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合集下载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不仅如此,这三大部门各自内部也会发生显 著的结构性变动,其变动趋势是:制造业上升幅 度最大,大约占工业部门份额上升的2/3;在制造 业内部,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部门增长得 最快,其在整个制造业总产值和劳动力中占的相 对份额都是上升的,相反,一些传统生产部门的 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则是下降的;在服务部门内 部,教育、科研和政府部门的相对份额趋于上升。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法则 钱纳里标准结构 霍夫曼系数
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早在17世纪,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 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 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 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1、从与发达地区比较看,落 后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产 业结构较为落后,第二、三产业 比重较低,特别是西藏、贵州等 地,其产业结构层次低。2000年, 第 一 产 业 占 GDP 的 比 重 , 全 国 为 15.9%,东部为11.9%,西部在20% 以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全 国为50.9%,东部为51.4%,西部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 占GDP的比重,全国为33.6%,东 部为40.2%,西部为31.1%。
而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可以 使各区域都获得比较利益,从而使 大区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得以健康、 快速发展。这样的区域产业结构就 是合理的。
产业关联标准
区域内部各产业关联度越大,区域经济凝聚力越强, 则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也越大,这样相互配合、相互衔接、 比例适当的产业布局在一个区域内能获得聚集经济效益。 各产业之间彼此提供获取正外部经济的利益,可以降低生 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 之间是否协调显得特别重要。

区域经济学要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要点总结

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

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德国学者-杜能《孤立国》)2:工业区位论(德国学者-韦伯)生产成本最低点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

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

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

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3:运输区位论(美国学者-胡佛)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的转化2:中心地理论3:区位经济学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1)杜能于《孤立国》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取决于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第三章 产业结构

第三章 产业结构


19世纪90 年 代 20世纪20 年 代 1960-1965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42.7 72 21 13



38 30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36.3 17.9 44.1 15 42 28
28.1 37.7 34.2 11.2 41.3 47.5 55 29 2 22 31 38 23 40 60 27 7 2 34 34 26 39 59 72 74
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力的比
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产业: (工业)工业化初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中
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也有上升的趋势, 不过初期的上升比较明显,后趋于下降的趋势,应该 说工业收入的比重上升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劳动力就业 比重的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的比重则一直处于上升的 趋势,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收入在 国民收入的比重开始上升,并不断超过工业收 入。(可以用产业所占比重的结构图表示)
小结: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发展规律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看 1 、以农业为主导 2 、纺织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3 、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 阶段 4 、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为主导的阶段 5 、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6 、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7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2—5可以概括为
2、Moore(摩尔)结构变化值指标
约翰.H.摩尔,“产出结构变化的测量”,《收入和财富评论》,1987 年3月。
该指标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以向量空间中夹 角为基础,将产业共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 量,把两个时期两组向量间的夹角作为象征产业结 构变化程度的指标,当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 额发生变化时,它与其产业(向量)的夹角就会发 生变化,把所有的夹角变化累计起来,就可以得到 整个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该指标称 为Moore(摩尔)结构变化值。

发展经济学29题答案(资料)

发展经济学29题答案(资料)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1.收入低2.生产率水平低下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生产率差距。

3.经济结构中,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化,又往往反映在城乡之间的分化上。

4.人口问题突出人口基数大,人口质量差,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

5.生活水平低下居住条件艰苦,卫生保健水平差,文盲率和半文盲率高、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和预期工作年限低等6.各项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建设都未充分完全的建立起来;7.政府公共职能有待加强;8.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依赖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9.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而处于依附地位等。

2.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资本能否促进资本投资的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2.劳动力劳动力对生产的贡献,不仅仅取决于其投入的多寡,更在于投入生产的劳动力本身的素质。

在探讨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素质时,3.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4.健康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健康的劳动者,将比非健康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也是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一个基础条件。

5.劳动力的数量,对经济发展也有着两方面的影响:劳动力是生产投入的基本要素,劳动力稀缺会造成要素投入不足,从而阻碍经济增长;但劳动力数量过大,也会带来要素组合比例失调,就业压力加大,人口赡养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对经济成长形成阻碍。

6.技术现代生产中,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越了资本,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7.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的丰欠,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8.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这三个方面。

3.试论述张培刚教授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工业化的含义他指出:工业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不论处于哪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都有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要求;同时,工业化也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模式,工业化不仅意味着工业部门自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还包括农业部门也完成工业化的过程这一要求。

经济地理学(1).(DOC)

经济地理学(1).(DOC)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载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3.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4.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来的。

5.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提出科学鉴定科学系统的经济地理学。

6.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6.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7.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学科体系: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9.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1.区位:在本书中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4.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空间和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习题经济地理学(供参考)

习题经济地理学(供参考)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 B.奇泽姆 C.罗蒙诺索夫 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和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临汾的资料

临汾的资料

临汾规划的思考经济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低,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科学、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总体上,临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仍属于山西的欠发达地区,仍处于攻坚克难、负重爬坡的阶段。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60:36;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41。

2000年底,临汾市GDP达170.3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3、4、4、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115.2%。

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自治区219地市中,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居第78、131、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比例为13.1:52.1:34.8;工业以煤炭、焦化、冶金、铸造、建材、纺织、机械为支柱,重型化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9。

市域地形呈两山夹盆地分布的“凹”字形态,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

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中部南同蒲、大运沿线为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17县市(区)中平川7县市GDP 占79.9%,东西两山则贫困落后。

城市东西向架子较长,予留用地多且不规整,工业布局不够紧凑。

尤其污染大的工业较分散,不能集中进行污染治理,同类的工业又无法进行协作生产。

仓库数目众多,内容重复,地、市、县三级自成体系,部分特殊仓库混杂于工厂、居住用地之中。

②城市用地过大,用地比例失调。

工业用地人均38m2,居住生活用地人均47.6m2,而公共绿地人均仅1.6m2,道路广场人均7.04m2。

③城市道路功能不明确;城市道路负荷不均,主要交通干道的线型和路面质量差,机动车道窄;铁路干线分割城市;城市交通管理不善。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简答篇:1、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书本P4(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引入经济活动区位论,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二战后,开始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跳出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的联系和协调程度;20世纪50年代后,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关注,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课题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一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60年代末,行为主义的结果更加接近于现实;6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90年代以来的研究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2、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书本P10①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和第四次产业。

②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发生,既包括单独研究也包括综合研究。

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和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3、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书本P19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4、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同第三题)5、简述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

书本P35一般而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①在区位目标上,前者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后者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②在具体目标上,前者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后者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风险率、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③前者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后者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内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4区位因子的演变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5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5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7集市的特征7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7企业成长动因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7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7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8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8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8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8集聚机制及其成因8扩散机制及其成因8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9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9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9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经济区划的原则9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9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10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10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10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10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区域

区域

区域:区域是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区域的特征:地域性或空间性独立性或疆域性开放性完整性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的,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经济区域的特点: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商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创新能力的集中性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新区域经济观: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21世纪最佳的区域经济模式经济特区的发展区域经济的案例分析也要体现新的区域经济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程的制约和影响主要研究内容: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趋于空间的地域及其组成单元区域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政策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位置.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指某一经济体及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具体表现为空间的位置区位单位: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区位布局的主体,它可以是一个工业的整体,也可指一个工厂公司大楼.区位因子: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区位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科斯密,古典区位论,探讨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最低化杜能,农业区位论,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杜能圈: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的空间配置杜能圈的理论的含义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在什么地方种植什么作物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P=p-(c+t)R(单位面积上的趣味地租)=(P-C-Kt)Q K距离城(市场)的距离杜能认为运费T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运费决定基本方向,同时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应该考虑在内(生产成本的节约)如果集聚节约额比运费(劳动非)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

安徽省高二下学期3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高二下学期3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15题详解】
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修建水库都是工程措施,ABC错误;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可以让防灾有法可以,属于防洪的非工程措施,D正确;故选D。
【点睛】大坝修建之后的综合效益: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
二、综合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万山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地处川渝东出通江达海、沪杭西进黔滇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商贸发达。2009年万山区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图是万山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下图是“2019年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北京、天津、河北B.北京、河北、天津
C.天津、河北、北京D.河北、天津、北京
11.图中X不可能表示( )
A.资源B.劳动力C.资金D.农产品
【答案】10. D11. C
【4题详解】
由材料“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可知,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A正确;该地区地质灾害较少,B错误;该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C错误;改善生产条件对于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现小流域坝系工程提前利用受益,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
读我国“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重点发展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基地( )
A.甲地夏季昼最长,太阳能最丰富B.丙地位于第一阶梯,风能较丰富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三(次)产业——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为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服务和 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产业:
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应、仓储 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
游、咨询、信息、地质普查 提高科技文化和居民素质部门: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
育、社会福利 为社会公共服务: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
1、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市场机制带动产业结构演进
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政府干预引导产业结构演进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 ——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等手段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演变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佩第—克拉克定理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2)品种结构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籼改粳 杂粮 花卉园艺 优质果、蔬 乳类 特种水产品
(3)地区结构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三节 第二产业及其布局
第二产业,按克拉克分类,是以矿产品或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 深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组装)业以及高 新技术工业等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第三产业转移,形成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库兹涅茨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 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4章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1、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因素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1.引言1.1 概述历史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时间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它涵盖了从人类社会起源至今的各个阶段和领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到科技等方面的演进和变革。

历史发展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预测历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般规律是指在历史发展的整体中存在的相对稳定、普遍适用的规律性倾向。

这些规律超越了特定的时代和地域,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例如,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形态。

此外,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经济的不发达、阶级的分化和政治的不稳定都是历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特殊规律则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规律性倾向。

这些规律是对一般规律的具体应用和延伸,深入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殊发展趋势。

例如,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它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又如,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它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国力的提升。

通过对历史发展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趋势,为我们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提供科学指导。

因此,本文旨在对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理性和全面的历史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从定义、举例说明以及结论等方面对这些规律进行具体论述,以期对读者的思维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它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本文将按照这个结构来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述,介绍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 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 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 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 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 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 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 的首选产业。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国内生产 产该种产 条件日益 品的条件 改善,产 成熟后, 品生产成 以国内产 本降低, 品满足需 市场竞争 求,替代 力加强, 进口产品; 产品转而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

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

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

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贸易利益?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

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

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

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

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

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

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变化: 1)进口阶段。

在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靠进口满足需求; 2)国内替代阶段。

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生产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 3)出口阶段。

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

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行发展形态。

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是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

日本是这一模式成功的典型。

日本从纺织工业开始进行工业化,然后实行重工业化。

产业结构下游化,技术集约化规律讲到工业化后期,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发达经济体中,技术创新驱动知识创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经济的阶段,而知识经济之后的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中的主产业。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

产业结构下游化的突出表现是实业逐步让位于服务产业。

如从总体发展来看,相对于农业和工业等生产部门,商业等流通部门的地位逐步上升;其后,相对于实体经济,金融产业等经济方式成为现代经济的中心;再次,服务业的地位:如从业人员数量、层次,吸纳社会资本的总量,资金流量和行业利润率等进一步上升。

产业结构下游化源于需求结构的上游化高档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需要也不断提高。

人们在生活中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在总体支出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则会大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

中韩比较
中国
1978-1984年是我国经济从文革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8%提高到1984年的32%,同期第二产业下降了5%,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

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

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2%左右。

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7%。

在这个时期,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就业的压力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

1993-1996年及以后一段时间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加强,使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了6%。

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跌至20%,第二产业的比重接近49%,第三产业下降至31%。

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明显地具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征,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韩国
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和资本不足型经济”,韩国的政府和经济学界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繁荣的,必须由国家来规划产业结构目标。

鉴于当时国际环境处于冷战时期,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国内“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韩国政府决定充分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将经济开发战略由“出口主导型”发展为“重化工业化”。

把产业重心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外汇获得率高、对其它工业部门的关联效果大、能够吸引大量劳动力、较容易建成、在短时期内能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部门,确定钢铁、非铁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学、水泥、陶瓷器及纤维工业等10大战略产业实行重点投资,各方面给予优惠,使这些产业带动出口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现,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受到普遍的重视,韩国政府在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目标,加速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使得汽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成为韩国的主要工业,产业结构
更为优化。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