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

合集下载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普及班)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普及班)
• ①面色;
• ②舌色; • ③脉象; • ④胸部的感觉。
心藏神的定义
• 心藏神主要是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 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的人体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的功能。
经典论述
明· 张介宾《类经· 脏象类》
•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 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有一理而应万 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 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如《医 贯· 形景图》说:“膈膜之下有胃, 盛受饮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 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在五属土, 在阴阳中属阴中至阴,是人体最 重要的脏器之一。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1.主运化
• 2.主升清 • 3.主统血
1.主运化
• 运化——运送消化之意。 • (1)运化水谷——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 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 三个阶段:①帮助胃肠将食物分解成精微 和糟粕两部分。②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 微。③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 • (2)运化水液——脾有吸收、输布水液。 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心血
• 心血,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内含 营气与津液,主要有滋养心神的作用。 • 心血充足,则心神得到充分滋养,精神安 详而思维敏锐。 •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神虚弱,日间思想 难于集中,健忘,疲惫,思维能力低下, 夜间难于入眠,或入睡也梦扰纷纭。
心阴心阳
• 心的阴阳根于肾,对心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是通过心阴与心阳 的平衡,或偏盛或偏衰来体现的。 • 心阳促进心的活动,升散,兴奋和温煦作 用。 • 心阴促进心的宁静,内守,抑制与制约阳 热的功能。 • 心阴与心阳相反,相互制约,以达到心脏 阴阳的相对平衡。
《内经》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又称“藏象学说”、“脏腑学说”。

中国传统医学中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即人体的内部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在体外的各种表象。

目录1英文对照2简介3脏象学说的定义4研究方向及应用5中医学理论中的脏象学说6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1. 6.1 1、心的主导地位2. 6.2 2、十二脏不分贵贱3. 6.3 3、十二脏相互为用1英文对照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doctrine of viscerastate;doctrine of the visceral state2简介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象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脏象学说的定义“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

“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者组合,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由之可见,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来了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4研究方向及应用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

古代脏与藏字相通,又称藏象学说。

藏指藏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各种征象。

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配合六腑,联系皮、肉、筋、骨、脉及目、舌、口、鼻、耳等组织,这样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按照脏象学说的理论,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肝与胆相络属,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脾与胃相络属,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肾与膀胱相络属,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

五脏

2.中医肾的组成 主体--肾 内系--膀胱、骨、耳、二阴、唾、发、志、恐 外应--水、北、冬、寒、黑、咸
(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
概念:肾具有贮存,封藏先后天精气的生理功能。
藏-闭藏、贮存 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 物质(如: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精以作用分 等) 狭义-生殖之精
形象-体内脏腑的形态
现象-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
(二)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 中 心、结合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以 及 三、中医学研究脏腑的主要方法 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由表知里
活体观察法
以象测脏
第一节
一、肾
(一)概述 1.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阴脏、阴中之阴 藏精、主水、主纳气
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1)运化水谷 脾运化水谷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消化-帮助胃肠将饮食分解为精微,糟粕
运化水谷 ②吸收-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③运输-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往全身
脾运途径
①上输于肺 ②直接输往全身(经络)
(2)运化水液:
脾气健运
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水液
下输于肾,肾气化水液
升清降浊,水液环流
下面将脾的整个运化功能综合阐述如下: 脾 气 健 运 谷化 精、气、血津液化生有源,水液代谢正常 人体营 精生 养充分,生命力强盛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 水行 生化之源”。
三、命门的功 能
(一)主生殖
(二)调节全身阴阳之枢纽
二、脾
(一)概述
1.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一、脏腑(脏象)学说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胆属表,肝属于里,内藏精汁来源于肝,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化生及排泄畅通。

肾与膀胱:(实证用药:肾畅通;虚证用药:肝肾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脏象学说-五脏六腑

脏象学说-五脏六腑
心血充盈 心气充沛 面色红润光泽, 舌红活荣润, 脉和缓有力, 节律整齐
脉道通利
病理表现
心血亏虚
面白无华 脉道空虚舌淡白 脉细弱无力
心气不足
血脉受阻
面色灰暗、唇舌青紫有瘀点、 脉律不齐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 唇 青 紫
面唇舌晦暗(灰黑)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心主神明
肝 失 疏 泄
脾 升 胃 降 失 常
肝气犯胃 胃失和降
脘腹胀满 呃逆嗳气
胆 汁 分 泌 排 失 常
饮 食 物 消 化 吸 收 失 常
肝气犯脾
眩晕飱泄
脾不升清
胁胀痛、口苦、厌食油腻、 黄疸食欲不振。
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的输布
肝 主 疏 泄 气 机 调 畅
气行则血行,推动血液运行
气行则津行,促进津液输布
调 畅 精 神 情 志
心 情 舒 畅 精 神 愉 快
病理方面
肝 失 疏 泄
气 机 失 调
气 血 失 和
情志抑郁多 疑善虑 闷闷不乐善 叹息 情绪激动
肝气郁结
郁闷不乐 多疑善虑 善太息
肝气亢奋
性情急躁易怒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脾胃升降协调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促 进 饮 食 物 消 化
疏泄胆汁,促进分泌 排泄胆汁
生理功能
3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 行气体交换后,再将含有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
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血液循环
肺主呼吸
生成宗气贯心脉,助心行血
气体交换化浊血为清血,助心化血
病理表现:
气 机 失 调 心 悸 、 胸 闷 、 唇 青 、 舌 紫 。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 第三章 藏象(脏象)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 第三章 藏象(脏象)
剩余部分 水谷之精 脏腑之精 五脏六腑

肾 藏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物质基础 充养培育
后天之精
肾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所藏之精,又称为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 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参与血液生成和提高机体抗 病能力的生理作用。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 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主要依赖脾气的气化和升清以及脾阳的温煦作用。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包括“化”和“运”两个过程。 “化”
脾阳的温煦 饮食物 脾气的气化 水谷精微
“运”
全身
心肺
水谷 受纳 胃 腐熟 小肠 受盛化物 水谷精微 糟粕 脾 升清 “散精”
气血
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之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 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饮食物
消化吸收 转输
水谷精微
“后天之本”
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胃
“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纳——受纳、固摄
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清气 (肺) 下归 防止呼吸表浅 肾 (摄纳)
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二)肾与“体华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在体合骨 2.肾其华在发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4.肾在志为恐 5.肾在液为唾 6.肾与冬季通应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心失温煦-心肾阳虚-心悸胸闷,面白肢冷,水肿等 肾阳虚 脾失温煦-脾肾阳虚-腹中冷痛,下利清谷 ,四肢不温等 肺失摄纳-肾不纳气-腰膝酸软,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
由于肾阴、肾阳是全身阴液、阳气的根本,所以 ,肾中阴阳亏虚,若不及时纠正,必然导致其他脏腑 的阴阳失调而产生各种病变,反之,其他脏腑的阴阳 虚衰,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肾中阴阳的亏损,故有 “久病及肾”之说; 因此,对于慢性虚损性病变,补肾是根本之治。
即所谓思虑伤脾。
5.脾在液为涎:为唾液中粘稠而少沫的部分,有助于食
物吞咽和消化作用。
三、肺
(一)概述
1.肺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阳脏,阳中之阴。 肺
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
2.肺的组成
主体--肺 肺 内系--大肠、皮、鼻、涕、毛、魄、悲 外应--金、西、秋、燥、白、辛
3.肺的运动形式及生理特性
尿少、水肿、腰以下为甚, 肾阳衰微, 膀胱开合失职 腰酸重,肢冷神疲或尿多、 膀胱失约 失禁
3.肾主纳气
概念:肾有帮助肺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经上行入肺 肾纳气 肾主封藏,摄纳
病理:肾气亏虚
摄纳无力 肺气浮于上 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肾主纳气的理论价值是指导我们对气喘病的辨 证治疗。)
制 约 互 用
由于肾阴、肾阳是人体阴液、阳气的根本,因此, 肾阴、肾阳亏虚、往往会影响其他脏腑而产生相应的病 变。
肾阴虚——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酸腿软,阳事易兴, 遗精早泄,脉细数。 肾阳虚——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酸腿软,阴部清冷, 性功能减退,脉无力而迟缓。
肝失滋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等 肾阴虚 心阴失养-心肾不交-心烦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肺失滋养-肺肾阴虚-干咳无痰,潮热盗汗,咽干形瘦等

脏象

脏象

2、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和布散的 作用;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和通降的 作用。 肺气的宣发作用主要表现: (1)呼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浊气,完成气体交换 (2)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 面,外达皮毛; (3)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司开合,防御外邪,温 养肌表,维持体温的恒定,调节汗孔开合,控制 汗液的排泄。
3、心开窍于舌 理解:——心之气血盛衰及其功能正常与否可从舌的变化反应出来。 其依据 (1)心主血脉,舌体血管丰富,且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反应心 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2)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 (3)舌与语言、声音有关; (4)舌还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舌为口中的实体感受器官,不是孔窍,又有“心寄窍于耳”之说。 4、心在液为汗 理解: 汗液作用(1)调节体温,保持阴液与阳气的平衡;(2)排出废物 与邪气;(3)滋润体表,润泽皮肤。 其依据:(1)汗血同源;(2)心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受心神 的主宰与调节。 附: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其作用:代心受邪。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含义: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水谷粗微,并转 输、布散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作用: 1)消化谷物,吸收精微 谷物入胃,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变为食 糜,下送小肠作进一步消化。其过程必须依赖脾 气的推动激发作用,谷物才被消化,而转成精微。 2)转输和布散水谷精微 途径:一脾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注入心脉,化生 气血,营养全身;二是通过脾的直接布散作用 (脾气散精),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三、脾 概述: 脾的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脾气主升;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和主统血。 脾为“仓廪之官”——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 物 的吸收以及转输布散。 脾为“后天之本”——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 维 持后天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 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脾与志、形、窍、液的关系:脾在志为思,在体合 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 脾在五行中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相通应, 与胃相表里。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概说一.脏象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与外的现象。

脏象:(1)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与外的征象。

(2)“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脏”外在反映。

(3)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二.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1)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2)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3)脏腑的概念虽然是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形态结构之象而确定的,但在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赋予脏腑概念的内涵主要是以整体功能为基础,通过生命活动之象而确定的。

(4)脏腑是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综合概念,它源于古代解剖,而又高于解剖;不仅具有解剖学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功能模型。

(5)五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的总称。

脏通藏,有贮藏至意,为精气贮藏之所。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藏精气”.即化生和贮藏精、气、血和津液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

五脏主藏精气,精气盈满为宜.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五脏贮藏精气,勿使妄泄,故称五脏藏精气而不泻。

(6)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之合称。

腑通府有府库之意,乃水谷盛存之处。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六腑主传导,在消化水谷过程中,虚实更替,实则水谷充盈,虚则水谷排空.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六腑受纳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故称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7)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之总称。

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它们形成结构多为中空,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多主藏精气,与腑有别而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其中脑位于颅腔,胆和女子胞位于腹腔,髓居骨中,骨与脉又又属形体。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一、脏象学说的定义“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

“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者组合,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由之可见,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来了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二、脏象学说的基础脏象学说的基础是脏腑,脏腑,是机体内脏的总称,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研究的内容是内脏的解剖学知识,是比较单纯的,而脏象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内脏的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所以用脏腑二字是概括不了这一章的内容,只有脏象学说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章的全貌,故我们把这一章的题目定为“脏象”或“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为了便于说明各个脏腑的具体情况,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即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前人把心包列入又称六脏,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病变基本同于心脏,故历来把它属于心,仍称五脏。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无三焦称五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具有传化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这里指的“满”、“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如唐代医学家王冰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胞宫。

“奇”是异,“恒”为常之意,奇恒之腑就是异常之腑,就是奇特的腑、不寻常的腑,说它奇特、不寻常是因为这一类腑在形态上似腑,而功能上似脏,即不同于一般的六腑,故称“奇恒之腑”。

脏腑理论(藏象)

脏腑理论(藏象)
且不与其他脏腑相配合,故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
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 脏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体内的脏 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在生理、病理上有 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脏腑与体表的皮、肉、 脉、筋、骨等形体组织及目、耳、鼻、口、 舌、前后二阴等五官九窍也有着不可分割 的关系。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主要功能
2.主神志:又称心藏神
– “神”:广义、狭义
– 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大脑对 外界事物的反映,但藏象学说则认为与 五脏有关,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情神之所舍也”。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心 在志、体、窍、液
–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以 营养全身的功能。
– 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的 推动,同时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 的通利。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主要功能
1.主血脉:
– 心气充沛,血脉充盈,血行流畅,则脉象和 缓有力;
– 心血不足,血脉空虚,血流不畅,则 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
小肠 主要功能
2.泌清别浊
– “泌”,即分泌;“别”乃分别。泌清别浊,就是
分清别浊之意。
– 小肠承受来自胃中的饮食后,在进一步消化过 程中,加以分清别浊:其中清者,即精微物质,经 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其糟柏部分,下 注于大肠、其水液部分,泌入膀胱。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心小肠 辨 证

中医脏腑阴阳两轮图

中医脏腑阴阳两轮图

中医脏腑阴阳两轮图前言:中医阴阳两轮图,只有先读懂了它,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解自然,理解宇宙。

那么此图具体有什么意义呢?图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1.形象地解释了“脏象”。

何为“脏象”?简而言之,就是五脏对应大自然的事物或者现象。

我们都知道,五脏,对应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我们先从左轮(在图右侧)开始看。

从图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出:肾阴,水之象,就好比“地下水”,藏于地下。

而肝呢,五行属木,木之象,肾阴通过“木”的生发作用,由下向上传导,然后通过“树叶”的“蒸腾”作用,继续向上升成为“水气”,而水气(即肾阴)则继续上升,融入大气。

那么“水气”有什么作用呢?第一,用来“济”太阳的热,使之不至于过热,就是我们常说的肾水济心火。

有些失眠证属心肾不交。

所谓心肾不交,就是由于肾水无法济到心火,导致阴虚火旺。

治法呢,不能一味地降心火,最重要的还是滋肾阴。

第二,肾阴向上传输,又能补充心血,滋养心阴,补充太阳的能量,太阳就是心之象。

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左轮”前一半的过程,它是上升的过程,说的是“水”(阴分)的传输过程。

传到心的地方就产生变化了。

为什么变化了呢?因为心是“体阴而用阳”,就好比一个火球,里面却是靠油燃烧,从而产生热量。

“油”就是心血、心阴。

所以心脏是传输过程中第一个转折点。

因心脏“体阴而用阳的”特殊性,接下来的传输的介质,变成了“热能”,也就是“心火”的传输。

那么接下来以“热(火)”的角度,来看后一半的过程。

心者,日之象,其散发的热量由上往下,传输至胃,使其有良好的腐熟能力。

所谓“中焦如沤”。

胃为土之象,没有太阳的热量,就像极寒天气下的土地,冰冻成块,无法腐熟食物。

从临床中可以发现,胃部怕冷,吃完东西肚子胀,消化不了,可以考虑用强心、补充心气的方法。

胃接收食物,经过胆、小肠等消化吸收,再把精华物质、以及太阳的热能传到地下,以滋肾阴、以暖肾水,使之不至于过寒。

这才是心肾相交的完整过程。

4第三章脏象六腑

4第三章脏象六腑

象:
第二节
六 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第二节 六 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总的生理功能特点:传化物 传化物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气机)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气机)
一、胆
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 特点:胆气以下降为顺; 胆汁的排泄,依赖肝气的疏泄 肝气的疏泄作用。 肝气的疏泄 胆又是奇恒之腑.
二、女子胞
女子胞,即子宫,又称胞宫、子脏。
(一)生理功能 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
(二)女子胞与五脏和经脉的关系 1.肾中精气,主生殖---天癸的作用 肾中精气,主生殖-----天癸的作用 肾中精气 2.肝调节生殖---肝气肝血的作用 肝调节生殖---肝气肝血的作用 肝调节生殖---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 女子胞的总称。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同脏(主藏精气)。
一、脑
《素问·五脏别论》 :“余闻方士 ,或以 脑髓为脏 ,或以肠胃为脏 ,或以为腑 ,敢 问更相反 ,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 ,愿闻其 说。”
脑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将脑的生 将脑的生 理功能分属于五脏。 理功能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 志。”(《素问·宣明五气篇》)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肺与大肠关系示意图
肺气肃降,肺津下润,有助于大肠传化糟粕

大肠传化通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利呼吸
大肠
(三)脾与胃
纳运相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

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脾运化

摄血
四、 肝脏
位于腹腔,居膈下, 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
肝脏主管疏通体内运行通道,疏散体内壅郁阻滞, 保证运行机制的正常。
2、主藏血: 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
疏泄
(三)、生理特征:
1、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肝主升、主动(木) 体阴用阳 。
(二)、生理功能: 1、主血:
(1) 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
变化为红色的血液。
(2)主行血 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
2、主脉: 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
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3、藏神:
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三)生理特性:
1、主温煦
(1)温煦全身 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2)温暖肾水
吸入自然之清气,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2、主宣降 : 肺气宣发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1)精气神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 微物质。 (2)脏腑功能活动又促进了精气神的生成、 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
三、藏与阴阳的关系 阴
脏腑
五脏
五脏
肝脾肾
个体
心阴
阳 六腑 心肺 心阳
四、藏与五行的关系
五脏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五)肾 1、主要生理功能 、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藏精、 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 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 肾阴 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 濡润、成形和制约阳热的作用。 濡润、成形和制约阳热的作用。 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 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 肾阳 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 推动、 推动、兴奋和化气的作用。 先天之本: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 先天之本 : 由于肾藏有 “ 先天之精 ” , 为 脏腑阴阳之本, 生命之源, 故称肾为“ 脏腑阴阳之本 , 生命之源 , 故称肾为 “ 先 天之本” 天之本”。
二、血液 血液是运行于脉管中的赤色液态物质。 血液是运行于脉管中的赤色液态物质。 生成:水谷精气(营气和津液);肾精。 生成:水谷精气(营气和津液);肾精。 );肾精 运行: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 运行: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 肺主气 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 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津液 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器官组织的 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其中清者为饮,浊者为液。 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其中清者为饮,浊者为液。 代谢: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代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四)肺 1、主要生理功能 、 (1)主气、司呼吸 )主气、 主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宣发即宣布发散;肃降即清肃下降。 )主宣发肃降:宣发即宣布发散;肃降即清肃下降。 宣发表现:排浊气;水谷精微和津液; 宣发表现:排浊气;水谷精微和津液;卫气 肃降表现:吸清气;水谷精微和津液;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肃降表现:吸清气;水谷精微和津液; (3)通调水道:疏通调节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通调水道:疏通调节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 (1)主皮毛 ) (2)开窍于鼻 )

脏象

脏象

通达全身各组织器官
运输
具体过程:
食物 经胃的受纳腐熟 食糜 浊 下传小肠, 经脾气作用 清 之 精微部分 精气血津液 小 肠 的经 吸脾 收气 输的 送激 至发 其、 它转 四输 脏, 。
生理意义
脾为消化系的主要代表,与胃肠等配合完 成复杂的消化功能
•脾吸收的精微物质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
表现:消化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充足,内 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在 液 为 涎
含 义:脾与五液中的涎有密切关系。涎 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 并转输布散。 生理意义: 涎为脾阴所化,经脾气运化至口腔有润泽口 腔,助食吞咽等作用。正常情况下,涎上 注于口而不溢于口外。
病 理 意 义
脾胃不和 —— 口涎自出 脾阴虚 —— 涎液减少而口干
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长夏——炎热多雨——天阳下迫 湿为热蒸 脾与长夏 地气上腾 蕴酿生化 同气相求 故相通应 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
生理意义: 长夏之季,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 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
病理意义
长夏—— 脾弱者易为湿伤——身热不扬、肢 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 治疗:除湿热自退
主统血
主运化
含义: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即谷精)和津的生理功能。 意义: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 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 运化食物 生理过程 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
含义: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 的功能。 二个环节: 1.磨谷消食: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化为精微和糟粕 吸收 2. 精微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上归于肺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 都属于心。 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 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 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 可见面色光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血瘀 则面色青紫等。
二、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由于肺位最高, 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 邪侵,故又称“娇藏”。为魄之处、气之主, 在五行属金。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 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 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 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 开窍于鼻,在志 为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 大肠为表里。
(4)朝百脉、主治节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 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一是肺主呼吸 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 主呼吸 地一呼一吸; 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 身的气机 气机,即是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 气机 三是由于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 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血液的运行; 血液的运行 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 津液的 输布、运行和排泄。 输布、运行和排泄 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 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1.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 广义的神,是指整 广义的神 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表现于外的 “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也 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 狭义的神,即是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 狭义的神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神志”。
2.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朝,即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即是指全 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 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 血的运行,又依赖 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的运行 血的运行 于气的推动 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至全身。肺 气的推动 主一身之气,由于肺主呼吸 肺主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 肺主呼吸 全身的气 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 调节。
2.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3)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 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 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 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 肺主宣发,不但 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 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 肺气肃降,不但 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 成之源,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 出体外。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膻中”,是 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在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 经络学说 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为脏。 但在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中,认为心包络是心之外围, 藏象学说 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邪侵袭于心,首先 包络受病。 在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 温病学说 谵语等症,称之为“热人心包”或“蒙蔽心 包”。
1.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 大脑的生理功 大脑 能,即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早在《内经》已 有明确的论述。 但在中医学脏象中则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 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 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 五脏 主要归属于心 能。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 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 常。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 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


藏象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 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是基于 “有诸内, 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 的结果,必然大大地超越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 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 因此,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 等脏腑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 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 相同。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 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 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2.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主宣发和肃降 所谓“宣发”,即是宣发和布散,也就是 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 布散。所谓“肃 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 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 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方面: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 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 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 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 将代 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一、心
1.2 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 “喜”有关。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 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 忧、思、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喜,一般说来,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 良性 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是,喜乐 喜乐 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 过度 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 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五志过极
2.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 肺主一身之气 所主。 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方面,特别 气的生成 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 水谷精气相结合。 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的气机具 全身的气机具 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 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脏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 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 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 宰的作用。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 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 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 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阐释的。
一、心
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圆而尖长, 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 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称为 “君主之官”。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 血脉,二是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 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 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 故心与小 肠相为表里。
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上认为主 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 心气充沛 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 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光泽,脉 象和缓有力等外在的表现。 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 血液本身的充 血液本身 盈。如果血衰少,血脉空虚,同样也能直接影 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 所以,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1.2 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2)在液为汗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 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汗液的排泄,还有赖 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 泄;腠理闭,则无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 汗 津 血 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 心 主,故有“汗为心之液 汗为心之液”之称。 汗为心之液
(1)主气、司呼吸
肺主呼吸之气 即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 肺的呼吸 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 呼吸 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 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着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调节着 气的生成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 气的升降出入 的正常进行。 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 畅的根本条件。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1.2 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 主司味觉和表达语 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 言,依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味觉的改 变和舌强语謇等病理现象。 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 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 气血的运行 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和判断心主血脉
(2)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 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二是由于肺位最高,为华盖之脏,故将肺 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 向下布散。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 吸道的洁净。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宣发与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 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 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 的病变,而出现喘、 咳、肺气上逆之证。
2.2 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忧 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则肺在志为 忧。 忧和悲同属肺志。忧愁和悲伤,均 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 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 (2)在液为涕 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 泽鼻窍的功能。
2.2 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 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律液的温养和润泽, 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由于肺主气属卫, 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4)在窍为鼻 肺开窍鼻为肺之窍”,“喉 为肺之门户”的说法。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 都是肺气的作用。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 精气;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 水谷; 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 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 谷直接接触,而是一 个相对密闭的组织 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 的作用,因而称为奇恒之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