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中国贵族精神衰变的根源
中国:贵族消亡,流氓兴起 (1)
从追求卓尔不凡,到自我放逐;从自我放逐,到回归权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贵族精神的衰变。
从屈原的精神衰变到陶渊明的精神,是焚书坑儒残酷的现实,逼使他们放弃了追求卓尔不凡,而选择了自我放逐,为坚守高贵的人格,拒绝向权势委身投靠。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正是这种无奈与蔑视显现出他们高贵的人格精神。
贵族精神的衰变,实质上削弱了贵族精神的力量,也就局限了中国历史上的贵族对人类文明的作为,对比欧洲的贵族,中国后期的贵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明显大为逊色。
【与欧洲贵族的对比】
欧洲贵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从远古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信念,到中世纪的文化艺术,到近代的自然科学,到现代的民主机制,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思想,大多数都是欧洲贵族创建的。 特别是近代的欧洲贵族,创造了《君主立宪》,《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创造了《我有一个梦想》,并将这些文明的思想付诸于实,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成为人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从陶渊明的精神衰变到曾国蕃的精神,民族精英不得不向权势低头,走入封建体制之内追求建功立业,来完成自己对世俗权势的追求。这种靠拢,失去了个人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但也不乏一大批在体制之内追求个人品格修炼的贵族,比如柳宗元,比如岳飞,比如文天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文天祥《正义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都是传统贵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他们都是在体制之内达到完善的人格。
【缺失一种主导性的宗教信仰】
中华文化缺失一种主导性的宗教信仰,是这种文化最致命的缺陷。
因为缺失一种主导性的宗教信仰,中华文化实质上是各种思想的大杂烩,尽管孔孟之道占据霸主地位二千多年,但孔孟之道始终成不了一种宗教信仰。各种思想的大杂烩炒在一起,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什么子都有; 三字经,道德经,女儿经,易经,黄帝内经,也是什么经都有。 中国是全世界神仙最多的国家,中国人什么神都拜,似乎什么神都相信,又似乎什么神都不信,大致就是处于半信半疑之中。
中国的贵族精神是如何消亡的
中国的贵族精神是如何消亡的中国的贵族精神是如何消亡的我自己欣赏西方人的骑士精神与贵族风度,荣誉高于生命,做事有原则讲诚信。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也一度盛行过贵族精神,只不过后来如沙漠中的甘泉一样,日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那么中国的贵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逐渐消亡的?历史上有个有名的宋襄公泥古误国,大意是宋国与楚交战于泓水,非得要按古礼等楚军过完河摆完阵,才开始出击。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宋襄公这人简直就是傻帽一个,但是,这个故事最能反映宋襄公身上的贵族精神。
春秋尽管无义战,但因为决战双方的主体都是贵族,那时候连当兵的都是贵族,所以大家打仗的原则是点到为止,给足对方面子,并不以把对方赶尽杀绝为目的,一旦分出胜负,马上鸣金收兵。
贵族精神最重要的信条就是荣誉。
贵族阶层就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的阶层,他们认为自己的血液是高贵的,绝不能用下三滥的行为来玷污自己的血液。
因为重视荣誉,所以贵族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往往敢于承担,他们身上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承担精神。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项羽宁愿乌江自刎也不愿见江东父老的原因了。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祖父项燕是楚国一员名将,在战国后期非常有名;刘邦则出生在社会底层,是一个平民,没读过书。
项羽身上不光有英雄气概,他的贵族血统也使他具备了贵族精神。
在楚汉战争后期,他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议,因为战争打了很长时间,双方都精疲力竭非常痛苦,而且老百姓也流离失所,所以项羽就向刘邦提议,与其让天下人为我们俩充当炮灰流血,不如干脆咱俩来一场决斗,来一决雌雄胜负,你看怎么样?这有点像西方贵族之间的决斗,完全是西方贵族式的思维方式。
自刎乌江,其实是到了生命最后一刻,项羽身上的这种贵族精神体现得更加充分,乌江之战非常典型地说明了项羽本身的价值取向。
项羽实际是可以逃走的,因为那时乌江上停着一艘小船,乌江亭长正在等他。
亭长说,大王您赶紧上船,整个乌江上只有这一条小船,汉军肯定追不上您,大王回去想办法东山再起。
后世批评宋襄公 证明贵族传统在中国断裂
后世批评宋襄公证明贵族传统在中国断裂核心提示: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位宋襄公确实愚蠢呆板得可以。
但是如果我们对宋襄公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他的选择,正是对“贵族精神”的诠释。
(张宏杰先生)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历史学者张宏杰文字实录,采访整理:唐智诚嘉宾简介:张宏杰,作家,学者。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中国人的性格历程》等。
有多部作品在韩国及港台出版。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的第一个缺点是奴隶性凤凰历史:“国民性”是大家很熟悉的词,好像什么坏事都有它的份,从反日游行砸中国人的车,到在埃及神庙上刻字,都引起对国民性的讨论。
您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什么?中国国民性最大的缺陷是什么,有何表现?张宏杰:关于国民性的话题历来众说纷纭,甚至有没有国民性都是讨论的话题之一。
国民性这个词并不是中国人创造的,而是西方人首创。
这些老外罗列了许多感性的词汇,比如“麻木”“迟钝”“欺瞒”“精明”“迷信”“不精确”……,用来表达他们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这些描述失于杂乱感性,其中许多还自相矛盾。
梁启超最先系统总结了他认识的中国国民性。
他认为,中国人的第一个缺点是“奴隶性”,甘于忍受暴君异族的统治,不敢起来反抗;第二个缺点是一盘散沙,不团结,只重私德,不重公德;第三个缺点是“民智低下”“智慧不开”,依赖成性,遇事退缩,缺乏尚武精神和进取气质。
梁启超的思维焦点很清楚,他所总结的这些,都是长期专制统治在中国人身上留下的与现代政治文明不适应的烙印。
梁启超说,中国要变成一个宪政国家,中国人就要从过去的“老百姓”变成“现代公民”,要培养起国家意识、公德意识和尚武精神。
改造国民性是后发国家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张宏杰:其实走向现代过程中遇到国民素质问题,是“后发国家”的普遍现象。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知识分子也纷纷痛批传统日本人明哲保身、事不关己、自私自利,那声调听起来和梁启超们如出一辙:“人民……一切只听从政府,不关心国事。
论中国封建制度衰落的根源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在这条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链环——封建社会中,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封建雏形到秦汉统一,再到宋元明清,中国的封建帝制始终相对稳固,古老的帝制曾让中国有过辉煌的过去,而近代的中国却备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以致灭亡。
在近代长达八十年的新旧社会制度较量中,我们古老的国度历尽沧桑,中国人民受尽磨难,而顽固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向灭亡,永久的沉入历史的深渊,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那么这些,从何谈起呢?从内因方面来看,它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内部的衰微和破败,自己将自己推进了历史的深渊。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符合客观规律。
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如果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必然失去其稳定性,当制度动摇了,社会便不再稳固。
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废除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社会[1]。
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扭转和违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亦是如此。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它始终不曾改变起封建压迫剥削的本性,然而人民不可能始终臣服与奴役和屈辱之下,于是人民奋起反抗,最终,推翻之。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2]。
因此社会制度的更迭往往是由人民的意愿决定的,反之,一种制度想要长时间地生存下去,就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否则就只能进入历史的博物馆。
第二,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束缚。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以“天子”的称号自居,采取愚民政策宣扬“君权神授”思想,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中国贵族“今何在”?
琚 思 华
(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 学院, 山 东 济南 2 5 0 3 5 8 )
摘 要: 贵族精神是贵族社会 中人类共 同创造 的、 经 由历史积淀而形成 的人 类宝贵 的精神 文化遗产 , 它包含 着人 类共通 的优 秀美德 , 它在形成过程 中已逐渐凝聚成一种信念 、 一种力量 。那 么, 何谓“ 贵族” 呢?“ 贵族精神” 又是什 么? 当代 中国有无贵族? 西方的贵族阶层 、 “ 贵族精神 ” 与 东方的贵族相 比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值得探 讨的问题 。从贵族缘起 、 中西方“ 贵族精神” 对比, 探讨 当今 中国缺失的“ 贵族 精神” 。 关键词 : 贵族 ; 贵族精神 ; 缺 失 什么是贵族?贵族 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当今中国有贵族吗 ?中 职责 , 因此 , 贵族这种勇敢 尚武 的骑士精神就很好的延续下来 ; 强大 国古代社会的贵族评判标准与今天相 比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 对 比西 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作为一个特殊 的阶层 , 西方 的贵族有 方 的贵族及其衍 生而成 的“ 贵族精神 ” , 中国的贵族与贵族精神缺失 着一种 强大的主人翁意识 , 继而促使他们催生 出对 自己 、 对家族乃 了什么 ?这都是我们这篇文章需要解决的 , 同时也是 当今 中国社会 至整个社会 的强烈的责任感 , 严 于律 己 , 珍惜家族的荣誉 , 同时为社 缺失 的道德准则 与思想信仰 。 会 的公正和人民的 自由权利奔走呼号 , 这种 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 贵族 , 最初指 的是 因权力 、 财产高于其他 阶级而产生 的上 层阶 感是促进人类 自身权利完善和社会 良性发展的标杆 和力量 ; 自由精 级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 , 这一群体通过对 自身在行为准则和道德标 神 , 西 方贵族的 自由精神体现在独立 的意志 , 敢于在强权 和金钱面 准上严苛的 自我约束 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 形成凝聚人类精神文明 前说 “ 不” ,不会 因为任何外 在物质条件诱惑而丧失 自己独立 的人 精华的“ 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包含强烈的主人 意识 和社会责任感 , 格 、 尊 贵的思想 , 他们甚至 为捍卫 自由的灵魂和 自身 的权利 而甘愿 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的。当每个人都 或多或少 的拥有贵族精神时 , 流血牺牲。 这个 民族 才活得 有尊严 。在 “ 贵族” 这个 词未广泛进入大众视 野之 当下 , 随着经济 的飞速发展 , 我们 的风骨 、 品格 、 气质越 来越被 前, 贵族 “ 心态” 指社会 上享有特权 的阶层 的优越感 , 在 当代 的价值 物化 , 对财富 、 权力 、 地位的过分追求 , 让一些人丢失了 自尊 , 道德 的 观体系 中是 一种不太被认可的心态。但是 , 随着学界越来越多的人 沦丧 , 自身行为 的乖张 , 显露 出人性的丑恶 。同时 , 对社会责任感的 可 以为 了 自身的虚荣 , 妄图 占据 呼吁真正“ 贵族精神” 的回归和对“ 贵族心态” 、 “ 贵族精神 ” 的深入研 缺 失让 我们沦为追名逐利 的小 丑 , 究, “ 贵族心态” 和“ 贵族精 神” 的深入 内涵 被挖 掘出来 , 并 被赋予 了 道德 、 精神层面的制高点 , 标榜 自己的尊贵和荣耀。 我们的内心越狂 新 的时代意义。 “ 贵族精神 ” 绝不仅仅是简单 的权力 、 财富 、 地位的象 热追求什么 , 就代表越缺失什 么。 我们对贵族的认知 、 对贵族 的划分 时至今 日, 社会 征, 它更多 的是一种对社会 的责任 、 义务和普众 的情怀 , 即对弱势群 标 准从 一开始的血统发展到后来 的以教 养为标志 , 体 的保护 , 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指责 呼号 , 对人民 自由、 民主权利 的广 上隐隐出现 了以财富 、 权力 、 地位等物质条件为标准的划分 , 不能不 泛争取 , 就像是在道德丢失 、 人性黑暗中总需要 人来扛起 大旗 , 点亮 说是人类文 明的倒退 , 时代的悲剧 。贵族 的头衔 , 每个人都想 顶戴 , 明灯 , 社 会 需 要 扛 起 这 面 大旗 的人 。 却不知怎样为 自己加冕 ,总不能捏造一个王室来给 自己封爵加冕 , 认 为只有用 当今社会人 中国的贵族 产生时期也相 当早。 自黄帝至周初 , 那时 的君主多 那 么就 以 自身粗陋浅薄 的认知来随意解读 , 由贵族 选立 , 自周 王室分封 氏族之后 , 便形成 了世卿世禄 的贵族阶 人狂热追求 的金钱 、 权力 、 地位来装饰 , 便可 自称 “ 贵族” 或者成 为受 他们掌握着财富 、 权力 , 便 以为掌握 了话 层。 中国的贵族经历 了三个时代 : 一是秦统一之前 的氏族贵族时代 , 人红眼羡慕 的那一个群体 。 掌握了引导社会上大多数人 思想 的喉舌 , 殊不知 , 这正是他们 二是两晋南北朝时期 的门阀贵族时代 ,三是满清的部落贵族 时代 。 语 权 , 氏族贵族被战争所瓦解 , 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 , 以郡县制代之 , 使 氏 缺乏的 、 心虚的所在 。一个社会真正 良性发展是我们 每一个人不再 物质贵族” , 开始意识到精神力量 的重要性 , 进 而丰富 自己的内 族 贵族失去生存的土壤 。门阀贵族被隋唐的科举制所瓦解 , 白衣卿 做“ 提高 自身的修养 , 在此基础上追求 “ 贵族 精神” , 做名 副其实 的贵 相取代 门阀世袭贵族 。清代 部落贵族被辛亥革命 瓦解 。中国的贵族 涵 、 贵族的评判标 准不能 以外在 的 时代没有形成它长期 的贵族传统 , 尽管有一些值得称颂 的名人雅士 族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贵族情结 , 坚 毅的品格 , 高雅 的风骨 , 但总体上 , 中国古代社会 的贵族精神是 以 物质条件来决定 , 要 以内在 的精 神涵养来 划分 , 而内在的修养是 每 谁也无法阻止一个人对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 儒 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 诸如父 慈、 子孝 、 兄 良、 弟悌 、 夫义 、 妇听 、 个人都能做 到的, 正义 、 勇气 、 智慧、 奉献 、 自律 、 尊严等这些美好词 长慈 、 幼顺 , 因此 , 传沿至今 , 当今 的中国社会并 没有 形成对贵族精 言行举止 的追求 , 汇背后的含 义 , 并不会 因为阶层 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我们 都可 以是 神 广泛 的认 知 。 看反映中世纪英 国的影视剧 ,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 : 在英 国, 即 贵族 , 可以是精神的贵族 。 参考文献 使是一个管家 , 举止也彬彬有礼 、 不卑不亢 , 头发打理得一丝 不苟 , 1 1 储 安平. 英国采风 录【 M] . 北京 : 东方 出版社 , 2 0 0 5 . 穿着得体 , 颇具英国绅士 的气质与涵养 。 这样 , 我们似乎得 出一个结 『 2 】 姜德 福. 社 会 变迁 中的贵族—— 1 6 — 1 8世纪 英国贵族研 究【 M] . 北 论: 原来 , 绅 士气 质不只是有财富 、 有地位 的人 的专 属 , 普通大 众也 f 可 以内外兼修 , 做到举止 大方 。那么 , 他们是贵族吗?好像不是 !可 京 : 商 务 印 书馆 , 2 0 0 4 . 3 】 许纪霖. 平民时代 的贵族精神 [ J ] . 学习博览 , 2 0 0 9 ( 3 ) . 是他们身上所体现 出的气质与修养却是真正的骨子里的贵族 。 纵观 『 西方的贵族 阶层 , 我们会很容易 的发现他们 自身的特点 : 荣誉意识 , f 4 ] 杨春 时. 贵族精神与现代性批判 [ J ] . 厦 门大学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 西方 的贵族 尤其重视 自己家族 的荣誉 , 以损 害家族 荣誉 为耻 , 常有 版 ) , 2 0 0 5 ( 3 ) . 5 1 z平文. 中国古代 贵族精神初探[ J ] . 理论学刊 , 1 9 9 0 ( 2 ) . 为 了家族和 自身名誉 而决斗的事 , 伟大 的诗人普希金就是一个很好 『 6 1 张小艳 , 孟 燕只. 浅谈英 国的贵族精神[ J ] . 才智 , 2 0 1 0 ( 4 ) . 的例 子 ; 自 尊 意识 , 尼采 曾说 过 : “ 贵族 的灵魂拥有强烈 的 自尊” , 他 『 7 】 胡迪. 论贵族精 神对我 国公 民教 育的启示 【 J ] . 江苏教育 学院 学报 们不会为 了金钱 、 权力而卑躬屈膝 , 更不会允许他人歧视 自己 、 侮辱 f 自己 , 在他们看来尊严高于一切 ; 骑士精神 , 西方 的贵族早先大 多是 ( 社会科 学版 ) , 2 0 1 l ( 2 ) . 8 】 李迪. 呼唤 当代的贵族精神[ J 1 . 黑龙 江教育 学院学报 , 2 0 1 1 ( 5 ) . 在一次次军事战争中带领 自己的臣民奋勇杀敌的军事将领 , 而古代 f 部 落的频繁战争使得保卫 民众 、 率领民众抗 击外 敌成 为贵族 的一种
中国为啥没有贵族精神
中国为啥没有贵族精神中国为啥没有贵族精神前些日子,在报刊上读了《被中国人误读的欧洲贵族》一文后,很有感触,并引发了我对该文的一点思考——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贵族,如自西周开始,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异更加明确:自王以下,还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等级,项羽算是楚国最后一个贵族。
然中国虽有贵族,但为什么少有贵族精神?对这个问题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在思想和文化上传承过贵族精神,原因可归咎于是秦世皇统一六国,消灭了贵族所至。
这的确是一个原因,且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一统天下的王权,需要的是一统天下的王权意志,这个意志就是不允许有对王权不利的思想和行为产生。
而贵族精神里有个性独立的一面、有名誉自尊需要、有社会道义及责任担当等需要,这些需要明显与王权专制的需要相悖,于是在一统天下的王权面前,自然就容不得其有半点贵族精神存在了!但问题是,欧洲人同样有王权专制需要,为什么他们在贵族体制被消灭后,历史上还会有贵族精神传承呢?对此该做何种解释?本人以为,根本原因还与其文化原素有关:如他们有罗马骑士精神、有古希腊的哲思求真精神,这两种文化原素相交奠定了他们具有超越物质及超越肉体生命的本质特性,贵族作为一种社会名望、地位、权力、财富的象征出现,这个象征背后更体现了一种与地位财富相匹配的精神资源:即贵在有名誉、尊严、道义、责任担挡及宽容、信誉、等美德——而这些美德之所以可贵,在于价值体系可以被民众超越阶级、超越历史地认同。
也就是说,贵族的贵在于精神,在于道义、在于自尊、在于人格意义上的独立和品格高尚。
而不是炫耀财富或张扬权势及无人格担当。
历史上,欧洲贵族的确凡遇上战事或遇到保家卫国需要,都会有贵族领衡出战挺身而出,绝无怯弱之辈苟生。
是否可以这么认为:西方人把贵族的身份认同普遍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一种人格高度,一种责任担当。
而中国人的贵族身份认同还停留在特权享乐,炫耀财富等物质层面上?如是。
那么中国就算是贵族不被消灭,或者产生新贵,也还是不会有贵族精神的。
国之殇:贵族精神的消亡,流氓意识的兴起
国之殇:贵族精神的消亡,流氓意识的兴起作者:维杰来源:《记者观察》2014年第11期贵族被消灭了,流氓应运而起;贵族精神消亡了,流氓意识得到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概述说传统贵族,是因为中国已经没有贵族,当今的中国只有平民与流氓。
虽说还有极少数的人具有贵族精神,可毕竟为数极少,所以称不上是一个族群了。
下面所说的贵族,都是指传统上的贵族。
很难概括出中国的贵族精神,因为中国的贵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地衰变,说不清楚哪一个时代的贵族精神可以代表中国的贵族精神。
笼统地讲,我就用三个贵族的典范人物作代表,来表述中国贵族精神的特质。
第一个典范是屈原。
第二个典范是陶渊明。
第三个典范是曾国蕃。
这三个典范所具有的三种精神特质,可以概括出中国贵族精神的衰变。
【屈原所代表的第一种贵族精神】屈原精神代表一种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中国古代贵族所具有的精神,我们今天读到屈原的《离骚》《渔父》等作品,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这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激励那个时代的精英勤于求索,勇于求索,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文明,中华民族所有的伟大思想几乎都是创建于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的贵族可以与欧洲同时代的贵族齐驾并驱,中国的古文明不比欧洲的古文明逊色,就是最好的说明。
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是人类追求文明的动力,正是靠人类中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追求卓尔不凡,带领人类挣脱野蛮,走向文明。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是一种殉道的精神。
这是人类高贵的一种精神,当自己信仰的道义遭到毁灭,宁愿选择与道义同时毁灭,也就是选择与道义永远同在。
【陶渊明所代表的第二种贵族精神】陶渊明精神代表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超脱物欲的精神,一种甘于自我放逐的精神。
对比屈原的精神,陶渊明的精神明显发生衰变,不那么强烈地追求卓而不凡,而是倾向崇尚自由;他不认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他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维护自身独立的人格尊严。
揭密中国历史盛衰循环的原因
揭密中国历史盛衰循环的原因民主制度即是一个现代国家必需的鞋带,只有避免最先被老虎吃掉,才能在工业文明阴暗的前景中求得生存的希望。
季节有春有秋,草木有枯有荣,新老更替是世间万物保持长久、生生不息的唯一方法。
中华帝国绵延数千年依然能保持住青春,奥秘亦在于此。
中国人历来有追求盛世的情结,但盛世往往可遇不可求,它的出现一般离不开下列五个条件:第一、英明的皇帝。
第二、廉洁而充满活力的官僚机构。
第三、适度的人口数量,充余的耕地。
第四、较少的受供养人数。
第五、强悍的边防军,即便不能攻击,也足以自保。
在这五个条件中,除了英明的皇帝何时产生有时例外,其余四个条件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开国初期才完全具备。
各朝开国,往往面对的是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的社会环境,但不需用“百废待兴”形容;农耕社会不象工商社会,各生产单位变成废墟后,需积累资金艰难重建。
农耕社会的生产单位是一家一户,有劳动力与田地就能迅速恢复生产。
人口大量损耗诚然使劳动力不足,但土地充裕反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繁荣,人口繁殖相对而言要比资金积累容易。
再者,由于新王朝摧毁了旧王朝原有的产权关系,江山易主,在旧王朝中被法律保护的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需要得到新王朝的认可才能被重新保护。
这样,旧王朝中得利益最多,与旧政权关系最密切的受供养集团成员,要么在改朝换代的暴力浪潮中被消灭,要么被新政权打击、冷落,他们巧夺豪取来的大片良田与万贯家私,原本打算传至子孙,转眼间充归国有,或者被皇帝转赐他人。
实际上,新王朝面对的是个相对容易收拾的烂摊子,毛泽东讲,在白纸上画图更容易,它只需重建官僚体系,清肃社会不安定因素,巩固国防,鼓励农民开荒生育就够了。
那时,由于新政府官僚机构处于草创阶段,仅有个框架,又由于战争遗留下的问题太多太繁,因此它们运转效率很高。
俗语说:“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心无旁鹜专心公务的衙门一般不会黑暗。
况且,新朝代的官员多是新提拔或军人转变角色而来,他们对工作尚处于新鲜好奇、满腔热忱阶段,思想比较单纯,没有学会和习惯享受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没有培养出油滑、形式主义、明哲保身等官僚作风。
寻回中国贵族精神的轨迹
他认为,中国的贵族传统太早中断,没有形成贵族的传统。关于什么是贵族精神,刘再复认为,有两个最根本的精神,首先一定是低调的,他们一般学养教养都比较高,不会像暴发户那样“财大气粗”,好讲大话。即使像俄国十二月党人的贵族反叛,也不像农民反叛的调子那么高,不会动不动讲“改天换地”、“替天行道”;第二,贵族精神最核心的意识是自尊。这是尼采特别强強调的,在《善恶之彼岸》这本书论证这个问题,贵族精神就是自尊的精神。基佐在《欧洲文明史》里也特别强调,西方的贵族精神从罗马贵族到了欧洲贵族,欧洲贵族精神就很突出了,就是“自我确立”,个体的重要性不是来自于他人,不是来自于皇上,而是来自于我个人,这样灵魂就独立了,尊严就站立起来了,这才是贵族精神。贵族有一基本行为模式——决斗。决斗的意思,一是确立游戏原则,二是确认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这就是生命的尊严。
寻回中国贵族精神的轨迹
-才精神才是贵族精神的对立项。刘再复表示,贵族特权可以打倒,贵族精神不可打倒,因为它是自尊、低调、守持游戏规则与心灵原则。中国五四运动及四九年以后打掉贵族精神,带来痞子精神及流氓精神泛滥。
刘再复说:“像陈寅恪谈到独立的精神应该说和贵族的精神有相同之处,比如说独立的精神,这可能是贵族精神最重要的一种精神。陈寅恪把这种独立精神看得非常重。他写柳如是,我的解读跟人家不太相同,他为什么写柳如是?从学理上说,我并不认为它是非常逻辑的学术著作,甚至感到有点繁琐,但可以感到他要寄托的精神恰恰就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他认为,在明清交替的民族危难之际,很多帝王将相,权威泰斗,大知识分子(如钱谦益),他们的人格精神都不如一个妓女(柳如是)。陈寅恪特别强调独立的精神,这种独立精神当然是贵族精神,贵族精神是一个大系统,但贵族精神并没有完全涵盖自由精神,自由是近代社会资产阶级确立起来的精神体系。陈寅恪先生概括王国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成为二十一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火炬。
我国的贵族时代是怎么终结的
我国的贵族时代是怎么终结的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19年第07期在宋朝以前,中国跟西方一样,也是贵族和军功集团形成了帝国的两根柱石。
你想建功立业,主要有两条路,最好是能出身豪门,而且是嫡长子,很可能一生下来就有爵位,比如王羲之,他出身魏晋豪门的“琅琊王氏”,出生没多久就当了官,所以也叫“王右军”。
如果出身低微,那就最好去北方打仗,当时最不缺的就是打仗,逮到机会说不定就可以脱颖而出,不过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军中也是大批破落贵族子弟,比如那个高欢。
春秋战国咱们就不说了,家天下,大家知道那时候的很多人姓“公孙”,这个姓的意思就是他爷爷是“公爵”,他是公爵的孙子,比如我们熟知的商鞅,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卫鞅”,意思是他是卫国人,还有一个名字,叫“公孙鞅”,暴露了他的贵族身份。
此外那个齐桓公,当上他们齐国头目之前史书里叫他“公子小白”,也一样,他爹是公爵,他是公子,而且他是钓鱼爱好者姜太公的后代,他本来的名字应该是“姜小白”。
而且那时候其他官员也一样,都是老爹当完儿子当,比如秦国的王翦王贲父子,赵国的赵奢赵括父子,楚国项羽他们一家子,老子退休后兒子顶缺,如果表现好就提拔。
这种状态主要是跟当时的技术水平强相关,当时的文字在竹简上嘛,随便去图书馆借本书都得用牛车拉,后来有书了,但是没法大规模印刷,看一本书比现在买辆车都费劲,底层自然没动力去抓学习。
我们知道,书是经验和知识的传承手段,如果没这玩意,每代人都得重复造轮子,一直也没法明显进步,所以在那种技术条件下,知识全部存储在上层,底层获取知识的手段主要是听老人们讲故事。
这个不止我国有这个问题,直到1500年,整个英格兰只有80本书,欧洲一半贵族都是文盲。
上层垄断了知识,也就垄断了权力。
到了汉朝,刘邦是流氓出身,革命上台,推翻了秦朝的贵族体制,不过当时技术没进展,刘邦上台后重新建立的国家跟秦差不多,只是没秦那么严酷了,所以大家经常说“秦汉”“隋唐”“魏晋”“明清”,因为这几个组合体制上讲差别并不大。
中国近代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代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探析中国近代封建社会的衰落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开始以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手段进入中国,剥夺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给中国的封建制度带来了严重冲击。
第二,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和衰败。
中国近代封建社会的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
官员贪污腐败、科举制度落后、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使得社会流动性几乎为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都无法通过努力而获得。
这种封建体制的腐朽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平等,从而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思想觉醒和知识分子的兴起。
19世纪后半叶,中国觉醒了。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提出了民主、科学、自由等新的思想观念。
他们通过新闻媒体、书籍、杂志等传播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等新的思潮,激发了人们的意识觉醒和对封建制度的质疑。
这些意识觉醒和知识分子的兴起对封建社会的衰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农民起义和民主革命的爆发。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是对封建社会的一次有力的反抗。
农民反抗地主剥削和官员压迫的冲突,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抗争决心。
著名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等,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脆弱性。
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发起了民主革命的运动,如辛亥革命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提供了基础条件。
中国近代封建社会的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和衰败、思想觉醒和知识分子的兴起,以及农民起义和民主革命的爆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国近代封建社会的终结。
这一过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易中天:帝国制度是扼杀士的贵族精神罪魁祸首
易中天:帝国制度是扼杀士的贵族精神罪魁祸首说老实话,知识分子的底线,首先是不昧着良心说话,比如你没有胆量和能力为那些冤死的地震孩子们讨个公道,但你不“含泪劝告”行不行?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来加拿大进行巡回演讲,受到华人社区的热烈欢迎。
我在温哥华与易先生举行了公开对谈,涉及了诸多的热点议题。
现将对话发表出来,以飨读者,兼作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有识者的关注。
对农民起义不能评价太高丁果:中央电视台4套百家论坛正在播放你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你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各种学说最盛行、给中国留下经典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又是一个纷乱割据、群雄并立的时代。
是不是在这样的时代里,各类学说比较容易盛行;但在一统的时代,或者说是治世、统治比较稳固的时代,言论就会万马齐喑,就会比较平庸?易中天:恕我直言,这个说法有问题。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就会逻辑地推出另一个结论──为了思想的解放、学术的繁荣、人类的进步,我们需要呼唤乱世,盼望乱世。
这是很麻烦的。
回溯整个中国史,可以看到,也不是乱世一定出思想。
乱世出英雄,未必出思想。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乱世是枪杆子说话,不是笔杆子说话的时候。
只有在特殊的所谓乱世,才出思想。
这个特殊的乱世就是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出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处于社会转型期。
换句话说,这个乱带来的结果或者它的原因不是社会转型,那就白乱了。
那种乱的结果就是民不聊生,是民族的灾难,没有任何意义。
春秋战国,是因为社会要转型,才出现了所谓“礼坏乐崩,天下大乱”的状态,到最后完成了社会转型,这个时候才有可能出思想。
因此,与其说“乱世出思想”,不如说“转型出思想”。
丁果:社会之乱,最后要产生积极意义,就必须要有社会转型作为一个大的背景。
以往在历史问题上,我们赞颂黄巾起义、赞颂李自成、赞颂太平天国等,赞颂所有的所谓革命,以为他们带来时代变化。
其实,这些革命都不可能带来思想、带来可以传承的学说,因为它带来的是破坏,不是社会的转型。
为什么说刘邦称帝,标志着中国贵族精神开始衰亡?
为什么说刘邦称帝,标志着中国贵族精神开始衰亡?提到贵族精神,我们往往首先想到西方,笔挺的西装,优雅的礼仪,所谓的绅士风度便是如此。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贵族精神也曾经辉煌灿烂过,只是在后来逐渐没落了。
什么是贵族精神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一直被称为中国思想和文化最灿烂的时代,无数天才、大师有如群星般闪耀。
中国的贵族精神也在那个时代达到顶峰。
那么何为贵族精神呢?船夫来举几个例子:信义、礼仪、尚武。
公元前632年晋楚交战,晋文公想起当初逃亡时,楚王曾帮过自己。
当时自己曾给出承诺,如果日后两军交战,愿退避三舍来报答楚王。
于是这次交战晋国军队果真连退三次,遵守了当初晋文公的承诺。
这是贵族精神中信义的表现。
春秋时期,战争中不仅有信义,还有所谓了礼仪。
比如不能攻击受伤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时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时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时不能实施偷袭等等。
公元前638年,楚宋两军交战,当时宋襄公率领的宋军驻扎在宋国边境泓水北岸,楚军渡河而战。
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结果惨败,身受重伤,第二年就因伤去世。
课本中读到的时候,这是作为反面教材的典型。
也让我想起欧洲战场上排枪对战,让对方先开第一枪的“笑话”。
但这。
却都是贵族精神中礼仪的表现。
春秋时期的贵族特别崇尚武力,文武相辅相成,很多也都是文武全才,比如战神吴起,同时他还可以主持魏国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之余也可以收复河西之地。
文,得益掌握武力而有了脊梁,武,因为渗透智慧而变得深邃。
这是贵族精神中的尚武刘邦的成功史鸿门宴后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
紧接着就背弃盟约吞并关中。
楚汉争霸,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
然后刘邦转眼又背弃盟约反手就是一刀,给项羽来了个十面埋伏,垓下之围。
共结一下,刘邦成功的核心靠的就是背信弃义。
其他智谋都只是附带的技术操作而已。
称帝后的刘邦,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诛杀功臣的行动,尤其是那些异姓王们。
结果臧荼、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先后被杀。
论中国的封建社会因何走向衰落_
论中国的封建社会因何走向衰落_中国的封建社会是由皇帝以及“一六四”的封建的三层社会组织而成的,这三个层级分别为皇室家族、贵族家族和庶民家庭。
就在它出现几千年以前,封建社会在我国历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国家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社会的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所忽视,而且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形式的变迁,封建社会也在不断衰落。
这逐渐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可以从考虑:首先,封建社会使得社会结构复杂,而传统的官僚制度也显得过于繁琐,使得改革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也有人认为,当时社会不能合理利用资源,很多政策延误实施,也有滥用职权、纰漏敛财、贪污挥霍、受贿滥用财物等等不祥的现象,当时的社会秩序和营商环境日趋萎缩,甚至形势恶化,使国家落入困境。
其次,宗法制度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弊病,宗法制更加强调世袭的权力,不但加剧了封建阶级的垄断地位,还使官民之间的关系更为恶劣,使民间体制对政府体制逐渐失去影响力和地位,因此,宗法制度也给封建体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此外,封建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渐加大,既有众多穷人流失家国,又有有权有利之人占据地位,权势封建地主随意专横,土地、人口、财产均服从它的支配,普通阶级陷入更为艰苦的境地,贫苦百姓怨声四起,很能够反映出这社会的矛盾和动荡状态。
最后,当时的西方殖民扩张也是给封建社会带来了沉重打击,殖民者用武力霸占资源,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西方强权不仅直接继承了封建模式,而且在一些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对封建社会中的分配机制以及内部的决策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上就是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社会的衰落并不可避免,但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无可替代。
我国的贵族时代是怎么终结的
在宋朝以前,中国跟西方一样,也是贵族和军功集团形成了帝国的两根柱石。
你想建功立业,主要有两条路,最好是能出身豪门,而且是嫡长子,很可能一生下来就有爵位,比如王羲之,他出身魏晋豪门的“琅琊王氏”,出生没多久就当了官,所以也叫“王右军”。
如果出身低微,那就最好去北方打仗,当时最不缺的就是打仗,逮到机会说不定就可以脱颖而出,不过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军中也是大批破落贵族子弟,比如那个高欢。
春秋战国咱们就不说了,家天下,大家知道那时候的很多人姓“公孙”,这个姓的意思就是他爷爷是“公爵”,他是公爵的孙子,比如我们熟知的商鞅,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卫鞅”,意思是他是卫国人,还有一个名字,叫“公孙鞅”,暴露了他的贵族身份。
此外那个齐桓公,当上他们齐国头目之前史书里叫他“公子小白”,也一样,他爹是公爵,他是公子,而且他是钓鱼爱好者姜太公的后代,他本来的名字应该是“姜小白”。
而且那时候其他官员也一样,都是老爹当完儿子当,比如秦国的王翦王贲父子,赵国的赵奢赵括父子,楚国项羽他们一家子,老子退休后儿子顶缺,如果表现好就提拔。
这种状态主要是跟当时的技术水平强相关,当时的文字在竹简上嘛,随便去图书馆借本书都得用牛车拉,后来有书了,但是没法大规模印刷,看一本书比现在买辆车都费劲,底层自然没动力去抓学习。
我们知道,书是经验和知识的传承手段,如果没这玩意,每代人都得重复造轮子,一直也没法明显进步,所以在那种技术条件下,知识全部存储在上层,底层获取知识的手段主要是听老人们讲故事。
这个不止我国有这个问题,直到1500年,整个英格兰只有80本书,欧洲一半贵族都是文盲。
上层垄断了知识,也就垄断了权力。
到了汉朝,刘邦是流氓出身,革命上台,推翻了秦朝的贵族体制,不过当时技术没进展,刘邦上台后重新建立的国家跟秦差不多,只是没秦那么严酷了,所以大家经常说“秦汉”“隋唐”“魏晋”“明清”,因为这几个组合体制上讲差别并不大。
比如隋唐,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依赖的势力完全一样,都是陕西渭水流域的那块平原的贵族和甘肃东部贵族,国家政策也完全一样,都是修运河连通南北,然后把南方的粮食拉到北方,积攒实力去进攻对中原形成威胁的高句丽和突厥,隋朝是征高丽征完蛋的,唐朝进攻高丽的次数比隋朝都多。
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
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
但是最后中国封建社会还是衰落了,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希望对你们有用。
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一、经济方面。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
“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
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
而“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
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
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不同于奴隶制度下的人身占有关系。
尽管它在产生时是脆弱稚嫩的,并从一开始就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但由于它是新型的生产关系,表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在走向衰落。
预示历史发展的趋势,正日益瓦解着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二、政治方面。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主要特点之一。
到明清时期,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一方面,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君权相权合而为一。
世家的繁荣衰败有何规律?
世家的繁荣衰败有何规律?经历千年兴衰的世家,是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的特殊群体。
既有显赫的功勋,又有衰败的沉寂,让人们不禁思考:世家的繁荣衰败到底有何规律?本文将通过科学的分析,探讨世家的兴衰原因和规律。
一、传承不易,沉重的历史包袱世家的繁衍与传承是其兴衰的第一要素。
长时间的积累使得世家具备了雄厚的家族财富和权势,但也随之而来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一代代的继承者需要承担起家族使命,延续家族的荣耀。
然而,由于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权力争夺等问题,传承不易成为常态。
有时,世家兴衰的关键就在于传承的能力和决心。
二、制度演进,社会变迁的影响世家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行机制。
然而,社会变迁往往会对世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曾经的世家在社会制度改革中可能面临权威被削弱、地位被动摇的挑战,导致其权势衰退。
反之,在制度变革中,一些世家可能因为紧密与新政权结盟而得到巩固和延续。
三、家族德行,高尚的价值观念世家的衰败,有时是因为家族德行的败坏。
将家族精神代代传承,维持家族的纯正价值观念对于世家的延续至关重要。
有些世家坚守传统美德,注重家族教育,保持高尚的品行和道义观念,有助于其繁荣;相反,有些世家忽略家族德行的培养,导致家族腐败和道德败坏,最终走向衰落。
四、战乱动荡,外部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世家的繁荣衰败还与战乱动荡密切相关。
历史上,一些世家因为在乱世中站稳脚跟,通过善于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也有一些世家遭受战乱的摧残,悲惨深陷其中,无法逃脱。
外部环境,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的变迁,常常决定了世家的命运。
五、智慧领导,危机中的转机在世家的衰败之际,有些领导者以智慧和勇气,逆流而上,实现了世家的复兴。
他们面对严峻的挑战,结合世家的特点和优势,以创新的思维和策略,使家族重新焕发生机。
智慧领导者相信集体的力量,激励家族成员,带领世家逐渐走出低谷。
综上所述,世家的繁荣衰败有很多规律性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论中国为何由盛转衰
马克思论中国为何由盛转衰:意识形态与文化战略赵凯荣清之由盛转衰,缘于什么原因,众说纷纭,前一段时间,有些学者认为,腐败导致清朝从盛世滑向衰落,并提出腐败严重是盛衰之变的直接根源”,到底该怎么看?我们觉得,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对我们来说可能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鉴于马克思很少专门谈论中国问题,惟其如此,更显弥足珍贵。
一、康乾盛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确实,中国历史上有过所谓的康乾盛世,但那是什么样的盛世呢?有的学者认为,“拓疆和治乱”是盛世的表现。
此见解难以成立。
我们认为,清的拓疆,只是就朱明王朝持盈保泰不思进取以长城自我封闭而言的,而清对明的战争,也是在清入关后完成的,拓疆乃自然而然。
至于治乱和安居乐业,任何战争结束后,都会如此,不独于清对明的战争而外。
还有的学者力图从经济上予以说明康嘉盛世。
认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此见解忽视了时代的特征。
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已经不是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了。
马克思说过,手推磨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蒸汽机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任何时候,而不仅仅是某一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是而且从来就是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史向世界史的发展,其作用更为突出。
可是,在康乾盛世百余年间(1681—1796年),由于闭关锁国,生产力已经落后了,怎能期望有什么真正的盛世。
关于这种落后,马克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认为,仅仅编织机的发明就可能彻底冲毁这种“盛世”。
在当时,“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了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1](第88-89页)。
所以,“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1](第691页)。
马克思还进一步说:“我们仔细考察了中国贸易的历史以后感到,一般说来,人们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
历史上的道德悖论
道德与利益班级14经济统计学学号I61414058姓名* * *历史上的道德悖论——浅谈中国贵族精神的兴衰我国古代的谚语似乎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古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又说“拔毛的凤凰不如鸡”,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却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古人面对道德悖论时心中的无奈与矛盾。
春秋初期,齐国曾是春秋五霸之首,国力强盛,然而这样的情形并未持续多久,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发等原因,齐国的国势急转直下。
到了春秋晚期,已经几乎变成了一个空有庞大领土的“空壳”。
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历史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曾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权倾朝野的崔杼。
今天的我们对崔杼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崔杼弑君”的故事。
故事其实很简单,齐庄公与崔杼的继室妻子东郭姜通奸,事情被崔杼得知,他一怒之下杀了齐庄公。
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
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
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
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
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原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史家传颂,大家在歌颂那四位不畏强暴、誓死维护正义的史官的同时,也不忘斥责崔杼弑君的恶行,然而却很少有人指责齐庄公。
说到底,这件事的起因在于齐庄公私通东郭姜,也可以说是齐庄公犯错在先,然而为什么我们总是要避开这个话题呢?原因很简单,在古代,君王无论做了什么都一定是对的,而臣子就应该无限的忠诚于君主,忠诚是凌驾于一切道德之上的。
可如果我们冷静地站在崔杼的角度想想,应该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毕竟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戴绿帽子都是最为丢脸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成中国贵族精神衰变的根源
中国与欧洲的历史不同,中国自古就没有贵族,也没有高尚的贵族,所谓王公显贵,一向是史书嘲讽的对象,但在中国确实存在着跟贵族类似的被称作绅士或者士绅这样的阶层,他们一般是有学问的地主或退休(下野)的官僚,普遍有着类似贵族精神般的气质,平时主持乡间正义,维系风俗,富而好礼,乱世则结民自保,流血殉节......都说一战时英国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伤亡率高达45%,可是在中国的宋末、明末,殉国的士绅也一样不老少。
然而,这一切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呢?中国现代的绅士们都跑哪里去了呢?
原因有很多,从深层次说,孔家店被打倒之后,中国的士大夫精神就已经轰然倒塌,但在当代,儒家思想仍有遗留,而贵族精神或者绅士精神却荡然无存,则有很多现实的原因。
首先是家世与稳定的社会环境。
说家世或许太长,也可以称为家教。
俗话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时间,体现贵族精神需先要有一种气质或者教养,它从哪里来?贵族精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很难自学出来,那是培养出来的。
而且,这种对今天中国人来说堪称奢侈的气质,还相当娇贵,须有相当的环境才能培养成功。
稳定是一个关键,稳定的家庭,稳定的时代,稳定的家乡环境都很重要,比如上世纪初期的著名绅士、也是鸟类收藏家英国的罗特希尔德男爵二世,一生都是在白金汉郡特林镇他们家厢房的育儿室里度过。
使用的家具也都是从小就一直使用包括他睡的床也是他小时候睡的幼儿床......贵族一定是传统的。
这个例子或许有点极端,但与中国现状及历史却形成明显的对照中国最缺的就是传统。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流离失所,上下动荡,经常是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容不下,更何况教养贵族的育儿室?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基层社会土壤早被几次大革命扫荡一空,而新社会却仍在变化当中,谁有功夫教养士绅?在国外,你会经常遇到孙子在经营爷爷传下来的咖啡店。
而在中国的城市里,估计已经很难找到几十年稳定不变的家族了,在乡村里,这类社会形态也在瓦解。
无恒产则无恒心,自己的事儿都拿不准,谁还有心思教养士绅?
除了与出身相关的家世,还有后天的教育。
近几十年中国人所受到的教化中,最最匮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中国人最匮乏的精神也是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的各种富人,不外是暴发户、草莽英雄、学商、红顶商人、海归等几种,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相信斗争理论与强者通吃的丛林法则,推崇彪悍的人生(当然现在还是有些变化了),却匮乏贵族们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指导下的悲天悯人之情、公众道德意识、公共服务观念。
中国的士大夫与国外的贵族有共通之处。
以前中国农村介于王权与农民之间那一层,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他们是中国传统中最具公共道德意识、公共服务观念的一群人,可惜这群人早随着社会的变革被历史荡除的一干二净。
古代有句话叫“为富不仁”,反面理解,就是“为富当仁”,“仁”这个概念算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之一了,什么士大夫要讲的人文精神、公共道德意识、公共服务观念都在“仁”字覆盖之下,现在的富人有几个受过“仁”的教育,体会“仁”的精神?
再一个是贵族的心态。
我以为,只有自信、自足的一代人才会盛产贵族绅士。
他们在稳
定、平和的环境下成长,对外来有肯定的预期,对自己有十足的安全感,这个时候,才能神定气闲地发挥绅士风度、释放贵族气质,甚而悲天悯人,服务公众。
而中国人最缺的就是安全感,我们这代乃至下几代人都将是充满危机感、不安全感、不满足感、焦虑感、对未来不敢确定的一群,这不单是对一般群众讲如此,对富人也一样。
中国的变化太快了、中国人的沉浮太速了,有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扶梨黑手翻持笏,吃肉朱唇却吃齑。
先别说什么社保养老之类奢侈问题,就是在保证人的生存权、财产权等切身利益方面,近100年的中国从事实来说也做得太差,从制度来说漏洞百出,富人们都未必有十足的安全感,搂钱都来不及,何谈做什么贵族。
还有对财富以及权力的认识。
以前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中国富人为什么不爱慈善:除了中国富人们自身缺乏安全感,还没顾到慈善之外,富人们对金钱及权力的认识也与现代主流社会不同。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许金钱是万能的,但肯定不是全能的,人们都能认识到金钱以及权力的边界,所以比尔盖茨在赚足了钱以后会想到捐出去他知道钱就那么大用处,再多也有其边界。
但在中国,金钱以及权力的边界却远未理清,金钱的用处太大了,多一分金钱就多一分权力,怎么能轻易捐出去?这一点,俄罗斯的寡头们的想法跟中国富人非常相似他们也不爱捐钱。
也就是说,贵族们不但有家世、教养以及财富的基础,而且,要对财富与权力有清醒的认识。
他们不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这种人,没有长期而肥沃的宪政法制民主精神土壤,也培养不出来。
如果把贵族绅士当作一群贴着礼仪、风度标签的新富人士,中国几个高校完全可以开高价班培训几批出来,而如果要寻找那些具备真正教养与精神的贵族与绅士,在当下的中国,可说难之又难。
或者,这种人要在中国国家安定团结政治现代文明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复兴开放一百年之后方有可能量产。
最后需要说的是,中国虽然没有贵族精神、绅士精神非常可惜,但更为可惜的是,中国连千古相传的士大夫的精神也没有传承下来。
什么是士大夫精神?说起来一言难尽,总之就是一种古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一切优良品质与魅力之处,比如战国游士藐大人贱王侯的气魄,西汉人的淳朴,东汉人结党聚朋的气势而有能如东汉人崇尚名节,魏晋上品门第男女的风骨,隋唐人不羁,宋人的适意、优雅、超拔、正气与社会责任,明人的执拗与前仆后继......这些都已经不见了。
贵族精神需要培养,士大夫精神也是养出来的,尤其是统治者刻意养出来的,孟森《明史讲义》提到明朝的廷杖时说“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此犹太祖以来,与臣下争意气,不与臣下争是非之美俗。
”明朝士大夫这种前仆后继,不畏强权,敢于同帝王抗争的精神,却是出于皇帝对士大夫精神的珍视,以至成为风气,但此后三百五十年,统治者所悉心培养的却都是忠诚的奴才与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