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t模型的农民土地调整意愿分析_来自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

合集下载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一等奖(共9项第一届1995一等奖(5项)《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二等奖(11项)《中国人口丛书》《中国人口地理》《企业社会学新论》《人口结构学》《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社会改革控制论》《贫困与发展道路选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第二届1998一等奖(2项)《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著作《西藏的人口与社会》著作二等奖(4项)《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著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著作《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论文三等奖(9项)《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著作《科学价值系统论》著作《马库色:批判与重建》著作《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著作《“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著作《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著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著作《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著作《21世纪辽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研究咨询报告第三届(2003)一等奖(1项)《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著作二等奖(4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著作《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研究》系列论文《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著作三等奖(9项)《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著作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论文《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论文《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著作《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著作著作《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第四届(2006)一等奖(1项)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著作二等奖(1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研究咨询报告三等奖(10项)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论文新乡土中国著作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于城市社会分层著作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论文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论文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著作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著作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论文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著作中国大陆村委会选举的制度实施著作第五届(2009)一等奖(0项)缺二等奖(5项) A New Perspective in Gui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三等奖(11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 著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 著作类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研究 研究报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 著作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六届(2012)共9项)费孝通宁夏出版社曾毅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郑杭生、李强 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宋林飞《中国社会科学》刘铮、邬沧萍、林富德新华社《内部参考》1979中国人民大学孙敬之 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胡焕庸、张善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祖云 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刘长茂主编 张纯元 副主张志良主编甘肃科技出版社童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何承金、赵学董 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风笑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竞能、吴国存 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李路路浙江人民出版社瞿铁鹏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查瑞传 曾毅 郭志刚 主马 戎 著同心出版社朱国宏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郑杭生 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强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朱 农 主编 王冰 副主武汉大学出版社张 彦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少杰 著唐山出版社(台湾)林富德 翟振武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林飞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张志良 主编 原华荣 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忠民 著河南大学出版社邬沧萍 主编 郝虹生 副高等教育出版社尹文耀辽宁省计划委员会采用李强 著鹭江出版社2000年9月关信平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郭志刚《人口研究》2000年1期李路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丁建定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风笑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刘少杰《社会学研究》1999年4期丘海雄 陈建民 任焰《社会学研究》1998年4期王桂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张静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周晓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郭志刚等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采纳,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3月郭于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贺雪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李路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卜长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蔡禾《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洪大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董晓萍、[法]蓝克利著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王琪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4期刘少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胡荣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ns in the 21st Century:“De-politicization”of Ethnicity in China 论文类 Asian Ethnicity Vol.8,No.3(Oct 2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少杰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梁玉成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10月 吴 毅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 刘 平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沧萍主编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 禾、 王 进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周 怡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07年11月 郑晓瑛、 陈 功、 宋新明、 张 蕾、 刘 岚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0月 王胜今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荣》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川省人民政府移民办 2007年1月 宋子然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4月 刘爱玉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彭华民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王桂新等20202020202020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l.8,No.3(Oct 2007) 马 戎。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消费者行为与目标定位分析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消费者行为与目标定位分析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消费者行为与目标定位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过去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论分析,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使用嵌套Logit模型和对应分析综合法,对来自“广西桂林市2010年家庭选择不同休闲吧的情况”调查进行了调查和实例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目标定位嵌套Logit模型;对应分析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路线基本上有两个:一是实证主义路线,由实验、调查、技术和观察组成,认为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它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把消费者理解为具有完全理性的人。

二是阐释主义路线,认为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行为特征,研究结论不能一般化推广到更大的群体(Spiggles,2010)。

由于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上有本质错误,导致消费者行为理论范式存在缺陷。

研究前提的缺陷:把一个完整的消费者身心假设为各元素和局部过程的简单组合。

研究方法论的缺陷:元素分析主义、还原论盛行,缺乏横贯不同层面的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论。

研究结果的缺陷:静态、局部现象代替整体心理行为规律(罗纪宁,2008)。

在过去这些研究中,他们几乎都是采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的。

虽然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能很好地进行定性分析,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虽然近来也有很多学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但是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数学方法建模,这样可能会对模型的处理结果造成偏差,难得得出准确的结论。

近来也有学者开始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刘振(2004)、熊勇清(2008)采用过嵌套(Nested Logit Model)模型,孙冰(2009)、李小亮(2008)采用的对应分析法。

模型的构建(一)嵌套Logit模型IIA假设检验。

多项选择Logit模型和条件Logit模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无关选择的独立性(Independence from Irre1evant Alternatives,IIA),该假设采用Hausman方法(1978年)来检验,若P值chi2=0.0006,检验后p值远小于0.05,不满足IIA假设,故采用嵌套Logit模型。

二轮承包延长三十年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

二轮承包延长三十年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

281区域治理LIVELIHOOD作者简介:袁思怡,生于1996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

二轮承包延长三十年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袁思怡摘要:本文通过构建logit模型,运用农户微观数据,在理论分析二轮延包政策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显示,农户对二轮延包政策的认知对于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二轮延包的过渡期要加强对政策内涵的宣传,同时要继续开展延包的试点,为延包政策的顺利实施总结经验。

关键词:二轮承包;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281-0002一、引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决定,是继“土地确权”“三权分置”后土地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做好延包工作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

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实现土地流转的前提,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才能让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那么延包政策的出台是否能够促进土地流转,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二、理论分析根据科斯定理中关于交易费用与产权安排的关系,产权明晰的情况下,交易成本降低。

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和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

地权稳定性包括对产权的占有和持有产权的时间长短,土地承包期限越长,意味着承包关系越稳定,可以通过延包政策加强地权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轮延包制度延长了承包期限,从而降低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农户对于延包政策的认知和理解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毕竟政策想要得到顺利实施,必须要得到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延包政策的直接效应是农户对此政策的态度,农户对延包政策的态度是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意愿和行为的首要影响因素。

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接受“新型农民培训”的意愿分新——以苏中地区为例

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接受“新型农民培训”的意愿分新——以苏中地区为例

社会角 色已经开始 分化 , 出现 了农 民工 、 乡镇企业 职工 、 乡村 干部 以及 教育 、 技 、 科 医疗 卫生 和文化 艺术 工作者
等 ,所 以新型农 民必须是 从事农 业生产经 营的人 员 , 排
除了农村 中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工人等社会角色。 第三个
标准是工作 时间 , 日本的农 协规定农 民全年从 事农业劳
也应 该要有住房和一定 的居住时 间。最后 , 标准是农 民
的素质 ,包 括文化 素质和技能素质 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
按 照党 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 明确指出 “ 有文化 、 懂技术 、 会 经 营” 是新 型农 民 的具体 内涵 , 那么主要是 指文化素质
动个体及其行 为模式 。 这里主要是从 职业意义角度衡量
[ 第一作者简介 ] 石火培 , , 女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劳动经济学。
’ 詹l自 双月刊 2 85 嘲 隋 0 . 0
村 区, 以从事种植业 、 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为主 , 社会
时 间问题 , 培训时间要灵活 。 4培训方式多元化 , . 但理论 与实际相 结合 的方式最

动的时 间在 9 0天 以上 ( 包括 9 0天 ) 这 个标准 是相对 ,
科学 的 。尽 管各地的作息时间不 同, 但是至少在他 的劳
动时间 中,从 事农业 劳动的时间应 该 占主要或大部分 ,
否则至多是一个兼 职农 民。传统农 民 日出而作 , 日落而 息, 工作时 间相 当长 , 是他们并 不能称 为真正 意义上 但 的新型农 民 , 这就必须 与第 四个标 准工作 效率相 结合来

内涵界定
区分传统农 民和新 型农 民。 工作效率选取单位 时间获取

基于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拟

基于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拟

科学技术创新2021.04基于Logi s t i c-C A -M arkov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拟李敏刘国栋(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00)本文以济南市市中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EN V I 软件对2005年和2015年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其次利用Logi s t i c 回归模型提取CA -M ar kov 模型所需的转换规则;最后完成研究区2025年用地类型格局的模拟预测,从而为研究区未来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1.1研究区概况本文研究区域为济南市中心城区之一的市中区,地理位置位于36°35′36″N -36°40′04″N ,116°54′29″E-117°02′01″E 之间。

该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势南高北低,坡差较大,南有群山,北依平原,最高处海拔高程450.5米,最低处海拔高程30米[4]。

图1研究区位置1.2数据获取及预处理从地理空间数据云(ht t p://www.gs cl /)下载合适时间段的2期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均为30m ×30m ,基于常用的分类体系和研究区实际实际情况对2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并划分为5种用地类型: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及其他土地。

驱动因子选取D EM 、地形起伏度、距城镇道路的距离、距离铁路的距离、距离主要河流的距离等自然和人口密度、G D P 密度等社会经济的7个参数进行逻辑回归分析。

D EM 、从地理空间数据云(ht t p://www.gs cl /)获得铁路和河流数据,道路数据从开源地图O penSt r eet M ap(简称,O SM )(ht t p://www.opens t r eet m ap.or g/)中获取,基于此部分数据分别通过G I S 软件进行距离计算;基于D EM 数据提取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G D P 密度数据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ht t p://www.geodoi .ac.c )获取。

农民工医疗保险选择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基于Logit模型的分析

农民工医疗保险选择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基于Logit模型的分析
查研 究城 市农 民工 参加 医疗 保 险及 筹 资意愿 , 以及企 业对农 民工 参加 医疗 保险 的态 度及筹 资意愿 。
二、 实证 分 析
( 调 查情 况简 述 一) 1 调查 方 法及 研 究方 法 。为更 好 地反 映农 民工 医疗保 险选 择 时 考虑 因素 , 州 市 医疗保 险局 和浙 江工 . 杭 商大 学 医疗保 障 与健康 维护研 究 中心采 用访 谈 和问卷 调 查相 结 合 的方 法 , 杭 州 市农 民工 医疗 保 障状 况进 对 行调 查 。调查 回收有效 问卷 87份 , 虑到 采用 Lgt 型分 析 农 民工 医疗保 险选 择 的影 响 因素 , 义选 取 0 考 oi模 本 了其 中的 32份 问卷 作 为分析 依据 。 3 2 调 查对 象情 况 。鉴 于 调查 的个体 属性 情况 对农 民工 医疗 保 险 险种 的选 择 会 产 生影 响 , . 在模 型分 析 之 前先 对调 查对 象 的个体 属性 做 了简 单 梳理 , 制 成 表 , 果 如 表 1 示 。调 查对 象 中男性 占 5 .2 , 绘 结 所 4 8 % 女性 占 4 .8 。调查 对象 大多 为 中青年 ,5—2 5 1% 1 4岁 人数 18人 , 0 占总 人 数 3 .6 ;5— 4岁人 数 18人 , 18 % 2 3 6 占 4 .6 ,5— 4岁 人数 5 95% 3 4 8人 , 1 .1 。被调查 者 的文 化程 度 主 要 为高 中或 中技 、 占 7 1% 中专 , 数 13人 , 人 9 占
突; 罗正 月 (0 8 认 为政 府 责任 的 缺位是 导 致农 民工 医疗 保 险制 度 长期 滞 缓 的 主要 因素 ; 如 冰 (0 9 从 20 ) 王 20 )
6 3

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禁烧秸秆意愿分析——以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为例

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禁烧秸秆意愿分析——以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为例

我 国是 农 业 大 国 , 作 物 秸 秆 资 源 非 常 丰 富 , 产 量 约 农 年
7亿 t 。 … 农作 物秸秆是 重要 的生 物质 能源 , 已被 广泛应 用 于 秸秆还 田、 饲料 、 能源 、 品等领 域 , 促进资源 节约 、 制 在 固碳减
排 和 农 民增 收 等 方 面 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近 年 来 随着 社 会 的 飞 速 发 展 , 业 生 产 方 式 、 村 生 活 习 惯 、 民价 值 观 念 都 发 生 农 农 农 了 巨大 变 化 , 于茬 口紧 、 储 地 方 少 、 理 费 时 费 力 等 原 因 , 由 存 处
高。并 就加强作物秸秆综合 利用提 出了政策建 议 。 关键词 : oi模 型 ; Lg t 农户 ; 禁烧秸秆 ; 意愿 ; 对策
中 图 分 类 号 :X 1 72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10 (0 1 0 0 9 10 32 2 1 ) 4— 4 7—0 2 积 6 .3k 其 中 耕 地 面 积 180h 29 m , 4 m 。境 内地 势 平 坦 , 为水
江苏农业科 学
朱大威, 常志州, 杨四军 , 等.基于
21 年第 3 01 9卷 第 4期
一 47一 9
模型的农户禁烧秸秆意愿分析—— 以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为倒[ ] J .江苏农业科学, 1 , ( )47— 9 2 13 4 :9 49 0 9
基 于 L t 型 的农 户禁 烧 秸 秆 意 愿 分 析 o 模
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 。在这样 的背景下 , 全省秸秆焚烧 现象 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扬 中市油坊镇作为秸秆还田示范镇 , 近 年来在秸秆禁烧 与还 田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 先进做法和成 功经验频频被媒体报道 , 研究该地区农户禁烧秸秆意愿对于阐 释新形势下秸秆利用工作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基于Logit模型的非自愿性移民迁徙分析

基于Logit模型的非自愿性移民迁徙分析
To s wn i v le n ov d i h n te Nu e f P o o to L n r a mb r o r p r n o i f a d ae P o ot no rp r o f i iv s g t n t wn’ o a n ov d i h twn’ o a n e t ai s o i o S tt li v l e n t e o s tt l i v li g n ov n p p l t n i v sia o o uai n et t n o gi ln ra a d ae
2 1 样 本描 述 .
表 1 调 查 样 本 分 布 情 况
T b 1 T e d srb t n o u v y s mp e a . h it u i fs r e a l i o
2 11 农户 自身特征 因素数据描 述 .. 调查 结果 显示 , 镇 的人 口年龄 结 构层 次 是 :0岁 三个 6
为 w 县 内沿长 江两 岸村 组 界 限 和库 区生 态屏 障线 ( 态 生
保 障、 发病率 与死亡率 的增 加 、 丧失享有公 共财 产和 服务 的
权利 、 社会解体 … 。Jcsn和 Se h认 为对 移 民而 言存在 ako lJ i g

屏障 区指三 峡水 库征用 线至第 一道 山脊线 的 区域 ) 合 的 拟 边界 所圈定 的土 地范 围 。此次 调查涉 及 1 9个村 、 个 组 、 4 6
中国 人 口 ・ 源 与环 境 2 1 资 0 1年 第 2 卷 第 1 l 期
C N O U AI HIAP P L T ON, 砌 0 J(巳 N N I O I 】SA DE V R NME T R N V 12 No 1 2 1 o. 1 . 0 1

收入水平、政策满意度与农民被征地意愿——基于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

收入水平、政策满意度与农民被征地意愿——基于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

第二 , 征地 后 家庭 生 活 预期 是 影 响农 民被 征
地意愿 的重要因素。被征地后 家庭生活预期越 高, 农 民更愿意被征用土地 , 反之 , 则不倾 向于被 征地 。 第三 , 失地后的社会保障状况对农 民的被征 地意愿具有正向作用 。 失地后被纳入社会保障覆 盖 范 围 内的农 民更倾 向于被征 地 。 第 四, 征地的总体满意度与农 民被征地意愿
推进 。 因此 , 如何从 制 度 上切 实保 障失地 农 民 的 利益 , 探 究 农 民对 土 地被 征 用 的态 度 , 是 否 接受
民的基本信息 、 征地及具体补偿状况 、 家庭收入与
生活水平 、 就业 与社会 保 障 、 社会融 入 五个 方 面 。 本研 究 主要 是失 地 农 民 的被 征地 意愿 , 可 以
平预期等因素正向作用于被征地意愿, 就业促进政策的满意度等主观评价变量具有显著的 负向 影响。基 于此 , 提 出构建科学政策体 系, 增强政府行为对失地农民的受益性等建议。
[ 关键 词 ] 收入 政策 满意度 失地农 民 被 征 地 意愿 l o g i t
近年来 ,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社 会 转 型 的加 速 , 我 国 的城镇 化 和工 业化 的进 程 不 断加快。土地是农民的一项资本 , 不仅可以创造
I b l X l N J I A N MY
2 o 1 3 . 1 1
新 疆 农 星 经 济
土 地 问 题
将 意愿 操作 化 为两种 情况 , 即“ 愿意 ” 和“ 不 愿 意” 。将被 征 地意 愿作 为 因变量 , 当农 民愿 意被征
命 的重 要 资 源 。加 之 土 地 征 用具 有 一 定 的强 制 性, 农 民在 土地 征 收过 程 中处 于 被 动 地位 , 政 府 的 补偿 机 制 不 健 全 , 并 且 具 有 区域 差 异 , 导 致 农

基于价值认知视角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一个源于案例的实证分析

基于价值认知视角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一个源于案例的实证分析

2024年4月Apr.2024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41卷第2期Vol.41㊀No.2doi :10.3969/j.issn.1672-0598.2024.02.00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3-10-25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C630110) 损失厌恶与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决策机制研究 ㊀作者简介:闫丽(1977 ),女,山东宁阳人;山东省泰安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方面的研究㊂王成利(1968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产权制度和农村劳动力研究㊂㊀本文引用格式:闫丽,王成利.基于价值认知视角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 一个源于案例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2):29-44.基于价值认知视角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一个源于案例的实证分析∗闫㊀丽1,王成利2(1.山东省泰安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山东泰安㊀271000;2.山东社会科学院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济南㊀250002)摘要:运用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构建理论模型,基于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通过实验与问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量化农户对宅基地退出补偿过程中损失与收益的价值认知,进而构建一种具有价值认知合理性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测度模式㊂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农村的进城落户农户在宅基地退出意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㊂退出意愿按照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㊁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的顺序递减㊂(2)农户对收益㊁损失变动均表现出渐弱的敏感性㊂随着收益的增加,农户的痛苦感会逐渐降低,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㊂(3)农户表现出明显的损失厌恶,一定数量货币损失大约需要1.94倍的货币收益才能弥补㊂(4)具有价值认知合理性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并非脱离实际或难以接受,理论上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实践中面临双重困境㊂研究认为,明确合理的进城落户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时空安排,更灵活充分地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使用的政策安排,有助于推动进城落户农户的宅基地退出㊂关键词:宅基地;退出补偿;价值认知;案例研究中图分类号:F32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0598(2024)02-0029-16随着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口乡城流动不断深化,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㊁生活㊁落户并逐步市民化㊂然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进城落户农户的宅基地退出受阻,进而出现了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的现象㊂对此,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相关机制,促进宅基地有序退出,是解决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的关键,也是盘活利用农村土地资产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㊂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将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完善作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92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㊂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资源的短缺使集约用地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土地规划管理需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已经进城落户的农民因宅基地如何实现有效退出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故此类人群在农村㊁城镇两头占地的不合理现象日益严重,对此中央提出了明确的治理思路,要求引导进城落户的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实现宅基地退出㊂相关政策思路体现在多个重要文件中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㊁宅基地使用权㊁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 允许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㊁宅基地的补偿 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㊁宅基地使用权㊁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㊂201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 国家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㊂重要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表明,进城落户农户的宅基地退出已成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的重要问题㊂事实上,对于进城落户农户而言,宅基地已经基本丧失了住有所居的保障功能,更多体现的是土地财产权益[1-3],因此推动进城落户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核心在于补偿问题㊂对此,合理刻画进城落户农户的价值认知特征,基于对农户的价值认知特征的深入理解,提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的测度模式与政策建议,为推动进城落户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㊂一、相关研究回顾进城落户农户作为理性人,选择宅基地退出的前提是获得了合理的补偿,兑现了宅基地的财产权益[1]㊂随着我国各地宅基地退出试点工作的开展,相关学者围绕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房屋单补偿的观点,即宅基地退出补偿只应针对地上建筑物的价值㊂如苑韶峰等[4]认为宅基地是无偿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与宅基地获得的无偿性相对应,宅基地退出也无需补偿㊂其二,房地双补偿的观点,即宅基地退出补偿应包括农户无偿获得的宅基地及其地上建筑物的价值㊂如李玲玲等[5]认为宅基地退出补偿中要充分考虑宅基地使用权这种用益物权所对应的经济价值;周国华等[6]认为宅基地退出补偿应覆盖房屋㊁宅基地使用权两部分的损失㊂对于具体的补偿标准,邵忠银[7]认为应按照房地分离的原则进行补偿,对于宅基地使用权㊁地上建筑物分别参考农用地征收价格㊁重置成本价进行确定㊂其三,多维度补偿的观点,即宅基地具备多种功能,宅基地退出补偿应包含多个维度的内容[8],包括宅基地的现实性价值㊁期望性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9]㊂宅基地退出补偿应包括对体现现实性价值的房地损失进行补偿[10][11],对体现期望性价值的宅基地的未来增值进行补偿[12],以及对农户退出宅基地后因生产㊁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其他损失进行补偿[2][13]㊂对于具体的补偿标准,由于相关研究对宅基地功能-价值映射关系的界定存在差异,因此构建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别[14]㊂如胡银根等[15]将宅基地退出补偿界定为住房保障价值㊁生产要素价值㊁期权价值等几个维度的内容;陈丽娜等[16]基于宅基地的生产要素价值㊁发展权价值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宋戈等[17]将宅基地退出补偿内容界定为宅基地的经济财产价值㊁社会保障价值㊁发展权价值;付文凤等[18]综合宅基地的直接经济价值㊁农村生活方式保持价值㊁发展权价值,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㊂基于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宅基地退出补偿的认识是一个在差异中逐渐演变的过程㊂03第2期闫丽,王成利:基于价值认知视角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目前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虽然强调的内容各有差异,但基本原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采用功能价值补偿模式,依据损失什么功能㊁补偿什么价值的原则[19],按照 公平交易价格 方式测度宅基地退出补偿,进而提出逻辑自洽的补偿标准㊂逻辑自洽的补偿标准不一定能够促使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发生㊂可能的原因是:这种功能价值补偿模式暗含的前提是将农户设定为补偿标准的被动接受者,具有明显的单边主义色彩,忽略了对农户主观认识的关照,缺乏对农户价值认知特征及其与宅基地退出补偿关系的探讨与研究㊂鉴于此,本文的贡献在于以农户的价值认知为切入点,运用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构建理论模型,基于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量化农户对宅基地退出补偿过程中损失与收益的价值认知,从而构建一种具有价值认知合理性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测度模式,其核心特征在于以农户群体价值认知的总收益等于总损失作为约束条件,寻找使这种约束条件成立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㊂通过实证分析结果与现实政策安排的对照,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提供一些政策建议㊂二、理论模型的构建作为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成果,前景理论构建的价值函数(见图1)是对个体决策中价值认知的共识性界定,同时作为对期望效用论的重要修正,更适合用于描述个体决策机制[20]㊂价值函数在模型上采用了分段幂函数的形式,包括3个参数:解释个体对收益㊁损失变动敏感性的收益曲率㊁损失曲率,以及度量等额损失与收益效用比的损失厌恶系数[21]㊂损失价值心理参照点收益图1㊀价值函数示意图价值函数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体价值认知的基本机制可以表述为:个体对收益与损失的价值认知以心理参照点为标尺,实际收益大于心理参照点,价值认知为收益;实际收益小于心理参照点,价值认知为损失;收益㊁损失价值认知的具体水平由收益曲率㊁损失曲率决定[22]㊂同时,人们普遍具有损失厌恶倾向,表现为1单位的收益带来的满足感不足以抵消1单位损失带来的痛苦感[23]㊂目前,价值认知在解释㊁分析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4][25]㊂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相关研究从价值认知视角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问题㊂本质上,农户的价值函数特性决定了宅基地退出补偿中农户的价值认知特征,即认为宅基地退出补偿是损失还是收益,以及损失㊁收益价值的大小,进而决定了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是否发生㊂鉴于此,本文从价值认知视角出发考察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基于价值函数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的理论模型㊂根据Kahneman等[26]和Tversky等[27]的研究,价值函数的模型形式如(1):v(x)=xα若x⩾0-λ(-x)β若x<0{(1)13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式(1)中,v(x)为个体认知的价值量;x为收益㊁损失量,即大于㊁小于心理参照点的数值;α㊁β分别为收益曲率㊁损失曲率,表现为图1中价值函数曲线在第一㊁第三象限的凹凸性;λ为损失厌恶系数,在图1中表现为第三象限的损失曲线比第一象限的收益曲线更为陡峭的特征㊂在宅基地退出补偿中,由于个体和家庭情况的差异,不同农户的心理参照点必然会有明显的差别㊂对应地,在同一补偿标准下,各农户对于宅基地退出补偿的价值认知各异㊂对于农户个体而言,若补偿标准高于其心理参照点,其价值认知为收益;若补偿标准低于其心理参照点,其价值认知为损失㊂进一步,将式(1)表示的农户个体层面的价值量加总至总体层面,对于整个农村而言,农户群体的价值认知模型可表示为(2):V=ðn1j=1(x+j)α-ðn2k=1λ(-x-k)β(2)式(2)中,x j+ȡ0㊁x k-<0,分别表示相对于农户j㊁农户k的心理参照点,补偿标准的正向㊁负向偏离程度; n1㊁n2分别为价值认知为收益㊁损失的农户数量;其余参数含义同式(1)㊂基于式(2)模型可以判断,只要式(2)中Vȡ0,则宅基地退出补偿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农户群体的总体利益不仅未受损,还有所改善㊂在这种状态中,在农户之间相互影响与从众心理的作用下,辅之以特定的补偿安排,农户群体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就可能发生㊂特别是当V=0时,对应的补偿标准构成了农村宅基地退出得以实现的理论下限,是具有价值认知合理性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可以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启示㊂三、实证研究方案(一)实证研究案例选择本文实证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从以小见大的视角出发,采用 解剖麻雀 的方式,选择一个合适的村庄作为案例,进行案例研究㊂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案例是首要任务㊂对此,采用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强烈程度作为研究案例村庄的选择标准㊂这是因为只有一个村庄内进城落户的农户对退出宅基地形成了一定共识,才会认真考虑补偿问题,才不会对调查过程持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可以获得有实际意义的调查数据㊂具体而言,对于研究案例的选择,按照研究区域确定㊁备择案例筛选㊁典型案例选取的递进逻辑顺序展开㊂1.明确研究区域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选择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一是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10070.2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51%[28],正处于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乡 城人口迁移伴随着显著的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㊂二是2018年7月山东省颁布实施了‘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 三权分置 试点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农村宅基地退出的17个试点县(市㊁区),试点工作的推进为调研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㊂2.筛选备择案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㊁村庄地理位置与宅基地退出意愿之间通常有较为明显的关联[29][30]㊂鉴于此,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距离城市远近两个维度建立选择条件,筛选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㊁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各1个,作为备择案例㊂在具体调研过程中,对于备择案例的筛选,考虑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村庄是否被纳入宅基地退出试点,选择非试点村㊂这样可以利用宅基地退出试点工作政策宣传的红利,保障调研农户熟悉政策㊁有代入感,能够认真㊁客观地思考和回答问题㊂同时,不受试点政策的硬性制约有利于政策讨论和意见表达㊂23第2期闫丽,王成利:基于价值认知视角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二是基础材料的完备度,选择已经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农村,避免补偿对象缺乏依据引发的困扰㊂基于上述筛选条件,选择平度市㊁鄄城县作为调研对象,两者均属于农村宅基地退出试点县(市),分别位于鲁东和鲁西,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比较有代表性㊂进一步,从平度市区㊁鄄城县城的近郊区㊁远郊区分别选取1个非试点村,共4个村㊂其中,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㊁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对应的典型村庄分别为:平度市姜家村㊁平度市大苗家村㊁鄄城县李园村㊁鄄城县石庙村㊂3.确定典型案例在明确备择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最终确定了典型案例村庄㊂对于调研时机的选择,考虑到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集中在省内实现市民化,有节假日返乡的特点㊂对此,选择2019年10月的国庆节村民返乡过节的时段开展调研㊂对于调研农户的选择,按照国家层面的政策安排,界定为进城落户的农户㊂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充分吸收熟悉调研地区情况的农村学生参与,借助其血缘㊁地缘关系,保障进村入户调查的效率㊂4个调研小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78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67份,问卷总体有效率达96.04%㊂在宅基地退出意愿调查中,问卷调查设计的核心问题为 给您合适的货币补偿,您愿意退出宅基地吗? 被调查农户从 愿意 不愿意 两项中择一作答㊂为保障问题回答的可靠性,调查开始之前询问了农户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的了解程度,并针对性地讲解了国家㊁地区层面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问卷调查的结果如表1所示㊂可见,不同类型农村的进城落户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按照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平度市姜家村)㊁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平度市大苗家村)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鄄城县李园村)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鄄城县石庙村)的顺序递减㊂在实地调查的访谈中,发现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农户对补偿预期存在差异㊂在经济发展水平高㊁距离城市近的农村中,进城落户的农户对宅基地退出补偿的预期更乐观,因此更倾向于选择获得补偿并退出宅基地㊂在4个村庄中,进城落户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最高的是平度市姜家村㊂鉴于此,将其确定为后续案例研究的样本来源村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㊁历史文化特点差别明显,外在表现为不同区域间的异质性与同一区域内的相似性㊂因此,案例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必须以一定地域范围为基础㊂本文针对山东省区域,从经济发展水平㊁村庄地理位置两个维度构建分类依据,以宅基地退出意愿高低为判断标准,最终筛选出宅基地退出意愿最高的 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 这一类型农村的代表(平度市姜家村)作为研究案例㊂因此,后续的案例研究结果反映的是山东省区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的状况㊂这一类型的农村由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高,理应成为进城落户农户宅基地退出工作优先考虑的重点,案例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㊂表1 不同类型农村的进城落户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调查结果意愿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姜家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大苗家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李园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石庙村)有效样本数/人比例/%有效样本数/人比例/%有效样本数/人比例/%有效样本数/人比例/%愿意7989.775878.383153.452348.94不愿意910.231621.622746.552451.06合计88100.0074100.0058100.0047100.00(二)案例研究技术路径按照选择的研究案例开展实证研究,需要明确相应的技术路径㊂本文案例研究的技术路径分三步33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走:第一步,基于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采用确定性等价物(Certainty Equivalent,CE)研究范式,获取农户对收益㊁损失变动敏感度的数据,基于实验数据中位数进行非线性回归,估计收益曲率㊁损失曲率,并测度损失厌恶系数,进而明确价值函数的3个参数,构建起反映农户群体价值认知特征的农户群体价值函数;第二步,采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估计农户的心理参照点;第三步,在明确相关参数的基础上,将式(2)的理论模型具象化,测度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将实证分析结果与现实政策安排进行对照,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提供一些政策建议㊂对于实证研究前提的界定,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对于研究对象的界定㊂在物理属性上,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考虑到建筑物的补偿容易确定,宅基地退出补偿真正的难点在于土地补偿[31]㊂因此,我们将宅基地退出补偿的研究对象聚焦并界定为宅基地退出的土地补偿;二是对于补偿方式的界定㊂为避免补偿方式的多样性给实证研究带来困难,实证研究聚焦于货币补偿㊂但是,考虑到研究模型与方法的适用性,实证分析完全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补偿方式的研究中㊂四、案例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一)农户价值函数的实验求取1.实验设计估计价值函数的主流方式是确定性等价物(CE)研究范式[32][33]㊂对于此问题,本研究使用了确定性等价物(CE)研究范式,并采用基于启发式程序的二元选择推断法来收集数据并估计农户的价值函数㊂研究中选择采用此方法的原因在于,通过一系列二元选择题的迭代评估获取数据,相较于直接询问农户风险项对应的确定等价物,这种基于启发式程序的推断方法能够提供更可靠的结果,并且能有效降低回答结果的前后矛盾[34][35]㊂具体实验设计流程如下:(1)实验对象的选择㊂从案例研究的样本来源村 平度市姜家村进城落户农户中选择愿意退出宅基地的79户作为备选实验对象㊂为激励农户参与实验,赠送给完成实验的参与者价值50元的家庭清洁用品,采用面访的形式辅导样本农户完成实验㊂由于部分农户不愿意参与实验或半途放弃,实际完成实验的为67户,表2报告了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㊂受访者中男性为61人,女性为6人, 户主 身份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说明男性在家庭决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㊂样本农户年龄集中于26~40岁,教育程度以高中为主,家庭年收入以40000~100000元为主,近九成携子女随迁,在城市主要以自购商品房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㊂上述调查结果基本上刻画了已经进城落户并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的主要特征㊂表2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变量变量描述样本数/人比例/%变量变量描述样本数/人比例/%性别年龄男6191.04女68.9618~25岁4 5.9626~30岁2638.8131~40岁3450.7541~50岁2 2.9950岁以上1 1.49家庭年收入子女随迁情况10000元以下3 4.4810000~20000元68.9620000~40000元1522.3940000~100000元3349.25100000元以上1014.93随迁6089.55在老家710.4543第2期闫丽,王成利:基于价值认知视角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续表2变量变量描述样本数/人比例/%变量变量描述样本数/人比例/%教育程度小学2 2.99初中2131.33高中(含中专)3856.72大专及以上68.96城市居住情况自购商品房4567.16保障性住房710.45租房1522.39(2)实验问题的设置㊂实验问题由风险项A和确定项B构成㊂为便于分析,按照一般形式,将风险项A定义为(x,p;y),表示某一事件出现x结果的概率是p,出现y结果的概率是1-p㊂确定项B为确定获得(或损失)N㊂在具体提问过程中,对应的文字表述举例如下:收益问题㊂A.风险项(100,75%;0):有75%的可能获得100元,有25%的可能没有任何收益;B.确定项:确定获得50元㊂损失问题㊂A.风险项(-100,75%;0):有75%的可能损失100元,有25%的可能没有任何损失;B.确定项:确定损失60元㊂在实验问题设置过程中,风险项(x,p;y)中概率p有9种取值,x与y有14组取值,这样组合共构成126个实验问题㊂为减轻参与者的负担,并非每个实验问题均需要回答,而是采用与Tversky和Kahne-man[27]相同的处理方式,从中选择28个收益问题㊁28个损失问题开展实验,实验问题的具体设置如表3所示㊂(3)实验程序的设计㊂利用E-Prime编写实验程序,程序推断过程举例如下:A.风险项:有75%的可能获得100元,有25%的可能没有任何收益;B.确定项:确定获得N元㊂在第一轮选择中,B项中N分别为80㊁60㊁40㊁20㊁10㊁5㊁0㊂如果农户在Nȡ60时均选择了B项,而在Nɤ40时均选择了A项㊂那么可以认为在这一农户心中风险项A的价值低于确定得到60元,但高于确定得到40元㊂实验程序根据农户的上述选择推断,自动将[40,60]五等分,开始第二轮测试,更新B项中N的值,分别为60㊁56㊁52㊁48㊁44㊁40,如果当Nȡ52时,都选择B项;而当Nɤ48时都选择A项㊂那么可以认为在这一农户心中,A项的价值低于52㊁高于48,取二者平均值50元作为风险项A的确定等价物㊂2.价值函数的估计(1)价值函数曲率的估计㊂根据前景理论的界定[26][27],在情形一:xȡ0且yȡ0或情形二:xɤ0且yɤ0,这两种情形下,对于决策者的价值认知,风险项(x,p;y)与其对应的确定等价物(CE)之间,存在式(3)关系:v(x)w(p)+v(y)1-w(p)[]=v(CE)(3)其中,v(x)为式(1)定义的价值函数;w(p)是决策权重函数,需要指出的是,前景理论建议使用决策权重代替期望效用理论的客观概率p[26][27]㊂这是因为现有研究普遍表明,人面对小概率事件时,倾向于高估其概率,决策权重会高于客观概率值;面对中等或大概率事件时,倾向于低估其概率,决策权重会低于客观概率值,决策权重函数呈现为反S形曲线[36][37]㊂根据相关研究结果[27],将决策权重函数引入式(3),同时也将式(1)价值函数引入式(3),进而建立实证模型㊂对于收益实验问题,实证模型如(4)(5):xαpγpγ+1-p()γ()1/γ+yα1-pγpγ+1-p()γ()1/γéëêêùûúú=CEα(4)对于损失实验问题,实证模型如下:(-x)βpδpδ+1-p()δ()1/δ+(-y)β1-pδpδ+1-p()δ()1/δéëêêùûúú=(-CE)β(5)53。

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地震保险购买意愿和行为的背离分析

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地震保险购买意愿和行为的背离分析

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地震保险购买意愿和行为的背离分析袁庆禄;何伟铭;李楠;孙瑞婷
【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
【年(卷),期】2022(17)4
【摘要】为真实了解和深入研究居民地震保险购买意愿与行为的背离现象及其形成机制,以全国不同省份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专项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提出提升居民购买地震保险意愿并付诸行动的相关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地震断裂带的判断属于地震风险感知变量,对投保意愿和购买行为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否购买其他保险和是否通过网络捐款属于普通风险感知变量,对投保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购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地震风险感知变量既可增强居民的投保意愿,又可促使居民付诸实际购买行动;普通风险感知变量虽能增强居民的投保意愿,但对购买行为无效力,使投保意愿和购买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离。

【总页数】9页(P775-783)
【作者】袁庆禄;何伟铭;李楠;孙瑞婷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意愿探析——以Logit模型为分析工具
2.消费者微信群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Logit模型和Poisson模型的实证分析
3.基于Logit模型衡阳市居民关于共享汽车加入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基于ISM模型的城镇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购买意愿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元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2

二元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2

logistic模型方法的运用分析一.《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失地农民土地征收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1.构建模型:,文中因变量的量化取值,当农户愿意土地被征收时,取值1,当农户不愿意土地被征收时,取值0。

2.变量描述及赋值: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进行赋值,对与征地意愿有正向作用的因素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5、4、3、2、1,对负向作用的因素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1、2、3、4、5;而家庭人口特征和区位特征则采取实际量化值。

3.结果分析:3.1模型检验模型系数检验:似然比卡方检验的观测值48.460,概率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模型整体显著。

-2对数似然值检验:-2倍的对数似然函数值为105.111,说明模型拟合度较理。

R Square检验:R方值越大模型越优。

NagelkerkeR2值为0.384,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

Overall Percentage :观察Overall Percentage值,如果为92.4%,说明回归后模型总预测正确率为92.4%,与步骤0的90.8%比,提高1.6%,说明模型预测效果较理想。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的值代表变量对模型显著影响的大小。

是x1 -征地前对耕地的依赖度(p =0.034)、x2 -对征地前家庭居住条件的满意度( p =0.120)、x3 -征地补偿合理性( p =0.027)、x4 -征地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p =0.005)、x5 -征地对就业的影响(p =0.045)。

二.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以山东省为例1.构建模型以及变量赋值以变量y 表示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将“不愿意”赋值为0,将“愿意”赋值为1。

变量赋值:以变量y1 表示居民生态补偿的支付水平,其取值为被调查者愿意支付的年度生态补偿数额所在区间对应的取值,从50~400 元共分7 档,档间距离为50 元(见表3)。

选择建立Logit 回归模型来分析它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近30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NKI与CiteSpace的量化分析

近30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NKI与CiteSpace的量化分析

徐中春,陈 洁.近30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NKI与CiteSpace的量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4):9-17.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4.002近30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NKI与CiteSpace的量化分析徐中春,陈 洁(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耕地撂荒文献资料,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耕地撂荒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分析。

从发文数量、主要作者、科研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对比分析,进而对耕地撂荒的研究内容、研究热点与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耕地撂荒研究经历初期起步阶段(1993—2007年)、稳步发展阶段(2008—2017年)、集中暴发阶段(2018—2023年),发文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耕地撂荒涉及多学科,不同研究团队对其的关注点不同。

近年来,基于粮食安全、农户决策的耕地撂荒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耕地撂荒的探测、成因、影响、对策治理研究已存在较多研究成果,但缺乏全国尺度的耕地撂荒数据库,也缺乏对耕地撂荒行为主体的决策机理研究。

因此,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要求,耕地撂荒研究需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来更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以此实现耕地撂荒基础科学研究与撂荒耕地治理实践研究的双目标。

关键词:耕地撂荒;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4-0009-08收稿日期:2023-07-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9XGL018)。

作者简介:徐中春(1981—),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

E-mail:zcxu@gzu.edu.cn。

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2010.1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张三峰杨德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内容提要:本文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检验了农民个体特征因素对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

研究发现:干部利益假说在土地调整过程中并不存在;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年龄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民放弃其对土地的占有;基于土地的保障功能和“恋土情结”,人均土地较少的农民倾向于通过土地调整来获得土地;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在享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后,其土地调整倾向会显著降低。

因此,要解决政府稳定土地承包权政策与农民偏好土地调整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一方面要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要建设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民土地调整意愿土地制度影响因素一、问题的提出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土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大调整”或“小调整”①成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颇具特色而又非常突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几乎每个村庄都进行过不同形式的土地调整。

已有研究指出,土地的频繁调整对农民在土地上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土地资源的保护性使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Wen,1995;Prosterman et al.,1996;张红宇,2002)。

同时,国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在土地承包期内不允许进行土地调整。

尽管如此,土地调整现象在农村却并没有消失。

并且,不同时期的调查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对土地调整表示支持。

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土地调整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对土地调整具有强烈的偏好?只有弄清楚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农民土地权利的要求与现行土地制度是否能协调运行?政府、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在政策上能否兼顾?)才能迎刃而解。

[精品]农户耕地流入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精品]农户耕地流入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农户耕地流入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农户耕地流入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文中依据对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H村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耕地流入行为发生比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回归模型的NagelkerkeR2 =0.89,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其中移民类别和家庭耕地面积对农户耕地流入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自发移民基于生存的需要而不断地单向流入耕地。

通过此项研究,揭示了自发移民当前的生存困境及其潜在的社会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生态移民耕地流入 Logistic模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1;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41-02 由于宁夏中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等原因,使这里成为中国最贫困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为了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使当地民众彻底脱贫,宁夏回族自治区从上世纪后期就开始了移民工程。

文中从移民在迁入区的生活适应性方面入手,发现大多数自发移民户在家庭8亩的耕地上,依然不断地单向流入耕地。

在耕地流入意愿方面,自发移民和政策性移民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实证研究,对移民区农户的耕地流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为生态移民工程的后续效应和移民迁入区的社会稳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位居宁夏回族自治区腹地,地处扬黄灌区。

在生态移民的15年时间里,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目前移民内部在耕地流入方面呈现出怎样的状况,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引发了哪些新的社会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文中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借助于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以上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地方政府更准确地把握移民工作的重点,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实现移民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

二、研究数据样本与方法在调查地点的选取上,既考虑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又考虑到移民类别的差异,采用了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判断抽样法;在抽取具体的调查对象时,按照当地的门牌号采用了概率抽样方法中的系统抽样法。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农户生计主题脉络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农户生计主题脉络分析

The Industrial Study产业研究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31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农户生计主题脉络分析王静静1 徐茂贤2 王田娇1 焦宗辉11.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2.昆钢集团 云南昆明 65000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8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XJC79000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2015040);云南省社科联项目(HX2019082790)。

摘要:自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实施以来,发展中国家农户生计在国际社会中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进一步使偏远贫困地区农户生计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关注课题。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归纳总结了过去十五年农户生计的主题脉络。

研究表明:过去农户生计研究范围广泛,主要概括为为生计资本、生计环境、生计策略、生计结果、生计扶贫五大核心主题;各大主题研究相互交织,共同致力于增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

关键词:农户生计;主题脉络;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1)07-0031-03一、引言以往对我国农户生计主题脉络的探寻,多拘泥于传统文献梳理方法,可评估的样本文献数量受限,研究结论易受作者主观干扰,难以全面客观地展开分析。

如孙博[1]、寇淋[2]等仅从可持续生计框架概念出发,围绕框架组成部分对研究主题展开汇总。

鉴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尝试性探索过去十五年有关农户生计文献的主题脉络,洞察各主题网络结构间的关系,揭示农户生计研究现状。

二、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以CNKI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以“生计”作为主题词,设置时间跨度为2006年~2020年,对收录在EI、北大核心、CSSCI和CSCD期刊中的文献进行筛选,得相关数据2220条,为提高可视图谱准确性,对数据进行去重,删除错误和无效数据,最后得有效数据942条。

土地依赖对农地调整的影响研究

土地依赖对农地调整的影响研究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5), 4956-4965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rfhttps:///10.12677/orf.2023.135498土地依赖对农地调整的影响研究伍阳一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23年8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7日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

农地调整意味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新分配和重新缔约。

农户作为农地调整的主体,其调整意愿直接影响到农村土地调整工作的有序进行,是决策者制定农地调整实施工作的主要依据。

本文从农户土地依赖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农地调整的影响,并采用了主成分因子分析和logit模型来构建农户土地依赖对农地调整的影响模型,以分析农户对农地调整的倾向,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依赖与农地调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家庭劳动人口越多,越不愿意农地调整。

人均承包面积与农地调整意愿负相关。

综上所述,为解决土地调整问题,必须制定符合农民实际情况的政策。

在确定延包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农户的调整意愿。

关键词土地依赖,农地调整,农民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andDependence on AgriculturalLand AdjustmentYangyi Wu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Aug. 21st, 2023; accepted: Oct. 9th, 2023; published: Oct. 17th, 2023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de significant deci-sions and deployment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on-伍阳一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 Agricultural land adjustment means the redistribution and re contracting of rural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s. As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land ad-justment,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just directly affects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rural land adjust-ment work, and is the main basis for decision-makers to formul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djustment work.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land dependence, analyzes its impact on agricultural land adjustment, and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t model to construct an impact model of farmers’ land dependence on agricultural land adjustment, in order to analyze farmers’ tendency towards agricultural land adjustment and pro-vide 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decision-mak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dependence and agricultural land adjustment. The more the household labor force, the weaker the tendency of farmers to adjust their agricul-tural land. The per capita contracted area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illingness to adjust agricultural land. In summar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 adjust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policies that a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farmers. When determining the ex-tension method, full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adjustment willingness of farmers. KeywordsLand Dependence, Agricultural Land Adjustment, Farmer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基于土地流转意愿的近郊村庄用地优化策略研究——基于黄陂区王家河街道237_份农户调查数据

基于土地流转意愿的近郊村庄用地优化策略研究——基于黄陂区王家河街道237_份农户调查数据

whether the basic social secur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hange of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on the street to land transfer. Based on this, the covariance model is used to sort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 typ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village transfer intention and the preference of the village transfer mode, and finally the land us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four types of villages are proposed. ① Improve the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urban-suburb integration type villages, guide the demonstration of land transfer, and efficiently generate income.②Accelerate the basic social security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villages of demolition, removal and consolidation, and guide the centralized consolidation and trusteeship of land use. ③ Accelera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land transfer market for farmers in villages of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guarantee of land transfer and the large-scale operation of “scale agriculture”. ④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ble system of land rights for farmers in characteristic protected villages, guide the inflow of tourism land in batches, and standardize the shareholdi ng.Key words willingness to transfer land; Logistic model; covariance model; land use optimizati on承包地和宅基地地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长期以来它具有稳定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双重功能[1]。

农民宅基地退出差异性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宅基地退出差异性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宅基地退出差异性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王兆林;杨庆媛;骆东奇【摘要】研究目的:宅基地退出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与退地补偿息息相关,研究宅基地退出中农民差异性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服务决策.研究方法:基于重庆市890份农民实地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离散选择模型(Logit)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1)传统农区的农民更愿意选择货币补偿;城乡结合部(街道办)的农民更愿意选择安置补偿;农民修建补偿选择率总体偏低,区位差异并不明显;(2)农民货币受偿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定居城镇、非农务工收入、新居住地适应性;(3)农民安置受偿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农房是否自住、退地补偿是否有截留、村基础设施状况;(4)农民修建受偿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房造价、农房是否新建、退地补偿是否有截留;(5)影响农民受偿意愿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因素可能对农民选择受偿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没有一个自变量同时对三个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针对农民受偿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行产异化的补偿措施,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传统地区,强化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现金补偿力度.对于经济较为发达、区位条件较好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应加大安置补偿力度,以保障退地农民的居住权.【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8(032)009【总页数】7页(P28-34)【关键词】土地经济;货币补偿;安置补偿;修建补偿;差异性受偿;宅基地退出;多元Logit模型【作者】王兆林;杨庆媛;骆东奇【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1 引言当前中国宅基地利用普遍存在规模大、面积超标、一户多宅、闲置低效利用等问题,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压力[1-5]。

基于Heckman两步法的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分析

基于Heckman两步法的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分析

基于Heckman两步法的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分析罗芳;马卫民;陈丽军;田苗【摘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水利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决定了政府投入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是否发挥应有的价值和效能.农户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政府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农户的参与意愿决定其行为选择,因此,农户参与意愿是问题的基础与核心之所在.本研究首先利用农户商品与水利设施效用函数求解农户效用最大化问题,得出关于农户个体小水利投入意愿的5个理论命题;然后根据湖北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对农户参与小水利建设意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户主受教育年限、实际耕地面积、农田灌溉严重不足、信任村干部是显著促进农户参与小水利建设的因素;最后基于经验研究的重要结论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年(卷),期】2015(032)006【总页数】9页(P15-23)【关键词】Heckman两步法;小型农田水利;农户意愿【作者】罗芳;马卫民;陈丽军;田苗【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0;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0;黄冈师范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湖北黄冈438000;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3自1980年以来,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基本维持在350 kg/人以上[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其中灌溉面积不足耕地总面积的50%,生产了75%的粮食、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2],灌溉之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田水利建设明确提升到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

随后,政府加大对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也逐年递增,加快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步伐。

同时,政府通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激励新的投入主体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EC O NO MI C REVI E W No.22010基于Logit模型的农民土地调整意愿分析)))来自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张三峰王非*摘要:本文基于Logit模型,运用1682个农民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对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农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土地调整倾向减弱;作为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民放弃对土地的占有;人均土地较多的农民家庭与土地调整意愿负相关;农民在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障后并没有降低其土地调整倾向;在农民土地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土地调整中的/干部寻租0假说并不存在。

因此,政府必须正视和妥善处理法律与农民习俗的冲突。

关键词:土地调整农民意愿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一、引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承包制度框架下的土地稳定关系,并且在立法中多次强调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然而,现实中的农村土地却经常处于定期或不定期的/大调整0或/小调整0¹中。

已有研究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频繁的土地调整,对农户的经营预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性使用以及对土地的长期性投入都是一种损害,也是对家庭承包制度安排的侵蚀(张红宇,2002)。

据陶然等(2009)对全国6省119个村庄进行的中央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权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在第二轮承包后,尽管农村土地行政性调整的次数明显下降,º但在一些地方依然进行以/小调整0为主要方式的调整。

与此同时,其他学者进行的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多数农民支持土地调整。

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土地调整及其影响因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对土地调整具有强烈的偏好?只有弄清楚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农民土地权利的要求与现行土地制度是否能协调运行,政府、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在政策上能否兼顾等才能迎刃而解。

事实上,在现有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如何在农地稳定与农地调整中选择,进一步,如何协调土地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已成为当前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一道难解之题。

本文试图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

二、相关文献评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保障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但为什么农村土地始终处于调整状态?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最普遍的解释是产权学派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土地所有权不明*¹º»张三峰,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10093,电子信箱:nju.z hang02@g m a i.l co m;王非,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10093,电子信箱:w f n j u1982@126.co m。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绩效考察与前瞻分析: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0(项目编号: 06J A79005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长三角土地制度创新与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研究0(项目编号:08JJ D790120)的资助。

作者感谢张良悦博士、毕于岗硕士对本文初稿的有益评论,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大调整0是指将集体土地全部收回,然后按现有集体人口重新进行分配;/小调整0是指根据农户家庭人口数变动进行调整,也就是/增人增地,减人减地0。

尽管如此,他们的调查依然发现,有高达86个村进行过土地调整(占总样本的72.27%)。

不论从立法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中央一直重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

2007年通过的5物权法6更是明确规定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是一种排他性的用益物权,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事实上的物权,而不是简单的合同权利。

晰的情况下形成的具有/双重产权0特征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周其仁(1994)认为家庭承包制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再划分及国家和集体义务在社区成员间的分配重构了农村土地制度,明确了农民对土地一定期限的承包权和相应的收益权。

在产权划分不明确的情况下,它赋予内部每个合法成员平等拥有村属土地的权利。

因此,每当一个成员离开村庄时,其他人享有将其土地平分的权利,其结果自然是土地分配随人口的变化而变化。

姚洋(2004)认为土地调整是农民自发要求形成的,产生这一制度安排的动因,既可能是农民在成员权保障下对公平的诉求,也可能是为保证集体生存而做的一种集体理性选择。

进而,他强调土地的行政调整主要是出于对/平等0的考虑。

尽管土地调整降低了农户土地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一定的效率损失,但是这种效率损失是保障平等的必要成本。

除此之外,关于农地调整还有几种比较典型的理论,如干部寻租说(Johnson,1995;钱忠好,2003)、市场替代说(Y ao,2004;赵阳,2007)等等。

这些理论假说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土地调整的原因和动机进行了归纳,给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偏好土地调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旨在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土地的再分配假说只能解释土地再分配行为的一小部分(Brand,t et a.l,2004)。

如廖洪乐(2002,2003)利用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6省36个样本村的824户农民家庭和90个村民小组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有83.5%的农户认为应该根据人口变化进行土地调整,进一步研究发现,代表当地经济、资源状况和非村组干部户意愿的指标对土地调整存在显著影响,而村干部土地调整行为指标并不显著。

此外,他的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村民小组之间农民土地调整意愿有很大差异。

杨学成等(2008)对1995-2008年山东省农地使用的调查显示,有38.6%的人赞成严禁土地调整,反对的有29.8%,无所谓的有19.6%。

他们认为,必须正视和妥善处理国家规制与农民习惯的冲突,从农村土地调整禁而不止的实际出发,政府应做的事情:一是严格控制土地调整的频率和规模;二是对土地调整的办法和实施过程给予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少数人特别是村干部在土地调整中以权谋私,维护农村土地分配的公平与稳定。

其他有关农民土地调整的实证研究还有龚启圣和刘守英(1998)、Kung(2000,2002,2007),贺雪峰(2008)、韩俊(2009)、温铁军(2009)等等,这些研究的结果也都表明,除却个别农村社区由于干部的偏好,以调整土地权力获取私利外,大部分地区其实都是囿于集体内人口不断变化而被迫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归纳的影响土地调整的因素都颇具洞察力。

但是这些研究结论都是基于案例或局部调查得到的,而且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农民个体特征对土地调整的影响究竟怎样。

事实上,对依靠耕种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农民的选择是理性的,即满足其效用最大化,那么其土地调整的意愿的关键点就在于土地调整的边际收益的大小,农民的年龄、性别、非农就业机会等等个体特征都会对其意愿产生影响。

而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大样本的对农民的抽样调查数据。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本文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用Logit模型来分析农民个体特征对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与同样使用农户数据的研究相比,本文能最大程度地识别农民个体特征的影响;第二,使用的数据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数据样本量大,在调查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上更具代表性,从而使得结论更具一般性。

三、数据来源及实证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该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合作实施¹,2006年的调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数据为抽样框,采用分层的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法,设计样本量为10151个,实际有效样本10000个(其中农村有效样本4108个)。

抽样范围覆盖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西藏、青海、宁夏及港澳台)的城市和乡村。

º问卷访问的是18~69岁的城镇和农村人口。

由于2006年CGSS数据没有提供家庭人口这一变量,幸运的是,在问卷中有家人情况这项调查,我们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家庭的人口数量。

»在剔除了信息不完全的样本后,本文还剩下1682个¹º»数据使用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授权。

由于新疆的农村调查样本缺失项目过多,我们的研究也不包括新疆,同时北京、天津、上海没有进行农村样本调查,这样样本就只包含了24个省(市)。

调查的项目中家人定义较广。

我们从土地承包的角度,将配偶的兄弟姐妹、已婚女儿及其配偶、已婚孙女及其配偶和租住者及借住者排除在家庭之外。

有效观测样本。

(二)变量选取尽管一些研究认为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影响农村土地调整的主要因素,但在实证中很难为产权和制度选取合适的代理变量,难以进行实证研究,而已有研究也表明,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民土地调整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复杂的,正如赵阳(2007)认为的那样,具有/共有私用0的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包含两层含义:人与地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除产权制度的影响外,土地调整还受到农村传统习俗、村庄内生存伦理的影响(贺雪峰,2008)。

Kung(1995)认为,与模糊的产权相比,农民的平均主义意识对土地调整的影响更应值得强调。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不要说私有化,不少地区的农户甚至对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制度都不认同(龚启圣、刘守英,1998)。

当然,本文也受到了没有这方面调查数据的限制。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研究土地产权对土地调整的影响。

¹首先,本文的因变量是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在调查中农民对土地调整的意愿有四种:土地应该按照需要定期进行调整;尽量减少调地次数,尤其是打乱重分的次数;在30年的承包期限内,最好不要调整土地;最好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以后永不调地。

从这四种意愿可以看出,前两种意愿其实都赞成土地进行调整,后两种意愿则不赞成调整。

º按照这样的区分方法,在所有受访者中,有795个受访者认为土地应该进行调整,占有效样本的47.27%;有887个受访者认为土地不应进行调整,占有效样本的52.73%,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见表1。

表1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对土地调整意愿的选择年龄性别愿意土地调整不愿意土地调整人数比例(%)人数比例(%)30岁以下男455.7424.7女536.7556.231~49岁男22227.926229.5女25632.227931.550岁以上男14818.617419.6女718.9758.5资源来源:作者根据CGSS(2006)整理。

其次,自变量的选取。

在本文使用的数据中,调查详细记录了受访者的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农业和非农业生产情况、家庭人均耕地面积、配偶工作及收入情况、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是否享有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相关信息,这为我们分析农民个体特征因素对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