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杂居村落社会的民族团结研究

合集下载

村级民族团结措施

村级民族团结措施

村级民族团结措施
村级民族团结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
重要基础。

在实施村级民族团结措施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

当地政府应该在民族团结的政策实施中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协助。

当地政府应该在宣传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提高人们对民族团结问题
的认识。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村落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社会和谐。

村级民族团结措施不仅要求各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相互尊重,
还要求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敌对他们的外部力量。

此外,当地政府可以在建立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推动村民们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

当地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孩子的支持,尽可能地改善村民
条件,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孩子参与正常的学校教育。

此外,当地政府
还可以在社会安全和保障方面提供更多的关注,发展村级经济,并打
造更有活力的就业市场。

总之,村级民族团结是一个需要政府长期努力的重要任务,需要
政府加强协调,及时解决好民族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改善民生,让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机会发展,做出民族精神上的贡献。

村级农民民族团结典型材料3000字

村级农民民族团结典型材料3000字

[标题:村级农民民族团结典型材料]在我国的农村,村级民族团结一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有关村级农民民族团结的典型材料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1. 村级农民民族团结的意义村级农民民族团结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关乎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

在我国,农村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民族团结更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石。

村级农民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典型材料案例分析(1)王庄村:王庄村地处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王庄村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民族文化融合方面。

然而,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的努力,王庄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们积极倡导多民族平等相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进了民族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

(2)张家寨:张家寨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村庄,该村有汉族、回族和藏族居民。

多年来,张家寨坚持“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理念,形成了融洽的民族关系。

他们在各方面都开展了有益的活动,比如联谊晚会、义务劳动、文化交流等,使不同民族的居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共同促进了村庄的发展和进步。

3. 总结与回顾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村级农民民族团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无论是多民族村落还是跨民族村庄,都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举办民族活动、推行民族政策等方式来促进民族团结。

只有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村庄的稳定和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个人而言,我认为村级农民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各民族群众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和支持这方面的工作,为村级农民的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完)以上就是我撰写的关于村级农民民族团结典型材料的文章。

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如果有其他任何问题或者需求,请随时告诉我,我会竭诚为你服务。

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团结

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团结

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团结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成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重点讨论民族团结在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

二、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战略举措,旨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人口差异、文化传统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教育匮乏等。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拉近与其他地区的距离。

其次,多元化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文化保护与发展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包括语言、民俗、艺术等方面的保护与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五、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融合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多样性和特色。

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力和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六、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打破民族壁垒,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发展和共同进步。

七、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建工作党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建工作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

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

12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分复杂,长期以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常常受到分裂主义的骚扰,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各种问题,分离主义在各民族间以不同的形式抬头,在不同层次问题上强调民族间的差异成为分离主义者的口实,本文通过讨论一些可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理论,思考我国民族团结的理论进路。

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遏制分离主义理论的存在既是维系国家意识的要求,也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性的理论保障。

一、我国民族团结可能的基础(一)族际血亲论很显然,两个相互独立的民族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血统关系,是凝聚两个民族的天然的力量。

可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存在与汉族血缘关系疏远的民族,如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他们在历史上与汉族的血统关联度并不高。

另一方面,与汉族血统相似,因为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回族、东乡族等民族,虽然与汉族的族际关系相对较好,但历史上也曾因为相互不理解与不信任而导致冲突。

所以,强调民汉间相同血统的认同对于现在的民汉团结是无益的。

(二)“中华民族”论1901年,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概念,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到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就称,要秉承孙中山的遗教,“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华民国成为独立自由之国家,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

而且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在清末民初时期,对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华民族由于狭义的理解就是汉族,它最早的使用者都是将它理解为大汉族主义,虽然也时常被广义理解为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但不乏民族主义者对其概念内涵的抨击。

实为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治概念,而非真正社会学、民族学意义上的严格范畴。

(三)宗教民族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都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类皆来自于安拉所创造的第一对夫妻:阿丹和哈娃,他们的后代不断繁衍,家族成员的相互远离以及基因的变化,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类的外形产生差异,自然导致了民族的产生。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我县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民族工作讲团结、抓经济、求发展的思路已成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全社会的共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目前,我县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稳定工作面临新的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开展情况(一)民族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县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有些问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此,各级党委、政府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摆在首位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为全面推进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多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民宗局牵头,宣传、组织、统战、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不定时对少数民族干部、分管和从事民族工作干部开展系统的民族政策理论培训、知识竞赛,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在发展民族关系中三个离不开的的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个维护的思想深入人心。

特别在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月中,大张旗鼓的宣传民族团结,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讲团结、讲互助、讲发展,努力创建团结友爱的和谐社会。

在各民族中还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民族团结是指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共生和相互尊重,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为了促进民族团结的建设,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1. 背景介绍: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国家团结的重要方面。

我们国家拥有多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我们坚信通过民族团结的努力,可以实现共同发展。

2. 调研目的和方法: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团结的建设情况。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分别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了调查。

3. 调研结果:- 关系状况: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良好,存在着相互尊重和互助的情况。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歧视现象。

- 问题分析:调研发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不足,缺乏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存在着部分恶意煽动民族仇恨的行为,这对民族团结造成了负面影响。

- 成功经验:一些地区通过开展多民族交流活动、设立多元文化教育机构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这些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4. 建议和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多民族发展,为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的环境。

- 加强法律监管:加大力度打击恶意煽动民族仇恨的行为,严惩违法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5. 结论:民族团结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加强法律监管等措施,我们可以实现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

民族团结实践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实践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实践调研报告1. 背景民族团结实践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助,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

在中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存在着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现象。

保持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因此,开展民族团结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中国民族团结实践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2. 分析2.1 民族团结实践的重要性民族团结实践是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策,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民族团结实践,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同时,民族团结实践也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减少误解和偏见,提升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

2.2 当前民族团结实践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一直强调民族团结,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2.2.1 文化差异与交流障碍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习俗。

这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障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2.2.2 地域差异与发展不平衡中国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生水平较低,这加剧了地域之间的差距,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不和谐。

2.2.3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衰败。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和消亡,这对于民族团结构成了挑战。

2.3 民族团结实践的成果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民族团结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2.3.1 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开展中国政府通过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了对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开设了民族团结课程,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四篇】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四篇】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四篇】民族团结调研报告之一:民族团结意识调研报告调研主题:民族团结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一、调研目的:了解当前社会民族团结意识的水平,分析影响因素,为改善民族团结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为两组样本,分别是青年群体和成年群体。

三、调研结果:1. 青年群体:(1)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群体普遍对民族团结有较高的认同感,超过80%的青年认为民族团结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在影响因素中,教育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渠道。

(3) 部分受访者提到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认为信息泛滥导致误解和偏见的蔓延。

2. 成年群体:(1) 调查结果显示,成年群体对民族团结的认同度较高,超过75%的成年人认为维护民族团结是他们应尽的责任。

(2) 与青年群体相比,文化交流与沟通成了成年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相互了解和交流,才能增强民族团结。

(3) 另外,经济条件对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有一些受访者认为经济繁荣和公平正义是构建民族团结的基础。

四、调研建议:1. 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和家庭对民族团结的教育力度。

2. 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引导正确的民族观念。

3. 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认同感。

4. 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之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调研报告调研主题:民族团结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一、调研目的: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加强民族团结提供政策建议。

二、调研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历史案例和现实数据。

三、调研结果:1. 历史案例分析:(1) 历史上,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繁荣的重要基础。

例如,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得益于不同民族的和平共处和相互融合。

(2) 而相反,历史上民族矛盾和民族分离主义分子的活动常常导致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
民族特点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和语言文字。这些特点既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秦汉时期
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各 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 强,民族融合趋势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 人民杂居相处,促进了民族融合 。
民族融合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 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 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民族分布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其中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 、土家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人口较多。
促进文化多样性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展示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多样 性的保护和发展。
推动社会和谐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民族间的误解和偏见,促进社会和谐与稳 定。
教育在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中作用
01
02
03
传授知识与技能
教育可以传授学生跨文化 交流的知识和技能,如语 言、礼仪、文化习俗等, 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自治权的行使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 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 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 事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的加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增强 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促 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措施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民族团结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协作,是跨越民族差异的一种力量聚合。

民族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状况,以及团结的障碍和促进因素。

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总结。

一、民族团结状况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多数参与者对于民族团结的理念有一定的认同,认为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多数参与者表示自己对其他民族有着理解和尊重,主张民族平等。

此外,调研发现各民族之间的婚姻习俗多样化,也是一种促进民族团结的方式。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困扰民族团结的问题。

一是存在着民族歧视和偏见的现象。

部分调研对象在对待其他民族时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自己的民族优于其他民族。

二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交流障碍。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交流上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三是地理因素。

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地理分布不均,各民族集中在不同的地域,地理隔离也对民族团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促进民族团结的因素调研结果显示,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于民族团结的意识,加深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多数受访者认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团结。

另外,政府在民族团结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能够帮助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社会,缩小民族差距,提升各民族的发展机会和权益。

三、困扰民族团结的障碍调研显示,民族歧视和偏见是制约民族团结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调研中,部分受访者表示存在一定的民族歧视和偏见,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

这种心态对于民族团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此外,文化差异和交流障碍也是困扰民族团结的问题。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对于交流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四、促进民族团结的建议为了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教育,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团结研讨材料【十二篇】

民族团结研讨材料【十二篇】

民族团结研讨材料【十二篇】第一篇: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和谐、团结一致的关系。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

只有不同民族间保持团结,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

因此,民族团结是每个国家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二篇:民族团结的实现方式实现民族团结有许多方法。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民族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政策。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重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并加强多民族交流和交融。

此外,媒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通过积极宣传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

第三篇: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团结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民族团结的艰难时期。

在这些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常常受到挑战,民族冲突也频繁发生。

然而,只有在经历了这些磨难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

第四篇:全球化对民族团结的挑战全球化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这既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一些人担心全球化会导致本土文化的流失,从而影响民族团结。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促进民族团结的实现。

第五篇:宗教对民族团结的影响宗教信仰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友爱。

然而,如果宗教信仰被滥用或误解,可能会引起民族冲突和分裂。

因此,我们需要平等、宽容地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倡导宗教和谐与多元共存。

第六篇:教育对民族团结的作用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其他民族的尊重。

教育系统也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交流和了解。

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跨文化和多元化的认知,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

第七篇: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的贡献文化交流是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团结的重要手段。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可以学习和借鉴对方的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和融合。

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趋向——以10年来硕博学位论文选题为中心的考察

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趋向——以10年来硕博学位论文选题为中心的考察

收稿日期:20190923作者简介:江唱,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② 李国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共建和谐美好江苏》,《群众》2017年第17期。

③ 吕枫:《江苏首个市级民族团结教育馆在无锡开馆》,《无锡日报》2018年6月7日,第A02版。

④ 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0期。

2020年5月第3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May.2020No.3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趋向———以10年来硕博学位论文选题为中心的考察江 唱(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新时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2010—2019年80篇民族团结教育硕博学位论文的选题来看,研究对象以学生群体尤其是高等院校学生为主,对于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状况、具体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

着眼于当前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进展,在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区域范围、关照民族团结教育的微观视域、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移植方法等等的基础上,有关民族团结教育区域研究的协调、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学习的实践等问题,其研究价值或应更值得肯定。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学位论文;论文选题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20)03011205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状况的现实要求,更是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备条件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术活动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团结论文(语文组)

民族团结论文(语文组)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新源县则克台镇中心小学语文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诸多民族,而不是单一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

已知的新疆两千多年历史中,新疆地区是一个古代部族、民族频繁迁徙汇融的大舞台,许多人留下千古不灭的活动印迹。

多民族演变发展的历史铸就今天新疆多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现状,更构成新疆多元文化光彩灿烂、生生不息的历史源泉。

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和不断新生是新疆民族发展演变进程的常态和趋势,这不仅是新疆民族史,而且也是中国民族史演变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些则在经历过一度的发展辉煌后逐渐衰亡。

在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谓“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的论断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新疆历史上多民族分布聚居的事实,以及各民族的迁徙活动和相互交往使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形成团结、互助、和谐为主的民族关系。

这种以和谐为主导的民族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汉晋时期的塞、乌孙、匈奴、汉人、大月氏、鲜卑、高车、突厥,唐宋之际的回鹘、葛逻禄、契丹,到元明时期的蒙古、回、畏兀儿、吉利吉斯、哈萨克,以及清朝时期的卫拉特蒙古、满、锡伯等。

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过程中,民族之间的混杂、接触、交往、融合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多民族杂居生活的实际使各民族形成共识:即“民族团结是福”。

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并因此而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推及今日,新疆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社会现实确实是有历史积淀作为其基础的。

今天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公元前60年,今天的天山南北各地归属汉朝,新疆自此后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多民族团结实例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报告

多民族团结实例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报告

标题:多民族团结实例:社会调查报告1. 前言多民族团结是当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它不仅关乎国家的和谐发展,也关乎每个个体的生活。

本文将从多民族团结的实例出发,进行深入探讨和社会调查,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2. 实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多民族和睦共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民族裙体和睦共处的实例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节日和传统习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每年的春节、开斋节和纳木错大祭等传统节日在当地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庆祝。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也十分频繁。

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领域,各民族之间都保持着密切的通联和合作。

这种和谐的氛围不仅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3. 实例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模式另一个引人瞩目的多民族团结实例来自加拿大。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加拿大成功地将不同民族融合在了一起。

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加拿大政府在教育领域开设了多元文化课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包容心和理解力。

加拿大还建立了多元文化共融中心,为移民和少数民族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

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和支持,也让整个国家在多民族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4. 分析和展望通过以上两个实例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多民族团结实例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各国各地都面临着多民族共处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尊重、理解和包容,才能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民族团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长期的积累。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实例和经验能够丰富和完善多民族团结的实践,让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能享受到多民族团结带来的红利。

5. 个人观点作为撰写此文的笔者,我深信多民族团结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共同发展的关键。

只有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共赢之道。

我期待看到更多的实例,更多的人们一起努力,为实现多民族团结而不懈奋斗。

多民族团结实例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报告

多民族团结实例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报告

多民族团结实例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报告【多民族团结实例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报告】1. 引言在当今社会,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共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基于社会调查,深入探讨多民族团结的实例,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

2. 调查内容和方法本次社会调查主要围绕多民族团结展开,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选择了多个不同地区的社区和学校作为调查对象,以保证调查的广度和深度。

3. 调查结果分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于多民族团结持积极的态度,认为民族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深度访谈中,我们收集到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展现了多民族团结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实例分享(1)某社区文化节活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某社区每年都会举办一场文化节活动,不仅有当地民族的传统表演,还邀请其他民族的代表来参加。

在这个活动中,不同民族的居民通过交流和合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促进了社区的团结。

(2)某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另外,我们调查了一所学校开展的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学校组织了各种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例如民族服饰展示、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5. 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多民族团结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境界。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多民族团结的建设,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6. 个人观点与总结我认为,多民族团结是一种既复杂又美好的现象。

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更让我们意识到了不同民族的和谐共处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多民族团结,让不同文化在交融中更加绚丽多彩。

通过这篇文章,我相信读者对多民族团结这一主题会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希望能够促进社会对于多元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2023年加强民族团结研讨材料6篇

2023年加强民族团结研讨材料6篇

讨论,发音y&A可爱NTǎo.汉语词汇与表达,意义研究与讨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年加强民族团结研讨材料的文章6篇,!2023年加强民族团结研讨材料篇1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

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

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

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

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

乡村治理的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

乡村治理的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

乡村治理的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乡村治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乡村治理的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乡村治理中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问题。

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乡村是各民族交融的地方,保持民族团结对于乡村治理至关重要。

只有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民族教育,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乡村学校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各民族的孩子都能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

其次,建立民族交流平台,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乡村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不同民族的人们有机会互相了解,增进友谊。

最后,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乡村治理需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避免因误解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

二、宗教和谐的重要性宗教和谐是乡村治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乡村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保持宗教和谐对于乡村治理至关重要。

只有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形成和谐的宗教环境。

为了促进宗教和谐,乡村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宗教教育,提倡宗教知识的普及。

乡村可以设立宗教教育中心,让人们了解各种宗教的基本知识,消除对宗教的误解和偏见。

其次,加强宗教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乡村可以组织宗教文化活动,让不同宗教的信徒们有机会互相了解,增进友谊。

最后,加强宗教法规的宣传,维护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合法权益。

乡村治理需要加强对宗教法规的宣传,让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合法权益,并避免因宗教信仰引发的矛盾与冲突。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民族团结和进步。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民族进步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将民族团结和进步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将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民族团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美德,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民族团结为重要价值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只有各民族互相团结,才能共同战胜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民族团结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将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弘扬民族进步精神促进乡村振兴民族进步是指中国各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中不断进步的过程。

乡村振兴是关乎亿万农民利益的大事,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弘扬民族进步的精神,才能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

民族进步的实现也需要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推动,只有乡村振兴才能为各民族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民族进步。

乡村振兴和民族进步是一体两翼,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为中国的长治久安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团结和进步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助力作用,我们需要深入开展一系列实践。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保护和传承好各自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促进民族文化共同繁荣。

加强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扶助,确保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地区持平。

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关注和帮助,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打破误解和偏见,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文明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作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既基于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捍卫统一的历史事实,也基于56个民族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浓浓血脉。

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

在这种文化格局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这种共有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民族之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民族团结这样一种强烈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海内一家的民族心理和共同情结,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上的伦理要求。

解放60年以来,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30年以来,大改革、大发展、大开放更使得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新疆,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势新疆。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内地各兄弟省市、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持、支援下,在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下,新疆激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跨越。

一、“三个离不开”是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为我们揭示出一条最简洁最朴素的规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民族杂居村落社会的民族团结研究摘要: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本文从青海省门源县西马场村落社会场景分析入手,围绕现期该村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其民族关系的要素开展调查,发掘其杂居村落异质性社会形态下民族关系向好性因素所在以证实该村民族团结的真实性特征。

关键词:西马场村;民族团结;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西马场是一个行政村,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该村由两个社组成,相当于两个自然村落。

全村共有194户,869人,在河湟地区属于较大的行政村。

2008、2009年该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获此殊荣后,笔者对西马场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力图解读该村是如何形成的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分析这个多民族杂居村落所呈现的良好民族关系具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因为成熟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理论。

通过对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的研究,以期找到在同意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团结的一些普适价值供读者参考。

二、西马场村杂居格局的形成西马场村距门源县城7公里,平均海拔2950米,面积3.7平方公里,全村有汉(11.5%)、回(65%)、藏(13%)、蒙(7.5%)、土(3%)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8.5%,回族人口居多。

全村的传统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半农半牧。

追溯西马场杂居格局的形成,从《门源县志》上不难看出:门源在秦代为羌人故地,两汉、三国为西平郡辖地,东晋十六国时,先后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五国属地,南北朝时期为鲜卑族吐谷浑人牧地。

隋唐时期属鄯州辖地,后被吐蕃占领。

宋时为凉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角厮罗等地方政权和宋王朝交替统治。

元代为章吉驸马封地,属西宁州管辖。

随同蒙古军队东来的部分“西域亲军”,屯耕牧养留居门源。

明代归西宁卫控制。

明末为蒙古族麦力干牧地。

清雍正二年,清军平定罗布藏巾丹叛乱后置大通卫。

19世纪初从外地迁来一部分汉、回、土等民族先后在大通河两岸定居,专门从事种植业。

1953年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

笔者相较于《门源县志》所记载,多番求证于西马场村中年迈的老人,据村中回族老人回忆,他们居住在该村已经超过了三代,在他们定居在这个村子之前,已有零星的藏族和蒙古族游牧于此。

而据另外一位村中的汉族老人回忆,他们进入这个村子开垦土地的时候,还有几户从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迁来的土族人也随后迁入。

在与村中一位藏族老人下棋的同时也从其口中正好印证了前两位老人所说的不争事实。

三、西马场村民族关系和谐的表现(一)村委会重视民族团结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长期以来,该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以加强民族团结为主线,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为着力点,努力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工作落在实处。

2000年被县为定贫困村。

村两委班子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就是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倡导各民族团结一致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

紧紧围绕“稳定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劳务产业”的总体思路,带领各族群众着力培育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走“一村一品”的特色种植路子,2009年,全村种植优质牧草800亩,“小荚豆”120亩。

同时,积极发展农区养殖业,全村建起60平方米的畜用暖棚85幢,饲养优良品种奶牛127头,年产牛奶72.6吨,养羊1600只。

有牛羊育肥贩运户45户,年育肥贩运牛310头,羊3500只。

仅牛羊育肥贩运纯收入达70余万元。

同时,依托“阳光工程”,组织村里富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

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截至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二)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在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收入的差异。

不同民族经济结构的差异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可能会引起民族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关系也会在不同的经济格局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马戎教授指出:“当我们来到民族(族群)混居地区时,首先需要考察一下当地不同民族在历史上是否有着不同的经济活动传统,这些传统在今天是否得以延续,在今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还是劣势。

”1、从民族经济结构特征看来可以得知,在西马场,回、汉、土三个民族主要依托北山灌渠的优势发展农业,以青稞和油菜的种植为主,回族发展的特色农业“鸡腿葱”的种植扬名省内外。

但是随着西马场村人口的增加,其宅基地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使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二者之间形成了矛盾。

许多家庭为谋求生计发展多种经营,譬如:汽车运输、包工、外出务工、个体户以及饭馆农家乐等,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依旧存在,但是发展多种经营已经替代了农业成为西马场村的家庭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生活方式。

藏族、蒙古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藏蒙群众在依赖农牧业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走出家门搞副业。

2、从经济上的互补跟参与市场资源竞争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可以得知西马场村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手工业、服务业、商业等为补充的经济结构特点,但是各民族因历史传统、居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又各有侧重。

随着经济结构市场化的转变,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主导产业不再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而是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例如回族不再仅仅依靠农业提高收入,而更多转向商业,如运输业、牛羊肉生意、木材买卖等,藏族、蒙古族则注重对草场资源的利用,发展畜牧业。

以农业为主的西马场村,不管是民族内部,还是民族之间,尽管有贫富不均现象,但是差距并不悬殊。

但是,近年来在利用有限资源和共同市场环境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既互惠又竞争的矛盾关系,对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和谐相处有一定影响。

互惠的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加工业和牛羊肉贩运等方面。

藏族、蒙古族利用草场资源,放牧牦牛、绵羊等牲畜,回族擅长生意往来和市场运作,这样他们就利用畜牧业资源收购和外销羊绒,以及牛羊肉加工等商业活动。

这种互惠、互补的经济互动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文化上尊重差异又相互交融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

影响民族关系的文化因素主要指表现于各民族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如果在这些方面存在着重大而且十分显着的差别,对于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也会造成程度不同的障碍。

1、语言上的差异和交融.从语言角度观察来说,在族际的活动过程中,为了更顺畅的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在该村藏、蒙、土民族在保留其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与外界交流时,大多人会选择青海方言作为交流媒介。

2、宗教上的差异和交融。

在宗教因素方面,西马场村的汉族兼信佛、儒、道三教。

藏传佛教在青海流传的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

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

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并形成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民族聚居社区。

一方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马场村的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信仰的民族中形成了各自的宗教文化圈,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牢固聚合力。

另一方面,在西马场的各宗教不分先后、不论大小强弱相容共处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3、村落社会结构的相互渗入。

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欣喜的发现,该村在不断的人口增长中已经打破了原有的聚居的状态,各民族在居住格局上呈现一种犬牙交错的情况。

譬如:回族村民家的隔壁是土族、在两家藏族人家居住的庄廓之间刚好是回族,一家蒙古族村民由于兴建房屋租住在汉族人家。

与此同时笔者在与村中老人们聊天时得知,他们认为不同民族的住隔壁反而要比同民族的好一些,无论在待事处物还是其他事宜都比较尊重对方。

4、族际通婚的情况。

族际通婚,不仅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婚姻双方对不同民族的界定、评价。

笔者在西马场村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汉、藏、蒙、土这四个民族在族际通婚程度上相较于回族较高,显而易见的回族族际通婚程度较低的原因是出于宗教和风俗习惯方面以及老人的看法,而在村中的部分回族年轻人看来,只要两个人合得来已经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情况只是有碍于老人的看法。

据统计,村中藏+蒙通婚率为最高,达到60%,其次为汉+民(30%)、藏+民(9.5%)、蒙+民(7.5%)、回+民(1.5%)。

5、村民彼此没有民族偏见和歧视。

在民族偏见与歧视方面,该村凭借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深厚的民族间友谊,已经不为常见。

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群众充分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在春节前夕请阿訇宰杀牛羊,以方便回族群众到其它各民族群众家中拜年做客,欢度佳节。

“藏历年”等藏族节日中,各民族群众到藏族家中做客;“开斋节”等回族节日形成了各族群众礼尚往来、亲如一家的氛围。

在村中,除了这些特定的节日外,互相在红白事项上也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来往。

6、公共事务不分彼此。

在村中的公共事务方面,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尤其是在两委班子的构成人员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点,在西马场村中,除村长和村支书为回族之外,其他会计、计生、人民武装、妇联、农机负责人、寺管会人员以及两社社长、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都由不同民族人员组成,这样即能互相制约又能在体制上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而与村两委班子负责人聊天的时候得知,他们已经打破民族的界限,无论哪个民族处在这个位置,都会以带全村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为主旨。

四、西马场村民族团结的经验总结综上所述,在国家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政策的指引下,以及在新经济形势的推动下,西马场各民族和谐相处、友好交往已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该村作为杂居村落异质性社会形态被国务院相继于2008、2009两年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其经验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首先,该村两委班子维护和弘扬尊重差异、包含多样、和睦共处是形成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其次,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文化共享是民族关系向好民族团结的催化剂;再次,增进接触和交往,增进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有力保障。

因此,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各民族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相互合作、共同受益、彼此信任、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

参考文献:[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3]门源文史资料选编[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4]贾伟.多维民族文化交汇地带的社会分层研究——以丹噶尔藏人为个案[j].民族论坛,2008,(11).[5]郭小虎,郎维伟.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为例[m].西藏研究,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