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比利时汉学家的李白研究
诗歌翻译中意象的语义场视角阐释——兼析李白《月下独酌》四种英文译本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o<8 Sc=@<s )2021年5月第22卷第3期7ay 2021Vol. 22 No. 3◊语言文学◊诗歌翻译中意象的语义场视角阐释——兼析李白《月下独酌》四种英文译本余霞,王维民摘要:诗歌主题的发散离不开中心意象的语义氛围,中心意象之下必定有一系列相关意象与主题紧密相连。
从语义场视角对比分析李白《月下独酌》四种英文译本,能够了解诗歌中义素与表达性语义场的内在关联与相互作用。
表达性语义场具有与语境联动的动态性特点,只有通过建立意象的表达性语义场,才能正确定位相关意象的义素成 分,从而准确定位相关意象的英文翻译。
表达性语义场阐释视角可以更好地揭示原诗的意象构建,进而为译入语的译 文处理提供可靠理据。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象;表达性语义场;义素;李白;《月下独酌》收稿日期:2020-09-10基金项目: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阿瑟-韦利与小畑薰良李白诗歌翻译的对比研究”(LB20-B15)作者简介:余 霞,成都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E-mail :315429252@ qq. <m ;王维民,西 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李白诗歌在唐诗中浮翠流丹、熠熠夺目,国内外译者对李白诗歌的翻译可谓情有独钟,各种译本 杂陈。
国外译者中,对李白诗歌译介影响较大的是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 Arthur Waley )、翟理斯 (Herbert Allen Giles )和日本学者小畑薰良。
阿瑟-韦利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杰出的汉学家、翻译 家,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学的译介,其译诗风格简约、轻快流畅、意象清新,获得了国内外学者和众多读 者的认可,他对“诗仙”李白的认知和李白诗歌的意象保留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韦利的前辈翟理斯也为 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播作了很大贡献,20世纪初期他就与当时的后起之秀韦利多次就汉诗翻译展开过 争论,他翻译的李白诗歌《月下独酌》受到大家的肯定,其译诗中的韵体经常被分析和研究,他认为诗 歌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义;小畑薰良英译的《李白诗集》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李白诗 集单行本,是世界上最早的李白诗译文集,他翻译的《月下独酌》深受英文读者欢迎,在西方颇有影响。
祖国的灿烂文化
苏州园林
四合院
•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 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 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 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 院。
四大发明
•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 指的是《论语》《孟子》《大 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 是《诗经》《书经》《礼经》 《易经》《春秋经》,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 合称“诗、书、礼、乐、易、 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 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 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 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 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 老子——他所撰述的《道 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 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 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 派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 想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 孟子——著有《孟子》 • 王夫子——及其著作《周
易外传》《尚书引义》等。
传统思想
• 《诗经》和《楚辞》开创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历史。
•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 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 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 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 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 五行学说。
四合院
•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 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 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 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 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 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 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 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 无声的乐 。
八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十大热点
八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十大热点郁贤皓/胡振龙【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2【复印期号】2002年02期【原文出处】《文史知识》(京)2001年10期第15~23页【作者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白研究肇始于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均有论著,然成果较少,仅有宋杨齐贤、元萧士赟、明胡震亨、清王琦数家注及各种诗话文集中的片断评论。
这和宋以来千家注杜的盛况显然无法相比。
进入20世纪,李白研究的局面有了改观,70年代后更是硕果累累。
因而本文所述详今略古,着眼于争论较多和创获较丰的问题。
一、家世李白家世的原始记载,见于李白诗文中自叙、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但李白所说和李《序》、范《碑》叙述都有不契合处,从而引起后世种种推测,出现了汉人、胡人、胡化之汉人三说。
1.汉人说又有唐宗室说和非宗室说。
李白自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说其祖先曾“遭沮渠蒙逊难”(《上安州裴长史书》),即谓凉武昭王暠之子李歆被沮渠蒙逊打败而死。
李《序》、范《碑》均云白为“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这实际上说李白与唐室同宗(李暠为唐高祖李渊七世祖),《新唐书·李白传》、王琦《李太白年谱》等从之。
而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文学研究》1957 年第2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等则认为李白的祖先为汉人但非唐宗室。
2.胡人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10卷1期,1935年1月)提出李白之父本为西域胡人,至蜀地才改姓李。
詹锳《李白家世考异》(《国文月刊》第24期,1943年10 月)也认为“白之家世或本商胡”。
3.胡化之汉人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第1期,1936年3月)认为李白的先世曾寓居在呾罗斯城的南面十馀里,是突厥化的中国人。
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第11期,1936年11月)支持此说。
20世纪李白研究述略
20世纪李白研究述略
李白(701-762)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诗人,他的诗歌和诗句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20世纪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重大突破的李白研究,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
20世纪早期,李白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其诗歌的真伪,著名的学者陈秋水在《李白诗歌研究》一书中,对李白的诗歌作了详细的梳理,论述了李白诗歌的真伪和表现手法,形成了20世纪李白学的基础。
在20世纪中叶,李白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探讨其诗歌的历史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人楚辞地位的确认,研究者认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诗经》《楚辞》作为文学著作发挥创作作用的诗人,也是首先将文学艺术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宗教文化、社会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20世纪后期,随着古代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李白诗歌中作品中文学、哲理、伦理等思想内容,探讨其作品有关诗性、象征意象、形式结构等方面的文学理论角度。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李白的作品,揭示其诗歌中隐藏的人文精神,并将其与近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20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其他文学著作如《李太白集》都受到关注,甚至李白的世界观、思想观点也受到学者研究,进一步深入到李白的精神世界深处,获取更多关于李白精神形象的细节信息。
总之,20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重心从实物变成理论,从诗歌的古典性变成人文性,研究不仅确立了李白学的学科地位,也为诗人的哲学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其学术价值不可忽视。
浅论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关于李白诗歌的思想研究
2010年Vol.25No.2作为中国古代诗坛影响较大的诗人李白,其诗歌不仅为中国人所喜爱,在国外也广为流传。
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自古以来就喜爱、欣赏和重视李白的诗歌。
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一批研究李白诗歌的汉学家,松浦友久就是众多汉学家中的一位,其对李白的研究涉及到李白的家世、生平、诗歌的思想与其他诗人诗歌的比较研究等。
本文拟就松浦友久关于李白诗歌的思想研究进行讨论。
松浦友久关于李白诗歌的思想研究的文章主要见于《李白的客寓意识及诗思——李白评传》及《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这两本书中,在书中松浦主要谈到两个方面,一是李白诗歌中的儒道佛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李白诗歌中的客寓意识。
一、儒道佛思想李白所处的社会,当时是儒道佛三种思想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
当时的诗人在作品中对于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有所涉及,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松浦在文中也指出,崇儒的杜甫有很多道、佛为题材的诗,信佛的王维也有以道教为题材的作品,这种现象显示了当时诗人思想同一般社会中主要的思想倾向的关系。
而李白也不例外,在诗歌中对这三种思想都有所涉及。
松浦认为关键的是要看每种思想题材的诗在其作品中占有什么样的比重,有何相互关连的形式。
考察这点最好是从三教的几个方面都在同一作品中并存的诗歌入手,来分析李白诗歌中所涉及的儒道佛思想,从而考察李白诗歌的思想及其思考形态。
松浦针对李白的这三种思想为题材的诗歌的分析是非常详细的,他先列举了李白诗歌中以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为主题的诗歌,然后又针对李白在同一首诗中同时谈到两种或三种思想的诗歌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儒道并存的情况;道佛并存的情况;儒佛并存的情况。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解读得出在李白的诗中,佛教思想并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松浦总结出如下原因:一是儒教同佛教在是否将超现实的存在认作教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是由于道教与儒教存在着互补性,因此佛教就相对处于异质的氛围中;三是佛教对李白不具备内在的必然。
李白诗歌在俄罗斯的研究与翻译
李白诗歌在俄罗斯的研究与翻译作者:谢颀颖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5期摘要:李白诗歌被认为是中国诗歌顶峰,其诗作的俄语翻译被视为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也被视作西方对中国文化接受的典范。
本文旨在展示翻译史及翻译特点,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見。
关键词:翻译;传播;俄罗斯李白是唐朝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最受推崇和尊敬的诗人之列,也被认为是世界诗坛的杰出代表。
俄罗斯人也认为他对词汇的驾驭能力非凡。
诗人留下了大约1100多部作品,约900首诗作。
诗作的特点在于:无人企及的想象力,异于他人的行为方式,深邃的哲理及突出的道家思想。
诗人擅长领会万物万事并能完美的在作品中予以表达和深化。
俄罗斯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曾如此评价过诗人:“天才诗人在其丰富多彩的诗作中展现了无尽的民族性。
”长期以来俄罗斯文学界都在期待李白诗作的俄译本,鲜少有人能传神达意的将诗人的作品翻译成俄文,更别说诗作的深远流长了。
瓦西里耶夫院士作为汉学家首个出版了关于李白的作品—《李白在俄罗斯》。
1840年瓦西里耶夫为了研究汉语及其他东方语言前往北京,1850年返回俄罗斯后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其中1880年出版的《中华文学史札记》被视为世界上首部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描写的作品,书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汉文学发展史。
书中如此描述李白:“正如我们了解并高度评价有如普希金、涅克拉索夫、科里左夫这些诗人一样,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诗人也层出不穷,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杜甫和李白。
”1896年,诺维奇首次尝试翻译了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但就译本质量而言,也只能算是对诗作大意的转述,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译著。
瓦西里.阿列格谢耶夫、尤利安.俢茨基在他们的诗集作品《东方》、《中国诗歌选集》中第一次真实呈现了李白的诗作。
阿列格谢耶夫作为前苏联的院士,是现实派的汉学家,与其同僚克拉奇科夫斯基、弗拉基米尔佐夫一起,被视为权威的东方学家,他们对各类汉学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化的研究,其中,阿列格谢耶夫在俄罗斯科学界首次提倡研究中国的文学史及诗意研究。
20世纪以来高丽和朝鲜时期文人接受李白研究述评
THANKS
李奎极(14世纪):李奎极 是朝鲜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 和文人,他对李白的诗歌进 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解读,被 认为是朝鲜时期李白研究的 代表人物之一
申采浩(20世纪):申采浩 是韩国现代的一位著名学者 和文人,他对李白的诗歌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被 认为是韩国现代李白研究的 代表人物之一
04
高丽和朝鲜时期李白研究的价值和影响
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两国文化产 业得以借鉴和吸收国际文化产业发展 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并引入到本国的 文化产业中,从而在本国的文化产业 竞争中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交 流与合作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两国文化产 业得以借鉴和吸收国际文化产业发展 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并引入到本国的 文化产业中,从而在本国的文化产业 中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和合 作
在传承过程中,高丽和朝鲜时期文人注重对李白作品的 翻译、注释和研究,使得李白作品在本国文学中得以更 好的传播和发展。
高丽和朝鲜时期文人在接受和传承李白作品的过程中, 也注重对其作品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符合本国文化和 审美需求。
03
李白研究在高丽和朝鲜时期的现状和发展
高丽和朝鲜时期李白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推动文化发展
高丽和朝鲜时期的李白研究也推动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在研究过程中,两国文人不断 地挖掘和整理本国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将其与李白诗歌进行比较和研究,从而在本国文 化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发扬本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高丽和朝鲜时期李白研究对两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和促进
丰富文学资源
促进文学交流
推动文学发展
高丽和朝鲜时期的李白研究也推动了 各自国家的文学发展。在研究过程中 ,两国文人不断地挖掘和整理本国文 化中的优秀元素,并将其与李白诗歌 进行比较和研究,从而在本国文学的 发展中更加注重发扬本土文化的特点 和优势
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开题报告【范本模板】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诗歌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唐诗更是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唐诗中,被称之为“诗仙"李白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更是璀璨夺目,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苏颋说他是“此子天下英丽,下笔不休。"任华说他是“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其诗宛若天际的狂飙和湓溢的火山。
此外,其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当代以及后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其诗歌中表现的精神,在当代的中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有一定作用;其诗歌的魅力,是中华名族文学史上绚丽的篇章,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浪漫主义文化历史传统.通过研究了解李白的诗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他天人的创作才能,学习浪漫的积极的思想人格,让李白的诗歌能得到更大更广泛的传承,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己在诗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由于国内外历来历史文化的较大差异,中文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等原因,原来研究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学者几乎没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传播,近年来,国外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罗纳德说:“李白是‘被世界公认的产生于中国的伟大诗人’,其诗‘容纳着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令人感奋的豪爽的风格,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吕福克说:“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软硬皆施”: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软硬皆施”: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李白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虽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但其各英译本在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译介效果语焉不详。
通过考察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软效果”和“硬效果”,文章发现:李白诗歌获得了英美国际学术场域的认可,对美国文学选材、诗歌创作以及音乐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
但其主要英译本销量排名总体靠后,在普通读者群中影响力有限在涉及影响李白诗歌译介效果的各要素中,译介控制和译介内容发挥了主要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应重视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差异化效果体现,通过助推译介各要素,合力促进李白诗歌在海外更好的译介效果。
关键词:译介效果;李白诗歌;影响因素;美国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12-0073-03(1.安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院安徽合肥230000;2.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语言文学与翻译学院马来西亚槟城11800)一、李白诗歌译介的“软效果”(一)国际学术场域的认可。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李白诗歌开始以翻译文学的形式进入权威性翻译文学选集、英美高校教材和英文工具书等。
据统计,这一时期,先后有10多本英语世界出版的大型权威性汉文学英译选集都收录了李白诗歌。
[1](P100-104)英、美汉学界普遍认可李白诗歌的文学艺术属性以及李白作为诗人具有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地位。
梅维恒称:“李白是中国最具音乐性、最多才多艺、最具魅力的诗人,是诗坛的莫扎特。
”[2](P296)英国汉学家克莱默-宾把李白比作素有法国“诗人之王”之称的保尔·魏尔伦,并表示:“李白的诗歌与杜甫、白居易相比,更具有普遍性的精神,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大胆、随心、冲动的诗人,时而乐观昂扬,时而消极低沉,并以孩子般的敏锐头脑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3](P98)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称:“李白之伟大无可怀疑,他对后世影响巨大,并一直保持着独一无二的形象。
“见仁见智”的选择差异及传播效果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到了“见仁见智”的理论命题,重在强调接受主体(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性差异问题。
这种选择性差异主要体现在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及选择性记忆三个环节上。
接受主体自身条件的差异及时代风尚的不同是造成接受主体选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选择性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本文在此力图一一探析。
关键词:见仁见智接受主体接受美学选择性差异传播效果与西方所提出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类似,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也提出“见仁见智”说,均表明了接受主体在接受文学作品时的差异性。
不同的读者,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背景、政治倾向等因素的制约,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选择,选择的差异性会为研究领域注入新鲜血液,但其片面性也会导致“向东而望,不见西墙”的传播效果,这是文学传播及接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而,深入探析“见仁见智”中所蕴含的选择性差异及传播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见仁见智”蕴含了选择性差异的问题“见仁见智”理论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
《周易?系辞上》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作者在此阐发自己对“道”的看法,即使面对同一“道”,仁义之士与智慧之士也分别从“道”中参悟出“仁”和“智”的内涵,根因就在于其自身的学识修养与思维模式的差异。
不同的接受主体在面对同一对象时所作出的选择与判断有所不同,选择与判断的差异导致了认识的差异,而其差异性主要由选择的接触、理解及记忆三个阶段构成。
首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总会将其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趋向与自己的观念、审美及需求相契合的内容,同时轻忽或回避那些和己无关、与己相对的内容,即选择性接触。
这其实是接受主体对自身的“把关”行为,根据已有的信息系统,对相应的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接受主体在选择与接触时往往会从自身的需求及审美出发。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我欲因之梦寥廓
我欲因之梦寥廓作者:汪建新来源:《党史文苑》2022年第04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唐时属安西都护府)。
李白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25岁时离川漫游各地。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令李白任供奉翰林一年余。
后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六盘水毕节一带),中途赦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市)。
他是我国诗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推崇备至,其一生对李白诗作圈阅、手书、评论颇多,而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也深受其诗风影响,浪漫飘逸,超凡脱俗。
读李白:圈阅手书,运用自如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约见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人交换对文艺工作的意见。
严文井问:“听说主席喜欢古典诗歌。
您喜欢李白,还是杜甫?”他直言道:“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
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是哭哭啼啼的现实主义。
”李白是毛泽东一生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据曾帮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张贻玖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六百首,其中“三李”的诗约占三分之一。
而“三李”中,他又最爱太白诗,圈画过的有81首。
例如,他对《将进酒》批曰:“好诗。
”他对《蜀道难》批注道:“此篇有些意思。
”在闲暇或练习书法的时候,毛泽东常常用毛笔抄写或背写李白的诗。
中央档案馆选编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收有古诗词117首,其中李白诗有15首。
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之中,有一份共7页纸的《梁甫吟》的手抄本,用一寸大小楷体的毛笔字,抄录在十六开毛边纸上,右上角有毛泽东读过两遍的铅笔圈记。
毛泽东晚年患有眼疾,这是他特意让人用大字抄写出来的。
毛泽东不仅能随口吟诵李白的许多名篇名句,还能加以巧妙运用。
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提到了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一件趣事。
三美理论下唐诗的翻译探究——以李白《静夜思》的三个德译本为例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三美理论下唐诗的翻译探究———以李白《静夜思》的三个德译本为例汤晖(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唐诗的外译对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李白《静夜思》为例,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通过对三个德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三美论对唐诗的翻译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唐诗;三美理论;《静夜思》;德译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3-007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3.032一、引言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佳作丰富。
其中艺术成就最灿烂,影响最深远的非唐诗莫属。
唐诗语言精炼优美,平仄韵律中流动着音乐节奏,对仗长短中展现了精炼形式,字里行间里蕴含着无穷意韵。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唐诗的翻译与研究逐步增多,相当多的汉学家,诗人及作家相继翻译并出版了唐诗的德文译作。
由于唐诗文体及语言的特点,翻译过程中很难兼顾诗词形式与内容意境的协调统一。
如何实现这个统一?如何评价诗歌翻译作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成为古典诗歌翻译评价的重要标准,对中国翻译界,尤其是诗歌翻译领域影响深远。
二、“三美论”简述“三美”之说最早出自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
鲁迅说,文章应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许渊冲将“三美”说应用到翻译领域。
朱光潜对他的毛泽东诗词英法译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并在回信中说到:“意美,音美和形美确实是做诗和译诗所应遵循的。
”随后,许渊冲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指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难,翻译唐诗更难。
原诗的“三美”难尽现译诗里。
那么,意美就是诗歌翻译的前提与基础。
在传达原诗的内容与情感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美与形美,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蜀学系列】蒋 志:李白文化源流的中华因素
蒋志:李白文化源流的中华因素——访四川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蒋志教授钟永新摄2014年2月9日)【人物简介】蒋志, 1937年3月生于四川江油,195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
1984年7月至今在绵阳师范学院工作,教授,曾任政史系主任、绵阳师院教学督导员,担任中国古代史、地方史、旅游学等教学工作和李白研究。
现任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大禹学会理事等,先后兼任过国际汉诗协会理事、李白学会理事。
【阅读提示】:◆李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入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文化资源。
◆李白精神是李白文化的核心部分,李白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发掘、整理、研究,特别是要深入论证李白文化精神的现代价值。
◆敢于向权威传统的观点挑战,提出独创新观点,并为之坚持到底,川籍学者大都在学术上有股倔犟劲。
◆读书要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学术研究应该“济世致用”“古为今用”。
治学力求严谨、博闻、独创钟永新:蒋志教授,您好,您在重庆求学时曾师从蜀中名宿吴宓、杜钢百、邓子琴等教授,请问老辈学者对您致力于史学研究有哪些学术启迪?蒋志:1955—1959年我在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历史系求学,当时系里由吴宓教授担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我们“世界古代史”、“外国文学史”。
他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学术十分严谨,讲课旁征博引,记忆力特强,历史事实、人物、时间、地点都记得很清楚,同时善于用简要示意图,表明时、地、事之间的联系,板书一丝不苟,坚持用繁体字书写,讲授提纲也用毛笔竖写繁体字,有外文则用毛笔写印刷体,我们的论文式作业,他用毛笔批改,看到有错别字,一笔也不会放过,批语后面照例要郑重盖上他的私章。
他还很喜欢同学向他提问,有问必详答。
他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我影响很深。
杜钢百教授讲“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他是著名经学大师廖平的嫡传弟子,也是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者王右木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又是吴宓做主任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的研究生。
中国文化的西传与李白诗-以英、美及法国为中心
中国文化的西传与李白诗——以英、美及法国为中心*2000年第2期美国唐学会秦寰明与我们现在已经写的或将要写的有关这个大帝国的记载相比,一个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精神。
伏尔泰当德国的康拉德•豪思孟(Conrad Haussmann)在其1920年出版的《“兰露”——三千年中国诗选》(“Im Tau der Orchideen" und andere chinesische Lieder aus drei Ja hrtausender,1中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上述名言作为该书的书前题辞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对此是深有会心的。
书名“兰露”出自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记得初读此书,其封面设计曾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封面四周的边框里每一边都镶嵌了一个同样的名字:“李太白”。
大概在豪思孟的心目中,李白是足以作为中国诗代表的伟大诗人。
英国汉学家克兰默-宾(L.Cranmer Byng)为其1909年出版的中国诗译本取名为《玉琵琶》(A Lute of Jade),他的封页的这个标题下面特地补题了一句:“With lutes of gold and lutes of jade:Li Po”(以金镶玉饰的琵琶——李白)。
李白《江上吟》有“玉箫金管坐两头”之句,《江夏赠韦南凌冰》有“玉萧金管喧四筵”之句,《上崔相百忧章》有“金瑟玉壶”之句,克兰默的书名或借意于此。
1922年,安东尼•卡斯特罗•费若(Antonio Castro Feijó)的《中国诗选》(Cancioneiro Chinês )在葡萄牙出版,此书系从法国俞第德•戈蒂那(Judith Gautier)的《白玉诗书》 (Le livre de jade)转译,所收作品包括李白、杜甫、苏轼等多位诗人的作品。
同年英国乔丹•赫伯特•斯泰布勒(Jordan Herbert Stabler)将费若此书转译成英文时,书名径题《李太白之歌》(Song of Li TaiPè)6也是以李白诗代表中国诗。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单项选择题温习汇总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诗经》的“二南”中应有的作品西周末至东周时。
2《诗经》中“二南”产生的域是以陕西为中线而分之。
二南北界黄河,由北向南伸展,直至楚汉3《诗经》中的“王风”都是东周以后的作品。
4《诗经》中的“郑风”都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5《诗经》的十五国风中,挖苦统治者的诗道别具一格的是魏风。
6《诗经》中的《周颂》都是西周时期的祭祀之作。
7《诗经》中的《鲁颂》都是春秋时期伯作品。
8古文经学派以为《商颂》产生于商朝。
9今文经学派以为《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宋国。
10中国古代第一部自觉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是段玉裁《诗经小学》。
11清朝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是陈焕《诗毛氏传疏》。
12能够打破今、古文家法之争,亦无汉、宋门户之见,从音韵、训诂入手,独见功力的清朝《诗经》研究之作是马瑞辰《毛诗传通释》。
13清朝今文《诗经》研究中体例严谨周详、利用前人功效丰硕赅博、以搜辑完备而著称的集大成之作是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14清朝《诗经》音韵研究中最为完善的高作是江有诰《诗经韵读》。
15清朝《诗经》研究中以辨名物训诂、考订山川器服制度为主的研究高作是王夫之《诗经稗疏》。
16重在《诗》的应用的赋诗言志时期是春秋时期17著书引《诗》时期为战国时期。
18两汉《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19两汉时期,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学研究广漠天地的缘故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0两汉时期,推动《诗经》研究,形成《诗经》第一个高潮的缘故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1成为汉学《诗经》的里程碑式,代表隋唐五代《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的是作品是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22代表宋学《诗经》最高研究水平的里程碑式的高作是朱熹《诗集传》。
23开启《诗经》音韵学至先秦古音研究的是陈第《毛选古音考》。
24从纯文角度欣赏评论《诗经》、开拓文学研究新天地的清人戴君恩《读风臆评》。
25二十世纪前期开始以马列主义观点研究《诗经》的学者是郭沫假设.26二十世纪第一名为《诗经》作今译的学者是郭沫假设。
李白研究报告
李白研究报告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深沉而著称。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瑰宝。
本篇报告将对李白的诗歌艺术和文化形象进行研究。
首先,李白的诗歌艺术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浪漫的情怀。
他尤其擅长写景抒怀,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静夜思》一诗描述了夜晚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深邃的情感抒发使他的诗歌极富感染力和抒发性。
其次,李白的诗歌展现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他以豪放洒脱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权力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厌弃。
例如,《行路难》一诗,通过描绘荒凉的自然景象和困苦的人民生活,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自由人生的渴望。
同时,李白的诗歌也展现出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
他对宇宙的广阔和时间的短暂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例如,《将进酒》一诗通篇充满豪情,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热爱。
最后,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人物,形象鲜明,备受推崇。
他的形象被赋予了许多传说和神话色彩,被塑造成一个浪漫、豪放的形象。
他的形象成为后来文人墨客追求自由、创作的榜样。
李白的形象也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总之,李白的诗歌艺术和文化形象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他的诗歌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他的形象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追求自由和创作的榜样,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李白的研究报告
李白的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本研究报告将主要以李白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诗歌主题、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李白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景,更有对于人生哲理的追求和反思。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乐观的情绪表达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塑造了许多傲视群雄的英雄形象。
同时,他也善于用诗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性的看法和感悟,体现了他对自由、真实、高尚品质的追求。
其次,李白的诗歌艺术手法独特且多样。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音韵的变化和节奏感的把握,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尤其是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诗歌拥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此外,他还尝试了以散文形式表达的传统吟游诗歌的崭新样式,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最后,李白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不拘一格的个性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尤其是在诗歌形式和艺术表达上的突破,对于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作不仅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的范本,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创作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更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丰富多样的主题、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彰显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厚才华,也体现出他对人生、自由和高尚品质的追求与崇尚。
李白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当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重庆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世纪中期以后,不少新生代汉学家都将译介和研究重心放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继续从事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和研究的学者_____。
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在德国进入了成熟期。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非汉学家德博莫属。
他对遥远东方的着迷肇始于与汉学的亲密接触。
在其汉学研究生涯中,德博一直对中国诗歌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对“诗仙”李白更是_____。
从诗作数量来看,李白是他译介得最多的诗人;他出版的《李太白诗歌选集》,分乐府诗、古风、古体诗和近体诗、序这四部分,呈现了李白诗歌译作共56首;此外,在长达16页的导言中,还对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由于德博同时亦倾心于德国文学,倾心于“自在”的诗歌创作以及语言之美,因而通过其译作常常能看出这位汉学家_____驾驭德语进行诗歌创作的功底。
也正因如此,德博的译文既能准确达意,又兼顾了中国唐诗的语言和形式特色,可谓在翻译技巧上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屈一指另眼相待轻车熟路独出机杼B.屈指可数青睐有加游刃有余独树一帜C.屈指可数另眼相待轻车熟路独树一帜D.首屈一指青睐有加游刃有余独出机杼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尽管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B.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C.尽管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在德国进入了成熟期。
D.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在德国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 毕 归北海 》 江 上送 女 道 士 褚 三 清》 送 内寻庐 山 《 《
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登高丘而望远》 有所思》 赠 《 《 《
僧 崖公 》 道 教 与 佛教 内容 混 合 ) 《 ( 、 草创 大 还 , 柳 赠 官 迪》 道教 和传统 经学 文学 内容 混 合 ) ( 等十 九 首道 教 主题 或跟道 教有关 的诗 , 游 泰 山》 《 每一 首都 描 写
的研究 方法 的运用 和探讨 ; 在研 究 内容上 , 侧重 于李 白诗歌 专题 的深入 探 讨 , 重 于在 思 想 内容 方 面 向 侧 深 度挖 掘 , 而并 非研 究面 的拓宽 。用 四个 字来概 括 : 比利时汉 学家 的李 白研究 表现 为新 、 、 和深 。 精 专 13 9 2年 , 比利 时汉 学 家布 鲁诺 ・ 贝佩 尔 ( rn Buo B la e 撰 有专 门探 讨 李 白和道 教 的一篇 文 章 “ epi ) r 道
中国古代 文人 的独特 意味 , 以更好 地理 解道 教本身 。
道教 在李 白的诗 歌 中 占有相 当 的地位 。作者 翻译 了
和抄写《 道德经》 逐渐接 近“ 的真理。第二 , , 道” 苦
行 者 与不朽 者 的世 界 接 触 , 为 一 名 “ ” 住 在 山 成 仙 :
林 里 的人 。第 三 , 也是最 后一 个 阶段 , 能够 达到最 人 高的完 美 , 为圣 人 , 一 个 纯 洁 的人 (o m 成 即 hm e
李 白的《 游泰 山》 六 首 ) 《 太 白峰》 与元 丹 丘方 ( 、登 《 城 寺谈 玄作 》 山人 劝 酒 》 奉 赠 高 尊 师 如 贵道 士 传 《 《
14 6
确州 莘对 21. 01 1 O
LA ZHoU N XUE KAN
2 O世纪 上 半叶 比利时 汉 学 家 的 李 白研 究
蒋 向艳
( 华东 师范 大学 对外汉 语学 院 , 海 上 2 12 ) 060
[ 摘要 ] 2 纪上半叶比利时的两位汉学家布鲁诺 ・ 0世 贝佩 尔和夏 尔斯 ・ 勒普 莱对李白研 究作 出了重要贡献。跟 同时期法 国汉学家的李白研究相 比, 比利时汉学家的李白研究表现 出了新、 、 精 专和 深的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 , 后者 注重新 的研 究方法的 运用和探 讨; 在研 究内容上 , 则侧重于李白诗歌专题 的深入探讨 , 以及在思想内容方面向深度挖掘 , 而非研究面的拓宽。 [ 关键 词] 2 纪上 半叶 ; 0世 比利时 ; 李白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 1 H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5— 4 2 2 1 ) 1 14— 3 [ 10 39 ( 0 1 0 —06 0 收稿 日期 】 2 1 0 0—1 0—1 2
解 “ ” 那 么探 讨 道 教 对 中 国古 典 文 人 的 意义 , 道 , 以 及 中国不 同历 史时期 该体 系 的含义 , 可能更 有意 思 。
因此 , 者通过 李 白与 道 教 有关 的诗 歌探 究 道 教 对 作
个循 序渐 进 的状 态 才能达 到真 福状 态 (t i hu 6 t e e. abn ru) 第一 , 开尘世 , 一名 “ ex : 离 做 山人 ” 即 隐士 ; , 研读
了诗人 与仙人 或仙 女相遇 。道 教 主义者珍 藏着 自远 古传 下来 的神 秘 主义 书 籍 。 只有 在 这些 书 中 , 们 人
究相 比, 与前 者 注重 李 白诗 歌 作 品 的 翻译 和 对其 诗
歌艺术 风格 的总体 介 绍 不 同 , 比利 时汉 学 家 的李 白
研究 主要表现 出了两个 特征 : 在研究 方法 上 , 重新 注
[ 作者简介 ] 蒋向艳 , 浙江 东阳人 , 复旦 大学中文 比较文学博士 , 东师 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讲师。 华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唐诗在 法语世界 的译介和研究” 的组成部分 。( 目编 号 0 C W0 1 项 7Z 2)
2 0世 纪上 半 叶 , 比利 时 的两位 汉 学 家对 李 白研 究做 出 了重要贡 献 。跟 同 时期 法 国汉学 家 的李 白研
起 来 , 再是 一种 泛神论 的哲 学 , 不 而变成 了一种 有神
论, 在天 上 和 地 上 有 了很 多 超 验 性 的 存 在 ( "rs d ̄ e t
t ncnat)神 。作 者 认 为 , 李 白而 言 , 教 的 r sedns : a 对 道
首要 目的是达 到不 朽 ; 只有 通 过圣 洁 ( a t 6 的三 si e ) nt
教 和李 白” 收 于 比利 时 汉学 研 究 所 ( 1 stt e 找到 不朽 的秘 密 。 而在 这 些 诗 中 , 不乏 女 性 的
身影 。故法 国 学 者 蒙 太 古 认 为 李 白诗 歌 中 “ 乎 几
不” 出现女性 的断定 纯 为 误 断 。李 白有不 少 写 女 道
士 的诗 , 唐代 , 在 她们 也 有 追求 不 朽 的权 利 。 《 高 登
丘而 望远 》 明 了道 教 对 不 朽 的 追 求 不 过 是 一 个 表 梦; 人尽 管 有着永 生 的欲 望 , 但终 究 属 于 这个 尘 世 , 死 亡不 可避 免 。作 者认 为道 教在公 元前 3世纪 发展
d s ue td sC i i s 出版 的《 国与 佛教 文 e t Eu e hn s ) Ha s oe 中 集》 一卷 。l 者 认 为道 教 是 中 国最 有 特 色 的宗 第 I作
教体 系 。法 国汉 学 家马 伯 乐 ( M.H.Mapr) 为 s6o 认
道教 是神秘 主义 ( s c m) 中 国表 达 , myt i 的 is 神秘 主 义 是 所有 宗教共 同的东西 。而假 如说 不可 能从整 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