作用 东莞现代制造业名城中的香港因素 香港商人的特点:不愿意承担风险,造
就了东莞形成独特的加工制造业体系 港资对广东技术进步的贡献:直接贡献
VS间接贡献(诚信为本的重要性)
区域整合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 圈的形成(二)
对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
展应取的对策(一)
在粤港澳三地(大珠江三角洲)向公众清晰地 揭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意义-粤 港科技经济论坛
增强泛珠三角的有关省市对大珠江三角洲的地 位和作用的认同
例如,大珠江三角洲应该在文化层面上多做功 夫,把岭南文化的特色进一步挖掘出来,增强 江西民众对其的认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