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隔姜灸)的小技巧
三伏灸 (隔姜灸 )的小技巧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中医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特别是三伏灸,三九灸、督脉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三伏灸(包括隔姜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减少和预防病症在冬季发作的一种疗法。
我科自2016年~2019年三年三伏天共收治了一千三百多人,在不断持续改进总结出以下几个小技巧。
1 三伏灸的理论基础1.1三伏灸与冬病夏治理论疾病应时而生,因此,临床治疗中也需按照择时而治的原则。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从该理论中才衍生出了冬病夏治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指夏季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加以干预,从而促使患者的“冬病”能够在冬季时得到有效缓急或是消失的一种治疗方式,冬病夏治理论与“天人相应”的思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属于中医择时施治的一种方式。
“冬病”通常是指寒性疾病,其中主要包括虚寒以及实寒两种,疾病多发于冬季,例如:痹症以及哮喘等。
古籍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寒性疾病在冬季发病的可能性较高,而“夏治”则主要是在夏季,自然界的阳气生发最盛阶段时,通过给予患者药物以及针灸等治疗方式进行干预,乘势治疗,祛除寒邪,使患者“冬病”能够得到有效预防或是缓解。
三伏是一年之中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最初是在唐代的《阴阳书》中提出,“从夏至之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则为中伏,立秋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该理论一直沿用至今。
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指出“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因此,在三伏期间,人体气血旺盛。
三伏灸的治疗是遵从“天人相应”的理论,在一年中会中自然界的阳气最盛的阶段,给予患者灸法,从而帮助人体阳气生发,激发人体正气,对脏腑经络气血进行调整,有效祛除病邪,预防疾病发生,在最大限度上以阳热克阴寒的形式达到标本均治的效果。
三伏天灸常用配方,需要的赶紧收藏啦
三伏天灸常用配方,需要的赶紧收藏啦夏天来了,现在朋友圈最热门的恐怕就是三伏灸、三伏贴。
现在三伏灸,使用艾火来灸的,比较少。
大多数已经变成了三伏贴。
而三伏贴,其实是天灸,只因为近年来为了某种需要,慢慢地三伏贴的名声大过天灸了。
今天遇秋在这里讲解一下天灸的相关知识,有需要的可以了解下。
天灸,又叫自然灸,或冷灸。
广义的天灸,就是指药物敷贴疗法。
狭义的天灸疗法,是指发泡灸。
本文所讲的天灸,是狭义的天灸,即等同于发泡灸。
发泡灸的本质,就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敷贴在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的皮肤充血、潮红,甚至起泡,达到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而预防治病的目的。
天灸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艾灸的上火,也可以避免针刺带来的疼痛,让人感觉更加柔和舒服。
按道理来讲,天灸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的,什么时候天灸都会有效果。
因为天灸的本质,其实是刺激穴位,这种刺激,和艾灸、针刺没有什么差别。
而艾灸和针刺,大家都知道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天灸主要在三伏天呢?有人说是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比较通畅,天灸效果好。
按遇秋的理解,并不是因为夏天的效果特别好,而是跟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夏天来了,暑假也来了,大人小孩都普遍比较有空。
另外,医院诊所养生店等,集中一个时间段宣传,容易形成氛围。
就像以前没有双十一、618,现在年年都有,不是说这两个时间购物特别好,而是商业宣传的结果。
天灸,虽然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但一直不冷不热的,直到明清时期才热起来。
天灸疗法到达顶盛的代表著作是《理瀹骈文》,这本书里不但天灸的验方多,而且天灸的剂型也非常多,包括了丹、膏、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不像现在基本一两种剂型。
而现在三伏贴里最经典的配方,就是出自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
他这个经典天灸方,按原方来配伍,现在没几个人能用得起。
麝香贵过黄金,而且还不一定能买到真的。
所以现在的配方基本上都是少了麝香的。
三伏灸用这8个穴位,对付乳腺增生!赶紧替老婆收藏好了!
三伏灸用这8个穴位,对付乳腺增生!赶紧替老婆收藏好了!展开全文三伏灸原理:三伏灸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最热“三伏天”敷上姜片,点上艾绒,让热量渗透进体内,并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阳补气,驱散寒邪,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
为什么冬季,乳腺增生疼痛更加明显?寒则凝,凝则滞,滞则瘀!而三伏灸倡导“冬病夏治”夏季初伏姗姗来迟,此时不灸,更待何时?疗效却出奇好!乳腺增生也可做三伏灸,你不知道,女人心情不好,爱抑郁耍脾气,肝气不舒达肝脏无法疏泄,气滞、血瘀、经络堵塞,统统找上门来。
乳腺增生实质上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反馈给身体的信号!所以说,女人都爱作~~艾灸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祛湿止痛,是乳腺增生这个小妖精的克星!利用夏季三伏天,利用天时,在气候最热、阳气最盛之际,通过隔姜灸的热性以及贴灸的辛温中药,一举将隐藏在体内的寒湿扫荡除尽。
乳腺增生三伏灸穴位方案1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2阿是穴:是根据“以痛为腧”而来,压痛点既是阿是穴,也就是病灶部位3膺窗穴:位于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4乳根穴: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5中脘穴:肚脐上,4排手指6神阙穴:肚脐7三阴交穴:足内踝尖直上四横指8太冲穴:第一脚趾与第二个脚趾缝隙后方凹陷处转发朋友圈,让更多深受乳腺困扰的小伙伴们受益吧!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临床基地、福建省膏方研究会、福建省睡眠研究会、福建省药膳研究会三大会长单位。
汇聚了国家级名老中医杨春波、福建省名中医谢德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俞昌德、福建药膳研究会会长叶锦先、福建省膏方研究会会长吴宝金等。
院内环境优雅,健康管家全程跟进,预约服务完善,道地药材品种优良,选取优质道地药材,是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并且带有地域性质的上等药材。
三伏灸(许学兵)
三、选在“三伏”天贴药的原因
• “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 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 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 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 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 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 的疾病。
2018年三伏贴时间表
• 头伏 2018.07.17-2018.07.26 • 中伏 2018.07.27-2018.08.15 • 末伏 2018.08.16-2018.08.25
穴 臂臑: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贞:属手太阳小肠经。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第三组 中府 臑会 秉风 中府:属手太阴肺经之脉,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臑会: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秉风:属手太阳小肠经。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病) • ④慢性胃炎、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八、 三伏天灸取穴表
肺系病变 第一组:定喘 附分 心俞 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 附分:足太阳膀胱经,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心俞:足太阳膀胱经,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第二组:大杼 魄户 督俞 大杼突:下足,太旁阳开膀1.胱5寸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第1胸椎棘 魄户:足太阳膀胱经,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督俞:足太阳膀胱经,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第三组:风门 膏肓 膈俞 风门寸: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阳之会,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 膏肓: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膈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成人三伏贴穴位-三伏贴穴位处方
成人三伏贴穴位处方:
1、肺系疾病(哮喘、咳嗽、过敏性鼻炎等)穴位表
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肠炎等)穴位表
3、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穴位表
4、调理、保健、虚劳症穴位表
5、骨关节病穴位表(此部分可酌情贴局部阿是穴+关元、气海、阳陵泉)
五伏贴法一致,不需要每伏一换(穴位太复杂)。
局部穴如下(一个病种取其中三个局部穴+关元、气海、双侧阳陵泉):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双侧曲池、手三里、大杼、足三里、三阴交。
颈椎病:大椎,双侧肩井、大杼、外关
腰腿痛:双侧腰阳关、肾俞、命门
肩周炎:双侧肩三针(肩隅、肩前、肩后)、外关、曲池
肩三针(肩隅、肩前、肩后)
肩髃:位于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中;
肩前:位于腋前皱襞直上1寸;
肩后:位于腋后皱襞直上1寸。
备注:每伏主要穴位为6-8个穴位,以上穴位为主要穴位,临证中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辨证施敷。
丨通元堂丨三伏灸(内附详细配穴)
丨通元堂丨三伏灸(内附详细配穴)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
在夏季三伏天,人们的肺脏气血通畅,药物容易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佳时机。
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能刺激穴位,使药物更好地循经导入。
因药物不经胃肠道代谢,故能保护脏腑,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避免了打针吃药之苦, 深受患者的欢迎。
通元堂三伏贴现已上市,此方已安全使用40余年,效果明显。
2016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19-7.26 10天;中伏:7.27-8.15 20天;末伏:8.16-8.25 10天。
三伏贴的使用方法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
每伏各贴药1-2次(初伏、中伏、末伏前两天),贴于相应穴位,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下有常见病症配穴)。
一般贴5~6小时(儿童可酌情),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
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疱,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三伏贴的使用禁忌1、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2、贴药10个小时内不宜冲凉洗浴。
通元堂三伏贴常见病症配穴哮喘方鼻炎方嘘寒性胃炎方宫寒、痛经、子宫肌瘤方风湿关节疼痛方反复感冒方除湿气方三伏贴其他适应病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等虚寒症状。
三伏灸,阳虚气虚别错过(附操作)
三伏灸,阳虚气虚别错过(附操作)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
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
通经络调气血,温灸补阳去湿寒!结合三伏天,真是难得的好时机。
轰轰烈烈的三伏灸,三伏天就要到来了,有很多朋友还在犹豫,究竟三伏灸有用处吗?当你在犹豫的时候,为什么自己不去感受一下呢,快来尝试一下吧,小马过河,自己不去试,怎么知道水的深浅呢?灸哪里?1、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穴位代表。
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2、任脉穴位关元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
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
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
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
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
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病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脐疗。
4、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三伏贴、天灸、温灸膏处方
三伏贴、天灸、温灸膏处方白芥子400克细辛400克元胡100克甘遂100克猪牙皂100克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
随用随制,不要隔夜。
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
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取穴:天突膻中定喘肺腧根据发病时间长久和病人年龄,可以贴附1---6个小时。
今年润伏,贴四次。
贴附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对于一般患者,除贴附之外,尚配合玉屏风散等综合治疗。
三伏贴“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
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贴敷时间:夏至至立秋。
治疗方法:每隔10天敷药一次,每疗程3-4次。
注意事项: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
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
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三伏灸
三伏贴(灸)中各类疾病的穴位配伍现在大部分中医院中常用的主穴有以下几个:大椎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大椎: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颈强、肩背痛。
穴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突下凹陷中。
肺俞穴:统一身的卫外功能;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定位:背部,当第4胸椎突下,旁开3寸。
中府穴:脾肺之气汇聚之处。
膻中穴:膻中穴: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穴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呼吸系统疾病: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配穴:足三里、中脘。
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
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儿科: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消化系统: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配穴:上脘、三阴交。
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泌尿系统: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风湿及类风湿: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慢性腰腿痛: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四肢麻木: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三伏贴
我们的伏贴处方如下:白芥子400克细辛400克元胡100克甘遂100克猪牙皂100克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
随用随制,不要隔夜。
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
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取穴:天突膻中定喘肺腧根据发病时间长久和病人年龄,可以贴附1---6个小时。
今年润伏,贴四次。
贴附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快到三伏天了。
又在准备三伏贴灸的药物。
我的基本方就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草川乌。
基本比例是2:2:1:1:1。
一个成人用量三次差不多就是30克左右。
但我今年准备加一些斑蝥在里面,同时减少其他药物剂量。
因为原方剂量大,固定是个问题,很多反映回去都掉了;二是发泡效果差。
我做了以下实验。
先是将一块中间留有小洞的胶布固定在要贴的穴位上,再将斑蝥末取绿豆大小敷上,外边再用大些胶布固定。
我贴了三个,一个两小时候去,一个三小时候去。
一个用蜂蜜调和的也是三小时候去。
结果三小时的发泡效果最好,三小时水泡就过大了。
用斑蝥贴几乎感觉不到皮肤痛。
我觉得孩子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
另外我还试了斑蝥加白芥子等分姜汁调的贴敷效果。
贴敷时间为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
结果贴上去后,主要是因为姜汁的作用,总感到皮肤刺痛。
但取下来后发现,皮肤潮红,都没有发泡。
另外我还试了在原方基础上加入5%的斑蝥,结果贴四小时也是皮肤潮红,没有发泡。
这样,在今年三伏贴我准备这样做:鼻炎、慢性咽炎、肩周炎,使用斑蝥加白芥子贴。
慢支、哮喘等还是采用原方子加斑蝥。
生川草乌买回来了,但这次没有敢用。
因为怕这些药物毒性太列。
好像5~7毫克川乌有致命的报道。
此方采自线装书局2005年版外治秘方所载。
治疗急慢支、慢支伴肺心病或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心病、小儿急慢性肺炎、支气管炎。
原疗效为300例,治愈142例,显效93例,有效48例。
三伏灸灸法DIY详细攻略】三伏贴敷贴穴位图及三伏灸法
三伏灸灸法DIY详细攻略】三伏贴敷贴穴位图及三伏灸法冬病夏治"三伏贴"我们听得很多,也有不少人贴过,但是很多人搞不懂具体是贴在哪个位置和穴位,有些人甚至认为随便贴在背部就可以的,其实不然。
因为三伏贴是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因此,准确的穴位贴药是十分重要的,贴药不同的位置和穴位,防治的疾病不一样。
>>>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贴敷疗法主要适合于身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
临床上重点适宜防治的疾病主要有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三伏贴疗法既然是穴位贴敷,认准穴位当然很关键,那么,三伏贴都贴哪些穴位呢?穴位贴敷部位一般以人体的十二经及督脉腧穴为主。
治疗肺系疾病的常用穴位主要有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中府(均为双侧),每次选用3个腧穴(一般多选用前三个腧穴),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3穴;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可加取风门、脾俞、肾俞、足三里、大椎、天突、神阙、关元、中脘、内关等穴。
治疗骨关节病的常用穴位大椎、肝俞、脾俞、肾俞、命门。
另外,胃寒贴中脘,肾阳不足贴肾腧、命门,气血不足贴膈腧等穴位。
下面这几个穴位是几个三伏贴比较常用的穴位和功效,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一下三伏贴贴的位置和穴位:>>>1、肺俞穴: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此穴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儿童可选用此穴。
2、大椎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此穴主治疾病为:咳嗽、五劳虚损、中暑等,益气壮阳。
3、膻中穴: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三伏天艾灸怎么艾灸才是正确的
三伏天艾灸怎么艾灸才是正确的三伏天艾灸怎么艾灸才是正确的?1、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2、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
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
三伏天艾灸一周几次最好?艾灸一周灸几次是最好的,其实这个也没有肯定的答案,通常艾灸讲究坚持的,如果您时间充足的话,那么可以天天艾灸的,一周熏七次,连续艾灸两个星期,这个是一个疗程,之后中间可以休息两三天,如果时间不充足的话,例如天天需要上班,那么一周可以艾灸三次左右,也就是隔天灸,这样也可以的。
三伏天艾灸能天天做吗?三伏灸一般不是每天都灸,需要根据自身的病情情况和身体体质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样才可以达到调理身体病情和改善身体情况的效果。
三伏灸属于一种保健的方式,患者出现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等情况时,可以通过三伏灸来调理和改善病情,同时还可以起到祛湿祛寒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身体状况。
一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间隔一天灸一次、两天灸一次、一周灸一次或连续灸三次,从而达到有效改善病情的效果,有利于促进身体恢复,也可以改善身体所出现的不适症状。
在使用三伏灸改善身体情况时,需要严格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天气来使用,避免由于天气不合适从而导致受凉,影响到三伏灸的效果,也会对患者身体病情调理和改善造成影响,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晚上做三伏灸。
三伏天艾灸的好处与功效有哪些?一、消暑排湿:三伏灸可以将淤积在身体里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对于各类炎症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同时清除人在夏季的暑热,因此有消暑排湿的养生作用。
二、健脾胃:部分脾胃虚弱者,容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如果合理的使用三伏灸,有着很好的健脾和胃、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功效。
给宝宝三伏灸的配穴原则
给宝宝三伏灸的配穴原则这些天陆续已经有些同学购买了艾灸贴,准备开始给孩子进行三伏灸的调理。
前几天文章发出后,很多同学都留言问我非常具体的问题该怎么艾灸,其实三伏灸并不复杂,所选取的穴位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三伏灸并不是针对当下疾病的问题,而是在这个伏天给宝宝打下一个好基础。
所以,很多穴位虽然不艾灸,但是可以按摩,我的书里介绍非常详细,大家可以仔细阅读。
所以,今天我们再花时间讲一下需要艾灸的配合的穴位,以及其他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如果孩子出现上火的现象该如何处理。
其实三伏灸的概念最开始用的是三伏贴,伏贴采用药物白芥子25克,延胡索2克,鹅不食草2克,细辛1克,甘遂1克,用生姜汁调匀,制成一毛钱硬币大小。
但对于孩子来说三伏贴发泡的几率比较大,怕处理不好皮肤感染,家人不理解而发生不快。
所以推荐更加温和的艾灸贴来帮助孩子。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用三伏灸的,毕竟孩子是纯阳之体,夏日炎炎,自身火气就大的孩子,这个季节原本就需要用些清火滋阴的按摩手法以及清淡饮食调理。
不过针对孩子抵抗力很差,秋冬天常常感冒、咳嗽、哮喘,经常被贴上过敏性体质的标签,我特别推荐用三伏灸在这个夏天就给孩子打一个好的基础,让秋冬季来临前能够储备足够的正气,来降低这些常见疾病的发作频率。
针对鼻炎、咳喘的孩子主要艾灸的穴位:2017年三伏灸时间:伏前灸:7月8日~7月16日7月2日~7月11日、10天(大椎或身柱穴或命门,每天选择一个穴位来艾灸,三天)初伏灸:7月12日~7月21日、10天(大椎穴+肺俞为主穴,)中伏灸:7月22日~8月10日、20天(身柱穴+中脘为主穴,一天选一个或两个穴位,连续5天艾灸)末伏灸:8月11日~8月20日、10天(命门穴+肚脐为主穴,一天选一个或两个穴位,连续5天艾灸)末伏加强灸:8月21日~8月30日、10天(大椎或身柱穴或命门,每天选择一个穴位来艾灸,三天)伏前灸和末伏加强灸可以根据孩子体质状态选择灸和不灸,不是绝对必须的。
三伏灸
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
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1、哮喘?????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 ?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 ?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 ?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 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还有很多寒性疾病,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配方!????????????? ?2010年三伏天“天灸治疗”时间:????伏前加强:2010 年7月09日???星期五??????? 初伏:2010 年7月19日???星期一(农历六月初八)??????? 中????伏:2010 年7月29日???星期四(农历六月十八)??????? 末伏:2010 年8月08日???星期日(农历六月二十八)??????? 末伏加强:2010 年8月18日???星期三(农历七月初九)?效果不错,坚持三年以上的治愈率比较高!? ? ?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 ? ?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 ? ? 生药粉和生姜汁或醋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一年一度三伏灸 几个穴位最好用!
一年一度三伏灸几个穴位最好用!为什么三伏天要做艾灸?炎炎夏季,特别是三伏天,什么最旺?当然是天上的太阳最旺,人体阳气也到了最旺盛之时。
那么,此时该用什么来鼓舞阳气、调整阴阳?当然是——地之阳:艾灸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艾灸称之为地之阳。
中医认为:寒则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严重些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三伏天,在阳气最旺的夏季,利用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三重力量,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固本扶阳,此时治疗可以最大程度治愈疾病,特别是冬病。
要做三伏灸的朋友,下面的内容请看好了!保健穴位足三里(补气血、健脾胃)关元穴(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神阙穴(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命门穴(升阳气补肾虚)出于保健目的,以上穴位可根据自身需要任选1-2个进行三伏灸。
妇科病取穴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慢性咳嗽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主穴:肺俞穴(根据个人症状配定喘、中府、肾俞等)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腹泻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美容养颜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色斑、皮肤萎黄等问题。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
作用:补足气血、加速血液循环、陪补阳气,以达到延缓衰老、青春永驻的目的。
空调病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
颈部正中属督脉。
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
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取穴:大椎穴作用:温阳利湿。
三伏灸各阶段灸哪里
三伏灸各阶段灸哪里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三伏灸各阶段灸哪里》的内容, 具体内容: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口子。
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伏灸各阶段灸吧。
三伏灸各阶段灸1、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咳嗽、咳...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伏灸各阶段灸吧。
三伏灸各阶段灸1、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
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X 30mm橡皮膏固定。
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
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
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
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
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
在穴位上放约2. 5X 3cm、厚约0. 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lcm的圆锥形艾炷, 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
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灸参考穴位(六次天灸,各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哮喘、慢支炎、肺气肿、咳嗽:
(一)天突穴、大椎穴、身柱、肺俞穴、丰隆。
(二)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足三里、膏肓。
(三)膻中穴、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关元。
六次天灸,三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2、过敏性鼻炎:
(一)百劳穴、肺俞穴、膏肓;
(二)大椎穴、风门、脾俞;
(三)大杼穴、肺俞穴、肾俞、足三里
3、易感冒(预防感冒):
(一)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
(二)定喘穴、膏肓、命门。
(三)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
二、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肠道炎:
(一)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天枢、中脘、足三里。
(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虚寒性便秘:神阙、足三里、气海、天枢。
三、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
(一)内关、心俞、大椎。
(二)郄门、巨阙、脾俞。
(三)心俞、胃俞、足三里。
2、高血压:神阙、内关、肝俞、太溪、涌泉。
四、骨关节疾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大椎、肾俞
2、颈椎病:华佗夹脊阿是穴
3、腰椎病: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五、儿科病:
1、遗尿: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命门。
2、小儿疳积、食积(消化不良):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天枢。
3、小儿哮喘:参考前面。
谨慎贴敷:发热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皮肤过敏患者、接触性皮炎者;孕妇;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