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
对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根据库茨涅茨的倒U曲线,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似乎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本文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现状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沿革(纵向比较)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如下表。
表1:1978-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以及收入比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
1978
316.0
133.6
182.4
1980 439.4 191.3 248.1 2.30 1981 458.04 223.44 234.6
1982 494.52 270.11 224.4 1.83 1983 525.96 309.77 216.2
1984 607.56 355.33 252.2 1.71 1985 739.1 397.6 341.5
1986 899.6 423.8 475.8 2.12 1987 1002.2 462.6 539.6
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现实特征、原因与对策研究
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现实特征、原因与对策研究
吴倩;韩建雨;彭虹
【摘要】我国低收入群体生活长期处于相对窘迫状态,基本生活质量难以保障,且呈现出生活区域被边缘化、社会认同感逐渐缺失、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等重要现实特征,严重威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缺位、收入分配政策和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欠佳、社会保障托底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宏观政策环境客观原因是导致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的直接原因,但自身就业技能缺乏、文化素质较低和就业意识不正确等低收入群体自身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保持社会经济适度快速发展以提供更多资金保障、拓宽低收入群体收入渠道、提升其就业技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针对性、滴灌式精准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助推低收入群体脱离生活窘迫境况.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7)004
【总页数】6页(P95-100)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生活窘迫;原因;对策
【作者】吴倩;韩建雨;彭虹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71;F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在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的高水平。但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居民收入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数也在持续攀升,而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则意味着大量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群的出现。[1]
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一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往往面临着收支相抵甚至收不抵支的状况。在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或者消费水平往往处于最低条件。低收入群体一般处于温饱线或者温饱线以下的水平,难以维持家庭正常的食物营养需求;大多数低收入群体仍居住在老旧房屋,不仅人均住房面积较小,家庭中家用电器设施也跟不上一般社会水平;低收入群体基本保持着小病不就医的情况,看病贵、看病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ovember 2, 2021
“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保障
城市贫困已经并越来越成为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保证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高贫困人员的就业质量,加强就业保障,帮助其脱离贫困和贫困边缘;可以说,对城市贫困群体来讲,就业是最大的社会保障;
一、城市贫困群体的主体及现状
当前“城市贫困群体”的主体是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线”的人员;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贫困人数逐年增加;近年来,享受低保人数出现逐年上升趋势;
2.贫富差距逐渐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虽然建立起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调整机制,但市场规律带来的无情竞争、优胜劣汰,造成经济体制转型期的贫富悬殊,差距加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幅逐年下降与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增幅的逐年提高形成反差;
3.多种困难类型组合造成家庭更为贫困;据调查,贫困群体中单一困难的是少数,而大多数为多种困难类型组合造成的家庭,我们暂且称为“多元贫困家庭”;他们中有的是双下岗、双失业或一下岗一失业,其子女未成年,正在上学;有的本人下岗或失业,其爱人是农村户口,并带有未成年子女;有的家庭有残疾或重残、重病人等等;
二、城市贫困群体的成因
“城市贫困群体”的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之一;人们对“城市贫困群体”成因的认识与理解,必须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包括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增加等。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全球化与技术革新: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导致了资本的集中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高技能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低技能劳动者受到冲击。
2. 教育和技能差距: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距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资源不均衡和职业技能要求的快速变化,使得一些人无法获得高薪工作。
3. 跨国公司的税收规避:跨国公司通过利用税收规避手段,在高税收国家外,将利润转移到低税收国家,加剧了贫富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2. 实施税收改革:政府可以通过修订税法,减少税收优惠和loopholes,加强税收监管,限制跨国公司的税收规避行为。
3. 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
4. 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可持续性。
5. 强化劳工权益保护:通过加强员工组织和劳工权益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被剥削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解决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首先从背景介绍和问题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影响。随后探讨了应对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强调教育公平和区域发展均衡对减少收入差距的重要性。结论部分提出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够引起社会更多关于收入差距问题的关注,并为减少收入差距提供一些参考方向。
【关键词】
收入差距、我国居民、问题意义、现状分析、影响、政策措施、教育公平、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公平正义。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
距逐渐加大。受教育、行业、地域等因素影响,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另一部分人。
收入差距不仅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应对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引起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是我们当前亟需思考和努力的课题。
1.2 问题意义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严重,不仅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更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当前,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加大,贫富分化现象明显,这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
低收入家庭原因及对策
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正文内容
社会调查基本情况
2011暑期社会实践——民和县……镇农村低收入家庭调查总报告
第一部分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基本国情,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根据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的有关规定,我小组按照院方有关要求,积极配合与组织了暑期的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城乡差距,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村,明确大学生更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也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农村低收入人群,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帮扶与资助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活动中,让他们的生活得到更多的帮助,做出大学生应有的努力!我们特组织了此次调查。
本次活动,流程基本分为准备期、实施期、总结期、汇报期四个阶段。从团队的组织、项目的申报,到材料的准备,收集;从后期的实地考察、采访,再到前往有关部门反映调查情况等等。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基本上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大量与农民生活情况有关的资料,而且也发现和记录了不少在当今农村低收入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这一切都不仅使我们掌握了十堰市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使我们发现了在农村问题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本文根据农村低收入家庭情况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研究民和县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和致贫原因,反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呼声,希望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提供参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加强基础教育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 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
发展职业教育
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实际 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和技 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 能力。
引进优秀人才
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医 生等专业人才到农村工作 ,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生 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对策思考:文化引领与社区
05
建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道德观念
弘扬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树立道德典范 。
发掘农村文化资源
挖掘农村地区的民间文化、手工艺、古建筑等,传承农村文化特色 。
举办传统文化活动
组织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丰富农村 文化生活。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推进社区共治共建
鼓励农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 用,实现社区共治共建。
创新基层服务模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 基层服务效率和质量。
06
实施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建立定期评估机制
制定评估指标
针对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如政策落实 情况、资源投入情况、弱势群体收入变化等。
开展公益活动
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如 志愿者服务、慈善捐赠 等,增强社会对农村弱 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农村低收入群体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农村低收入群体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根据中央精神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的低收入群体。2008年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68.3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20%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高度关注并重点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对于促进农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山东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现状和特征
低收入群体是指相对于一般水平,收入处于较低层的居民家庭。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农户按人均纯收入排序后,五等份分组为20%低收入户组、20%中低收入户组、20%中等收入户组、20%中高收入户组、20%高收入户组。本文以20%低收入农户的人口作为山东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
(一)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提高增收难度仍然较大
对全省有代表性的39个县的42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山东20%农村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537.4元,比上年增加164.5元,增长12%,增速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0.9个百分点。低收入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比全省
平均水平低2830.9元,比20%的高收入户低7521.7元,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9倍。高低收入差距之比,由2000年的1:4.86扩大到2006年的1:5.89。从总量上看,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导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弱
势群体的产生。农村弱势群体指的是在农村地区面临贫困、教育匮乏、就业困难等问题的人群。本文将探讨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
原因分析
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产出低,农民收入有限。而一些地区则因为政府的扶持政策、技术支持等原因,实现了较好的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
2.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普遍不足,这也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
的原因之一。受限于经济条件和交通便利程度,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城市地区相媲美。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农村儿童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更难以获取优质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就业机会有限
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经济转型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但能够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和单位有限,很多农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无法实现有效增长。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得一些农村人口不得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对策思考
1.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
为了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通过加大
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产业收入。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乌鲁木齐低收入群体现状及对策研究
4 提 高 乌鲁 木 齐市 低 收 入 群 体 生 活 水 平 的几 点 对 策
( 1 ) 加 大政策 扶持力 度 , 扩 大 低 收 人 群 体 就 业 渠 道 。通 低 收入 户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与 乌 鲁 木 齐 市 平 均 水 平 出 现 了 差 过 提 高 就 业 来 增 加 收 入 是 提 高 低 收 人 群 体 基 本 生 活 水 平 的 距 扩 大 的态 势 。 关 键 。积 极 出 台 并 落 实 自治 区 和 乌 鲁 木 齐 市 各 项 就 业 促 进 3 乌 鲁木 齐 市低 收 入群体 消 费水 平普 遍 偏低 政策, 拓宽多渠 道就 业门路 , 增 加资金 投入 , 创造 就业 岗位 , 2 0 1 2年 乌 鲁 木 齐 城 市 居 民 家 庭 总 平 均 支 出 为 1 8 4 1 4 提供 高质 量就业 服 务 , 特 别是 通过 对 “ 零 就业 ” 困 难 家 庭 实 元, 其 中消费支 出为 1 3 7 8 5元 , 占家 庭 总 支 出 的 7 4 。 城 市 行 帮 扶 , 为 其 提 供 公 益 性 就 业 岗位 。 居 民最低 收 入 户 的 消费 支 出为 7 3 8 6元 , 占 家 庭 总 支 出 的 ( 2 ) 提升培 训教育 水平 , 健 全就 业培训 服 务体 系 。通 过 7 2 。受收入 有 限的 限制 , 最 低 收 入 家 庭 的 消 费 水 平 与 平 提 高 就 业 能 力 来 扩 大 就 业 在 现 有 就 业 服 务 培 训 体 系 基 础 均 消 费 水 平 相 差 较 大 。 低 收 人 家 庭 对 于 那 些 高 水 平 的享 受 上 , 结 合市场需 求 ,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 劳 动 技 能 培 训 。建 立 针 型 消费不敢 奢望 , 特 别 是 遇 到 家 人 生 病 或 子 女 升 学 等 情 况 对低收人 群体 的劳 动 力就 业 市场 和 就业 信 息 发布 平 台 , 通 时还 要再 向亲友举债 , 生存 压力更重 。 过跟踪 、 指导 、 服 务和动态 管理 , 稳定低收人 群体就业 水平 。 基 本 生 活 质 量 不 高 。城 市 低 收 入 居 民 家 庭 日常 消 费 以 ( 3 ) 完善 社会保 障制度 , 完 善 生活保 障 长效机 制 。提高 保证 最基 本 的 吃 、 穿、 住、 用为主, 消 费 水 平 相 对 不 高 。 以 居 民最 低 生 活 保 障 水 平 和 最 低 工 资 标 准 , 加 大 财 政 对 低 收 2 0 1 2年 为 例 , 乌鲁 木齐市 最低 收入 户 人均 消 费性 支 出 7 3 8 6 入 家 庭 各 项 社 会 保 障 支 出 的 支 付 水 平 。城 市 居 民 最 低 生 活 元, 其 中 人均 食 品支 出 3 5 3 9元 , 占 消 费 性 支 出 的 比 重 达 到 保 障 标 准 的 上 调 幅 度 应 高 于 同 期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人 平 均 增 4 7 . 9 %, 高于全 市平 均 水平 9 . 5个 百 分 点 。 低 收 入 居 民 家 速 , 完 善低 保与价格 联动机 制 , 根 据 物 价 上 涨 情 况 及 时 提 高 扩 大 低 保 范 围 。加 强 低 保 对 象 的 动 态 管 理 , 对 收 庭在 保证最 基本的 吃 、 穿、 住、 用 等生 活 需求 支 出 以外 , 还 要 低 保 标 准 ,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健康状况差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且易患一些地方性疾病。
详细描述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在患病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此外,一些地方性疾病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如疟疾、肺结核等,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土地贫瘠
部分农村地区土地贫瘠,缺乏必要的养分和灌溉条件,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 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有效的市 场机制和产业链条,导致农民就业机会少,收入不稳定。
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问题,贫困农民缺乏必要的 生产和生活资料,生活水平低下,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具体包括
老年人、残疾人、孤儿、贫困人口、 文盲半文盲等。
分类
年龄
老年人、儿童等;
健康状况
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
经济条件
贫困人口、失业者等;
社会地位
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等。
02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农村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如洪涝 、干旱、地震等,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成为弱势群体。
制度因素
政策缺失
困难人群成因及扶困对策调研报告
困难人群成因及扶困对策调研报告
**市困难人群主要紧迫由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六十年代精
减下放老职工、重点优抚对象及其他困难群体组成,统称为社会的弱
势群体,最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最帮助。做好弱势群体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施政
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困难人群的基本构成
1.城乡低保户
原先紧迫困难人群是因为下岗、失业或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家庭
收入明显减少,无法维持基本生活,需依靠政府给予救助方能保障救
助金最低生活。目前全市有8551户、19216人纳入城市低保;有46270户、81547人纳入农村低保。到2005年,我市
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实现曹魏正尽保。
2.农村五保户
这部分困难人群主要是因为年龄偏大、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子女赡养的孤寡老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由政府给予保吃、
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等方面的说服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目前,
**市已有17202人落实了五保举措,其中8898女孩子实行了
集中供养,住进了农村敬老院,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了1920元以上,今年五保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有还将有较大提高。
3.精减下放老职工
主要是指六十年代精减下放老职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精减
下放老职工2190人,其中,在城镇生活的有452人,在农村生
活的有1738人。由于这部分人年龄偏大,失去了劳动能力,目前
统一标准基本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补助金。另有部分
由企业发放补助金的老职工,补助标准未提高,再加上他们没有相关
人员的优惠政策,因而生活困难差异性更大一些。
我国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对策分析
由于受收入的限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层次普遍偏低,他们的消费支出主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用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通信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幅不大。
咸阳市10%最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食品支出为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加上2008年高位运行的食品价格致使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反弹,生活质量下降。2008年咸阳市10%最低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2459.16元,由于价格上涨低收入家庭人均油粮、肉禽蛋、鲜菜食品较上年多支出15.04元、69.35元、59.33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6% 、15.9%、25.9%,但人均肉、禽、蛋、奶类消费数量却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减少。收入的四成都用在食品上,这使得低收入家庭改善生活质量更加困难,从而在消费上需要更加精打细算,消费层次普遍偏低,以服装为例,咸阳城市居民人均购买成衣7.71件,平均单价为115.49元,而10%最低收入家庭人均购买成衣3.03件,平均单价为93.69元[6]。
以咸阳市为例,2008年咸阳市10%最低收入家庭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475元,增长10.6%,同年咸阳市行政单位相继兑现了地方补贴,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也增加了职工工资,增加工资以及补发工资使得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1005元,增幅高达53.3%,而10%最低收入家庭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667元,增幅才是1.9%.[3]
咸阳市2008年居民调查资料显示,10%最低家庭户均人口数为3.46人,超过全是水平的0.07人;户均就业人口数为1.10人,低于全市水平的0.28人;负担系数为1.73人,超过全市水平的0.35人.[1]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报告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
对策思考
国家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实现国民收入倍增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重点在于低收入农民群体实现增收。本文以沿海发达某县为例,通过对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低收入农民增收作一分析思考。
一、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据统计分析,按照省定扶贫标准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5500元和地方扶贫标准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8700元的要求,某县确定的省级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1326户和2188人,县级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5620户和14970人。综合计算,全县县级以上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6946户和17158人,占全县农户比重达到8%。具体分析出现了三种趋向:
(一)从地域分布分析偏向于偏远区域群体。我县低收入农户主要分布在320国道以北区域,靠近县城区域低收入农户较少。其中分布较多的镇分别为西塘镇(1363户、3331人,分别占比19.62%和19.41%)、陶庄镇(751户、1408人,分别占比10.81%和8.21%)、姚庄镇(1040户、2861人,分别占比14.97%和16.67%)和天凝镇(1549户、4155人,分别占比22.30%和24.22%)。低收入农户现在本村内以纯农业
为主的15349人,占比达到89.46%。
(二)从就业分布分析偏向于无固定职业群体。全县低收入农户从事种养业的2883人,占比16.8%;从事加工业的654人,占比3.81%;从事建筑业的178人,占比1.04%;从事工业1080人,占比6.29%;从事第三产业668人,占比3.89%;读书的1840人,占比10.72%;无职业886人,占比5.16%;其他8969人,占比52.27%,这部分群体大部分是打零工为主,没有长期固定的职业。
乌鲁木齐低收入群体现状及对策研究
乌鲁木齐低收入群体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却日益扩大,在制约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关注乌鲁木齐市低收入群体,加强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研究,从而就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有益探讨。
标签:
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
F2
城市低收入群体是以收入作为依据来划分的群体,是相对于高、中收入群体而言的,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一个相对弱势群体。
1 2012年乌鲁木齐市低收入群体概况
乌鲁木齐市低收入群体主要由下岗失业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在业低收入人员和民政救济对象四大类人群构成。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2年公安人口年报资料测算,截止2012年末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335万人,人均家庭总收入为2129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最低10%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81元,比上年增长了1925元,城市低保对象为12641户,19764人。
2 乌鲁木齐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稳定的工薪收入,但其中以不固定劳动获取的报酬居多,低收入群体很少有人在相对固定的岗位就业,来获取稳定的工薪收入。
2000年至2012年,乌鲁木齐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7252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8385元,比2000增长了153.52%。同期,乌鲁木齐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3069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7381元,比2000年增长了140.5%。从2000年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乌鲁木齐平均水平相差4183元,扩大到2012年相差11004元,不难看出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乌鲁木齐市平均水平出现了差距扩大的态势。
低收入群体的分布规律
低收入群体的分布规律
低收入群体的分布规律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政策、教育水平、职业结构等。
1. 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群体通常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国家,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资标准较低,导致低收入群体数量较多。
2. 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可以直接影响低收入群体的数量和分布。一些国家或地区实施了包括最低工资制度、社会救济、住房援助等政策,有助于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数量和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3.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决定个人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低收入群体通常教育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或高等教育背景,这使得他们更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
4. 职业结构: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差异较大。低收入群体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中,如农业、建筑业、低端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工资普遍较低,因此会有较多的低收入群体。
总的来说,低收入群体的分布规律受到经济、政策、教育和职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机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政策,以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数量并缩小收入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
耿车党政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四大建设中,又要从小处“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走共同富裕道路。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把基尼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着力点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区发展步入快车道、良性循环,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产生新的低收入群体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据资料查询,今年二季度耿车镇涉及弱势群体的上访共15人次,占全镇上访量的37.5%,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上升趋势。反映的问题主要有:生活困难、疾病求助、下岗失业、由于突发事件受到伤害、住房、养老、低保、残疾人求助等。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尤其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问题已逐渐成为我镇乃至全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低收入群体形成主要原因
低收入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于家庭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制约,也有来自主观行为、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据调查问卷统计主要原因有:
1.自身素质原因。大部分低收入群体文化水平较低,
1
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致不太能接受新观点、新事物,自我发展的空间狭小。同时,低收入群体还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自力更生和发展。
2.自然灾害原因。低收入群体拥有社会资源量少,物质条件困难,社会关系有限,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低。譬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他们受到的打击更严重,往往“致命”,长期难以恢复生活、生产。仅2010年我镇因雪灾、9.7汛灾、旱灾受灾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就近300人。
3.子女上学原因。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子女上学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笔沉重的开支,义务阶段外的教育费用更高,尤其是高等教育,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1万多。而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只有7500元左右。这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即使有捐资助学、助学贷款也无法承受。
4.因病致贫原因。2011年我镇有3.7万人(包括流动人口)参加了新农合,覆盖率达99.9%以上,基本上可以满足群众普通疾病的医疗保障。但如果发生大额医疗费用,个人需要支付的部分比例较高,低收入群体就难以承受,甚至雪上加霜,债台高筑。
二、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思考
低收入群体不仅需要通过增加收入,不断改善物质需
2
求,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广泛关注,自觉维护他们的权益。
(一)加快经济发展,实施产业带动。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探索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模式、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让农户能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发展高效农业。如我区瑞克斯旺、利华农业生态园、洋北西瓜产业基地等高效农业产业园,与之合作的大部分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年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大力兴办发展所需资金少、包容性强、容纳劳动力较多的社会服务业,如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三来一加等,也可以引导居民发展起步易、见效快的小型加工业、批零商业、小摊点餐饮业等,帮助低收入群体拓宽生产经营门路。三是发挥能人大户和基层干部的致富示范作用,通过实施“一帮一”、“一带一”活动,因“户”条件而异,因“人”能力而异,形成项目带动、科技带动、创业带动,不断增强低收入群体造血功能。
(二)突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一是由政府出资或支持、引导多渠道出资来购买公益岗位,优先安排给低收入群体就业,尤其是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偏低,缺乏就业竞争力的“4050”人员。二是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宿城经济开发区附近的一些企业,普通工人的每月的收入一般都超过一千元,而掌握了一定技能的技术人员可以拿到两千甚至更多。现在特殊时期更需要我们逆向思维,在广拓信息收集渠道、提高劳动力组织
3
化、规模化程度的基础上,加大劳动力输出的力度。积极争取阳光培训、扶贫培训等各种技能培训,了解乡镇企业、经济开发区企业及其他地方用工单位所需专业工种、用工人数等相关情况,联系企业,采取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方式,组织全区规模较大、资历较深的如宿城职教中心、扶贫技能培训中心、淮海技术职业学校等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对低收入群体开展技能培训,采取“送岗位上门”、“送人上岗位”的方式,提高培训后的技术人员就业率及收入。三是落实更加优惠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特别是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在税收减免、扶贫小额贷款、培训补贴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扶上马、送一程,进一步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救助力度。一是落实城乡低保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基础低保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按省市区规定的标准切实落实低保资金,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平台建设,实现医疗救助与城镇医疗保险、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共享资源,使医疗救助制度发挥更大作用,并积极向上争取救助资金,尽最大力量保障困难群众“病有所医”。三是全面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和农村五保生活补助工作,积极解决救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一是加强舆论引导,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倡导“助人自助”理念,引导社会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如在市区繁
4
华街道、商业区定期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发动企业捐款捐物,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扩大司法援助覆盖面,维护低收入群体合法权益。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就是城乡教师的定期轮流调动,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同时,进一步加大捐资助学的力度,降低助学贷款的门槛,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三是关注两孤心理需求,发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支持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做“爱心子女”、“爱心妈妈”,让孤寡老人在晚年享受到普通老人的天伦之乐,让孤儿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低收入群众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收入,还要理解、尊重他们,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引导,帮他们树立信心,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