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消化与吸收 1教学反思 冀教版

合集下载

消化和吸收教学案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案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单位:姓名:《消化和吸收》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描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过程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空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得出结论,认识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探究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难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难点: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②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内的这些营养物质一样吗? 吃猪肉会长猪肉吗?学生思考,吃猪肉不会长猪肉。

2.原来食物中这些营养物质只是构成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原料,那是怎么转化的呢?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出消化系统。

学生思考回答:跟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

各小组交流对问题2的看法,了解本节课的大概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消化系统的组成1、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挂图。

学生以自己经验识图并分析各部分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总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分为位于消化道之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他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和位于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

他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

2、根据图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分析各个器官在人体的大致位置。

生:胃位于腹腔左上侧,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侧。

阑尾位于右下侧。

教师继续发问:食物残渣不小心进入阑尾,就会引起阑尾发炎,大家猜想某同学患有阑尾炎,哪一侧腹痛?请同学讲解原因。

生:右下侧腹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分析消化系统的各部分功能,并说明自己所代表的器官为什么重要?引导学生总结(二)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请几位同学在课堂上咀嚼一小块馒头,告诉大家什么感觉?为什么?生:馒头在口中越嚼越小。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杜明欣
1、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自觉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特别是花生历险记活动,表现出学生极大的潜能。

2、新课程极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本节课内容当然最好是采取边探究实验边探究学习的方式,但我们的班生数多,课时少,而且我校实验室有限,我只能先上课,再实验。

但我不忘新课程精神,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任务化、问题化,将课堂教学设计成探究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研究他人教学,取长补短。

如游戏似的课堂小结,就是受他人教学设计的启发,但我没有照搬照套。

在这些教学案例中,都设了“西瓜子历险记”小品活动,我觉得,排小品,一花时间,二也是部分学生的表演,三也不能体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所以我用随机表演形式,进行了一个游戏活动——“一粒花生如何被消化吸收”;而且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七班学生比较内向、腼腆,在游戏表演过程中,我就当串客,从头串到尾,
对参与者一一鼓励、鼓动;九班学生比较活,我就让他们自己从头演到尾,只做些必要的指导;五班学生程度差异比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我就采用愿参加的加分鼓励的方式……“教无定法”,但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是教学不变的法门。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反馈】这是一节任务型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能较自觉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

【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边探究实验边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属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现对教学各环节作如下总结:1、在备课过程中,我将教材内容以问题和任务的形式,将课堂教学设计成探究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用阅、听、看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课前,我自己动手做了实验,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备课时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3、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品尝馒头的'味道,再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采取分组探究问题的形式,随机抽组讲解、让每个学生都带着任务去开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采用多媒体给学生适当的提示,采取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完善实验计划。

在学生探究阶段,我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断巡视,及时掌握学生实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规范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同时,这也是我探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为后面的整合、精讲及以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情资源。

4、存在的问题:①由于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制,出现语言表述不准确、思路不清楚的情况。

②部分学生不敢大胆质疑,畏首畏脚的。

③有的学生加入碘液的量过多,浪费了材料。

④留给学生实验时间和结论分析时间稍少,导致表达交流环节效果未达预期效果。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2014.5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2014.5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问题1: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

如人体主要消化腺,学生读图时能够在图中找到各消化腺的位置,但变换一下问题“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哪些?,学生就似是而非了。

问题2:学生读图能力有欠缺。

许多知识学生只能识记文本,落实到读图,则指向模糊,如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学生能从字面上记住“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但指图找出哪些是皱襞,哪些是绒毛状突起,就说不清楚了,教师今后还需多加强指导和训练。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因为是复习课,所以我对实验进行了整合,多加一个变量,放在一同温度的温水中。

会出现什么现象充分让学生讨论,真正弄清对照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并且要适合。

我感觉此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真正动脑思考了。

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

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

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

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

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

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消化与吸收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消化与吸收冀教版

循环与运输教材分析:本课将引导学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氧气和养料的运输问题,通过观察插图(泵灌溉图、过山车)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

教学目标:1.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2.能通过挤压网球推测并描述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3.能正确说出心率的定义。

3.能举例说明哪些因素能影响心率的变化。

4.能举实例说明新技术如何帮助人们解除疾病。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能描述人体循环系统工作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具学具准备:少年人体半身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游戏——我来指你来认展示少年人体半身模型。

请一组同学来指认器官。

(二)复习旧识1、看示意图,说出吸气呼气过程中胸腔是如何变化的?2、说出吸气和呼气过程中新鲜空气被吸入和废气被排出的过程。

3、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排出体外。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靠血液运输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循环系统。

(三)学习目标1、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

2、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3、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

(四)新课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呢?师:观察这两幅图(泵灌溉图、过山车),是什么力量能完成灌溉、过山车运动呢? 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是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出示三种血管示意图。

出示血液循环示意图。

◆活动:测量心率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2)计算自己在一天中心跳的次数。

心率×24小时×60分教师:我们用听诊器能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我们还可以用摸脉搏的方法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

你能用几种方法测量脉搏?学生:观察后汇报摸脉搏的情况。

教师:心跳和脉搏的频率一致吗?学生:一致。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消化与吸收》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消化与吸收》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消化与吸收》冀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为《2.5 消化与吸收》。

教材通过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的消化过程,使学生了解消化与吸收的基本原理。

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消化器官,掌握消化过程,并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消化与吸收的微观过程认识不足,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图片,以及生动的讲解,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

同时,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消化问题也很好奇,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掌握食物的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消化与吸收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健康饮食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2.难点:消化酶的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的消化过程。

2.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消化现象,分析消化原理。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消化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PPT、消化系统模型、食物消化实验材料、挂图等。

2.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食物的消化过程,详细讲解消化酶的作用,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结合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与吸收的原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消化与吸收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消化与吸收冀教版

《消化与吸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2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能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及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小组内成员能自主明确分工,高效合作。

2、能积极主动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STSE目标:能根据各个消化的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想像等多种方法在记住消化道名称的基础上,探究消化器官的作用,逐渐感悟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科学探究学案;2、消化系统拼图材料消化系统模型;3其他实验用品等。

教学过程一、汇报调查导入师:欢迎大家来到科学课堂,课前,老师留了一个小小调查任务,要求同学们调查一下自己或者身边亲人朋友在什么情况下引起了比如说肠炎,肚疼,胃疼等疾病,完成调查表,同学们完成调查任务了吗?生:完成了。

师:哪位小调查员来汇报一下你的调查?生:我调查了我自己,我得了肠胃炎,我生病的原因是因为我一口气吃了十几个雪糕,症状是我一天上了十几次厕所。

生:我调查的是王东,原因是由于过度运动导致他的阑尾疼痛。

生:我调查的是我妈妈,她因为吃的东西太杂了所以消化不良。

师:同学们,看来引起以上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消化不良,或者吸收不好。

(板书:消化与吸收)(设计意图:此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调查、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同时使学生明白科学发现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善于留心身边现象的科学习惯。

)二、认识消化系统1、看一看、说一说:揭示探究活动主题。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消化与吸收的有关问题。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首先来了解消化系统。

(播放食物消化过程所经过器官的视频资料)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我看到了食物消化的过程,我想知道这些消化的器官叫什么?作用分别是什么?生:我看到了食物进入人体后,在人体中所行走的路线,我想知道这些器官的所在位置。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消化与吸收》冀教版(1)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消化与吸收》冀教版(1)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消化与吸收》冀教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消化与吸收”,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过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还不是很熟悉,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掌握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具体过程,以及相关实验的操作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的消化过程。

2.演示法:老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样本等)、食物样品。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人体主要的系统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消化与吸收。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同时,展示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让学生对消化与吸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老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灯塔中学杨金月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

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便于学生识记与理解。

(1)讲消化系统组成及其作用时,可以利用消化系统的解剖图,让学生结合经验识图,讨论各个器官的作用。

这样从学生自身出发,可以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热情。

(2)三大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开始消化部位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把这节内容编成了顺口溜——口淀粉、胃蛋白、肠脂肪,便于学生记忆。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时候,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我在讲课时候进行了实验改进。

如取唾液时,我是这样让学生来取的:嗽口后,口腔微微张开,将舌尖顶住上颚,安静地想一些酸性的食物,约4-5分钟后口腔中会有唾液分泌出来,然后头微微向下倾斜,让唾液流入干净的烧杯中备用。

(4)在学习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器官时,我采用PPT形式,皱襞与小肠绒毛比较直观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


对于本节课探究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

此外,在学生答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每一节课的设计老师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后,教师进行积极的反思与总结,就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更加丰富多彩。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5 消化与吸收|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5 消化与吸收|冀教版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

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3.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能分工合作制作模型。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能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3.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想像等多种方法在记住消化道名称的基础上,探究消化器官的作用,逐渐感悟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区别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消化器官头饰教学过程:(一)故事导课创设情景:姗姗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

这粒西瓜籽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

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

根据故事思考(1)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3)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除了上述的地方,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西瓜子到过的?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消失了”?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妙的旅行。

(二)新课教学◆活动1:奇妙的旅行(1)学生根据刚才珊珊吃进去的西瓜子旅行进行讨论。

(2)汇报: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

展示多媒体2.介绍重要的消化腺。

教师: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脏和肠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讨论、交流、学习分角色表演各消化器官的前后顺序和表述各部分的功能。

《消化与吸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消化与吸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消化与吸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消化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及协调配合。

3. 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4. 探讨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

导学内容: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每个器官都有特定的功能,协同作用完成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任务。

2.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主要进行摄取食物和初步消化的工作。

3. 食道毗连口腔和胃,通过蠕动将食物送入胃中。

4. 胃是一个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分泌胃液帮助分解食物。

5.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分泌消化液并吸收养分。

6.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最终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二、消化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及协调配合1. 口腔:咀嚼食物,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消化淀粉。

2. 胃:分泌胃液包括胃蛋白酶和盐酸,将食物分解为小颗粒状的食糜。

3. 十二指肠:分泌胰液和胆汁,帮助消化食物并吸收养分。

4. 小肠:细胞壁上有许多绒毛,增大吸收面积,吸收水分和养分。

5. 大肠:吸收水分,形成粪便。

三、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1. 摄取食物后,口腔开始消化淀粉,胃分解蛋白质,十二指肠和小肠继续消化并吸收养分。

2. 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

3. 养分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细胞。

四、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1. 胃溃疡:避免辛辣食物,保持饮食规律,减轻精神压力。

2. 肠胃炎: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避免暴饮暴食。

3. 胆囊炎: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保持体重,定期体检。

导学活动:1. 观看消化系统的动画视频,了解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分组讨论消化系统中各器官的作用及协调配合,提出问题并交流答案。

3. 制作消化系统的模型,演示食物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变化。

4. 小组展示关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调查资料,并提出预防方法。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个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都需要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

(二) 新课教学一、消化系统组成:一条 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 消化腺组成读图, ⑴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⑵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1) 消化道:画消化道的示意图同时让学生画在纸上,让学生对照 课本146页图并与教师一道填写各部分名称,并了解其中 几个部分的主要功能。

一一口腔—咽—食道—胃—小肠 T 大肠T 肛门。

*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2) 消化腺:① 分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如唾 液腺、肝脏、胰腺。

它们通过 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 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 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② 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脏 肠腺流入的部位 (或起始消 化器官) 口腔胃十二指肠人体最大 的消化腺, 胆囊小肠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 肠液消化的物质 淀粉 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物葡萄糖氨基酸(小 肠)甘油和脂肪 酸*细细咀嚼米饭或吃馒头时,会觉得越嚼越甜是因为: 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经过消化而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

*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脂肪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属 于物理性消化)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I 物理消化:主要通过牙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胆汁乳化脂肪等来进行。

n 化学消化:主要利用消化液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分解成可吸收 的小分子物质。

设疑: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减少的那部分到哪儿去了?◊吸收:是指消化道内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即养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

这些营养物质必须是溶于水的小分子。

如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 酸、甘油和脂肪酸等。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消化和吸收,这可不是小事!想想咱们每天吃的那些美味的食物,从可口的早饭到丰盛的晚餐,每一口都充满了期待。

可是,咱们有没有想过,食物在肚子里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旅行”?哈哈,今天就来聊聊消化和吸收的那些事儿,顺便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一脸懵懂,眼神里闪烁着“消化是什么”的疑惑。

你知道的,讲这些生物知识,有时候真是让人感到挑战。

于是,我决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他们。

就像吃了一顿美味的火锅,先是开动的时候,大家都兴奋得不行,锅里那一片片新鲜的菜,肉,简直是色香味俱全。

可想想,吃下去后,它们可不会立刻就变成能量,咱们的身体可是有自己的“工厂”!这工厂可不简单,先是得经过咀嚼,口水的帮助,食物才算开始了它的旅程。

想着这些孩子们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有的甚至忍不住问我,老师,那火锅是怎样变成能量的啊?哎哟,孩子们的问题真是让我笑到肚子疼!讲到这里,孩子们显然都想象着一锅汤里的美味食材,肚子也跟着咕噜咕噜叫。

于是,我接着说,食物进入胃里,就像闯进了一个大派对,胃酸和消化酶就像是派对上的DJ,疯狂地搅动着食物,把它们变成小分子。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恨不得立刻上桌开吃。

不过,食物的派对可没那么简单,还得经过小肠的“吸收站”,在这里,营养素被逐个挑选出来,准备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孩子们开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开始比划着,仿佛在模拟小肠吸收的过程,真是有趣极了!不过,回想起这堂课,自己也有些反思。

教学中,虽然带动了气氛,活跃了课堂,但是不是有些内容讲得太快了呢?我发现有些孩子听得眉头紧锁,心里可能在想着,老师,这些科学道理和我有啥关系呢?我就打了个岔,跟他们聊聊我们每天的饮食,问他们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披萨,有的说汉堡,瞬间,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

哈哈,看来,跟他们建立联系是关键呀。

我接着又强调,消化和吸收不仅仅是生物课上的知识,更关乎我们的健康。

孩子们都变得认真起来,甚至开始讨论哪些食物是有益的,哪些又是“小坏蛋”。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消化与吸收 1名师教学反思 冀教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消化与吸收 1名师教学反思 冀教版

……………………………………………………………最新资料推荐…………………………………………………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奇妙的人体第五课消化与吸收1.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

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所以教学当中,我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结合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

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主动学习,是学习的主体,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学生活动多,从开课的学生认识消化系统模型到观察挂图上消化系统结构,再到制作拼贴模型,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开始时使用模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朗读节日里消化器官的感受,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3.不足之处:容量大,有些环节的讨论不够深入(教研不够认真)。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1)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1)
(板书:消化和吸收)
1、喊出口号“学科学爱科学”
2、学生猜想思考并积极回答
通过一个小小的采访活动意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0分钟
1.课件播放奇妙的旅行
2.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3.提问:你想知道食物是怎样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吗?
4.提问: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
唾液胆汁胰液胃液肠液
胆囊
肝脏:解毒功能。
口腔:咀嚼,分泌唾液腺。
胰腺:消化腺。
胃:消化。
教学反思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我设计的还是很成功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理念,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和食物的变化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好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模型、学生分角色表演帮助他们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为其他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整体上认识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建议的人体消化道模型
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3、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能分工合作制作模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消化与吸收》教案分析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消化与吸收》教案分析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消化与吸收》教案分析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消化与吸收》教案分析教学目标:1、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

2、能通过调查了解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3、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5、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探究治疗消化不良药物的作用,用实例说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的帮助。

6、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

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2、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教学难点: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

2、用实例说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的帮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A、让学生分析人体的构成。

B、说说平时吃的食物都要通过人体的哪些器官。

二、奇妙的旅行。

A、活动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能按照正确的顺序说出食物在被消化过程中所经过的消化器官。

3、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4.能探究治疗消化不良药物的作用:B、活动过程:1、活动前让学生谈谈是否见过类似“小冬”肚子不舒服那样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着推测医生可能会对“小冬”说些什么,“小冬”又会学到些什么?2、根据学生对“小冬”话题的关注程度,适时将话题引到食物的消化问题上。

尽量让学生谈谈对消化和吸收了解多少。

3、对照教材中的漫画发现自己没有想到或者是想错了的地方,对于漫画,注意提醒学生,微型机器人每次停留的地方都是消化器官,顺序是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4、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将背景资料中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简化,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5、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借小冬的话题探讨消化器官的卫生保健问题。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消化和吸收》教学实践反思这一节学习了人体所需的六种营养物质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之后紧接着探究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本节课基于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我预知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食物被逐步磨碎变小就是消化。

为了更直观理解所谓的消化,我结合教材给定的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不了的),解决问题——在口腔中淀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很快学生就根据相关提示,设计了既简便又说服性强的方案,利用淀粉、唾液、清水和必要的条件验证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了麦芽糖,随着食物在消化道流经的方向学生很快理解了蛋白质、脂肪在哪如何发生了变化。

随着问题的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食物在小肠中完成消化后,在小肠的蠕动下下行,进入大肠。

那么,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在大肠中被吸收的呢?我出示了课前制作的模拟小肠结构以及配合“资料分析”,学生能够顺畅地推测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这一正确结论。

这样对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中我充分选用练习册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习题——实验探究和识图作答,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能结合学点巧妙地应用和知识转化,即使这节教学环节很多但相对于旧教材知识是做了简化的,如:演示实验《探究胆汁对油脂的作用》及课外探究《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这些本不可能完成的环节终于被删除掉了,有条件的我们可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没条件的也不做硬性要求,这样教材的可利用性强,更灵活、贴近于学生实际。

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自身展开教学,尽量体现出通俗易懂。

加之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了解自身的结构特点,我通过调动学生利用直观化实验结合实物及插图,把实物如何被消化吸收这一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化易于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奇妙的人体
第五课消化与吸收
1.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

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所以教学当中,我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结合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

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主动学习,是学习的主体,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学生活动多,从开课的学生认识消化系统模型到观察挂图上消化系统结构,再到制作拼贴模型,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开始时使用模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朗读节日里消化器官的感受,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3.不足之处:容量大,有些环节的讨论不够深入(教研不够认真)。

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具体,小学阶段学生对消化系统有哪些认识?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参差不齐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些若能了解详细一些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