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总结(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

9《三峡》知识点一、1、文学常识:①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②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采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先总写三峡总体形势,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层次分明。

(2)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描写三峡特点,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

(3)语言精炼准确,清新优美。

4、重点字词:1、[略无]毫无。

略,几乎。

2、[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3、[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4、[襄(xiāng)]漫上。

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有时。

[宣]传达。

7、[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8、[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回]回旋。

9、[巘(yǎn)] 险峻的山峰。

10、[漱(sh ù)]冲刷。

11、清[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12、[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13 、[曦]阳光或日光。

14、[旦]早晨。

[肃]寂静。

15、[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16:[沾]沾湿。

三声:几声,[三]表示概数。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6、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隔绝)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巘多生怪柏(极)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属①属引凄异(连续)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以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②能以径寸之木(用)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清①回清倒影清(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7.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q uē)襄陵(x iān g)绝巘(yǎn)属引(z hǔ)沿溯(sù)飞漱(s hù)御风(yù)猿鸣(y uán)曦月(xī)素湍(t uān)长啸(x 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 iàn)肃重岩叠嶂(z hàn g)【通假字】略无阙处。

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文言文知识清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清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要点三峡作者:郦道元一、.解释括号里的词语原文: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略无:)阙(阙:)处;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自:)/非亭午(亭午:)夜分(夜分:),不见曦(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襄陵:),沿/溯(沿:溯:)阻绝(绝:)。

或(或:)/王命急宣(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虽:)乘奔(奔:御风,不以/疾(不以疾:)。

春冬之时,则/素湍(素湍:)/绿潭,回清(回清:)/倒影。

绝(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清荣峻茂:),良(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晴初:)霜旦(霜旦:),林寒/涧肃(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属引:)/凄异(凄异:),空谷/传响(响:),哀转/久绝(绝:)。

故(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重点词语的解释(1)自:在,从(2)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中断。

(3)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8)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朝:早晨(11)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

御:驾着(12)不以:不如。

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疾:快。

(13)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14)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5)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高。

巘:山峰(16)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刷。

(17)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8) 良:实在,的确。

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内知识重难点梳理

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内知识重难点梳理

三峡【文学常识】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著有《水经注》四十卷。

【主旨归纳】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的连绵、高峻可见一斑。

写水,那么根据不同季节水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

如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

(2)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写萧瑟之秋,那么文气转为沉重、凄清、悲凉。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本文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内容理解】(1)①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的挺拔险峻,“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②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八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清幽。

③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文中侧面写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⑥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⑦文章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因此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三峡的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岭连,所以从山起笔,符合其特征。

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断面小,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考点梳理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考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5.其他重点字词(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三峡》问答题:1、作者是从如何描写三峡的?答: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惯。

(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

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山:连绵、陡、高俊(正面、侧面)(雄壮美)夏水:凶险、迅疾(奔放美)春冬景色:水清树茂(俯视、仰视)(动景、静景)(色彩斑斓)(一字一景)清幽秀丽(清悠美)秋景:林涧寂静、高猿长啼气氛悲寂凄凉(凄婉美)3、为什么作者能把三峡描写得如此美丽多情?①抓住景物特点;②多角度写景;③动静结合;④正侧结合;⑤多种修辞手法;⑥骈散结合的语言;⑦色彩渲染。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5、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6、归纳本文的中心:答: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三峡》《与朱元思书》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峡》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与朱元思书》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悲哀或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第9课《三峡》【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字词】[字音]阙处(quē)襄陵(xiāng)绝巘(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一)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学常识】《三峡》节选自《____水经注校证____》,作者__郦道元__,北魏__地理__学家。

他撰写的《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前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知识积累】1. 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2. 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良.多趣味 古义:甚,很。

今义:好。

3. 一词多义(1)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自己。

(2)绝⎩⎨⎧①沿溯阻绝.:隔断。

②绝.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消失。

4. 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2)形容词用作名词回清.倒影:清波。

5. 重点实词(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2)自非亭午夜分....:正午。

半夜。

(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漫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5)或.王命急宣:有时候。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

驾驭。

快。

(7)素湍..绿潭:白色的。

急流。

(8)绝.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9)清荣.峻茂:茂盛。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

肃杀,凄寒。

(11)属引..凄异:连接。

延长。

(12)故.渔者歌曰:因此,所以。

6. 重点虚词(1)其.间千二百里: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2)虽.乘奔御风:连词,表假设,即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q uē)襄陵(x iān g)绝巘(yǎn)属引(z hǔ)沿溯(sù)飞漱(s hù)御风(yù)猿鸣(y uán)曦月(xī)素湍(t uān)长啸(x 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 iàn)肃重岩叠嶂(z hàn g)【通假字】略无阙处。

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Ø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三峡》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二、一词多义1.绝:①沿泝阻绝.(动词,隔断)②哀转久绝.(动词,消失)③绝.yǎn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三、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由3.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五、重点句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行。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

)(“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似的的高山)3.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知识点篇目文体作者内容精要写作关键词三峡散文郦道元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秀幽美的景色。

语言凝练,动静结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书信陶弘景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游览者的自豪感。

结构缜密,语言凝练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苏轼借助空明宁静的境界,传达复杂的心境。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与朱元思书书信吴均描绘富春江美景,抒发厌倦世俗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情感。

动静忽见,骈散结合唐诗五首野望律诗王绩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融情于景,动静结合黄鹤楼崔颢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抒发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比喻生动,遣词精妙渡荆门送别李白登临黄鹤楼,抒发含蓄而悠长的思乡之情。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意象典型,结构巧妙第9课《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quē)襄陵(xiāng)绝巘(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素材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素材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分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襄:上3、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4、素湍绿潭湍:急流5、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6、霜旦下霜的早晨7、飞漱其间飞漱:冲刷8、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11、良多趣味真,实在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13、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1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总复习(全面详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总复习(全面详细)

第1层:感慨发端,以“ 共谈”概说从古至今人人 皆爱“山川之美”,以“ 美”点明全文中心。第2 层: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 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第3层:以赞美和感慨 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溢于言表。
【中心概括】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作者先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再具体描写山川之美,融 情于景,表达了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发出慨叹,总结全文,首尾呼应。(2)意境优美。作者笔下的山水相映 成趣,色彩配合绚丽动人,晨昏变化生动丰富,动静结合,使人心旷神怡。(3)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多用四字 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3、课内外【甲】【乙】两文理解性分析。(3分)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把握,并会归纳概括(作者相关 or主题相关)
另:1、通常有一道涉及文学常识的选择题。(2分) 考查作者及背景相关识记,或涉及文章内容及思想。 2、有时会有一道理解性默写题。(2分) 考查文章识记与理解。
八上古文知识点一览
三峡
课文原文(北魏 · 郦道元)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重点注释,波浪线为高频翻译考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
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层解
第1层:点明时间 、地点、人物和 “夜游”的起因 。第2层:描写庭 中月光的澄澈。 第3层:议论抒怀 。
【思维导图】
记承天寺 夜游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及注释知识梳理(课本同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及注释知识梳理(课本同步)

八上三峡[北魏]郦道元①自②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③,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④亭午⑤夜分⑥,不见曦月⑦。

至于夏水襄陵⑧,沿溯阻绝⑨。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⑩,暮到江陵⑪,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⑫御风,不以疾⑬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⑭绿潭,回清⑮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⑯其间,清荣峻茂⑰,良⑱多趣味。

每至晴初⑲霜旦⑳,林寒涧肃㉑,常有高猿长啸,属引㉒凄异㉓,空谷传响㉔,哀转㉕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㉖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校证》。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②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④自非:如果不是。

⑤亭午:正午。

⑥夜分:半夜⑦曦月:日月。

曦,目光,这里指太阳。

⑧襄陵:水漫上丘陵。

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

⑨沿溯阻绝:意思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⑩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

⑪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⑬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⑭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湍,急流⑮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极高的山峰。

⑯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荣,茂盛。

⑱良:甚,很。

⑲晴初:天刚放晴。

⑳霜旦:下霜的早晨。

㉑肃:肃杀,凄寒。

㉒属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

引,延长。

㉓凄异:凄惨悲凉。

㉔响:回声。

㉕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三峡》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二、一词多义1.绝:①沿泝阻绝.(动词,隔断)②哀转久绝.(动词,消失)③绝.yǎn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三、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由3.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五、重点句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行。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

)(“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似的的高山)3.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部编版八年级第三单元(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第三单元(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整理一、一词多义:1、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2)自富阳至桐庐;自康乐以来(从)(3)自非亭午夜分(如果)2、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面)3、素素湍绿潭(白色)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的)4、绝(1)沿溯阻绝;百叫无绝(断)(2)绝巘多生怪柏(极)(3)哀转久绝(消失)5、共(1)古来共谈(共同)(2)天山共色(同样的)6、与(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2)念无与为乐者(和,同)7、清(1)回清倒影(清波)(2)清荣峻茂(水清)8、无(1)直视无碍(没有)(2)猿则百叫无绝(不)9、直(1)直视无碍(直接)(2)争高直指(笔直)二、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缺、缺口三、词类活用(1)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2)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骏马)(4)未复有能与其奇也(形容词作名词,奇丽的景色)(5)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下霜)(6)青林翠竹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四、同义词、近义词(1)晓雾将歇;风烟俱净(消散、散尽)(2)负势竞上;沉鳞竞跃(争相)(3)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门)五、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不以疾也(古义:快;今义:疾病)(3)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义:古人的下衣;今义:衣服)(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

)(6)念无以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7)蝉则千转不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六、重点句子翻译(对照译文)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任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管仲(名夷吾)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集市上赎出来,用他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一段: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二段: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汇总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汇总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汇总第6篇
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7篇
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8篇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1/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