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globalrisks2010
管理学院《风险管理(初级)》考试试卷(257)
管理学院《风险管理(初级)》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2分,每题1分)1. 行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主要侧重于微观审慎监管,而忽视了行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行为风险管理也存在不足。
2. 各国政府可通过增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损失系统能力来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负外部性问题。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负外部性问题,各国政府主要采取两种措施来解决:①通过增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损失系统能力来降低风险;②通过建立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恢复和处置框架,来减少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破产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3. 在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指标中,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4.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董事会在考虑利益相关者期望、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
它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董事会在考虑利益相关者期望、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风险管理的底线。
5. 国别评级和压力测试系统是国别风险管理的重要IT支持系统,必要时国别风险敞口统计分析系统和限额管理系统也将有助于国别风险管理的系统流程化和自动化。
2010 年10 月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第2-3章
2010年10月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第二章:系统流动性风险:提高机构和市场的抵御能力新闻发布要点作者:Jeanne Gobat、Alexandre Chailloux、Simon Gray、Andy Jobst、KazuhiroMasaki、Hiroko Oura和Mark Stone要点•日益依赖短期批发融资导致全球危机期间流动性风险不断增加,对此金融机构和监管者未能予以注意。
•需要改善回购市场上的担保品估值方法。
另外,应鼓励在进行回购交易时更多地使用中央对手方。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最近提出的建议有助于增加流动性缓冲,并降低银行对期限错配风险的暴露。
•流动性指导原则应以某种形式覆盖那些促成期限转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新的流动性监管规定应考虑到融资风险的跨境和跨币种方面。
多家金融机构无力对融资进行展期或获得新的短期融资,是本次危机的一大鲜明特征。
各国特别是先进国家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短期市场融资的依赖增加了,因而在流动性枯竭时这些市场面临相当大的风险。
通过回购操作进行的有担保贷款大量增长,促进了融资市场。
一个未被关注的事实是,批发资金提供者已发生变化——银行不再在中介所需无担保资金方面发挥核心作用,相反,诸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其他机构日益成为资金的提供者,而传统的、更为稳定的存款者未起到这种作用。
更多使用低质量证券作为担保融资的担保品所带来的风险也被低估。
另外,危机表明,监管者和银行自身低估了依赖跨境融资带来的风险。
本章概述了处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综合方法。
2政策建议:本章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包括以下方面:•政策制定者应完善担保融资市场的担保品估值和保证金缴纳方法。
重要的是对出售担保品可能花费的时间作出现实的假设,更为频繁地调整担保品以避免现金突然短缺的问题。
监管者还应鼓励市场在完整的信贷周期内对担保品定值,以防止在价值高时出现过度融资。
此外,金融监管者应定期核定银行的融资担保品定价模型。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五)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五)2010-5-17四、慢性病虽然前段时间H1N1病毒的广泛传播再次将全球传染性疾病所产生的影响置于显著地位,但另一种全球医疗卫生风险凸显了解决慢性病蔓延的迫切性。
正如《全球风险展望》和风险关联图所显示的一样,慢性病(或非传染性疾病(NCD),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部分慢性肺部疾病和可预防型癌症)与财政危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食品、饮水和能源安全等其他全球风险高度相关。
慢性疾病的治疗成本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上升,同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现出上升势头,这主要是由人口结构和饮食变化引起的,由此导致某些人将慢性病称之为“静悄悄的”流行病。
虽然慢性病与发达国家肥胖症患者增多有关,但慢性病引发的死亡病例中有80%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
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外,收入偏低是其他国家慢性病引发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幸的是,在那些地区慢性病的死亡率到2030年可能会超过传染病的死亡率。
2005年由慢性病引发的3500万死亡病例中,有一半死者的年龄低于70岁,同时有一半为女性。
在未来10年,如果慢性病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预计非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的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分别增加27%、25%和21%,这三个地区慢性病患者将占全球慢性病人总量的75%。
慢性病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发展援助的减少已经导致许多国家在医疗方面的公共支出大幅下降。
当资金有限时,政府通常会以牺牲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代价,重点关注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相一致的基础医疗服务。
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部分非洲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将在未来几十年经历一次历史性变革。
传染病、妊娠期和围产期条件恶劣以及营养不良引发的死亡人数将在未来10年减少3%。
然而,同期慢性病引发的死亡人数可能增加71%。
在受贫困和社会分裂困扰的国家,如果无法保证民众的基本健康和防范健康风险,那么经济发展就将受到制约,并且威胁到社会福利和稳定。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三)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三)2010-4-19二、财政危机与失业金融危机在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中触发了一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信心危机。
中央银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预措施来确保市场流动性供应,防止系统性崩溃。
为了应对随后发生的全球经济衰退,很多国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一揽子刺激措施来拉动需求。
虽然政府干预至关重要,但是各国政府需要避免其行为成为下一轮危机的主要诱因。
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在经济状况正常时就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虽然干预措施在当时非常必要,但是市场干预成本,加之养老和医疗等长期支出负担使得一些主要经济体在财政状况降至历史最弱水平之际,债务规模还在不断增加。
总体来看,目前G20预算赤字占整体GDP的比例已经达到7.9%3。
除个别国家外,大型发达经济体受财政危机的冲击最严重。
据IMF预计,G20中的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占GDP的平均比例将从危机前的2007年的78%上升到2014年的118%。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债务规模较小、受银行业危机冲击不大的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保持稳定。
IMF预计,2007-2014年期间,G20中的新兴经济体政府债务占GDP的平均比例不会超过40%。
与上世纪80-90年代期间危机不同的是,新兴经济体并非本轮全球财政危机的诱因。
目前各国政府,尤其是美国和英国政府面临着一系列艰难抉择,所有这些决定都会对未来的全球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恰当的确定财政刺激政策逐步、可信地退出的时机,既要确保经济复苏势头不会遭到破坏,同时又不能退出得太晚,以免财政赤字引发市场对主权债务恶化的担忧,也不会促使资金流向安全资产,以避免资金和信心受到打击。
政府需要制定可靠的退出策略,并与投资者和纳税人进行有效沟通。
社会保障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21世纪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疲软的财政状况和当前社会支出所带来的长期压力是一项巨大考验。
计算当代人和未来几代人面临的财政负担(主要计算社会保障和政府支持的医疗保健支出)的“代际法”(generational approach)揭示了我们面临巨大的财政缺口。
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
风险应对网络倡议
由世界经济论坛
与以下机构联合撰写:
威达信公司 瑞士再保险公司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风险管理中心 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
世界经济论坛 2011年1月
作者认为,本报告所依据或包含的信息来源都是准确可靠的。然而,对于从第三方获取的任何信息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都未经单独核实,也未曾明确或暗示性发表声明或担保。此外,本报告包含的声明是在一定假设基础上对 未来事件的预测,其内容可能与历史事实或当前事实并无直接关系。这些声明涉及已知和未知风险,不确定性因素 和不能详尽的其他因素。由于编写该报告的相关机构的运营环境在不断变化,同时新的风险不断涌现,我们提醒读 者不要过分依赖这些内容。无论是出现新信息、新事件或任何其他原因,参与编写该报告的公司都没有义务公开修 订或更新任何内容,也不承担他人因使用本报告的信息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关注全 球主要风险之间的重要关系,激励大家群策群力,努 力提高全球系统的抵御风险的整体能力。
在2011年于达沃斯-克洛斯特斯召开的世界经济 论坛年会上,论坛扩大了在全球风险方面的工作范 围,推出了风险应对网络(RRN)。该风险应对网络 (RRN)建立在对《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第六版》的 理解基础上,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和相关方提供一个平 台,有助于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努力创造一个 更加安全、更具创新力和抵御力更强的世界。
资金紧缩/ 信贷紧缩 资产价格崩盘
全球化退缩
全球失衡和货币波动 消费价格波动大
能源价格波动大
商品价格波动大
经济差异
传染性疾病
人口挑战
移民
水资源安全
食品安全
慢性疾病 空气污染
气候变化
电梯检验员培训视频同步讲解
2017年电梯检验员考试培训视频讲义二0一七年四月目录第一讲法律责任、风险意识及执业素养 (12)第一章特种设备检验人员的法律责任 (12)第一节责任 (12)第二节法律责任 (12)第三节民事责任 (12)第四节行政责任 (13)第五节刑事责任 (13)第二章特种设备检验人员的风险意识 (15)第一节风险(RISK) (15)第二节意识 (15)第三章特种设备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 (16)第一节职业 (16)第二节素养 (17)第二讲电梯检验安全与防护知识 (18)第一章电梯现场检验的特点及存在的风险隐患类型 (18)第一节电梯现场检验的特点及风险类型 (18)第二节电梯现场检验人数及身体要求 (19)第二章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检验的风险源及安全防护要求 (19)第三章机房、轿顶、底坑及井道风险及安全要求 (20)第四章装载装置及电气项目风险源及安全防护要求 (22)第三讲电梯相关法规知识概览 (23)第一章电梯相关法规知识概览(1) (23)第一节电梯检验员相关职责 (23)第二节电梯检验人员应具备基本条件 (23)第三节电梯检验人员工作环境 (23)第四节电梯检验员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24)第五节电梯检验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 (24)第六节电梯检验员应具备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 (25)第二章电梯相关法规知识概览(2) (26)第一节中国电梯法规标准框架层次 (26)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31)第三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35)第四节事故调查处理 (36)第五节电梯生产许可及有关要求 (38)第七节电梯使用管理要求 (58)第四讲电梯的相关标准知识 (61)第一章标准的基础知识 (61)第一节标准的定义 (61)第二节标准分类 (61)第二章提高在用电梯安全性的方法--GB24804-2009简介 (62)第一节范围 (62)第二节规范性引用文件 (62)第三节术语和定义 (62)第四节主要危险列表 (62)第五节安全要求和/或保护措施 (62)第六节安全措施和/或保护装置的检验 (72)第七节技术文件 (72)第三章电梯安全要求-GB24803.1-2009简介 (72)第一节范围 (72)第二节规范性引用文件 (73)第三节术语、定义和缩写 (73)第四节途径和方法 (73)第五节电梯基本安全要求的理解和执行 (73)第六节电梯基本安全要求 (73)6.1与处于不同位置人员相关的通用电梯基本安全要求 (73)6.2 与接近电梯的人员相关的电梯基本安全要求 (75)6.3 与位于入口处人员相关的电梯基本安全要求 (75)6.4 与运载装置内人员相关的电梯基本安全要求 (75)6.5 与工作区域内人员相关的电梯基本安全要求 (77)第四章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风险评价和降低的方法-GB/T 20900-2007简介 (78)第一节标准范围 (78)第二节术语和定义 (78)表C.1 严重程度 (79)表C.2 概率等级 (79)第三节基本原则 (79)3.1 安全的概念 (79)3.2 风险评价的概念 (80)第四节风险分析程序 (80)第五节降低风险-保护措施 (86)第五章安装于现有建筑物中的新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28621-2012简介 (87)第一节范围 (87)第二节规范性引用文件(略) (87)第三节术语与定义 (87)3.1 现有建筑物 (87)3.2 可移动止停装置 (87)3.3 触发装置 (89)3.4 止动钳 (89)3.5 预触发停止系统 (89)第四节重大危险清单 (89)第五节安全要求和/或保护措施 (90)5.1 有孔的电梯井道壁 (90)5.2 轿厢与对重(或平衡重)的间距 (90)5.3 在分离井道内的对重(或平衡重) (90)5.4 井道内滑轮 (90)5.6 轿顶护栏 (93)5.7 减小的底部间距 (94)5.8 护脚板 (94)5.9 机房的高度 (95)5.10 机房门的高度 (95)5.11 机房活板门的尺寸 (95)5.12 滑轮间的高度 (95)5.13 滑轮间活板门的尺寸 (95)5.14 层门高度 (95)第六节使用信息 (95)第五讲电梯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96)第一章:电梯的定义 (96)第二章两大产品系列 (97)第三章: 三种主要驱动类型 (97)第四章四个主要参数 (99)第五章五项工作条件 (102)第六章六个特点 (103)第六讲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相关安全要求 (104)第一章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基本组成 (104)第一节曳引驱动电梯 (104)第二节强制驱动电梯 (104)第二章井道和机房/机器设备间的结构组成和相关安全要求 (105)第一节机房 (105)第二节井道 (105)第三节检修门、井道安全门和检修活板门 (105)第三章曳引系统、导向系统、门系统、轿厢系统、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系统 (106)第一节曳引系统 (106)1.曳引机 (107)2.制动器 (109)第二节导向系统 (115)第三节门系统 (116)第四节轿厢系统 (118)第五节重量平衡系统 (123)第六节电力拖动系统 (126)第七节电气控制系统 (126)第八节安全保护系统 (130)1.限速器、安全钳 (131)2.轿厢上行超速保护 (135)3.缓冲器 (136)4.门锁装置 (136)5.端站保护 (138)6.井道内隔障 (138)8.紧急报警装置 (139)第七讲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结构组成、原理及相关安全要求 (139)第一章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基本组成 (139)第一节按装配方式 (139)第二节按工作系统和结构装置 (139)第二章相邻区域(出入口、机房/驱动站/转向站等)的相关安全要求 (140)第一节自由空间 (140)1.建筑物结构与自动扶梯之间的距离 (140)2.自动扶梯出入口的畅通区域 (141)第二节相关安全要求 (142)1.建筑物的防护措施 (142)2.机房的安全要求 (144)第三节结构组成和/或工作原理及相关安全要求 (146)1.金属结构 (146)2.导轨系统 (146)3.驱动装置 (147)4.梯级系统 (150)5.扶手装置 (153)6.梳齿板 (155)7.润滑装置 (156)8.电气控制系统 (156)9.监控和安全装置 (157)第八讲液压电梯原理及检验 (162)第一章液压电梯优缺点 (162)第一节现代液压电梯优缺点 (162)第二章液压电梯组成结构 (163)第三章液压电梯基础知识(一) (164)第一节液压传动 (164)第二节液压油 (164)2.1 液压油性质 (164)2.2 粘度 (164)2.3 粘温特性 (165)2.4 各种液压泵适用的液压油粘度范围 (165)第三节压力单位换算 (165)第四节液压电梯---结构特点--组成结构 (165)第五节液压电梯---结构特点--整体布局 (166)1.液压电梯的整体布置 (166)第六节液压电梯---结构特点–液压阀油缸和附件 (166)第四章液压电梯基础知识(二) (167)第一节液压传动系统组成 (167)1.液压阀 (167)2.截止阀 (167)3.单向阀 (168)5.节流阀 (169)6.调速阀 (170)7.手动操作紧急下降阀 (170)8.手动泵 (170)9.单作用液压缸 (170)10.液压软管 (171)第二节驱动特点-- 容积调速 (171)第三节驱动特点–节流调速 (172)第四节液压电梯---液压系统安全保护 (174)1.满载压力 (174)2.液压油过热保护 (175)3.液压管路和电气线路的敷设要求 (175)4.液压系统滤油器 (175)5.液压系统压力检查 (175)6.防沉降措施的保护目的 (175)7.电气防沉降系统 (177)8.电气防沉降系统扩展说明 (177)9.开锁区 (177)10.极限开关 (177)11.缓冲器 (178)12.停止主机及检查停止状态 (178)第五章液压电梯检验检测检规 (179)第六章液压电梯总结复习 (182)1.什么是液压电梯 (182)2.什么是开锁区域 (182)3.简述液压电梯防沉降措施的保护目的 (182)4.简述液压电梯电气防沉降措施。
2011年国家风险分析报告解读
附:2011年国家风险分析报告解读2011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在进行持续风险跟踪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全球除中国以外的192个主权国家的风险水平进行了重新认定与评估,确定了各国2011年国家风险参考评级,并已随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一并发布。
根据风险的实时变化和动态发展,共有65个国家的参考评级发生变化。
其中,29个国家风险水平上升,参考评级调降,占被评估国别总数的15.1%;36个国家风险水平下降,参考评级调升,占被评估国别总数的18.8%。
总的来看,2011年度,全球风险水平处在金融危机以来的较高水平上,整体上没有出现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但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点和持续悲观的预期。
金融危机的影响给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蒙上阴影,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使得部分发达国家和区域的风险水平有所上升;从区域分布来看,评级调降国家以部分非洲、西欧国家为主,评级调升国家以部分中亚、东南亚和南亚、中东欧以及拉美国家为主。
北美:贸易摩擦日渐增多,美国国家风险值得关注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信保短期业务承保的最大单一市场,中国信保对美国的风险变化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以及密切跟踪。
随着美国经济再次陷入低迷,报损案件总量和金额出现回升迹象,小规模买家的逃匿和非法停业情况明显增多。
为了提振国内经济,美国利用贸易保护对中国频频发难,贸易摩擦日渐增多,且针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产品从纺织、轻工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钢铁、有色、化学等重化工产业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扩散。
发生争议的内容也逐渐从普通的质量争议、合同纠纷扩展到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和劳工权益保护等更为复杂而广泛的法律领域。
对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全流程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上,与美国长期主权评级遭到下调相比,对美国金融系统的冲击更多来自欧元区边缘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重组预期变化,因此,美国金融机构对欧洲国家主权债务的风险敞口也将受到持续关注。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一)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一)2010-3-17摘要:本文由六大部分组成。
首先分析了2010年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谈到当前经济形势下突出的两个问题——财政危机和就业;第三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问题;第四阐述了慢性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第五回顾了人类依然面临的主要风险。
最后研究了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教训就几条”。
在了解、认识和化解不利因素后,剩下的就是按照既定方向前行。
本文对目前处于危机攻坚阶段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全球风险,经济危机,财政赤字图1:2010年全球风险展望:经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资料来源: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
引言40年前,如今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的成立大会(inaugural meeting)在达沃斯举行。
在世界经济论坛迎来其历史性时刻之际,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报告(Global Risks Report)第五版即《2010年全球风险》(Global Risks 2010)问世了。
在以前的《全球风险》报告中罗列出了一些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风险的主要问题,并且强调,需要采用多方利益攸关方(Multi-stakeholder)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全球风险并非孤立存在,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
自从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对风险不会孤立存在的这种假设显得尤为贴切。
正如《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所强调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各风险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时代。
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如果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那么解决全球失衡、调整经济刺激政策以及增强世界各国的互信和合作仍是头等大事。
在《2009年全球风险》报告中,世界各国的治理差距占据显著地位,2010年报告也不例外,也将是本报告重点阐述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中的一个,因为该问题具有地区性和系统性特点,只能通过对目前价值观和行为的根本性改变才能加以解决。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1月1日爱沙尼亚总理安西普从塔林市中心国家歌剧院广场上一台银行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该国第一张欧元钞票,正式宣告爱沙尼亚成为第17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1月12日欧盟公布首份《年度增长调查》报告,开启了欧盟经济治理的新阶段。
报告提出了欧盟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各成员国为应对挑战需要优先采取的10项行动。
这些行动涉及实现财政稳固和宏观经济稳定;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就业;采取措施刺激增长等三大方面。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表示,世界经济今明两年仍将增长,但增速会放缓,影响复苏力度的风险依然存在。
1月13日美国两家主要信用评级机构警告,如果巨额国债继续增加,美国可能失去最高的“Aaa”信用评级。
1月26日-1月30日第4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开幕。
本届年会主题是“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
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各界精英将围绕“应对新形势”、“经济前景和制定包容性增长政策”、“支持二十国集团的行动计划”和“建立全球风险应对机制”四大论题展开讨论,探寻新形势下如何确立全球新经济秩序和新经济治理规则。
1月31日穆迪宣布将埃及主权评级由“Ba1”下调至“Ba2”,并将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
2月2日标准普尔下调了爱尔兰的评级。
将爱尔兰长期债务信用评定由AA-级下调至A级,将爱尔兰短期债务信用评定由A-1+级下调至A-1级。
将爱尔兰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从“AA-”下调至“A”,短期评级从“A-1+”下调至“A1”。
同时标准普尔称将该国短期和长期债信评级纳入负向观察名单。
2月8日标准普尔评级服务维持约旦长期与短期外汇评级为BB/B 不变,但将其长期与短期本地货币评级调降至BB+/B垃圾级别。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全球寿险业2010年回顾与2011年展望
全球寿险业2010年回顾与2011年展望2011-04-29 【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2010年,全球经济延续复苏势头,寿险业保单呈增长态势,大部分国际保险集团盈利状况明显好转,主要寿险公司资本状况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2011年,新兴保险市场增速仍将超过成熟市场,全球寿险公司将进一步强化资本与风险管理,大型寿险公司继续通过系统整合提高经营效率,行业创新有助全球寿险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
一、全球寿险业2010年表现(一)全球强化保险监管力度。
在全球金融业加强全面监管的背景下,各国保险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现行偿付能力规则的讨论和修改,进一步增强保险公司的财务基础并提高其对多种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
2010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着手建立的全球统一保险监管规则——“国际保险集团监管共同框架” 正式进入设计阶段;欧盟地区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欧盟偿付能力Ⅱ也已进入测试期。
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制定了一个新的联邦监管框架以促进金融稳定,其中涉及保险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负责监控金融活动。
若委员会评估某大型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威胁,则会建议美联储在资本金、杠杆及其他方面对该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要求。
在极端情况下,监管机构有权对金融机构进行分拆。
二是在财政部内设立联邦保险办公室(FIO),负责甄别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保险机构,并向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提出建议,此外在全国范围内负责协调各州的保险监管。
三是决定改革原来责权不明的再保险监管体系,明确提出只有再保险公司所在州的监管机构才可以监管其偿付能力。
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正在审查寿险和非寿险公司的资本金标准,并有意提高目前标准的风险敏感度;日本金融监管厅计划在2011年4月起对所有的保险公司实施综合偿付能力标准(consolidated solvency margin standard),韩国也计划于2011年全面施行基于风险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2010国家风险分析报告解读
2010国家风险分析报告解读作者:李璐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1年第01期2010年12月14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在京举办了第五届国家风险管理论坛,发布了2010年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
《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每年12月发行一次,被认为是中国信保对过去一年世界各主权国家风险态势做出的最新专业判断。
2010年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针对与中国经贸关系最密切、未来双边经济合作最具潜力、中国企业最为关注的60个重点国家,从政治局势、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投资环境等涉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安全的重要方面,揭示了我国出口和投资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有关风险。
随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一并发布的,还有中国信保2010年国家风险参考评级。
根据风险的实时变化和动态发展,中国信保对全球除中国以外191个主权国家的风险水平进行了重新认定与评估,共有87个国家的参考评级发生变化。
其中,39个国家风险水平上升,参考评级调降,占被评估国别总数的20.4%;48个国家风险水平下降,参考评级调升,占被评估国别总数的25.1%。
从区域分布来看,评级调降国家以部分非洲、西欧和拉美国家为主,评级调升国家以部分非洲、中东欧以及中亚和南亚国家为主。
多国风险值得关注在北美地区,美国国家风险值得关注。
自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后,我国出口企业报损案件总量和金额增幅均有所回落,但小规模进口商的逃匿和非法停业情况明显增多。
此外,美国市场贸易纠纷增多,且逐渐从普通的质量争议、合同纠纷扩展到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和劳工权益保护等更为复杂而广泛的法律领域。
在欧洲,应重点关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乌克兰、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等的国家风险。
2010年以来,西欧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复苏势头较为明显,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而建筑业、零售业的复苏仍需要时间。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较大,企业经营与融资均受到严重冲击,我国出口企业报损案件金额和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德国和法国经济复苏态势相对较好,企业破产数量有所减少。
世界经济论坛WEF(201001)-2010年全球风险评估报告(CN)
全球风险网络评估报告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由以下机构联合撰写花旗集团Marsh & Mclennan Companies (MMC)瑞士再保险沃顿商学院风险中心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1月2010年全球风险虽然未经核实,但作者认为本文提供的信息准确,来源可靠。
尽管如此,本文不对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承诺和保证。
本文对未来情况的预测建立在特定假设的基础上,其内容可能与历史和现实并不直接相关,但与已知或未知的风险、不确定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紧密相连。
鉴于当今世界不断变化,新的风险不断显露,读者应当谨慎地引用本报告的内容,不要对其过分依赖。
如果发生新的变化,作者并不承担对本文内容做出修改或更新的义务,也不承担由于使用本文中的信息可能给您带来的任何损失和责任,敬请谅解。
本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网络撰写。
世界经济论坛91-93 route de laCapiteCH-1223 Cologny/Geneva瑞士电话:+41(0)22 869 1212传真:+41 (0)22 786 2744电子邮箱:globalrisks@网址:2009世界经济论坛版权所有。
禁止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包括影印和录制,或通过任何其它信息存储和获取系统复制或传播本报告的任何内容。
ISBN:92-95044-31-2978-92-95044-31-9REF:2012093世界经济论坛2010目录前言4摘要51. 2010年全球风险格局72. 财政危机和失业143. 基础设施投资不足184. 慢性病245. 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27 -跨国犯罪与腐败27 -生物多样性丧失29 -关键信息系统与网络脆弱性316. 管理全球风险:理解系统脆弱性33 -制定国家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办法33 -公司如何应用《2010年全球风险》的调查结果34结论36附录1:方法37附录2. 2010年风险晴雨表38贡献者和致谢464世界经济论坛2010通过分析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2010年全球风险》再次强调,需要具备更有效的全球治理架构,才能找到解决本报告中所指出的诸多问题的方法。
2024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考点
)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的一系列参数值。
A.CreditMetric模型
B.CreditPortfolio模型
C.CreditRisk+模型
D.KMV模型
答案:B
(3)CreditRisk+模型
朱特勒和麦卡锡(JuttnerMcCarthy,2000)对上述CP模型适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新兴市场国家主权评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增加了下述5个变量,并运用回归分析对CP模型进行了扩展:
⑨利差变量:某国和美国相同期限的政府债务之间的利率差。
⑩金融部门潜在问题资产占GDP的百分比。
⑪金融系统因政府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与GDP之比。
组合信用风险计量
1.违约相关性及其计量
相关性是描述两个联合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指两个事件概率的简单乘积。违约相关性的计量包括相关系数和连接函数两种方法。
(1)相关系数
线性相关是最常见的一种相关,可用统计学中最常见的简单相关系数来计量。
X、Y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类型借款人的违约损失,其协方差为0.08,X的标准差为0.90,Y的标准差为0.70,则其相关系数为()。
⑫私人部门信贷增长的变化率(用对GDP的百分率表示)。
⑬实际汇率变量(用购买力平价作为均衡基点)。2016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考点:国家风险主权评级
与其他信用风险评级/评分相比,主权风险评级需要更多的经验判断,与其说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蕴含着不可预见性的艺术。
②信用工具(包括贷款、私募债券等)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即不同信用等级的信用工具有不同的市场价值,因此,信用等级的变化会带来信用工具价值的相应变化。
清华大学金融硕士(MF)2018年431金融学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
清华大学金融硕士(MF)2018年431金融学综合真题试卷一、选择题1.如果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乘数将会( )。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2.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 )。
(A)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超发(B)改变货币供应的增长率能影响通货膨胀(C)金融创新能够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D)以上说法都不对3.真实利率是相对稳定的,是以下哪种理论的观点?( )(A)费雪效应(B)货币中性理论(C)货币数量论(D)购买力平价理论4.中央银行如果希望企业和家庭借钱消费和投资,则最不可能采取以下哪些措施?( )(A)卖出长期政府债券(B)购买长期政府债券(C)购买MBS或其他证券(D)以上措施都不能采取5.长期的零基准利率并未导致经济增长,很可能表明( )。
(A)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一定效果(B)货币政策并非总能奏效(C)利率目标应该比货币供应目标更要(D)只有财政政策能促进经济增长6.最近一个季度里,一家日本钢铁企业发生了如下交易:企业从澳洲进口了一亿澳元的铁矿石企业向美国出口了1.3亿美元钢铁企业向一家澳洲银行贷款一亿澳元,企业收到其美国公司的一千万美元红利企业向日本运输企业支付丁10亿日元运输费用。
请问下面哪一项会出现在这个季度的日本经常账户中( )。
(A)货款(B)运费(C)红利(D)以上都不是7.下面哪一项最有可能导致经常项目赤字?( )(A)高税收(B)低私人部门储蓄(C)低私人部门投资(D)高财政盈余8.下面哪个组织致力于通过避免类似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而使得全球系统风险可控( )。
(A)世界银行(B)世界贸易组织(C)亚洲开发银行(D)国际货币基金9.假如你是一名外汇分析师,考察一个发达国家的货币,该国资本可自由流动,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并且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负债率都很低。
以Mundell-Fleming 模型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如果该发达国家放松银根,则该国货币很可能( )。
201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冲突、安全与发展
201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冲突、安全与发展作者:丁江伟(译)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2年第1期世界银行《2011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小组丁江伟(译)前言维护集体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一项中心工作。
上溯到远古时代,人类安全的需求主要依赖相互团结来得以实现,这也直接促成了乡村、城市和民族国家的诞生。
到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又经历了极具破坏力的全球性战争的洗礼,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意识形态的冲突等充斥着一个世纪的历史,人们愈加认识到,只有建立功能完善的国际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全球的和平与经济的发展。
我们制定这份世界发展报告的目的就在于为各国领导人及各国的发展、安全和外交开辟新的和平路径,并最终为世界上大多数脆弱和暴力横行的地区重建和平而不懈努力。
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有坚定的领袖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体系来解决21世纪出现的新危机。
一、反复循环的暴力所带来的挑战1与20世纪所不同的是,21世纪的冲突和暴力更是一种发展问题20世纪所建立起来的全球体系可能在缓和国内紧张局势以及调节某场内战上会有效。
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暴力呈现出另一种模式。
尽管在一些地区,国家间战争和一国内战仍构成威胁,但过去25年来,发生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了。
因内战而造成的伤亡人数尽管仍然不可思议的庞大,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只有当时的1/4。
一方面,当今世界仍有1/4的人口,大约15亿人仍生活在充满暴力犯罪的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国家间战争爆发的次数越来越少,冲突和暴力事件升级为战争的可能性不断下降,犯罪暴力和政治暴力的发生越来越少。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反复循环的暴力、治理无方、政权不稳等问题和挑战。
首先,冲突经常呈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单一的事件,而会演变成持续进行和不断反复的现象。
过去10年所发生内战的国家中,大约有90%的国家都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内战。
其次,冲突和暴力的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威胁,像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南非之类的许多国家尽管之前通过政治谈判已经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如今却面临着愈演愈烈的暴力犯罪的威胁,直接制约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埃森哲2011全球风险管理研究报告
埃森哲2011全球风险管理研究报告研究简介作为规模最大的风险管理领域调研项目之一,埃森哲2011全球风险管理调查研究发现:各个行业的高层管理者都将卓越的风险管理放在优先位置。
风险管理不仅被视为业务成长的关键推动力,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埃森哲2011全球风险管理研究对十个行业的397家企业的高管进行了定量调查。
所有受访者均为参与本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的首席高管;而受访企业则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拉美和亚太地区。
同时,受访企业的规模也各不相同:大约一半的企业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四分之一企业年收入在10亿美元和50亿美元之间;另有四分之一企业年收入在5亿美元和10亿美元之间。
除定量调查外,我们也对部分高管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其观点在调查结果中也有所呈现。
访谈中,我们探讨了很多关键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领先企业的经验教训和独特视角。
受访高管的见解将贯穿于本报告全文。
前言史蒂文·柯普(Steven Culp)董事总经理埃森哲风险管理服务过去几个月,我们开展了全球风险管理调查,并与重要的高管人员进行了访谈,为此,我们深感荣幸。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致力于帮助客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
本研究的结论与客户的切身体会高度一致。
高层管理者明白其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他们日益寄希望于风险管理领导者,希望他们能指引企业迈向正确的前进方向、化解重大风险,并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增长。
因此基于企业所处的现状,若要掌握卓越的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可能是最佳时机,但也可能是最艰难的时刻,亦或机遇与阻碍同时存在。
通过本次调查,特别是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各个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风险管理在业务价值链上的地位也迅速得到了提升,而且在企业治理和组织结构的设置方面,风险管理职位开始在领导层占有一席之地。
调查结果和高管深度访谈使我们对各地区各行业都有了清晰的洞察:对于企业商业计划的实施,风险管理能力无论是从重要性方面还是关联度方面来看,都越来越具战略意义,总体价值也越来越高。
2011年国际业务风险案例
案例一:案例名称:中石化收购葡萄牙能源公司30%股权时间:2011年11月案例简介中石化目前是亚洲最大的炼油商,原油加工能力有2.24亿吨,但由于受困于上游勘探‚短板‛,七成以上的原油依赖外部供应,拓展海外业务成为其持续发展的举措之一。
2011年11月11日,中石化集团与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签署股权认购协议,通过认购增发股份和债权的方式,获得Galp巴西公司及对应的荷兰服务公司30%的股权,该项成功收购对其‚十二五‛期间油气增长贡献巨大。
案例分析因多种原因,引起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暴涨,中石化以原油加工为主,中石化炼油业务受损严重,因此,收购海外石油勘探和开发公司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显得颇为重要。
此外,由于目前国内资源有限,中石化要想进一步拓展业务,势必要走向海外。
中石化收购葡萄牙能源公司,是降低成本和避免风险的必然举措,为抵御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石化称项目收购进一步拓展了中石化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将对中国石化‚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油气产量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解决方案Galp是葡萄牙最大的石油公司。
Galp巴西公司油气资源分布在巴西海上和陆上的七个盆地,共25个许可证,33个区块中持有不同比例的权益,并担当其中陆上八个区块的作业者,其主要资产是桑托斯盆地的BM-S-11、BM-S-24、BM-S-8和BM-S-21等四个深海区块。
预计2015年中石化可获得的权益产量为2.13万桶油当量/天,高峰期2024年为11.25万桶油当量/天。
防控措施为防止原油供应出现问题,致使中石化的整体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大力发展上游资产,增加油气储备,是降低成本和避免风险的必然举措。
但全球资源不断减少,资源收购越来越激烈。
中石化在走出去战略中应在如何选择资源、国家以及风险评估等问题上则需要更加慎重。
1、交易可以通过认购增发股份和债权的方式,还可以以一定比例的现金及一定比例的递延款等多种方式进行,既促进交易及时进行,又可将资金投入到相对应的开发中。
国际投资学教程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1.名词解释:国际投资:是指以资本增值和生产力提高为目标的国际资本流动,是投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国外进行的一阴历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国际公共(官方)投资: 是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一般带有国际援助的性质。
国际私人投资:是指私人或私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投资。
短期投资:按国际收支统计分类,一年以内的债权被称为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一年以上的债权、股票以及实物资产被称为长期投资。
产业安全:可以分为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
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制度安排能够导致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经济保持活力,在开放竞争中本国重要产业具有竞争力,多数产业能够沈村冰持续发展。
中观层次上的产业安全,是指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在开放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资本形成规模:是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如何筹集足够的、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初始资本。
2、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一)投资规模,国际投资这这一阶段蓬勃发展,成为世纪经济舞台最为活跃的角色。
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了国际经济联系中更主要的载体。
(二)投资格局,1.“大三角”国家对外投资集聚化2.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 3.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投资的舞台(三)投资方式,国际投资的发展出现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四)投资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重点进一步转向第二产业。
3.如何看待麦克杜格尔模型的基本理念?麦克杜格尔模型是麦克杜格尔在1960年提出来,后经肯普发展,用于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模型,其分析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及整个世界生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不存在限制资本流动的因素,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流向资本要素短缺的国家。
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前者的资本价格低于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5-10%
10-20%
above 20%
Likelihood
Source: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0
Economic Risks 1 Food price volatility 2 Oil price spikes 3 Major Fall in the US $ 4 Slowing Chinese economy (<6%) 5 Fiscal crises 6 Asset price collapse 7 Retrenchment from globalization (developed) 8 Retrenchment from globalization (emerging) 9 Burden of regulation 10 Under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Geopolitical Risks 11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12 Nuclear proliferation 13 Iran 14 North Korea 15 Afghanistan instability 16 Transnational crime and corruption 17 Israel-Palestine 18 Iraq 19 Global governance gaps
World Economic Forum January 2010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report, or on which this report is based, has been obtained from sources that the authors believe to be reliable and accurate.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independently verified and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express or implied, is made as to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ird parties. In addition, the statements in this report may provide current expectations of future events based on certain assumptions and include any statement that does not directly relate to a historical fact or a current fact. These statements involve known and unknown risks, uncertainties and other factors which are not exhaustive. The companies contributing to this report operate in a continually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new risks emerge continually. Readers are cautioned not to place undue reliance on these statements. The companies contributing to this report undertake no obligation to publicly revise or update any statements, whether as a result of new information, future events or otherwise and they shall in no even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arising in connection with 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report.
7 1 5 31 34
6
26 23 14 24 25 16 33 35 13 10 3 30 21
19
4
29
32 8 20 18 17 22 28 36 12
15
9
Severity (in US$)
10-50 billion
50-250 billion
11
2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0 billion
below 1%
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HE WORLD
Global Risks 2010
A Global Risk Network Report
A World Economic Forum Report
in collaboration with
Citi Marsh & McLennan Companies (MMC) Swiss Re Wharton School Risk Center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33 33 34 36 37 38 46
Global Risks 2010 | 3
Preface
Forty years ago,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what would later become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 was held in Davos. At this historic milestone in the life of the organization comes the fifth edition of the Forum’s Global Risks Report, Global Risks 2010. Throughout its previous editions, this report has outlined some of the top issues most likely to come to the fore of the global risks landscape and stressed the need for a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 to address them. Global risks do not manifest themselves in isolation, neither geographically nor in time. This fundamental premise of the Forum’s work on risks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pertinent since the onse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Global Risks 2010 highlights, we are in a world with unprecedented levels of interconnectedness between all areas of risk. At this critical juncture, the need to redress imbalances, change incentives and improve glob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remains the top priority if future challenges are to be met with the right solutions and sufficient levels of preparedness. Global governance gaps already featured prominently in Global Risks 2009 and 2010 will be no different; they are part of a series of issues highlighted in this report, which due to their endemic and systemic nature can only be addressed by a fundamental overhaul of current values and behaviours. The effects of these risks will not only be felt over the coming year but will also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well into the new decade. Inherent to these problems is the fact that they concern stakeholders from all spheres and regions across the world – the multistakeholder aspect of global risks, which renders it more difficult to manage them.
This work was prepared by the Global Risk Network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orld Economic Forum 91-93 route de la Capite CH-1223 Cologny/Geneva Switzerland Tel.: +41 (0)22 869 1212 Fax: +41 (0)22 786 2744 E-mail: globalrisks@ © 2010 World Economic Forum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including photocopying and recording, or by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