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分泌与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杨文英

合集下载

胰岛素早相分泌

胰岛素早相分泌

李强教授谈胰岛素早相分泌与餐后血糖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早相(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特征。

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餐后高血糖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环节,而餐后高血糖具有毒性作用,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使早相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受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早相分泌在正常人中的生理意义正常人体中葡萄糖刺激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包括基础(吸收后)和刺激后(餐后)两种状态,胰岛素对葡萄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是它的双时相分泌。

早在1968年,Donald等人在离体大鼠胰腺葡萄糖灌注1h的试验中就观察到这个现象: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速度快,从第3min开始持续约2min减弱,随后是胰岛素缓慢释放的第二时相,持续到葡萄糖灌注的结束。

同年,Cerasi等用葡萄糖输注试验将健康个体同糖尿病患者比较,发现人体中也存在双相的胰岛素分泌,并观察到IGT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时相分泌峰值降低或完全消失。

在空腹的非糖尿病受试者中,胰岛素呈规则脉冲式分泌,每12~15min一次,葡萄糖是刺激人体分泌胰岛素的主要因素。

在正常人体中,胰岛B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的信号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其动力学特征是胰岛素的双时相分泌。

正常人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

快速分泌相包含不同条件下的两种情况:当静脉注射葡萄糖后,B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在0.5~1.0min 的潜伏期后,出现快速分泌峰,峰值很高可达250~300mU/L,持续5~10min 后减弱,即使通过静脉继续维持葡萄糖浓度也是如此。

该快速分泌相称为第一时n相。

第一时相在血糖大于5.6mmol/L时即可诱发,是较好地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指标,其生理意义在于可以迅速抑制血糖的升高。

第二时相为延迟分泌相,快速分泌相后出现的缓慢但持久的分泌峰,其峰值位于刺激后30min左右。

德谷胰岛素

德谷胰岛素

德谷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是一种可溶性胰岛素制剂,由新一代超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德谷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组成。

德谷胰岛素通过1个谷氨酸连接子,将1个16碳脂肪二酸连接在已去掉B链第30位氨基酸的人胰岛素上获得。

这种合理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延长作用时间的机制,该种胰岛素类似物具有作用时间超长,变异性最小,同时能与速效胰岛素结合形成复方制剂,有良好的安全性等特点。

德谷胰岛素皮下注射后会形成多六聚体(胰岛素六聚体长链),这种胰岛素多六聚体作为一个存储库缓慢解聚释放成德谷胰岛素单体。

这些单体缓慢并持续地被吸收进入循环中,达到超长的(,24 h)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曲线。

目前市场上的预混胰岛素产品都是通过胰岛素部分结晶化实现的,即非结晶状的胰岛素类似物快速地被吸收,而结晶的部分则吸收缓慢。

这样的预混胰岛素制剂在使用前首先需要确保摇匀。

而理想的由胰岛素类似物组成的基础—餐时制剂需要两种胰岛素类似物不形成共结晶,不形成混合六聚体,在相同的成分中两种类似物都要保持各自的化学稳定性。

德谷胰岛素独特的分子结构允许它与速效门冬胰岛素结合形成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

德谷门冬胰岛素复方制剂中含有,,,的德谷胰岛素和,,,的门冬胰岛素,两种胰岛素成分能独立起作用而不改变各自的吸收动力学,是第一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同时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每天注射1 次就能使全天24 h血糖达标,是一种理想的胰岛素制剂。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这种非共结晶的、非混合的基础与餐时胰岛素的合成制剂突破了现有预混胰岛素的限制,以复方制剂的形式存在,两种胰岛素类似物均保持自身特点,无须混匀即可使用,为临床使用提供了更为理想的选择。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目前在国外正在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为其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更多循证依据。

一项近期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使用1次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更为安全有效地降低血糖,8,。

肠促胰素的共识DPP部分解读

肠促胰素的共识DPP部分解读

肠促胰素的共识——DPP-部分解读肠促胰素的共识——DPP-4部分解读11月22日,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13)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分享了“肠促胰素的共识——二肽基肽酶4(DPP-4)”的相关要点。

肠促胰素机制研制的DPP-4抑制剂之所以目前被大家看好,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于目前市面上其他的降糖药物。

它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在胰岛方面,它可以在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而且这种作用机制是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另外,它还可以抑制食欲中枢,可以在很好控制血糖的同时不增加体重。

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PP-4的活性,有效减少GLP-1的失活,在生理范围内增加有活性的GLP-1水平。

目前已知的GLP-1可以通过刺激胰岛素、抑制升糖素、抑制胃排空和让胰岛细胞重生的方式来降低血糖,主要是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发挥降低HbA1c、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的作用,因此杨文英介绍说这是一种“智能”的降糖方法。

DPP-4抑制剂则正是使DPP-4失活从而不分解GLP-1。

DPP-4抑制剂的总体疗效目前在中国已上市的DPP-4抑制剂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等。

根据临床,目前DPP-4抑制剂的总体疗效有如下汇报:(1)降低HbA1c幅度约为0.4~1.0%;(2)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加用DPP-4抑制剂和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等),DPP-4抑制剂与对照药的疗效相当;(3)以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为研究对象,发现维格列汀与阿卡波糖的降低HbA1c的作用相似;(4)DPP-4抑制剂降低HbA1c的程度与基线HbA1c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DPP-4抑制剂的适应症以及不良反应(1)适应症: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不推荐用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儿童。

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合征、Turn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Friedreich共济失调、Huntington 舞蹈病、Laurence-Moon-Beide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卟啉病、 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他
青少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起病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急性起病-症状明显 缓慢起病-症状不明显
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2005,5:329-332;Current Science Inc. ISSN 1534-4827
20
第二代磺脲的改进 1966年 改进
受体亲和力

脂溶性
细胞膜通透性

药物互相作用
服用剂量
《Joslin糖尿病学》第14版
醋磺己脲 氯磺丙脲 甲苯磺丁脲……
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科学出版社.1999.
23
磺脲类的适应证
单药治疗主要选择应用于新诊断的T2DM非肥胖患者; 饮食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 病程< 5年,空腹血糖<10mmol/L时效果好。 随之病程进展,需要联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24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 磺脲类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 低血糖发生往往不象胰岛素引起的那样容易早期察觉, 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永久性神经损害。
1. 晨7~9时开始,受试者空腹(8~10 h)后口服溶于250-300 ml水内的无水葡萄 糖粉75 g,如用1分子水葡萄糖则为82.5 g。儿童则予每公斤体重1.75 g,总 量不超过75 g。糖水在5 min-10min之内服完。
2. 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于服糖前和服糖后2h分别在前臂采血测血糖。 3. 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

院内血糖管理前后血糖监测数据分析及效果研究

院内血糖管理前后血糖监测数据分析及效果研究

院内血糖管理前后血糖监测数据分析及效果研究马宁;朱东林;王锐;刘悦;贾晓娇;陆强【摘要】目的分析大样本量的院内血糖监测数据,对比院内血糖管理前后血糖数据分布的变化,探讨院内血糖管理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6~11月血糖管理团队成立前和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血糖管理团队成立2年后的9个科室20个病区各1 8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数据,基于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对比管理前后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分布,高血糖、血糖达标率、低血糖等情况.结果院内血糖管理实施2年后,血糖监测频次明显增加,同期增长了基线值的65.7%.管理后高血糖比例由56.45%下降到42.15%,血糖总体达标率升高了14.42%,低血糖发生率减少(P <0.001).管理前,午餐前和睡前的血糖达标情况最好,达标率分别为45.86%和42.59%;空腹血糖达标率最低为33.58%;管理后各时段达标率均上升,但分布仍为午餐前和睡前的血糖达标情况最佳,达标率分别为61.87%和59.73%;空腹血糖达标改善幅度最大,达标率增加17.24%.管理前低血糖高发时段在午餐前(10:00~12:00)和睡前(20:00~ 22:00,22:00~24:00),发生率分别为2.54%、1.37%和1.49%;管理后午餐前仍为低血糖高发阶段,发生率为1.6%.结论加强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达标率低的空腹血糖,低血糖高发的午餐前、睡前等时段的血糖监测,采取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可提高血糖达标率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7(039)024【总页数】4页(P3747-3750)【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监测;院内血糖管理;低血糖;高血糖【作者】马宁;朱东林;王锐;刘悦;贾晓娇;陆强【作者单位】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是世界重大慢性疾病之一。

内分泌科病例分享课件

内分泌科病例分享课件
初步治疗方案1. 降压:缬沙坦氢氯噻嗪 160mg qd,
病例特点
中年患者,体重偏胖,糖尿病病史8年。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 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伴有高峰延迟 合并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以餐后高血糖为特点。依从性较差,血糖波动明显。
病例特点中年患者,体重偏胖,糖尿病病史8年。
第3月
5.2
7.5
胰岛素常规治疗路径
2017年版
2013年版
胰岛素常规治疗路径2017年版2013年版
在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患者意愿
花费
疗效、安全性
2017年ADA指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案应该用以指导药物的选择,考虑因素包括疗效、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潜在副作用、花费、患者意愿”
“A patient-centered approach should be used to guide the choice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Considerations include efficacy, hypoglycemia risk, impact on weight, potential side effects, cost, and patient preferences”
有效改善HbA1c控制(%)
平均变化(95% CI):-0.05(-0.15 to 0.04)
减少重度低血糖风险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较预混人胰岛素:
有效改善HbA1c控制、更
1. Rys P,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14;68(3):304-13. 2. 张雪莲, 杨文英. 201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ID:700565.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2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2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 • FPG: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的血 糖。一般指过夜空腹血糖。 • FPG与空腹(基础)胰岛素分泌、各种 拮抗激素的水平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 性有关。 • 基础血糖是指食物吸收、处理完毕后的 血糖水平。
餐后2h血糖 (2h-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PG)
OGTT适应症
• 年龄在45岁以上,合并肥胖或超重者; • 有DM家族史者; • 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痛风、冠心病、 中风等病史者; • 有分娩过巨大儿史者; • FPG超过5.6mmol/L(合并IFG)者; • 有妊娠DM史的妇女。
OGTT的注意事项
• 试验前3天内不应过分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 入量,并禁食刺激性食物; • 试验前禁食10~16小时,试验前休息半小时; • 试验前应排除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 如内分泌疾病、应激等; • 试验前应禁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 水杨酸制剂、口服避孕药等至少3~7天; • 试验中气温炎热时,应及时分离样本血浆 于冰箱冷藏暂时保存或直接测定(2h内)。
以OGTT2h血糖≥7.8mmol/L(≤11.1mmol/L)为IGR 诊断的标准
ROC曲线对应敏感性\特异性最理想的FPG分割点: 国内资料: 自然人群: 5.2~5.3mmol/L
高危人群: 5.6mmol/L
国内相关研究
• 国内贾伟平等从MS流行病学资料中,选取无DM病史的人群, 共5268例,以FPG与糖负荷后2hPPG ≧11.1 mmol/L对DM的诊 断率进行评价,旨在确定做OGTT的最佳FPG临界点。结果: 1. 当FPG ≧5.4 mmol/L时,预测单纯2hPPG升高型DM具有较好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对FPG 5.4~6.1 mmol/L的人群实施OGTT,每21人即可检出1 例DM,而对FPG <5.4mmol/L人群进行OGTT,每135人才可检 出1例DM。 • 研究结果提示:可以将FPG5.4~ <7.0mmol/L作为适合的OGTT 筛查人群,这具有筛查面小、花费少及提高DM检出率的优点。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关键词】高血糖,餐后;糖尿病并发症;共识 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6.05.001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关注餐后血糖全面达标的重要性

关注餐后血糖全面达标的重要性

关注餐后血糖全面达标的重要性摘要与空腹血糖反映的基础水平不同,餐后血糖反映机体血糖的最高水平。

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控制餐后血糖具有积极的意义。

控制餐后血糖对整体达标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糖尿病餐后血糖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等各种慢性并发症。

全面评估血糖水平是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作为血糖水平的评估指标,其中HbA1c可反映患者8~12周平均血糖水平,一直被临床医师视为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近年研究发现:即使HbA1c达标患者,仍发现部分有餐后高血糖波动现象[1]。

所以血糖控制全面达标,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1c达标。

餐后高血糖与HbA1c的关系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HbA1c的影响:HbA1c同时受到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两者对HbA1c的“贡献”孰轻孰重。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HbA1c水平,空腹及餐后血糖对HbA1c影响不同。

在血糖控制不良患者,以空腹血糖影响为主;在血糖控制较好者,则以餐后血糖“贡献”大些。

餐后高血糖的要害在于对HbA1c的影响和血糖波动本身对血管内皮及其功能的危害。

周健等在正常糖调节者(NGR)和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血糖监测(CGMS)发现,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作用大于餐前血糖;当HbA1c≥7.5%时,餐前高血糖的相对作用逐渐增加并占主导[2]。

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利于HbA1c达标:人的一生中相当部分的时间处于餐后状态,因而餐后血糖升高水平大都代表了一天中血糖的最高点。

诺和锐50让餐后血糖控制得更好

诺和锐50让餐后血糖控制得更好

方便:临餐注射,无需等待
诺和锐®50由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主导企业诺和诺德公司生产。诺和诺德大中国 区总裁柯瑞龙先生表示:胰岛素的研发跨越了90余年的历史,从动物胰岛素到人
胰岛素,现在又开启了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的时代;而预混胰岛素也
经历了从预混单一比例到多比例的发展过程。诺和诺德一直致力于以患者为中心, 每一种新产品上市都是为患者提供更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帮助他们改变糖尿病。
方便:临餐注射,无需等待
为了能够全天控制好血糖,很多胰岛素注射方案都需要一天2次甚至多次注射, 而采用人胰岛素方案都需要餐前半小时注射,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很多 患者期待注射时间更灵活的治疗方案。由于诺和锐®50具有起效时间短,降注射,必要时可以餐后立即注
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表示: “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很难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是导致多种糖 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中国糖尿病患者应特别关注 餐后血糖达标。” 日前,一种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风险并可临餐注射的新型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诺和锐®50(双时相门冬胰岛素50)在中国上市,为众多中国糖尿 病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射,这样让患者的用餐时间更灵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保证降糖疗 效。
杨文英教授指出,目前使用高预混人胰岛素但需要优化治疗的患者,如餐后
血糖控制不佳,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希望注射更灵活、方便的患者,可考虑转为 诺和锐®50的治疗方案。需要起始胰岛素治疗且餐后血糖高的患者也是这种高预
混胰岛素类似物的适用人群。
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糖化血红蛋白又与糖尿病并发
症息息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的 发生率降低14%。同时,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餐后血糖峰值与心血管事件

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样重要

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样重要

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样重要说到查血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空着肚子抽血化验。

一查空腹血糖正常,很多人就放下心来。

其实,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指出,中国人单纯餐后血糖高的比例高于西方人,而餐后高血糖严重威胁着心血管的健康。

糖尿病前期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杨文英教授说。

在糖尿病初期或轻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升高不明显。

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介于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

这种情况在中国人中很常见。

杨教授说,西方肚子大的人较多,往往单纯空腹血糖高,甘油三酯高;中国人通常腹围不大,单纯餐后血糖高的人多。

事实上,我国单纯餐后血糖增高者占糖尿病前期患者的70%以上,“如果这些人仅仅关注空腹血糖,显然是不够的,会让大量糖尿病隐患潜伏下来”。

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前期和轻型患者,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如果一直不处理,对大血管的伤害就一直存在。

杨教授介绍,很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另外,杨教授指出,若对糖尿病前期听之任之,持续10年左右就会发展为糖尿病。

这10年中,病人往往还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问题,都会对心血管构成威胁。

另外,如果糖尿病前期不?M行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每年大约会有10%的人加入糖尿病“阵营”。

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要先降空腹血糖如果糖尿病病程较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会升高,病人对二者必须给予同样的关注。

这样的病人,空腹血糖高,吃完饭以后血糖就更高,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在8%以上。

如果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该先降哪一个呢?杨文英教授说:“一定要先把空腹血糖降下来。

这是因为,空腹血糖下降后,餐后血糖会随之下降。

假如先降餐后血糖,可能需要大量降糖药物,其尾效应很容易造成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专家共识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专家共识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专家共识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执笔编者按磺脲类降糖药自50年代问世以来,临床应用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经验和试验研究都得到了不断丰富。

近年来,虽然又有许多新的药物涌现,但根据2003年DiabetesCare对美国2型糖尿病口服用药情况统计,磺脲类仍占50%以上。

因此,磺脲类仍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一类十分重要的药物。

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对其治疗中的某些问题产生了争议,特别是对磺脲类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以及禁忌证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

为了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2004年3月27日,来自全国糖尿病领域的19位专家汇聚XX,共同对磺脲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进行了广泛研讨,并达成了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会议由著名糖尿病专家陈家伦教授主持,杨文英教授对磺脲类药物应用以及专家意见进行了总结。

这一从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到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和评价的共识报告,将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认识磺脲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并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

就目前所知,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和后天多种环境因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继而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也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推陈出新。

磺脲类药物作为最早被发现和被广泛应用的降糖药物,由于其经济性以及中国人存在重胰岛素抵抗者相对较少,所以该类药物更符合中国国情。

磺脲类药物不断更新,新的剂型也不断出现,比如每天一次的控释片、缓释片的出现,既减小了服用剂量,又方便了患者服用。

本文主要就磺脲类降糖药的种类、作用特点、分子机制、降糖效果、安全性等方面做一综述。

磺脲类药物的发展历史历史上磺胺类抗菌药的降糖潜能曾两次被发现:1942年法国人Jambon发现伤寒患者在接受磺胺类药物治疗时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在药理学家的帮助下,Jambon随即进行了基础研究:磺胺类药物使狗的血糖水平下降,但切除胰腺,再给予磺胺类药物后,血糖却没有下降。

从指南变迁看GLP-1受体激动剂的治疗地位

从指南变迁看GLP-1受体激动剂的治疗地位

从指南变迁看GLP-1受体激动剂的治疗地位杨文英【摘要】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同时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小,可减轻体重,具有改善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和β细胞数量的作用,以及在使用后可带来的心血管获益等综合优势,而且随着相关研究及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其在国内外糖尿病治疗指南中的地位逐年提升。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糖尿病;指南【作者】杨文英【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病变,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故控制血糖尤为重要。

大量研究人员致力于降糖药物的研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陆续面世。

随着GLP-1受体激动剂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应用经验不断积累,其在国内外糖尿病治疗指南中的地位逐年提升。

GLP-1受体激动剂在指南中的地位2009年10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联合发表了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1]。

共识中推荐,在生活方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进一步联合磺脲类或基础胰岛素治疗是首选,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备选的二线用药。

这是GLP-1受体激动剂首次在指南中被推荐纳入治疗流程。

随后,2012年ADA/EASD的血糖管理共识[2]推荐,对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3个月HbA1c仍未达标者,可以考虑下列与二甲双胍联用的5个方案之一:GLP-1受体激动剂、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DPP-4抑制剂和胰岛素。

该共识还指出,GLP-1受体激动剂降糖疗效强,与磺脲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相当,优于DPP-4抑制剂,并且具有发生低血糖风险小、降低体重以及潜在的β细胞和心血管保护作用等优点。

预混胰岛素的新证据

预混胰岛素的新证据

2021/2/2
2
与其他种族相比,亚裔人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更脆弱
2021/2/2
3
IGR(糖调节受损 )
共纳入74个研究队列进 行荟萃分析
n=3813
Kodama K ,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36(6):1789-96.
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 (△I30/△G30)
180分钟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AUC-I (μU/ml)
7
中国T2DM患者特点β 细胞功能衰竭明显
中国T2DM患者特点 餐后高血糖更为突出
全面改善胰岛素分泌不足,尤其 是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
应重视控制餐后高血糖
预混胰岛素同时改善餐时 和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
预混胰岛素有效控制 FPG,同时 能够更好降低 PPG
预混胰岛素—— 能够同时作用两个主要特点
预混胰岛素临床治疗中的疑虑和问题
JIA Wei-Ping, et a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8; 121(21):2119-2123.
2021/2/2
4
早相分泌缺失与餐后血糖升高直接相关
2021/2/2
5
30min胰岛素反应(pmol/L) 2h胰岛素反应(pmol/L)
糖耐量降低/肥胖 糖耐量正常/肥胖
2021/2/2
9
导入 筛选
门冬胰岛素 30 QD + 二甲双胍 + 格列美脲 (QD 晚餐时) 甘精胰岛素 QD +二甲双胍 + 格列美脲(QD 睡前)
-5/-3 -2* 0 2* 3*
5* 6* 7*
9* 10*
14*
18*
22*
主要入组条件

基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基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Riddle MC, et al. Diabetes 2010;59(Suppl.1):A171
在亚洲人群中的研究同样显示: 空腹高血糖对A1C的贡献,随A1C升高而增加
空腹高血糖对A1C的贡献 呈线性相关
随着A1C升高,餐后高血糖对A1C的贡 献没有线性相关性
FBG面积(mghr/dL ) PBG面积(mghr/dL )
LANMET研究:实现A1C<7%, 控制空腹血糖<100mg/dl至关重要
开放、平行、多中心研究,比较甘精或NPH+二甲双胍治疗9个月的HbA1c、每日血糖情况。 110名仅用OADs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HbA1c ≥8.0%)随机分为两组,治疗36周
100
6.96
mg/dl
%
HbA1c(%)=[4.78 ± 0.49]+[0.40 ± 0.082]×FPG(mmol/L)
达到A1C<7%的患者百分比
80
70
60
50
75%
40 30
20
10 0 <8.0
63%
56%
47%
34%
8.0-8.4
8.5-8.9
9.0-9.4
按基线时A1C水平 (ASD 2009.
≥9.5
甘精胰岛素治疗后6-12周的FPG可预测24-48 周HbA1c<7.0%是否达标
0.86 (P<0.001)
0.9
0.89
0.84
0.89
(P<0.001 (P<0.001) (P<0.001 (P<0.001)
)
)
与餐后血糖增幅 的相关系数
0.55
0.7

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治疗方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治疗方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治疗方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王维波;王金红【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型糖尿病( T2 DM)住院患者降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指导T2 DM临床治疗。

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T2 DM住院患者250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记录患者体重指数( BMI)、病程、糖尿病并发症、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并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口服降糖药组(109例,OAHA组)、胰岛素组(46例,Ins组)、联合组(95例,OAHA+Ins 组)。

分析三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及用药情况。

结果三组之间患者饮酒、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及BMI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口服降糖药用药比例:双胍类(58.4%)>α-糖苷酶抑制剂(34.4%)>磺脲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

双胍类+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的比例分别为66.32%、49.47%。

OAHA+Ins组的出院空腹血糖( FPG)达标率为58.95%,与入院FPG达标率(35.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HA组、Ins组、OAHA+Ins组的出院餐后血糖(2hPG)达标率分别为71.56%、69.57%、76.84%,与入院时(3.67%、0、7.3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为主的治疗方案主要用于病程短、BMI 高的糖尿病患者,而病程长、BMI 低者多采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用药情况基本符合临床诊疗规范。

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能更好地降低FPG、2hPG。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atment regimen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 DM)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pharmacists. Methods A total of 250 inpatients with T2 DM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course of disease,complications andantihypergly-cemic agents use was recorded by cross-sectional study method. The 25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dication. Patients in OAHA group ( n =109 ) received oral antihyperglycemic agents, patients in Ins group (n=46) accepted insulin treatment,and patients in OAHA+Ins group (n=95) received oral antihyperglycemic agents combined with insulin.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medication of the patients in 3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related factors,such as drinking,course of treatment,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 P<0. 05 ) . Metformin accounted for 58. 4% in the hypoglycemic agents used in the three groups,and α-glycosidase inhibitor 34. 4%,followed by sulfonylurea,nateg-linide,DPP-4 inhibitors and TZDs in sequence. Metformin+insulin and α-glycosidase inhibitor+insulin accounted for 66. 32% and 49. 47% in the combination use of hypoglycemic agents and insulin. The discharged FPG standardized rate in OAHA+In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58. 95% vs. 35. 79%,P<0. 05). The discharged 2hPG standardized rate in OAHA group,Ins group andOAHA+In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ose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71. 56% vs. 3. 67%,69. 57% vs. 0,76. 84% vs. 7. 37%,P<0. 05). Conclusion The oral antihyperglycemic a-gents-centered treatment regimen is suitable for the patients with short duration and high BMI,while most of the pa-tients with long duration and low BMI receive insulin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The drug use generally conforms to the standard of clinical diagnosis. Thecombination of oral antihyperglycemic agents with insulin can reduce the FPG and 2hPG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single use.【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6(019)007【总页数】4页(P826-829)【关键词】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治疗方案;影响因素【作者】王维波;王金红【作者单位】东营市人民医院,山东东营25709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00【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是一种以不同原因导致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慢性高血糖疾病,我国患病人群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为主[1],且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2]。

天麦消渴片治疗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研究

天麦消渴片治疗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研究
cn
万方数据
主堡匡堂盘查垫!!至§旦12旦苤丝鲞簋!!塑№!堕型』!!i塑:』!些!!:垫!!:丛墼:塑垒丝
6.77%±0.62%)and¥4erum level of ehtomium increased by 35.14 p.g/L in the AHbAlc≥l%group with a low baseline serum level of chromium((36.2 4-18.0)¨吕/L).Both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HhAlc变化值(AHbAIc)与基线血清铬水平无关。治疗24周后,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 有所降低,B细胞功能指数(HOMA-IB)和早相分泌指数(IGi)有所增加。各指数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铬、基线HbAlc与AHbAIc显著相关。结论新诊断2型
质醇增多症等);(11)对试验药物过敏;(12)有精神
疾患,药物或其他物品滥用者;(13)需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患者;(14)
有手术、严重外伤等应激情况者、有肠道手术史者;
(15)有慢性缺氧性疾病(肺气肿、肺心病等)。排除 标准:(1)使用试验药物时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 重不良反应及不能耐受;(2)不能按要求进行本试 验;(3)治疗中在12周时FPG>13.9 mmol/L,在18 周时FPG>11.1
P=0.01],同时HbAlc降低(8.38%±0.72%比6.77%±o.62%),降幅达1.61%。两组按基线血清
铬水平分3个亚组,分别为<40斗g/L,40~65灿∥L和>65哕L。当血清铬<40∥L时,天麦消渴 片组HbAlc显著降低,下降幅度为1.09%;当血清铬>65∥L时,HbAlc无显著变化。西格列汀组

德谷胰岛素结合门冬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德谷胰岛素结合门冬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德谷胰岛素结合门冬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德谷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患者数量为60例,患者的纳入时间属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分组应用奇偶法形式,2组均30例,常规治疗纳入到对照组之中,德谷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患者视为观察组,就组间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加以对比。

结果:(1)治疗前血糖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

观察组的2型糖尿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

(2)治疗前胰岛功能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

观察组的2型糖尿病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较低、胰岛素分泌指数、C肽较之于对照组得以提升,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德谷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治疗确切,能够降低患者血糖,调节其胰岛功能。

【关键词】2型糖尿病;德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已经成为一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代谢类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患者的心血管、眼部、神经功能、肾功能均产生危害[1]。

本研究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方式进行分析,讨论德谷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治疗的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患者数量为60例,患者的纳入时间属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分组应用奇偶法形式,2组均30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共计16例、女性患者共计14例。

2型糖尿病患者以43-75岁作为其年龄分布区间,(59.13±11.06)岁是患者的平均年龄水平。

对照组男性患者共计18例、女性患者共计12例。

2型糖尿病患者以43-76岁作为其年龄分布区间,(59.15±11.08)岁是患者的平均年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胰岛素分泌消失的后果
餐后显著高血糖
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
餐后血游离脂酸得不到有效控制
餐后高血糖刺激后期胰岛素分泌,
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增加低血糖
胰岛素早期(第一)分泌时相与 肝糖输出的关系
60
血 浆 40 胰 30 岛 素 20
10
50
研究 I 研究 II 研究 III
*
(mU/mL)
600
Insulin response at 2-hr
1000 800 600 400 200
Plasma insulin pmol/l
r=-0.75
480 360 240 120 0 5
p<0.0001
r=0.52
p<0.01
7 9 11 13 2-hr plasma glucose (mmol/l) IGT, obese Normal, obese
胰 岛 素 平 均 浓 度
0.60
0.40 0.20
0 –3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nmol/L
时间 (分钟)
Coates PA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4;26:177
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800 700
健康对照者(n=14)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20
Control
30
40
50
60
70
80
90
Time (min)
健康和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在葡萄糖 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
Insulin (% change from baseline)
3.3 16.7 mmol/l glucose 3.3
B 细胞功能减退趋势
100
Beta cell function (%)
80 60 40 20 0
–12
–10
–8
–6 –4 –2 0 Years from diagnosis
2
4
6
Adapted from UKPDS 16. Diabetes 1995
2型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特点
缺乏对静脉输注葡萄糖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应答 缺乏对进餐后的早相胰岛素分泌应答 餐后胰岛素第二时相分泌缓慢上升,峰值降低,两餐间不能恢
胰岛素一相分泌
在血糖控制方面的重要性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杨文英
讨论内容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
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
早期(第一)分泌时相缺如的后果
餐后血糖定义及状态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
合成的胰岛素储存在b细胞内,通过
细胞排粒作用,释放入血液
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是被葡萄糖传感器调控的 Ca++增加微管微丝活动,加速b细胞颗粒的移动 基础分泌量:约24U,进餐刺激:24U左右
胰 岛 素 分 泌 速 率
2型糖尿病患者(n=16)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pmol/min
6am
10am
2pm
6pm
10pm
2am
6am
时 间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
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的搏动
500
胰 腺 胰 岛 素 分 泌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特点


胰岛素分泌为搏动式分泌
进餐后胰岛素分泌迅速增加,使餐后血糖水平维持在一 个较为严密的范围内

两餐间血浆胰岛素水平迅速恢复至基础状态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特点
500 胰 腺 胰 岛 素 分 泌 400 300 200
100 pmol/min
0
0600
1200
1800
时间
2400
0600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
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
基础胰岛素分泌
– 每餐食物吸收完毕后 (post-absorptive)
– 夜间胰岛素分泌
负荷后胰岛素分泌
– 静脉葡萄糖负荷后
Ward WK et al. Diabetes Care 1984;7:491–502
120 80 60 40 20 0
20g 100 葡萄糖
120 80
20g 100 葡萄糖
60
40 20
–30 0
0
–30 0
30 60 90 120 时间 (分钟)
Time courses of serum insulin concentration during FSIGTT
b-细胞分泌指数
NGT
IGT
DM
Log [pmol insulin.120min-1 .m-2]
NGT
IGT
DM
Pima印地安人,由NGT到IGT到糖尿病的进展过程中, 胰岛素作用(M) 和快速胰岛素分泌(AIR) 的状态
NGT IGT
40
4-yr 累计糖尿病发病率
40 30 20 10 0
IGT DM
2型糖尿病
360
正常人
血浆胰岛素 内源性葡萄糖生成 µmol/kg/min
pmol/l
240 120
1 2
8 4
–60
0
–60
0
60 120 180 240 300
0
60
120 180 240 300
血浆胰高糖素
60 45 30
20
血浆血糖
mmol/l
–60
fmol/l
15 10
5
0 60 120 180 240 300 –60 0 60 120 180 240 300
0 基础 2.5 第一时相 第二时相
肝 糖 产 生 (mg/kg.min)
2.0 1.5 1.0 0.5 0.0 基础
*
第一时相
第二时相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1; 17 : 164-174 *P<0.01 ; P<0.05 与研究1及3比较
早期胰岛素释放不足造成餐后高血糖
糖摄入后时间(分钟)
Mitrakou A et al. Diabetes 1990;39:1381
糖摄入后时间(分钟)
胰岛素快速分泌相的减退 预测 IGT 和 糖尿病 的发生
自正常人进展为IGT
4 30 年 25 20 累 15 积 10 发 病 5 率 0 AIR低 AIR高
N=254
IGT
4 年
Normal
350
Serum insulin (mU/L)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Obesity IGT T2DM
Time (min)
OGTT 时早期胰岛素分泌的特点
OGTT中NGT者血清胰岛素30分钟达峰值, 此反映胰岛素早期
上升后迅速下降,故第2相分泌较为低平
快速静脉推注葡萄糖后胰岛素反应
高葡萄糖钳夹试验中的胰岛素双相分泌
滴注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基础血糖+98 mg/dl或更

正常人在10分钟内出现快速胰岛素释放 (AIR) AIR过后,血胰岛素下降 在维持高血糖状态下,血胰岛素维持在一定水平 IGT及早期T2DM、AIR明显减弱或消失,而后期胰
--- 细胞膜上的胰岛素等待释放
抑制肝葡萄糖产生
– 直接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输出 – 抑制脂肪分解,限制游离脂酸进入肝脏 – 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减轻餐后血糖上升
减轻后期的高胰岛素血症
一相释放消失可预测 IGT 和糖尿病的发生* 餐时胰岛素分泌对维持24小时血糖控制非常重要

Weyer Diabetes Care 24:89-94, 2001;Metabolism, Vol 49, No 7 (July), 2000: pp 896-905
20 IRI µU/ml
0 -60 0 5 10 分钟 -60 0 5 10
2型糖尿病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
-健康对照
健康胰岛细胞在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
3.3 16.7 mmol/l glucose 3.3
Insulin (% change from baseline)
40 30
Weyer Diabetes Care 24:89-94, 2001
dm
累 20 积 发 病 10 率 0
自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
N=145
AIR低 AIR高
在不同的糖耐量状态下,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在 2型糖尿病阳性( )和阴性( )家族史人群中的分布 HOMA IR
6 4 2 0 6 4 2 0
400
300 200 100 0600 1200 1800 2400 060 500 胰 腺 400 胰 300 岛 素 200 分 泌 100 0 0600
pmol/min 0
时间
pmol/min
1200
1800
2400
0600
时间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
1次静脉快速推注葡萄糖后 高血糖钳夹试验,将血糖维持
在高水平 – 口服葡萄糖负荷后 (OGTT) – 混合餐后胰岛素分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