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第十八讲 何惧浮云遮望眼——文意理解与内容分析(中)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测试卷含答案(最新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四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甲文:(《孙权劝学》)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乙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③及为相④家人发箧视之4、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3 分)A.蒙/ 辞以军中多务B.非/复吴下阿蒙C.太祖/ 常劝以读书D.家人/发箧视之五、阅读《游山西村》回答下列问题3.翻译下列句子。
(4 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4.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
(至少二点)(5 分)2、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诗,全诗紧扣一个“”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3、一个“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 ”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二)登幽州台歌( 5 分)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全诗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扩展资料: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字词解释:1 柳州:今广西柳州市。
2潇潇:象声词。
3 梦回:从梦中醒来。
4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5 “人传书”句:暗用《世说新语·任诞》中典:殷洪乔出为豫章太守,京中人士托其传书,殷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6 面如田字:《南齐书·李安民传》载,宋明帝目安民曰:“卿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后李安民在齐高帝时封康乐侯。
7 班超:东汉名将。
《后汉书·班超传》载,有相者说他“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后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翻译:风雨萧萧,虽然是夏天,可眼前的景象,多么像是晚秋;乌鸦早已归巢,寺门也已紧闭,我只有僧人相伴,庙里无比清幽。
浓重的云雾弥漫了整个世界,见不到秀丽的山岩;溪水上涨,耳边的哗哗声响,是千涧万壑泉水争流。
声声钟鸣,惊回了思乡的美梦,我空自惆怅迷惘;亲友的书信一封也没有收到,使我加倍地忧愁。
我的长相非常平常,并不是面方如田;因此上,不羡慕班超,飞而食肉,万里封侯。
试题:(1)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2)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3)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答案:(1)(3分)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
(“夏天的傍晚”1分,“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 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4分)侧面写雨: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3)(3分)用典,(1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1分)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文本助读(含解析)
高中语文:第18课 心 术国家富强之道,在于用兵,兵者谋定而后动。
自孙子创兵家以来,各将相谋士纷纷以民富国强为己任,深思兵法谋略,智于用计,巧于用兵,勇于用将。
苏洵以强兵为己任,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不利局面,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痛心疾首,念之急切,思之至深,呕心沥血,多提佳策。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二、背景资料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于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便造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忧国忧时,为当时的军事将领提出文中的建议。
文白对照为将 之道, 当 先治 心。
泰山崩于前而作为将军的道理,应当先治理他的心。
泰山倒塌在前面,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 目 不 瞬, 然后面色不变,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眼睛不眨一下,这样之后可以制 利害, 可以待敌。
可以制服各种利害关系,可以对付敌人。
⎣⎢⎡ 为:作,作为。
道:道理。
当:应当。
崩于前:⎦⎥⎤倒塌在前面。
兴:突然出现。
瞬:目动,眨眼。
诗词鉴赏-期末专题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诗词鉴赏-期末专题训练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含答案解析)诗词鉴赏-期末专题训练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诗歌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下列各项对《晚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晚春》不写百花稀落、暮春调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B.“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中描写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作漫天飞雪,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C.我们可以透过《晚春》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
D.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6.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结合诗句内容,说一说画线诗句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诗人情感变化的。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
“足”字突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出了迎接春社活动的场景,描摹了南宋时期的农村风俗画卷。
C.尾联反映诗人希望自己可以乘月色闲游,夜访村民的意愿。
D.诗人有感于民风民俗,然而热闹的乡居生活却让作者感到不安不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徽蒙城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及答案
安徽蒙城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文言文阅读 第十七讲 何惧浮云遮望眼——文意理解与内容分析(上)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D
(2013年高考福建) (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
(2013年高考辽宁)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2.试题特点
筛选文中信息这类试题,从阅读材料中选择6句,编为四组, 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历年高考提 取的内容大多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情 操和才智等几个方面,题干设置一般有“直接、间接、全部”等
三、能力突破
知识链接 阅读要有全局观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层次。记叙性的 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人物之间
“性格”指什么?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强、开朗、懦弱。
(2)理解关键词义,领悟词义内涵 (2012年高考广东)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1)史传类文章的信息要素
⑧作者在叙述人物、事件时用了哪些褒义词或假托文中哪个
人物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⑨试题中要求翻译的这几句话大都代表作者或人物的观 点、态度,其内容关键在哪里?
(2)政论文章的信息要素 ①文章是针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 ②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文章用了哪些论据?
(3)写景类文章的信息要素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字词解释:1 柳州:今广西柳州市。
2潇潇:象声词。
3 梦回:从梦中醒来。
4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5 “人传书”句:暗用《世说新语·任诞》中典:殷洪乔出为豫章太守,京中人士托其传书,殷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6 面如田字:《南齐书·李安民传》载,宋明帝目安民曰:“卿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后李安民在齐高帝时封康乐侯。
7 班超:东汉名将。
《后汉书·班超传》载,有相者说他“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后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翻译:风雨萧萧,虽然是夏天,可眼前的景象,多么像是晚秋;乌鸦早已归巢,寺门也已紧闭,我只有僧人相伴,庙里无比清幽。
浓重的云雾弥漫了整个世界,见不到秀丽的山岩;溪水上涨,耳边的哗哗声响,是千涧万壑泉水争流。
声声钟鸣,惊回了思乡的美梦,我空自惆怅迷惘;亲友的书信一封也没有收到,使我加倍地忧愁。
我的长相非常平常,并不是面方如田;因此上,不羡慕班超,飞而食肉,万里封侯。
试题:(1)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2)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3)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答案:(1)(3分)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
(“夏天的傍晚”1分,“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 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4分)侧面写雨: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3)(3分)用典,(1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1分)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不畏浮云遮望眼——传记阅读指导_图文_图文
• 三、学会对传记进行鉴赏与评价和探究
• 1.对传记进行鉴赏与评价和探究的技法
• 一部传记里面既包含传主的立场,包含传 记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 有自己的立场。读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 场上对传主立场、传记作者立场做出适当 评判。在阅读中,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 择和叙说的方式上来体会作者的观点,然 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论,通过对 传记的阅读要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
• 从提示性信息入手(标题、注解、标点、代词 、关联词、几种位置的句子)
• 客观题的考查点(范围、表现手法、逻辑关系 等)
• 常见题干的解题角度(句子含义、作用等)
• ……
传记阅读的基本方法
A.读事实: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 经历
B.读人物: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 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解题步骤: 严格按照解题
泛读——
步骤解题,是
了解文章大意、结构
得分的增长点
圈出关键词、句
审题——
确定范围、角度、要求
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
筛选关键词语
加工 —— 按题目要求整合
解题方法:
• 从主旨入手 • 从结构入手
用规范的答题形 式加以概括,整
理,总结
• 从内容入手
• 从形式入手(结构、表现手法)
• 2.解题方法
• (1)常见设问模式
• ①你如何评价传主某一方面的成就?你从 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要成为传主那样的人 ,你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 ②对文中传主的某一观点(说法),你是否 认同,请说说你的理由。
莫为浮云遮望眼 议论文900字
莫为浮云遮望眼议论文900字人们常说“莫为浮云遮望眼”,意为不要被琐事和干扰所迷惑,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这句话用来形容人的眼光的狭隘和目光的浅薄,时常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被琐事所困扰,无法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许多不必要的争吵和纠纷。
莫为浮云遮望眼,意味着要有一种宽广的眼界,去看问题的本质和更大的全局。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
有时候我们会被这些无谓的信息所淹没,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在大学生活中,有些同学可能会无意识地沉迷于社交媒体,整天刷微博、看短视频,对学习投入不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目标。
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娱乐和消遣,却忽略了大学本来的目的——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莫为浮云遮望眼,提醒我们不要被琐事所迷惑,应该时刻保持目标的清晰和远大的理想。
莫为浮云遮望眼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议题和争议,但我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缺乏分析和思考。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有些人认为应该限制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而有些人则坚持发展经济才是关键。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其中一种,就会忽略了整个问题的本质,导致对策的不全面。
莫为浮云遮望眼,意味着我们应该有一种宽广的眼界,去看待问题的各个方面,做出更全面、更合理的判断。
莫为浮云遮望眼还可以引申到个人发展领域。
在职业发展中,有些人只看到眼前的高薪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却忽略了个人的成长和追求。
他们可能追逐金钱和名利,而放弃了个人兴趣和潜能的发展。
莫为浮云遮望眼,告诫我们在选择职业和工作时应该有远见和追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莫为浮云遮望眼是一句深有启迪意义的谚语。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琐事和干扰所迷惑。
无论是在学习、社会生活还是个人发展中,都要有一种宽广的眼界,去看问题的本质和更大的全局。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2023-2024学年河北邯郸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北邯郸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佳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
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訾,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
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
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酒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
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
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
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倬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B: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倬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C: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倬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D: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倬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文言文阅读 第十九讲 何惧浮云遮望眼——文意理解与内容分析(下)
Hale Waihona Puke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2010年高考江西) 文章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其中第12题: 错误选项:B. 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
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时序错乱 命题者把先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后发生的,或者把后
错误选项: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归纳、概括类试题设错特点 曲解词义 无中生有 时序错乱 颠倒事实 张冠李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上》,其中第11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010年高考重庆) 文章节选自《宋史·查道传》,其中第10题: 错误选项:C. 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
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无中生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012年高考四川) 文章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张冠李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010年高考安徽) 文章选自《周书·贺兰祥传》,其中第6题: 错误选项:A. 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
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013年高考湖北) 文章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其中第11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怎样正确解答文意的理解与内容分析题(下)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备考指津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归纳、概括类试题设错特点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 任务名称解析本任务名称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诗意味着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保持自己处于一个高位,就能够远离烦恼和干扰,保持清醒的视角。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这句诗与人生、职场、情感等方面联系起来,探讨如何在各种困难和压力下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
2. 不畏浮云遮望眼2.1 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意味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视角,并且不被表面的波澜所迷惑。
浮云是指世间的一切变故、困难和挫折,而遮望眼则是指影响我们正常判断和决策的因素。
因此,“不畏浮云遮望眼”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并且不被困扰和干扰所左右。
2.2 实践方法2.2.1 培养内心的坚定和自信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首先需要培养内心的坚定和自信。
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够在外界变化和压力面前保持冷静。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内心的坚定和自信:•设立明确的目标: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计划。
当我们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时,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学会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和成长。
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并且相信未来会更好。
•增强个人能力:通过学习、经验积累等方式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手段和策略。
2.2.2 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在面对浮云时,我们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不被表面的波澜所迷惑。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问题:将问题分解为小块,并逐一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避免被问题的复杂性所迷惑,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
•寻求反馈和建议:向他人请教、寻求反馈和建议,以获取更多视角和思路。
他人的观点和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保持平衡:在困难面前保持平衡,尽量不要过于激动或消极。
保持平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古诗文鉴赏专题聚焦莫畏“浮云”遮“文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人教版
古诗文鉴赏专题聚焦莫畏“浮云”遮“文眼”心有灵犀一点通人教版【知识整合】高考考纲对于“古诗文鉴赏”的要求包括两方面:“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在读懂其文字的基础上,把握作品运用语言的艺术,揣摩其用词造句的特点,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及风格和表达技巧,分析概括它们描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
一句话,不要惧怕作者有意遮盖在诗文表面的“浮云”,而要透过作品的语言,通过多次涵咏,披沙拣金,寻找“文眼”,努力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达到鉴赏的目的。
下面,依据最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卷,从古代诗歌和文段两方面分别谈谈。
一、关于鉴赏古代诗歌(一)历年回顾:题目考查的对象林林总总:有考查用字赏析的,有考查妙句涵咏的,有考查技巧分析的,有考查修辞运用的,有考查思想把握的,有考查理解诗论的,甚至还有考查考生创新评价能力的;诗歌的选材也各有不同:有山水诗,也有景物诗,有咏史诗,也有说理诗,还有感怀诗,有诗歌,有词曲,有名家的,也有非名家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有一定的思想性;材料的数量也有多种情况:有只选一首诗的,有选两首诗的,有选一首诗加一段诗论的,还有选两首诗加一段诗论的;题型也呈多样性趋势:由以前的单一选择题变为多样化,有的试卷增加了填空题和主观自答题;赋分多为6分,也有7分或8分的。
(二)预测趋势: 2006年高考命题可能有如下走向:1.山水景物诗,以景物诗为考查重点;2.咏怀咏史诗,以咏怀诗为重点;3.名家诗篇,将以其非代表作为重点(更有可能是非名家的作品);4.两诗对比鉴赏,以求异寻同为考查重点;5.迁移鉴赏,以课内外结合为主要命题方式;6.考查角度,以鉴赏语言的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为考查重点。
(三)应对策略:要答好古诗鉴赏题,下面一些相关知识必须熟练掌握。
1.尽可能地从时代背景和作者写诗背景出发,掌握相关知识。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2021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给**位考生整理了2021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塞上》原文及翻译,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塞上》原文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ﻭ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塞上》原文翻译ﻭ响箭鸣叫着冲上**,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
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塞上》注释ﻭ①鸣骹:响箭。
ﻭ②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ﻭ《塞上》鉴赏《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
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
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ﻭ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
“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
”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
“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
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
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
《碧湘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碧湘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碧湘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人过鹿死寻僧去,船自新康载酒还。
闻说耕桑渐苏息,领头今岁不征蛮。
——陶弼《碧湘门》字词解释:[1]行(háng):行列。
[2]这句的意思是,这一带地势本来就低,远远望去,山峦仿佛要被淹没似的。
卑:低下。
翻译:城市中的树木茂盛,连绵的树叶就像辅漫着的绿色波浪,数不尽的亭楼阁院就座落在这些树木中间。
开阔的天空上有一行飞鸟在渐飞渐远,就像消失在草丛中似的,低矮的地面上,江中的河水滚滚而来,仿佛要把山岗压沉一样。
军队已经把政权安定下来,现在可以去寺庙中和僧人闲聊了,商船从新康运回了酒酿。
听说农业生产都已经渐渐开始,首领决定今年不会出国征讨敌人。
试题:(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沉”字好。
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力量,有一种动感,也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的强烈主观感受,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赏析:开头两句展开一幅长沙城内的夏日风光图。
画面的中心是树。
登楼一望,远树如烟,故称“烟树”。
万木葱茏,层层叠叠,如同水波浩荡,所以喻为“绿波”。
“漫”本来是一个极为平常的字眼,用在这里却很新鲜,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绿树如海,无所不在,仿佛不仅充满了整个长沙,并且正在漫溢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或夸大事实,或偷
(2013年天津高考)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
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爱业于应 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一行,服
膺师说,泊然自晦,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
敬恒问曰:“朋友之丧面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 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 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
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
(2)中心句、关键句,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 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 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四、备考指津
解题技巧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 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
(2013年北京高考)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 礼品后如数上交。
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 备,并有所防范。 【答案】D
(2013年四川高考)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忧国而献良 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C. 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归纳、概括三步走:
第一步:定——阅读选项,基本确定这个选项的整体内容子啊原 文中的位置,再看选项中有哪些人、物、时、地、事、理。体会其中 作者的感情倾向、观点。
谢谢您的观看!
怎样正确解答文意的理解与内容分析题
1.考试大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高考频率:高频率考点。
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
归纳和概括。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13年高考四川卷改为表述 题。分值3分。
二、典题直击
1.典题呈现(2013年高考江苏)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 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 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 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答案】A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⑤不 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 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 李二曲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3)从命题角度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命制题目:一是看出有 关的观点及其根据;二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三是有关内容 的评价。
三、能力突破
知识链接 1.归纳概括的原则:
如其分地进行概括。
2.归纳概括的注意点:
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 特点和精神风貌。
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处“笑”的缘由。
【答案】 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 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 曹彬的赏识。
2.试题特点 (1)从命题类型看,一般按照原文的思路命制试题,要求选出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或者正确的一项,通常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