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变迁思想在布劳理论中的嬗变——从交换理论到宏观结构理论
第八章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 A.四类一般性报酬:金钱、社会赞同、尊敬、 服从。
• 金钱在大部分社会交换中都不适宜作为报 酬,它的价值是最小的。
• 社会赞同可以作为一种适宜的报酬,但是 也不具有很高的价值。
• 最能体现结构分化的报酬形式是尊敬和服 从,它们是具有最高价值的报酬。
• B.分化模式
• 根据报酬类型,布劳阐述了结构分化的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模式:
• 交换理论反对结构功能主义把人当作社会 结构或社会制度制约下的角色的观点,主 张从人的行为、人际互动的最基本形式— —交换——中去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动因。
• 布劳的理论目标是:克服此前霍曼斯交换 理论只注重个人层次上的交换行为,而在 解释宏观领域的交换现象时暴露出的不足, 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 构关系提供一个交换理论框架,联接社会 学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 工具性送礼分为间接付酬、溜须(巴结性礼 物)和上油(润滑作用的礼物)。
• 其中,“间接付酬”是在获得关系网络的 “局外人”的帮助后,通过送礼的方式来 回报人情,它有潜力成为长期性社会关系, 也可能向表达性礼物馈赠转换。“溜须” 发生在上级与从属者之间,而“上油”则 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走后门”和“贿 赂”,当地人将它当成是“一锤子买卖”, 一般也只在本村以外的情景中发生。
• 一、社会交换的含义
• 1、交换是特定类型的交往
• (1)社会交换是这样一种交往类型:参与 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他 人停止所期待的回报,交换关系就会中止。
• (2)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 上的自愿性活动。
• 2、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
• (1)类似:期待回报、以换取回报为目的
• 在自己的村庄内部进行礼物交换,人们常 常会有某种“人情”的压力,而在自己社 区之外进行工具性礼物馈赠,人们通常不 存在这种社会心理压力。
交换理论 课件
· 赏罚经济手段
5.宏观社会结构
为什么国家或政府可以为居民附加广泛的义务, 如纳税等?
B.科尔曼的群体团结理论
行动的权利的转移 对规范与赏罚的需求
1.行动权利的转移
资源为行动的权利,权利可以进行交换。
Eg.权威关系的两种类型:关联性权威关系、脱节 权威关系
行动权力交换行为的两种情况
各B能力和资源 的差异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埃默森--交换网络理论
交换网络的基本形式
社会圈
某一交换越接近同类交换的形态,其交换关系越可能变得封闭。
封闭圈
封闭网
四.埃默森--交换网络理论
交换网络的基本形式
分层网络
资源的价值越是相当,并且行动者之间的分配越是不均,网络就越可能以 资源的资源多少分层,具有相等资源的行动者越可能形成封闭交换网络。
·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
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二.霍曼斯——行为主义方法
霍曼斯是社会学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1910年出生于美国东部的波士顿,1932 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与查 尔斯· 柯蒂斯合著《帕累托理论介绍》,
使他一鸣惊人,从此步入社会学界。曾
权力运用:当一个行动者比交换伙伴具有较高的权力,那 么这个将会寻求权力使用,利用另一方对他的依赖获取额 外的资源或减少获取资源的成本。
平衡: 一方处于权力优势地位,这种交换关系是不平衡 的。 埃默森认为,不平衡和权力使用将激活他所称的平 衡操作过程。
四.埃默森--交换网络理论
平衡运作
如果A对B有权力优势,B有四种选择: 1.行动者B可以降低来自行动者A的强化物或报酬的价值; 2.B可以寻找A所提供资源的替代来源; 3.B可以增加为A提供的强化物的价值; 4.B可以设法减少为A提供的报酬的替代来源。
结构交换论与功利主义、行为主义交换论的比较——以布劳的结构交换论为视角
结构交换论与功利主义、行为主义交换论的比较——以布劳的结构交换论为视角摘要:将布劳的结构交换论与功利主义交换论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进行比较,从理论基础及目标、社会交换的概念、交换的启动机制、交换义务与互惠规范、公共规范、权力分化与冲突这五个方面来详细叙述《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的交换论思想可以看出:尽管面劳的理论存在不足,但其理论贡献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结构交换论;交换义务;互惠规范;公平规范;权力分化与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由于只注重对社会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而忽视了微观的人类行为分析,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社会现象上的不足日益凸显。
在结构功能主义日渐衰微的情况下,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的交换理论开始初露头角,成为了微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核心内容,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了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最多产的分支之一。
而这主要归功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两大功臣:霍曼斯与布劳。
霍曼斯主要从行为主义的方法角度研究人类的交换行为,而布劳虽同意行为主义是交换这一基本社会过程的基础,但他认为必须跳出对人类行为过分简单化的行为主义定义,最终,他发展出了一种辩证的方法。
该方法强调,在从交换中产生的整合倾向中,存在对立的力量和潜在的冲突。
其交换论思想主要见诸于《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这本著作探讨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生活如何被组织成由人类交往构成的日益复杂的结构,并试图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通过对支配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交换关系的互惠和不平衡过程的微观社会学分析,为发展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宏观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但这如布劳自己在第二版引言中所指出的,虽然他试图用关于交换过程的微观社会学理论作为建构关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宏观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但是对交换的微观社会学分析比向宏观社会学理论的过渡更为成功。
基于这个原因,本文就试图将焦点集中在对交换的微观社会学分析,通过与经济学的功利主义、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的比较来详细叙述布劳的结构交换论的内容。
关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脉络的研究
关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脉络的研究黄鑫英1 陈育芳2(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摘要:在结构变迁发生、社会危机加剧以及自然科学兴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经典贡献、现代理论、后现代发展等三个阶段,呈现出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发展特点。
当代社会学理论具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结构与行动相结合以及实证与人文相结合的演进趋势,并且具有超越二元对立趋向多元整合的倾向。
关键词:产生条件;发展阶段;演进趋势1838年孔德提出社会学(sociology)概念至今,仅仅170余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演进证实了这一特点。
随着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到来与加剧,西方社会学理论将以更加蓬勃的势头发展下去,并呈现出多元化与相互融合的特点和趋势。
一、产生条件就社会学的出现而言,美国社会学家 D.P.约翰逊提出,社会学的产生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变迁”;其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因为正是“急剧的社会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地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
[1]因此,笔者从结构变迁、社会危机、自然科学等角度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条件进行追溯。
(一)结构变迁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社会学是剧烈的社会变迁或现代性出现的直接后果之一,而这些变迁的核心就是18和19世纪欧洲发生的“两次大革命”,即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
[2]因此,西方社会学的出现是对因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结构变迁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反应。
18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扩大国内外市场等方式,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掠夺,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及商品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英国的社会分工得到高度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工业革命”。
到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运动迅速扩大到法国、德国以及其它欧洲国家。
社会学理论内容提要
社会学理论内容提要经典时期人物: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社会事实韦伯:理解社会学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齐美尔:形式社会学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帕累托:精英循环现代时期: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默顿:中层理论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权力精英符号互动论:米德,戈夫曼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社会冲突论:科塞,达伦多夫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后现代时期: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现代性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布迪厄:实践社会学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福柯:话语分析,无所不在的权力布希亚:消费社会理论鲍曼:现代性,后现代性贝克:风险社会理论2. 2 部分人物与作品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作为社会学创始人,他指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他对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区分和研究对象的概括:既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观点,至今是社会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实证哲学教程》:孔德著。
该书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斯宾塞:西方社会学史上著名的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从而成为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
他用增长,分化等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他强调结构的功能,并以功能为分析的出发点。
他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考察,这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群学肄言》:斯宾塞著《社会学研究》,严复将其翻译为中文。
这本书的引入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严复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涂尔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他明确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布劳结构交换理论研究述评
布劳结构交换理论研究述评作者:管阿敏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7期【摘要】彼得·布劳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建设工作与经验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布劳基于霍曼斯的理论提出了宏观交换结构理论,用宏观结构主义代替早期的交换理论,创立和发展出一个更加严密的交换理论体系,在西方社会学界有很大影响。
本文就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在社会学的影响及前人研究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布劳;霍斯曼;结构交换;社会结构交换理论一、社会结构交换理论基本内容介绍社会结构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在解释人际关系交往活动规律。
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
从大量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认识。
首先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产生是基于广泛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等综合学科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霍曼斯的结构交换理论是以个人的交换为主,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是既注重微观社会,同时也注重宏观社会将共同价值看作是超越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之上的东西。
二、布劳的社会结构交换理论对社会结构交换的定义对于社会结构交换理论,布劳的观点是“结构交换理论的目标不根据动机和隐含的心理学原理,而是通过分析构成交换的互惠过程来解释社会生活”。
在界定社会结构理论时,布劳认为“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三、社会结构交换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布劳的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交换,一个是外部交换,这两种交换对应在商品经济中就是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从社会交往关系过程中取得的报酬是内部报酬。
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获得报酬就是外部报酬。
布劳认为现实生活中更多出现的情况是: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是很难有明确的区分,它们之间是连接在一起的。
四、布劳社会结构交换理论的微观层面布劳认为人际间的不同社会结构交换是由社会吸引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交换的过程就是社会吸引过程。
第三章布劳的交换结构论
第三章从交换到权力:布劳的交换结构论 (1)第一节社会交换——人际互动的内在属性 (2)一、社会交换的界定 (2)二、社会交换的属性 (3)三、社会交换的基本假设 (5)四、社会交换的形式与条件 (6)第二节权力——交换平衡的额外砝码 (7)一、社会交换中权力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分析 (7)二、社会交换中人际权力的性质分析 (9)三、不平等与异质性 (10)四、交换冲突 (10)第三节布劳的交换结构论评述 (11)一、布劳的社会交换论的基础 (11)二、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12)三、有限交换和间接交换 (14)四、社会结构和交换过程 (15)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7)六、两难的困境 (18)参考文献 (19)第三章从交换到权力:布劳的交换结构论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1918年出生于奥地利,2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4年后成为美国公民。
他就读的Elmhurst学院只是伊利诺斯州的三流学校,其学业为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期间他投笔从戎,在战场上表现英勇,甚至还获得了荣誉勋章。
战后他返回学校,并在1952年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他先后在康耐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73-1974年他担任美国社会学会的主席一职,并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与邓肯合著的《职业结构》一书为他带来了最初的声誉,该书获得1964年度美国社会学会极其有分量的索罗金奖。
作为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其它著述包括《科层组织动力学》(1955)、《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利》(1964)、《不平等和异质性》(1977),《关于社会结构的宏观社会学理论》(1977)、《比较理论的观点》(1984)和《微观过程与宏观结构》(1987)等。
“布劳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侯钧生,2001,202),但就他的结构理论内容而言,前者却是后者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引论中,布劳曾不只一次地强调:“提出一种系统的社会结构理论所必需的基础是透彻地理解社会交往的过程,从能表现个体人际关系特征的最简单的过程,到有关大型集体之间和之中的关系的最复杂的过程……”(布劳,1988,2)。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社会交换 理论也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而产生的。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从宏观的社会角色、 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去研究社会,而社 会交换理论则以微观的个体为研究单位。 该理论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 交换—中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
3、整合与冲突
在一个社会中,要让下级心甘情愿地服从,必 须使权力转化为合法权威。 当权者能否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取决于他能否 按公平和互惠规范与下级实现交换;对权力的集 体赞同和集体规范是形成合法权威的基础。 合法权威的确立,改变了群体成员的互动模式, 群体成员不用再为每次具体的交往讨价还价,从 而减少了分歧和争执,提高了效率,上下级力量 达成平衡,从而促进了群体成员之间的整合。
5、攻击-赞同命题(aggression-approval proposition):该命题注意到了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
(1)攻击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回报或 使他受到意料不到的惩罚时,他会感到气愤,并采取攻 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2)赞同命题:当他的行为使他得到期望的回报,尤其 是当回报大于其预期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 到高兴并采取赞同行为。
3、价值命题(value proposition): 某人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越可 能采取这种行动。(这一命题强调了行 动结果的价值水平对行动的影响)
4、剥夺-满足命题(deprivation-satiation proposition):某人在近期内越是频繁地得到某种报酬, 这种报酬地追加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这一命题是 对成功命题的限定,考虑到了时间因素)
(一)基本概念(10个)
布劳与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19世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交换学说。
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古往今来一切民族、一切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人们之所以乐于互相交换是希望从中得到奖励和报酬•霍曼斯从功利主义经济学中吸取了灵感,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不论是物质活动还是非物质活动,都是一种交换活动。
二是人类学的考察资料。
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中形形色色的经济交换形式和社会交换的论述使霍曼斯确信,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人类已丛经济交换发展为社会交换,已从单纯的物质交换发展为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性交换。
三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霍曼斯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的影响,认为斯金纳对鸽子和白鼠的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行为。
来自经济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使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一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和行为主义色彩•并且尤其强调对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作心理学解释。
布劳是一位典型科班出身的社会学家,他的理论来源于各个派别的思想•功能理沦、冲突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概念都出现在布劳的著作中,布劳可以说是采各家之长,立己之论。
共同点: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以霍曼斯的为基础,两人都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结构都产生于基本的社会交换过程。
不同点:(一)研究主题的差异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效应。
布劳批判霍曼斯的交换论忽略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因此它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布劳认为霍曼斯从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的做法犯了“无视社会突生属性的还原主义错误”,为此,他为自己确立了新的研究主题,即“分析社会交往、维持它们的过程和它们具有的形式,并且进一步探究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结构”,或者说“回答较为复杂的社会交往过程是怎样从较为简单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
社会学理论
? 一、社会背景 ? ——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的动荡和功能
主义的衰落
? 冲突理论——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稳 定的缺点;
? 交换理论——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宏观的 缺点。
? 二、思想渊源
? 1、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 -斯 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功利 主义倾向 ——认为,人的本性 是趋利避害的,人的行为就是 理性地计算成本和收益的过程。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 彼得-布劳,美国社 会学家,社会交换 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受G.C.霍曼斯的影 响,从社会结构出 发研究人与人的交 往过程,是结构主 义交换论的代表人 物。
? 1918年2月7日生于维也 纳,后移居美国。毕业 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艾 姆赫斯特学院,获学士 学位。
? 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 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 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 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出任过1973~1974年度 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后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和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 主任。
? (一)、初级群体思想( primary group )
? 1、对人性的看法:人性的可塑造性、可教育性; ? 人性——吝啬或慷慨、保守或激进、自我 ——都是
在环境中(家庭、风俗)形成的,受到社会的制约。
? 2、初级群体是人性的摇篮。
? 初级群体: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 是人类社会化的场所,社会性的基础。
? 3、霍曼斯理论只适合解释直接的人际互动。
? 二、社会交换的概念
? 1、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社会 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 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一 种自愿性行为。
第十章 冲突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冲突理论的批判学派:马克思、韦伯
第十章冲突理论本章学习要点:●冲突理论的批判学派:马克思、韦伯、齐美尔●冲突理论的分析学派:达伦多夫、科塞教学重点与难点:冲突的根源;冲突的条件;冲突产生的结果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冲突事件实况录相教学内容:冲突理论是社会学最初的理论取向之一,与功能主义及隐含于功能主义之中的生物生态理论一同形成发展。
甚至早期的功能主义理论家,如斯宾塞也曾使冲突概念化;然而,多年以后,这些功能主义的方法因为对冲突与变迁不够重视,而渐渐地遭到批评。
在寻找满足整合和其他方面要求的社会文化力量的“功能”时,功能主义者倾向忽视系统性地产生冲突、分解、变迁的不平等的影响,特别是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因为没有充分地使冲突概念化,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受到猛烈的批评。
这样,一个社会学的早期理论取向在20世纪后半期获得了新生。
这一新生来到功能主义的宽广领域,功能主义一度为冲突理论取代。
今天,冲突理论对功能主义的回应(事实上有些矫枉过正)已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巩固下来。
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发端于马克思(1818~1883),但它在20世纪中的发展则归功于两个早期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864~1920)和齐美尔(1858~1918)。
韦伯和齐美尔也清晰地阐明了冲突理论,但是他们对马克思的论说表示怀疑。
但总的来说,马克思、韦伯和齐美尔提供了对当今冲突理论仍有启发的核心概念,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看到这一点。
现在,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对冲突进行分析的。
一、马克思与冲突理论(P207-210)在分析当代社会学的几个理论视角的时候,我们都将接触到马克思的著作,因此.这里没有必要展示他的全部理论体系。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描述马克思论说所包含的一般与抽象的冲突模式。
之所以如此考虑,是因为冲突理论的再现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回应采取了如下形式:学者们寻求利用马克思来发展可以替代功能主义不足的一般冲突理论。
表10——1归纳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和社会中冲突与变迁背后关键力量的理论假设。
14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
第13章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结构主义社会学是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本世纪60年代的法国,70年代出版的《不平等与异质性》,完全转向了结构理论。
第一节思想渊源一、马克思的影响由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社会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不是取决于精神力量而是由社会基础结构的物质条件所决定,成为理论前提的来源。
同时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布劳理论研究的重点,社会不平等性和社会交换过程始终是布劳的理论兴趣所在。
当大批当代社会学家迷醉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非结构性因素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时,布劳却坚持用客观的社会差别和不平等性去解释社会与变迁。
二、齐美尔的影响形式社会学观点和对相互关联的社会属性的讨论对布劳有很大影响。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以形形色色的具体社会活动中抽象出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社会学家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内容中抽象出不同的社会交往形式,分析这些形式的结构关系和演变过程。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社会集团所组成。
这些相互联系的社会集团将人们置于一个十分复杂的集团归属网络之中。
人们的社会属性就不可能是单纯划一而是纷繁复杂的。
布劳完全继承了齐美尔关于相互关联的社会属性的思想,并将兴趣放在社会异质性之间,不平等之间以及异质性与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
三、迪尔凯姆的影响对“社会事实”的概念的讨论和数量化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布劳,布劳始终把抽象的理论命题与具体的经验研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节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特征及概念框架一、宏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1、理论是纯粹结构的,而不是功能论,文化论和社会心理学的。
不同意帕森斯一味强调社会各子系统的功能依赖对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对他使用的价值取向之类术语不满意,称他为“文化决定论者”。
批评霍曼斯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家。
特别强调纯粹结构性因素。
2、理论是宏观的而不是微观的。
齐美尔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他只对小群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没有涉及社会或社区为背景的大群体。
简述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简述布劳的结构交换论摘要:一、布劳的结构交换论概述二、布劳结构交换论的核心观点1.社会交换过程中的权力与资源分配2.社会地位与交换关系的影响三、结构交换论的应用领域四、交换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与实践正文:【一、布劳的结构交换论概述】布劳的结构交换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社会交换过程中的权力、资源分配以及个体之间的交换关系。
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彼得·布劳(Peter Blau)提出,旨在拓展交换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并深化对社会组织、个体行为的理解。
【二、布劳结构交换论的核心观点】1.社会交换过程中的权力与资源分配:布劳认为,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个体之间的权力与资源分配是不均衡的。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交换关系的形成、维持和改变。
权力与资源的分配不仅影响个体在交换过程中的策略,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
2.社会地位与交换关系的影响:布劳指出,社会地位是影响个体交换关系的重要因素。
社会地位较高的个体在交换过程中往往具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从而使得地位较低的个体在交换中处于劣势。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了交换关系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三、结构交换论的应用领域】布劳的结构交换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
在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网络分析等方面,结构交换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有助于深入探讨社会交换现象及其背后的权力、资源分配机制。
【四、交换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与实践】布劳的结构交换论对我们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职场环境中,员工之间的交换关系往往受到地位、权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提高沟通与合作的效果。
此外,结构交换论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如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资源分配改革,以减少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总之,布劳的结构交换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交换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概述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概述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对社会交换的定义、条件、特征、原则、过程、社会交换与权力、社会交换与宏观结构及社会交换中出现的不平等与异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向宏观的过渡。
布劳的理论明显受到霍曼斯和马克思的影响:一方面,布劳在结构交换论中吸收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命题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布劳又通过汲取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精髓,运用“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进行了对社会交换中宏观结构的研究,并用不对等交换的原则揭示了权力产生、反抗及变迁的基本规律。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什么是社会交换?布劳接受了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而由霍曼斯进一步讨论的社会交换的基本心理原则。
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
社会的微观结构起源于个体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
社会学交换理论概述
社会学交换理论综述浙江师范大学刘小文体育人文社会学学号:2011210277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J.蒂鲍特和H.凯利等[1]。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正是在围绕交互性这个概念发展起来,确切的说从微观的视角是关于社会互动性质的假设,并认为各种社会交换理论是以经济交易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交互模式,并努力将经济学与社会学与社会行为心理学结合起来,从而为解释提供一个基础。
霍曼斯希望通过社会交换原则来对社会结构解释,其交换理论强调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行为的所以解释归根与心理学。
霍用以经济学建立他的理论更依赖于人们做出的行为,要么获得报酬,要么逃避惩罚,这些行为目的与报酬的交换是以经济交易的根本原则。
霍曼斯认为经济学描述交换关系,社会学描述社会学社会结构需要心理学的钥匙,特别是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或认为对对动物的理解产生对人类的理理解,并模仿通过斯金纳的心理学五个相关命题来解释交换理论,其一是成长命题,对于人们进行行为来说,一个人某种行动获得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愿意从事这种行动,其二是刺激命题,如果在一种特殊刺激出现,成为一个人行为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刺激越是与过去相同,人就越可能发生这种相似的行为。
其三是价值命题,对于一个人越有价值人越可能执行这种行为。
其四是剥夺—饱满命题以及其五认可命题。
霍曼斯相信把上述行为心理学命题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社会学有能力解释结构功能主义所称的“社会结构”。
霍对权力问题的认识用“最小利益原则”解释权力与权威,指在社会情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能为合作制定条件,一个人向另一人提供报酬大于对方提供的报酬权力自然也就产生了,同时霍认为权力是平等发展趋势,强制的例外不是人际关系法则,人拥有其他人无法拥有的资源大为自然也就被提高[2]。
藏书精选|《不平等和异质性》彼特·布劳著(1991年版)
藏书精选|《不平等和异质性》彼特·布劳著(1991年版)《不平等和异质性》彼特·布劳著,王春光、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著者:彼得·布劳 (Peter Michael Blau)《不平等和异质性》作者简介彼得·布劳 (1918-2002),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维也纳,后移居美国。
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
195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出任过 1973-1974 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后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布劳主要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探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问题。
布劳的著作大部分是对官僚制组织各种情况的分析。
他在早期论述官僚制组织内部非正式过程的问题时,曾注意到雇员如何频繁地通过工作换取尊敬,以信息获得赞同,以及非物质报酬的交换过程。
他受 G.C.霍曼斯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是结构主义交换论的代表人物。
70 年代以后,布劳提出了宏观结构理论,试图用宏观结构主义代替早期的交换理论,创立和发展了一个更加严密的理论体系。
其理论构造比他早期的交换理论更为清晰,在西方社会学界有很大影响。
《不平等和异质性》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社会结构中人群分布相关的一些问题,其中的两大特点他称之为不平等和异质性。
所谓异质性,就是指人和人群具有相互不同的社会特点,比如人们的职位、种族等各种不同。
本书采用演绎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构筑社会结构基本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根据自由出版社的《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A primitive theory ofsocial structure》1977年版译出。
《不平等和异质性》序言 (彼特·布劳)本书所要阐述的是一种论述社会结构的宏观社会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江苏 南京 2 19 1 ) 18
摘 要: 通过解读经典社 会学理论 家布劳的理论 , 图深入探讨在 交换理论 与宏观结构理论 中布 劳关 于冲 突与 试 变迁思想的截然不 同的分析视 角、 分析策略 、 至结论 , 乃 同时又垛寻其思想的延 续性 , 以期寻求这两种理论 思想在 分 析冲 突与变迁问题上的一种融合 , 并在融合 中弥补各 自的不足 , 即以一种 综合的 角度 , 既有机 而有 序地 考察 冲突和变 迁的 内在动 因和文化价值 因素 。 又考察冲 突和变迁得 以发 生的结构性条件 或结构性 限制。 关键 词 : 劳 ; 突 ; 迁 ; 换 理 论 ; 观 结 构 理论 布 冲 变 交 宏 中图分 类号 :9 - 3 C 1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2 34 ( 0 9 0 — 0 3 0 : 0 — 2 0 2 0 )8 04 — 3 1
布劳既是交换理论阵营中很有影响力 的人物 , 种一般性资源 ,而权力 的极度不平等意味着掌有大权 同 时又 是宏 观社 会结 构理 论 的创 立者 和 代表 人 物 , 关 并试图保持和扩大此种权力 的人与几乎无权但对取得 他 于交换理论的思想主要出 自《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 定权力感兴趣 的那些人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利益 冲 利》 一书 , 而其关于宏 观社会结构理论 的思想则主要 突 , 这种利益冲突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公开冲突。 体现在其著作 《 不平等性与异质性》 《 、相关关联 的社 会属性》 和一些论文中。 二、 布劳关于社会冲突和变迁思想的 这两种理论思想实际上体现 了布劳一以贯之 的、 嬗 变 孜孜以求的理论 目标 : 他力求提出一个关 于社会结构 的系统 理 论 , 是 , 在 两种 理 论 中所 采 取 的立 场 和 但 他 布劳 的社会 冲突和社会变迁思想 的嬗变主要 表 策略却是迥然不同的。 本文拟以布劳对社会冲突和社 现为分析视角 的变化 , 交换理论重点考察社会冲突和 会变 迁 的解 释作 为对象 进行考 察 , 以求 发 现其 思想 的 变迁 的内在 动 力 , 注 重 的是 过 程 , 角 是从 微 观 到 它 视 连续性 及其 嬗变 。 宏 观 的结 合 ; 而宏 观 结构 理论 则 主要考 察 社会 限制 与 社 会机 会对 社 会 冲突 与变 迁 的影 响 , 重视 的是结 构 它 两种理论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 性因素 , 考察的视角则是纯粹宏观的。 进 行阐释的连续性 ( ) 一 交换 理论 交换 理论 对 社 会 冲 突 和变 迁 的解 释 注 重 的是 社 交 换 理论 和宏 观 结构 理 论对 社 会 冲 突 和社 会 变 会冲突的心理过程 、 文化价值因素以及社会变迁 的机 迁 的 阐述 的一致 性在 于 , 它们 都 是从 对权 力 的考察 中 制 , 换理 论 认 为 , 交 引起 社会 冲突 和 变迁 的原 因有 两 来分析冲突 , 特别是群体冲突。 类: 其一存在 于合法权威和权力的辩证关 系中 ; 其二 在布 劳 的交换 理论 中 , 力是 中心概 念 之 一 。他 存在 于宏观交换结构所 赖以存在的价值观和制度化 权 认 为 对 立 的辩 证 力 量 内在 于 权 力 和权 威 的所 有 微 观 之 问的矛盾 之 中 。 和宏观关系之 中, 他把合法性权威 的形成过程与群体 1在布 劳 的交 换 理 论 中 , 力被 定 义 为个 人 或 群 . 权 内部 对抗 力量 的 出现 当作 推 动 群体 运 动 的两 个 重要 体 不顾 他 人反 抗 而将 自己 的意志 强加 于他 人 的能 力 , 因素 , 这两个因素此消彼长、 相互影响, 促使群体运动 它以其强制性为特征 , 而权威则是指群体 中的一种合 过程 中出现整合与冲突交互替代的辩证特点。 法 的, 即合乎群体 规范的权力 , 它的实施无须借 助强 布劳的宏观结构理论同样关注权力 以及他对社会 制 。 布劳用基本交换原理来解释复杂系统中对立倾向 关系的作用 ,他认为权力是获取各种资源和特权的一 的产生 。在社 会交 换 过程 中 , 分化 最终 根 源 于交 权力
20 0 9年 8月
社会 科学 家
S OCI AL S CⅢ NTI T s
Au . o 9 g, 0 2
( 8期 , 第 总第 18期 ) 4
【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eபைடு நூலகம்ea o18 No8G n rl .4 ) N
冲突与变迁思想在布劳理论中的嬗变
从交换理论到宏观结构理论
一
一
、
收稿 日期 :0 9-7 1 20 - — 0 0 作者简介 : 龙书芹(93 )女 , 17一 , 江苏涟水人 , 东南大学人文学 院社 会学系讲师 , 社会学博 士 , 研究方 向: 社会学理论 、 社会学方 法、 家庭与人 口问题 等。
43
换各方所拥有的资源不平衡 。 社会交换是通过竞争得 义 , 人们可以预先掌握各种交换关系中社会公认的报酬 以实现的 , 而竞争则使那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 期待 、 惠标准 、 互 回报价值 以及公 平准则 ) 和制度化 ( 制 的人在群体 中获得较高的交换地位 , 他们可以有较多 度化的核心部分是在共享价值观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 的 自由来选择交换对象 , 而与之形成对照的其他成员 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 的问题 和 静遍的规 范 ) 这两个概念 只得屈 居 于较低 的交 换 地位 , 自己的交换 对 象 没有 来分析宏 观过程 ,从而将 微观领 域和宏观 领域沟通起 对 选择余地 , 当资源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 , 社会 出现 来 , 通过揭示 这两个概 念 的矛 盾 , 出了宏 观层次 并且 指 下列情形 : 即资源地位较低的人发现用依从换来的好 上社会过程的辩证性 质( 贾春增 , 0 。 2 8) 布劳认为 , 0 宏观 处大于拒绝交换所带来的损失 , 而资源地位较高的人 交换结构所赖以存在的价值观和制度化之间永远存在 也认为 自己提供的资源与换取的依从至少是价值相 着矛盾 , 表现为价值观的内涵永远不可能全部通过明确 当的, 因此遵 循 互 惠 和 公平 规 范 , 体 中便 形 成 了对 的制度 化形 式加以表达 , 一些基本 的价值 和理想未 群 总有 权 力结 构 的集 体 赞 同 , 而确 立 了权 威 的合法 性 。如 能实现 , 从 现行制度总会在某些 方面不能满足价值观所确 布劳所言 :权威依靠一个下级 的集体的共同规范 , 定的报酬 , “ 这 或者是违背了其 中的互惠和公平准则 , , 因此 些 共 同规 范 强 制 它 的个 体 成 员们 遵 从 一个 上 级 的命 “ 使现存制度合法化的文化价值本身包含了他们的潜在 令 ” ,使一个上级 的影 响权力合法化的社会规范和 毁 灭的种子 ”, 【“ l 】 【制度确立 的过程 中就 已经包含 了制度毁 1 】 价值把这种权力改造成了权威” 。因此 , 【 ” 对权力情境 灭的因素 , 所以, 价值观和现行制度的矛盾将导致社会 的共 同意义 和集 体 规范是 形成合 法权威 的基 础 。 另 冲突 , 但 由此推动着制度 的变革 。 方面 , 权力 的剥 削 性 的使 用也 会 引起社 会 的非 难 和 因此 , 这就是 布劳所描绘 的社会 变迁 的辩证过程 : 反抗 , 因此 , 即使在合法权威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冲突和反抗是一种再生力量 ,他向一个社会结构中注 的可 能 , 当那 些 服从 于权 力 的人 经 验 到被 剥 削 和 被 入新 的活 力并成为社会 再组 的基础 ,他起着 社会变化 “ 压 迫 的共 同情感 时 , 就会 产生对权 力 的反抗 ”】 剥 削 的一 种催 化剂或启 动机制 的作用 。而在成功 的反抗 中 [ 1 。“ 被 经验 到 的条 件 取决 于两 个 系列 的社会 期望 : 从权 所 建立 的权 威将建立新 的社 会安排 ,在建立 的过程 中 服 力的群体或群体们的期望 , 这些期望决定着他们怎样 将创造新的不满,社会组织的任何形式都有可能引起 对 确定 的服从 做 出反 应 ; 有 掌权 者 的期望 , 些期 要 求再组 的问题 和冲突 , 还 这 反抗 兴起 , 成功 的反 抗按照他 望决定着他要求服从 的程度”。 [ 1 】 们 自己的纲领和利益 重新组织 社会生 活 的模 式 ,重新 前者 可 以称为 群体成 员的报酬期 待结构 ,后者 指 组成的社会秩序对其他群体具有不利 的后果 ,从建立 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当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了 了该 秩序 的群体本 身看 ,有 时甚 至也会 由未 曾预料到 变化 , 不再符合群体成员的报酬期待 , 或者群体成员的 的不利之处 , 这就为更新的反抗提供了诱因。 报酬期待结构发生了变化 ,原有的报酬结构已经不再 ( ) 观结构 理论 二 宏 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就会使得某些参与交换的成员 在 宏 观结构理 论 中 , 劳 以社会 接 触机 会来 解 释 布 感 到对 方没有 履行互 惠义务 , 自己在交 换 中付 出 的代 人 际 冲突 , 以权力 的不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