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著名心理 学家托 兰斯 说 : “ 我们
要 想促进 学 生 的创新 思 维 能力 , 就
一
需要提供 一个友善 、 和谐 的环境 , 以
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 英 国哲学 家 约翰 ・ 密 尔也 曾说 过 : “ 天才 只 能
在 自由的空气里 自由自在地 呼吸。”
生3 : 这 个俑的笑容我特别喜欢 ,
成探究 的内驱力 。
提 高 了学生 的能力 和素质 , 同时 , 学 生的创造力
3 . 找准教 师的 角色定位。 组织实施语文实践 也得 到了很好 的磨炼 。 我们组织《 救救 长江》 的语
学生们面对着长江边一个 又一个 化 活动 , 教师 必须从 “ 台前 ” 走 向“ 幕后” , 当好参谋 、 文 实践活动 , 一个 个伸进长 江的排污 口, 痛苦 , 愤怒 , 忧 伙伴、 向导 , 成 为 学生实 践 活动 的参 与 者 、 组织 工 厂 、
于学生在感 兴趣 的 自主活动 中全 面
提升语文素养 的过程。在教学《 秦兵 马俑 》 时, 笔者 从插 图人 手 , 引导 学
生开展 随文小练笔 。
师 :观察这 一组个性 鲜明的秦
提 高语文 素养 ,有利 于培养学生 主 动 探究 、团结合 作 、勇 于创新 的精
神” 。作为 语文 老师 , 应 当努力发 挥 语 文实践 活动的优势 ,解 放学生 的
读 写结 合 的教 学是 转 化语 言 , 建构语 文的重要 内容 ,也是语 文教
学 的着力点 。在 朗读 中体会文 字的 内涵 , 在练写 中深化 学生 的情感 , 内 化文 本的语言 ,实 现 了从文本语 言
允 许 重 答 ,答 得 不 完 整 的 允许 补 充, 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 , 不 清 楚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浙江省庆元县新村中学杨金凤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
那么,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何特点?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的经验,对以上问题做一些探讨,以求大家斧正。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体现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首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
它借鉴过去语文实践活动的经验,保存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但因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和“探究性”特征,与过去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它是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
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
这种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跟过去那种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
再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主题,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泛空间,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能使我们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者――我们所有一线的语文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所用的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这一活动。
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的史诗。
若只有记忆和模仿,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
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即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根本宗旨。
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是正确使用新教材的前提,也是创造和选择适合新教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动力。
切实转变观念,就是要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方式,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
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
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职责和功能,要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环境,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
要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意愿,形成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才智。
二、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探索,去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是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三、营造师生相融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条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专门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它在课程目标上,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加以强调。
在各个学段都有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课程内容上,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旨在表达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结合。
我们要想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必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语文标准》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了一些建议,带有举例性质,不必也不能遍举,阶段目标的设定具有开放性,给我们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
2001年6月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实验区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践经验。
但从实践和教学策略上去系统地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是一个空白。
2、实施语文新课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更能培养个体的能力。
如何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和评价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内容。
3、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精华的要求。
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有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学习的传统,如教学目标上求“觉悟”,到达直觉体悟,完成个人体验;教学内容上图“完善”,熔铸多种学科,改造人格气质;教学方法上用“涵泳”,重视整体把握,致力语感培养。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其综合性道路上向前发展时,缺乏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支撑,阻碍着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扬弃传统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继承、发扬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积极元素,形成今天的语文教育特色。
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践活动 , 拓宽语文学 习的内容 、 形式 和渠道 , 使 本 无 法 解 决 , 需要跨 学科 , 综 合 运 用 多 门学 科
他们 在广 阔的空 问里学语 文 、 用语文 , 拓宽视 的 知识 。
野, 丰富 知 识 , 砥砺能 力。
一
二、 重 视 实 践 性
、
、
突 出综 合 性
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
凸显 了 , 南学 生 的实 际参 与能 力 决定 活动 方
我 校 在 四 年 级 开 展 了 一 个 关 于 设 计 动 物 式 , 南各 地区特有的地方资源决定具体 活动 内
这一 切都使学生在“ 实践 中学语文” 变成了 名 片 的语 文综 合 实践 系列 活 动 : 查 找 动物 图 容 , 片; 举 办动 物 知 识 竞 赛 ; 组 织 动物 趣 闻交 流 现实 , 语文与实践的结 合更加 紧密 了。
重视语文综合 实践 , 提 高学生语文素养
郭敏嘉
上网、 问长辈 ; 以多种方式交流汇报 : 个人 、 《 基础 教 育课 程改 革 纲要 ( 试行) 》 指 出: 籍、
“ 倡导学 生主动 参与 、 乐 于探究 、 勤 于动手 , 培 小组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 动汇报课 中, 学 生津 头头是道地 编写 故事。从 养学生搜集 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 获取新知识 的 津有味地讲述趣 闻 , 我们惊 喜地看 到 , 原 能力 、 分析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 与合作 他们生 龙活虎 的表现 中 , 的能力 。 ” 这就 是综 合性 学习 的价值所在 。 《 纲 来 学 生 的 潜 能 是 如 此 巨 大 !学 生 听 说 读 写 的
程, 注重 激发学 生的创 造潜能 , 能较好地 整合 合 , 这 也 是 新 教 材 中 反 复 提 倡 的 跨 学 科 学 习方 知识和能 力 , 尤其有 利于在实践 中培养学 生的 法 。在 开 展 语 文 综 合 性 学 习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 我 观 察感 受能力 、 综 合表达能力 、 人际交往能力 、 们欣喜 地发现 , 不少语 文教师 已经一 改“ 唯语
浅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用 的领 域 ,加 强语文 课 程 与其 他课 程 的联 系 ,促 进学 生语 文 素养 的协 调 发展 。整 合语 文 知识 是 指根 据 小学 生 的基 础知 识 、学 习经 验 、学 习规 律等 进行 的有序 的知识 结 构 的有机 组 合 ,也就 是 通过 综 合 性 学 习引导 学 生在 学 习过程 中对 已有 知识 进 行重 新建 构 从而 形成 新 的知 识结 构 。我 们在 小学 语 文综 合性 学 习 中 ,引导 学 生有 机 地进 行 知 识的 整合 ,也就 是说 ,在 学 生 学 习过程 中 ,应 该 引导 学生 在 获得 坚实 知识 的同 时 , 自能地构 建起 新 的 知识 结构 和 知识
教 学实践
教育 科学
2 1 年第6 O0 期
浅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张秋平 ( 河北省平乡县油召学区 0 40 ) 55 0
综 合 性 学 习 是语 文 课 程 标 准 提 出 的新 要 求 ,它 较 之 以往 教 学改 革 的语 文活 动课 和 语文 实践 活动 更 具综 合 性 、实 践性和 自主 性 。综合 性 学 习是形 成 “自主 、合 作 、探究 ”学 习方式 的 重要 途 径 ,对于 培养 学 生 的创 新精 神和 实 践能 力 ,使之 具 有终 身 学 习的 能力 ,有 着深 远 的意 义 。综 合性 学 习涵 盖 的 内容 、方 式 更广 泛 , 更 加注 重 小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和 学 习个 性 ,考 虑学 生 的学 习 需求 , 充分 调动 学 生学 习 的主 动性 。 因此 ,加 强 小学语 文 学科 的基 础 性 和 综合 性 已成 为当 前小 学语文 教 学 的当务之 急 。 语文综 合 性学 习的 定义和 内涵 1语文 综合 性 学习 的定义 . 语 文 综合 性 学 习是语 文课 程 一个 重 要 的组成 部分 ,它 是为 了 改变 语文 教 学相对 封 闭 的状 态 ,为 了改 变课 本是 惟 一 的课程 资源 的状 况 ,更是 为 了克 服偏 重 接受 性学 习 的弊 端 ,在语 文 课程 改革 上 采取 的一个 重 要 的举措 。所 谓 语文 综 合性 学 习 ,就 是 以学 生 自 主 、 合作 、探 究 为学 习 方式 , 以语文 课程 与 其他 课程 相 沟通 、书 本 学 习和 社会 实 践相 结合 的 语文 实践 活动 为 主体 活动 的 ,体 现 听 说 读 写能 力与 情感 、态 度 、价 值 观 的协调 发 展和 语文 素 养 的整体 提 高 的学生 自主 学 习过 程 。 2 语文 综合 性学 习 的内涵 .
让学生的情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发展
静: 蝴
文, 开阔视野 , 富知识 , 丰 砥砺 品质。 二 、 文综合性学 习的目标 语 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 。语文综合 性学习是 以课程的整合 为基点 , 加强语文课程与 其 他 课 程 的 联 系 , 调 语 文 学 习 与 生活 的结 合 , 强
呈现 的, 这一研究 的“ 专题 ” 就是 “ 问题 ” 。可 以 由教 师 提 出 , 可 以 引 导 学 生 自己 提 出 。以 问 也 题为 中心 的专题性学习一般 可分为 四个过程 :
成 与发 展 , 而语文综合性学 习就是利用现 实生 放性 的超 文本 的语 文学习 活动 。笔 者在 这里 活中的语文教育 资源 , 引导学生开展 丰富多彩 详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四种策略。 的语 文 实 践 活 动 , 宽 语 文 学 习 的 内 容 、 式 拓 形 1 .研 究性策 略。研究性策 略又叫专题性 和 渠道 , 他们 在广 阔的空 间里学 语文 、 语 策 略 。专 题性学 习是 通过需 要探究 的问题来 使 用
求教育者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 习要求学生亲 自参加到语文实践 中, 从而不断认 2 .课程改革 的需要 。 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识 自我 , 《 发现自我, 感受到 自己的价值和成功。 纲要( 试行 ) 指出 : 倡导 学生 主动参 与 、 于 》 “ 乐 5 .语文综合性 学习重全员参 与。教育应 探 究 、 于动手 , 勤 培养学 生搜集 和处 理信 息的 该使 每个 学生 都得 到健康 发展 。语 文综 合性 能 力 、 取新知 识的 能力 、 析和解 决问题 的 学 习要 求全体学生 的参 与 , 获 分 而不是 个别学生 的 能 力 以及交流 与合作 的能 力 。 这就 是综合 性 参与 。 ”
语文综合性学 习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 要学 习重 整合 。语文综 合性 相 互 交 流 ;6 反 思 国民 为什 么 对 环保 不 重 ()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综合实践应用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综合实践应用摘要:《新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浅谈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应用。
关键词:实践;综合;高中;语文教学。
一、追本溯源解读理论1.新课标新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标向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语文实践,善于通过群文阅读、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练习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同时,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2.语文学习的“实践”要求语文学习是一种是对言语训练的实践活动。
言语实践具有计划性和个性化特点。
语文教师凭借语文教材,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学生学习语言的活动,组织在特定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则要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学龄前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不同,导致他们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各种影响因素的堆积,要求老师因材施教,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加以指导,使全体学生得到长足发展。
言语的综合实践,主要表现在三结合,一是注重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练习的结合,二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结合,三是语文知识和学生生活的结合,将三个结合掌握好,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达到知行的统一。
3.解读语文学习的“综合”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
综合性学习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摘要】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是对长久以来形成的“静听为主,教师中心”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重归纳,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
【关键词】重视综合性学习;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重归纳;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综合性学习”便日益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
综合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所谓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
具体说来,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
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综合性学习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是对长久以来形成的“静听为主,教师中心”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五年级上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五年级上册)综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辅相成的一门课程,它弥补了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自主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
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获取知识,培养锻炼创造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课程理解教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在综合实践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要求。
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创造始于模仿。
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人们常常是在观察、学习、摹仿别人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创造的。
小学生的模仿与半模仿就是一种创造,这是为将来的创造打下基础。
2、面对活动内容与材料,学生所展示的大胆想象和自主操作是思考的结果。
即使想象和结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是错误的,这也是一种创造。
3、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所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和建议,是创造力的展现。
即多向思维与求异思维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4、集体活动中,学生的组织、交往、协调、表达能力也是具体创造力的体现。
二、构建合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师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一定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物化形式,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摆正位置,完善角色。
充当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要求。
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创造始于模仿。
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 关键词 】 语 文学 习; 综合 实践活动 ; 活力
-
传统 的教育模式往往 只注重课文的教学 . 轻视甚至 忽视学生的语 文综合性学 习 。 从 而导致学生语文积累贫乏 , 综合素质低 下 , 创新能力 薄弱 。现代社会要 求学生具备 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 素养 . 具备创新 精神 、 合作意识 和开放 的视 野 因此 , 在语文教学 中应 当加强学生的语 文实践 。 采取多种 多样 的形式 . 创造尽 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 充分利用语 文教育资源 . 让学生各 方面的素质得 到不断提高。
让学生去 工厂 、 农村 、 部队、 政府机关 、 企事业单位 ……在不 同的 地方 , 接触不 同的人 , 体验不同的生活。 了解社会 、 参与社会 , 培养他们 适应社会 的能力 。 参观 图书馆 、 博物馆 、 纪念馆 、 展览馆 , 去郊游 。 让学 生当小导游介绍旅游点的地理位置、风光名胜 以及那里 的风 土人 情、 经济状态 、 风味小吃等 ; 让学生到菜市场去 , 了解市场里各种商 品的名 称、 形 态、 种类 、 价格 、 吃法用法 ; 让 学生走访居 民、 单位 、 社区 . 了解用 水情况 , 总结节水小窍门 , 书写节水方案 和倡议 书及节水标语 . 在社 区 1 丰富 了语文学 习内容 。 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 宣传栏张贴 , 提高水资源保 护意识 。 活动 中. 学生们观赏着 自己拍摄 的 录像 . 欣 赏着 自己撰写 的作 品 . 诵读着 自己编写 的童谣 , 互相交 语文课本 中综合实践 活动的设 置内容丰富 , 如“ 戏 曲大舞 台” 、 “ 黄 相 片、 一种 收获的喜悦之情感油然 而生 . 使每位小组 河, 母 亲河” 、 “ 探索月球 的奥秘 ” 、 “ 漫话探 险” 、 “ 莲文化 的魅力 ” 等, 内 流着难忘 的采访 经历 . 容丰 富多 彩 。 上至天 文 . 下至地 理。多创设 情景可 以更 好地提 高其兴 成员获得 了成功的体验 趣. 应不时 的变换活动 的方式 . 以给学 生一种 新鲜感 , 从而刺激 学生参 4 构 建 网 络 学 习模 式 , 拓 宽 语 文学 习资 源 与活动的兴趣 。如《 探索月球 奥秘》 活动 , 课 堂上主要采用 , 看视频 、 纪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 的主题 .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 录片 , 讲故事 、 背诗词方式进行 ; 《 黄河 , 母 亲河》 活动 , 课堂上进行 诗歌 朗诵 . 黄河文化手抄报 比赛等等 。综合实践 活动是一个学生 自主学习 特点及学生的好 奇心、 求知欲 . 激发学生 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借助 的过程 . 它 的学 习 内容 和方式 的制 订 . 使得 学生在活动 中必须学会 自 网络 , 构建网上学习模 式。学生通过 因特网 、 校园局域 网、 从 网上寻找 主、 合作 、 探究 的学 习方式 。 活动中 , 他们 亲身体验到共同讨 论的快乐 , 自己需要的东西 , 通过整理加 工形成 自己的知识 , 建立专题 网站 、 制作 体验合作与成功 的喜悦 。 个人网页 、 编辑作文专集 , 搜集资料 。 自主地 、 主动地进行学 习。因此 , 在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 中. 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学 习的学 2 充 分 利 用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教 学 资 源 习情景 . 建立专题学 习网站 . 为学生提供 网络学习资源和学 习平 台
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
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迅速发展,主体意识和劳动意识逐渐形成的时期,他们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并非无条件地接受,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新知识以及亲身实践探究未知领域。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活动内容,设计形式,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理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此,我就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1. 转变观念,尝试新教学模式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
即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所以,教师角色不单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践条件以及社会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和内容。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目标和内容如下:目标:对学生侧重感性认识及知识的直接运用,培养学生的简单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内容:语文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对当地的新人新事采访,对当地的企业作调查,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进行观察记录,对生活环境中的合理及不合理的现象作分析等等。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过程(1)教师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提出适当的活动要求或内容。
如:在初二语文中学完报告文学那一单元后,安排学生去社会生活中采访一位自己所认为值得尊敬的人,回来之后撰写一篇人物通讯。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成果报告,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乐于合作。
这是实践活动课核心部分,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环节。
(3)教师对活动的评价。
学生活动中及实践成果汇报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并及时给予赞赏,然后再对活动成果进行较合理的评价,并且通过提问、答疑等形式把活动内容(或所含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动”起来
养他们 的科学精神 。
在教学时 , 我们必须要依赖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加
也正是这个道理。
如在学习《 罗布泊 , 消逝 的仙湖》 文后 , 一 我结
深对语文内容的理解 。 因此 , 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 , 加 合本单元 的综合实践活动《 科海泛舟》组织 了一 次 , 强横向联系, 增多信息交流 , 使各学科在教学方法 、 教 《 曹娥江 , 您怎 么了》 主题 的社会调查 ( 为 我们 的家 学内容 、 知识内涵、 思维方式等方面互相渗透。 这既有 乡有一条母亲河——曹娥 江 ,曾经是清 水潺潺 , 现
讨论活动 , 要求学生 以中医的“ 望闻问切 ” 为本 次 法
1望: . 看水 的颜色 、 水面 的漂浮物、 中动植物 水
如在教学选 自《 世说新语》 咏雪 》 的《 篇时 , 由于 调查 的步骤及方向 : 贤。 我首先要求学生结合社会课本 , 了解谢安 “ 山 生长的情况 ; 东
2 闻:表 面) . ( 用小瓶取水样 , 闻有没有怪味 、 闻
助于语文课堂教学 , 又能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 在却浊浪滚滚 )在社会 调查前 , 。 我首先在班 中开展
信息的能力 , 是有效进行语文实践的方法 。 东山离我们学校不过 l 公里 ,谢安算是我们 的乡 0
再起 ”淝 水之战 ”的史 实 ;再列 出四个 标题—— “ 的影 响》 “ 《 拂衣携友人东山” —— “ 山再起 ”成语 东
可 以要求学 生当小老师 ,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 合性学 习中的每一个活动 ,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 的碰 当读报员 , 为小朋友或 老人读报 ; 当文字医生 , 上街 撞 , 激起 学生思维 的火花 , 学生体验 到语文学 习 让 纠正错 别字 ; 当小记者 , 道新人新事 ; 报 当小 主编 ,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和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和探索作者:叶建明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6年第09期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同时,应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课题研究,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来。
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小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力求从“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整合,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告诉我们,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
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小课题研究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必要途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小课题研究,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的时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文字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独具慧眼;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符合新课改理念。
其实教材中就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由此产生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教学课文后,学生心中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此时正是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良好契机。
学生通过访问、查资料等形式写出不少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如《名医被炸记》、《光头班长杀敌记》、《倔死的老实人》等一系列抗战题材的小故事。
发掘学生的潜能:六年级语文教案
发掘学生的潜能: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在语文教育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如何切实地实现差异化教学,并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发掘学生的潜能。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在进行任何教学活动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知道了学生的风格和关注点,教师就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
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活动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如有的学生喜欢看图,有的喜欢画图,有的喜欢听故事,有的喜欢讲故事。
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比如对于喜欢听故事的学生,我们可以讲些历史故事或者名人传记,这样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到知识。
二、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考虑到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
教师应联合其他学科的教师,互相协调,领略其他科目学习的“灵魂”,引领学生思考问题、触发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例如,组织一个语文园地,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读、写、说、听等方式深入学习和探究语文。
通过这些形式,能够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天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是指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诉求都应得到认真关注和满足。
例如,对于某些学生,阅读难度较高,我们可以给出适当的提示、解释和辅导,保证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有些学生,他们喜欢阅读名著、经典,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这些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交流。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进行差异化安排,如某个学生热爱诗歌,我们可以让他进行诵读练习,这样不仅能提升他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充分发掘他的潜能。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
我国自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
和传统的听说读写不同,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
综合性学习不是单纯地指某种学习的方法,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促进学生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徐洞小学:王洪亮数学家说,数学好玩;科学家说,科学好玩;我想,要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我们也必须让语文“好玩”起来。
那么,教学方式就必然需要寻找出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目前的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
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
”所以,寻求适应教材特点的教学方式,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更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助力。
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勤思考多质疑、勤读书多作文等习惯。
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前奏,对学好新的知识有着启发性的作用,提前预习后,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能够生发更多的思考。
朗读课文,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加深对文字的敏锐感觉,而语感的获得,必须通过扎实的朗读来完成。
朗读时,能够把形象和情感糅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体味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气势、韵味和语言的优美。
古语曾言: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思考质疑可以让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可以加深对文章和知识点的理解,更有助于教学相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因此,《语文标准》中包含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那么,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九年的学习,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获得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基于以上新课改理念,我们怎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目标呢?
结合新课程标准,通过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心理培养”的课题实践,我们认为还是要通过语文课内教学实践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一、在我校子课题“语文德育与创新心理培养”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把其学生学习环节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悟——探——创。
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领和组织下,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1、悟,即领会、感知,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自我操作的第一步。
以往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初步了解和思考,在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课文的基础上就提出一系列教学要求和问题,要学生逐一解决,其结果往往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行为则是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知情权。
在这一初步感知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研读不仅包括对文本仔细认真的整体感知,也包括结合教师的提示,文本的“提示”、“课后练习与思考”或相关资料,边阅读边思考,从而对文本形成一定的独特的感受,并初步明确学习的基本方向。
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时,我先引导学生深入自读课文,看自己能提出什么疑问呢?再同一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把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问提出来。
学生通过十几分钟的自读讨论后,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有不少有真知灼见的问题:
有学生问:为什么“胡蝶”的“胡”字没有“虫”字旁?
有学生问:“我们脸上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中“生”为什么加引号,是什么意思?
又有学生问:为什么说“不幸”看到了一本外国儿童的书?
还有学生问:“我”去补过,为什么小兄弟装作不记得了?
……
通过这十几分钟自读,不少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问题,其中有不小问题连老师都无法一下子解答。
当然,这一领会、感知的过程,学生是要花费一定时间的,有些教师便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
其实,这段时间稍多花一点还是值得的,因为这一环节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后面的学习环节便会事半功倍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也会不断增强。
2、探:即探究。
通过前面学生对文本的主动研读、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探究权已经掌握在他们手中了。
这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探究,不能说就完全可抛开教师来施行了,要在教师的引领和组织下,让学生能互助、合作,借鉴外力及团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获得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
其方法当然是很多的。
比如说:我在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完成新课之后,我提了一个问题:坎斯·彼勒的文章中讲出了人类有尾巴的种种好处,试设想一下,如果人类真的有尾巴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设想,提出了有尾巴的种种麻烦事,由此学生获得了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
3、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教学目标之一,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点。
随着探索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一层层展开,这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都会产生。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习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大放光彩。
例如,我在教学《犟龟》时,学完新课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问1:小乌龟参加了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吗?
回答:没有,它参加的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问2:小乌龟参加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这算不算成功?
回答:(有争议)有说成功的,也有说不成功的。
问3:你们的争议实质上是一个重过程与重结果的争议,那么你做一件事情到底是重视做事的过程还是重视最后的结果呢?由此引起辩论。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
学生主动感知、深入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受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的德育因素的熏陶,并为之折服,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在把这此思想、美德融化于自己的行动中去。
学了冰心的《忆读书》之后,他们深深懂得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于是开始涉猎群书;读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并把报答父母的决心化为要努力学习的行为;学了《犟龟》以后,他们知道如何接受正确的意见,并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汲取精神食粮,进行自我教育,使自我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内因。
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开展语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新课改理念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一点指导我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其创造潜能。
如,我们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完成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调查报告。
蒋鸿伟同学对象形村扶贫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这个村贫穷落后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致富方案。
唐黎同学对农村女孩的出路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女孩勤奋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找到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人占6
0%,然而这其中有30%的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40%的人希望通过捷径步入金钱大厦,由此引出了农村的“三陪女”现象。
曾丽婷同学的《国藩故里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指出了荷叶镇旅游开发的价值、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他们的想法有的还很幼稚,但能提出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们开展了小记者活动、演讲比赛……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潜能。
创新成为感悟道理、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
结论:综合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通过一套整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利用课内课外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潜能,由此达到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人才的目的,真正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