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万物互相依存第一课树木与地球的和谐共生教学目标:- 了解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 掌握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 培养保护环境、珍惜树木的意识教学重点:- 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 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教学准备:- PPT课件- 树木模型- 学生小组绘制的树木生长环境图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树木与地球的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2. 利用PPT课件介绍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并结合树木模型进行示范和解释,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纸和彩笔绘制树木生长环境图,鼓励他们合作交流。

4.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树木生长环境要求的理解。

5.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并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 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保护环境、珍惜树木的意义和责任,并给予正面观点的奖励。

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树木,并写一篇观察报告,包括树木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对树木的感受和保护意识。

第二单元动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第三课哺乳动物教学目标:-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掌握常见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和食性- 培养对动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认识教学重点:- 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和食性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图片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兴趣和思考。

2. 利用PPT课件介绍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并结合图片资料进行示范和解释。

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身边常见的哺乳动物和它们的生活性和食性,促进互动和讨论。

4. 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5. 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并强调动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哺乳动物,写一篇短文描述它的特点、生活性和食性,并说明它如何适应所处的环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
目标)
导入环节
目标任务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大气成分的组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体系,能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需要通过导入环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过程
目标任务
1. 研究了解大气中的组分;
2. 知道大气的主要组分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了解它们在大气中的比例;
3. 掌握三种气体的颜色和气味特征;
4. 能够用简易仪器进行测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学法建议
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到大气成分的组成和测定方法。

拓展应用
目标任务
1. 研究如何避免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知道人类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知识守护地球家园。

学法建议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看小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大气
污染的危害,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测定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简单仪器进行测定;
3. 情感目标: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惯。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大气的组成和测定方法有了进一
步的了解,并且了解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学习中,希
望可以进一步深入科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上学期的科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课程安排
第一课:天气与气象观测
-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 研究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 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实验
第二课:力的作用
- 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 进行简单的力的实验和观察
第三课:光的传播
- 研究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 进行简单的光的实验和观察
第四课:生态保护
-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 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措施
第五课:水的循环
-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原理
- 研究水的净化和资源利用
- 进行简单的水循环模拟实验
第六课:物质的性质
- 掌握物质的固定和可变性质
- 研究物质的常见变化和反应
- 进行简单的物质实验和观察
教学方法
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注
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将进行日常课堂观察、实验报告评定和小测验等形式的评估。

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将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

详细的教案
将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编写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有效性和学
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第2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3节:保护生物多样性2. 第2章《光与影子》第1节:光的现象第2节:影子的形成第3节:光的传播3. 第3章《电与磁》第1节:简单电路第2节:磁铁的性质第3节: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的基本现象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知识,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光的传播、电磁感应。

2. 教学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光与影子的关系、简单电路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磁铁、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学生用书、实验报告册、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以影子游戏引入光与影子的学习。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激发学生对电与磁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分析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

解释简单电路的组成和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练习画影子,观察光与影子的关系。

动手制作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的导电现象。

4. 课堂小结:归纳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

概括电与磁的基本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内涵、价值、保护方法2. 光与影子:现象、原理、关系3.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性质、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解释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画出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照下的影子。

设计一个简单电路,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答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加强法制管理等。

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简单电路设计: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组成。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科学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学的特点。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过程。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物质,让学生分析其组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2.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措施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章: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机械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原理:杠杆、滑轮、斜面2. 简单机械的应用:工具、机械装置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让学生了解其原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简单机械的特点。

3. 开展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

第五章: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对人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2024年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可燃性、 氧化性、还原性等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如单质、化合 物等。
3
物质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利用物质的颜色进行染色、利用物质的硬度制 作工具等。
13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现象
实验目的
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现象和溶解规律。
01
02
03
04
结构清晰,按照主题单元组织 内容,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
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通过实 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
学原理。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科 学现象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配套资源丰富,包括实验器材 、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等, 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6
02 生命科学:植物 生长与繁殖 7
现象。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 侧来回移动,引起四季变化。
时差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看到太阳的 时间不同,形成时差。
16
月相变化和日食、月食现象
月相变化
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身也在 自转,使得我们从地球上看到月 球被照亮的部分在不断变化,形
成月相变化。
日食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 三者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时,月 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
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注意 安全,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
10
03 物质科学:物质 变化与性质 11
物质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三态
01
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条件和过程。
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02
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3. 地球的力量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4. 能量的转化常见的能量形式及相互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适应性,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增强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性、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能量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地球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生物,分析其适应性,完成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出的物质变化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6.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

7. 实践活动:模拟地震、火山喷发实验,观察现象,增强安全意识。

8. 例题讲解:讲解能量转化现象,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9.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形态、状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新物质3. 地球的力量地球的内部结构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4. 能量的转化常见的能量形式及相互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描述其适应性,完成观察报告。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书:《五年级科学上册》Unit 1:生物与环境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物的特征和生物界的分类;2.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掌握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

教学内容:1. 生物的特征和生物界的分类a. 使用特征词语描述生物b. 认识生物的五大界c. 认识人类将动植物分在不同界的原因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a. 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空气、水、土壤)b.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3.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a. 生物的对空气、水、土壤的依赖与适应b. 生物对光线、温度、湿度的依赖与适应教学步骤:课时一:导入: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描述生物的特征。

步骤:1.学生观察图片,描述生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特征词语。

课时二: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五大界。

步骤:1.以动物群落为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分类。

2.介绍生物的五大界,并解释为什么人类将生物分在不同界中。

3.活动: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归类生物为不同界。

课时三:导入: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步骤:1.通过实验展示生物对空气、水、土壤的依赖。

2.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课时四: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步骤:1.提供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案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生物的适应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光线、温度、湿度的依赖与适应。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生物的适应特征。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2.检查学生对课堂案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生物的调查报告。

备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2、照亮目标(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4、做一个潜望镜(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5、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六、作业设计万花筒的制作七、板书设计2.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凸镜医生带的额镜:凹镜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潜望镜的制作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套】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特征,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并能描述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内容:物体的特征,物体的形状,物体的颜色,物体的大小,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观特征。

-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特点,并讨论物体的用途。

-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对物体用途的理解程度。

第二单元:物体的材料与用途*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材料和用途,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材料,了解材料与物体用途的关系。

* 教学内容:物体的材料,物体的用途,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体,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材料和用途。

-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物体,并推测它们的用途。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的用途,并讨论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它们的材料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物体材料的辨别和用途的理解能力。

(以下类似,省略其他单元的内容)第六单元:昆虫的生长*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教学内容:昆虫的生命周期,昆虫的生长变化。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 探究: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拓展:让学生研究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昆虫生长过程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总结本文档为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的全套内容。

教案以观察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材料和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篇一: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

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

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2024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探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 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和时间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二
实验三
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 准备不同土壤类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 植物的生长状况。
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通过给植物 施加不同浓度的肥料,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并分析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REPORTING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周 期为24小时,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公转
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二 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昼 夜和季节变化。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周期为 365.25天,形成四季变化。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
01
02
03
生物与环境
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生 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物质的变化
学习物质的基本性质、物 质的变化过程以及物质的 分类和性质。
地球与宇宙
学习地球的基本特征、地 球的运动和地球的构造, 以及宇宙的基本知识和探 索宇宙的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明确问题
识别实际需求,明确设计目标。
设计制作
根据选定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并制作模型 或原型。
制定方案
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
测试与优化
对模型或原型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 优化改进。
工程实例分析与制作
实例分析 选择典型的工程实例,分析其设计思 路、方法和技术特点。
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教 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相关知识点之间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命的起源与进化2.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作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宇宙的探索与奥秘4. 环境与能源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力与运动、地球与宇宙、环境与能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力的作用、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新能源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力与运动的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的简答题环境与能源的应用题2. 答案:详细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教材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紧扣教材:确保所选内容符合教材要求,涵盖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

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

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
格式教案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
第一课:物质是各种原子组成的
教学目标
- 了解物质由各种不同的原子组成
- 能够辨别物质的不同性质
教学重点
- 物质由不同原子组成的概念
- 物质性质的辨识
教学步骤
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各种物质,引导他们思考物质的组成
2. 介绍原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3. 物质的组成:解释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4. 物质性质的辨识:通过实验和观察,教学生如何通过物质的性质来辨识不同物质
5. 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教学资源
- 物质样本:水、盐、铁块、糖等
- 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
- 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 掌握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原理
教学重点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的概念
- 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原理
教学步骤
1. 复: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课的主题
2. 原子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大小和数量
3. 原子的组成:解释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展示
4. 物质的基本单位:通过举例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基本单位
5. 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资源
- 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
- 举例:氢、氧原子的示例
单元二:生物相互关系
(以下部分省略,总共800字以上)。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命与健康
课时一:生命来自哪里
教学目标:
-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 探究生命的发展过程;
- 认识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
- 什么是生命;
- 生命的基本特征;
- 生命的起源;
- 生命的发展过程;
- 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难点:
- 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概念理解;
- 生命的发展过程的探究。

教学准备:
- 课件: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 视频素材:展示生命的发展过程及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情况。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探究和
思考。

2. 提问:通过问答形式,了解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
理解。

3. 讲解:使用课件,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知识点,并
解释相关概念。

4. 探究:观看视频素材,探究生命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的关系。

5. 讨论:小组讨论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并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对于生命发展的重要性。

课时二:人体呼吸系统
(省略其余课时内容)。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命的起源1.2 生物的分类1.3 生态系统的组成2. 动物的生活2.1 动物的运动2.2 动物的食性2.3 动物的适应性3. 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生长3.2 植物的繁殖3.3 植物的适应性4. 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特点,光的传播和视觉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图片、生态系统模型、动物和植物标本、手电筒、凸透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观察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视觉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传播现象,绘制生态系统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动物的运动、食性、适应性;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性。

3. 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眼睛与视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

(3)解释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原则包括相似性、差异性等。

(2)动物适应性如鸟类有翅膀适应飞行,植物适应性如仙人掌叶片退化适应干旱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预设: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1、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阳光下的绿豆芽黑暗处的绿豆芽 3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五本堂小结: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

当环境改变后, 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 它的叶是针状, 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 所以它能够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六布置作业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 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4、蚯蚓的选择【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五课外作业1通过学习, 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进行饲养并将你伺养小动物的情況记录下来, 看看你能不蚀能发现一些小动物的习性.六教后反思: 略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三、田野里的食物网: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

(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

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四、练习: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是消费者。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