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设计 第3章-1

合集下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文本资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文本资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号)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其中有5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现将该52条强制性条文摘录如下:一.第一章“总则”部分第 1.0.2 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 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二.第三章“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部分第3.1.1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第3.1.3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另外,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王社良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王社良版)

第一章绪论1.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 –300km),深源地震(>300km)1.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地球表面传播)。

体波:分为纵波(p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影响: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橫波(s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

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分为洛夫波(L波):传播时将质点在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作蛇形运动。

影响: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橫波、面波:地面震动猛烈、破坏作用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减轻。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1.3什么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50年),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指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1.4什么是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第9 章
隔震与耗能减震房屋设计
9.1 概述 9.2 隔震的原理与方法 9.3 耗能减震的原理与方法 9.4 结构主动控制初步
9.1 概述 9.1.1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震源
产 生
地震波
传 递
建筑物所在场地
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起
结构的地震反应
9.2.1 基础隔震的原理及隔震结构的特点
二、结构隔震的原理
•隔震概念——“地震是从哪儿来的?” 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 层,把建筑结构与基础隔离开来, 减小或避免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减小地震反 应——基础隔震——减小地震能量输入。
•房屋基础隔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 置(或系统)形成隔震层,把房屋结构与基础隔离开来, 利用隔震装置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 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以减少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实现地震 时建筑物只发生轻微运动和变形,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作 用下不损坏或倒塌。
主要方法
吸振减震 冲击减震
9.1.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主动控制(狭义的制震技术)
地震
结构
施加控 制力
减小结构振动
自动控制系统
9.1.1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隔震技术
实用阶段
减震 制振技术
研究、探索并部分应用 于工程实践的时期。
9.1.2
结构控制理论
结构控制理论处于初期发展和初步应用阶段。 • 结构控制主要研究结构工程中控制装置的设计理论、方法及 其实施。 • 控制结构是根据给定的控制条件将结构和控制装置作为一个 整体进行优化设计。 • 结构控制可分四类 (1)被动控制:不需要外部提供能源 上部减震:如调频质量阻尼器、耗能装置等 基础减震:即基础隔震 (2)主动控制:需要外部提供能源 (3)半主动控制:仅需少量外部能源 (4)混合控制:以上几种控制类型的组合 • 区别:感应(结构反应、外界干扰信 息采集)+作动(外部 能量控制力)+运算系统

3-1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单

3-1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单

• 设计反应谱定义
加速度( )
设计反应谱是针对某地区某类场地
上的地震动(参考历史记录),分别计
算一些结构的反应谱,再经过对这些反 应谱进行专门研究,拟合后得出的用于 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
周期( )
标准化
加速度( )
• 影响设计反应谱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设防烈度、场地类 别、阻尼比、设计地震分组。
周期( )

• 单自由度体系一般地面运动强迫振动的特解为(杜哈密(Duhamel)积分。
xt 1
D
t 0
xg
(
)e
(t
)
sin
D
(t


)d
(3 - 32)
5.方程的通解
根据线性常微分方程理论: 方程的通解=齐次解+特解 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单自由度运动体系,上式意义为:
.. 2
.
则体系将产生简谐强迫振动: X 2 x 2x Asingt
初始条件
x0 x0
x0 x0
的特解为
xt
A(g
)2
1
(g
)2

sin
gt

2
g
1

(
g

)2
2

2

(g
B为体系质点振幅,φ为体系振动与地面振动的相位差。
3、方程的特解Ⅱ—冲击强迫振动
x(g t)
x t { 地面运冲击运动时,
设地面冲击运动为: g
xg 0dt 0 dt
P { 体系质点受冲击力作用为:
mxg 0tdt 0tdt
有阻尼自由振动:系统在振动过程中,除受恢复力外,还存 在阻尼力,这种阻尼力的存在不断消耗振动的能量,使振幅 不断减小。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3章
局部风荷载用于计算结构局部构件或围护构件或围护构件与主 体的连接,如水平悬挑构件、幕墙构件及其连接件等。
3.1.3 风洞试验介绍
宜进行风洞试验的建筑物: (1)高度大于200m; (2)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
(3)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
(4)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
图3-5
风洞试验
3.1
风荷载
3.1.3 风洞试验介绍
2.特征周期Tg与场地土和场地
特征周期(s) 表3-9
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m)
表3-10
3.2
地震作用
3.2.4 设计反应谱
2.特征周期Tg与场地土和场地
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表3-11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3.2 地震作用
3.2.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1.反应谱底部剪力法
FEk α1G eq (3-9)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第二版)

钱稼茹 赵作周 叶列平 编著
第3章 高层建筑 结构荷载
3.1 风荷载
3.2
地震作用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3.1 风荷载
wk β zμ sμ z w0 (3-1)
1.基本风压值w0 它是取该地区(城市)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处、重现期为50年(或100年) 的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v0(m/s)作为计算基本风压值的依据(近似按照v20/1600 计算风压值)。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2 S Ek S2 (3-22a) x (0.85S y )
2 S Ek S2 (3-22b) y (0.85Sx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2
地震作用
3.2.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答案

第三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答案

70 10 3 60 2 [K ] 2 [M ] 3 30 10
1 2 令: 100
2
30 10 3 0 30 10 3 50 2 30 0 30 5 2
70 6 2 则上式可改写为: 30
4 2
K 2 30 MN / m K1 40 MN / m
答案: (1)求体系的自振周期和振型
m [M ] 1
60 Mg m2 50
K 2 70 30 103 K 2 30 30 kN / m
K K2 [K ] 1 K2
3、当高层建筑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时,所求的底部剪力应符合规定[B] A.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80%; B.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65%,多条时程曲线计 算所得的底部剪力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80%, C.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90%; D.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底部剪力 75%; 4、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时,相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是[CD] A.0.125g B.0.25g C.0.3g D.0.2g
展开行列式得: 3 53 120 0 求得: 2
15 2.667
1 16.331rad / s
2 38.730rad / s
T1 2 / 1 0.385 s , T2 2 / 2 0.162 s
30 11 0 0 54 1 时: [ K ] 12 [ M ] 11 ,可得 12 0 30 16.66 12 0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3 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5 第5讲屈服机制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3  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5  第5讲屈服机制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三)屈服机制
一个良好的结构屈服机制,其特征是结构在其杆件出现 塑性铰之后,在承载能力基本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可以持续 地变形而不倒塌,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结构的塑性发展从次要构件开始,或从主要构件的次要杆 件(或部位)开始,最后才在主要构件上出现塑性铰,从而 形成多道抗震防线。
•结构中所形成的塑性铰的塑性转动量大,结构的塑性变形量大。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屈服机制可分为总体机制、 楼层机制及由这两种机制组合而成的混合机制。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合理的结构破坏机制应该是: 1、较合理的框架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基本不破坏,梁 比柱的屈服可能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 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总 之,设计时应体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 通过控制柱的轴压比和剪压比,增加结构的延性。
2、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塑性屈服宜 产生在墙的底部。连梁宜在梁端塑性屈服。
3.2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在抗震设计中,增强承载力要和刚度、延性要求相 适应。不适当地将某一部分结构增强,可能造成结构另 一部分相对薄弱。因此,不合理地任意加强配筋以及在 施工中以高强钢筋代替原设计中主要钢筋的做法,都要 慎重考虑。

建筑行业抗震建筑设计方案

建筑行业抗震建筑设计方案

建筑行业抗震建筑设计方案第一章抗震设计概述 (2)1.1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3)1.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3)第二章场地分析与评估 (4)2.1 场地条件分析 (4)2.1.1 地形地貌分析 (4)2.1.2 地质条件分析 (4)2.1.3 水文条件分析 (4)2.1.4 周围环境分析 (4)2.2 地震安全性评估 (4)2.2.1 地震活动性分析 (4)2.2.2 地震动参数分析 (4)2.2.3 地震危险性分析 (4)2.3 场地分类与抗震设防标准 (4)2.3.1 场地分类 (4)2.3.2 抗震设防标准 (5)第三章结构体系选择 (5)3.1 抗震结构体系概述 (5)3.2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5)3.3 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6)3.4 桁架结构抗震设计 (6)第四章材料选择与应用 (6)4.1 材料功能要求 (6)4.2 钢筋混凝土材料应用 (7)4.3 钢结构材料应用 (7)4.4 其他新型材料应用 (7)第五章基础设计 (8)5.1 基础类型选择 (8)5.2 基础抗震设计原则 (8)5.3 地基处理与加固 (8)第六章结构构件设计 (9)6.1 构件抗震设计要求 (9)6.1.1 设计原则 (9)6.1.2 设计内容 (9)6.2 构件连接设计 (9)6.2.1 设计原则 (9)6.2.2 设计内容 (10)6.3 构件强度与稳定性分析 (10)6.3.1 强度分析 (10)6.3.2 稳定性分析 (10)第七章防震缝与隔震设计 (10)7.1 防震缝设计 (10)7.1.1 设计原则 (10)7.1.2 防震缝设置位置 (11)7.1.3 防震缝宽度 (11)7.1.4 防震缝构造措施 (11)7.2 隔震技术概述 (11)7.3 隔震装置设计 (11)7.3.1 设计原则 (11)7.3.2 隔震装置类型 (12)7.3.3 隔震装置设计参数 (12)7.3.4 隔震装置安装与维护 (12)第八章抗震构造措施 (12)8.1 构造措施概述 (12)8.2 构造措施的施工要点 (13)8.3 构造措施的质量控制 (13)第九章抗震评估与检测 (13)9.1 抗震评估方法 (13)9.1.1 概述 (14)9.1.2 定性评估方法 (14)9.1.3 定量评估方法 (14)9.2 抗震检测技术 (14)9.2.1 概述 (14)9.2.2 现场检测技术 (14)9.2.3 实验室检测技术 (15)9.3 抗震评估与检测报告编制 (15)9.3.1 报告编制要求 (15)9.3.2 报告编制内容 (15)第十章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15)10.1 工程概况 (16)10.2 抗震设计过程 (16)10.2.1 抗震设计原则 (16)10.2.2 抗震设计方法 (16)10.3 设计成果分析 (16)10.3.1 结构体系 (16)10.3.2 结构材料 (16)10.3.3 结构抗震功能 (16)10.4 经验与启示 (16)10.4.1 经验 (17)10.4.2 启示 (17)第一章抗震设计概述1.1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筑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土木工程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 第三章地震作用

土木工程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 第三章地震作用

我国的地震活动
我国主要地震带有两条: 南北地震带 — 北起贺兰山,向南经六盘山、穿越秦岭沿川 西至云南省东北,纵贯南北,地震带宽度各处不一。 东西地震带 — 北面的一条沿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向东延 伸至辽宁北部;南面一条自帕米尔经昆仑山至大别山。 我国大致分为六个地震活动区: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喜马拉雅山、南北地震带 天山地震活动区、华北地震区、东南沿海
地震震害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 原因是:我国正好介于地球的两大地震带之间。 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从阿 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至 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泊尔经缅甸 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帕米尔高原,经 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
5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 作响,灰土掉落。抹灰 出现微细裂缝 损坏—个别砖瓦掉落、 墙体微细裂缝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 裂,但不妨碍使用 中等破坏—结构受损, 需要修理 严重破坏—墙体龟裂, 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倒塌——大部倒塌,不 堪修复 毁灭
不稳定器物翻倒
6 7 8 9 10
河岸和松软土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 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河岸出现坍方。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松软 土上地裂缝较多。大多数砖烟囱中等破坏 干硬土上亦有裂缝。大多数砖烟囱严重破坏 干硬土上有许多地方出现裂缝,基岩上可能出 现裂缝。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出现倒塌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基岩上的拱桥破坏。大 多数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上的拱桥 毁坏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经验性 优化选择

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3 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1 第1讲如何选择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和进行合理的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3  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1  第1讲如何选择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和进行合理的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平面的局部不连续性示例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沿竖向的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弱层)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示例 楼层承载力突变(有薄弱层)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图源:吕西林 世界地震工程会议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图源:吕西林 世界地震工程会议
填充墙。
4层以上平面图
2)竖向不规则:塔楼上部(4层
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
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
承在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
其下面的10根柱子上。上下两部
分严重不均匀,不连续。
3)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 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
4层以下平面图
剖面图
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
提供了较大的侧向刚度,位移得到控制。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马那瓜有相距不远的两幢高层建筑,一幢为15层高 的中央银行大厦,另一幢为18层高的美洲银行大厦。 当地地震烈度估计为8度。前者破坏严重,震后拆除; 后者轻微损坏,稍加修理便恢复使用。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马那瓜中央银行大厦
1)平面不规则:2个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 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四、合理的抗震结构布置
平面布置:应使结构抗侧力体系对称布置,以避免 扭转。为了把扭转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应尽可能减 小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的距离。
芯筒位置要居中和对称 抗震墙沿房屋周边布置 立面布置:结构沿竖向的布置应等强,避免局部的 抗震薄弱部位是十分重要的。

2021年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021年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欧阳光明(2021.03.07)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3-1框架内力计算

3-1框架内力计算

q=2.8kN/m (10.21) (1.79) q=3.4kN/m
H
(4.21)
I
3.80m
D
(9.53) (7.11) (4.84)
E
(12.77) (3.64)
F
4.40m
(括号内数字为线刚度相对值)
A
(i=EI/l) 7.50m
B
5.60m
C
解:
上层各柱线刚度×0.9,然后计算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
多层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第三章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土木工程系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 框架结构的布置与计算简图
•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计算法 •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 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
框架结构的布置与计算简图
装配整体式楼面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估算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一般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值按下列公式估算:
N=βAGn
N Ac≤ [ N ] f c
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对 一级、二级和三级抗震 等级,分别取0.7, 0.8和 0.9。
其中β——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压力增大系数,边 柱取1.3,不等跨内柱取1.25,等跨内柱取1.2; A——按简支状态计算的柱的负载面积; G——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可根据实际荷载计算,也可近似取12~16 kN/m2; n——验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
-0.200 0.133
-0.267 0.231
-4.836
0.668
15.045
0.353 0.175
-13.585
0.472
0.733

结构抗震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抗震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 1 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时应按比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时应按比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 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图2-1 房屋震害指数与局图2-2 地理位置二、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1、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选择薄的场地覆盖层。

对于柔性建筑,厚土层上的震害重,薄土层上的震害轻,直接座落在基岩上的震害更轻。

(2)选择坚实的场地土。

震害表明,场地土刚度大,则房屋震害指数小,破坏轻;刚度小,则震害指数大,破坏重。

故应选择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土。

二、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3)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

震害表明,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等或相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就会因共振而加重。

(4)采取基础隔震或消能减震措施。

利用基础隔震或消能减震技术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减少输入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达到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三、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竖向不规则建筑——主要根据体型(平面和立面)、刚度和质量沿平面、高度的不同等因素进行判别。

三、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平面规则性:平面偏心、平面凹角、刚性楼层、楼板突变、平面外水平断错、非平行结构体系立面规则性:刚度突变的柔性层、质量分布突变、立面形状突变、竖向抗侧力构件在其平面内的间断、承载力突变(薄弱层)三、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1)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2)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三、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2、合适的房屋高度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就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抗震 第三章3

抗震 第三章3
的运动存在着相位差; 2)结构本身不对称(质心与刚心不重合)。 刚心——结构抗侧移刚度的中心 质心——结构的重心
(2)扭转的危害 加重结构的破坏,有时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 (3)扭转的计算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近似计算法(平移振动+静力扭转) 其中,运动方程和振型都涉及转角,比较复杂。 (4)对扭转的考虑 对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要考 虑扭转影响。
3.6 多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计算
1.能量法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即一个无阻尼的弹性体 系作自由振动时,其总能量(变形能与动量之和)在任何 情况下保持不变。
T1 2
n
Gk
u
2 k
k 1
n
Gkuk
k 1
其中:uk是将各质点的重力荷载Gk视为水平力所产生的k 质点处的水平位移。
2. 顶点位移法
解:(1)自振周期及振型
k11 k1 k2 8104 kN / m
1
k12 k21 k2 3104 kN / m
k22 k2 3104 kN / m
代入频率方程
2

1 2

k11 m1

k 22 m2

得:

1 2

k11 m1
k12
0.488
第二振型
X 22 m122 k11 1
X 21
k12
1.71
(2)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解 1)水平地震作用 对于第一振型,Ⅰ类场地,第一组,得Tg=0.25s。 8度, 0.20g,多遇地震,查表得,αmax=0.16 5Tg> T1=0.358s> Tg=0.25s,所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为
2、底部剪力法

建筑结构抗震 第3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概述

建筑结构抗震 第3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概述
将实际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简称地震记录 earth-quakerecord)作为动荷载输入,进行结构 的地震响应分析。多采用计算机手段进行。

第3章 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
二、各类型结构相应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1、不超过40m的规则结构:底部剪力法
2、一般的规则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结构:考虑扭转或 双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4、8、9度时的大跨、长悬臂结构和9度的高层 建筑: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质点相对于地面的最大速度反应为
S vx (t)ma x0 tx g()e ( t )sin (t)dmax
第3章 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
图3.5 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第3章 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
三、水平地震作用的基本公式
作用在质点上的总的惯性力F(t)为:
F (t) m X g (t) (t) c (t)k(t)
I(t)(mxmxg)
S(t)kx
D(t)cx
运动方程 m xcx kx m xg
第3章 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
根据达朗伯原理 整理后有
有阻尼单质点体系的受迫震动的微分方程。
第3章 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
二、运动方程的解答
1.齐次微分方程的解(自由振动)
m xcx kx m xg x 2x 2xF e(t)/m
第3章 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
结构抗震设计
第3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第3章 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
3.1 概 述
1、抗震计算步骤: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 求出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组合 截面设计 地震作用计算和结构抗震验算是建筑抗震设计 的重要环节,是结构满足最低抗震设防安全要 求的关键步骤。

[初三英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章

[初三英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章

3.1.3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续
4.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Push Over Analysis) 此外,有用随机振动理论来分析结构地震响应统计特征
的,有以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进行设计,使结构所吸收 的能量不致造成结构破坏的理论等。但这些方法还没有进 入抗震设计规范,因此未被抗震设计使用 。
3.1.4
3.1.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步骤——续
地震作用的简化: 地震作用简化为三个方向:两个水平方向,一个竖向。 一般分别计算三个方向的地震作用。
返回
3.1.3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
一个世纪以来,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的发展,大致
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震度法) m 1920年,由日本大森房吉提出。
集中化描述举例 c、多、高层建筑
h
h
(a) 水塔
(b) 厂房
d、烟囱
h
h
(a) 水塔
(b) 厂房
(c) 多、高层建筑
(d) 烟囱
主要质量:楼盖部分
多质点体系
(c) 多、高层建筑
(d) 烟囱
结构无主要质量部分
结构分成若干区域
集中到各区域质心
多质点体系
返回目录
3.2.2 地震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
3.1.3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续
3. 直接动力分析阶段——时程分析法 • 大量的震害分析表明,反应谱理论虽考虑了振幅和频谱
两个要素,但只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地震持续时间对震 害的影响始终在设计理论中没有得到反映。这是反应谱 理论的局限性。采用动力理论不仅可以全面考虑地震强 度、频谱特性、地震持续时间等强震三要素,还进一步 考虑了反应谱所不能概括的其它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震动三要素:振幅、持续时间和频谱 – 建筑物的动力特性 – 场地土的特性
• 同一地点同样的地震烈度时,各种结构所受的地震作 用一般是不同的。(结构的动力特性不同)所以本章考 虑如何简化这些影响因素,得到等效地震荷载。 8
地面运动与建筑物的反应
• 深圳地王大厦在地震Kobel下的加速度响应和反应功率谱 • 加速度的衰减是由阻尼决定的,地王大厦的阻尼比较小, 所以衰减比较慢。 • 地震响应频率主要在0.52Hz左右,远离其基本频率0.17。
P (t ) y (t ) P( )
t
计阻尼时
P( ) (t ) y (t ) e sin D (t )d 0 m D 若t=0 时体系有初位移、初速度
t t t


t
P( ) (t ) y (t ) Ae sin( Dt ) e sin D (t )d 0 m D P (t ) b. 时刻作用瞬时冲量
5
二、各类型结构相应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不超过40m的规则结构:底部剪力法 一般的规则结构:两个主轴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结构:考虑扭转或双 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8、9度时的大跨、长悬臂结构和9度的高层建筑: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特别不规则、甲类和超过规定范围的高层建筑:一 维或二维时程分析法的补充计算
• 地震作用是持续时间很短的作用。但结构的破坏与 否,与地震的作用时间(称为持时)关系很大。
29
3.3 单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与反应谱
x x 运动方程 m cx kx mg

其中
2x 2 x Fe (t ) / m x
k c , m 2m
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4
一、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知识回顾)
4.直接动力分析理论---时程分析法
将实际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简称地震记录 earthquakerecord)作为动荷载输入,进行结构的地震响应分 析。
5.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Push Over Analysis)
此外,有用随机振动理论来分析结构地震响应统计特 征的,有以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进行设计,使结构所吸 收的能量不致造成结构破坏的理论等。但这些方法还没有 进入抗震设计规范,因此未被抗震设计使用 。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
X (t ) x(t ) xg (t ) 质点加速度 X (t ) (t ) g (t ) x x
质点位移
m
m( g ) x x
x(t )
惯性力 弹性恢复力
阻尼力
S (t ) kx
2.单自由度体系受迫振动
m
P (t )
x(t )
P (t )
t
t
t
将荷载看成是连续作用的一系列冲量,求出每 个冲量引起的位移后将这些位移相加即为动荷载引 起的位移。 ---冲量法
22
单自由度体系受迫振动
(1).瞬时冲量的反应
a.t=0 时作用瞬时冲量 m
P (t )
x(t )
S
P mx0 x0 P / m 1 P x0 ( ) 2 0 2m x0 x(t ) x0 cos t sin t
c 2m
16
阻尼对单自由度体系振动的影响
• 阻尼越大振幅衰减越快
17
3.2 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的解
无阻尼的自由振动(=0)
mx kx 0
x 0 x
2
为什么要讨 论这种简单 模型?
2
k m
这种理想情况所得到的某些结果,可以相当精 确地反映实际结构的一些动力特性; 可以与考虑阻尼的情况加以对比,以便更好地 了解阻尼的作用。
mn
i+1
i
ki
mi m2 m1
• 楼板上下各取层高的一半,这个范围内的全部质 量集中到该层对应的质点上。 • 该层以下的全部抗侧力构件的刚度累加作为多质 点体系的刚度。 12
3.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单自由度体系在结构振动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1. 很多结构可以直接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来计算。 例如:单层厂房、高架桥、水塔等。 2. 单自由度体系的处理方法和基本概念是结构动力 计算的基础。 3. 高层建筑、高耸结构等可以简化为多个自由度体 系。而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经过振型分解法以后, 可以作为分别的单自由度体系来处理。
2
Fe (t ) mg x
由Duhamel积分可得零初始条件下质点相对于地面的位移为 1 t x(t ) FE ( )e (t ) sin d (t )d m d 0
最大位 移反应

1
d

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方程的齐次解
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 (1)无阻尼时
(2)有阻尼时

26
强迫振动-特解
x(t ) 1
D
g ( )e (t ) sin D (t )d x
0
t
• 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是齐次解加上一个特解,此 处的特解就是Duhamel 积分 • 杜哈美积分的物理意义是:初始处于静止状态的 单自由度系统,在受地震作用的全部时间内,任 意时刻t的位移。 • 在无阻尼时,该积分简化为比较简单的形式
28
再论地震作用的特点
• 地震作用与结构的质量有关。同样的地震,对轻的 结构其作用就小。所以,轻的结构对抗震有利。 • 地震作用是动荷载。这个作用之下结构的破坏不仅 仅与结构的强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结构的动力特 性有关。结构的动力特性除质量和刚度外,主要是 振动周期(频率)和阻尼。普通荷载则可以相对独立 地确定,并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无关的。 • 在动荷载作用下,最重要的是地震作用的周期不能 与结构的基本周期接近,否则会产生共振。
9
结构的动力特性 • 结构的基本动力特性
– 结构的质量m – 结构的阻尼c: – 结构的刚度k:
• 结构的动力特性决定了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频率)-固有周期。 • 固有周期和场地的特征周期决定了结构所受 等效地震荷载的大小。
10
结构动力计算的计算简图
11
多层、高层结构的动力计算简图
把结构转化成一个多自由度体系
2
一、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知识回顾)
2.定函数理论
苏联扎夫里耶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地震地面 运动可用余弦函数来描述,也即地面位移为:
xg (t ) a cos t
苏联的柯尔琴斯基提出地面运动可用若干个不 同振幅、不同阻尼和不同频率的衰减正弦函数的和 来表示,也即:
xg (t ) ai e
结构抗震设计
1
一、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知识回顾)
1.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
1920年,日本大森房吉提出。 假设建筑物为绝对刚体。 地震作用
m
mg (t ) x
F mxg max
G g max Gk x g
---地震系数
k
g max x g
g (t ) x
将F作为静荷载,按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效应。
1 x(t ) g () sin (t ) d x 0
27
t
Duhamel 积分和时程分析法
1 g ( )e (t ) sin (t )d x(t ) x 0


t
该积分是以一个含参变量的积分表达的,其中的参变量 是时间t。该积分通常需要用数值方法来近似求得。 杜哈美积分的物理意义是:初始处于静止状态的单自由 度系统,在受地震作用的全部时间内,任意时刻t的位移。 在地震问题中,上式中的积分是无法计算的。原因是其 中的地面加速度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一个随机量,它本 身又是时间的函数所以是随机过程。
(2)有阻尼时
m cx kx 0 x
2
k c , m 2m

x0
sin t )
2x 2 x 0 x
t 1 时 x(t ) e ( x0 cos d t
x0 x0
d
sin d t )
t
21
P sin t m
P (t )
m
P


P (t ) P
t
t
b. 时刻作用瞬时冲量
x(t ) P sin (t ) m


t
23
t
(2).动荷载的位移反应
y (t )
t 0
P( ) sin (t )d m ---杜哈美积分
P (t ) m
P
x(t )
P sin (t ) m


t
t
24
三种振动
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只在恢复力作用下维持的 振动。其振动的振幅不随时间而改变,振动过程 将无限地进行下去。 有阻尼自由振动:系统在振动过程中,除受恢复 力外,还存在阻尼力,这种阻尼力的存在不断消 耗振动的能量,使振幅不断减小。 强迫振动:在外激振力作用下的振动称为强迫振 动。(工程中的自由振动,都会由于阻尼的存在 而逐渐衰减,最后完全停止。但实际上又存在有 大量的持续振动,这是由于外界有能量输入以补 充阻尼的消耗,一般都承受外加的激振力。) 有阻尼受迫振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衰减 振动;第二部分是受迫振动。 25
18
3.2 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的解
x(t ) A0sin( t )
x0 2 A0 x0
振动将以一个连续 地定常幅度振动。
经过一固定时段又 恢复原运动状态。
y
2
arctan x0
A0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