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成因

合集下载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
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去年贵州的瓮安事件,到今年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 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布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调控能力有限导致公信力缺失。一是地方政府对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有限,地方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群众对地方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认为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没有进行作为。二是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政绩,盲目追求GDP,出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向社会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脱离实际,而这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幅度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基本的信任。三是地方政府甚至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充当了引导者和裁判员的角色,有的也作为运动员参与了市场竞争,追求经济利益,将企业与公众摆在了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导致民怨沸腾。
社会舆论质疑不断。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社会舆论进行传播。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均是网友提出质疑后,政府进行再调查,最终使真相大白的。最近社会上热议的河南彩民高中3.6亿元彩票巨奖事件,也受到社会质疑,认为这是内部操作所致,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二、现阶段包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分析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中国的公民社会和NGO组织的发展现状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中国的公民社会和NGO组织的发展现状

1.1NGO 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NGO在总量上表现为一个异 常巨大的群体,我国NGO官方数据显示, 注册登记40多万名间组织。存在纷繁 多样的组织形式,其活动领域遍及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结构上则呈现 出显著地区域分布不均,活动范围有 限,单体规模不大等特点,表明其能 力受到很大限制。 由于中国现在还处于一个转型时 期,国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还发挥着 重大的作用,因此,这种社会参与的 发展只能是缓慢的,有序的。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多源的群体,在NGO基础上伴生着许多缩写词。它们包括: INGO——国际非政府组织(international NGO),例如CARE; BINGO——面向商业的NGO(business-oriented international NGO); RINGO——宗教NGO(religious international NGO ), 例如天主教救济服务; ENGO——环保NGO(environmental NGO),如Global 2000; GONGO——由政府运行的NGO(government-operated NGOs), 它们由政府为了符合外援要求而成立类似NGO组织, 例如中国红十字会; QUANGO——半自治NGO(quasi-autonomous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如W3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它们把自己定义为NGO, 但它们是由147个国家政府标准机构构成的组织。 C-NGO ——中国大陆存在的“实质上”既不同于政府, 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 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 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但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及自治性)。
1.4在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下,政府与NGO间 因互相理解、信任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分析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分析

中国房地信息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陕西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

汶川大地震夺去了约8万人的生命,给四川及周边地区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5000亿元。

继唐山大地震之后,自然灾害又一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苦难。

一、汶川地震的深远影响1、汶川地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

汶川大地震后,对成都周边城镇城市的房屋影响极大,重灾区几乎被夷为平地,地震中心临近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虽鲜有楼房倒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出现裂痕甚至变成危房,可能导致房地产开发进度和销售计划的延误。

震后灾区居民需要时间来安抚心灵的创伤,以及重新开展生产和工作都需要时间;同时地震导致四川地区住宅开工延后、建安成本会上升和销售量放缓。

因此短时间内地震对房地产市场起到消极的作用。

从中长期看,震后工作的重建,中央政府准备用8年的时间重建灾区,政府对灾区财政税收的支持和货币政策的放宽,以及政府加大对于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这对房地产市场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借助地震险等保险项目的完善,动迁和重新置业等刚性需求得到释放,未来会推动成都及其周边楼市。

2、地震给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抗震性能提出新要求。

此次地震导致大面积楼房倒塌的背后,不仅仅是自然灾害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材料和施工的层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部分发展商的偷工减料、抗震设计理念缺乏和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成为此次灾难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材料以及施工等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考虑,同时强化监督机制防止偷工减料,这些都是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值得深思的问题。

3、以万科为例,地震对开发商的影响。

对于万科提出的住宅产业化,四川地震灾害可能给住宅产业化提出难题。

因为住宅产业化的产品是由预制件和构件组成,以预制混凝土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和连接,结合部分现浇而形成的混凝土结构住宅产品,能否抵御住8.0级及以上的地震,需要重新经过专家论证和实验。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摘要:政府公信力既是政府自身获得公众信任的力量体现,也是政府在公众中威信和形象的体现。

文章列举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依法行政、严格按制度办事、政府官员要树立良好的官德、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状态下运行,真正建立一个勤政、廉洁、高效、诚信的政府。

关键词:公信力;利益;制度;对策。

一、政府公信力受损原因探析。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不仅关系到它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直接决定它的执行力的强弱。

政府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信任资源,因为这种信任资源是无形的,我们可以把政府公信力称之为一种“软实力”。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有所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随之日益增强,但从近年的群体性事件也可以看出,政府的公信力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有所缺失和下降,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政府的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与我国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整体已由过去的解决温饱时代进入到发展起来之后的利益博弈时代;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由传统的封闭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政府的行为方式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发挥。

1。

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关切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已整体进入到利益博弈时代,人们的许多诉求都是利益诉求。

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政府行为不规范等因素导致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损的情况普遍存在,例如征地拆迁补偿、国企改革、司法不公等引发的上访问题不断增多。

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于人们的这种利益诉求还不完全适应,把人们的利益诉求看作是“添乱、找麻烦”,进而采取对立态度。

浅析地震灾害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_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

浅析地震灾害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_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

2010年08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NO.08,2010269浅析地震灾害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刘永胜(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摘要:政府危机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在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试分析我国政府在处理各种公共危机管事件中的成功、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地震灾害危机政府危机管理问题对策目前中国已进入各种危机事件的高发期,为有效防范危机,降低危机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危机(crisis )一词源自于希腊古文,就字面意义是指危险与机会的组合韦氏字典中,危机定义为事情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意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我们认为,危机主要是指在各种突发事件中,一种突然发生的不稳定的状况,它将破坏个人或组织的正常运转,同时可能会对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并迫使决策者需要立即关注和在极短时间内作出决策,采取恰当的行动降低损失的意外事件。

因此不难发现危机具有突然性、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的管理活动。

具体来讲是指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直至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必要的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以及管理活动的总称。

因为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发生特别迅速,而且高度不确定。

所以处理公共危机必须注重时间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时间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

很显然,政府是促成各种危机良性转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化险为夷。

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动荡。

从汶川大地震看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从汶川大地震看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从汶川大地震看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公共危机作为一种突发性事件,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中,它是政府必须面对的公共治理中的一种,因此有必要讨论政府在公共危机出现后,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界定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及特点。

一、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并且对整个社会秩序、公众生活造成严重消极影响,重大损失的紧急状态。

造成公共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四种 [1]:一是自然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社会原因。

简单地说,公共危机治理就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治理,而从定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公共危机治理机构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机制,防范、化解突发的公共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的正常生活,促使社会健康平稳的发展。

今年5月12日,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波及范围昀大,破坏性昀强的一次地震。

“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2]。

其严重程度已经构成了一场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全国性的公共危机。

二、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角色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理应充当主体的角色,然而仅仅将其定义为主体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必要界定政府在其中应当担当的具体角色。

这符有利于政府公共危机治理中职责的规范化、可操作化、可监督化。

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探讨政府的具体角色。

公共危机爆发之后,政府若不及时通过官方公布消息,则可能为小道消息的传播制造温床,“这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在外界的压力之下迅速进入盲从、非理性的行动中,酿成无法控制的局面”[3],导致公共危机的加剧。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政府明确自己是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在收集、整理各种危机信息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将其公之于众。

这对于稳定人嘛的情绪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的危机管理过程中,就做得较为不错。

12日下午17点17分中国地质局新闻发言人出面介绍了灾区的昀新情况。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问题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问题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问题——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摘要:近年来,发生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多,南方百年不遇的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出现、温州动车事故、三鹿奶粉掺杂三聚氰胺、地沟油摇身一变成为食用油、疆独恐怖分子血洗昆明火车站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让人惊恐。

除此之外,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公信力,若是地方政府不能合理有效的处理好这些问题,产生的影响不必灾难带来的影响小。

而从网络舆论中发现,由于地方政府在处理一些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是哪些问题,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本文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字: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问题;汶川大地震;前言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的汶川县于下午2点27分左右发生了破坏力非常大的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此次地震震级为里氏八级,到2008年的9月18日为止,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69000多人死亡,370000多人受伤,另外还有17000多人失踪,这次地震可谓是我国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一、公共权力异化,仍存腐败现象1.政府不作为引发舆论地方政府存在着腐败及公共权力异化的现象,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案例,在此次大地震中,四川省广元市的某医院领导,在此次救灾的药物救援及运送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职务私自截留药物,私吞了价值1万多元的药物,这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厄运,对于救灾工作的进行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地位。

政府公信力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的是政府的工作能力及政府的领导能力,很容易发生公众不支持政策政策,对政府行为出现抵触情绪的现象,进而政府的工作就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

2.行政管理不足导致社会矛盾地方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官僚主义作风、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等,不仅给公众留下了坏影响,并且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使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恶化,破坏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为社会秩序的破坏及矛盾的激化创造了隐患。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研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研报告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实现灾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科学规划是灾后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基础。

四川省在灾后重建中,将悲痛化为机遇,结合灾后实际,及时调整全省城镇布局,对地震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进行重组和重新布局,适度调整重灾区城镇规模,科学确定重点重建、适度重建和限制重建的区域,打破常规加快灾后重建规划编制。

一、房屋重建(一)农房重建—体现民族风格,发展旅游产业汶川县震前共有农村居民18377户。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县农房倒塌13700余户,3800多户遭到严重损毁,农房重建是该县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

在农房重建的过程中,体现民族风格成为一大亮点。

以映秀镇老街村为例,在风貌上,按照藏羌风格进行统一打造,并完善相关配套生活设施,抓住映秀创建“五A”级景区的有力契机,结合茶马古道建设,大力发展新农村农家旅游经济,解决居民住房的同时,也解决了未来生计问题。

(二)建房模式—不同情况不同选择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和传承藏羌农房建筑,汶川县各乡镇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重建方式。

主要有以下四种:(1)单户自建;(2)联户联建;(3)援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重建;(4)援建单位统一规划,农户自己重建。

以老街村为例,采取的是统规自建和统规联建相结合的方式,即房屋设计统一规划,可单独自建,也可和别户联建,建成的新农房成为了都汶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四方游客。

对于地处高半山的村民来说,例如威州镇茅岭村,由于村民劳动力不足,山高路远建筑成本高等困难,为了充分整合力量,采取了村民联建的模式。

(二)机制创新—解决农房重建资金短缺问题为了解决农房重建过程中资金缺口这个问题,地处汶川高半山的秉里村采用了统一规划建房和村民参与务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保证了农房重建的顺利完工。

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8.06.24•【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2008年6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温家宝总理的委托,代表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前一阶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情况。

一、震情和灾情(一)震情。

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一是强度烈度高。

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二是影响范围广。

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区、市)的417个县、4656个乡(镇)、47789个村庄受灾,灾区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重灾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624万。

其中四川省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83万。

三是余震频次多。

截至6月23日12时,累计发生余震13685次,其中4-4.9级189次,5-5.9级28次,6级以上5次。

据地震部门预测,余震活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最大强度为6.5级左右,近期仍存在发生5-6级余震的可能。

四是救灾难度大。

重灾区多为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区,加之地震造成交通、通信中断,救援人员、物资、车辆和大型救援设备无法及时进入。

(二)灾情。

这起历史罕见的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举国震惊,举世关注。

一是人员伤亡惨重。

截至6月23日,已确认因灾遇难69181人、受伤374171人、失踪18498人,其中四川省遇难68669人、受伤360352人、失踪18498人。

失踪人员中相当数量可能已经遇难,估计这次遇难总人数将超过8万人。

二是房屋大面积倒塌。

灾后重建中的政府满意度_基于汶川地震的经验发现_尉建文

灾后重建中的政府满意度_基于汶川地震的经验发现_尉建文


2


地 方政 府在 政 策执 行













关 键词 灾 后 重 建

政 府 满 意度
合法 性
有 效治 理
汰川 地震


汶川 震 区 政府满 意度 特征
5

1
2
汶 川 地震 之 后 中 国 政 府 立 即 组 织 开 展 了 历 史 上 救 援 速 度



皇权

自 上 而下的


授权


王亚南

1
9 8
1

周雪光


2 0
1
3


秦朝统

建 立 郡 县制 始 两 千 多 年 来 中 国 的 国 家 治 理 结 构 实 际



直 延 续着 类 似 的 体 系 福 山
2 0
1
2
) 。
新 中 国 成 立 伊始 人 民 共 和


镇 街 道 等各 级 地


1
方政 府 满 意 度 分 别 下 降

5 3 1


3
1

7


1
7
个 百 分点 如 图


所示
街道





中 央政 府
9 4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摘要: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普遍缺失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成因悠久危害深远.分析表明,社会诚信的缺失源于政府公信的丧失,社会诚信的重建必先以恢复政府公信为前提.新的历史时期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公信作为社会诚信的前提,理应得到求真务实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在要想使公共政策切实有效的实行,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中面临着“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的挑战。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要求,各级政府只有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加强行政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信度,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增强诚信意识,完善制度保障,理顺行政体制,坚持民主决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沟通协调,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全面公开信息。

政府在公共事件中诚信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公众心理期望的变化,各种信息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诚信要求会越来越高。

政府诚信水平、服务水平、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诚信之必要性(一)诚信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当我们要研究诚信体系建设的时候,有必要先对诚信的起源进行一些探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所谓诚实,即人的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为人处事不说谎、不虚伪,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教化和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形成的。

诚实是人类交流的原始基础。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地壳的变动,热带丛林的减少,类人猿开始由丛林走向地面生活,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因为人一开始就是集体的动物,离开丛林到地面后,环境更加危险,不集体劳动,就无法生存。

而集体劳动,必然有一个交流与协调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发明了交流的工具—语言。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基层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成因论文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基层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成因论文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成因摘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举全国之力,历时两年有余,现已接近尾声。

本文从灾后重建与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出发,探讨了重建中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灾后重建基层政府公信力汶川地震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灾后重建属于危机善后管理阶段,灾后重建工作主要在以乡镇政府为主体的基层政府的领导下展开的。

为了深入调查基层政府公信力问题,笔者以四川省安县雎水镇为个案,采取实地考察、发放问卷、个人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

共计发放220份问卷,回收问卷203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问卷率为92.6%。

一、灾后重建中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现状笔者所研究的基层政府主要是乡镇这一级别,其公信力的高低,可以从当地公众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评价,以及公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和满意程度中得以勘察。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基层政府公信力表现为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

重建前的公信力的强弱决定了重建中人们对政府的认可与支持程度,影响政府行为效率。

在两年重建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又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基层政府的信用认知,使公信力发生变化。

(一)重建中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评估以往相关研究以理论为主,笔者借助实际调查,对公信力大小程度进行定性分析。

重建对基层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反应在民众对政府整体工作的满意程度上,公务员队伍、对政策落实情况、行政效率等作为影响基层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也发挥作用。

对整体工作非常满意的有4.26%,比较满意的24.47%,认为一般的占47.87%,不满意的有19.15%,很不满意的占4.25%,而影响公信力的其余评价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可以得出,灾后重建过程中基层政府公信力大致是处于中间水平,一种中庸状态。

重建中民众与基层政府之间的接触应该是多于常态下的,但是调查发现民众和政府之间交流不多,对于政府,很多人表示不关心。

民众与基层政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冷漠和隔阂,这将会成为基层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弱化的导火索。

汶川灾后社区重建问题与对策DOC

汶川灾后社区重建问题与对策DOC

汶川地震灾后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途径探讨韦克难一、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的反思震后,国家编制了灾区重建规划,四川省内纳入国家规划的项目为近3万个,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

此外,中国中央政府还启动了对口援建工作,由指定的省(市)对口灾区各地区进行援建。

总数在848亿。

平均每个县在42亿以上。

国内外通过各种形式支援灾区,捐赠款物总计达592.74亿元。

(邓国胜,760亿)4285万多名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90.41亿元。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方案》确定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各支援省市每年按照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来安排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

(一)成绩政治效益:(1)提升全社会对我国政治体制的信心;(2)锻炼和强化了各级行政系统的组织能力。

管理效益:使原先自发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各地支援局面变得清晰有序,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把握对口支援大局,节省了大量的行政管理成本。

经济效益:(1)缓解了中央财政压力;(2)探索了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模式。

社会效益:(1)为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的支撑;(2)创造了地区之间长期合作交流的机制和条件。

综上所述,对口支援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对口支援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伟大创举;对口支援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凝聚力的伟大工程。

(二)对口支援工作中的问题(1)在法律体系、实施机制上还存在不足和缺陷一是法律法规与实施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编制本级财政预算、决算都必须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不得随意修改、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财政预算、决算有权审查、批准和监督,并且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灾后基层政府复原力影响因素分析

灾后基层政府复原力影响因素分析
11
2010-3-12
和本文相关的复原力的研究
| 个人复原力研究:(Personal resilience)
| 对个人复原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
有的学者将复原力定义为一种能力。如Mish(1996)认为复原 力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个体从困难、挫折和不幸中很快恢复和 调整过来。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均指个体的认知或情感的心 理特质。例如有责任感、弹性、适应性、良好性格、幽默感、 乐观信念、良好智能、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未来希望 感、目标感、挫折忍耐力、控制冲动、等能力或特质。
| 对 Resilience 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当其他国家引入这个概念 时,却出现了翻译上的困难。台湾学者朱森楠将其译为“复原 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席居哲则译为“心理弹 性”。于肖楠将其译为“韧性”,台湾学者利翠珊(2004)也采用 韧性的译法。本文倾向于使用“复原力”这一译法,一方面强调 的是灾后复原的这样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强调了这是一种能 力。
4
2010-3-12
1. 导论(续)
| 研究方法及数据描述 | 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因为质性研究非常强调研
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在原始资料基础上建构研究的结果, 由被研究对象来说话,由事实说话,不包含研究者个人见解的 臆想和阐发,也不进行纯粹的哲学思辨。Yin, Robert K(1994)认 为个案研究是社会研究中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目 的主要是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进行研究,形成对某一类 共性(或现象)的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
2010-3-12
| 数据描述: | 2009年8月31日-9月4日,在德阳市什邡(师古、隐峰
镇)、罗江(略坪镇、鄢家镇)、绵竹进行实地调 研;2009年10月26日-10月30日在绵阳市北川(曲 山、陈家坝)、平武(平通、南坝)、安县、江油进 行实地调研。 | 在德阳市和绵阳市访谈县局委基层干部一共47名,乡 镇干部25人,村干部12人,共计84人。问卷585份。

地震灾害救助中政府行为分析

地震灾害救助中政府行为分析

地震灾害救助中政府行为分析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对政府救灾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政府在灾害救助中良好的角色定位,对政府公正、公平、高效的做好灾后救助至关重要。

结合服务型政府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地震灾害救助中的角色定位的现状,探讨地震灾后政府角色定位的机制保证,以及为政府处理类似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提供可借鉴的决策依据。

标签:地震灾害救助;政府角色;公共管理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山西运城4.8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

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地方政府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本文基于我国服务型政府理论进行了现状分析,探讨了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的保证机制,分析了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其目的旨在为地方政府强化角色意识,提高角色的执行力提供决策参考。

1 服务型政府理论与政府角色定位服务型政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它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与根本要求,也是超越管制性政府的更科学的政府理念。

从本质上而言,服务型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公正、高效的民有政府,以为公众服务为理念,以公正、效率为目标,行政人员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公众积极参与,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了信任和良性互动关系。

服务性政府的理念既定了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其根本任务是在社会治理中维护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

2 地震灾后地方政府角色的现状分析连续几年来,全球及我国的地震活动均呈现逐渐活跃的趋势。

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足见如此。

由于地震灾害具有震灾频次高、灾情重、严重的次生灾害、成灾面积广、突发性、强烈的社会性以及灾害程度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意识相关等特点,地方政府在积极组织抗灾、施救、安置、社会治理的同时也表现出角色定位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救灾安置的效率。

汶川政府公共危机应急能力调查

汶川政府公共危机应急能力调查

汶川政府公共危机应急能力调查①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调研组②[摘要]政府组织的效能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前提,政府提高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汶川县地震的发生既是对汶川县政府应急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汶川县政府提升自己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的鞭策。

经过此次地震,汶川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化解社会矛盾的机构健全;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注重在源头上遏制危机事件的发生。

然而汶川政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社会矛盾化解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过大;对社会矛盾化解部门的资金投入不足;部分社会矛盾化解部门职责不明确,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当地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尚待解决;政府等对公民政治心态引导力度不够等。

为克服目前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化解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提高政府公共危机事件应急能力,尤其是公共危机事件化解能力,政府宜从以下方面着手:缓解社会矛盾化解部门工作人员的压力;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规范各部门经费管理,合理利用经费;划清各部门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努力解决当地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引导公民政治心态及规范公民政治行为;转变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制度等,以提高政府公共危机事件的化解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汶川政府公共危机应急能力①该调查报告系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院级团队“政治教育学院赴汶川政府公共危机应急能力调查组”(2010A5)系列成果之一。

指导老师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赵万江教授。

②调查组成员为政治教育学院2009级本科生石立春、廖茂吉、郑鸿、罗艳萍、陈攀、付蓉。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在2008年5月12日之前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顿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

从汶川地震报道存在的问题看如何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从汶川地震报道存在的问题看如何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四川地震报道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四川地震报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震刚发生时,非官方网站与官方网站对人员伤亡数字,报道得很不一致。

其总体情况是,新浪网、凤凰网等非官方网站公布的人员伤亡数字,普遍比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公布的数字大。

这在地震刚发生的前四天尤为明显,未免显得很不严肃,给人一种官方媒体不值得信任的感觉,降低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审稿环节过多,官方网站报道不够及时所致。

二是对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躲躲闪闪,显得扑朔迷离,直接导致“地震部门隐瞒信息”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流行。

四川地震发生前,中国地震局没有对社会发布任何预报性信息。

面对网民置疑“巴中等地泉水变浑、蟾蛤过街等现象,是地震的前兆”,“重大灾害’}生地震信息,为何不向社会预报,”5月16日17:07,(南方人物周刊》强调,“地震预测,难难难”。

n} 5月20日,新华网说“公开地震预报信息是很慎重的”。

5月20日,新华网又说“中国地震局从未收到任何单位和个人上报的地震预报信息”。

}z}可是,5月17日09:45,四川在线一四川日报却报道说,“四川省地震局通报:未来几日仍有五六级余震”。

}s} 5月20日,中国地震局门户网报道说,“中国地震信息网专访: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汤泉谈震后强余震及其预防”,“地震专家称,近日可能发生的强余震仅限于重灾区”。

〔4]5月20日12:44:55,新华网强调说,“四川巴中等地泉水变浑、蟾蛤过街等现象,是震后效应而非地震前兆”。

[5]通过上列报道,我们就能从中发现媒体的报道自相矛盾,让人感到难以置信,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缺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是媒体报道的信息不够客观、全面,特别是对规范娠灾募捐方式、用途的报道显得严重滞后。

很多单位在媒体尤其是在网站上,争相公布捐款电话、银行帐户、联系人甚至是手机短信,让人感到真假难辩,导致受众在网上质疑:“贩灾捐款挪作他用,',`,有一定比例回扣”、“捐赠灾区1000多顶帐篷,价值1300万元”等。

从汶川地震看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对策

从汶川地震看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对策

距四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已经两年了,目前灾后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正在政府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巨大的伤亡和损失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了很多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故震后从财政学方面对此进行理性思考是应有之义。

本文由地震的发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出发,阐述了公共产品的基本范畴、分析了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最后提出关于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体系的一些相关改革方向。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全国和世界,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悲恸的同时,也以各种形式提出了很多内心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大的自然灾害我们的地震部门没有预报?为什么在地震中倒塌最严重的地方都集中在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公共建筑?当然,诸多问题地提出不能简单归结为相关部门的失职,从深层次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欠发达地区很多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存在。

1公共产品的范畴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开支的纯理论》一书中对公共产品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每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人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

公共产品存在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即一个人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并不会造成另一个人消费的减少,换句话说,增加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给另一个消费这种物品的人带来成本;非排他性,即一个人在消费某种商品时,并不会阻碍另一个人对该商品的消费,换句话说,让某个没有付出成本的人不消费某种物品是困难的。

对不同层次公共产品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不同阶段的内在要求,是公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反映。

正是由于这两个本质特征,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是必然的。

更准确的说,萨缪尔森定义中的公共产品实为纯公共产品,在现实生活中出了国防、外交等极少数公共产品为纯公共产品外,绝大多数的公共产品都是准公共产品,又称为混合公共产品,诸如道路、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据此可知,文章开头我们提到地震预报、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等都属于纯公共产品,故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同时又不完全,并不绝对必然由政府提供,这就引发了我们对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问题的一些思考。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提要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作为国家机关、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代表公权力的地位结合危机事件的特点共同决定了政府此次危机公关的特征和危机公关策略的有效实施,并提出改进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政府危机公关;危机公关策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危机公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对危机的公关管理能力显然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

剧烈的地震造成数万人遇难,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严重干扰了灾区社会经济秩序,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危机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承担着维护社会公众安全的责任,控制由危机引起的连锁反应,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有效承担起危机管理的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把政府危机公关理解为政府面临危机事件时,为了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能,减少危机震荡,提高公众认知,实现公众利益,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

二、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的实施危机事件的特点和政府职能与地位的特性共同决定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

而这种特征又是贯穿于整个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的实施当中的。

一方面危机有突发性、模糊性、严重性、波及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属于国家机关,掌握公共权力,是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的最大的公共组织,它具有公共性、全局性、政治性的特征,所以它担负着国家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基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因此政府危机公关就具有了自觉性、紧迫性、社会性、复杂性、关联性、国际性的特征。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这六个特征也始终渗透于政府危机公关之中。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自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