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_大气环境一》教案
2.3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地
面 吸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地面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收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阅读课本P4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 素”,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太阳高度对地面辐射有何影响?为什么?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氧、氩: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微量气体:二氧化碳、氪氖、氨、甲烷、氢、一 氧化碳、氙、臭氧、氡。 水 汽 固体杂质 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粒。
活动:
读图2-23,完成活动
高层大气特点: 气温先随高度递减后增加
。 。
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大气透明度 好,因此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使大气温度降幅大。
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1、从臭氧、二氧 化碳和水汽的吸收 作用,可知大气吸 收具有什么特性? 选择性 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 2、为什么大气直 0.175微米的紫外线 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能量是很少的? 臭氧大量吸收波长小 大气对太阳辐射 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中能量最强的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大部分 可见光能 红外线 够透过大气到地 面 面
√
√
√
√
√
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D
昼 陆地
夜
昼 陆地
夜
昼 海洋
夜
昼
2.3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4
等压面
3
2 1
B
地
A
面
C
若地面受热均匀时,即A、B、C三地气温相等, 则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低
高
低
(高) 冷 B 却
受热 (低)
地
A
面
(高) 冷 C却
当A地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 低 气压,其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高 气压。同 时B、C两地受热较小,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 形成 低 气压,在近地面形成 高 气压。等压面 出现 弯曲 。
1000
2 地转偏向力
背风而立,左低压, 右高压。
背风而立,左前低 压,右后高压。
活学活用 一、等压面及其判读
3.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没有月球大?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纬度越低,年均正午太阳度角 越 ,太阳辐射越强, 则地面辐射 越强 ;反之亦然。大 2.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反射率越强,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越弱 , 地面辐射就 越弱 ;反之亦然。 3.气象因素 晴天太阳辐射强,则地面辐射 强 ;反之亦然。 4.海拔因素 海拔越高,太阳辐射 越强 ,则地面辐射 越强 ;反 之亦然。
何为气压?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 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单位Pa.
影响气压 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气压垂直递减) 2.大气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大) 3.大气温度(热低压、冷高压)
等压线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数值相 等压线与 等的点连成的 线 ;等压面是在垂直 等压面 方向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成的 面 。 等压线反映的是气压的水平 变化, 等压面反映的是气压的 垂直 变化。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的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大气环境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掌握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2. 大气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特点;3. 大气污染的分类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4.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4. 观察法: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大气环境的变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5分钟)介绍大气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大气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特点,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
3. 实验观察(20分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烟雾的生成和扩散。
4. 分组讨论(15分钟)按照小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大气污染的分类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5. 实地考察(30分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大气环境的变化,如空气质量的监测。
6. 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出个人观点和感想,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文字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大气环境的短文,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3. 讨论成果: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鼓励;4. 实地考察记录:对学生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案例;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器材;3.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七、教学反思1.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环境的变化和污染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 合理利用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合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提高教学效果;4. 培养环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大气环境-气候》教案.doc
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必修一:2.3 大气环境-气候(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分布地区和形成原因。
2、会根据气候资料描述气候特征。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本节内容的第五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初步具备了学习气候类型及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重点和难点】
1、气候的成因
2、气候特征的描述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气候类型,之前我们学过的气压带、风带为气候的形成作铺垫,大家一起来回忆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结合导学案及视频讲解以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气候特征:
域,南美
赤道低压、信
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俄罗斯
°大陆西岸
南北半球极地附二、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
三、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结论
1
温带。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大气环境——认识大气层及其重要性教案目标:1. 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2. 理解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 掌握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及其功能;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大气层的相关知识资料;2.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3. 大气层的模型或图表;4. 计算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部形态。
2. 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地球的外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构成地球外部的因素?知识讲解:3. 向学生介绍大气层的概念,并解释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
4. 使用大气层的模型或图表,详细讲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5. 解释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并探讨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活动:6.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气体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7. 每个小组使用计算机或投影仪展示他们所选择的气体成分的重要性和影响。
8.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总结与评价:9. 回顾大气层的重要性和气体成分的功能。
10.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减少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11.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行动计划,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拓展活动:12. 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气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1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设施或参与环保活动,加强实践与体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行动计划,评估他们对大气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引入与大气环境相关的内容,如地理、生物、化学等。
2.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的大气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体成分的功能。
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word教案3
第 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创设情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地晃动。
请同学们考虑这是为什么?生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
师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推进新课师假设地面上有A、B、C 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
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试问: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生大气稳定状态,如图 2 所示。
师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 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
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p 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 p大,P也大。
那么在A高空由于p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 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 两地放一些大冰块, B、 C 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 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 C两地的小密度(图3)。
也就是形成了B 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两地则为高气压。
就形成了如图 4 的等压面。
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 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
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
师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
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低?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也就是要么同在高空,要么同在近地面的气压比较。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2.3大气环境(1)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电离层能发射无 线电波,利于通 信.但会受到太 阳活动影响.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本层中臭氧多, 下冷上热,水平 运动,天气好, 利于高空飞行
因热源是地面, 下热上冷, 高度增加,温度降低, 对流旺盛 天气复杂多变. 纬度不同,厚度不同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地
(选择性) 吸收紫外光波长小于0.175 2、为什么说大气直 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 量是很少的?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光 (大气对太阳辐射 中能量最强的可见 光吸收得很少,大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部分可见光能够透 红外光 过大气到地面)
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阻止 地面热量散失。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
面,补偿热量损失。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 温又比晴天高? (白天云层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夜间云层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3、晴朗的白天与多云的白天相比,什么情况下气温 较高? (阴天气温低, 阴天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地
面 地面反射 吸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收
大气” “大地暖大气”
(2)大气保温作用的成因(表现)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 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
2.3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而人们也习惯称它为大气的“温 室效应“。
我们都知道,随着工业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提咼,人们对能源的消 耗也越来越多。而矿物燃料的燃烧、 森林的破坏等,使得大气中的CO浓度增高,从而加强了温室效应, 使得全球的平均温度也升高了。因 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好好 保护我们的家园,从生活小事做起, 做一个低碳环保公民!!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任教老师:
xx市实验学校
r \
•- 二〕
教学课题:
时间:2015年11月27日地点:毕节一中(新校区)
学科:高一地理(湘教版)上课教师:彭良庆
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过程与方法:
1、应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让学生可以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图表,让学生分析并阐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用和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弓1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 现象,并进行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结合学案探究 以下几个问题
培养学会读 图识图,从已 有图文中获 取信息的能 力
板书
一、大气垂直分层
1、… 2、…3、…
记录笔记,填 充学案
提升动手能 力
承上启下
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外面被厚 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太阳光要到达 地球,那么它的路径是怎么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的能量会 发生变化吗?
减少
显示身手
结合学案要求,把下列词语标注在 下图中适当位置。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暖大 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教案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第1课时:锋与天气一、课标要求: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天气现象是我们人类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节主要讲述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空气运动特点,以及它们过境某地时,该地天气的变化。
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⑴从图片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并综合锋面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⑴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⑵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认识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锋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分析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五、教法教具1、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式讲授,提问、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2、课时安排2课时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过程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出现。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10年新疆的雪灾?此次灾害导致当地农牧场受风雪侵袭,雪崩引发交通中断,房屋坍塌。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经济损失达1.32亿元。
(课件展示)是什么引起天气的变化呢?(设置悬念)【问题】首先请同学来描述下今天的天气特点、并回忆昨天预测明天的天气变化特点?判断的依据?(关键词:阴、晴、云、雨、天气形势图)天气就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雨雪等大气状况,要知天气变化,最熟悉的方式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2.3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教学
2.3 大气环境教案信阳市五高时信军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
难点:风的形成过程及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别。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5、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Flash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学过程:解决步骤:1、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播放Flash课件中插入的台风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大气运动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如下问题:大气为什么会运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从而导入新的课题。
(板书课题:大气运动)2、知识准备:(1)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演示:在空地上烧废纸,让学生注意观察灰烬的运动情况,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发生?(2)一般情况下,气温高处气压低,气温低处气压高;空气密度大,气压高,反之小。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第一部分:引言作为地球上的生物,我们都离不开大气环境的支持和保护。
大气环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提供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还维持了地球的温度平衡,为各种生态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条件。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气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
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培养他们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功能;2. 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3. 了解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4. 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功能a. 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b. 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c. 大气的功能:提供氧气、维持温度平衡、屏蔽紫外线等。
2.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a. 主要污染源: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b. 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危害:导致雾霾、损害呼吸器官等;c. 硫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导致酸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等。
3.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a. 温室气体的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等;b. 化学物质的释放:氯氟烃等;c.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增加紫外线辐射、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4. 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a. 温室气体的增加:二氧化碳、甲烷等;b. 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a. 讲解环保知识: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b. 组织环保活动:如清理环境、种植树木等;c. 培养环保习惯:如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 案例法:引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严重性;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环境考察,让他们亲自感受和观察;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交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意义和组成。
2、认识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关键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3、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4、了解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
2、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1、认识大气污染如何影响人类和地球环境。
2、掌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1、讲解、演示和解释法。
2、课堂讨论、问答和思维导图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二、初步感知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层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所形成的带电层状气团,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对流层:高度约10-15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2)平流层:高度约15-50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臭氧层:高度约20-30千米,含有大量臭氧物质,能吸收大气中99%的紫外线。
(4)磁层:高度约50-500千米,有较强的磁场作用。
2、感知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大气污染是指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超出一定限度,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行为。
大气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危害人体健康。
(2)大气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深远。
(3)严重的大气污染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衡。
(4)大气污染难以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三、重点学习1、认识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
(1)对流层:高度约10-15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2)平流层:高度约15-50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臭氧层:高度约20-30千米,含有大量臭氧物质,能吸收大气中99%的紫外线。
(4)磁层:高度约50-500千米,有较强的磁场作用。
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1)大气污染会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升高,进而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第三节大气环境(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难点: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四、课时课型。
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地球上有大气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
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一案到底”的方式组织课堂,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大气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其求知欲。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气环境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课堂展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地理素养。此外,还结合课后作业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大气层为什么能维持地球生命?”“气象灾害如何形成?”等。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对大气环境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参与度和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掌握大气环境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掌握大气层的组成及功能。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水平运动(风)和垂直运动(上升气流、下沉气流)。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b.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
c.你认为未来大气环境治理的趋势是什么?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作业提交时,请附上作业过程中的思考、心得体会,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注意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3.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空气质量,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设计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针对大气环境问题展开思考,激发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对我国大气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学习大气环境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热情。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成长,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4.学生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展开热烈的讨论。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布置与大气环境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大气层结构、大气环流、大气污染等方面。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的特征及其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一、课程标准●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建议: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1)标准解读a.标准解读这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其气温变化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3)教学难点●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中“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4)知识与能力目标1 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得出并掌握各垂直分层特点及其气温变化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3 能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与此有关的自然现象。
(5)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说出各垂直分层特点及其气温变化特点。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讨论、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
(6)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和全球观。
二、知识结构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平流层高度及其气温变化特征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散射、反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影响因素温室效应大气辐射逆辐射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
与月球相比,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
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为地球上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环境。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从地面向上看,是一个偌大的苍穹,高而不着边际。
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一、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提问】请学生读图2—23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不同?”【总结】(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3)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承转】气温在垂直方向上有这样的变化特点,即各层大气具体有些什么现象和事物,下面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提问】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
如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可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提问】同学们再看图2—23平流层中有架大型飞机,那么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该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补充】(承转)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少,被划为“高层大气”层。
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2000~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个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承转】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我们已知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在各种波长范围是有变化的。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表中内容阅读图 1.7,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多少?主要分成哪几个部分?太阳辐射能是怎样分布的?【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
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因此这个范围称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集中在这个波长范围,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7%,波长大于0.76微米的红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这两部分人们用肉眼都无法看见。
【提问】太阳辐射各种波长的光是怎样被削弱的?有哪些削弱作用?各有什么特点?【承转】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提问】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点评】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可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1.选择性吸收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线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承转】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大气的反射作用。
2.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反射光呈白色。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提问】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点评】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造成的,因此我们再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3.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所以在晴朗的天空,特别是雨过天晴时,天空呈蔚蓝色。
另一种情况是散射作用的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时,它们的散射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使天空呈白色。
所以,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在树阴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的缘故。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区和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可见光集中了太阳辐射一半的能量,所以太阳辐射给予地球表面巨大的能量,是发生在地理环境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提问】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什么?为什么说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因而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近地面大气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高一层大气,使大气保存了地面所放出热量的绝大部分(75%~95%)。
因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也主要集中在红外线区,所以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
所以,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承转】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这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四种辐射的关系。
放映图示,重述大气的热力作用,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图1图2大气的温室效应,我们应重点弄清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之间的关系。
如图1,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将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二是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简图分析说明大气保温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增温后又产生大气长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剩余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