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
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
点在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步骤是在材料中,
生:什么时候才废除富农经济?
片断。
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
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人分等,
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
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
听到叫号就去挑。
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
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
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
的大致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 土地改革 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及土地改革的过程和结果。
2、弄清土地改革的时间、土地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
3、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搜集土地改革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资料,再现历史情景,理清线索,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巩固新政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解决中国农民的根据问题——土地问题,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逐步解决,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祖国。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请大家先看几幅图。
展示土地改革农民分田分地的图片。
(图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这是怎会回事?你想知道当时农民分田分地的情况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土地改革》
(二)新课讲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的公布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原因(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材料一:
材料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地改⾰》优秀教案《⼟地改⾰》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回顾学⽣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地改⾰的内容认识到⼟地改⾰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块:⼟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地改⾰流程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地改⾰》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课《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没收了地主⼟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了农民的⼟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部分地区改⾰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地的主⼈,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完成有着重⼤的意义,是巩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地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3)理解⼟地改⾰的意义。
【过程与⽅法⽬标】通过指导学⽣搜集整理教材图⽚、⽹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地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对教材主⼲知识体系进⾏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对新中国成⽴后⼟地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16
第3课土地改革一、课标要求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理解基本国情是国策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思考以下问题:①、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②、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③、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
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我党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那么,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生答:土地改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
并板书课题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老解放区的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3亿多农民的生活状况怎样呢?学习新课:第一篇章-----渴望土地问题探究一:土地改革的原因1、这是四川省土改前一贫苦农民,身后的茅草屋是他家的住宅。
再看材料二,武汉贫民陈友汉家一年的生活。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土改前农民的生活很穷。
师过渡:农民辛勤劳作却极度贫穷的原因何在?2、我们来看土改前农村土地的占有情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意图】在本课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机会,增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教学策略方面,本课的重点是交互式教学,具体包括课堂演示、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知识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1. 能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2.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能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当下的态度。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演示的形式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的4次土改运动,学生根据演示内容和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进行记录。
(图1)【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回答问题:1. 《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需要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地改革的力量有哪些?3. 土地改革有哪些内容和影响?(答案)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探索农村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进行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革命的根本任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中农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
给善良一些的地主种地;
去城市打工;
依靠共产党团结起来分得地主的土地;
等等回答。
老师指出,由于想要自己通过劳动积累买到土地在当时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农民不仅仅背负沉重地主,还要缴纳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所以很多农民破产,变成流民,或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状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因此,农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生产的积极性非常低,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农业难以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农民想去城市当工人或者手工业者的机会也不多,中国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也使农民逐渐明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支持共产党、依靠共产党,组织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
2、难点突破: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学法指导】
1、观看视频、阅读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挖掘智慧。
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动态笔记
导入Biblioteka 这里有一张照片,旁边写了抗美援朝,中间贴着的却不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名单,而是与抗美援朝同时进行的一件事情——土地改革。为什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会同时进行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
(完整word)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思考: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5.教师归纳:①.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③.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④.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⑤.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1.图片展示:斗地主游戏的界面历史上的斗地主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而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如后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土改的结果如何?5.老师总结:土地改革的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土地改革的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课程目标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教学目标目标细化目标层级结果性目标感悟性目标了解理解评价迁移运用家国情怀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重点土地改革的实施及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核心问题土地改革教法讲解、问题导向图片展示学法自主学习、表格列举、归纳概括、合作探究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迈入21世纪,中共中央连续16次发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同时感受历史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朗读学习目标初步熟悉本节课需要掌握得内容,便于学习内容抉择。
新课讲授(一)土地改革的原因一、悯农篇—土地改革的原因通过学生展示情景表演,观看视频和探究图表,得出土改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观看视频和探究图表,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从图表和视频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概况惠农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土地改革的概况;(2)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的老照片进行串讲(3)通过历史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特点;(4)对比两种土地制度的异同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土地制度的优越性。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土地改革的概况,并且能够申请通过串讲老照片,通过分析土地改革的特点,通过对比两种土地制度的异同点,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改革实例,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如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等。
然后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农民分得土地等。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达标检测:A组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主要是因为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A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4、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这次土地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6、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人民政权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8、同学们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两张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学习主题是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占有土地70%~80% 20%~30%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第三课土地改革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一、导入新课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
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二、教学新课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
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合作探究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2.新中国成立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三、练习巩固1.1949—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3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4.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A.土地改革运动B.“大跃进”运动C.农业合作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5.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1.演一个情景剧:让一个同学当小记者,采访一下土地改革后农民和地主几个小问题。农民:1.请问你分到了几亩地?2.分地后的心情如何?3.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4.你是通过什么政策获得土地的?5.分地后你的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
地主1.请问你分到土地了吗?2.土地改革后你的心情如何呢?3.你的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材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四: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的生产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栓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4.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反思
“农民犹饿死”的根源是什么?
4、师生一起观察两幅饼状图,你会发现什么?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的农民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什么?你们不得不租重地主的土地,农民终年辛苦劳作,而沉重的租税让他们所剩无几。而地主却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样公平吗?对农民生活有影响吗?如果你是农民,你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第三课土地改革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一、导入新课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
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二、教学新课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
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土地改革的意义四、强化练习8、练习:⑴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⑶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⑷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⑸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五、课堂小结9、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新中国满足他们的愿望,共产党给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作者简介∶张艳春,女,42岁,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篇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课题:第3课土地改革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难点: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课前预习题(1)解放前,我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废除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5)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探究问题①这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②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危害,会产生什么影响?(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这就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这段话反映了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
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
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
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
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
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