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社会态度PPT课件

社会态度PPT课件

认知失调对社会行为的解释
❖ 在一个集团中,越难成为其成员,被接受者越觉得该集团了 不起。我们使自己相信,我们所爱的正是引起我们痛苦的东 西,从而使自己觉得所受的这份痛苦是值得的。
❖ 当人们使自己看上去很蠢或不道德的方式行事时,他们会改 变看法,以使自己相信其行为是有道理和公平的。
❖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存在相互矛 盾,无法调和一致的认知时,会感到内心冲 突、紧张、不愉快,为了克服由认知失调引 起的紧张,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 自己的认知失调 。
费斯廷格对认知失调的假说
❖ 在《当预言落空时》的报告中:假设某人真 心实意地相信某事;再假设他受此信仰的约 束,进而采取了某些不可逆转的行动;假设 毫不含糊、不可否认的证据确实证明出他的 信仰是错误的,将会发生什么呢?这个人决 不会消沉下去,而是更努力地去验证自己的 信仰,甚至比以前更加确信它的正确性
三、态度改变理论
❖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 平衡理论
(一)平衡理论
❖ 平衡理论是海德于1944年提出的。内容:海 德从认知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 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 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 不平衡状况向平衡状况的过渡。
(二)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Festinger,1957 )
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述
❖ 态度的定义 ❖ 态度的构成因素 ❖ 社会态度的功能
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三种:
❖ 1、奥尔波特(Allport)于1935年提出的定义 : 态度是这样一种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
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 过程起指示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
2、Krech1948年提出:
费斯廷格及两位助手以“不公开的参与观察者”身份,对基切 夫人及其信徒持续观察7周,以检验假设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2021/8/5
11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 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 “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 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 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021/8/5
12
“城市口水战”
北京
北京人看谁都是老百姓
北京更像一座皇家之城,雍容 大度而又气势夺人
政治决定经济
上海是奔放的
北京人喜欢说上海人的时尚太 肤浅,玩人家剩下的,没个性
2021/8/5
13
比如北京人形容愁眉苦脸为“一脸旧社会”,这种把具有 中国特色、带有革命气息或比较严肃的词语用于普通小事, 是只有北京人才有的“创举”。
与政治化倾向相关的还有就是北京人代代相袭的官本位、 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传统。北京话的“分”
2021/8/5
15
南京vs苏州
一个被称为中国最忧伤的城市,一个被称 为世界加工厂。一个身上只剩下省会的遮 羞布,盼着被直辖;一个默默地用经济砝 码去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2021/8/5
16
济南vs青岛
济南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学府林立、 (文房)四宝兴盛、民性柔顺而含蓄。受 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济南人,在书、画、 文物古董、京剧甚至斗蟋蟀等这些中国传 统文化方面的爱好要远远强于青岛。
2021/8/5
30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 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 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 加以预测。
2021/8/5
31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 定作用更大(Petty, 1992)。但是怎样才 能使态度变强呢?戴维森(Davidson, 1982)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 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ppt课件
14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ppt课件
15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ppt课件
29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ppt课件
30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ppt课件
31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 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 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ppt课件
6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ppt课件
8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ppt课件
9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社会态度2

社会态度2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一、态度形成与转变过程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往往不可分离, 当对某人形成了肯定的态度,实质上就是转 变了他原来所持有的态度。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 在个人从事多次重复的动机行为后,由行为 经验凝结而成的。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 面。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二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1、合理行动理论与计划行动理论
(1)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2)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对行为的态度: ①对行为的态度:人们对某种行为完全持 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 主观标准: ②主观标准:人们对别人会赞成或不赞成 某种行为的感知 (3)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三、态度的特点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 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人获得了对于人 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 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 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 倾向于一致。 倾向于一致。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态度 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 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 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

《社会态度》课件

《社会态度》课件

社会环境
2
会对社会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媒体传播和社交网络等社会
环境因素也会塑造个体的社会态度。
3
他人影响
他人的观点、意见和行为对个体的社会 态度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社会态度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生活
积极的社会态度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生活质量 和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
积极的社会态度能够推动社会的创新、进步和可持 续发展。
《社会态度》PPT课件
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社会现象、问题和价值观的态度和观点。它对个体和社会 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社会态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社会态度是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观的态度和观点。它表 明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和立场,对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社会态度的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它可以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社会关系 和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社会态度的方法和技巧
教育培养
通过教育培养,如社会学习、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态度。
正面榜样
积极引导和塑造个人关注正面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可以促进积极的社会态度的形成。
发展积极的社会态度的案例研究
慈善活动
参与慈善活动的个体能够培养出关爱他人和奉献精 神的积极社会态度。
环保行动
社会态度的种类和特点
态度种类
社会态度可以分为正向态度、负向态度和中立态度。每种态度都表明个体对社会现象和价值 观的不同看法。
态度特点
社会态度具有稳定性、继承性、一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不同个体的态度会受到个人经历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
个人经历
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经历
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个体表现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积极社会态度。

03 社会态度

03 社会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 (一)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 人在与环境发生相互联系时,总是根 据周围世界的客体能否满足自己的需 要,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来对其 决定取舍。 • 一种对象满足机体需要的价值越大, 个体态度也越积极。相反,人们就越 倾向于形成拒绝或逃避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第三章 社会态度
赵玉芳
• • • •
态度的实质 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测量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 一、什么是态度 •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 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 向。
一、什么是态度
• 对象性是指态度是指向特定对象或 内容; • 观念性是指态度是以知识观念为基 础的; • 评价性是指态度是具有正面和负面 指向的心理矢量; • 持久性是指主体指向一定对象的态 度是相对稳定和一致的。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 3.内化 • 内化是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 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 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内 化性的态度改变是一种新价值观的 获得,是态度改变中最深刻的层次。
(二)平衡理论
• 代表人物:海德
• 主要观点: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了 一个单元或系统,如果单元内的各 个方面的动力特征都是相同的,则 单元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引发变 化的压力。 • 状态不平衡的单元内会存在压力, 使认知组织发生变化,以实现平衡 状态。
• (3)信息加工动机 • 精确性动机驱动个体去坚持有效反 映真实和客观现实的态度; • 防御性动机驱动个体保护其重要的 价值和自我信念; • 表现性动机则驱使个体为了给他人 留下好的印象或者与他人友好相处 而认同他人的态度。
二、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 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第五讲 社会态度

第五讲 社会态度
36
二、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p175
文化: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
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
家庭:人们对许多事物的态度都深
刻地受到父母的影响。
37
同伴: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父母
及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少,而同伴、 朋友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个体 开始经常把自身所持有的态度、观 点和同伴作比较,并以同伴的态度 作为依据来调整自己原有的态度。
28
显然这不是个好话题,换个主题好了,我想。
于是我说:“不过还好你的车很大很宽敞,即 便是塞车,也让人觉得很舒服……‖他打断了 我的话,声音激动了起来:“舒服个鬼!不信 你来每天坐12个小时看看,看你还会不会觉得 舒服!?”接着他的话匣子开了,抱怨政府无 能、车价还要下调,社会不公,所以人民无望。 我只能安静地听,一点儿插嘴的机会也没有。
34

2、同化阶段: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 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所要接受的 态度接近。在这一阶段,个体虽然受到 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 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
35

3、内化阶段: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 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 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同化阶段个体还 需要有意无意地将他人作为榜样的话, 那么到了内化阶段,个体就不再需要具 体的、外在的榜样来学习了。态度进入 这个阶段之后,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 了。
言行不一
年间,一位美国学者拉皮尔与 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 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 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 尊重。 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 偏见与歧视。
1930-1931
1
在这次旅行开始后不久,当他们一行三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PPT学习交流
27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四、合理行动理论
对行为X的 后果的信念
对行为X的 规范性信念
对行为X的
PPT学习交流
30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PPT学习交流
31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显扬亲名 •思慕亲情 •娱亲以道 •使亲无忧 •随侍在侧
•奉养双亲 •爱护自己 •为亲留后 •葬之以礼 •祀亲以礼
PPT学习交流
16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孝道的来源
•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 严父。……父子之道,天性也。”(孔子《孝经·圣 治章》)
四、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我是反对暴力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 种形式存在:
的吧?
外显态度:有意识,报告 法
内隐态度:无意识,实验 测量
PPT学习交流
8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

3、被说服者的因素 人格:个体的可说服性、 智力高低(论点很难时,智商才起作用。低更容易被说服) 自尊(中等自尊的人更容易被说服) 被说服者的心情:好心情容易被说服 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
认知cognitive是指态度主体对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理解信念情感affective是主体对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体验行为behavioral倾向是指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和关键既影响认知成分又影响行为倾向行为倾向制约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行为方向但不等于外显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关系
态度与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 过态度预测其行为。
但态度并不等于行为。关键在于态度只是决定行 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而非 必然性,因为态度并非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
思考是简单的,行动是困难的,而让一个 人的想法付诸行动则是最难的。 ——歌德
(二)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因素
信息的呈现方式:
说服使用的媒体 ;大众传播+面对面的交谈效果佳; 说服信息复杂时,不生动的媒介好;说服信息简单时, 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 单面说服(只呈现有利于你立场的观点):人们 最初同意该信息时适用 双面说服(同时呈现支持和反对你立场的观点): 当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适用。 提出观点的时间选择:与对立的观点同时表达时, 注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一种根据人们的感觉和价值观而不是对态度对象本质的信念而
形成的态度 (三)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基于对态度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Bem 的自我觉知理论) 行为可以预测态度:最初的态度模糊不清;只有当他们的行为 没有合理的解释时,人们才会从行为中推测自己的态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 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 心理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向三 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 在准备状态,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 了他的行为。
受到的惩罚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 态度改变的越少
(3)自由选择
当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与态度不一 致的行为会导致失调
为了维护自我,人们会认同和巩固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
(4)努力
你为某件事情的付出越多,你将会越喜 欢它
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 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 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 欢变得喜欢
(5)公开承诺
只要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的 承诺(公开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 改变
如果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或 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地去做,就不会有 失调产生,也不会有态度改变
承诺对态度改变的重要性
2 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 人们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其实质是在强化原理的支配和控制下所进 行的特定刺激和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
肯定回答 1 0
20 12 19 11 11 00
43 38 40 35
33 00
51 45 47 41 43 01
注:1 只就中国人提问;
2 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
人提问
拉皮尔认为人们所说的和实际所做之间存 在巨大差异
拉皮尔的结论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态 度和行为不相关的观点开始占了上风
3 同伴的影响
–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 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 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 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 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4 团体的影响
团体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取 决于两个方面:
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大小 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五、态度改变的理论
1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指个体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 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要 素包括思想、态度、信念及人们感知 到的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学习 (向榜样学习)
六、态度转变的方法
劝说宣传法 角色扮演法 团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一)劝说宣传法
1 传播者特性
– 可信度(credibility):可信度高 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更 具有说服力
专业性 可靠性
– 吸引力
反题阶段: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拉皮尔 (LaPiere,1934)的实验,对此提出质 疑。他花了两年时间,和一对中国夫妇 作环美旅游,在184家饭馆和66间旅店停 留。
旅馆
饭店
光顾 未光顾 光顾 未光顾
回答总数
47
32
81
96
12 1 2 1 2 12
回答数
22 25
否定回答 20 23
回答看情况 1 2
– 个体自身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要改变他人态度,除 了要了解和掌握刺激与强化作用的特性外, 还要对个体本身的情况有所了解。因此, 就要了解他人的原有态度,过去经受得强 化经历。
(1)古典条件作用:联想学习(基于 联结的学习)
(2)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学习(学习 持有“正确”的观点)
布鲁默:“人们已经揭示出,在态度和随 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实际联系”。
麦奎尔:“态度研究已表明,某个人对他 的态度的口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 实际行为间只有相当低的相关系数”。
认为态度对外显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基本观点
态度是行为的准备,一般情况下,行为 的做出是基于态度的,行为反应内在的 态度
– 认知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关系 – 相关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或一致
的关系,即失调或协调的状态
认知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分
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2 认同(同化):认同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 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态度 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自愿接受性的 观点、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 度相接近。
பைடு நூலகம்
3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 段中,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个 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 点,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态 度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未选择的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 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
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厌其他的可能 选择
(2)反态度行为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影 响个体态度的形成。
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 致的行为,就会产生失调
因为行为本身难以收回,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 度以消除失调
例如从事不喜欢的工作,产生失调的结果是改 变态度
“不充分理由”与认知失调(给1美元与20美 元)
小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而 轻松的惩罚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 情的不当理由。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