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教案(沪粤版)
中考物理《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课件粤教沪版
•例题
••某水平面上物体的质量为50千克, 它所受的重力是多少牛?
•解:m=50kg g=9.8N/kg • G= mg=50kg×9.8N/kg=490N •答:该物体所受的重力为490N。
10.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①压力大小有关。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
了 •方便直接。从杠杆中读出力臂的长度
•L2
•O
•F
2
•例、下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 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 验数据已记录在上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动力F1/N 1.5 1 1
动力臂L1/cm 10 20 20
阻力F2/N 1
•(c)接球手 将棒球击出。
掷出去;
•运
•静 •棒球的运动方向
•静
•运 动
止
发生了改变
止 •(动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根据
•1、运动快 •思慢考:
•2、运动方向
•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有改变?
•1、公共汽车进站、出站. •2、赛车在环形跑道上匀速行驶. •3 、飞机匀速在空中盘旋.
中考物理《第六章力和机械 》复习课件粤教沪版
•推土机 推 土 •马 拉 车 •人 提 水桶
•起重机 提 重物
•物体 •作用 •物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弓的形状发 生改变
•竿子发生了形 变
•(1)力可以
使物体发生形 变
•(a)投球手把 静止的棒球投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
第六章力和机械第一课时6.1 怎样认识力(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⑵知道力的单位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
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⑷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
力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可以播放与图片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用力”事例的视频,如马拉车,人推车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素材,同时也隐含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能够产生作用效果”等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感悟和理解“力”。
这里的图片、视频只是个引子,是抛砖引玉的“砖”,目的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用力”的事例。
在学生读图后,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列举力的实例,并填写在课本第2页下面相应的空白处。
在学生感悟到力的存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力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事例中物体受到了力的,或者说,你是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呢?让学生明确物体是否受力可以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如果学生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不很明确,回答不出,教师可以予以引导:我们之所以能判断出物体受不受力,肯定是因为物体受力时和不受力时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力对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引出力的作用效果部分内容的教学。
这个框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感受力的存在,感悟力的普遍性,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是学生从“力”的角度来审视他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现象。
因此,学生列举的事例要尽量丰富一些,让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充分一些,让学生的感悟过程更充分一些,教师不要过早对“力”作定义式的判断和总结。
力的作用效果对于“活动1”,教材利用图片作了明确的展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图6-2、6-3及相关问题和课文内容,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列举有关的实例,然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图6-2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图6-3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教案
第六章力和机械6.1 怎样认识力1、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或者运动方向)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6、实验室测量力的大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7、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弹簧测力计的用法:第一步:校零第二步:认清量程和分度值第三步:使弹簧的伸长和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第四步:读数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画法:第一:找作用点,第二:画箭头(力越大线越长),第三:标出字母和大小练习:1.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示数是______N.2.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叙述正确的是()A.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越长B.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C.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越长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6.3 重力10、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1、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2、重力作用点叫重心。
13、重力大小叫物重。
重力大小和物体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公式中G表示重力,单位是N,m表示质量,单位是Kg)g=9.8N/Kg,含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有时取10N/kg)练习:4、关于重力的正确说法是()A、向上抛的小球在向上运动过程中不受重力作用。
B、空中飞行的飞鸟不受重力作用。
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就是此物体的重心。
D、一个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5、一个物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9 N,若改用天平测该物体的质量,其示数应为________kg.若把它带到月球上,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
八年级物理下册 6 力和机械复习学案 (新版)粤教沪版
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章知识要点,复习巩固力和机械的内容。
2.通过典型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复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构建知识网络,熟记基础知识。
规律小结: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地球对它的引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本章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自主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力和机械⎩⎪⎪⎪⎪⎪⎪⎪⎪⎪⎪⎪⎨⎪⎪⎪⎪⎪⎪⎪⎪⎪⎪⎪⎧力⎩⎪⎪⎪⎪⎪⎪⎨⎪⎪⎪⎪⎪⎪⎧力⎩⎪⎪⎨⎪⎪⎧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作用效果: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 和 形状 三要素: 大小 、 方向 和 作用点 表示:示意图测量:常用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它受 到的拉力成 正比使用方法重力⎩⎪⎨⎪⎧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因 地球 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三要素⎩⎪⎨⎪⎧大小: 与质量成正比 方向: 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 相对运动 的力滑动摩擦力⎩⎪⎨⎪⎧大小⎩⎪⎨⎪⎧测量⎩⎪⎨⎪⎧原理方法:转换法(匀速直线运动时f =F )影响因素⎩⎪⎨⎪⎧ 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简单机械⎩⎪⎪⎪⎪⎨⎪⎪⎪⎪⎧杠杆⎩⎪⎨⎪⎧五要素:一点、两力、两臂平衡条件: F 1×l 1=F 2×l 2三种杠杆⎩⎪⎨⎪⎧ 省力 杠杆 等臂 杠杆费力 杠杆滑轮⎩⎪⎨⎪⎧概念:周边有槽,可绕着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小轮定滑轮⎩⎪⎨⎪⎧概念: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特点:不省力,但可以 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概念:工作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且费距离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既省力也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的轴转动的简单机械知识板块二 力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力就不存在B .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C .马拉车匀速向前,同时车用同样大小的力向后拉马D .仅空中下降的雨滴不受力的作用规律小结:定滑轮拉力的方向不会影响拉力的大小。
第六章《力和机械》期末复习 1—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 (3)做实验的这根弹簧________________(选 填“能”或“不能”)做成测力计,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四、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F1=5N
3、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伸长方向
必须与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不 一定只在竖直方向测)
4、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记下数值和 单位。
所受拉力F/N 0 1 2 3 4 5 6 7 8
弹簧长度l/cm 6 6.5 7 7.5 8 8.5 8.9 9.3 9.7
❖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F2=15N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线段末端的箭头表示力的 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7、如图所示,在图中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小球对地面产生15N 某人用100N的水平
竖直向下的压力
推力向左推地上的木箱
某方人向用成53。00N角的向拉右力拉与车F水=平50N
F=100N
施力物体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磁铁吸引铁钉
苹果会落到地面上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3力是用什么符号表示?单位是什么?
力的表示:F 力的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4.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拉弓射箭
2.撑杆跳高
5.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什么?
足球由静到动
运
动
第六章力和机械章末复习课教学课件--粤沪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
其作用点都在箱子的重心上,过箱子的重心,分别沿
各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
【答案】如图所示
跟踪练习
2.如图是一名男生奔跑过程中左脚腾空、右脚着地的一瞬间,请画
出此刻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A点是作用点)。
二、弹簧测力计
例3 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1 2
=
1 1 = 2 2
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2 1
省力
费力
等臂
12.杠杆可分为三类:_______杠杆、_______杠杆和______杠杆。
六、滑轮
方向
省力
固定不动
13.定滑轮的轴________,使用定滑轮不______,但可以改变拉力的______。动滑轮的轴随物体一
受力方向
4.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__________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
力的方向
作用点
示__________,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_________。
二、弹簧测力计
力
5.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拉力的方向
省力
移动
起______,使用动滑轮可以______,但不改变________________。
14.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用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绳子自重和摩擦不
1
=
几分之一
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学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复习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该章节主要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大小、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3.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4. 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包括杠杆、滑轮和斜面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机械工作。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
难点: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杠杆、滑轮和斜面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直尺、三角板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斜向下的力,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简单机械的学习:介绍杠杆、滑轮和斜面的原理及其应用,分析实际情境中的机械工作。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列出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以及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8.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题,包括力的大小计算、简单机械的设计等,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力与机械1—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案
第六章力与机械 1—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案在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活动时,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力与机械的关系,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
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出发,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机械的关系,能够运用简单的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机械的关系,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模型,如杠杆、滑轮等,以及相关的力学实验器材。
在活动过程开始时,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剪刀、钳子等,让他们观察并思考这些机械设备是如何工作的。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方便地打开罐头等。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关注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机械的关系的理解,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希望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力与机械的关系,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机械的关系的理解,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活动开始时,我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剪刀、钳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机械设备是如何工作的。
粤沪版物理第6章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第六章力和机械一、课标要求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解读:人们对“力”的认识往往是从力的作用效果开始的。
对于力的作用效果,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或实验现象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也就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对于力的图示,要求会看、会画示意图,也就是知道用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并在箭头旁标注力的大小。
作力的图示时,不要求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严格成比例。
“会测量力的大小”指的是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2.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解读:重力、弹力、摩擦力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力,《课标》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要求都是最低的“了解”水平。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解读:《课标》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使用杠杆、滑轮或其他简单机械中的任何一种,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是对教学的最低要求。
本教材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作用,与《课标》要求相比有所拓展。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及其表示方法,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生活、生产中经常谈到力,但是,究竟力有何特点、规律?学生平时对此缺乏深入思考,更难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力、理解力.因此,通过学习本章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系统学习后续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本章涉及到“控制变量"、“概括"、“等效”、“简化”等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所必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本章的教学重点:“认识力”是全章的基础,因而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力的测量"贯串全章,在本章的多个探究活动中,如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滑动摩擦力大小”“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等探究活动中,都需要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所以,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是本章重点.同时,“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两个探究实验,需要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学习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8下--《6第六章 力和机械》word教案
第一节怎样认识力教材分析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6.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 通过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
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教学难点:力的认识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说明: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较抽象.学生对施力物、受力物的提法感到生疏;不会分析某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不易被理解.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中的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形变)来体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的含义.教法指导1.本节课的地位: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本章重力的基础,也是学习后面压力、摩擦力、压强、功的基础.2.学生情况的分析:力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方面学生认识力时,不注意施力物和受力物.另一方面对力的相互性没有认识.3.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讲授: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说明: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会感到抽象、陌生,需多举例或做演示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举例或做演示实验时,突出每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突出每个力的作用方式,以便为教师归纳、学生认识力的概念打基础.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也需多举实例,在举实例时,让学生明确相互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还应明确两个力的方向,及两个力方向的特点.设计思路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HY沪粤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六章 力和机械(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第六章力和机械6.1怎样认识力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会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力的三要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滑板,多媒体课件,磁体等。
一、新课引入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感觉到肌肉不同程度地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力活动1:让学生观察下面几张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学生分析:蚂蚁搬运食物,蚂蚁对“食物”产生了“搬”的作用;运动员举起杠铃,运动员对杠铃产生了一个“举”的作用;起重机提升重物,起重机对重物产生了一个“提”的作用;甲、乙两磁体运动一段距离,一个磁体对另一个磁体产生“推”的作用。
蚂蚁搬食物运动员举杠铃起重机提重物磁体推磁体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活动2:请学生回答:(1)力是什么?(2)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发现以下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活动1: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小朋友把橡皮泥捏成想要的形状;运动员用力拉弓,使弓弯曲;成年人两手施加力可以使弹簧发生弯曲。
综上分析: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活动2:多媒体展示踢球动画。
学生分析:运动员甲用脚踢球,使球由静止变成运动。
运动员乙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守门员丙用手接住球,球由运动变成静止。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 教案
6.1 怎样认识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培养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器材磁铁、大头针、钩码、弹簧、小车、钢尺、气球,多媒体。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为主,结合阅读分析。
教学过程一、力是什么?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1、人举重物2、人推车3、推土机推土4、人拉弹簧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二、力的定义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施力物体——前面—物体受力物体——后面—物体(逐个展示)判别方法:看谁对谁的力前者为施力物体后者为受力物体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推土机受力物体——土大象抱木施力物体----大象受力物体----木〈学生〉3、有力作用的两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引导讨论)(1)以上讲的几个力,两物体都是相互接触的(2)以下几个力的发生,两个物体不相互接触放手后物体被地球吸引而落下(依学生情况决定是否要讲)大头针被磁铁吸引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左手打右手实验(学生)右手打左手,左手痛,因为右手对左手有了一个力。
右手痛,因为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一个力。
2、用气球压钢尺(实验)钢尺形变气球对钢尺有力的作用气球形变钢尺对气球有力的作用3、举例:脚踢砖块,把砖块踢出去了,脚也很痛四、力的作用效果(顺序可变)1、形变〈实验〉手拉钢尺钢尺弯曲手拉弹簧弹簧拉长手压气球气球形状改变2、运动状态改变(1)速度大小改变由静到动小车被推动由动到静小车被制动(2)运动方向改变头顶球的过程五、演示与思考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铁钉;(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6章 力和机械 第3节 第2课时
第二课时重力的大小及重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2.知道重心以及重心位置的不同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会根据G-m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难点】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教学过程知识点一重力的大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5-16,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2.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则用公式可表示为G=mg.【合作探究】演示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1.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2.实验原理: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3.实验器材有哪些?答:质量已知的钩码、弹簧测力计.4.设计实验:钩码的质量是已知的,实验中可以选取钩码为被测物体.如图所示,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5.进行实验(1)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把质量均为50 g 的3个钩码,逐个增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记下示数如下表所示.次数 1 2 3 质量m /kg 0.05 0.1 0.15 重力G /N 0.49 0.98 1.47 重力质量即G m(N·kg -1) 9.89.89.8(2)在下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6.由以上能够得到什么实验结论?答: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个比值约是9.8 N /kg,用字母g 表示,其物理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 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g 可以取10 N/kg.物体的质量m 、重力G 、常数g 之间的关系是G =mg 、g =G m 或m =Gg.例题 质量为0.25 kg 的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所受的重力为450 N,那么,他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 取10 N/kg.解答 由G =mg 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G 木=m 木g =0.25 kg ×10 N/kg =2.5 N .由G =mg 可得m =G g ,因此人的质量m 人=G 人g =450 N10 N·kg -1=45 kg. 知识拓展 月球上的物体由于被月球吸引也受到“重力”.对同样的物体,月球吸引的本领比地球弱,月球上的g 月大约是地球上g 地的16.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时,航天员穿的衣服质量约为80 kg,若在地面上,人会感到很重,但航天员在月球上却感觉到很轻巧.同理,月球上的物体下落得会比地球上慢些.【教师点拨】1.同一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在不同位置时,g 的取值随纬度增加而增大.赤道最小,两极最大.2.g 在不同星球其大小不同. 3.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与联系1.一物体在月球上所受重力等于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的16,将12 kg 的物体放到月球上,其质量是12kg,重力是20N.(g 取10 N/kg)2.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表:(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弹簧测力计.(2)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可知:物体所受重力G 与物体质量m 的比值为9.8N/kg.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知识点二 物体的重心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在处理重力问题时,通常可以把这些力看成是作用在某一点上,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2.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合作探究】演示二 规则物体的重心1.规则物体的重心分布有何特点?答: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2.如何确定质量不均匀、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答:可用悬挂法、支撑法等寻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演示三悬挂法寻找重心对较薄的物体,如图甲所示,通过薄板上的某一点A用细线将其悬挂起来,当薄板静止时,用铅笔沿悬线在薄板上画出竖线AB,重心一定在竖线AB上;如图乙所示,再通过另一点D用细线把薄板悬挂起来,当薄板静止时沿悬线在其上画出另一条竖线DE,重心也一定在DE上,因此两直线的交点C就是薄板的重心.演示四支撑法寻找重心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支撑法来找它的重心.如把汤匙放在手指上仔细调节支撑汤匙的支点,使其在手指上平衡,这时就可以知道汤匙的重心就在支点上方.演示五比萨斜塔1.你知道比萨斜塔为何不倒吗?答:从重心引出的铅垂线,如果通过支点或在物体底部的支承面内,物体就不会倒下.比萨斜塔的铅垂线在其塔基的支承面内.2.稳度:稳度就是指支撑面上物体的稳定程度.3.你知道增加物体稳定性的办法吗?答:(1)增大物体底部的支承面积.(2)降低重心位置.【教师点拨】1.对重心的五点认识(1)重心是一个物体各个部分受到重力作用的等效点.(2)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之上.(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了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4)重心也可在物体之外,如:圆环的重心在圆心,空心球的重心在球心.(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2.当物体的形状、质量发生变化时,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发生变化.【跟进训练】1.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几何中心必然与重心重合D.重心只能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2.如图所示,均匀金属圆环被吊在空中,请画出金属圆环所受重力的示意图.解:课堂小结1.重力的大小:G=mg2.重心(1)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2)寻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①悬挂法.②支撑法.(3)增加物体稳定性的方法①增大物体底部的支承面积.②降低重心位置.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力和机械教学设计全章粤教沪科版实用教案
第六章力和机械如何认识力一、教课目的、知识和技术:()依据平时生活中学生较为熟习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实例 ,让学生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剖析简单状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经过察看实验联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成效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成效。
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归纳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经过察看,剖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领会物>观点的成立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力的学习,鼓舞学生发奋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经过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办理问题的时候要身临其境的为他人着想 .二、教课要点:、力的观点;、力的作用成效、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力的三因素三、教课难点:、力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四、教课方案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含四个方面 :()、力的初步观点。
()、力的作用成效。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力的三因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为基础,依据平时生活中学生较为熟习的"推,拉,提,压"等实例,将"蚂蚁,运动员,起重机,水流,磁体"等用"一个物体"来归纳,讲"物体,杠铃,重物,物体,磁体"等用"另一个物体"来归纳,将"推,拉,提,压"等用"作用"来归纳,进而成立力的初步观点;经过察看实验联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成效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归纳的能力.五、教具滑冰鞋两双.六、教课时间:课时.七、教课过程(一)新课引入:()、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而后解说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平时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感人民在平时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不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中,仍是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各种各种的"力"无处不在,能够绝不夸张的说:走开力,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将不复存在.所以,认识"力",研究"力",运用"力"显得十分必需.力学知识在物理学中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阶段,我们主假如让学生认识力,鉴别力.而这一章,主要学习力的初步观点,同时对重力,摩擦力,同向来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均衡,力和运动等观点由一个大略的认识.(二)新课教课、什么是力()剖析书籍几张图片的状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剖析:蚂蚁拉物体运动员举杠铃起重机提重物水流推物体磁体推磁体(增补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请学生回答:1)力是什么2)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教师总结(结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的存在一定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遇到力的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力与机械自习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4)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5)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6)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示意图;力臂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滑轮及滑轮组省力情况,会画滑轮组的装配图,设计滑轮组。
难点: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设计滑轮组。
教学过程:一、挂图展示:本章知识结构二、重难点知识复习: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理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3、重力:最常见的一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4、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如图: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 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 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1 (南通市)分析以下摩擦,属于有害摩擦的是A.写字时,手与笔之间的摩擦B.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C.骑车时,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D.皮带传动时,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2 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3如图所示,某同学用40N的水平力将一个重3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是A、40NB、30NC、10N D、70N4赵强同学学了物理后,养成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他发现好多药瓶盖的侧面都做有密集的竖条纹,如图所示,其目的是为了A.坚固耐用B.增大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便于旋开和旋紧C.便于运输D.节约材5.一木块在外力作用下沿水平木板向右匀速运动(如图),用示意图表示木块所受的牵引力、摩擦力和重力.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2表示。
画杠杆示意图的方法:⑴找支点O、画动力、画阻力;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实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F2=L2/L1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的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名称结构特征特点应用举例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天平,定滑轮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1:如图2所示的四种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oL2L1F2 12:(不等臂直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已处于平衡状态,采用下列办法不能使杠杆平衡的是( )A 、在杠杆上再施加一个力,使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杠杆的中点,但不通过支点。
B、在杠杆上再施加一个力,使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C、使动力和阻力同时减小到原来的1/2 D 、使动力臂和阻力臂同时变为原来的2倍 3:用杆秤(如图)测量鱼的质量,当秤钩挂在A 点,绳纽挂在O 点(支点),秤锤挂在B 点时杆秤处于平衡状态.AO 是10c m,BO 是30cm,秤锤的质量是 0.5kg ,鱼的质量是 kg.4:请在图5中画出用瓶起 子启瓶盖的动力F1的力臂 L1和阻力F2。
5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位置 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发现 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
上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 , 杠杆上每一格长5c 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1)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
滑轮 (1)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实验次数 动力F1/N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 m1 1.5 10 12 1 20 103 120 1.5 10F 1LF2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
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5滑轮组省力情况:几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提起重物所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请在图14中画出用滑轮组提升水桶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2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潭中,按如图3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
如果汽车的动力比阻力小800N,则甲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乙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其中比较省力的是图。
(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3 如图1所示,表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的几种方法其中最省力的是(动滑轮重和摩擦忽略不计):l1l2F2F1甲乙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