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众带来看得见的正义
信访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信访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山东英良泰业律师事务所袁建海摘要: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制度,它不但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它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民众寻求最终裁判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民众提供一个充分倾诉的机会。
所以,我们的改革应进一步树立法院的司法权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要阻止民众的声音。
关键词:信访最终裁判者倾诉一、问题的提出围绕信访制度,争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比如围绕信访潮出现原因的争论、围绕信访制度功能定位的争论、围绕信访制度改革思路的争论等等。
1但目前影响最大的争论焦点是“信访该强该弱”的争论。
其中在信访改革的争论中处于少数派的于建嵘力主终结上访。
他认为,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制度,虽然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一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已不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在客观上成为了国家政治认同性流失的重要渠道,如果不彻底改革,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政1相关争论参见周清:“信访潮出现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探析”,《岭南学刊》2005年第6期;吕尚敏:“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行政与法》2005年第12期;何正付:“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问题及改革思路”,《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治后果。
进而他提出了“取消各个部门的信访机构并将其全部收归人大”的建议。
2争论的另一派观点认为信访制度不能简单的被终结。
对于建嵘观点的批评最有代表性也最直接的回应认为,“于建嵘的视角和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并认为“信访问题、上访问题,是不可能从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孤立出来的”。
3还有一些学者以更加客观的立场分析了现行信访制度中一些细节的制度逻辑,对信访制度的存废不置可否。
4如果以国务院最后于2005年1月5日通过《信访条例》为标准,“终结派”在争论中失败了,但正如于建嵘所说,“终结派”并没有放弃“那些不被执政者采纳的改革设想”。
法治中国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中国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平正义作者:金朝晖来源:《小康》2015年第02期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这是首次以法制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为在新形势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让老百姓看到法治中国大有希望。
“猎狐行动”涉嫌逃犯被抓获公安部去年12月4日召开全国公安机关“猎狐2014”大决战视频会,对外通报了法治中国进程的最新战果。
其中,北京市公安局大力侦查莆田籍在外投资企业100多家,上千人员被非法集资诈骗12亿元一案。
历时二年,涉嫌诈骗的嫌疑犯在逃国外,最终,在北京市公安局的侦查下,外逃2名嫌疑犯被抓获,该案还在继续侦查阶段。
此次涉嫌诈骗的黄璋宝、柳朝贵外逃国外的二人被抓获,是中央部署,代号为“猎狐2014”的全国公安机关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开展的成果之一。
此案因涉及资金巨大,诈骗金额12亿,牵涉企业100多家,受害人达1000多人,2013年四名受害人因债务问题自杀,其中蒋元春、陈俊美、黄福来等受害者被骗金额巨大,引起多家公司资金链断裂,企业面临破产,加上巨额债务问题,导致生活面临困境。
此案已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1000多名受害人在焦虑中频频上访中央各级职能信访部门。
公安部下一步将加快对嫌疑犯的资金去向等犯罪事实的进一步调查,给受害群众一个交待。
记者通过有关方面了解到,公安部已先后从60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428名。
其中,在已抓获的428人中,涉案金额千万元以上的141人,逃往境外超过10年的32人。
共有231名潜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自首,占全部缉捕数的54%;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外交部联合发布敦促自首通告后,主动投案自首的有173人。
“法治中国”精神;广大群众受鼓舞公安部“猎狐2014”行动办负责人介绍,专项行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坚持科技引领方法创新、强化国际警务合作,打信息战、合成战、法律战;重点地区重点推进,适时展开集中缉捕,相继抓获多名外逃多年、加入他国国籍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并实现了在非洲、南太平洋、西欧等地追逃工作的新突破。
让群众在每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让群众在每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大众日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弘扬宪法精神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
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
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决定》指出,维护宪法的权威,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当前,我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法律实施,特别是行政执法状况仍需进一步改善。
当前,造成行政执法状况不理想的原因很多,但最为根本的还是体制原因。
一是存在行政执法主体不合法现象,执法主体模糊。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是依法享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或者事业组织。
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例子
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例子
1. 免费医疗服务和教育系统:这些制度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无论他们的经济地位如何。
2. 公共交通系统:一个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使所有人都能够方便地访问城市中心和其他地方,而不用担心他们是否有自己的车或电动车。
3. 税收政策: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帮助减轻贫穷人群的负担,确保他们在生活中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生计。
4. 福利计划:这些计划为那些无法自给自足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例如老年人、残疾人和单亲家庭。
5. 司法制度:这个机构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公正的法律服务,无论他们的财富或社会地位如何。
6. 环境保护:不良环境危害了所有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方面。
7. 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就业机会可以确保人们从事自己擅长且理想的工作,不受性别、种族、性取向或宗教信仰的限制。
看得见的正义第三版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第三版读后感翻开《看得见的正义》一书,感觉像是法学著作中的一股清流。
这是一本有着深厚法学理论积淀的书,却又有着文学书籍般曼妙的文采流出;这是一部凝聚着经典法学理论的专著之作,却又深入浅出读起来朗朗上口。
《看得见的正义》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所写的一本法学随笔,本书是因作者有感于“司法实践不仅不排斥理论,而且极其欢迎那些能够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释、对司法界的改革探索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旨在让学者提出的不少理论、学说、观点走出‘象牙塔’,让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从事法律事务的人士有所了解。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法律人认真品读的一本好书。
适合于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程序正义意识启蒙,也适合于普通民众了解司法改革进程树立法治意识,更值得法官、检察官、警察等执法者认真研读。
因为对于以执法为业的国家权力行使者,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运用国家现行法律,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利。
在每日面对了太多繁琐的矛盾撕扯之后,更需要一本这样的小书,有专业深度,也有触及灵魂的温度,让人不忘初心,对法律规则、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心存敬畏,秉公执法。
作者在书中对中国长期存在着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文化呼吁引进程序正义观念,以求对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价值追求形成强烈冲击,促进中国法治进程良性发展。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如果原告就是法官,那只有上帝才能充当辩护人”等二十多条法律格言,共同勾勒出程序正义的精髓所在。
其所反映的保护被告人申诉权、回避、司法权独立行使、司法效率、司法公开、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防止刑讯逼供等程序事项,已经通过司法改革变成司法实践谨遵的规则。
看得见的正义
看得见的正义
很明显,这种“看得见的正义”也就是程序正义。
将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其实是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为“读万卷书”,二为“行万里路”。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人类创造的大量知识财富,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
但对于一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仅仅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法学研究者,如果仅仅将自己观察和思考的视野局限在书本里,就无法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实际执行的情况。
因此,走出书斋,进入社会,融入司法实践之中,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于法学研究者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
正义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法官和法律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法官和法律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案件处理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个案件。
2.加强公正透明的司法程序:建立健全的司法程序,包括案件登记、调查取证、庭审
等环节,确保每一个案件都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及时向当事人和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3.推进司法公开和司法信息透明化:通过公开审判、公开庭审、公开裁判文书等方式,让人民群众能够全程参与和了解案件的进展和结果,并及时纠正和排除不正当的干预。
4.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渠道和处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5.加强司法公正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开展司法公正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
法律意识,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能够在司法案件中积极维权。
通过以上的努力,可以逐步增加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使他们在每一个司法案
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人民
况、工作 流程 、管理 制度 、审判 业务 部
均结案数为 8 O件左右 ,l 0名法官年办案
0 0件 以上 ,在一 定程 度上 缓解 了 门审判 职能 等基本情 况 ,全 面落 实 回避 达 到 i
制度 ;公 开人 民法院 的重 要审判 工作会 案多 人少 的现实 矛盾 。深化 “ 两 评查 ”
程 录音 录像 、案件 信息 采集和 网上 庭审 直 播 的全覆 盖 。在 庭审 过程 中 ,双 方当
让百姓走进司法 , 感受法官的 日常工作 , 感受法院的司法审判管理。2 0 1 2年以来,
该 院共组 织 “ 公 众开 放 日”活 动 7次 ,
事人 、法官 可以通 过数 字法庭 进行 同时 邀 请社 会各界 人 士 5 0 0 余 人 走进 法院 、
9n1 且 l 巳 挂
不 定期召 开座 谈会 ,征求 工作意 见 。邀
请 人大代 表 、政 协委 员、社 区群众 和学 生 等,采取 不 同人群 不同主 题的 方式 , 从传 播司 法知 识、感知 法 院文化 入手 ,
裁判文书网均能够查询 , 接受社会监督 。 加 大庭 审公 开力 度 ,依 托数字 化法庭 和 庭 审直 播平 台实现 了庭 审记 录 、庭 审全
平台 ,取得了良好效 果。
“ 两评 查 ”提升 司法 公 开
宣化 区人 民法 院以提 升案件 质量 为 中心 ,全面 深化审 判管 理 ,并在 全 院相 继开展 了 “ 庭审 和案件 ‘ 两评 查 ’”活
“ 零距 离 ”体验 司 法公 开
宣化 区人 民法 院积极 拓展 司法公 开
动 ,案 件 质 效 得 到 了 明 显 提 升 , 提 升 了
同步 的观看 。庭 审过程全 程 录音录 像 ,
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者:王达来源:《中华魂》2019年第11期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队伍寄予的殷切期望,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也是必须达到的目标,那么,司法工作者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一、从观念上要真正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是有思想的,思想是支配行动的。
事情要做成,观念须先行。
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体会到公平正义,司法工作者必须转变旧的观念,从见案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中走出来,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梳理办案思路,统一认识、提高认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
”新时代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告别曲解以经济为中心形成的“一切向钱看”,使为人民服务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政府治理创新的根本遵循。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这个深层次问题,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意识的缺失,就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淡化。
司法工作者“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半心半意、三心二意不行,必须“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这是因为,就法官法院而言,每年都要裁判几十个几百乃至几千个案件,一年中偶尔有不公正的错判,只是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几千分之一而已,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也是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司法环境,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
只有依法办案,才能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
我们应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司法操作标准,提高司法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依法处理,不偏不倚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司法公开透明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公开审判和公开执行,可以有效地展示司法过程的公正和公平。
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可以清楚地了解案件的情况、证据的确据以及判决结果的依据,增强了对司法公正的认可和信任。
同时,要加强司法监督,确保司法权力的行使合法、公正。
加强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工作者的监督,建立健全司法纠错机制,对司法失误和不当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追责,防止权力滥用和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此外,要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提高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严谨的审判态度,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处理。
对于违法、腐败和不作为等司法人员,要进行追责问责,建立信任执法机制,使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最后,要注重司法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
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我们应该加强司法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司法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便民诉讼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只有在以上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们应该坚信,只有建立了公正、透明、高效的司法制度,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构建法治、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代中国为普通人伸张正义的例子
当代中国为普通人伸张正义的例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
济国家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和冲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加强,中国也出现了许多为普通人伸
张正义的例子。
第一,近年来中国公安机关的扫黑除恶行动。
为了打击黑恶势力对社
会安定的威胁,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扫黑除恶行动。
这些行动旨在加强监管
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在行动中,公安机关对涉黑涉恶的人员进行了严
厉打击,同时也关注受害者权益,通过法律手段为他们伸张正义。
公安机
关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打掉了一批黑恶势力,维护了公平正义。
第三,中国把保护民生作为施政的重点。
保障民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
关键,中国政府也一直重视保护民生。
例如,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
中国政府注重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权益。
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和加强就业培训等。
通过这些措施,政
府为弱势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让更多人获得实惠,进
而维护社会正义。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为普通人伸张正义的例子多不胜数。
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建设一个更
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进法治建设,保障人民
的基本权益,为普通人伸张正义。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看得见的正义》是一本关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书籍,作者以真实的案例和数据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正义的重要性,也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实践正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各种案例和数据展现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比如在教育领域,作者提到了贫困地区的学校缺乏资源,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在就业领域,作者指出了性别、种族等因素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在医疗领域,作者揭露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等。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也让我意识到了我们需要为此做出努力。
除了揭露问题,作者还提出了解决不公平现象的方法。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的关键。
他还提到了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同时呼吁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正义,并为之努力。
这些方法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实践正义。
通过阅读《看得见的正义》,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忽视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但是这些不公平现象却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正义,并为之努力。
无论是在学校、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为社会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看得见的正义》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数据,让我对社会正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也学会了如何去实践正义。
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关注社会正义,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美好。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共同努力,为社会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正司法让见义勇为更有底气
公正司法让见义勇为更有底气作者:支振锋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20年第16期老人与儿童相撞后要离开,遭劝阻时猝死,老人家属将劝阻者和物业公司诉至法庭。
不久前,河南省信陽市平桥区人民法院就刘某、郭某甲、郭某乙等诉孙女士、某物业公司生命权纠纷一案公开宣判,驳回刘某等三人的诉讼请求。
法律给了因仗义执言而被卷入官司的信阳市民孙女士一个明确的肯定,引发舆论点赞。
司法公正以看得见的正义,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
也是在最近,辽宁省康平县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为一位救助老人的店主免责。
这位店主为在药店买药时突然昏厥的老人做心肺复苏时,不慎导致老人受伤。
可以说,一系列弘扬社会正气的判决,不仅让无数关注案情的公众暖意融融,更传递出司法为义举撑腰的价值导向。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法院的这一判决之所以广受赞扬,就在于它是尊重事实、恪守法律,合乎法律和逻辑的判明,孙女士劝阻撞人男子离开的方式在正常限度内,符合常理;在对方倒地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对最终的结果没有过错,不具有因果关系,不构成侵权;而且男童玩耍的场所并无不当,亦未影响正常通行和公共秩序,因此物业公司也无需担责。
判决论证充分,依法公正,很好地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相得益彰。
司法对仗义执言者的支持,必将有利于营造见义勇为的社会氛围。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1月15日)素材解读1.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有些人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核心价值观出现偏差,思想道德严重滑坡,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
这些见利忘义、见难不帮、见死不救的行为,都是与见义勇为的精神相悖的。
扶正去邪、见义勇为是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与义务,时代需要见义勇为者,社会呼唤见义勇为者。
2.坚守正义。
见义勇为是彰显社会正能量的美德善行,是社会期待的高尚行为,也是司法制度着力塑造的社会价值。
老人倒地了,扶起时会不会担心被“碰瓷”;孩子遇险了,救人者会不会顾虑被讹诈?化解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既需要完善社会诚信机制,也离不开司法机关对正义的坚守。
扫黑除恶还人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扫黑除恶还人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扫黑除恶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消除黑恶势力,维护社会秩序,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扫黑除恶行动不仅对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和生活安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人民过上安心、幸福的生活。
一、扫黑除恶的背景和意义扫黑除恶行动是党中央着眼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当前,黑恶势力在一些地区滋生蔓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
他们利用暴力手段,对群众实施威胁、打击和欺压,破坏社会秩序,破坏法律法规的实施。
扫黑除恶行动旨在剿灭黑恶势力,还人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扫黑除恶行动具有重大的法治意义。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扫黑除恶行动通过坚决执行法律,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为人民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实现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二、扫黑除恶带来的积极影响1. 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安宁。
扫黑除恶行动破获了大量的黑恶案件,打击了黑恶势力的气焰,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人民群众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不再担心黑恶势力对自己的侵害和威胁。
2.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扫黑除恶行动通过打击黑恶势力,清除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为全体人民提供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人民的权益和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和推动。
3. 加强社会信任和团结。
扫黑除恶行动使得社会恶劣现象得到整治,重要部分的黑恶势力被铲除,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得到提升。
人民群众的相互信任和团结意识得到加强,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团结稳定。
三、扫黑除恶行动的具体举措和成效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
扫黑除恶行动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共同打击黑恶势力,形成了一盘棋、一个声音的良好氛围。
2.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扫黑除恶行动的成功实施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扫黑除恶行动的成功实施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打击黑社会势力,清除黑恶势力影响,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扫黑除恶行动是政府反腐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这一行动的成功实施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首先,扫黑除恶行动的成功实施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黑社会势力往往与非法犯罪活动密切相关,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威胁。
这些黑恶势力侵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通过打击黑恶势力,政府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其次,扫黑除恶行动的成功实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黑恶势力往往与地下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紧密相连。
他们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阻碍正常的市场秩序,扰乱经济运行。
扫黑除恶行动的实施清除了这些黑恶势力的威胁,为商业环境的规范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更加愿意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投资信心增强,这有助于提升经济的发展潜力,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扫黑除恶行动的成功实施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黑社会势力的横行,使得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威胁。
社会治安的恶化会导致人民的安全感降低,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减少,对未来的担忧增加。
扫黑除恶行动的有力推进,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社会安全环境的改善,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放心地工作、生活,享受到安宁与和谐的社会氛围。
此外,扫黑除恶行动的成功实施提升了社会公信力。
黑恶势力存在的时候,他们常常倚仗非法手段,滋扰司法机关,侵害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破坏社会公平与正义。
通过打击黑恶势力,政府体现了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并展示了执法机关的专业能力与公正性。
这一行动的成功实施提升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增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
综上所述,扫黑除恶行动的成功实施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通过对黑恶势力的有力打击,政府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社会公信力。
看得见的正义
看得见的正义正义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它是指对于合乎道义和公正的行为、决策或判断的追求。
正义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它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实践来展现出来。
有些时候,正义是看得见的,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言辞和举动来呈现出来。
下面将从法律、社会救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的角度来探讨看得见的正义。
在法律领域,正义是一种基本的原则。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确保每个人都受到公正的对待。
当我们看到一个冤假错案被纠正,一个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一个无辜的人得到了正义的伸张,我们就能看到法律正义的实现。
例如,在庭审中,法官和陪审团的判决结果,既是对被告的责罚,也是对受害人的安慰和补偿。
这种正义的实现可以让人们对法律有更多的信心,相信法律是公正的,能够为社会带来秩序和安宁。
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看得见的正义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社会救助是一种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方式。
当我们看到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提供食品、住房和医疗等基本需求,我们就能感受到社会正义的呈现。
社会正义不仅帮助原本无助的人们获得基本权益和生活保障,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机构和制度,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弱势群体得到了关注和帮助,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正义的实现。
此外,人道主义援助也是一种看得见的正义形式。
当自然灾害或战争发生时,许多人会失去家园、生活来源甚至亲人。
这时,国际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会积极响应,提供物资、医疗和精神支持,以帮助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重新恢复生活。
这种人道主义援助不仅仅是对受灾群体的救助,也是对他们权益的保护和人文关怀的展现。
当我们看到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受难者,或者国际社会为一个受灾国家提供大量的援助,我们就能感受到人道主义援助背后的看得见的正义。
总之,看得见的正义是一种对于合乎道义和公正的行为、决策或判断的追求。
它可以在法律、社会救助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得到体现。
群众维护正义的事迹
群众维护正义的事迹
一、社会公德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人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地维护着社会
公德,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比如,有一位老人在公交车上
发现有人吸烟,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上前劝阻,并向公交车司机报告。
这位老人的行为不仅维护了公共场所的卫生和秩序,也提醒了吸烟者
应该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定。
二、维护法律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人在维护法律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有一位普通的市民在路上发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他毫不犹豫地追赶
小偷,并将其抓获。
这位市民的行为不仅维护了社会的法律秩序,也
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安全。
三、维护公平正义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人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有一位律师在代理一起民事诉讼案件时,发现对方当事人使用
了不正当手段,他不仅坚决维护了自己当事人的权益,也向法院举报
了对方当事人的不正当行为。
这位律师的行为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
法权益,也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维护环境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人在维护环境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有一位环保志愿者在公园里发现有人乱扔垃圾,他不仅自己捡起了垃圾,还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提醒大家保护环境。
这位环保志愿
者的行为不仅维护了公共环境的卫生,也提醒了大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总之,群众维护正义的事迹无处不在,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对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应该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学习,从自身做起,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专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原卷版)
专题0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单选题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相继出台了干警亲属的“禁业清单”,细化明确政策界限,突出监管重点,通过建章立制确保政法干警廉洁司法、廉洁用权、廉洁齐家。
这一规定旨在()①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推进治理现代化②加大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③整治顽瘴痼疾,根除社会矛盾,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④推进公正司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彰显公平和正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快捷、轻便、经济等优点成为老百姓的代步工具,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为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山东省司法厅与省公安厅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立法公众代表座谈会”“调查问卷”“征求民意进社区”等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修改论证,形成《山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政府的立法工作告诉我们()①立法工作要坚持扩大民权,集中民智②电动自行车的管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③科学立法要顺时代之需,应民众之求④地方政府应积极履职,努力实现善政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2022·北京房山·高一期末)2021年12月6日,为贯彻落实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某地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区建管站,采取线上直播带“法”、线下摆摊普法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直播活动,正式拉开了“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根治欠薪冬季专项维权活动的帷幕。
该地法律援助中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①确立农民工主人翁地位,维护社会正义②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建设法治中国③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深人推进公正司法④创新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援助效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部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共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56.6万多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民众带来看得见的正义,实现司法公开、破除“司法神秘主义”是关键之举。司法公开是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司法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办案质量、防止外部干扰的有效途径。司法越公开透明,司法的公正廉洁就越能得到体现,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就越能得到彰显。不断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活动各方面基本实现“有法可依”的历史背景之下,不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强烈表明,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将转向更加注重法的实施,将更多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上下功夫、做文章。换句话说,当前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把“纸面上的法”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真正转化为“行动中的法”,把“口头上的正义”外化为“看得见的正义”。
给民众带来看得见的正义
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可以发现有许多值得记录下来的重大法治事件。它们让民众感受到中国法治点点滴滴的进步,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与正义。透视这一年的法治进程,我们发现,法治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法治在民众生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一项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个个案件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审判,一次次对社会公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义的真诚捍卫,都在无声地表明,我们已逐步学会俯下身去倾听民众的声音,去给民众带来一份看得见的正义,去把法治建设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过去的一年,我们已迈开了走向法治中国的坚实的一步。
从年初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到年末劳教制度的寿终正寝,从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到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从“上访妈妈”唐慧案的二审判决到“秦火火”案、“房姐”龚爱爱等案的公开审理,一年以来,各项法治工作都呈现出“民有所求,我必有应”的积极主动态势。每一项法律制度的反思与改革,都使得我们更加接近公平正义的目标。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一次具体实践,都在一点点地积聚法治建设的正能量。
过去这一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认识和举措深入人心、备受拥戴。刘铁男、李春城、蒋洁敏、李东生等18位省部级高官落马,显示了执政党依法重拳治腐、从严治党的强大决心和力度。李某某案、张艺谋超生巨额赔偿案等“名人官司”,也为现代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注解。
让民众看到正义的具体实现,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治国者要先受治于法。”其中讲的道理就是,正人者要先正己,律人者要先律己。唯此,才能对全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才能让民众深刻感受到法律之外无特权、法律之上无特殊公民。由此,老百姓才能对领导干部肃然起敬,才能对法治产生自觉认同与敬畏之情。
过去的一年,我国的司法公开取得长足进步。庭审过程公开、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案件执行信息公开,成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亮点。刘志军案、薄熙来案的庭审公开,推动了全社会以一种法治的思维、从法律程序的视角来理解、分析和讨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在某种意义上给全社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普法教育。这不仅让民众看到了国家厉行法治的决心,也让民众有理由去期待和推动更加公正、高效和权威的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