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8课 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新时代学生对鲁迅文章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以及鲁迅文章的语文风格和深刻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之法应当化史为实,将繁为简,化难为易。
2.高一学生对议论文的了解也很肤浅,思维常常保留在一般现代性较强的那种重采轻质的流行文风之中。
所以,借此文让其学习议论之章法也颇为重要。
尤其是构思方法。
3.高一学生写作还带有浓厚的“散漫”习气,信马由缰,只讲故事,不研其理,停留在追求时髦个性的层面上,所以,本文作为议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标本,应当在课堂上有所突出。
写作不只是个人消遣自娱的,文章合为时而作,是必须有其现实和历史的意义的。
必须借此文引导学生对作文的目的和意义有个新认识。
【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以小风大、就近取譬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中外文化遗产之正确态度和方法。
三.学会概括层次和中心的分析概括方法,学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一、难点:课文前半部分,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其实就是作者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重点:课文后半部分,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应用:学会议论文构思和基本写法。
二、方法策略: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宜用朗读批注法解决语言问题,用提炼归纳法解决层次和中心理解的问题,用对比联想、思辨讨论法解决文章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问题。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完成前6个自然段教学。
2.理清送去主义危害。
3.理解中心观点及其提出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展开的开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了,外国的科学、文化、技术等人类优秀文明进来的同时,西方社会的一些糟粕也随之而来,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这些外来的东西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思考。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图片导入。
齐读课文。
二、整体感悟(通过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文章)是什么“拿来主义”为什么怎么办三、文本详析(一)请结合课文给“拿来主义”下定义(快速筛选信息)。
“拿来主义”是一种态度和方法。
①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独立思考要看得清主动选择有主见有辨别力自己拿②对待什么,需要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时,有独立思考、懂得辨别、主动选择的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研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过程中,什么样的人不可能“拿来”?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由什么心态决定的?反映出怎样的实质?一是“孱头”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逃避主义拒绝借鉴二是“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割断历史三是“废物”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崇洋媚外完全继承全盘肯定全盘西化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比喻论证占有,挑选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吃掉吸取精华鸦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送药房恰当使用烟枪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的文化形式,烟灯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送,毁掉舍弃旧形式姨太太文化遗产中的专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8课《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
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1。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来自于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
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文,一要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二要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讲述“拿来主义”思想的文章。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拿来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一:“拿来主义”的概念何为“拿来主义”?这就要从“懒汉”的故事说起。
故事讲述一个懒汉,他总是拖延工作,不想自己做事,而是天天跟随别人要饭。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干活儿,他回答:“既然有别人已经为我搞定了,我何必做重复的工作呢?”这便是“拿来主义”的典型表现。
二:“拿来主义”的对错这种价值观对于工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我们做事不能依赖别人,更应该做到勤奋努力,自力更生。
那么,“拿来主义”有什么好处呢?“拿来主义”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吸收各种优秀的经验,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完成自己的目标。
三:“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拿来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是高中必修四将这篇文章编入教材中的原因。
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拿来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特别是在中国的科技领域,人们开始关注世界上其他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吸收这些“西方经验”,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四:“拿来主义”的启示“拿来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会吸收优秀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并不断地从其他国家、其他领域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拿来"必须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勤奋努力、创新求变、以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竞争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五:引领趋势、勇攀高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成为僵硬的机器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精神、以及对人生的一份真切的感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杂文的特点;2.理解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
【教学设想】杂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中学教材中所剩无几。
《拿来主义》是一篇比较集中体现杂文特点的佳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需要删繁就简,瞄准杂文特点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尝一脔知一镬的目的。
针对这一主要教学目标,特意为学生提供了几篇鲁迅的杂文,作为课外拓展,以便更好地了解与赏析。
【教学过程】一、预热:初晓内容,明确主旨1.齐读文章,用一个词说出你对文章的印象。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观点。
明确: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或: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遗产二、梳理:结构缜密,节奏跃动(一)梳理文章10段内容,简要概括大意。
1.揭批“送去”的行径。
2.提出“拿来”。
3.剖析“送去”的危害。
4.引出“送来”。
5.提出“拿来主义”。
6.分析“送来”的实质。
7.提出“拿来”的原则,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8.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9.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10.总结文章,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二)仔细辨析这篇杂文的结构思路。
明确:正反流水穿插结构反面正面1.揭批“送去”行径2.提出“拿来”3.剖析“送去”的危害4.引出“送来”5.提出“拿来主义”6.分析“送来”的实质7.提出“拿来”的原则8.批判错误态度9.阐明正确方法10.总结文章,阐述意义。
杂文特点一:尺水兴波,摇曳生姿三、辨析:体式之别,对象鲜明(一)问题:这样一种杂文的结构思路跟一般的说理文有什么不同?1.思考一般说理文的特点。
2.探究:一般议论文与鲁迅杂文的区别。
明确鲁迅杂文的特点:(1)鲜明的针对性【简介写作背景】(2)选材的隐喻性杂文特点二:大题小做,针对性强四、品味:语言幽默,形象生动郁达夫这样评价:“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犀利、含蓄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方法。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本文所使用的杂文笔法、幽默讽刺和对比手法,体会其战斗力。
2.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忆历史上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入“拿来主义”。
2.作者与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文被誉为“投枪”和“匕首”。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专事反共反人民。
鲁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拿来主义的观点。
3.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和结构安排。
4.深入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几个关键段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行文特点。
5.拓展探究:通过讨论拿来主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拿来主义。
6.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等演示工具,展示相关的辅助材料和影像资料。
3.课堂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有关拿来主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课堂参与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PPT:包括文章背景、作者介绍、重点段落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多媒体教室:提供与拿来主义相关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学习本文有破有立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三、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四、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2. 学习本文有破有立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2.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了一件趣事。
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提出问题。
其中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先生,会怎么回答?”“不!不会,决不会!”直率、简洁,但未免太直露。
“怎么会呢?我们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并不是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这又似乎太软、太繁、太不巧妙……“冯先生从容不迫地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回答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说理方法?”(比喻)。
“比喻说理法就是用比喻将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道理,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阐述出来。
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冯先生运用比喻说理,妙处也正在于此。
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更是一位善用比喻来说理的高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文章。
”二、指导预习。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要求。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8 拿来主义20-人教版
《拿来主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欣赏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喻论证过程中喻体的内涵。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考题导入(2010年福建卷高考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
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文章《拿来主义》就给我们给出年了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完以后再做这道高考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三、解题1、资料助读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2、写作背景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3、何谓“主义”主义: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现代汉语词典四、通过课堂活动“简说课文,觅得旨趣”,梳理文章框架。
问:作者在文中提及了那些主义?有何危害?正确做法为?本文的论证结构为?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
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
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
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
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
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
人教版《拿来主义》的教案(通用5篇)
《拿来主义》的教案人教版《拿来主义》的教案(通用5篇)《拿来主义》的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种类表现实质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史小亮)
《拿来主义》教案史小亮【设计理念】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①拿来主义是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②拿什么?文化遗产(外国、本国)③为什么要拿?闭关主义,此路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要自己拿来!④怎么拿?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
8、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及其杂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理清作品论证的思路;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3.情感目标领悟“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二、课时安排总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背景知识,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主旨。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论证方法。
第三课时,理解重点词语和重要语句。
总结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
“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教学过程与安排第一课时一、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拿来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署名霍冲。
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鲁迅写作该杂文集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
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故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之右半,“介”为“界”之下半)。
住在“半租界的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称为《且介亭杂文》。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后又了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和散文诗。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
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了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8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8篇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篇一以前读初中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轻松。
因为初中学的知识都比较浅,除了偶尔对某些问题需要深入讨论之外,基本不会遇到很深的问题。
但要知道,上了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那么简单和具体,高中是我们在思维上的一个飞跃,我们必须要抛弃以前的定向思维,而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
起其根本所在就是: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学习跨越了知识和能力两大台阶。
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
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
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不难,难得是有一个为实现理想而攀登的规划和决心。
为此,制定一个高中三年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写下了这份高中三年学习计划书。
(一)高中六个学期的分析和自我目标为实现以下规划必须做到:树立信心,满怀激情,走好成功第一步。
切忌盲目激情,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学习,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1、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初中走入高中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识,同时稳住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
所以我这个学期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适应、稳定。
2、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后的寻求及养成期期。
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
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地学习,全面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
简单来说就是:养成、规律。
3、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
此时,高中生活早已适应,学习方法、习惯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所突破。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鲁迅先生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表达主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意;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感受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待遗产和外国文化的观念;理解批判继承的原理和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坚定“改革开放”方针路线;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教学难点1.“送去主义”是难点。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
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积累1.走近作者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2.能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第一课时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论雷峰塔的倒掉》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灯下漫笔》细心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开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由生活中具体细小的现象入手,引发作者的议论和思考。
这就是杂文这种文体特有的行文方式。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赋予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杂文思想开掘的起点,必须是具体的,细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原则。
这类日常生活传闻,人们茶余饭后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并不在心;杂文家则不,他偏要仔细琢磨,品味,认真“勘探”一番。
——钱理群请朗读第一段,并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是由怎样的社会现象引起的呢?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3、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8、《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鲁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二、主要内容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文章还批评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损国格的行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第8课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3.认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力图运用此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练结合,尽可能地去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简要说明: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
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故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此次参赛只有一节课时间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主要锁定为学习并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由于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可能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初学这样复杂的鲁迅先生的文章,难度比较大。
因此,我给学生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
在预习资料中,我打印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设计了三道填空题,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
不可能是搞清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因为,只这两项任务就足够一个课时处理了。
而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就只要求学生大体认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导入: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一、预习检查:字音词义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
冷炙.(zhì;烤肉。
)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二、研习内容:
1.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思考讨论: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2.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
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3.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的表现力。
(1)思考讨论: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思考讨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
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思考讨论:“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教学设计>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4.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 思考讨论: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思考讨论: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
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 研读第三部分:
思考讨论: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三、思考本文的论证艺术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四、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时至今日,这篇教学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归纳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