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设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原则和使用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组装、调试简单的传感器装置。
2.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提高传感器应用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知识,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分享成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课程,以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需引导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传感器的定义、功能及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2. 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传感器连接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自动门控制系统- 温湿度监测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4.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 传感器数据采集的方法与设备-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 数据可视化展示5. 传感器创新实践-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项目- 制作传感器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合作、交流与分享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第二课时: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结合教材实例进行分析第三课时: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参观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第四课时: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实践操作与讨论第五课时:传感器创新实践,分组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选用原则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传感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M4
平时表现
20%
A-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认真,积极主动;B-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有积极性;C-遵守纪律,缺勤不到20%;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主动性;D-纪律性差,缺勤超过30%;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积极不主动;
11
M4
实验和口头报告
50%
A-传感器设计完整,性能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正确。B-传感器设计较为完整,性能比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为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内容表述较为清晰准确,回答问题较为正确。C-传感器设计基本完整,性能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基本流畅,内容表述基本清晰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D-传感器设计不完整,性能不符合要求,实验结果不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不流畅,内容表述不清晰准确,回答问题不正确。
4
M2
平时表现
20%
A-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认真,积极主动;B-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有积极性;C-遵守纪律,缺勤不到20%;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主动性;D-纪律性差,缺勤超过30%;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积极不主动;
5
M2
实验和口头报告
50%
A-传感器设计完整,性能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正确。B-传感器设计较为完整,性能比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为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内容表述较为清晰准确,回答问题较为正确。C-传感器设计基本完整,性能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基本流畅,内容表述基本清晰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D-传感器设计不完整,性能不符合要求,实验结果不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不流畅,内容表述不清晰准确,回答问题不正确。
传感器相关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相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掌握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相关的基础电路,如信号放大、滤波和线性化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搭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性能和选用合适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传感器相关仪器和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或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新技术和新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相关知识,具备初步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特点及应用场景2. 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接口技术3. 传感器相关电路- 信号放大、滤波和线性化电路-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与搭建4. 实践操作- 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搭建- 分析传感器性能,选用合适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5. 教学案例与拓展- 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进行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应用领域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常见传感器特点及应用场景分析第三周: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学习第四周:传感器相关电路设计与搭建第五周:实践操作(数据采集与智能控制系统搭建)第六周:教学案例与拓展,总结与反思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传感器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传感器课程设计教程
传感器课程设计教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见传感器的特性和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传感器的概念,了解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应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传感器系统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和维护。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理解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
3.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化设备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2.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3.能够对传感器系统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见传感器的特性和应用方法。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1章传感器概述1.1 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1.2 传感器的分类和性能指标1.3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第2章电阻式传感器2.1 应变片传感器2.2 热敏电阻传感器2.3 光敏电阻传感器第3章电容式传感器3.1 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3.2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第4章电感式传感器4.1 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4.2 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第5章磁电式传感器5.1 霍尔传感器5.2 磁敏传感器第6章光电传感器6.1 光敏二极管传感器6.2 光电晶体管传感器6.3 光电耦合器传感器第7章超声波传感器7.1 超声波传感器的基本原理7.2 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第8章传感器系统的应用8.1 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8.2 传感器在智能化设备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传感器课程设计自我总结
传感器课程设计自我总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应用,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
–理解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和信号处理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传感器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能够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感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常见传感器:详细讲解各种常见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和信号处理方法:介绍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技术,包括模拟量接口、数字量接口等;讲解信号处理方法,如滤波、放大、采样等。
4.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讲解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安装方式、调试方法和维护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传感器的安装和维护。
5.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理解和应用案例。
3.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传感器课程设计20页
传感器课程设计20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进行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参数和应用领域。
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效应、光电效应等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传感器的性能参数:灵敏度、迟滞、重复性、线性度、分辨力等参数的定义和计算。
3.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传感器应用案例。
4.传感器选型、安装和调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了解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5.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技术:了解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方式,掌握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传感器应用案例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传感器教材,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感器课程设计分工
传感器课程设计分工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3.理解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和数据转换过程。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传感器;2.能够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验证传感器的性能和效果;3.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具备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原理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传感器的原理:讲解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特点;3.传感器的应用:分析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如温度传感器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光线传感器在自动开关灯中的应用等;4.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和数据转换:介绍传感器与控制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以及数据转换过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作用;3.实验法:安排课后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传感器的性能;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实验结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作为主教材,辅助学生学习;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4.实验设备:准备传感器实验套件,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
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3.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并理解其影响传感器性能的因素;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2.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及其配套设备;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4.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传感器应用项目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能够从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传感器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全面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在工程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紧密联系课本内容,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传感器基本概念:传感器定义、分类、特点及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工作原理3. 传感器性能参数及测试方法:灵敏度、精度、线性度、重复性等参数的测试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性能参数与测试方法4. 传感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介绍传感器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应用实例5. 传感器选型与配套设备: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及其配套设备;-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选型与配套设备6. 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教材章节:第六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7. 传感器实践操作:开展团队协作,完成传感器应用项目的实践操作;- 教材章节:第七章 传感器实践操作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前四章节内容,共计12学时,进行理论教学;2. 第五、六章节内容,共计6学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3. 第七章节内容,共计6学时,开展团队协作项目实践。
利用传感器课程设计
利用传感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利用传感器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种类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3)熟悉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路的连接和编程。
2.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2)能够对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3)能够利用传感器和微控制器设计简单的智能控制系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精神;(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传感器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工作原理、分类及性能指标。
2.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学习各种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3.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传感器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路的连接和编程:学习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编程实现传感器的控制。
5.传感器实验:进行传感器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实验法:进行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要求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传感器课设报告(一)
传感器课设报告
引言
- 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 说明本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传感器的种类及原理
- 详细介绍常见的传感器种类,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阐述每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传感器的选型与设计
- 分析传感器选型的要点,如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等
- 讨论传感器的设计要点,如接口选择、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
传感器课设实例
- 介绍一个传感器课设的具体案例
- 分析课设的目标和要求
- 阐述该课设中所使用的传感器选择、设计、优化过程
传感器课设实验结果分析
-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分析实验结果,并评价传感器的性能
- 探讨实验结果对传感器应用的启示
传感器的未来发展
- 展望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 探讨传感器在智能化、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 对传感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结论
- 总结本报告的主要内容
- 强调传感器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 提出对传感器课设及相关技术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罗列本报告中涉及的相关文献及资料
以上是传感器课设报告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感器课程设计学生总结
传感器课程设计学生总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理解各种传感器的特点和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传感器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和地位。
2.常见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详细讲解各种常见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类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3.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教授传感器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传感器实验操作:安排一系列传感器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种传感器的理解和应用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感器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
4.实验法:安排一系列传感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各类传感器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传感器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各种传感器设备和实验器材,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什么是传感器课程设计
什么是传感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种类、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传感器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传感器知识。
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种类、工作原理和特性。
3.学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4.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实验。
5.具备分析传感器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会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未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沟通协调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种类、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定义、作用、性能指标等。
2.常见传感器的种类: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3.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式、电容式、光电式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传感器的应用案例: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鼓励学生就传感器应用案例展开讨论,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不同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国家战略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学科,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合作与交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传感器在智能家电、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传感器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3.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中的作用;-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 导入: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新课:讲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常见传感器;- 作业:搜集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第二课时: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新课:分析各领域传感器应用案例,讨论其优缺点;- 活动: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传感器设计课课程设计
传感器设计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设计和实现简单的传感器电路;–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特性,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电阻式、电容式、霍尔效应式等传感器的原理。
3.传感器的设计方法:介绍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传感器选型、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
4.传感器的实验技能:介绍传感器的实验技能,包括传感器实验的步骤、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材,如《传感器设计与应用》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传感器技术手册》等。
江苏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
江苏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2. 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等;3. 学会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并理解其与被测物理量的关系;4. 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原则,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传感器电路;2. 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传感器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3. 能够解决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传感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应用领域及发展现状;- 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讲解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等传感器的原理及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工作原理3. 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介绍信号处理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4. 传感器选型与应用:阐述传感器选型原则,分析典型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选型与应用5. 传感器实验:设计实验项目,包括传感器电路搭建、数据采集与分析;-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实验6. 传感器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感器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进行,共计16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加深对传感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于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关于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3.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科学探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传感器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学以致用的意识;3.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探究领域,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提高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3. 传感器的使用与数据处理- 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传感器数据的可视化与解读4. 传感器实验与实践活动- 设计简单传感器实验,如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光敏传感器控制灯光等-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传感器的工作特点与应用场景- 团队协作完成传感器创新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让学生对传感器有初步了解。
传感器方面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方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理解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并能阐述其工作原理及用途。
3. 引导学生掌握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处理方法,学会运用简单的电路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读取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感器选型、连接和使用,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传感器的实际应用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合作学习。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功能与分类-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性能参数- 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见传感器介绍:-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式、压电式等- 光敏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3. 传感器信号处理:- 传感器信号的读取与转换方法- 简单电路的设计与搭建: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 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 传感器应用实例:- 实例分析: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 传感器选型、连接与使用方法-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5.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传感器应用项目- 动手制作简单的传感器装置,如温度控制器、光线报警器等- 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简单的传感器课程设计
简单的传感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传感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掌握使用简单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理解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简单的传感器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简单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和重要性。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讲解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如光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让学生理解传感器是如何将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的。
3.传感器的应用:介绍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自动门、智能家居等,让学生感受传感器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简单的传感器,体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就传感器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传感器相关知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的传感器技术相关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简单的传感器设备,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3.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感器技术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技术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讲解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工作原理3. 传感器技术应用:分析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技术应用4.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如何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5. 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前景;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6. 传感器实验与制作:动手实践,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感器实验与制作教学内容按照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应用和实验制作的顺序进行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传感器技术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电路,实现特定功能。
3. 学生了解传感器在课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组员共同设计、实施和优化课程项目。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在课程项目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和科技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用传感器介绍:- 光电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声音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3. 传感器电路设计:-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式- 电路图的绘制和解读- 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课程项目实践:- 项目主题: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项目目标:实现温度、湿度、光线和声音的实时监测- 项目实施:分组合作,设计并搭建传感器电路,编写程序,实现功能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二课时:常用传感器介绍,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 第三课时:传感器电路设计,学习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法- 第四课时:课程项目实践,分组进行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及其应用”章节相关,涵盖了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应用和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班级:测控1141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张立新冯璐撰写日期: 2013年12月19日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要求 (1)1.1 实验目的 (1)1.2 实验内容 (1)1.3 实验要求 (1)第二章CSY2001B使用说明 (2)2.1 详细参数 (2)2.2 使用说明 (2)2.3 操作须知 (4)第三章磁电式传感器介绍 (5)3.1 磁电式传感器的构成 (5)3.2 磁电式传感器的原理 (5)3.3 磁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7)第四章磁电式传感器实验 (8)4.1 实验所需模块介绍 (8)4.2 霍尔传感器—直流特性 (10)4.3 霍尔传感器—交流特性 (11)4.4 霍尔传感器—振幅测量 (12)总结 (14)参考文献 (15)附录磁电式传感器实物连线图 (16)第一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要求1.1 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测控系统的设计能力。
2.系统训练典型传感器的应用能力。
3.提高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的调试能力。
4.重点掌握典型传感器的应用方法、测量范围、应用电路以及检测精度与误差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和操作方法。
1.2 实验内容1.提出总体设计方案。
2.应用传感器实验设备与自制电路系统进行设计。
3.系统硬件电路调试。
4.撰写课程设计论文。
5.完成课程设计答辩。
1.3 实验要求1.课程设计题目的方案及论证由学生自选完成。
2.完成各传感器性能、参数、工作原理的分析。
(要求画电路图,电源除外)3.掌握各式传感器标定方法及应用注意事项。
4.掌握传感器设计应用的环境和对象。
5.设计结束学生应撰写课程设计论文一份,并完成课程设计答辩。
第二章CSY2001B使用说明2.1 详细参数大型桌式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采用完全模块化组合方式。
主机包含实验所需的各种信号激励控制源、仪表显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及传感器动、静态实验机构。
每个实验模块包含实验处理电路、一种或一类传感器及实验执行机构,可按实验所需灵活组合。
位移机构采用进口精密导轨组成,能确保纯直线性位移,以真实地反映传感器的性能。
KYCSY2001B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台适用于各大专院校开设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机械电子工程”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
2.2 使用说明CSY系列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台为完全模块式结构,分主机、实验模块和实验桌三部分。
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分为基本型和增强性两种配置。
主机由实验工作平台,传感器综合系统、高稳定交、直流信号源,温控电加热源,旋转源、位移机构、振动机构、仪表显示、电动气压源、数据采集处理和通信系统(RS232接口)、实验软件等组成。
全套13个实验模块中均包含一种或一类传感器及实验所需的电路和执行机构(位移装置均由进口精密导轨组成,以确保纯直线性位移),实验时模块可按实验要求灵活组合,仪器性能稳定可靠,方便实用。
主机配置:1. 直流稳压电源:(传感器工作直流激励源与实验模块工作电源)±2V~±10V分五档输出,最大输出电流1.5A±15V(±12V)、最大输出电流1.5A;激光器电源。
2.音频信号源:(传感器工作交流激励源)0.4KHz-10KHz输出连续可调,最大Vp-p值20V。
LV端口功率输出,最大输出电流1.5A3.低频信号源:(供主机位移平台与双平行悬臂梁振动激励,实现传感器动态测试)1Hz~30Hz输出,连续可调,最大输出电流1.5A,最大Vp-p值20V,激振I(双平行悬臂梁)、激振II(圆形位移平台)的振动源。
转换钮子开关的作用:(请特别注意)当倒向V0侧时,低频信号源正常使用,V0端输出低频信号,倒向Vi侧时,断开低频信号电路,V0 端无低频信号输出,停止激振Ⅰ、Ⅱ的激励。
Vi作为电流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输出端仍为V0端。
激振不工作时激振选择开关应位于置中位置。
4.温控电加热源:(温度传感器加热源)由E分度热电偶控温的300W电加热炉,最高控制炉温400℃,实验控温≤200℃。
交流220V插口提供电炉加热电源,作为温度传感器热源、及热电偶测温、标定和传感器温度效应的温度源等。
5.旋转源:(光电、电涡流传感器测转速之用)低噪声旋转电机,转速0-2400转/分,连续可调。
(特别注意:电机不工作时钮子开关应置于“关”,否则直流稳压电源负电源会无输出)。
6.气压源:(提供压力传感器气压源)电动气泵:气压输出应≤40KP,连续可调,使用时请注意控制气压。
手动加压气囊:可加压至满量程40KP,通过减压阀调节气压值。
仪表显示部分:1.电压/频率表1/2位数字表、电压显示分0~2V、0~20V两档。
频率显示分0~2KHz、0~20KHz两档,灵敏度≤50mv。
2.数字式温度表(E分度)温度显:0-800℃(用其他热电偶测温时应查对相应的热电偶分度表)。
3.气压表0-40KP(0-300mmHg)显示。
磁电式、压电加速度、半导体应变(2片)、金属箔式应变(工作片4片,温度补偿片2片)、衍射光栅(增强型)。
双平行悬臂梁旁的支柱安装有螺旋测微仪,可带动悬臂梁上下位移。
圆形位移(振动)平台旁的支架可安装电感、电容、霍尔、光纤、电涡流等传感器探头,在平台振动时进行动态实验。
2.3 操作须知1. 使用本仪器前,请先熟悉仪器的基本状况,对各传感器激励信号的大小、信号源、显示仪表、位移及振动机构的工作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主机面板上的纽子开关都应选择好正确的倒向。
2. 了解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合适的信号激励源→传感器→处理电路(传感器状态调节机构)→仪表显示(数据采集或图象显示)。
3.实验操作时,在用实验连接线接好各系统并确认无误后方可打开电源,各信号源之间严禁用连接线短路,主机与实验模块的直流电源连接线插头与插座连接时尤要注意标志端对准后插入,如开机后发现信号灯、数字表有异常状况,应立即关机,查清原因后再进行实验。
4.实验连接线插头为灯笼状簧片结构,插入插孔即能保证接触良好,不须旋转锁紧,使用时应避免摇晃。
为延长使用寿命,操作时请捏住插头连接叠插。
5.实验指导中的“注意事项”不可忽略。
传感器的激励信号不准随意加大,否则可能会造成传感器永久性的损坏。
6.本实验仪为教学实验用仪器,而非测量用仪器,各传感器在其工作范围内有一定的线性和精度,但不能保证在整个信号变化范围都是呈线性变化。
限于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只能做为定性演示(如湿敏、气敏传感器),能完成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内容,则整台仪器正常。
7.本仪器的工作环境温度≤40℃,需防尘。
第三章磁电式传感器介绍磁电式传感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输入运动速度变换成感应电势输出,是一种有源传感器。
它不需要辅助电源,就能把被测对象的机械能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信号。
并且,它具有双向转换特性,利用其逆转换效应可构成力矩发生器和电磁激振器等。
有时磁电式传感器也称作电动式或感应式传感器,它只适合进行动态测量。
由于它有较大的输出功率,故配用电路较简单;零位及性能稳定;工作频带一般为10~1000Hz。
3.1 磁电式传感器的构成磁电式传感器构成:磁路系统、线圈1.磁路系统由它产生恒定直流磁场。
为了减小传感器的体积,一般都采用永久磁铁。
2.线圈由它运动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作为一个完整的磁电式传感器,除了磁路系统和线圈外,还有一些其它元件,如壳体、支承、阻尼器、接线装置等。
3.2 磁电式传感器的原理1.工作原理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3-1 所示,它主要由旋转的触发轮(被等分的齿轮盘,上面有多齿或缺齿)和相对静止的感应线圈两部分组成。
当柴油机运行时,触发轮与传感器之间的间隙周期性变化,磁通量也会以同样的周期变化,从而在线圈中感应出近似正弦波的电压信号。
图3-1磁电式传感器磁电式转速传感器是以磁电感应为基本原理来实现转速测量的。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由铁芯、磁钢、感应线圈等部件组成的,测量对象转动时,转速传感器的线圈会产生磁力线,齿轮转动会切割磁力线,磁路由于磁阻变化,在感应线圈内产生电动势。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的感应电势产生的电压大小,和被测对象转速有关,被测物体的转速越快输出的电压也就越大,也就是说输出电压和转速成正比。
但是在被测物体的转速超过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时,磁路损耗会过大,使得输出电势饱甚至是锐减。
2.输出特性由磁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可知,其产生的交流电压信号的频率与齿轮转速和齿数成正比。
在齿数确定的情况下,传感器线圈输出的电压频率正比于齿轮的转速,其关系为式中,n 为发动机转速r/ s;z 为触发轮被等分的齿数;f 为磁电式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频率Hz 。
磁电式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不仅与传感器和触发轮间的间隙( d )有关,而且与n 有关。
为了设计合理的磁电式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本研究在不同的d 以及n 条件下,通过大量的试验测出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特性。
在不同的n 条件下,7 X 传感器输出峰值电压与d 的关系;在不同的d 条件下,7 X 传感器输出峰值电压与n 的关系。
48 X 传感器输出峰值电压信号特征也如此。
从而可以看出,在同一d 条件下,传感器输出的峰值电压随n 升高而增大;在同一n 条件下,d 越小, 其输出峰值电压越高。
由此可以拟合出传感器的输出峰值电压特性为式中,V 为传感器输出峰值电压V;n 为发动机转速r/ s;d 为传感器与触发轮间的间隙mm;K 为与传感器有关的参数。
3.3 磁电式传感器的应用磁电式传感器主要用于振动测量。
其中惯性式传感器不需要静止的基座作为参考基准,它直接安装在振动体上进行测量,因而在地面振动测量及机载振动监视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章磁电式传感器实验4.1 实验所需模块介绍1.相敏检波器顾名思义,就是对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位进行检波。
在实际应用中,这两个信号往往是同频的,或者是互为倍数。
检波以后的输出以同相信号(相位差=0)为最大,相位差=90时为零,在这之间则与COS甲成比例。
这种电路具有明显的特点,即能对噪声有相当的抑制作用。
相敏检波电路是具有鉴别调制信号相位和选频能力的检波电路,如图4-1所示。
图4-1相敏检波电路对于不同载波频率的信号它都以同样方式对它们整流,以恢复调制信号,这就是说它不具有鉴别信号的能力。
为了使检波电路具有判别信号相位和频率的能力,提高抗干扰能力,需采用相敏检波电路。
2.差动放大器差动放大电路又叫差分电路,他不仅能有效的放大直流信号,而且能有效的减小由于电源波动和晶体管随温度变化多引起的零点漂移,因而获得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大量的应用于集成运放电路,他常被用作多级放大器的前置级。
差动放大原理电路如图Z0501所示。
它由两个对称的共射信号从两管的基极输入,从两管的集电极输出,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