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要览_第二版新增内容
《文史》第1-64目录
《文史》(1—50辑)分类目录一、专题论文1、历史从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的帝王世系………………………………丁山遗著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上)………………………………………刘起舒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下)………………………………………刘起舒第29辑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杨国宜第3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上)………………………………………丁山遗著第47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下)………………………………………丁山遗著第48辑尧、舜、禹(上)………………………………………徐旭生遗著第39辑尧、舜、禹(下)………………………………………徐旭生遗著第40辑禹平水土本事考………………………………………丁山遗著第34辑腊日节溯源………………………………………陈久金第32辑关於“夏鼎”………………………………………唐兰第7辑《夏小正》五事质疑………………………………………于省吾第4辑卜辞所见先帝高祖六宗考………………………………………丁山遗著第43辑武丁早期卜辞考证………………………………………林小安第36辑殷契“王作三师”解………………………………………沈长云第44辑说《庚壶》的“大”字………………………………………张政烺第36辑释“郊”………………………………………李学勤第36辑评<殷虚卜辞综述》………………………………………裘锡圭第35辑关於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裘锡圭第17辑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裘锡圭第19辑殷周用鼎制度研究………………………………………李玉洁第44辑商周庙制新考………………………………………王贵民第45辑先周族舆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谭戒甫遗著第6辑月吉、初吉、既吉………………………………………李学勤第46辑<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国]夏含夷第38辑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顾颉刚遗著第18辑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美国]夏含夷第29辑周公摄政考………………………………………彭裕商第45辑“三监”人物及其疆地——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2辑周公执政称王——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3辑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顾颉刚遗著第26辑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7辑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9辑三监的结局——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三………………………………………顾颉刚遗著第30辑奄和蒲姑的南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四………………………………………顾颉刚遗著第31辑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顾颉刚遗著第32辑西周年代论(上)………………………………………谢元震第28辑西周年代论(下)………………………………………谢元震第29辑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第36辑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刘启益第13辑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盛冬铃第17辑论<硕人>铭神兽镜………………………………………李学勤第30辑西周耕作制度简论——兼评对“蕾、新、畲,,的各种解释……………………………………李根蟠第15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上) …………………顾颉刚遗著第14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下) …………………顾颉刚遗著第15辑《尧典》著作时代考………………………………………顾颉刚遗著第24辑《禹贡》兖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0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上)………………………………………刘起舒第44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下)………………………………………刘起舒第45辑《禹贡》青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7辑《酒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33辑《尚书•多士》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0辑《梓材》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2辑《尚书•无逸》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4辑《召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6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上)………………………………………顾颉刚遗著第49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下)………………………………………顾颉刚遗著第50辑释<尚书•甘誓》的“五行”与“三正”………………………………………刘起舒第7辑先秦文字中的“县”………………………………………李家浩第28辑“天子朱芾,诸侯赤芾”说辨谬………………………………………郭锦华第43辑《左传》成书年代论述………………………………………杨伯峻第6辑《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胡念贻第11辑论刘歆作《左传》——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商讨………………………………………徐仁甫第11辑《左传》无经之传考………………………………………赵伯雄第49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2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3辑《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考………………………………………孙涛第49辑晋祁奚字黄羊解………………………………………于省吾第5辑“士田十万”新解………………………………………张政烺第29辑春秋隐公射鱼于棠说驳议——兼论春秋搜狩、治兵与祭牲之制………………………………………杨希枚第26辑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的问题………………………………………李家浩第42辑秦国名考………………………………………雒江生第38辑从曾姬无恤壶铭文谈楚减曾的年代………………………………………李家浩第33辑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居民组织试析………………………………………李零第28辑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张传玺第16辑《禹贡》冀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25辑《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顾颉刚第2辑关於《古本竹书纪年》的亡佚年代………………………………………范祥雍第25辑“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顾颉刚第6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沈文倬第15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下)………………………………………沈文倬第16辑礼经十论………………………………………段熙仲第1辑《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闻人军第23辑《周礼正义》校勘述略………………………………………王世伟第33辑《大戴礼记》经文校正………………………………………谢贵安第39辑《仪礼》和《逸礼》的出现舆邵懿辰考辨的评价——《礼经通论》序………………………………………顾颉刚遗著第38辑读(周礼)札记………………………………………晁福林第46辑献俘礼研究(上)………………………………………高智群第35辑献俘礼研究(下)………………………………………高智群第36辑先秦讳礼析论………………………………………虞万里第49辑<仪礼>单疏版本说………………………………………乔秀岩第50辑说醻………………………………………—………………………………………段熙仲第3辑“开阡陌”辨证………………………………………李解民第11辑畿服说考略………………………………………王树民第44辑论孔子作《春秋》………………………………………赵生群第47辑墨子书目版本考评………………………………………朱宏建第41辑稷下学宫考述………………………………………孙以楷第23辑公孙卫事迹考………………………………………何清谷第13辑楚王酓璋戈与楚减越的年代………………………………………李家浩第24辑逢泽之会考………………………………………晁福林第50辑民和黔首——兼评秦始皇“更名民日黔首”………………………………………李解民第23辑莒县出土束周铜器铭文汇释………………………………………何琳仪第50辑云萝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第8辑秦律“葆子”释义………………………………………张政烺第9辑论秦汉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双层结构与“普遍依附农制”…………………………冷鹏飞第44辑秦漠郡守兼掌军事略说………………………………………施丁第13辑试论秦漠政权内部的逆向监察机制………………………………………刘丽双李福泉第45辑秦汉都市交通考论………………………………………王予今第42辑长沙马王堆汉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唐兰遗著第10辑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朱德熙裘锡圭第10辑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李零第35辑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高敏第20辑汉简零拾………………………………………裘锡圭第12辑居延汉简释丛………………………………………于豪亮第12辑居延汉简丛释………………………………………于豪亮遗著第17辑<流沙坠简>释文校正………………………………………李均明第12辑汉简邮驿资料释例………………………………………楼祖抬第3辑汉简所见一日十八时、一时十分记时制……………………………………李均明第22辑漠简所见出入符、传与出入名籍………………………………………李均明第19辑漠简<服传)考(上)………………………………………沈文倬第24辑汉简《服传)考(下)…………………………………………沈文倬第25辑礼汉简异文释(一)………………………………………沈文倬第33辑礼漠简异文释(二)………………………………………沈文倬第34辑礼汉简异文释(三)………………………………………沈文倬第35辑礼汉简异文释(四)………………………………………沈文倬第36辑西域木简所见(汉律)………………………………………速劭名第29辑木简出入取予券书制度考………………………………………胡平生第36辑一九八〇年楼兰出土文书考释………………………………………平明第36辑《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六年历谱散简年代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6辑居延汉简居延都尉与甲渠候官人物志………………………………李均明刘军第36辑居延新出汉简所见方术考释………………………………………刘昭瑞第43辑敦煌、居延汉简中与朔闰表不合诸简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9辑《银雀山汉墓竹简》原列《孙膑兵法•下编》十五篇校补…………赵逵矢第44辑《武威汉简》丙本<丧服》简的缀合………………………………………李解民第34辑漠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赵平安第48辑汉代的属国………………………………………王宗维第20辑夜郎首邑考………………………………………罗荣泉第19辑漠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上)………………………………………李均明第34辑汉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下)………………………………………李均明第35辑西汉给事中非加官考………………………………………秦学颀第31辑《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李零第20辑<屈原列传)新探………………………………………汤炳正第1辑论(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家注解………………程金造第7辑汲古阁单本(史记索隐)的一些问题………………………………………程金造第4辑日本《史记会注考证》增补《史记正义》的真伪问题……………………贺次君第14辑《史记》解诂(上)………………………………………吴国泰遗著第42辑《史记》解诂(下)………………………………………吴国泰遗著第43辑《汜胜之书》述略………………………………………吴树平第16辑读《汉书》、《后汉书》札记………………………………………黄侃遗著第1辑(汉书)材料来源考………………………………………王利器第21辑安息与乌弋山离——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一…………………孙毓棠第5辑条支——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二…………………………孙毓棠第6辑车师後部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孟凡人第16辑匈奴、Huns同族论质疑………………………………………余太山第33辑《风俗通义》杂考………………………………………吴树平第7辑《东观汉记》初探(上篇)………………………………………吴树平第28辑《东观漠记》初探(下篇)………………………………………吴树平第29辑《春秋左氏传》郑义辑述………………………………………徐孝定第8辑《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王锦光闻人军第31辑建武十年弩机铭文考释………………………………………宋僳第34辑论郑玄《三礼注》………………………………………杨天宇第21辑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石泉第6辑黄河古桥述略………………………………………李祖桓第20辑论所谓“江淮运河”及其引起的问题………………………………………黄盛璋第21辑图经述略………………………………………陆振岳第27辑墓志溯源………………………………………赵超第21辑“司南”六义之演变………………………………………闻人军第34辑汉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关系……………………周速宽张荣芳第9辑汉代的社………………………………………宁可第9辑论漠代文化的整合与分解………………………………………冷鹏飞第45辑漠魏中书………………………………………杨鸿年第2 辑两漠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张传玺第50辑两汉三国时期的印度洋航业………………………………………沈福伟第26辑试论漠唐间的水稻生产………………………………………张泽咸第18辑汉唐时期的茶叶………………………………………张泽咸第11辑漠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上)………………………………………张泽咸第46辑汉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下)………………………………………张泽咸第47辑汉唐间的荆州宗氏………………………………………牟发松第44辑新疆所出怯卢文书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马雍第7辑曹魏屯田的分布地区与经营年代考略………………………………………高敏第42辑“正始党争”探赜………………………………………柳春新第46辑《三国志》札记………………………………………周一良第9辑《三国志》斟议………………………………………吴金华第50辑《晋书》札记………………………………………周一良第10辑论<禹贡地域图》与《春秋盟会图》的性质与贡献……………………陈连开第16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上)……………………………余太山第47辑两漠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下)……………………………余太山第48辑义渠考………………………………………余太山第50辑《魏书•粟特国传》辨考………………………………………佘太山第21辑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萧之兴第15辑噘畦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28辑柔然、阿瓦尔同族论质疑——兼论阿瓦尔即悦般…………………………余太山第34辑曹魏、西晋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第43辑赀虏与费也头………………………………………周伟洲第23辑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38辑关於董琬、高明西使的若干问题………………………………………余太山第27辑“三语掾”语事考………………………………………方北辰第29辑论梁武帝佞佛………………………………………梁满仓第45辑法献佛牙隐现记………………………………………陈垣第1辑麴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侯灿第22辑高昌郡官府文书中所见十六国时期郡府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柳洪亮第43辑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兼论左丞与御史中丞的分工…………祝总斌第32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蔬菜………………………………………张泽咸第44辑由梁元帝著述书目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分类体系——兼论卷轴时代卷与帙的关系…………辛德勇第49辑乞伏氏出於高车补证………………………………………陈仲安第25辑鲜卑姓氏考(上)………………………………………王仲荦遗著第30辑鲜卑姓氏考(下)………………………………………王仲荦遗著第31辑“羯胡”、“柘羯”、“杂种胡”考辨………………………………………黄永年第8辑六镇臆说………………………………………陈仲安第14辑代北豪强酋帅崛起述论………………………………………朱大渭第3l辑《徙戎论》考析………………………………………黄烈第28辑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阎步克第48辑北魏明元帝以太子焘监国考………………………………………李凭第38辑近代郦学家和郦学研究…….………………………………………陈桥驿第41辑郦道元所引《魏土地记》及相关诸问题………………………………………姜纬堂第39辑西魏敦煌计账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唐耕耦第9辑东西魏北齐北周侨置六州考略………………………………………王仲荦第5辑说“潜埋虚葬”………………………………………曹永年第31辑补周书艺文志………………………………………郭霭春第26辑郭义恭《广志》成书年代考证………………………………………王利华第48辑北周趟贵、独孤信事件考论………………………………………周双林第40辑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牟发松第33辑麴氏高昌王国寺院研究………………………………………严耀中第34辑一九六〇年吐鲁番新发现的古突厥文………………………………………冯家升第3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上)………………………………………樊圃第32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下)………………………………………樊圃第33辑突厥方物志………………………………………蔡鸿生第46辑蜀史四题………………………………………田余庆第35辑五岭辨正………………………………………覃圣敏第32辑<隋书》康国传探微………………………………………蔡鸿生第26辑隋领军府考补………………………………………李燕捷第32辑隋唐五代户等制度研究………………………………………邢铁第40辑关於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胡如雷第11辑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武伯纶第3辑唐长安城坊建置丛考………………………………………辛德勇第37辑唐代的寄庄户………………………………………张泽咸第5辑关於唐代团结兵的探讨………………………………………方积六第25辑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杨志玖张国刚第28辑唐代天宝年间军费开支蠡测………………………………………胡宝华第33辑唐代中後期的和罗………………………………………卢向前第41辑唐代进奏院考略………………………………………张国刚第18辑唐集贤院考………………………………………郑伟章第19辑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黎虎第47辑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张泽咸第22辑唐代的门荫………………………………………张泽咸第27辑唐代的进士放榜与宴集………………………………………傅璇琮第23辑释唐代军职建忠帅和立义帅………………………………………孙继民第43辑唐代婚姻礼俗考略………………………………………赵守俨第3辑唐代四种官类工匠考实………………………………………李鸿宾第42辑唐折冲府增考………………………………………李方第36辑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制度………………………………………郭锋第40辑唐代财政东西分掌制的确立………………………………………李锦绣第46辑唐代教育史中的几个问题………………………………………李锦绣第44辑唐代西州均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卢向前第44辑试论唐代的税草制度………………………………………李锦绣第34辑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敦煌户籍勋职官受田之分析………卢向前第34辑唐代的翰林学士………………………………………袁刚第33辑唐代部曲、奴婢身份浅析………………………………………李伯重第32辑唐後期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及特点…………………………俞钢第39辑唐季“大奏穆护袄”考(上)………………………………………林悟殊第48辑唐季“大秦穆护袄”考(下)………………………………………林悟殊第49辑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韩茂莉第48辑一行、南宫说天文大地测量新考…………………………………闻人军李磊第32辑唐代九姓胡礼俗丛考………………………………………蔡鸿生第35辑唐代九姓胡贡品分析………………………………………蔡鸿生第31辑唐代的节日………………………………………张泽咸第37辑“甘露之变”前後郑注行踪考辨………………………………………卢向前第46辑郑亚事迹考述………………………………………周建国第3l辑《唐人行第录》正补………………………………………陶敏第31辑《唐人行第录》续正补………………………………………陶敏第34辑<大唐西域记>阙文考辨………………………………………范祥雍第13辑(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史实考原………………………………………张乘健第38辑《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杨廷福第5辑张惊和《朝野愈载》………………………………………赵守俨第8辑炖煌考释………………………………………谭世保第37辑阎立本《西域图》在宋元著作中的著录及其史料价值…………………汤开建第31辑《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王仲荦第9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3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4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上)……………………………………何丙郁何冠彪第25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下)……………………………………何丙郁何冠彪第26辑唐代籍帐中“常田”“部田”诸词试释………………………………………黄永年第19辑唐志校史………………………………………周绍良第29辑盖蕃一家墓志综考………………………………………赵超第29辑两《唐书》校勘拾遗………………………………………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第12辑唐代的条枝和条枝海考………………………………………苏北海第29辑唐代马湖江通吐蕃路线行程考——兼考蒙古入大理的中、西道………冯漠锈第30辑唐五代时剑南道的交通路线考………………………………………冯漠镝第14辑唐代洛阳至太原驿路再考………………………………………王文楚第49辑中日史籍中的日使来唐事异同考……………………………………戴禾张英莉第20辑王仙芝、黄巢起义始年考………………………………………臧嵘第16辑关於黄巢农民军的一些史料的考辨………………………………………王永兴第5辑黄巢渡江南下考………………………………………方积六第10辑对黄巢起义记事墨迹内容的质疑………………………………………诸葛计第12辑《唐临川公主墓志》记事考索………………………………………赵守俨第9辑伯三六〇二残卷作者考………………………………………许建平第40辑归义军改元考………………………………………荣新江第38辑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缝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王永兴第40辑吐鲁番所出武周时期吐谷浑归朝文书史实考证…………………………王素第29辑闽王王审知夫妇墓志………………………………………官桂铨官大梁第28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上)………………………………………曹汛第46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中)………………………………………曹汛第47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下)………………………………………曹汛第48辑五代时期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赵永柬第44辑通颊考………………………………………荣新江第33辑旧五代史辑本引书卷数多误例………………………………………陈垣第3辑宋代编敕初探………………………………………戴建国第42辑宋代便罗“三说法”考略………………………………………袁一堂第45辑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李昌宪第44辑论宋代浙西、江束水利田的异同及利弊……………………………………周生春第43辑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龚延明第41辑宋代武学武举制度考述………………………………………吴九龙王菡第36辑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汪圣铎第33辑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研究………………………………………戴建国第31辑宋代地方州军财政制度述略………………………………………包伟民第41辑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汪圣铎第27辑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汪圣铎第18辑宋朝的两税………………………………………王曾瑜第14辑宋朝的和耀粮草………………………………………朱家源王曾瑜第24辑税钞、粮草钞和盐钞………………………………………汪圣铎第15辑宋代广州的香料贸易………………………………………关履权第3辑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汪圣铎第25辑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王曾瑜第29辑《北宋经抚年表》补正………………………………………李之亮第39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上)……..………………………………………李昌宪第47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中)………………………………………李昌宪第48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下)………………………………………李昌宪第49辑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俞宗宪第21辑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王曾瑜第22辑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李昌宪第30辑南宋文官贴职制度研究………………………………………祖慧第44辑宋代幕职州县官的荐举制度………………………………………朱瑞熙第27辑北宋州县学官………………………………………郭宝林第32辑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初探………………………………………朱瑞熙第49辑宋代婚姻礼俗考述………………………………………方建新第24辑北宋南江地区羁縻州考………………………………………马力第34辑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王文楚第28辑宋代世家初探………………………………………王善军第4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上)——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辩(下)——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9辑南宋高宗时期东南六路海盐政策的变迁………………………………………郭正忠第40辑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邹逸麟第12辑宋代国内海道考………………………………………冯漠鳙第26辑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王文楚第12辑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张承志第20辑《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第22辑《资治通鉴》编修考………………………………………曹家琪第5辑北宋《神宗实录》四修考………………………………………彭久松第24辑《续资治通鉴长编》版本著录考略………………………………………裴汝诫第12辑《续资治通鉴长编》义例考略………………………………………裴汝诚第25辑李焘年表………………………………………徐规第2辑《李焘年表》补正………………………………………徐规第4辑《李焘年表》再补正………………………………………徐规第16辑李焘著述考辨………………………………………王承略杨锦先第50辑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胡道静第3辑今本《南方草木状》研究………………………………………陈速庆第18辑《郡斋读书志》衢袁二本的比较研究——兼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过程………………………………………孙猛第20辑《宋史•兵志》一段文字的考释……………………………………王曾瑜第19辑“杯酒释兵权”说献疑………………………………………方建新徐规第14辑《宋史•高昌传》笺证………………………………………程溯洛第32辑《宋史•李心传传》考补………………………………………来可泓第33辑《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辨正……………………………………李方王素第25辑《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邓广铭第8辑《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李心传史学地位的侧面观察………………梁太济第32辑《要录》自注的内容范围及其所揭示的修纂体例……………………………梁太济第50辑《系年要录》《朝野杂记》的歧异记述及其成因……………………………梁太济第41辑绍兴《神宗实录》两修说………………………………………蔡崇榜第37辑宋辽和战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王煦华金永高第9辑李锐的生平及其《观妙居日记》………………………………………冯锦荣第47辑关於方腊起义若干问题的再探索………………………………………杨渭生第8辑宋代军事家陈规事迹考………………………………………王锦光闻人军第22辑环绕宋高宗生母韦氏年龄的若干问题………………………………………何忠礼第39辑孙用和父子行迹考………………………………………赵璞珊第37辑赵鼎和李光………………………………………王曾瑜第42辑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王曾瑜第6辑“黄龙痛饮”考释………………………………………邓广铭第7辑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王曾瑜第11辑岳珂生平事迹考述………………………………………王瑞来第9辑《齐束野语》订误………………………………………徐规第46辑从《齐束野语》一书看周密的反理学倾向………………………………何忠礼第45辑崔与之事迹系年………………………………………何忠礼第41辑文天祥事迹四种………………………………………王曾瑜第46辑文天祥家书诗帖考释………………………………………魏连科第12辑《缃素杂记》鈎沉………………………………………吴企明第44辑《青箱杂记》订误………………………………………徐规第41辑宋代刻书述略………………………………………李致忠第14辑略论契丹建国初期营建的四楼………………………………………王树民第16辑辽代经济机构试探………………………………………向南杨若薇第17辑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街初探………………………………………王曾瑜第34辑头下与辽金“二税户”………………………………………李锡厚第38辑《辽史•地理志>校读记………………………………………嵇训杰第37辑跋北京出上辽张俭墓志铭………………………………………陈述第12辑关於金代蒲与路的考察………………………………………景爱第10辑金上京宫室考………………………………………景爱第36辑金代捺鉢研究(上)………………………………………刘浦江第49辑金代捺鉢研究(下)………………………………………刘浦江第50辑“蒲鲜万奴有异志”辩析——《金史•梁持胜传》纠误…………刘长海第49辑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徐苹芳陈公柔第13辑东北古地理古民族丛考………………………………………贾敬颜第12辑鞑靼杂考………………………………………周良霄第8辑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唐长孺李涵第11辑金元二代的衍圣公………………………………………陈高华第27辑中亚写本中的样磨与巴尔楚克………………………………………林梅村第36辑成吉思汗生年考………………………………………周清澍第1辑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部事辑之一………………………………周清澍第9辑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辑之二………………………………………周清澍第10辑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跻——汪古部事辑之三…………………………周清澍第11辑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关系——汪古部事辑四…………………周清澍第12辑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汪古部事辑之五………………………………………周清澍第14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上)……………………………周清澍第49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下)……………………………周清澍第50辑元代役法简论………………………………………陈高华第11辑元代税粮制度初探………………………………………陈高华第6辑元代的阿速、钦察、康里人………………………………………陆峻岭何高济第16辑“佛郎机”名号源流考略………………………………………于化民第27辑“阑遣”与“索兰奚,,考………………………………………周良霄第12辑元代奉使波斯碑初考………………………………………杨钦章第30辑《文献通考•职官考》订误………………………………………龚延明第28辑《大德南海志》所见西域南海诸国考实……………………………………陈连庆第27辑《元史>探源——兼评《元史》的史学价值………………………叶幼泉王慎荣第27辑元史考证两篇………………………………………方广锅第29辑《通鉴续编》蒙古史料考索………………………………………黄时监第33辑关於元代诸王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李治安第35辑元代札你别献物考………………………………………黄时监第35辑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黄时监第31辑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馏器………………………………………黄时监第4l辑罗天益和<卫生宝鉴)…………………-………………………………………陈高华第48辑马可波罗天德、宣德之行………………………………………杨志玖第48辑十四世纪来中国的日本僧人………………………………………陈高华第18辑元代著名学者郑玉考………………………………………韩志速第45辑彭莹玉事迹考略………………………………………邱树森第16辑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方志速第33辑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方志远第40辑明代文职要员部推制度考略………………………………………刘渝龙第45辑——兼与方志远先生商榷………………………………………田澍第49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魏速科第32辑明代食盐专卖制度的演变………………………………………吴慧第26辑关於明代皇庄的几个问题………………………………………邺克晟第10辑。
文史要览提纲
历史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史前人类与文化史前时期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北方农耕文化南方农耕文化传说时期政治史之历朝各代三皇五帝三代春秋和春秋五霸战国和战国七雄统一的封建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的辽、金、西夏)历史事件李悝变法商鞅变法三家分晋初税亩合纵连横焚书坑儒蒙恬监修长城楚汉战争文景之治吴楚七国治乱推恩令盐铁之议党锢事件赤壁之战八王之乱淝水之战魏孝文帝改制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安史之乱永贞革新藩镇割据宋代的中央集权澶渊之盟王安石变法元朝及其四汗国靖难之役厂卫张居正吏治改革阉党东林党城市民变明、清文字狱三藩及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加强西藏管辖收复台湾统一台湾改土归流闭关政策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赤眉、绿林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与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历史人物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玄烨(康熙)萧何与曹参赵充国诸葛亮魏征姚崇与宋璟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张居正戚继光社会经济屯田均田制常平仓盐法茶法漕运驿传户籍井田制铜铁器耦耕牛耕钱布灵渠和白渠都江堰市和市集秦汉田租秦汉钱币曹魏屯田占田课田制户调租庸调两税法隋唐钱币榷场交子、钱引、会子、关子钞元代海运鱼鳞图册黄册制度粮长制徽商一条鞭法旗地民田典卖摊丁入地银锭、银元典章制度郡县制分封制爵制三省六部御史台翰林院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书院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秦汉烽燧先秦刑法云梦秦律汉律隋、唐律令格式大明律大清律例八旗制度汉军八旗军机处理藩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民族蛮狄戎夷羌党项吐蕃匈奴肃慎渤海女真建州三卫鲜卑吐谷浑乌桓回鹘乌孙突厥沙陀色目人鞑靼氐西南夷南诏大理三苗越壮族中外关系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丝绸之路市舶司古代中国的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西域诸国张骞与班超遣隋使遣唐使隋、唐与外国的关系郑和下西洋荷兰侵占台湾耶稣会士倭寇佛朗机马可波罗利玛窦文化、教育先秦学校稷下学宫孔子与儒家先秦诸子罢黜百家玄学理学乾嘉学派清今文经学九章算术祖冲之与圆周率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华佗药王孙思邈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张衡李春和赵州桥纸的发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火药武器指南针沈括和梦溪笔谈史学皇史宬天一阁汲古阁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历史体裁左丘明与左传司马迁与史记刘知己与史通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三通谈迁与国榷中国近代史部分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法新约洋务运动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日“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红军长征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台湾光复解放战争外国历史部分四大文明古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地理大发现非洲奴隶贸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欧洲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殖民扩张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大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普法战争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美国1787年宪法门罗主义美国排华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东方会议东京审判文学部分中国文学古代文体古代文体演变脉络诗歌古代诗歌发展脉络散文古代散文发展脉络文笔韵文骈体文语录体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乐府赋词词的发展脉络散曲杂剧古代戏曲发展脉络诸宫调古代小说发展脉络笔记小品文先秦文学诗经古谣谚楚辞神话中国古代神话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先秦寓言秦汉文学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枚乘与七发司马相如与子虚赋、上林赋东方朔贾谊晁错司马迁与史记桓宽与盐铁论王充与论衡班固与汉书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李康《运命论》陈寿《三国志》杜预鲁褒《钱神论》陶渊明文范晔《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木兰诗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葛洪《抱朴子》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搜神记》《世语新说》隋唐五代文学李白杜甫刘禹锡与《竹枝词》白居易与〉《新乐府》温庭筠词李煜词魏征二疏初唐四杰文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柳孙樵《读开元杂报》杜牧《阿房宫赋》段成式《酉阳杂俎》皮日休《皮子文薮》罗隐《馋书》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唐代传奇敦煌歌辞敦煌变文宋元文学婉约派豪放派柳永词李清照词辛弃疾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沈括《梦溪笔谈》陈亮宋代笔记文宋元话本白朴关汉卿王实甫马志远《三国志平话》明清文学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八股文刘基王世贞李贽与评点张岱《徐霞客游记》章回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拟话本冯梦龙与“三言”凌蒙初与“二拍”汤显祖《牡丹亭》桐城派阳湖派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魏禧全祖望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东周列国志》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金圣叹毛宗岗李渔王夫之叶燮王世祯袁枚章学诚中国近代文学龚自珍魏源黄遵宪曾国藩和湘乡派梁启超和新民体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中国现代文学“五四”新文学运动白话文学乡土文学左翼文学文艺大众化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鸳鸯蝴蝶派太阳社新月社鲁迅叶圣陶茅盾朱自清闻一多冰心郭沫若老舍沈从文巴金欧阳予倩洪深曹禺少数民族文学《江格尔》《格斯尔传》《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阿凡提的故事《阿诗玛》《召树屯》外国文学日本文学物语文学俳语夏目漱石井上靖德永直俄罗斯文学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德国文学歌德海涅格林兄弟狂飙突进运动英国文学莎士比亚笛福斯各特狄更斯萧伯纳伏尼契法国文学莫里哀卢梭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乔治·桑福楼拜左拉罗曼·罗兰意大利文学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希腊文学伊索寓言荷马史诗希腊神话希腊悲剧美国文学霍桑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其他文学泰戈尔塞万提斯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汉语言基础知识部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汉语规范化方言汉语方言区行话口语与书面语术语缩略语外来语成语谚语汉语的词类实词和虚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子和句子形式修辞学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比喻及其类型比拟夸张反语语境语用学六书本字通假声符和意符元音和辅音四声。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
第3章历史散文3.1 复习笔记一、《尚书》与《春秋》(一)《尚书》1.《尚书》简介《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1)今文《尚书》《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①原因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①文字流畅《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明代末期的文学)
第1章缓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文学落潮期的特点在文学高潮中出现的精神和艺术特色,从万历后期到康熙中叶的百年左右时间内,处于缓慢的削弱过程中,而非立即消失并且有时还有所回升,所以,从万历三十年开始的文学落潮期是相当漫长的。
(二)落潮期文学概况明末文学中的“三言”“两拍”,竟陵派、王思任、曹学佺的小品,王彦泓、陈子龙的诗歌,吴炳等人的戏曲和清代前期吴伟业及王士稹的诗歌,张岱、廖燕的散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和洪昇、孔尚任的剧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文学高潮的传统,同时也显示出这种传统的不同程度的萎缩。
二、“三言”“两拍”等明末小说(一)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其人冯梦龙,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
少负才名,风流倜傥。
与其兄冯梦桂、弟冯梦熊皆有名于时,人称“吴下三冯”。
2.冯梦龙的作品冯梦龙一生困顿科场,仕途也不得意,他将主要的精力从事写作。
著述丰富,经、史、子、集皆有涉猎,而尤长于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与创作。
(1)改编的长篇小说有《三遂平妖传》《东周列国志》;(2)纂辑的通俗文学作品集除“三言”外,有民歌集《山歌》《挂枝儿》;(3)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笑话集《笑府》、故事集《古今谭概》;(4)对《灌园记》等七种戏曲剧本加以改订,加上其自著的《女丈夫》《双雄记》《万事足》三种,辑为《墨憨斋传奇十种》。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山歌》《挂枝儿》和“三言”。
3.《山歌》和《挂枝儿》(1)简介①《挂枝儿》一名《童痴一弄》,《山歌》又名《童痴二弄》。
二书所收大都为江南地区的民间歌曲。
前一书所收的作品均用[挂枝儿]曲调;《山歌》所收为民歌体制的作品。
②二书中的歌曲,除极少数作品外,其产生年代早的大抵不超过万历中期,晚的则到天启、崇祯间。
其中有许多经过文人的加工修改,冯梦龙自己当也做过此项工作,有的作品可能出于文人之手。
(2)纂辑目的冯梦龙自述其编《山歌》的目的,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挂枝儿》的倾向大抵相同。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复习纲要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复习纲要填空:㈠汉代散文史传散文,《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西汉贾谊),《论贵粟梳》(西汉晁错),《新语》(西汉陆贾)。
东汉政论散文:包括王充《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王符《潜夫论》愤世嫉俗之作,对当代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
仲长统《昌言》碑文游记: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马第伯《封禅仪记》(现今见到的最早游记)。
书信体散文: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仁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抒情散文,叙事说理散文)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
㈡汉赋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骚体赋,高祖初到汉武帝初,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第二,汉大赋,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方朔《答客难》王褒《洞萧赋》杨雄《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第三,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东汉辞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东汉)述行赋:刘歆《遂初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东汉)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西汉)扬雄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他的《蜀都赋》是后世京都赋之先声。
司马迁生平:壮岁漫游;泣受父命;李陵之祸;发愤著书《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帝王史),十表(诸侯史),八书(专门史),三十世家(贵族史),七十列传(人物传记,最有文学价值)共130篇。
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是:本纪,世家,列传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体例: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要览之文言文翻译
《文史要览》部分文言文翻译目录:《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1)《晏子不死君难》 (6)《说难》 (7)《报任安书》 (8)《论治安策》(节选) (13)《论贵粟疏》 (22)《上皇帝书》(未找到译文) (24)《桃花源记》 (24)《论说》【网上只找到这个,不清楚你要的是那一段,可能有误】 (26)《叙事》(未找到译文) (39)《原毁》 (39)《杂说四》 (42)《捕蛇者说》 (42)《蝜蝂传》 (43)《阿房宫赋》 (44)《书何易于》 (45)《六国论》(苏洵) (47)《六国论》(苏轼) (48)《六国论》(苏辙) (49)《答谢民师书》 (50)《伤仲永》 (50)《兴贤》 (51)《读孟尝君传》 (51)《卖柑者言》 (52)《“书不可尽信”说》 (54)《项脊轩志》 (54)《长兴县编审告示》(未找到译文) (55)《童心说》 (55)《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58)《论文》 (59)《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文史要览专题整理
5,重要作家作品朝代
(1) 汉代乐府名歌代表性作品〈孔雀东南飞〉
(2) 东汉末年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文人五言诗,艺术造诣高,刘勰赞其为“五言之冠冕”
(3) 魏晋最杰出 阮籍,嵇康〈咏怀诗〉左思〈咏史诗〉
(4) 东晋陶渊明 田园诗人〈归园田居〉
(5) 齐粱时期 沈约,谢眺等人把魏晋以来声韵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造了一种注意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
4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统称那些深入浅出,书写自由,篇幅简短,文字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多种功能,多取材于生活中不为人们注意而有一定意义的事物,于夹叙夹议中阐以道理,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杂记随笔。 中国古代已有这类作品,明清时代大为盛行,如“六朝小品”“明人小品”等,20年代的“小品文”泛指诗歌,小说,戏剧并举的散文,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极一时,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为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古四声为“平、上、去、入”,今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是古代诗歌的音韵,“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南朝时,汉人发现自己的语言里有四个声调就起了个总名叫四声,这种分类主要是看一个音色的调子是高,中或低,调形是开,平或降。
文史要览
文史要览很多人都在问,文史要览怎么复习啊?很多人都说这是门考记忆力的科目,谁的记忆力好谁的分就高,但实际比我记忆力好得去的人,也未见得一定比我分高。
所以,背是必须的,但要讲究战略战术,而不是囫囵吞枣。
我以135分的成绩告诉你,要得高分,四个字:“厚积薄发”。
很多考生以为文史要览只要背历年真题就可以,因为真题重复率实在太高,也许在2009年之前这种取巧的方法还有用,但是2009年和2010的试卷将敲醒很多人,它明白的传递了一个信息:中传开始有了创新意识,以后每一年的考题都会尽量避免重复,题型也有一些小变化。
这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减少考生不少背诵量;同时也是件坏事,因为题目出到无题可出的时候,那就会应了那句话“穷则变”,出题的套路很可能会改变。
那我们怎么办呢?“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书本,啃烂了《文史要览》,如何变,都不在话下。
而事实上,2009年和2010年的考题题量比往年少,没有了选择题,难度也比往年要低,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就答完了试卷,而以往的试题我都做不到。
《文史要览》共分为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外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外国史、古文阅读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哪些是重点,哪些不必背,哪些需要深入扩展,哪些点到即可?都是有迹可循。
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首先得分析真题,看看老师的出题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去分析去整理《文史要览》。
真题分成五个部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含“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2009起,试卷踢掉了“选择”题,并且把古文阅读从问答中单独出来,形成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五大题型。
我相信,2011年的考题也会是这样的布局。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会有五道小题,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三年的真题如:2010年的名解:1、楚辞——中国古代文学2、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史3、沈从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4、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史5、福楼拜——外国文学史2009年的名解:1、金圣叹——中国古代文学2、笛福——外国文学史3、平定准噶尔——中国古代史4、北美独立战争——外国史5、名词与虚词——汉语言基础知识2008年的名解:1、甲骨卜辞——中国古代文学2、乡土文学——近现代文学史3、曹魏屯田——中国古代史4、一千零一夜——外国文学史5、通假——汉语言基础知识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出两条信息:1、试题涵盖面非常广。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7)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文学复兴期概况(一)时间界定从明代弘治(1488~1505)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万历(1573~1620)中期。
(二)文学概况1.个人与环境的冲突或者说环境对于个性的压抑以及人的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2.以《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及以后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白话小说成为成就最突出的文学样式。
3.白话在文学中逐步扎根。
上述三点显示出文学是在朝着五四新文学的方向发展。
但直到清末,中国文学仍与五四新文学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文学本身来说,一方面是明初以来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使得中国文学在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进入了复兴期后中国近世文学的行进仍一度曲折。
二、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演化与异端人格的涌现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
(一)经济的发展就明代中后期的经济说,从正统(1436~1449)时期起,城市经济已从明初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至弘治时其繁荣程度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嘉靖、万历间更为富庶。
(二)市民阶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也随之复兴和进展,并日益作用于文化。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就是商人的儿子,晚明时期新思潮最突出的代表李贽也是商人的儿子。
从弘治到晚明时期的文化发展中,市民的影响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三)思想的演化1.王守仁的思想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具有显要的地位。
王阳明提倡“良知”,这是具有两重性的学说,在证明封建伦理道德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把基于自然本性的“知”当作应该发扬的“良知”。
2.李贽的思想在把王阳明学说引向另一种思路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李贽,把阳明学引到了符合市民要求的方面。
他所期望的是人的官能享受、男女之欲、上进要求、对后代的爱护和关心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去争取其实现,对人们的心灵也不加以束缚。
这种观念既有别于儒家思想,也与老庄之说相抵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考研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综合考试的参考书只有一本,确实是根基王振业老师等编写的?文史要览?。
书比立后,内容知识点比立多,因此复习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刻。
然而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的题量是有限的,而且重点比立突出,有些东西大可不可面面俱到,白费贵重的复习时刻。
因此考研教育网依据历年考试真题,专门整理?文史要览?中频繁出现的重点内容,做成复习笔记供宽广考生参考。
注重:关于内容的重要程度,我们进行了划分,大伙儿能够依据括号中的重点、了解、掌握等进行相关复习。
第一局部:中国古代历史1.元谋人:最早的竖立人;北京人:华北地区最早的竖立人;山顶洞人:我国最早发现的墓地。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繁华的代表,黄河中游;河姆渡文化: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位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陶器,代表中国社会差不多进进父系氏族,后来开展成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从事原始农业为主,还有畜牧业;马家窑文化:彩陶兴盛;北方农耕文化〔名词解释/3个时期〕;南方农耕文化〔3个时期〕。
3.传奇时期:五六千年前直到夏商周4.三皇五帝〔掌握几种不同的讲法〕5.三代:夏商周〔西周的四个时期,东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6.春秋五霸〔重要〕:两种讲法7.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8.统一的封建王朝〔特不重要〕9.分裂的封建王朝〔特不重要〕十六国分为前后两期/南朝根基上建都南京〔建康〕/北朝的统治者都来自于鲜卑族/辽金西夏所对应的民族10.李悝变法:取有余而补缺乏;以法治国?法经?。
11.商鞅变法:掌握其措施12.三家分晋〔特别重要〕:掌握过程13.初税亩〔重要〕16.蒙恬监修长城〔了解一下〕17.楚汉之争、文景之治18.吴楚七国之乱〔简单了解〕20.盐铁之议:?盐铁论?作者桓宽21.D锢事件〔了解〕22.赤壁之战〔比立重要〕23.八王之乱〔一般了解〕24.淝水之战〔重要〕:以弱胜强25.魏孝文帝改制〔特不重要〕:改革内容26.贞瞧之治〔重要〕/开元之治27.安史之乱〔特不重要〕:转折点28.永贞革新〔了解〕29.藩镇割据〔了解〕30.宋代中心集权〔比立重要〕32.王安石变法〔比立重要〕33.元朝及四汗国〔了解四汗国是谁〕34.厂卫/靖难之役〔了解〕35.张居正吏治改革〔特不重要〕36.阉D\东林D\文字狱\民变〔一般了解〕37.三藩之乱\康熙平定准葛尔〔一般了解〕38.收复台湾\统一台湾〔比立重要〕39.改土回流〔一般了解〕政策〔简单了解〕41.农民起义〔记住首领名字、朝代、提出口号〕: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吕顺、方腊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比立重要〕42.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宋太祖、成吉思汗〔幅员最大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特不重要,高度中心集权〕、康熙〔尼布楚〕大臣:萧何曹参、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43.屯田〔注重〕:分为军屯和民屯44.均田制〔重要〕:具体内容45.常平仓、盐法、漕运、茶法、户籍——一般了解46.井田制〔比立重要〕47.铜铁器、藕耕、牛耕、钞票布、灵渠、白渠、都江堰、秦汉田租、曹魏屯田、占田课田制、户调——了解48.租庸调制〔比立重要〕49.两税法〔特不重要〕人丁为主向财产土地为主转变50.隋唐钞票币、榷场〔了解〕51.交子、会子、关子〔比立重要〕52.鱼鳞图册〔重要〕、黄册制度53.元代海运、徽商〔了解〕54.一条鞭法、摊丁进亩〔特不重要〕55.郡县制、分封制〔比立重要〕56.三省六部〔特不重要〕57.御史台、翰林院、察举、九品中正制〔了解〕太学、国子监、书院〔注重一下〕58.科举制〔特不重要〕59.一系列法典〔了解〕60.八旗制度〔明白是哪八旗〕61.军机处\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了解〕62.民族:蛮\夷\狄\戎\D项\匈奴\鲜卑\突厥\色目人\鞑靼\氐63.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多注重〕——特别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65.几大宗教〔了解〕66.张骞和班超〔要明白〕67.遣唐使、遣隋使68.郑和下西洋〔特别重要〕69.荷兰侵占台湾、倭寇、马可波罗、利玛窦〔了解〕70.先秦学校:学习的是哪六艺71.稷下学宫〔了解〕72.孔子和儒家/先秦诸子〔孟子比立重要,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74.玄学、理学、乾嘉学派〔一般了解〕75.今文经学〔给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预备〕76.九章算术、祖冲之圆周率77.犯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冷论〕、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衡、李春78.四大制造〔特别重要〕81.天一阁〔重要〕82.二十四史〔记住其中最有名的〕83.中国古代历史体裁〔十分重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会要体/通史/断代史84.左丘明和?左传?/刘知己与?史通?/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通〞〔明白是哪三通〕/谈迁和?国榷?第二局部:中国近现代史〔与日本\台湾有关的要格外注重〕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开端2.?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太平天国起义〔了解〕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了解〕5.洋务运动〔特别重要〕6.甲午战争〔比立重要〕7.戊戌变法〔比立重要〕8.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日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一般了解〕9.八国联军——明白是哪八国10.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11.五四运动〔重要〕12.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一般了解〕13.红军长征〔重要〕14.一二九运动〔了解〕15.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比立重要〕16.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一二八事变\解放战争〔了解〕第三局部:外国历史1.四大文明古国\三大宗教〔哪四个国家/哪三个宗教〕2.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一般了解〕3.古罗马〔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度的终结〕4.地理大发现〔特别重要〕5.非洲奴隶贸易〔损失了2.1亿人〕6.文艺复兴〔特别重要〕:突出特点时候反封建,尤其要注重最后一段话文艺复兴的意义7.启蒙运动〔比立重要〕:第二次思想解放8.欧洲工业革命〔比立重要〕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重要〕: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0.英国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了解〕11.法国大革命〔比立重要〕12.普法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一般了解〕13.巴黎公社〔比立重要〕14.俄国十月革命〔比立重要〕15.北美独立战争〔比立重要〕16.美国1787年宪法〔特别重要〕17.门罗主义〔充分注重〕18.东京审判〔略微留意〕19.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第四局部:中国古代文学1、散文〔重要〕:什么是散文,跟它相对的是什么2.古代散文开展脉络〔重要〕3.语录体〔明白一下〕4.古体诗\近体诗\尽句\词\赋\律诗\乐府〔了解到文体的程度就能够了〕5.古代小讲开展脉络和小讲的三要素〔重要〕7.古谣谚\神话\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了解8.?尚书?: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开始、9.战国策国语春秋左传——瞧一下10.诸子的代表作——了解11.先秦寓言〔注重一下〕12.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明白主人公喊什么〕——了解一下13.枚乘和?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了解14.贾谊/晁错〔特不重要,明白其重要著作和写作风格〕15.司马迁?史记?〔特别重要〕16.桓宽和?盐铁论?/王充和?论衡?/班固和?汉书?——了解一下17.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比立重要〕18.竹林七贤〔记住要紧人物及其要紧作品〕19.陈寿?三国志?/鲁褒?钞票神论?/李康?运命论?/陶渊明/范晔和?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杨玄之?洛阳枷蓝记?20.曹丕?典论·论文?〔特别重要〕/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无论?/葛洪21.文心雕龙〔特别重要〕22.箫统?文选?〔注重〕23.干宝和?搜神论?/?世讲新语?.24.唐诗简单了解一下李白、杜甫、白居易、初唐四杰〔名字、韩柳指的是谁〕25.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人物和提出口号〕26.唐宋八大伙儿〔明白是哪八个人〕27.唐代传奇〔好好瞧瞧〕28.敦煌变文〔好好瞧〕/敦煌歌辞〔了解〕29.欧阳修/三苏:苏轼〔比立重要〕30.宋代笔记文〔了解〕31.宋元话本〔特别重要〕33.前后七子〔了解〕34.唐宋派/公安派的三袁〔比立重要〕36.八股文〔瞧瞧〕37.张岱/徐霞客游记〔了解〕38.章回小讲〔重点〕/四大小讲39.拟话本/三言二拍〔重点〕40.桐城派和方苞〔重点〕/阳湖派〔了解〕41.黄宗熙?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42.?聊斋志异?〔了解其作者和特色〕/?儒林外史?43.?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东周列国志?/纪昀/李渔/王夫之/袁枚〔一般了解〕44.金圣叹/毛宗岗〔注重〕第五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1.曾国藩和湘乡派〔留意一下〕2.梁启超和新民体〔了解〕3.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4.五四新文学运动〔特别重要〕5.白话文学/乡土文学/左翼文学〔注重一下〕6.文艺群众化/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区文学〔了解诞生的代表作〕/孤岛文学〔了解〕7.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特别重要〕8.文学研究会〔特别重要〕/制造社〔重要〕9.语丝社/新月社/鸳鸯蝴蝶派/太阳社〔一般了解〕10.鲁迅〔重中之重:散文/小讲/杂文/两部著作〕11.茅盾/巴金/郭沫假设/沈从文/老舍/朱自清〔简单了解〕12.各民族的史诗〔一般了解〕第六局部:外国文学〔顶多考4分〕日本:源氏物语/夏目漱石俄国〔重点〕:普希金〔特别重要〕/列夫·托尔斯泰〔特别重要〕/屠格涅夫/?罪与罚? /莱蒙托夫/契柯夫/高尔基〔特别重要〕/法捷耶夫/肖洛霍夫德国:歌德〔特别重要〕/海涅/格林兄弟/狂飙突进运动〔重要〕英国:莎士比亚〔重要〕/迪福/司各特/狄更斯/萧伯纳/伏尼契法国〔重点〕:卢梭/莫里哀/巴尔扎克〔特不重要〕/雨果〔重要〕/梅里美/乔治桑/福楼拜/左拉〔特别重要〕/罗曼·罗兰意大利:薄迦丘?十日谈?〔重点〕/但丁?神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重点〕希腊:荷马史诗/三大悲剧作家美国:马克吐温〔比立重要〕/杰克伦敦/海明威/?一千零一夜?〔注重一下〕其他的都简单了解第七局部:现代汉语汉语标准化〔多注重〕/六书第八局部:古文读后感:200字,一般同学得分为4分,写得好的给5分。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专业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专业参考书目(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初试:1、传播学总论(参考书目:《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2、传播学史(参考书目:《传播学史》、[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3、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参考书目:《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弗林、华夏出版社)4、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参考书目:《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胡正荣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参考书目:《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6、文史要览(参考书目:《文史要览》、王振业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
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
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
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
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
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
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
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
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
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
文史要览复习技巧
史学 文 代 古国 中 章一 第
。性活灵 的维思你映反 能又�蕴底的 你示显能既�量质证 保能又时省 以 可既�用 运活灵� 挥发的场临合 配再�练 多、背 多间时花月个一 后最到�案答 的用可接直 出 理整式模题答 的出考思据根后 然 �刻深和面 全的识知你示 显能才题答样怎考思 �考思要定 一 �引博征旁 要定一料资理 整 � 下一 醒 提 我 里 这 �学同的料资 理整己自意愿 有 。形成和华 升的上础基合 综的料资史文 种各在是�料资本红 本两研考航 一传中及 以�书科 教史代现 近和史代 古国中� 史评批学 文国中� ”选品作学文代 历国 中“ 的润 东朱、 � 版霈行袁�史 学文代古国中、览要史文 了合结�候 时的料资理整 我 。做样这 家大议建。绩 成的意满了得 取于终�人心有负不 夫功 � 背 死 里 家 在 闷 天 天 月 个一 后 最 到 。案 答的错不是就 填上往接直案 答的好理整把上本基 �识知础基 学闻新和览 要史文的整完 套一了理整 �度 程要重的目题据 根 �式方题答的答简 、释 解词名照按�间时 月个三了花候时 的研考年去我。了 分的释解词名 要想不你非除�视忽能不 也分部各他 其 而。的系关比对有�的变 流展发有�事大的 大重响影些那 是更的要重最分部这 而�上史国 外和史 代古、史学文国中在 布分都点重和 题大道知们我 在现�了完析分题 真 。 看多要�笔练 要文论政好写 �法写的们他下一习 学好好章文 印 打道频评时的 网民人去家大荐 推 �种 一的作写评时 是作写文论政 实其 。可即求
史代古国中 — —响影的流交 化文、济经外中对和 展发、成形的路之 绸丝答简、2 史学 文代古——变 流的体文代古 国我述简、1 �答简 8002 史国外——响 影的史历对和 况情本基的兴复 艺文洲欧、3 史代 古国中——程 过变演的制县郡 代古国我、2 史学文代现近— —义意史历和 况情本基的动 运学文新四五 、1 �答简 9002 史国外 ——。响影史 历其就成及程 过的动运新维治 明的本日、3 史代古国 中——。式形 裁体要主的史历 代古述简、2 史学文代古 ——。变流展 发及点特的体 文一这赋述简 、1 �答简 0102 。题小三有� 题答 简题大三 第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史类高考知识点包括文学、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内容,是每个文史类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
下面是文史类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文学知识点:
1.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
2. 古典文学: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戏剧、古代小说。
3. 现代文学:新诗、散文、小说、戏剧。
4. 文学流派:现代派、象征派、意象派、新感觉派、新浪漫派、抒情主义。
二、历史知识点:
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 中国近现代史: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革命、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
3. 世界史: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史、现代史。
三、地理知识点:
1. 中国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区域地理。
2. 世界地理:世界各大洲、世界各国、世界各地理区域。
四、政治知识点:
1. 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 政治实践:中国革命、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哲学知识点:
1. 中国哲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墨家哲学、法家哲学、农家哲学、名家哲学。
2. 西方哲学: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总结
文史类高考知识点较为繁杂,需要学生加强综合能力,充分掌握各学科的核心知识点。
希望以上文史类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文史要览笔记--文学、语言学部分
《文史要览》文学、汉语基础知识部分古代文体:★★古代文体演变脉络:(1)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
最早的文体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
另一重要类型是神话,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中。
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甲骨卜辞,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末期,在南方产生《楚辞》。
(2)秦朝在文学上出色的只有《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皆属散文;另尚有杂赋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已失传。
(3)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出现了汉赋这一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楚辞演变而来。
(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的区分到南朝时更加精细。
《文心雕龙》、《文选》都曾论及文体分类。
“文”和“笔”两大分类使文学和非文学的分野渐趋明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中诗歌最为重要。
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广泛流行,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之后出现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沈约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和以宫廷文人创作为主的“宫体诗”。
北朝诗人庾信和乐府民歌取得了较高成就。
“志怪”、“志人”小说也初具规模。
(5)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传奇和变文也取得了较高成就。
词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文体。
唐初韩愈、柳宗元掀起了革新文风的“古文运动”。
(6)宋诗平易自然、细腻流畅,成就颇高。
词在宋代达到鼎盛,出现大批著名词人。
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续“古文运动”。
瓦舍勾栏里出现的说话,对白话小说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白话小说在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出现“话本”这一体式。
宋代也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散文:唐宋八大家与六位,可见一时之盛。
(7)元代杂剧异军突起,标志中国戏剧的成熟,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
散曲也饶有意味,与杂剧合称“元曲”。
白话小说继续发展,还出现了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
《中华文史新刊》丛书65种目录提要
《中华文史新刊》丛书65种目录提要《中华文史新刊》丛书65种目录提要1. 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熊海英著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08-5-1字数:200000页数:192印刷时间:2008/05/01开本:16开ISBN:978710106139定价:¥28.00内容简介本书系统探讨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的关系。
列述了怡老率真会、曝书会、茶会、中秋聚会和诗社等文人集会的新变,分析了北宋文人集会格调文雅化、关系平等化、创作多样化和雅集风气下移的特质,指出集会诗具有竞技和谐谑的特点,题、序、注、诗四位一体,偏重于人文题材;集会中的诗歌批评,明显影响了宋诗及诗歌体派的发展。
本书通过北宋文人集会的高雅文化品格、快乐情感基调与群体活动方式,挖掘出北宋文人集会体现的思想和社会渊源。
目录序前言上篇北宋文人集会及其源流述论第一章宋前文人集会概述第一节文人集会之源流第二节文人集会的类型化特征第二章北宋文人集会之新变第一节“乍到林泉能放旷,全抛簪绂尚盘桓”:怡老真率会第二节“已逢天上非常景,更约人间第一才”:曝书会第三节“盛世之清尚”:茶会第四节“清光适从人意满,壶觞正为诗社开”:中秋聚会第五节“结友为文会”:诗社第三章北宋文人集会之特质第一节“啸吟无俗调,商榷见全经”:格调文雅化第二节“忘形到坦率”:关系平等化第三节“风流文采磨不灭,水墨自与诗争妍”:创作多样化第四节从庙堂到江湖:雅集风气的下移中篇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第一章北宋文人雅集与诗歌创作第一节“游戏于斯文”:集会诗的竞技与谐乐第二节题、序、注、诗四位一体第三节集会诗中的“人’’与“我”第四节人文旨趣与文人之诗第二章北宋文人雅集与诗歌批评第一节诗话源于文人集会第二节集会中的诗歌批评第三节文人集会与诗歌体派的对应发展下篇北宋文人集会的思想背景第一章集会的文化品格与北宋文人的复雅观念第一节“岂羡兰亭曲水滨”:宋人对前朝风雅的承继与超越第二节诗意人生: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去俗崇雅.第二章集会的感情基调与北宋文人的乐易精神第一节“乐有至理须钻研”:宋人的乐观念的衍化第二节扬弃悲哀:诗可以乐第三章集会的活动方式与北宋文人的群体意识第一节北宋士大夫群体的自觉第二节“意合心赏同”:群体交游原则第三节从“朋党”到“师友渊源”:文人精英地方化引用书目后记2. 宋代士绅结社研究周扬波著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08-9-1字数:250000页数:240印刷时间:2008/09/01开本:16开ISBN:9787101063035定价:¥36.00内容简介本书将“士绅”界定为具有影响力的知识阶层,“社”界定为民间自发组织,并将宋代的士绅结社分为乡约、经济合作会社、民间救济组织、士绅武装、耆老会、文艺会社六大类,分别述其源流,考其发展,着重论述其对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认为士绅结社起到了填补政府权力空白、整合民间资源、建立交游网络的作用,充分反映了宋代士绅作为民间领导阶层的活动能力。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全两册)
匡谬 质性
1
黠陋
2
俗嫌
3
针名
4
砭异
5
砭俗
1
所见
2
言公上
3
言公中
4
言公下
5
说林
知难 释通
申郑 答客问上
答客问下
答客问中
横通
史德
史释
史注
01
传记
02
习固
03
诗话
04
书坊刻诗话 后
05
妇学
06
《妇学》篇 书后
文集 答问
篇卷 天喻
师说
假年
博杂
同居 感遇
感赋 杂说
立言有本 《述学》驳文
《淮南子洪保》辨 论文辨伪
书《武功志》后 书《朝邑志》后
书《灵寿县志》后 《姑孰备考》书后
大梁本《文史通义》 原序
伍崇曜《文史通义》 跋
季真《文史通义》跋
王秉恩《文史通义》 跋
王宗炎复书
《文史通义新 编》前言
作者介绍
这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全两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全两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与乔迁安明府 2
论初学课业三 简
3
与林秀才
4
与刘宝七昆弟 论家传书
5
答某友请碑志 书
与周次列举人论刻 先集
与冯秋山论修谱书
候国子司业朱春浦 先生书
与阮学使论求遗书 上朱中堂世叔
上毕抚台书己酉十一 月二十九日
上朱大司马书
01
又上朱大司 马书
02
又上朱大司 马书
03
文史知识点总结
文史知识点总结文史知识点总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各种领域的知识点,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这篇总结中,我们将着重介绍一些重要的文史知识点,以便读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文明体系。
东方文明以中国、印度、埃及等古代文明为代表,其特点是重视传统文化、注重仪式礼节,思想理念较为宗教化。
西方文明以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文化为代表,其特点是重视个体价值、注重理性思维,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2.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悠久,从夏朝、商朝、周朝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经历了不少政权更迭和文化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黄帝、尧舜禹、孔子、汉武帝、唐太宗等,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希腊罗马历史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和文化对西方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有着悠久的哲学和艺术传统,古罗马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多民族国家,其法律、军事、政治、宗教等方面都有诸多成就。
4.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是指从17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包括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形成、世界两次大战、冷战等重要事件。
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知识点总结1.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论语》、《庄子》、《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2. 西方文学西方文学的历史也很悠久,从希腊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不乏众多杰出的作品和作家。
如荷马的《奥德赛》、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等,都是世界文学的杰出代表。
3. 近现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涵盖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文学作品,包括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以及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总2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新增内容三、中国当代文学老舍《茶馆》《茶馆》是老舍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北京,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受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故事还描绘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在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驾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30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者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50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视野,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
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作为老舍的代表作,《差挂》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集中体现老舍剧作的风格:首先,剧作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本质,展示了历史反战的必然趋势。
但是它却没有选取重大的社会题材,没有去描写中国戊戌变法以来的重大实践和重要的人物。
而是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展现的。
茶馆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就是一个小的社会。
通过它的每况愈下,最终为黑暗所吞没,展现出一个时代不如一个时代的历史事实,揭示出吃人的旧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其次,剧作突破了传统的戏剧手法,不求故事情节的连贯及矛盾冲突的紧张激烈,而是采取了“人像展览式结构”,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来完成作品的主题。
剧作所反映的内容,时间之长,跨度之大,人物之众多,都是话剧创作中罕见的。
在全剧出场的70余个人物中,有名有姓的就多达50余人。
对这样多的人物,作家采取了主要人物由壮到老(如王利发等),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如刘麻子、唐铁嘴等);每一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儿,又都和时代结合起来;无关紧要的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而且剧中的各色人物哪怕只出场衣长,只有三言两语的台词,也都对深化作品的主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品;再次,作品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老舍剧作的名族风格,充分发挥了作家熟悉旧社会、擅长写北京市民生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
剧中的人物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其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精神气质、语言习惯都是我们民族在特定时代的产物,而环境则是典型的北京茶馆。
茶馆的陈设、布局,人物的对话,都是地道的北京味儿。
尤其是作家还把曲艺这种民族的艺术糅进剧作之中,不仅有机地介绍了剧情,解决了时间跨度大等难题,更增强了我们民族艺术的表现力;最后,《茶馆》写的虽然是历史题材,但作者是立足于今天来反映过去的,因此,蕴含着强烈的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让人们在看到往昔苦难的同时,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热爱我们的新社会。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内地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管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不过“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
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大墙下的红玉兰》、《铺花的歧路》以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代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
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从作品内容来看,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做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是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和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
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
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的强烈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艺术表现方面,“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
”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反思文学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内地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王蒙的《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谌容的《人到中年》、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老鬼的《血色黄昏》、叶辛的《蹉跎岁月》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反思文学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是凸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反思文学的创作焦点在于对“人”的反思,反思文学逐渐将对“人本身”的探索作为文学表现的重点,这使文学渐渐摆脱了为政治服务的单纯功能,作者们在力图挖掘人的“本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文学本身的一些审美功能,开始在文学的形式上努力探索,从而使文学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叙事立场上,反思文学大多采用个人视角和联系的方式,赋予个人的遭遇以民族灾难的普遍意义,主人公是受难者也是心怀庙堂而忧天下的为民请命者,往往是知识分子,这样便于展开对历史等大主题的批判和思考,也有少数作品有意无意地用了民间的立场和视角,来反思历朝历代政治事件中的悖论和荒谬;与此同时,反思文学对于小说技巧的探索也略有成就。
有的作品尝试以人物的意识为线索和变现方式,这些都对以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学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有: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郑义的《老井》,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王安忆的《小鲍庄》,李锐的《厚土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等。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文学作家也在创作时吸收了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但是,寻根文学也带有“复古”倾向,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显然表现得复杂而暧昧。
大多数作家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往往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
潜入僻远、原始、蛮荒,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矛盾的揭示,从而导致了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
新诗潮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
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和新空间。
他们由地下秘密写作、交流转入公开写作和集会活动,形成了一个新诗潮诗歌运动。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
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