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公学堂的发展对清末民初新学与辽宁社会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青年兴则国家兴——新民学会百年回眸与思考

青年兴则国家兴——新民学会百年回眸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历史的镜子映照出这一真理的光芒。

100年前,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在长沙一座简陋的院子里组成了五四时期全国最有影响的青年社团——新民学会。

从此,学会中许多人将奋斗,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青年兴于“忧患”而呼唤“国醒”1918年4月18日,在长沙岳麓山下的蔡和森家中,也就是一个被称之为“刘家台子”的院子里,13位英姿自己的前途命运,融入到探寻“国兴”、致力“国强”的征途中,谱写了一曲曲“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壮丽篇章。

今天,我们回望革命先驱的足迹,特别是从新民学会探寻青年兴于何处而又怎样致力于“国兴”的历史逻辑,对于激励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张志初青年毛泽东★焕发的青年激情聚首,宣告了新民学会的成立。

当时,毛泽东不到25岁,蔡和森刚满23岁。

这是一群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有志青年的集合。

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面对黑暗的现实,《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绽放出一丝崭新的曙光。

千里之外的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宛如一道闪电,刺破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那黑暗的夜空。

不少仁人志士特别是进步青年,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追求个性解放,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浪潮。

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湖南进步青年,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长沙,都毫无顾忌地冲在前线,勇立潮头。

湖南身处国之腹地,战火连年不断,政治暮气至深,官场腐败已甚。

但,这是一方神奇的水土,“文脉深、文源广、文气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汨罗江的叹息穿越时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说》千年传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熠熠生辉;“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自题画像的对联风骨依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的壮举警醒湘人、国人……深受进步思想影响又浸润于湖湘文化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等一批青年学子,在湖南第一师范展开了“恰同学少年”的沸腾生活,开始放飞“指点江山”的青春梦想。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王笛近代学堂大规模的兴趣是在二十世纪初,对中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皆造成了深刻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而新政的推行,为近代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

清王朝利用政权的力量促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巨大变革,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由于资料的零散和缺乏,目前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学堂兴起原因及措施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由国家共办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和电报学堂、广东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南京陆军学堂等,近20所。

这些学堂注重西文和西艺,主要适应培养洋务人才”的需要。

如在对外交涉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1),因而办同文馆;鉴于“北洋现筹购碰快铁甲等船,需人甚众”(2),而办天津水师学堂。

这批学堂造就了第一代科技人才,翻译了第一批科技新书,成为中国近代学堂的嚆矢,但没有引起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

在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把“变法”与“兴学”联系在一起,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弱由于学之不讲,教之未修,故政法不举”(3);梁启超更是疾呼:“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子学校”(4)。

据《戊戌政变记。

一书统计,1895—1898年三年间全国出观学堂19所。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通过光绪帝颁布了一些教育改革法令;设京师大学堂,筹办高、中、小各级学堂,兼习中学西学,各省会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郡书院改为中等学堂等。

一些省开始道首行动,如黄槐森之于广西、胡聘之之于山西、荣禄之于直隶、刘坤一之于江南、张汝梅之于山东等。

虽然变法失败而教育改革未能实施,但实已造成很大影响,正如梁启超所说;“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见,亦由民习巳开,不可抑遏。

”(5)到二十世纪初;有识之士更进一步认识到已进入“学战”时代,指出:“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

清末民初辽宁报纸的构建及发展特点

清末民初辽宁报纸的构建及发展特点

清末民初辽宁报纸的构建及发展特点摘要: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辽宁地区在俄国人、日本人和辽宁当地政府和民间所创立报纸的论述,介绍了各方办报的目的和经过,从而对当时所办报纸对当地民众产生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东北辽宁地区报纸的构建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人们需要知晓和了解的。

关键词:清末民初辽宁报纸辽宁地区的报业肇始于清朝末期。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20世纪初,俄、日等国纷纷在辽宁地区创办报纸。

在其刺激和影响下,辽宁地区的官报、民报也逐渐兴办起来。

甲午中日战争于1894年爆发,1898年沙皇俄国侵占了大连和旅顺。

俄文报纸《新边疆报》于1899年在旅顺由沙俄总督府创办,是辽宁地区出现的第一种报纸。

中文《盛京报》和《关东报》也是沙俄分别在奉天和旅顺于1904年创办的,这也是东北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报纸。

日本人分别于1902年、1905年、1906年创办《营口新闻》(日文)、《满洲日报》(日英中文)、《盛京时报》(中文)。

清末民初,辽宁地区出现一种机关报刊,即官报。

它是有由清政府各级部门主办的近代形态的报纸。

此外,私营民办报纸也陆续创办。

[1]一、外报的传入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入,报刊作为西方人带给中国人的新事物,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发展起来。

其中就有外文报刊53种,在1870年至1905年间传入中国。

它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国人掀起一个办报活动的高潮。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时,流传和行销到辽宁地区的国内外早期报纸已经有100多种。

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辽东支部成立前后,“奉天城内的文化书院和两级师范学堂里,已秘密传读革命党人的刊物”。

这些报刊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革命党人的重要刊物《浙江潮》《革命军》《警世钟》《复报》《汉帜》等。

已发现公开流传与行销到辽宁地区的国内外早期报纸主要有:北京的《正宗爱国报》《谕折汇存》《华商中华报》《启蒙画报》《中西闻见录》《北京新闻汇报》《京报》等;天津的《醒华日报》《国闻报》《大公报》《直报》《北洋官报》等;上海的《中外日报》《笑林报》《国魂报》《外交报》《新闻报》《万国公报》《新学报》《汇报》《集成报》《时报》《益闻报》《时务报》《申报》等;福州的《福建白话报》《闽报》《福报》等;广州的《广报》《岭南报》等;太原的《晋报》;长沙的《湘学新报》;成都的《蜀学报》;兰州的《甘肃官报》;武汉的《湖北官报》;贵阳的《贵州官报》;香港的《香港华字日报》《循环日报》等;澳门的《知新报》;台湾的《台湾商报》等。

《新民丛报》与清末社会教育

《新民丛报》与清末社会教育

莫如小说” 。小说具有 四种力 : 日熏, 一 即 也” 。宗教对于治事 的功效 , 体现在: , 一 无宗 能独立进取而不能 自治 ,则无意之举动 , 不
染力 ; 二日浸 , 于无形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 教思想则无统一 , 宗教使 人精神结集于一团, 规则之竞争 , 亦必终归于失败而 已。” 而独
助风教, 尧舜以来之治道也”1近代 以后 , [ 7 。 在
国人关注 ,乐者也 , 以正人心 , “ 可 我先王以
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 ,音乐教育” “ 再度引起 馆、 博览会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
二、 《 丛报》 新民 社会教育思想特点及评价
为教 , 国教育家所有事也” 。音乐有广 今万
《 新民丛报》 社会教育的 目的是由当时社
之精神” 第二 , 良社会 。 。 改 音乐“ 优美灵妙” 会需要所决定的。 , 清朝末叶, 中国成为列强激
饱含 “ 限之情感 ”发挥“ 无 , 宇宙之真美 ”“ ,于 烈争夺 的场所 , 只有唤起 国民的爱国主义思 国维系一 国之风教” “ ,于一家而增进一家 想 , 改良传统社会 , 才能挽救国家于危亡 。这 以为德育之方针 , 广罗政学理论以为 之幸福” “ ,于一身调和一身之思志 ”功用之 是当时的社会需要 , , 也是《 新民丛报》 的主 旨。
10 N ,新 民丛报》 92g- 《 曾在多篇文章中 杰》《 、新罗马传奇》 《 、爱国女儿传奇》 《 、殖民
批评宗教思想。是年底 , 出于宗教对于立人、 伟绩》 《 、血海花传奇》 《 、外交家之狼狈》《 、窃 治事作用的考虑 , 该报又转而提倡宗教思想 。 皇案》 《 、美人手》 等数篇小说 , 以政治小说为

人心 , 必以有悲剧为主 , 国剧刷新 , 非今 日剧 子强 则种 强 , 学兴 则 国兴 ” 。该 报 认为 , 女 旧 半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赵云田清朝建立以后,到光绪年间,二百多年来,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明代旧有儒学的地方,逐渐兴复;新设的郡县,也都有了书院、义学、社学;奉天宁古塔、伯都讷、三姓、阿勒楚喀、拉林、珲春、乌拉、额穆赫索,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地,还有八旗官学,专教旗丁。

不过,清政府只在奉天设立学政,兼管吉林岁科各试,黑龙江生童就近附试。

清末新政开始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北地区有了学堂,光绪三十一年,设立了学务处。

不久,清政府决定停止科举,裁撤学政,广立学堂,设提学使管理学务,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很大变化。

徐世昌总督东三省后,按清政府有关规定,改学务处为学务公所,健全建置,并以“无学不足以成人,无人不能以立国”[1]为宗旨,推广教育会、劝学会,多设劝学员,宣传上学的好处。

他还遴选视学员,严定视察章程,加强督察,对私塾进行改良。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

据统计,奉天学堂在光绪三十三年以前,有4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2100余所;吉林学堂光绪三十三年有4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180余所;黑龙江学堂在光绪三十二年有3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150余所。

[2]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也有所开展。

锡良就任东三省总督后,在各种学堂的建设上又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推动了东北文教事业的发展。

那么,清末新政期间,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怎么样呢?下面,从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创立图书馆和报刊等方面,做简要概述。

首先是设立教育行政机构。

一是提学使和学务公所。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奉天将军赵尔巽开始设立学务处,同年十一月,学政李家驹分设教务、书记、庶务、编辑、调查、会计、收掌、游学八科,学务日渐推广。

不久,科举废除,学政裁撤,各省设提学使司,有提学使1人,掌教育行政,稽核学校规程,征考艺文师范。

署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6科,科长、科员分治之。

清末东北地区私塾改良述论

清末东北地区私塾改良述论

以来 以私塾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模式 ,但根植于传统社会 的私塾并未因新式学堂的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在相 当长 的时间内,清末教育结构呈现出的是私塾与学堂并存 、新旧杂糅的二元模式 。在二元结构中,民众对私 塾的传统认同感和私塾与传统社会 的高度契合性使得私塾仍然 占据基层教育的主体地位 ,在数量上远远超过 新式小学堂。关于两者数量规模的比较 ,1 7 9 年直隶提学司的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比例 ,该调查称: 0 “ 各府州县官私两等小学虽已设立 ,而与私塾比较 ,尚不敌其十分之一” …。在新式教育较为发达的直隶 ,学 堂与私塾的数量对 比如此悬殊 ,全国的情况则可想见。清末东北地 区私塾与学堂的具体数量对 比目 前还无从 考证 ,但可从个别地方的数据窥探一斑。吉林府劝学所宣统二年 (90 11)调查称 :“ 所有城厢东西两区共成 立高初两等小学七处 ,四乡各区前后共成立初等小学三十九处。……府境各私塾除城厢五十三处业已督饬改
广 ,款不 筹 而学立 ,事不 费而功成 。
这里 ,吉林学务处注意到了私塾所具有的启蒙教育的社会功能 ,意图通过新旧转换将其纳入新式教育体
制 中 ,以弥 补吉 林蒙 小学 堂数量 上 的不足 ,注重 在 “ 不 筹 ” “ 不费 ” 的情 况 下 完 成普 及 新 式学 堂 的任 款 、 事
下 等 :教授 管理 未合 ,学生 尚多 ,校式 校 具略备 ,学生 考试 平平 ; 最下 等 :名 为改 良 ,考验 毫无 实 际 。
其六 ,奖励。改良得法之私塾准其悬挂改 良私塾门牌 ;教授管理符合初等小学堂章程者给予私立小学堂 名牌 ,“ 所有教师利益并学生毕业 、升学等事比照初等小学堂章程办理 ,以期教育普及” 。 由上述各地私塾改良会职能可见 ,官方意图从塾师考验 、私塾甄别等方面人手 , 将私塾纳入新式教育体

沈阳大学历史沿革

沈阳大学历史沿革

沈阳大学历史沿革沈阳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906年建立的奉天实业学堂和新民公学堂。

1995年4月,经冶金工业部和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沈阳大学(含沈阳大学农业分校)联合共建,使学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沈阳大学财经学院并入,1998年,原国家教委撤销原沈阳大学和原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建制,定名为沈阳大学。

2005年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并入沈阳大学。

沈阳大学百年办学历史“奉天实业学堂”是原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新民公学堂”是原新民师范学校的前身。

这两所学堂均建于1906年。

一、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中诞生——“奉天实业学堂”和“新民公学堂”的建立及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1、两所学堂建立的时代背景●一百年前,中日甲午战争最终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完全沦陷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封建的清王朝行将崩溃,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也使封闭的中国开始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这使得一些人开始试图从中找到挽救危云的道路。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洋务派和维新派。

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体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兴办实业、开设学堂、训练水师、富国强兵。

维新派的代表梁启超:他说的更直接;“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为本于学校”。

●与此同时,就连最腐朽的以西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也感到再不有所变革,自己的统治也保不住了。

于是,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颁发了两份诏书:国是诏:1901年颁布,宣布实施所谓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学堂”。

这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消亡,客观上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宣布了办新学的制度和章程。

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现代化教育制度。

●“奉天实业学堂”和“新民公学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由此不难看出,这两所学堂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带有图存救亡、爱国拯民、变革求新的文化基因。

清末民初东北初等教育发展特点

清末民初东北初等教育发展特点

D01:10.16565/ki.l006-7744.2021.02.36DANG'ANCHUNQIU〉〉〉"案春秋清末民初东北初等教育发展特点薛萌摘要清末民初之际,中国政治的巨大变革使东3社会的各个方面相应地发生改变。

教育作为国家振兴、民族K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承担着传播知识文化和教化民众的双重任务,在清末民初时由传统的e塾式教育方式逐渐向现代化教育模式过渡。

初等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启蒙阶段,是这一时期东3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东3地区的政治变革、经济恕等众多因素,使初等教育学校迅速恕、初等教育水平迅速提升。

但因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充分、政治不稳定、区域人口不均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一时期作为民众基础教育的初等教育体系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初等教育特点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8-17★作者简介:薛萌,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iy Educ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Xue MengAbstract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great changes of Chinese politics made all aspects of Northeast society change cation,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national rise,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preading knowledge and culture and educating people.At that time,the traditional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mode gradually transited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mode.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tage of student education,primary education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ortheast education system in this period.Political reform,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ny other factors in Northeast China made primary education schools develop rapidly and the level of primary education improve rapidly.However,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such as insuffici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ability,regional population imbalance and so on,the primary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basic education of people in this period show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Keyword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Northeast;primary education;characteristic一、中西教育方式并存东北在清朝初年处于封禁的状态,因此人口稀少,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开禁后,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外的新式学堂也相继在东北建立起来。

2024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全国乙卷文科)附答案

2024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全国乙卷文科)附答案

2024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全国乙卷文科)一.选择题(共12小题)1.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

《左传》记载,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该故事反映了( )A.东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宗法制下士农工商“皆有等衰”C.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虢国出现“臣弑君、子杀父”现象2.史学家顾颉刚在提及汉武帝的某一措施时指出:“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学一条了,这比之始皇的高压手段统一思想还要厉害。

”这一措施指的是( )A.颁行“推恩令”B.任用酷吏C.实行中外朝制D.尊崇儒术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表,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结论A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建立B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美国政治体制构建受启蒙思想影响C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成为许多国家颁布民法典的蓝本D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德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A.A B.B C.C D.D4.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

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

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 )A.商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B.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增强C.民间力量促成社会和谐D.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5.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春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停止对华商品倾销B.国内小农经济的自我修复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D.民众“爱国心”的积极影响6.五四运动后,有不少知识分子对劳工界开展社会调查,如工人的工钱、工作时间、工作环境、衣食住行等内容,以具体的事例详实的数据呈现劳工“牛马不如”的生存状况。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10 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10  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C.铁路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仅一味强调铁路在物质和经济等方面是对中国“大有益之事”可知,材料强调了“《申报》由于受出资者影响,在侵犯中国主权的事件中倾向英商的立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申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排除A;材料没有着重说明铁路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C;材料中“淞沪铁路”未经中国当局同意私自修筑的,侵犯我国主权,并不是“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排除D。故选B。
易错点10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二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C.《申报》是为英国服务的D.《申报》有受英国资本影响的狭隘之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因此题干不是说明清政府抵制西方先进技术,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不是说明铁路的作用,而是外国在华修建铁路破坏中国主权,故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可见《申报》有受英国资本影响的狭隘之处,但不表示《申报》是为英国服务的,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论新民学会对构建大学精英社团的启示

论新民学会对构建大学精英社团的启示
有些社团干部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出入自由,随心所欲,造成社团骨干流失,社团吸引力减弱。因此,强化社团骨干队伍的精干性,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核心,才能避免社团的松散性,从而使社团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 重视一个优秀、尽责的导师对学生社团的启示与影响。
新民学会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一直有着一位重要的导师,作为精神领袖
新民学会会员主要团结在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为核心的领导周围。
一个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坚强的领导核心,群体只有团结在领导核心的周围,活动才能有组织者和提倡者,而领导者的魅力和素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团体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毛泽东凭借他的博学多闻、真知灼见和出色的思维能力、独特的社会视角赢得了许多会友的尊重和爱戴,自然地成为了新民学会的焦点和中心。会友们信任毛泽东,他们与毛泽东一道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无怨无悔。
但如今高校的许多社团在招收会员入会的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容乐观的问题。很多社团为了扩充经费,想尽一切办法招收社员以吸取社费;还有的社团认为“会员越多越好”,在招收社员上也具有盲目性;有的社团在招新的前期与过程中,张贴鲜艳的海报,发放大量的宣传单,派遣社团干部逢人便“拦路宣讲”,大力鼓吹加入该社的好处;还有通过人情关系,劝说老乡交钱入会……而有些过路学生或许根本对该社团不感兴趣,只是看到了鼓吹得天花乱坠的海报,一时好奇地加入;有些学生碍于“老乡”的情面,纷纷慷慨解囊;还有的学生实在耐不住“拦路宣传员”口干舌燥的讲解,表示“同情”才加入……
一、 大学精英社团要有一个明确的社团宗旨,并且与时俱进。
新民学会取《礼记·大学篇》中的“大学之道,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学会的名称和宗旨。“道”,指宗旨;“亲”,作“新”,革旧更新之意,“新民”就是为百姓鼎故革新的意思[②]。新民学会的成立反映了五四时期一批爱国知识青年革新社会、促进民族觉醒的积极愿望。它的宗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③]为主旨,主要把研究学术作为主要任务,第二阶段以“改造中国和世界”[④]为要义,转变为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这一富有战斗力的目标,以1920年7月和1921年1月在法国蒙达尼和长沙文化书社召开的会议为标志。总的看来,新民学会无论前期的学术团体,还是后期的革命团体,它始终有着一个明确而高尚的宗旨,有着一面高举的旗帜作为指向,确保了新民学会会员奋斗的方向。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赵云田】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赵云田】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赵云田清朝建立以后,到光绪年间,二百多年来,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明代旧有儒学的地方,逐渐兴复;新设的郡县,也都有了书院、义学、社学;奉天宁古塔、伯都讷、三姓、阿勒楚喀、拉林、珲春、乌拉、额穆赫索,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地,还有八旗官学,专教旗丁。

不过,清政府只在奉天设立学政,兼管吉林岁科各试,黑龙江生童就近附试。

清末新政开始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北地区有了学堂,光绪三十一年,设立了学务处。

不久,清政府决定停止科举,裁撤学政,广立学堂,设提学使管理学务,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很大变化。

徐世昌总督东三省后,按清政府有关规定,改学务处为学务公所,健全建置,并以“无学不足以成人,无人不能以立国”1[1]为宗旨,推广教育会、劝学会,多设劝学员,宣传上学的好处。

他还遴选视学员,严定视察章程,加强督察,对私塾进行改良。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

据统计,奉天学堂在光绪三十三年以前,有4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2100余所;吉林学堂光绪三十三年有4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180余所;黑龙江学堂在光绪三十二年有3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150余所。

1[2]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也有所开展。

锡良就任东三省总督后,在各种学堂的建设上又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推动了东北文教事业的发展。

那么,清末新政期间,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怎么样呢?下面,从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创立图书馆和报刊等方面,做简要概述。

首先是设立教育行政机构。

一是提学使和学务公所。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奉天将军赵尔巽开始设立学务处,同年十一月,学政李家驹分设教务、书记、庶务、编辑、调查、会计、收掌、游学八科,学务日渐推广。

不久,科举废除,学政裁撤,各省设提学使司,有提学使1人,掌教育行政,稽核学校规程,征考艺文师范。

署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6科,科长、科员分治之。

汲汲以求于强国富民之道_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商品经济启蒙

汲汲以求于强国富民之道_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商品经济启蒙

第34卷第1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4 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Jan. 2012汲汲以求于强国富民之道——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商品经济启蒙吴小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 要:清末民初教科书以其巨大的社会辐射力,在“自强”与“求富”中迅速进行着现代商品经济启蒙。

教科书通过强调商业意义、普及金融常识、介绍企业制度、引导商品营销、刷新财富观念,大胆言商、大肆言富,直接挑战了中国社会传统的贵义贱利观念。

同时教科书作为社会中想象力和愿望的浓缩,现代商品经济启蒙呈现出全球图景、突出实用以及传统在场等特有风格。

关键词:清末民初;教科书;现代商品经济;启蒙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2)01-0016-06商品经济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现代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高级形态,是在资本主义以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的利润大多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一行为成为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它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表现。

在中国近代以前(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必要的、应有的补充。

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到清代中叶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综观全局,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是有限的、微弱的。

当中华文化仍在封建故道上缓慢移行时,西方人用野蛮的方式为自己开辟出征服世界的通道,古老的中国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裹挟进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之中。

近代中国社会开始以新的视角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商富即国富”“恃商为国本”[1]的主张,在《盛世危言》中更有“习兵战不如习商战”[2]之说。

在那些伴随着紧迫的民族危机感与焦灼的救亡意识的特殊时空里,“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

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

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一、中国近代教育成就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 新式学堂的创办- 洋务派为了适应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

例如京师同文馆,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于北京。

最初以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目标,开设了英文、法文、俄文等课程,后来还增加了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课程。

这些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与传统的私塾、书院有很大不同,开始引入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外语教学。

- 福州船政学堂也是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新式学堂,它主要为近代海军和造船业培养人才。

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学习造船技术等工程学科,后学堂学习航海驾驶等学科,培养了许多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方面的专业人才,如严复就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 留学教育的兴起- 洋务派还积极倡导留学教育。

1872 - 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四批幼童共120人赴美留学,这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端。

这些幼童到美国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知识。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国后在铁路、电报、外交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詹天佑就是留美幼童之一,他学成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2. 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1898年,在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创办。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京师大学堂的课程涵盖了中西学科,既有传统的经史之学,也有西方的政治、法律、格致(科学)等学科。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学制改革- 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它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一举措为新式学堂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使得更多的人接受新式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4. 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改革- 蔡元培在民国初期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清末明初教育心得体会

清末明初教育心得体会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末明初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

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也经历了从封建科举到近代教育的转型。

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人,我对这一时期的教育变革有着深刻的体会。

以下是我对清末明初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变革的背景1. 洋务运动的影响19世纪末,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这一运动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教育观念和制度的变革。

2. 维新变法的推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人士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教育体系。

这一主张得到了清政府的部分支持,为教育变革奠定了基础。

3. 西方教育的传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教育逐渐传入我国。

西方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使得我国教育界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

二、教育变革的主要特点1. 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在清末明初,科举制度已经陷入僵化,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我国教育变革的起点。

2. 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废除科举制度后,我国开始建立新式教育体系。

新式教育体系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

3. 教育内容的变革新式教育体系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减少经学、文学等课程。

此外,教育方法也更加注重启发式、实验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教育制度的改革为了适应新式教育体系,我国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

如实行义务教育制度、设立师范学校、改革教师选拔制度等。

三、教育变革的影响1. 提高了国民素质教育变革使得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人才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2. 推动了社会进步教育变革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育变革也推动了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

3. 促进了民族觉醒教育变革使得民族意识增强,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作新民”、“唤起民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

“作新民”、“唤起民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

“作新民”、“唤起民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作新民”、“唤起民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剧变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呼声渐起,社会教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以“作新民”、“唤起民众”的方式,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民国社会教育的研究,探讨了这一时期社会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意义,并对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借鉴作用进行了展望。

一、民国社会教育的特点在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面向全民。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还包括了广大的成人群体。

社会教育以普及教育为目标,构建起了普及教育、业余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元体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其次,多元而开放。

社会教育领域多元发展,不仅有正规的教育机构,如学校、院校等,还有社团、协会、图书馆、剧团等各种非正规的教育组织。

这些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了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再次,注重实用。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教育追求实用性成为了主流。

社会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农业、工业、商业、卫生、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提供实用教育,社会教育帮助民众提升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

最后,强调时代精神。

在民国时期,社会教育致力于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

在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弘扬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倡导社会公德、社会责任和国家意识。

通过培养民众的时代精神,社会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民国社会教育的内容民国社会教育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了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活动等多个方面。

从教育思想方面看,民国时期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

例如“以人为本”、“贯通理工农商文”、“创新实践,尊重个性”等,这些理念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教育提供了指导,也对今天的社会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机构方面,民国时期兴起了许多与社会教育相关的机构。

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及对学校的影响

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及对学校的影响

《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及对学校的影响》2023-10-26•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部门办学对学校的影响•部门办学的成就与问题目录•部门办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01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西方文化的传播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一些传教士和外交官开始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建立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晚清政府办学兴起民族危机的加剧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救中国。

因此,晚清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并鼓励民间办学。

传统教育的弊端晚清时期,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已经存在很多弊端,如科举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创新能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不满。

因此,晚清政府开始改革教育制度,鼓励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学校建设,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建立学校。

同时,一些部门也开始积极参与办学,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部门办学在民国时期具有一些特点。

例如,一些部门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校来培养专门人才,如军事、医学、工程等领域。

此外,一些部门还通过支持公益事业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如捐资助学、建立奖学金等。

部门办学的特点民国时期部门办学的繁荣政治动荡晚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

政府更迭频繁,社会不稳定,这为部门办学提供了机会。

一些部门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校来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经济困难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

政府财政困难,无法满足教育经费的需求。

因此,一些部门开始通过自己的资源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部门办学的历史背景与原因02部门办学对学校的影响部门办学对学校资金的影响资金来源多样化01部门办学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如捐款、赞助、学费收入等,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资金支持力度大02部门办学往往能够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

民初时期的国民教育运动与社会变革

民初时期的国民教育运动与社会变革

民初时期的国民教育运动与社会变革民初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其中,国民教育运动则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的变革。

国民教育运动的兴起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清末民初,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以科举制为基础的,这种严重依附于封建官僚体系的教育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因此,在中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的推动下,国民教育运动逐渐兴起。

国民教育运动的目标是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国家意识的公民,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在这一运动的推动下,民初时期的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首先,国民教育运动提倡男女平等的教育。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女性的教育地位非常低下,甚至有些地方连基本的读写能力都没有。

国民教育运动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现象,提倡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利。

在这一时期,一些进步的女子学校得以建立,女性的受教育率大大提高,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国民教育运动强调实用教育。

传统的科举制度注重文学修养,忽视实际技能的培养。

国民教育运动主张教育要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因此,一些农业、工业等实践性强的学校得到了兴起。

此外,国民教育运动还鼓励学校设立社会实践课程。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学生们大多只停留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社会的互动。

国民教育运动认为,学生们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许多学校在此时期设立了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参与社区建设、社会公益等活动。

然而,国民教育运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

另一方面,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于国民教育运动的怀疑和抵制也时有发生。

这些困难使得国民教育运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

不过,在国民教育运动的推动下,民初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革。

人们的思想日益觉醒,对于教育的价值和现代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近代教育史和社会变迁史似乎就展现在我们而 前。


开启 民智 , 功在千秋
行. 积极倡办新学 , 就任后“ 以兴新学、 育人才为盛 京 目下 之 急 务 , 意 热 心 . 奖 励 管 下 新 学 之 设 锐 屡 赞. 且一而以教 员养成为必要”17 … 1。 3
民 国初 年 , 系统 治时期 . 氏父 子为 了巩 固 奉 张
元, 作为补助辽宁省公立 中小学教育事业 的永久 基金。与此同时 , 一批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不辞 辛苦, 四处奔波 , 为发展现代教育而呼号。郑英澜 提出: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所 , “ 振兴国家之基 , 关系 最重” 欲强 国必先使人 民皆有普通知识 , 。“ 而求
此知识非学校不 为功” 。李献延则直接上书张作 霖, 陈述整顿东三省政治 的意 见。提 出“ 世运 隆 替, 国家 盛衰 , 表在政 , 其 其里 在教 ,因此 , ” 欲振 兴 东北政治 。 必先振兴东北教育…l 。一些官绅也 8 5
自己的统 治, 都十分重视教育。张作霖认 为, 也 “ 儿国家若想富强 , 哪有不注意教育与实业会成功 的呢?【 I张学 良不仅捐资发展东北大学 , ”I f 创办
同泽 中学 和小 学 , 于 12 还 9 8年 捐 助 私 产 5 0万 0
造的先驱 已意识到此 问题的严重性。当时, j J新 1 的文化形态和教育方式改造 国民性 , 成为先进r l - 一 国人 的理论 自觉 , 而其在现时中的表现就是“ 西学
清末 , 午惨败后 , 巾斟人意识剑仪有技术层 面 上的“ 船坚炮 利 ”并不 能改 变 中阅的贫弱 状况 . , 使 之走 向现代 社 会。 必须 通 过 对 国 民性 的 改造 , 构筑起精神层面上 的“ 坚船利炮” I围才能变为 ,I 1
现代社 会 并走 上 强 盛 之路 . 新 派作 为 国 民性 改 维
学 的引进对开启 民智 、 唤醒民众 、 t1 , 教 2 l 推动社会变革 的重要作用 ; 对新学 在辽宁的普及 和发展过程  ̄ 通过
的回顾 , 阐明T ̄ 范教育在地方囤民教育体 系建构中的重要性 , f l i 得出教育确是造就人 才之本 、 改造社会之源的
结论 。
关 键
词 :新 民公学堂; 现代教育 ; 开启 民智; 兴学 图强
文章编号 :10 .2 5 2 0 )5011 4 0 89 2 ({ 6 0 .1 . ) 20
新 民公 学 堂 的发 展 对清 末 民初 新 学与 辽 宁社 会发 展 的 影响
张 旭 ,耿 立 言
( 阳大学 社科部 .辽宁 沈阳 J1 4 ) 沈 10 4 1

要: 通过对沈 阳大学新 民师范学 院的前身新 民公学 堂的历史沿革及当时社 会背景 的考察 . 阐述了新
网首沈 阳大 学新 民 师范 来自 院 的 百年 校史 , 一部 中
先后颁布《 钦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 和《 。至
此, 新式教育开始在中围兴起 , 沈阳作为清政府的 “ 陪都”东北第一重镇, . 处于抵御 日俄侵略 的前 沿 。当时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在亡国亡家的危险面 前, 对教育所处 的地位和对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的 作用 , 都从 自身利益 出发有 了明确的认识。清朝 最后一任东北三省总督 , 盛京将军赵尔巽, 身体力

第 l 卷 8
努力之下 ,辽宁教育 , “ 自清季 以迄 于九一八事变 发生 , 2 余年间, 在 0 颇能不受时局波动影响 , 平稳
个班 , 学生 6 0人。次年 (9 7年) 10 由于地 方小
学陆续兴起 , 急需师资, 新民公学堂除招收简易师
发展 , 一切规模 , 灿然大备, 尤以 自民( 八 ( 国) 年)
教育厅正式 成立后 , 县教育行政机构逐渐完 省、
范科外 , 又招收传习科一班 , 学制为 6 个月。1 1 92
年中华民国成立 , 民公学堂又增 招副教员讲习 新 班 ,95年新 民公学堂改称 为“ 民县立师范学 11 新 校”改招五年制本科师范生。12 , 90年 , 校舍增到 2 间 ,93 , 民县立师范学校改称为“ 0 12 年 新 新民县 立师范初级 中学校”简称为“ , 师中校” 。有五年制 师范 2 , 班 师范讲习科 1 , 中 l , 班 初 班 共有学生 10 4 余人 。“90 , 13 年 师中校有师范本科 1 , 班 预 科 1 , 习科 2班 , 中 4 , 班 讲 初 班 共有学生 50 0 余 人, 校舍达 7 余间” 。从常年经费使用情况看 , 0 3 12 年沈阳地区有师范学校 9 99 所。其 中, 省立第 女子师范学校 . 常年经费 3 0 元 ; 0 私立坤光女 0
东渐” 的大潮涌动。随着西方政治思想 、 哲学思
想、 教育思想的引人 , 新式学堂应运而生。维新派
和洋 务派 的代 表 人 物 纷 纷上 书 朝 廷 , 要求 改 革 空
疏无用的封建科举教育 , 兴办新式学校。消统治 者也 认为 要改 变 积 贫 积弱 的局 而 , 必须 兴 学 以图
强 。因此 , 绪 二 十 四年 (88年 ) 清德 宗 连续 光 1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 2 . ;5 9 5
今 年是 沈 阳大 学 新 民师 范 学 院 的百 年 华 涎。
之学 。光 绪二 十 八 、 十 九 年 (9 2 10 二 10 、9 3年 ) 又
百年前 。 该院的前身新 民公学堂 , 在救亡图存 , 求 新思变的大潮中. 在开启民智 , 教育必 的呼唤中 孕育生发。百年来 , 历尽艰辛 , 初衷不改, 始终 以 培 育地方教育人才为己任 , 为辽宁教育的发展. 民 镭的提高, 社会 的进步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颁发诏书, 明令各地书院一律改为学堂 , 兼习中西
收稿 日期 :216 7一l 1 —0 0 I
把为教育捐款作为爱乡的善举 。正是在社会各界
作者简介 :张
旭 (9 8 , , 15 一)男 辽宁沈阳人 . 沈阳大学剐教授。
维普资讯

阳 大
学 学 报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5 8 期
20 0 6年 l 0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0UR AL 0F S NYANG HE UNI VER TY SI
Vo . 8 No 5 11 , .
Oc . 2006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