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谈禅
精选星云大师禅语50句
星云大师禅语50句1、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力承当,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2、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根底,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戒不是用来读诵的,而是要去理论奉行的。
3、佛门所谓「悟」,并不是只要你参禅、闭眼睛。
闭起眼睛来更忙,什么忙?不是手脚忙,是心要忙着参禅。
禅门虽然很静,可是在静的时候,要能像一面镜子映照万物;好似水面平静了以后,天上的云彩、月亮才会映现。
这就要观照的功夫,经过观照,才能把很多问题想出来、悟出来。
4、饮食能增加身体的营养;读书那么能增长我们的智慧。
要想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必须鼓励人人多读书、读好书、读善书、读佛书,唯有读书能变化气质、升华人格。
5、一个人假如从年轻时就有信仰,老来自己可以看经、念佛、禅坐,养成在生活中「以佛为伴,以法为用,以僧为友」,那么老来不但不会孤单寂寞,甚至可以活得怡然自得、丰富多采。
6、佛教所讲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学佛的最高行门。
没有具备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门,都不能与菩提心相应的。
7、不管世间、出世间,都没有分开国家,人人对于国家的政治、社会应该关心,我们早课唱诵的「国基稳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意思是希望国家、佛法,都能兴隆。
8、学习把别人的毁谤,看作是一种鼓励、助力,而不是阻力,面对恶意的毁谤攻击,想想那是替自己消灾灭罪,内心也就释怀了。
9、不计较小事,才能卸下心灵的负荷; 不听闻闲言,才能防止无谓的争端。
10、言中带刺带剑,让人感到受了伤害,他会还击;会说话的人,都懂得用柔软的语言。
凡事只从柔处不从刚,我们看坚硬的牙齿容易掉光,而柔软的舌头至死不坏,柔能克刚,至理名言也。
11、繁忙不是劳碌命,不是歹薄的命,而是幸福的命。
愈繁忙表示你愈有才能,能为更多的人效劳。
12、忏悔像清水,可以洗净身上的恶行污垢;惭愧像衣服,可以庄严身心的清净功德。
一念惭愧,发露忏悔,就是人性最珍贵的良知良能。
13、要如何调伏身心,走向美善的大道? 一、要有节制的感情生活,二、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叁、要有正常的社会生活,四、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台湾星云大师语录
台湾星云大师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台湾星云大师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有舍,才有得。
2、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3、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
4、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
5、养得深根,来日才能枝繁叶茂。
6、要产生正能量,不要产生负能量。
7、感谢你的慈悲,成就我们的牺牲。
8、看一切都是佛,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9、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10、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
11、勇气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
12、乐极生悲,因祸得福,凡事没有绝对的。
13、有田不种,必无收成;有钱不用,必空积聚。
14、人无全功;人无全能;物无全用;心无全善。
15、真理要靠力量来实践,力量要靠真理来发挥。
16、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17、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18、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19、法无善恶,善恶是法;境无损益,损益在人。
20、培才爱才,才可以传灯;教人用人,才可以传宗。
21、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22、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23、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24、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25、知苦恼,才会本份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26、依附得人,可获终身快乐;投靠非类,将造一生之殃。
27、没有新观念,不会有进步;没有大格局,不会有远见。
28、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29、受社会教育,为一家谋生;受心灵教育,为万众化导。
30、自己不学好,别人帮不了;自己要学好,谁也挡不了。
31、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32、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33、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34、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星云大师《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9-5 18:13:35繁體版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大家晚安!这次佛学讲座三天,为什么要用禅做主题呢?因为生活愈是忙碌,人生愈是动荡,禅在我们生活里面愈重要。
禅究竟是什么呢?禅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心,是人生的放旷,是生活的幽默,是一种直觉,一片定慧;禅不在多言,不在世俗文教经典中,没有你我凡圣的差别,禅就是一种光芒,一片灵犀--像这个讲台上的花,黑暗中并不起眼,水银灯光一照,就特别亮丽,气氛也不同了。
看着这些花,有人心里会有一种美丽的感动,有人没有,滋味也就不一样。
假如不分僧俗,不分出家在家,每个人生活里都能有那么一点禅味,生活就会不一样。
所谓“莲花开水面,亭亭出污泥”,禅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在任何污浊的生活环境里,都能有清净素雅的心田,“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有没有禅,差别是很大的。
过去禅宗的人物,有的风趣洒脱,有的幽默自在,有的持重严厉。
像有名的六祖大师,隐藏在猎人群中十五年,随宜说法,他为什么能够这样的坚忍,这样的持重?因为禅在生活里有力量,有了禅,人可以随忍随住。
像汾阳禅师,皇帝八次召请上朝,他不去,再高的荣耀,也不动心,为什么?有了禅,死生忧乐不能移,世间万物在他心目中都很渺小了。
南泉禅师混迹樵牧群中,日日打柴、砍树、自筑禅斋,三十余载不下山,为什么?拥有了禅,就等于拥有了宇宙,大千归宿在怀抱,一切风光现眼前,何必再到什么地方去呢?禅是无你、无我、无圣、无凡,更没有贵贱的差别。
为了悟禅,禅师的持重有很严格、很严厉的方式。
像二祖慧可,为了向达摩初祖请法,苦立至积雪封膝,还不惜自断一臂,以表示为法忘形的决心,这多严厉啊!百丈禅师给他的师父马祖大喝一声,耳朵聋了三天,也领悟了三天狮子吼。
俱胝和尚在有人问道的时候,不多言语,只竖一指,侍者也学和尚竖一指向人说法,被俱胝拦指一剪,把虚有表相的指头剪断!指头断了,侍者也开悟了。
星云禅话
星云禅话笔记一心为善,正念现前:无念不是无正念,而是无妄念!能用正念对治妄念,未尝不是好事;当然最高的境界,是以无念对治正念,黄檗禅师最强调的禅法是「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内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即成有。
」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实在没有不同的,道只有一个,有无只是道的两面,道是因人而有所不同的。
禅师的问话与答话,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只是从我们不同的程度或层次来体会不同的问题而已。
「一翳yì在眼,犹若空华;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道在何处?」「谁是佛祖?」吾人何必舍近求远,舍己求人乎?我们修行,不要以为把眼睛闭起来,不看不闻就无事了,心里看的,想的,那才更厉害。
所以,就算看了,听了,只要「不动心」,那才是真正的修行!「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需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心外求法就好比骑驴寻驴,缘木求鱼。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与生具来的佛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自心的灵山,要向自我内心去提炼自性的宝藏。
哪里没有佛?惠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你从那里来?」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
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你从那里来?」神会回答说:「我不从那里来。
」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你从那里来?」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行思禅师回答他说:「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你从那里来?」慧忠回答说:「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那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那里来?」来启发对方、考验对方,要对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真象。
星云大师语录放得下
星云大师语录放得下星云大师是当今佛教界的一位知名人物,他所说的话不仅深具智慧也带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举7个案例来说明星云大师的语录放得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1. “无论你现在的生活如何,都要珍惜它”这句话是星云大师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意思是无论你现在生活的如何,都要珍惜。
这话其实很简单,但却是人生的真谛。
我们常常在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总是不断地焦虑和抱怨,但亲身经历过磨难之后,才会发现其实当下拥有并不容易。
因此,无论你现在面临的是快乐还是苦难,都应该好好的珍惜它。
2. “如果有人告诉你无法实现梦想,一定要努力去证明它是错的”这句话是星云大师在很多场合所讲的一句话,意思是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
我们的人生充满挑战和困难,但如果我们有个坚定的梦想,并且不断努力去追求它,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也一定能够克服。
因此,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要一步步朝着它前进。
3. “人心的柔软才是盾牌,不是硬气的躯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会中,不是拥有坚硬的身体才能生存,而是要有柔软的心灵。
我们不能太过于地强调自己的战斗力,而忽视了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拥有了一个柔软的心里时,我们的人生就更加的丰富多彩。
4. “当一个人完全理解自己的罪孽时,他的环境就会发生变化”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罪孽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我们理解自己的罪孽,那么我们就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环境。
只有当我们认识了自己的罪孽,才能真正地去面对它,做出改变,并且获取更好的结果。
5. “好的情感会持续许久,即使时间已经过去”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中,好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拥有着好的情感,他的心灵纯净,接受不了一些损害它的事物;如果有不好的情感,能够影响他的人生,甚至让他生活不幸福。
因此,我们要尝试去拥有好的情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6. “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轻信别人的承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中,我们面对的是各种承诺,有些可能是真实的,有些可能仅仅是谎言。
【经典语录】星云大师语录108句,感悟佛心
红尘纷扰,谁悟其中真意。
释星云,信徒心中的星云大师,多年修行佛法,悲天悯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周围都是如自己一般的世俗之人,当我们被凡尘迷网所困扰,迷失自我,无路可寻时,是否可以从星云大师经典语录的佛法禅意中领略到另一番出路。
1、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2、勇气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
3、法无善恶,善恶是法;境无损益,损益在人。
4、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5、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6、有田不种,必无收成;有钱不用,必空积聚。
7、真理要靠力量来实践,力量要靠真理来发挥。
8、培才爱才,才可以传灯;教人用人,才可以传宗。
9、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10、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11、不想改过的人,无法XX;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12、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13、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14、受社会教育,为一家谋生;受心灵教育,为万众化导。
15、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16、要做行为正直坦荡的君子,不做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17、依附得人,可获终身快乐;投靠非类,将造一生之殃。
18、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19、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20、知苦恼,才会本份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21、自己不学好,别人帮不了;自己要学好,谁也挡不了。
22、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23、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24、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25、幸运,总是垂青于勇敢的人;福报,总是降临于厚道的人。
26、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27、有能力的人,处处给人方便;无能力的人,处处给人为难。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71—80则)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71—80则)飞越生死洗面革心一切皆禅禅味那就是禅一与十不能代替文殊现身多少重古镜未磨飞越生死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入参禅学道的同参,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不幽默,又无灵巧,始终不能入门。
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计划远行。
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消息没有。
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去。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道岫诚恳的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
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契机的回归根源。
目前在我心的深处,萌发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
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的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谚云:‘人比人,气死人。
’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聪明、机智,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但不能飞越过生死大海。
因为小麻雀与大鹏鸟是比较上有快慢、有迟速,但禅要从平等自性中流出的。
所以道岫禅僧一旦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就能有所悟了。
洗面革心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他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赌吃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星云大师:禅者的自在解脱
龙源期刊网 星云大师:禅者的自在解脱作者:来源:《晚晴》2014年第12期所谓“禅”,平常心是禅,花开花落是禅,人生人死也是禅;把对待泯除,把分别丢弃,不可说有,不可说无,所以禅不立语言文字,不假思维、分别,在那个时候,才有一些禅意。
禅不是哲学、辩论,禅也不是一种思维、探讨;禅是一种透过悟道,对宇宙人生有另外的一种看法。
禅可以说是我们的心,是一种心之用,心悟道了,禅在心上自然发出一种另外的功用。
在受苦的时候,感到快乐:一般人在世间,都会有生老病死的苦、爱别嗔会的苦,或者是大自然、社会加之给我们身体或人格上的痛苦,但是一个真正的禅者,他的看法和修养,就不是一般人的模样。
飞锡禅师把生死当作游戏,普化禅师以游四门与人开玩笑的方式告别人间。
生死是最苦的事,禅者在最苦的事上能够嬉戏作乐,这不是禅心的力量是什么?在委屈的时候,觉得公平:人在遭受冤枉委屈的时候,都会感到痛不欲生,但是禅者被冤枉,受了委屈,都是心平气和。
憨山大师被误会挪用国库的公款整修寺院,因此放逐边疆,他神色自若向师友告假,宛然要到远方旅行。
如果不是在禅修的过程中得到平等心,怎会这么豁达呢?在忙碌的时候,仍然安闲:一个禅者,能忙能闲,甚至在闲中能忙,忙中能闲。
真正的禅者,禅堂里一坐数小时,下坐以后,田里的春耕秋收,一样的晨昏作息。
有的禅者悟道以后,请求服务耘田,像临济栽松、云门担米、仰山牧牛、赵州扫地、云岩作鞋、丹霞除草,他们把忙闲打成一片,所以生活一切皆是禅也。
在受责的时候,知道慈悲: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三年,前后请问三次,三次都挨了打。
后来到江西请谒大愚禅师,经大愚指点:“黄檗禅师对你是老婆心切(苦口婆心),他是大慈大悲啊!”临济一听,如打破虚空、拨云见日一般,廓然大悟。
一般人受到责备,就会心生怀恨,但是禅师们反而感谢师长的慈悲教导,所以才能在禅门更上一层楼。
参禅有什么用?禅是开悟,只要一开悟,你在生死的边缘没有生死,在寒暑的时候没有冷热,在荣辱的当头感觉平常,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悦法喜,这就是禅者的自在解脱。
星云大师语录
星云大师语录星云大师语录1、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2、知己、律己,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际关系相处之良津。
3、预备自己能获得快乐,充实自己能摘得知识,掌握自己能获得山鹿,创造自己能获得成功。
4、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5、为了体验人生,应以人性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6、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7、勇气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来。
8、由“无常”,可悟缘起缘灭,必能精进;由“无我”,可知性真性实,必得自在。
9、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10、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11、『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12、幸运,总是垂青于勇敢的人;福报,总是降临于讨人喜欢的人。
13、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情操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14、间隔是一秒一秒给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书籍是一字一字写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再读。
1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无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其他工作没有计划。
16、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17、不妄求是豁达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高尚,没有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18、惟有肯放过他人则德日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19、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星云法师对话刘长乐:聪慧是天赋 正直是选择
星云法师对话刘长乐:-----聪慧是天赋正直是选择星云大师:佛教有人说它是宗教,有人说它是学术,我看,说它是宗教也对,是学术也对;说它不是宗教,不是学术也对,它是种修养,它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本来无一物,都是假名假相,我们现在提倡人间佛教,用例子讲道理,让他听得懂。
一个禅师,看到夫妻吵架,太太骂先生不像男人,先生就讲,再讲我就打你,太太说就是要讲你不像男人,你打。
先生讲,再讲就杀你,太太还是不怕,就讲,你杀你杀。
禅师在路上听到,他就大叫,“精彩!精彩!现在要杀人了,要杀人了哦!”于是,大家就围过来看热闹。
有人说,“喂!和尚,穷嚷嚷什么?人家夫妻吵架,你不劝架也罢了,怎么幸灾乐祸呢?”禅师说,“不是幸灾乐祸,他们死了以后,我好替他们念经。
”那对夫妻也不吵了。
过来听禅师在说什么。
禅师看他们夫妻不吵架了,就对他们开示:“再厚的冰块,太阳出来也会溶化;再生硬的饭菜,熊熊的火光也会煮熟。
夫妻彼此要像太阳温暖对方,要像一把火,热热的溶化对方,让对方成熟,互相敬重才好。
”这就是人间佛教。
长乐先生:佛教讲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讲个体,是无我的,那大家说了:这样说来,岂不是厌世主义吗?佛当然不厌世,厌世何必创教?佛给出的最高理想是涅槃,也就是解脱,或者说,就是现在大家都追求的“自由”。
这个自由,不是物理世界里想干啥就干啥,不是不上班天天自由自在去玩,不是财务自由金钱自由,时间金钱都很自由的人有可能仍觉被束缚。
真正的自由是恢复“心”自主自在的地位。
再详细点说,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这就是我和大师今天讨论的话题——通过修养,解放我们的心。
星云大师:桌子坏了,要修补一下,房子漏水要修补一下,人不健全一样也要修补一下,这就叫修养。
你问我什么叫有修养?有修养的人有一种浩然之气,不惧生死;有修养的人不要求别人,总是要求自己;有修养的人总在反思自己,上对天地,下对良心,无愧于心。
长乐先生:孟子说:“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
”修养可以有几种解读方式,儒家把修养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净慧长老与星云大师——浅谈星云大师对生活禅的影响
2020年第3期(总第63期)闽台文化研究FUJIAN-TAIWAN CULTURAL RESEARCHNo.3.2020General Seria3.No.63净慧长老与星云大师——浅谈星云大师对生活禅的影响韩焕忠(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江苏苏州215123)摘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如何在新时期弘扬佛教成为净慧长老面临的新问题。
他与星云大师之间有过一段非常短暂的交往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星云大师与佛光山的实践非常关注,时常将星云大师和佛光山的实践作为参照系。
他将星云大师视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实践者,对于星云大师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些成为净慧长老的思想资源,对于丰富和提升净慧长老生活禅思想的内容和品味,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净慧长老;星云大师;生活禅;人间佛教作为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大陆佛教界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力的弘法实践,净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不仅获得了菩提达摩、六祖慧能、赵州从论、临济义玄,以至虚云老和尚等历代禅宗祖师的法脉传承,从诸部大小乘经典乃至天台宗、华严宗等中国教下诸宗获得了教理印证,从太虚大师、赵朴初居士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中获得了发展方向的指导,从儒道两家,特别是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那儿获得了深厚的文化润泽,而且还从当代的台湾佛教界,特别是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弘法实践中,获得了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弘扬佛教的参照坐标和基本经验。
一、关注台湾佛教经验净慧长老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重新回到佛教界,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即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弘扬佛法的问题,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他很自然地就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同道们的弘化实践。
中国佛教在上个世纪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先是遭受了各种国内战争及民族战争的残酷洗礼,在干戈扰攘、机隍不安中成为残存的灰烬之余,接着又经受了连绵不断的各种各样左倾运动的打击,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之中,中国佛教协会等机构基本瘫痪,许多高僧大德都被打入地富反坏右的“黑五类”之中,被戴上“牛鬼蛇神”的高帽子游街批斗,许多年老的僧人因不堪凌辱而入灭,大量年轻的僧尼被驱逐出寺院,被强制还俗,佛像被砸,经藏被焚,寺院被工厂、机关、居民以及旅游和文保单位占用,更为严重的是,整个社会话语都充满着对宗教的歧视和误作者简介:韩焕忠(1970-),男,山东曹县人,哲学博士,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星云大师讲座观后感
星云大师讲座观后感星云大师的讲座主题是“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在这个充满烦恼和焦虑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感到心灵疲惫,无法享受内心的平静。
星云大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们传授了如何通过修行和冥想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首先,星云大师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他告诉我们,修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修行,我们才能逐渐摆脱烦恼和心灵的困扰,找到真正的平和和宁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勤奋和忍耐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其次,星云大师谈到了冥想的重要性。
冥想是一种让人心灵平静的修行方法,通过深呼吸和专注注意力,我们可以逐渐抛开杂念,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在冥想过程中,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内心愿望和烦恼,从而找到改变自己的方法。
冥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情绪,还可以增强自我意识和觉察能力,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信念。
最后,星云大师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冥想技巧。
他告诉我们,在进行冥想时,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呼吸,我们可以渐渐放松身心,进入冥想的状态。
在冥想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平静和警觉,不要让外界的干扰影响到自己的内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参加星云大师的讲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修行的重要性和冥想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心灵的成长和发展,忙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却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通过参加星云大师的讲座,我明白了修行和冥想对于我们内心成长的重要性,决心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修行,寻找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总的来说,星云大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修行和冥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将星云大师的教诲铭记在心,努力实践他的教导,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可以达到心灵的境界,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感谢星云大师的教诲和启发,愿我们都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找到内心的真正净土。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 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星云大师语录星云大师经典语录1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
2 能勤,时间自然比他人多;肯动,空间自然比他人广;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
3 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4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5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着,是除恼第一秘诀。
6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7 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8 “幸福配方”——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
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
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
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9 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10 会读书不如会读人,会读人不如会识人,会识人不如会用人,会用人不如会做人。
11 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
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12 一个有用的人,即使是小事,也能做得轰轰烈烈;一个无用的人,大事交给他,最终必然偃旗息鼓。
13 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
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14 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15 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16 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生命。
星云大师谈禅境(转载)
星云大师谈禅境(转载)1禅,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尘埃;如天上的白云,可以让我们悠游法界,任性逍遥。
2禅,是一种艺术的生活;禅,更是一种圆融的生命,自然天成的本来面目。
如此美妙的禅,不只属于寺院所有,也不仅仅是出家人所独享,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
生活里都需要禅的智慧、自在、率性与逍遥。
3禅,犹如山泉清流,浑然天成,不假造作;自然而流,不带勉强。
你看,淙淙泉水,于山穷水尽处,它百转千折,随缘安然,任运逍遥;它澄澈见底,甘醇清净,可以涤人俗虑。
4禅是什么?禅是平常心,是一种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环境的变化而喜忧;平常心是一种境界5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彻古通今,在禅修中可以净化身心,可以变化气质。
禅的教育在于无言说教、静心思维,从中体现慈悲智慧、感受人我一如。
能把禅运用到人间生活,才不失禅意。
6禅,是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波自然,不受欲念牵累,随时随处充满着生命力。
禅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小为大,转苦为乐,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生活得萎靡。
7禅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心,是人生的放旷,是生活的幽默,是一种直觉、一片定慧。
禅不在多言,不在世俗文教经典中,没有你我凡圣的差别,禅就是一种光芒、一片灵犀。
8淡泊可以使人宁静,宁静可以使人淡泊。
当我们懂得淡泊的生活,那才真正拥有了人生;当一个人能够享受宁静的时刻,才知道生活得情趣。
我们如果能够淡泊生活,则没有人嫉妒;能宁静过日子,则没有人讨厌。
所以淡泊宁静,才能通达人生的意义。
才能有秩序,有条理地安住身心。
9一个人有禅定的修养、禅定的功夫,他的心很宁静,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而起伏、动乱,不会轻易受到影响。
所以,静心的人,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恶也好,都不能乱其神,不为外境左右,这就是静心的功夫。
10参禅有什么用?禅就是开悟,只要一开悟,生死的边缘没有生死,寒暑的时候没有冷热,荣辱的当头感觉平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悦法喜,这就是禅者的自在解脱。
试析星云大师对生命问题的现代解读
试析星云大师对生命问题的现代解读——彭欣2011年04月23日佛教在线如何道德地对待生命,进而创造并提升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为此,儒家思想提供了“贵生爱物、修身进取”的生命理念,道家则提倡“崇尚自然、善养生命”的生命态度,相对而言,佛家因为强调人身难得,特别推崇“珍爱生命、圆满生命”的生命伦理精神。
纵观当今世界,堕胎、自杀、虐待动物、吸毒……种种损害生命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大量生命的流逝更引起我们对生命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积极推崇人间佛教的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写了许多和生命有关的文章,以现代的方式解读传统佛教生命观,倡导生命教育。
为此,笔者试探索其生命思想,希望其积极的生命理念可以深化我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也引起人们对生命问题的更多思索。
一、生命的存在是和谐、欢喜与超越的1.生命的起源。
佛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与绝大多数宗教的人类起源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道教认为生命是阴阳两仪变化而来的,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
佛教从根本上否定神创说,提出了其独特的缘起论学说,并依此构建了“缘起性空”的生命观。
据此,星云大师用现代方式解读生命起源,用“因缘说”简化“缘起论”,指出“因”是生命的根源,缘”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突然就有的。
在其《生死与解脱》一书中,他说道:“因缘说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不同。
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的,因缘说是圆的。
”[1](P104)在他看来,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叫做“无始无终”,因为生命,在过去是“无始”,在未来是“无终”,因此,生命本来就没有起源,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变化,随着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
在他看来,生命的产生、成长不是自己能够完成的,需要仰赖众缘,依靠众缘。
由此理论出发,形成了他共存共荣、和谐共生的生命理念,而和谐共生理念也成为其生命发展理论的核心。
2.生命的过程。
佛教为了把人们引向出世,否认生命的实在性,说明现实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为此,佛教提出了十二因缘说,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环节,并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在这十二环节中不断流转,经受痛苦的折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云大师谈禅过去,“禅”发源于东方,盛行于东方。
但是现在,禅学不再只是东方的专利品,它在西方已引起普遍的重视。
譬如美国很多大学里也设有禅堂,禅堂已不再为寺院所特有。
甚至连太空人要登陆月球时,也要用禅的精神来训练。
可见“禅”在现代世界里,是占有相当的分量。
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禅”,这门最为西方学者所感兴趣的宗教学问。
禅是不好讲的,并且是不能谈的。
因为禅是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的,但是禅又不能不说。
因此我今天和各位谈禅,只是方便说说而已。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
禅,充实宇宙,古今一如,但禅一如科学家牛顿发现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电力,发现禅的是佛陀。
禅,发源于印度。
相传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默然不语。
当时,百万人天不知其意,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
于是,禅,不须文字,不必语言,用以心印心的方法,就这么传承下来。
后来传到中国,到六祖惠能,禅,一花五叶蓬勃地流布人间,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那么,禅是什么呢?据青原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
这个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而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颗“真心”,这颗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而却又呈现于宇宙万有之中。
即使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处充满了禅机。
唐朝的百丈禅师最提倡生活化的禅,他说挑柴担水、衣食住行,无一不是禅,所谓翠竹黄花,一切的生活都是禅。
可见禅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禅是不离开生活的,所以我们人人都可以谈禅。
现代人常常把心灵和外界对立起来,生活因而变成一种负荷与累赘,因此不能从生活上去掌握那充满趣味的禅机。
但是禅师们非常幽默风趣,他们在简单的几句话中,就能把我们的烦忧净化,引导我们走入纯正喜乐的世界,彷佛一部大机器,只须用手轻轻一按开关就可以发动,并不需要繁杂的知识程序,也不用重迭的思考架构,禅就是活泼泼、充满生机的生活境界。
禅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禅运用到生活上,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艺术,扩展胸襟,充实生命,并且可以使人格升华,道德完成,到达“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的境界。
禅既是对人生有如此至深且钜的关系,但是禅师们所开出的究竟是什么妙方呢?透过语言文字又如何去了解禅的妙趣呢?现在我就要向诸位介绍禅的风光。
一.有与无在我们的观念中,对一切的存在总以为都可以用名词来分别,并且轻易地就落入二元对待的关系中。
事实上,心灵的内容,往往无法断然的加以绝对二分。
譬如“有”、“无”二者,一般人的理念就是截然相对立的两种意义,若有即非无,若无即非有,“有”“无”不能并存。
可是在思想心灵的状态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仍然可能是一种存在。
而禅师的言行是超越了平常概念的有无,是包融了相对的有无,是完成了另一“有”“无”的世界。
禅师们的见解与常人迥然不同,我们若用一般知见去把握它,彷佛雾里观花,无法了解它的真实意义。
下面我就举个例子来向大家说明:当五祖弘忍想将大法衣钵交给弟子继承的时候,先告诉弟子们每人各做一首偈子,然后从偈子中所呈现的境界,来判别作者是否见道,见道的人,就可以得到衣钵,成为六祖。
其中最受大众推崇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众看了都赞歎神秀境界很高,但是五祖却批评说:‘作得不错,但是尚未见道。
’这时在舂米房中工作的惠能,半夜里请人也在墙上代写了一首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认为他才是见到诸法空性,悟入佛道的人,因此把大法衣钵传给了他,成为禅宗的六祖大师。
从这段公案上看,神秀对禅理了解透闢,又是五祖门下首座,德行言教,早已可做大家的模范,而五祖也要徒众们依照神秀的偈子去修持。
大家以为六祖的衣钵一定非神秀莫属,但是五祖却将大法传给默默无闻的惠能。
因为神秀境界虽然很高,但是仍然落于有心有为的层次,禅家的理境如果仅止于“有”这一层,终非上乘,经过了无心无为,无的境界,才能与“空”的第一义相契合,才是究竟之道,这就是禅与一般见解不同的地方。
也唯有超越了“有”和“无”才能到达最高的禅心,才能真正获得禅的妙谛。
我再举一件公案:有一天,有人问赵州禅师:‘何谓赵州?’禅师回答说:‘东门、南门、西门、北门。
’禅师的回答乍看之下,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答非所问,事实上,这四门的回答是双关语,说明了赵州的禅是四通八达,任运无碍,并不局限于一门,禅的境界是不受空间所限制的。
有人又问:‘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有。
’另外一个人再问:‘狗子有无佛性?’赵州却说:‘无。
’赵州禅师对同一个问题,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如果从世俗的概念、立场来衡量,岂不是前后矛盾不通?其实禅师这种回答是一种活泼的教育方式。
他说有,是指狗子有成佛的可能性;他说无,是因为狗子尚未成佛。
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看问者的来意、境界,而给予不同的点拨与启迪。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
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广建寺庙及佛像,修造桥梁道路,福利百姓。
当时,菩提达摩禅师从天竺来中国弘法,梁武帝礼请大师,并且问法说:‘我这样不断的行善,会有什么功德?’‘并无功德。
’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
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再问他为什么?禅师不答,终于因为不相应,遂拂袖而去。
事实上,梁武帝的善行,岂是毫无功德?禅师所说的并无功德,是说明在禅师的内心,并不存在一般经验界“有无”对立的观念,我们唯有通过了对“有无”对待的妄执,才能透视到诸法“是无是有,非无非有,是可有是可无,是本有是本无”的实相。
这种超越向上,是禅家必经的途径,这种境界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
平常我们对现象界的认识,总是止于一般感官分别的看法,譬如我们仰观一座山峦,俯瞰一条溪水,觉得它就是高高的山,潺潺的水,这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流于“心随境转”的纷逐。
等到修禅有得,心境清清朗朗,一切假有,在心境上无所遁形,这个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观照到诸法虚妄不毕竟空。
进而完全开悟之后,这“是”与“不是”,“心”与“物”等一切的对立,在禅师的心中,已经合而为一。
因此,真俗可以兼蓄,理事可以圆融,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禅心与物境融摄无碍,大千世界充满无限美好的风光,涓涓的溪水是诸佛说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岗是诸佛清净的法身。
泯除了经验界“有无”的对待之后,禅的世界是多么的辽阔啊!二.动与静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到达“寂静”的涅槃境地。
这个“涅槃寂静”有别于一般的动静。
平常我们说这件东西是动的,那件东西是静的,那是因为我们的意识起一种活动,对万法起一种追逐,于是才使现象纷扰现前,才使万事错综显现。
事实上,事物本身并没有动静的差别,我们说它是“动的”“静的”,那是我们起心动念所起的一种妄执,如果我们能够除去自我的执着,此心寂静,不再造作,则一切将显得极其和谐。
下面我举一件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六祖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广州隐居了十几年。
后来因为机缘成熟,于是开始行化于世间。
有一天,途经一地,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旗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
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原委。
原来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
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
’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应该说是幡子在动。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
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子在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
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端在乎我们的起心动念。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
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逐,证得寂静。
唐宪宗是个信佛很虔诚的君主,派人到凤翔迎请佛骨(舍利),韩愈上表谏言阻止,宪宗大怒,把他贬至潮州为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教不盛,而想要参学问道非常困难,但是这里却隐居着一位学养、功行非常高妙的大颠禅师,深为当地人所敬仰。
韩愈以大唐儒者自居,哪里里看得起大颠禅师。
但是这里除了禅师之外,很难找到学士文人可以论道,韩愈于是抱着无奈、挑战的心情去拜访禅师。
韩愈去访问禅师时,大颠禅师正在闭目静坐,韩愈慑于禅师的威德,不自觉地,很礼貌的站立在一旁等待,过了很久,禅师却仍然一无动静,韩愈心中渐感不耐。
这时,站立在禅师身旁的弟子,突然开口对师父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这句话表面上象是对师父说的,其实是在启示韩愈:禅师此刻的静坐是无言之教,也是在考验你的定力,然后再用言语智能来拔除你的贡高我慢。
这时韩愈才恍然大悟,敬佩大颠禅师的学养,认为禅师的道行确实高妙。
后来因此和大颠禅师成为至交道友,而留下许多千古美谈。
由上述的公案,我们可以了解动与静在禅师的心境是合一的,实践在教化上则是圆融无碍的。
禅师们教化人有时不发一语,有时做狮子吼。
禅师们一言半语的提撕,一棒一喝的进逼,一进一退的表扬,一问一答的发明,一颦一笑的美妙,一茶一饭的启导,甚至一扬眉一瞬目,一竖指一垂足,在一动一静之中,无不充满了禅机,无不焕发着禅味。
在吾人的常识经验里,“动”、“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但是透过禅定所证得的动静,则是合一的,是自如的。
三.行与解有人说:佛学是哲学。
这是从知识的立场而说。
不错,佛学的确有非常严密的哲学理论,但是佛学真正的特质却是“实践”,从修行上去体证真理。
如果只在纯粹理论上来建立佛学的体系,那么佛学将失去它的真精神,与哲学又有什么差别?佛学不仅具有哲学的内容,更有宗教上的体证,佛学高妙的教理,无非是为了实践的方便,契入真理。
若只是知识上的谈玄说妙,佛学认为是戏论,而予以扬弃。
所以佛学不可当做哲学来看待,把佛学当作哲学,永远把握不到佛学的精妙。
所以佛学提倡解行并重,尤其是禅,更注重实践的功夫,所以禅师们不立文字,言语道断。
在禅门中,修证是各人自己的事,修得一分,就真正体验一分。
如果只是在理论上说食数宝,或只是一味的人云亦云,是不会有效果的。
唯有透过实践,才不失去佛教的真实意义,才能把握到禅的风光。
譬如牵引一匹饥渴的马,到水源处喝水,如果这匹马不开口,只有饥渴而死。
同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只是指引我们通往真理的罗盘,我们“如是知”之后,就要“如是行”,才能喝到甘露法水。
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要了解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禅,唯有亲自去参证,实际去修行,别人绝对无法如实的告诉你。
那么禅师们如何去参证?如何去修行呢?惟有从生活中去参证,在大众中去修行。
古德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
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面,穿衣吃饭可以参禅,走路睡觉可以参禅,甚至于上厕所都可以参禅。
譬如《金刚经》描写佛陀穿衣、持钵、乞食的般若生活风光,一样是穿衣吃饭,但是有了禅悟,一个觉者的生活,其意义与境界,和凡夫就判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