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中语文《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掐指一算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可以过年了,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喜欢不喜欢过年?好的,我们就先提前感受一下年的气氛。
播放FLASH动画。
2、同学们说喜欢过年,那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喜欢过年。
……同学们说的很多都是我们这儿过年的风俗,今天我们跨越时空,跟随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来到他童年时北京通县老家感受一下那时候、那儿的人过年时的氛围。
(出示课题)3、释题:题目是《本命年的回想》,有同学就觉得很奇怪了,这本命年和春节什么关系呢?先请一个同学谈一谈什么是本命年,投影: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12岁)在本命年,我们民族的习俗是系红腰带、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等为了辟邪、祈福、平安。
那和春节什么关系呢?我们看一下最后一节(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那位同学给老师答案:《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者在本命年回忆童年过春节的往事。
那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呢?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投影关于年的风俗。
3、介绍作者: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52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执教人:周萍萍[【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的能力,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习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4.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品读群众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媒体出示过节画面,放背景音乐)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有对联《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会联想到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呢?诗人写到了放鞭炮,贴春联,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哪些活动?(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团圆饭……)同学们说得很好,请看老师的总结。
(大屏幕显示“现在的年”)现在,让我们跟随作家刘绍棠到他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大屏幕出示课题、作者)2、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本命年”?明确: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3、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刘绍棠:作家。
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大屏幕出示)二、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设计_模板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设计_模板《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正确、笔述文中所写的过年的习俗,口述文章的线索。
2、能力目标:陈述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陈述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陈述今昔过年的异同,陈述自己对过年习俗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3、情感目标:表情朗诵课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进入新课(背景音乐喜洋洋)(学生播放投影)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播放投影的同学问:首诗描写我们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的?(春节)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诗中写到了过年时人们有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
那么远在北京郊区的运河那儿,在几十年前是人们怎样过年的呢?我们现在就走进《本命年的回想》,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那儿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
板书课题二、解释课题1、谁能告诉老师“本命年”是什么意思?(见书下注释)渗透读书方法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12岁,60岁,最后一段。
)3、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作者的一些情况了吗?(投影作者头像,发言后出示,请学生朗读)【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的《蒲柳人家》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
《峨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奖,《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
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第一篇: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本命年的回想一、导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剪不断少年欢乐事,理不完老年怀旧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绍荣的《本命年的回想》二、辨体析题:从标题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从花甲之年追忆少年十二年的生活往事。
之所以如此追忆,是因为少年过年的童心和童趣可以帮助作者寻找到人至暮年的生活情趣。
三、梳理思路,寻找结构作者既然所述内容是少年过年的风俗民情和乡土风味,必然起笔点出所写的是春节风俗,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至年根下。
”也确如作者所讲“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作者之所以把过年的旧俗写得如此细腻,如此热闹和如此和谐,既是对往事的追忆,也是对人情的渴望,更是对故乡风俗的眷恋。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回归朴素本真的幸福往事,弘扬团圆、和谐、欢乐和昂扬的生活方式。
四、品评语言,培养语感例如“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至年根下”形象传神而又节奏紧凑。
以诸多节日中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生活情趣,以作者的十二岁之际的童心感觉编织,杂乱纷繁的回想,所以该文做到杂而不乱,细而不粗,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画卷。
2、作者为什么六十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作者以老年之心忆少年之事,生活乐趣扑面而至,人情关系亲切本真,生活状态自由自在。
毫无疑问,作者感叹古朴淳厚的传统文化渐渐失落,哀伤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渐趋衰落。
作者之所以突出往事返老还童之感,其目是为了重建理想生活方式和重塑正常人情关系。
七、练一练,想一想:以“XX X的回想”为标题展开课堂讨论,比赛看谁的想象更具体和更真实。
附板书设计:本命年的回想刘绍荣过年旧俗{腊月初一:炒花生 {腊月初八:喝粥过年民俗{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腊月三十:守岁{正月初一:拜年过年感觉:返老还童第二篇: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教案4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4
七年级语文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一、预习
1.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本命年的回想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
本命年的回想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目的:.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根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捅()嚼()栗()丫()粘()秫秸()盍()烙饼()簸箕()门槛()馅()疮()祟()亲支近脉()颇()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明确:春节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
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不必拘束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的确,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
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在本命年里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他是谁呢?(刘绍棠先生)板书课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设计及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设计及练习七年级上册语文《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设计及练习【学习目的】1.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生动传神的语言。
3.过年习俗中的民俗风情。
【基础知识精讲】词语积累赏心悦目此起彼伏五颜六色返老还童鬼鬼崇崇簸箕疙瘩腊月烙饼豆馅涿州阖家灶堂穿梭背景资料关于二十四节气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课文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
课文点拨课文以在本命年回忆过去的方式,再现了中国人过大年的传统,很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读后让人感到,中国人正是在那种忙忙碌碌、风风火火之中,体会过年的热闹喜气,送走一个又一个新年的。
文章总共叙写了十件事,突出了人们过大年时忙碌的景象,这十件事依次是:第一,炒年货。
“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表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父老乡亲的许多理想。
第二,吃腊八粥。
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说明营养丰富,同时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第三,买糖果。
卖糖葫芦的、卖枣儿的小贩,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引得小孩直流口水。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也衬托出了几分年味。
第四,挑绒花。
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害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特色鲜明。
可见作家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生动。
第五,宰牲禽。
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渲染浓浓的年味。
初一语文教案-本命年的回想 精品
本命年的回想(1)(第8周第4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了解何为本命年,在其中的新年里有何习俗;3、感悟、悟思;学习重点、难点:目标1、2学习过程及指导:*课前预习: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2、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一、课前演讲:1、请学生说家乡的传统习俗;2、教师以鼓励性评价;二、板书课题;三、释题引入内容,学习第五段及第一段(一)1、请同学生说说何为本命年?2、请学生说说本命年有何讲究;3、学生发言;4、教师总结:本命年的种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辟邪、祈福、平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是老百姓最朴素、情感表现。
(二)学生齐读第一段:提示: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阅:第二段至第四段的学习1、齐读第二段:板书:(运用)春节(过大年):(1)、地方特色、鲜明;(2)、乡土风味、浓郁2、教师带读第三段;3、出示思考题;(1)、同学们能否从第三段中找出能体现运用父老乡亲过年的感受的四个词语?操作:学生自由读思考并教师抽查形成答案:预热——增温——红火(2)、过年之时场在老家,在家乡过年而家最澡的一点是什么?作者小时候如何过,跟你有相同点吗?操作:学生自由发言,第二个问题则先让学生看书后再抽查。
4、分析细节;(1)、出示思考题:A、为什么要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爵那在现在不是为奇的花生、瓜子、玉米花儿?B、这一层最有特是什么?C、除此之外,作者小时候有什么趣事要做?看到什么?你最喜欢哪种习俗?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5、作业;1、常规作业。
本命年的回想(2)(8周第5课时)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语言;2、理清课文结构;3、感悟情思;学习重点、难点:目标1、2学习过程及指导:一、课前演讲:1、请同学说说过年时家乡的风俗习惯; 2、教师点评;二、朗读课文导入;三、探究学习;(一)、理清思路:1、第一段:请学生概括段意,教师板书;2、第二段~第四段;3、第五段:点题,童心萌发,热爱生活,余味无穷;(二)、第三段与第四段什么关系?概括介绍、具体描写;(三)、按什么顺序来写?(时间顺序)(四)、请同学复述下一段?四、体味语言: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习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把某一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操作: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上述问题,然后教师抽查,师生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五、知识拓展:1、你觉得人们这么看重过年是为什么呢?教师请同学说说,边说边提示:(1)、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可以尽情享用劳动成果;(2)、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3)、合家团聚,增进亲情;2、现在城里过年是怎样的?3、你对过春节是怎么看的?4、除了过春节外,你还了解其后的民风民俗吗?1为必答题,2、3、4任选一题六、作业:1、常规作业;2、预习《中秋咏月诗诗词三首》;板书计划: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篇一:本命年的回想《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的: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能用简约的语言概括过年的风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赏析文章所展现的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3.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浓郁的乡土风味教学难点:理解过年风俗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新年歌曲一.导入宋朝诗人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元日》,哪位同学会背,请给大家背一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征询:这首诗描写了我们中国哪个民间传统节日?(春节)谁能说一说我们这里过年都有那些风俗?你喜爱过年吗?我们如今过年的气氛已经特别淡了,因此有的同学会觉得过年没什么意思,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儿。
(板书)二、解题说说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的风俗寄予了人们如何样的情感?三.赏析文本,体会浓郁的乡土风味过渡: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作者是在第几个本命年回想的往事?(生答第5个)明确:60岁,作者在花甲之年回想往事,如今留在经历中的,一定是最美妙的事情,过年,终究带给作者哪些美妙的回忆呢?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风俗?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如:炒年货】2.过年要忙的事情真是数也数不过来,作者列举了十件事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什么我们感受多而不乱呢?3.同学们能不能从第三段中找出能表达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这四个词语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明确:课文以时间为明线,过年的气氛暗含其中,再加上自然的衔接,读来因此有条不紊。
这么多过年的风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例:我最感兴趣的是:炒年货“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毕剥毕剥”这些重叠式的词语让人难以想象到底炒了多青年货,渲染了过年喜庆喧哗的气氛。
“土炕烫得能烙饼”这句话用了夸大的修辞,而且选用的都是极具家乡特色的物品:“土炕”,“烙饼”,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教案:《本命年的回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本命年习俗,理解本命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命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分析《本命年的回想》这个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1.分析《本命年的回想》这个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
2.运用文学评论方法解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本命年的回想》。
学生们对“本命年”这个词是否熟悉?了解“本命年”习俗的含义吗?2.阅读文本(15分钟)请学生们自行阅读《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并准备回答以下问题:1)谁是文章的主人公?2)主人公在本命年里面都经历了些什么?3)本命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代表回答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分组讨论结果。
4.小组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全班共同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中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5.激发学生思考(10分钟)请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1)本命年的习俗有哪些?为什么人们要重视本命年?2)除了本命年,还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或风俗与之类似?3)你有没有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如果有的话,你是怎样度过的?6.下一步行动(10分钟)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创建一个“本命年特辑”小报或PPT,包括以下内容:1)本命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本命年的习俗和传统。
3)“本命年特辑”中你们认为有意义的故事和人物。
四、课堂总结(5分钟)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本命年特辑”小报或PPT。
五、作业布置(2分钟)请学生们撰写一篇《我的本命年经历》的文章,至少300字。
六、板书设计:七、教后反思:本课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本命年的回想》,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本命年经历。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本命年,为什么会有本命年的说法。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包括特别的记忆和感受。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本命年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第二章:本命年的起源与意义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起源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本命年的起源和传说。
讲解本命年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本命年的起源和传说。
引导学生思考本命年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响。
第三章:本命年的传统习俗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传统习俗。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本命年的传统习俗,如佩戴红绳、吃年夜饭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故事讲解本命年的传统习俗。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红绳、准备年夜饭等。
第四章:本命年的人生启示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本命年中获得人生启示。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本命年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和启示。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本命年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和影响。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反思本命年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文章,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六章:名人本命年的故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名人的本命年故事,增加趣味性。
培养学生对名人生涯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6.2 教学内容选择几位知名人士,讲述他们的本命年故事。
分析这些名人在本命年的成就和挑战。
6.3 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图文资料展示名人的本命年故事。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案.docx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白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习独立阅读,整休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冇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2.对匣点文段进行阅读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教学难点品读群众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2.情境教学法3.讨论研究法四、【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本文作者是现代作家刘绍棠先生,他在4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请你查阅资料更多地了解他。
【背景资料】(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霜)霜降(霜降),(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课文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I•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
2.【自主学习】(1)词语积累赏心悦目此起彼伏五颜六色返老还童鬼鬼崇崇簸箕疙瘩腊刀烙饼豆馅涿州阖家灶堂穿梭⑵.自读课文,圈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给卞面的字注音。
簸箕()烙饼()阖家()疙瘩()赣( ) 渍酸菜()晒太阳()捅进()人吃人嚼()穆() 栗子()秫秸()糖黏()鬼祟()打更()亲支近脉()(3).自读课文思考: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屮不其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人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
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1.梳理思路,理清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正确简洁地概括所写过年习俗;3.生动传神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生收集关于本命年和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
(1)什么是本命年?十二生肖依次是十二种动物,如:鼠、牛、虎……,十二年轮回一次。
本命年就是一个人的岁数是十二或十二的倍数时,这一年就是他自己的本命年。
本文作者写作时,是60岁,刚好是12的倍数,因此说是本命年。
(2)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年生于北京通县儒林村。
48年参加革命,49年开始发表作品。
52年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就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当时他正在潞河中学读高一。
1953年参加共产党。
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3)二十四节气: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再过3个月就要过年了,知道年的传说吗?同学们已过十几个春节了,本地的年怎样过,大家应当有所了解。
然而在京郊运河,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儿。
二、预习展示。
1.展示收集的关于本命年和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
2.朗读正音。
三、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年龄?从哪儿可以看出?(2)本命年时,作者回忆起什么往事?(3)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4)为何要从二十四节气写起?(齐读第一段)衬托明确:60“高龄”;从文章最后可以看出:“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60‘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描写京郊运河乡亲过年习俗的文章。
作者在自己六十岁本命年的时候,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家乡从初一到年三十的过年情景的文章。
学习者分析:学生很喜欢过年,对过年的习俗也比较了解,本文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课文写作顺序。
3、能说出过年习俗中的内涵。
设计思路:导入-人物简介-整体感知-品读课文-领会内涵-思维拓展-课堂小结-请您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喜欢过年吗?(利用多媒体出示过年画面)过年有什么习俗?2、出示课题《本命年的回想》(利用多媒体出示)提问:说说“本命年回想”的含义(利用多媒体出示)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12年轮回一次。
如今年是己丑年,属牛,再遇属牛的年份,就是本命年。
本命年回想,就是本命年的回忆。
二、人物简介(展示课件)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
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主要作品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老师领进门》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词读读下列生字词shú jiē lào shēn bò jī yān zì秫秸烙饼糁儿簸箕腌渍zhuōhé tǒng júe yā涿州阖家捅大吃大嚼脚丫nián jiū糖黏儿鬏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句式“这是一篇写____________的文章”。
师生讨论:.这是一篇描写京郊运河乡亲过年习俗的文章。
或这是一篇写作者六十岁本命年的时候,回忆自己小时侯在家乡过年情景的文章。
问题:京郊运河过年有哪些风俗?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也就是说这段写了哪些事。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教案(通用14篇)《本命年的回想》教案篇1课标点击: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3篇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
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
“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
(学生齐读)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读一读: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
(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
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二)、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
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
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
“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
(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
(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
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
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
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
(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
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
(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