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服饰5.4 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

合集下载

青海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关于藏族服饰最久远、现存的实物资料是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少 量装饰品,有片饰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反映了距今四、五 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较高的审美情趣,不仅有了缝织
土族婚礼,流行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互助土族地区流传的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土族婚礼习俗是土族人 民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在载歌载舞活动中完成的,一般分为提亲、定亲、送礼、选吉日、娶亲 等程序,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008年6月7日,抬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湟中县文化馆、隆德县文化馆 为抬阁的保护单位。
抬阁同“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 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流行于青海省乐都县地方的传统节日,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 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海南州文化馆、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 馆、普兰县文化和旅游局、西藏措美县文化局、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文化和 旅游局、西藏那曲市安多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局、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 扎县文化和旅游局、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藏族服饰”项目保护单 位资格。

民俗服饰54 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

民俗服饰54 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

3、东乡族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东乡 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回族相近,妇女一般 穿藏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 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 袍的。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 绿、黑、白三色。
4、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 循化地区。 撒拉 族男子头戴白色或 黑色圆顶帽,上穿 白色衬衫,外套黑 色坎肩,束腰带, 下穿黑色或蓝色长 裤,冬季穿皮袄。 妇女穿颜色鲜艳的 衣服,外套坎肩, 下穿各色长裤,戴 头盖。
5、土族
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
裕固族服装 保安族服装 东乡族服装 撒拉族服装 土族服装
Baidu Nhomakorabea、裕固族
分布于甘肃的少 数民族。信藏传 佛教 “衣领高、 帽有缨”,是裕 固族服饰的一大 特点
2、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 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 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 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 ,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 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 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 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 的东部和甘肃部分地区,是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土族男子,春夏秋三季多穿 小领、斜襟长袍或高领白色 短褂,外套大襟黑色或紫色 坎肩,下着长裤,冬穿皮袄 。妇女身穿高领或翻领斜襟 长衫,两袖用五彩布或彩绸 拼制而成,外套坎肩,下穿 百褶裙。土族妇女梳发辨, 以珊瑚、松石装饰,然后再 戴上织锦毡帽,美观漂亮。 土族妇女的耳环下垂五色珠 ,并在珠上结穗子。

中国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中国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中国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1、蒙古族(měng gǔ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huí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4、傣族(dǎi zú)

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lìsù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青海回族服饰的特点

青海回族服饰的特点

青海回族服饰的特点

作者:马晓娟

来源:《群文天地》2014年第04期

回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回族人口大概有一百万左右,主要分布在省境东部和东北部,以化隆、门源、民和、大通、湟中、祁连、贵德等县和西宁市城东区较为集中,其余各州、县也有分布。回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尤其以服饰文化独具特色,本文就青海回族服饰的几个特点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青海回族服饰的演变及特色

1、民族特色。回族先民从唐宋入居中国以来,经过近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最初是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穆斯林商人、移民和士兵等,他们与中国各民族逐步交流与融合。伴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回族的服饰文化也由原来的西亚风格逐步发生演变,在保留了西亚服饰特色的同时,中国特色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回族特有的民族服饰特色,并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2、多元特色。“回族的服饰没有经历过草帽和兽皮服饰的发展阶段,其独特的头饰和装扮体现着回族的发展特色。”青海回族其来源比较复杂,唐、宋时期,回族的先民们就已在青海地区有活动,至元代有大量回回人集体移居河湟地区。明清以来,由于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移居青海的回民不断增多。其主要是从阿拉伯、波斯等国和新疆、甘肃、陕西、南京、北京等地而来的穆斯林人,经过长期同当地其他各兄弟民族的友好相处,逐步发展繁衍,成为青海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在保留自己独有的服饰特色的基础上,汲取高原各民族服饰的优点,以及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生活环境使其形成了多元特征鲜明的青海回族服饰文化。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及分布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及分布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及分布

文/大千世界

1、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采茶

2、白族:云南、贵族、四川,159万,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著名。——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

7、达斡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象脚鼓舞

10、侗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驯鹿、爬犁

16、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竿球,龙舟,编织

17、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庙会,舞龙

服装资料-青海服饰文化(PPT 52页)

服装资料-青海服饰文化(PPT 52页)

第一节 藏族服饰文化
青海、甘肃等地的女藏 袍都有宽大的袍面装饰。 青海女皮袍多用红、黑 色或豹皮作边饰,有些 红缎边饰宽达尺余,及 乎把大袍的下摆遮满了。
第一节 藏族服饰文化
三、交流中的互融性 作为一种文化不可能是封闭的,在历史的车轮
下,它总是要同相邻的民族,通交的地区,互 相渗透、汲取、融汇。藏族服饰文化之所以丰 富多彩,就是这一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藏族服饰文化
这些服装的主要制作材料为各式布料、绸缎、呢 子、措僵、毛绒、藏褐等纺织物和牛、羊等家畜 及虎、豹、鹿、岩羊、狐、水獭等野兽的皮革。
第一节 藏族服饰文化
首饰通常则山色彩对 比强烈的九眼珠、红 珊瑚、玛瑙、绿松石、 琥珀、宝石、金、银、 铜、锡等制成。
第一节 藏族服饰文化
第二节 土族服饰文化
土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存了丰 厚的传统文化形态,其中服饰就是一个最主要的 方面。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乐 都、同仁、门源等地区。由于地域不同,在服饰 式样、色彩、制作以及穿着佩戴等方面有一定的 差异。民族服饰无论多么繁复,具体到个人的衣 着,其分布在人体的各部位,并由此产生了相应 的称谓系统。
第一节 藏族服饰Baidu Nhomakorabea化
四、实用与审美性 藏族人民对服饰的审美是朴素的,也是根据地域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平弦戏
平弦,青海地方曲种,民间坐唱艺术。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 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主要唱腔为“赋子”, 俗称“西宁赋子”。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平安、湟源、 大通、互助等地。唱腔属于联曲体,除“赋子”外,尚有“背宫”“ 杂腔”“小点”等。以杂腔曲调较多,包括离情、风阳歌、罗江怨 等20多支。有《沙落雁》、《楚王宫》等10多支器乐曲牌。
“可可西里 是目前世界上 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 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 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 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 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 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 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 极,“生命的禁区”。然而 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 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 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 的乐园”。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的意思,它 位于青海湖西边,海拔2600-3000 米,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 第二大盆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 省东北部的青海 湖盆地内,既是 中国最大的内陆 湖泊,也是国内 最大的咸水湖。 它长105公里,宽 63公里,最深处 达38米,湖泊的 集水面积约29661 平方公里,湖面 海拔3196米。比 中国最大的淡水 湖鄱阳湖,要大 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 赖地表径流和湖 面降水补给。入 湖的河流有40余 条,主要有布哈 河、巴戈乌兰河、 侧淌河等,其中 以布哈河最大。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

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

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中国56个民族及服饰图谱

中国56个民族及服饰图谱

中国56个民族及服饰图谱1 阿昌族

2 白族

3 保安族

4 布朗族

6藏族

8达斡尔族

10德昂族

12侗族

14俄罗斯族

16鄂温克族

18哈尼族

20汉族

22回族

24京族

26柯尔克孜族

28黎族

30珞巴族

32毛南族

34蒙古族

36仫佬族

38怒族

40羌族

42畲族

44塔吉克族

45塔塔尔族

46土家族

47土族

48佤族

49维吾尔族

50乌孜别克族

52瑶族

54仡佬族

56壮族

青海藏族妇女服饰

青海藏族妇女服饰

青海藏族妇女服饰

?,,,?青海藏族妇女服饰拉毛措服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随着人类或一个民族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变化。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造就了青海藏族斑斓多姿、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尤其是藏族妇女的服饰,在向世人展示美的同时,也展示着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有“高原女人身上。…穿?的是神话。…写?的是历史”之说。口,这一点我们通过了解青海藏族妇女的服饰,会得到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一、青海藏族妇女的服与饰 ,、月匿藏族世居青藏高原。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适应藏区寒冷气候、“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服装款式,头衣系列、上衣系列、足衣系列应运而生。青海藏族妇女的各类衣系列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着藏族服饰的特色。衣袍:有“擦,,”、“孜花”、“热拉”、“绸拉”等种类。“擦日”(蔷…毛,意为羔皮袄),属冬季服装,选用上等羔皮加面制作而成。一般为牧业区的节日礼服,牧民们在节,,或走亲访友时穿戴。“擦日”具有领宽、腰肥、袖长、右开襟的特点。妇女穿的“擦,,”尤为典雅华贵、工艺精良。具体缝制办法是用短毛羔皮作里,高级布料、织锦缎、毛料作面,锦缎、花氆氇、水獭皮镶边;个别地区则用二三道宽窄不等的各色布和一道棕色牛犊皮或马驹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作领,具有美观保暖的双重效用。“祖花”(萄,……,,意为羊皮袄),冬季服装。选用老绵羊皮缝制而成。它的特点是比羔皮袄更暖和耐瞎。防严寒避风雨,系藏族牧民外出放牧或出远门时穿着的最佳服装。具体缝制办法是用老绵羊皮作基本质料,毛朝里,白板朝外,故称白板皮袄,边饰黑灯芯绒、黑条绒、马驹皮、牛犊皮或各色布料,也有用氆氇或水獭皮镶边的。“热拉”(天羽…冒。意为布衣),夏季服装。用布料作里面缝制而成,其式样与其他藏袍相同:左开襟、无扣、袖长、腰肥,下摆盖至脚面,腰间束带。布料颜色以黑、咖啡等为主。这种布

民族服饰视野下的青海旅游开发

民族服饰视野下的青海旅游开发

Tourism

旅游经济

148

2012年7月

探讨民族服饰视野下的青海旅游开发

青海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喻素姣 江西省婺源茶叶学校 万玲

摘 要:本文试从民俗学的角度,以民族服饰为切入点,分析青海民俗旅游的现状和资源,以及青海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从而进一步探讨了青海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途径。关键词:民族服饰 旅游 开发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148-03“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很多内容都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而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民族服饰。青海省境内民族众多,服饰缤纷。如何更好地找出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1 民俗服饰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1 民俗服饰文化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民俗服饰文化更以其独特、多彩、鲜明的民族特征占领了民俗文化十分醒目的位置,成为民俗旅游中重要的一环。1.2 民俗服饰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刘锡诚认为,民俗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广义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民族服饰以其特定的传统民族特征,集民族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为一体,充分反映并体现着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配件等方面。

朱世奎:青海汉族民俗概述

朱世奎:青海汉族民俗概述

朱世奎:青海汉族民俗概述

一、青海汉族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

(一)人口分布、地理环境与经济生产

青海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一带,也就是通常人们常说的河湟地区,其大致范围在日月山以东、黄南山地以北、祁连山地以南,包括今天的西宁、海东地区、黄南州同仁县和尖扎县、海南州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等,少部分散居于环湖牧区诸县。如共和、都兰、海晏等。汉族是青海的六大世居民族之一。从西汉时期起,汉族通过从军、屯垦、移民等形式从内地陆续迁入青海地区,其人口由少到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民国以前,青海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近代以来,青海汉族人口大幅度上升,到20世纪40年代末,青海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人口相比基本持平。据青海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49年末,全

省总人口为147.61万人,其中汉族7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9.6%。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之后,汉族人口增长较快,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青海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8.3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62.67人的53.02%,汉族人口比重已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是青海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

河湟地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地质构造属祁连褶皱系的一部分,地貌形态为岭谷相间,呈现出了从北向南由冷龙岭——大通河谷——达板山——湟水谷地——拉脊山——黄河谷地——黄南山地相间的“四山夹三谷地”的排布形势。河湟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区域内黄土覆盖,水土流失严重,地势高差悬殊,垂直带谱明显:海拔1700~2400m是谷地川水农耕区,也是全省粮食、蔬菜、瓜果的主要产区;3300m以下的山地和河谷两侧丘陵,是旱作浅山农业区;3300m以上的脑山区,是畜牧业、林业生产地区。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及简介大全

某著名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服装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五光十色仅可以在上面精彩上演。更何况是我们56个民族,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民族服饰更成为它们最大的魅力所在。

1、汉族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

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 汉族服饰: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服饰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样式简洁大方。男性常穿长衫和直裤,女性则穿旗袍或汉服。

2.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草原上的生活。男性穿长袍、肚兜,女性则以褂子为主。

3. 回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是朴实大方,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男性常穿白色长袍,女性则穿黑色长褂。

4.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饰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常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袍配上大披肩。

5. 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多以彩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彩色褂子。

6. 壮族服饰:壮族的服饰以青色和黑色为主,多有刺绣和银饰。男性常穿袍子和裤子,女性穿半臂褂子。

7.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样式简洁大方。男性穿短衣和短裤,女性则穿百褶裙。

8. 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彩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穿白色长袍和宽松裤子,女性则穿彩色长裙。

9. 满族服饰:满族的服饰多以红色为主,富有浓厚的宫廷特色。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穿旗袍或长裙。

10.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以彩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常穿

上衣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裙和披肩。

11. 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样式别致。男

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2. 白族服饰:白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江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土族
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
裕固族服装 保安族服装 东乡族服装 撒拉族服装 土族服装
1、裕固族
分布于甘肃的少 数民族。信藏传 佛教 “衣领高、 帽有缨”,是裕 固族服饰的一大 特点
2、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 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 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 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 ,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 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 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 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 的东部和甘肃部分地区,是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土族男子,春夏秋三季多穿 小领、斜襟长袍或高领白色 短褂,外套大襟黑色或紫色 坎肩,下着长裤,冬穿皮袄 。妇女身穿高领或翻领斜襟 长衫,两袖用五彩布或彩绸 拼制而成,外套坎肩,下穿 百褶裙。土族妇女梳发辨, 以珊瑚、松石装饰,然后再 戴上织锦毡帽,美观漂亮。 土族妇女的耳环下垂五色珠 ,并在珠上结穗子。
3、东乡族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东乡 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回族相近,妇女一般 穿藏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 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 袍的。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 绿、黑、白三色。
Baidu Nhomakorabea
4、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 循化地区。 撒拉 族男子头戴白色或 黑色圆顶帽,上穿 白色衬衫,外套黑 色坎肩,束腰带, 下穿黑色或蓝色长 裤,冬季穿皮袄。 妇女穿颜色鲜艳的 衣服,外套坎肩, 下穿各色长裤,戴 头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