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doc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先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
最新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哲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二十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论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史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根本思想出发,指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总之,以工具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最基本的和决定性因素。
这种活动一方面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另一方面外化即对象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工具和文化的世界。
人通过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作为社会传递物,使人们反映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
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和发展,人的认识成果也以积累的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着,每一代人都以上一代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自己认识活动的起点。
因此,对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实践决定的。
(二十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具体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的把这一原则看作是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认识论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篇一: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先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先于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认识和探索
(2)实践的发展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3)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供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
和手段,推动认识发展 (4)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推动认识发展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恩格斯: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2)统一: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注意:人的感性认识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纯粹的,而是受人 的理性认识的影响和制约。 毛泽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 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 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 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尽可能丰富而真 实的感性认识材料。
(2)我们的大脑,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 认识材料进行正确的加工制作、概括提炼。
例题1.‚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多选)
A.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或归宿)。 (注意:认识的任务和认识的目的不是一个意思)
期末复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求会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3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
客观事物。
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0102 Nhomakorabea03
认识的不断深化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 积累,人类的认识会不断 深化,从表面现象深入到 本质规律。
认识的不断扩展
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人 类的认识也会不断扩展, 从某一领域扩展到更广泛 的领域。
现代科技对认识论的挑战
人工智能与认识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理解和解释其智能机 制对认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如何界定智能的本质和标 准。
复杂系统与认识论
现代科学中的复杂系统理论对传统的认识论提出了挑战, 如何理解和把握复杂系统的涌现特性和演化规律成为重要 议题。
实验科学对认识论的影响
现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如量子力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等,对 认识论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观察与实验的关系等基本问 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如何辨别信息
的真伪和价值,以及如何应对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挑战,对认识论提
出了新的课题。
未来认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 2
跨学科融合与认识论
随着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认识论需要 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和融合,以更好地理解和解 释知识的本质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论的结合
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它强调认识是在实 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认识受到历史条件的 制约。
认识论的重要性
指导实践
第三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
实践的基本特征
牛耕人种
社会历史性
猿人劳动
机械收割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毛 泽 东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1)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 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2)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一要坚持,二 要发展。
(三)真理与谬误 1、谬误的含义: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歪曲反映。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对立
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 和范围内它们的对立是绝对的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
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
鸟
判 断
鱼是用腮呼 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 的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鲸不是鱼类动物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抽象性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第一,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具有一 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 认识,这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第二,即使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已经被实践证
实的认识也是有限度的,还要继续进行新的
实践检验,这也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不能证实或驳 倒一切认识
外 星 人
专题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022年高考政治高效复习提纲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专题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2.人类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3.实践的三个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是改造整个世界,也不能说改造世界,阅读行为不算实践活动)。
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类似“拒绝白色污染活动”等属于实践,实践非适应性活动)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与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三个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具体含义——实践的基本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手段主要体现在工具)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②能动性(强调有意识、有目的)注意: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不能说具有主观性(浙江9月联考卷)具体含义——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们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③社会历史性注意:我国科学家打破了外国企业一直以来的技术垄断就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具体含义——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K原理内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U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K方法论3 :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K原理内容3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S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K方法论3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乂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1) K原理内容3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虑志为转移。
(2) K方法论3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童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1) K原理内容3 :世界上的事物干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 K方法论3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乂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乂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乂要巫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 C原理内容3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四、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人与社会发展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
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形式、过程和真理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可以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还可以通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
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东西,没有不可知的东西,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其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意志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功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
认识来源于实践,然后又转向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在表达的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反复的、无限深化的过程。
以上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总体概括。
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认识运动路线:认识源于实践,第一次飞跃产生感性认识,然后飞跃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完成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是螺旋上升的趋势,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在前一个基础上的提升。
《实践论》即是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补充说明,教员一生能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挥好,离不开他坚持一切从实际从“实践”出发,他一生读万卷书,但是他的每一战都无法在书本上找到原型,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什么地点,适合用什么战术,面对不同的敌人该用什么战术,遇到特殊情况,该如何应对,这一切都没有固定的形式,四个字叫“随机应变”。
一个字叫“变”。
要做到随机应变,必须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考政治:专题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 伴而行的,这要求要 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
①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②虽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 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6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项目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
作用
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
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 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 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3
决 定
6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侧重点 强调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 其结果的客观性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 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 不相同的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知识专题
专题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独生子女政策
放开二孩政策
三孩政策
1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 决定,提倡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调 整,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不断追 求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为四部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核心。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轴心,把握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实践的特点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基本性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方法论
反对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原理
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
反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主观主义做法。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 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F=GM1M2/R2
水往低处流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 映。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借助于概念进行理 性思维,进行判断和推理。
水果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对事物及其关系的 肯定和否定的反映形式。任何一个判断,都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
亚里斯多德:不同 重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 的物体下落速度相 同。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 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 改造,显示出理论的现实功能。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
将要物化的理论是正确的;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活动前先进行探索。
(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 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 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 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 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
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12/7/2013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 观点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 并科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 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 的观点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 知论,指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 人与世界相统一的基本环节。 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马克思
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就是认识 运动总规律。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 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因此,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 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 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 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12/7/2013 22
(三)辩证唯物主义主义能动反映论
12/7/2013
48
四、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 认识要同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 “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李德
12/7/2013
49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客观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 观规律办事。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 创新和理论实践,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 一。
——恩格斯
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12/7/2013 10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11
航海实践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 定性的统一,也就是绝对 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二节 认识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一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二节 认识
第一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的特点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 本的观点;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 们自觉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以(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主张物质 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是唯物主义 认识路线。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觉、思想派 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12/7/2013
45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 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 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 圆形的。
麦哲伦
12/7/2013 46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 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 意识性;实践性; 现实性。
愚公移山
主体的存在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 社会主体。
2、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的特征:客观实在性;实践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客体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长城烽火 海滩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从 根本上说就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0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 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 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感官有认识 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 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 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12/7/2013
21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2/7/2013
37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夸 大感性认识而 轻视理性认识 培根
笛卡尔 洛克
唯理论夸大理 性认识而轻视感 性认识
38
12/7/2013
批判: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12/7/2013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 验也是宝贵的。
8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 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 世界。”
——马克思
12/7/2013
9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这 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有的认 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12/7/2013 47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 了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 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 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 识,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 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
二、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活动 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 科学实验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与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 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
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由一系列判断组成的。它是根据事 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已知推出未知, 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 思维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梨含有维生素。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 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 接反映。 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 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 、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 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 价值关系。
红花!
12/7/2013 25
三、认识的辩证发展和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 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它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眼、 耳、鼻、 舌、身)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形成对事物外部、 表面和直观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 形式。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特征的反应。
红! 硬! 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苹果(知觉)=红+甜+硬 +……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那是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 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12/7/2013
39
4、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2)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 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
第谷
开普勒
(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 飞跃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2/7/2013 35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 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 具体性 表面的、外部的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