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高考历史总复习闯关密训卷专题09-古代中国的经济106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总结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docx

高考复习总结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docx

高考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命题趋势:1、 从社会生产力角度考查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经济重心的南移; 土地赋税制度的演变及经济政策。

2、 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把握不同阶段的发展线索和历史特征。

3、 从命题趋势看,对古代农耕经济特点以及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历程考查尤为突出;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17. 18世纪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

尤其注意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耕作方式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到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再到铁犁 牛耕(春秋战国以后)1、 生产工具的创制: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与推广(春秋战国);耦犁、犁壁与镂 车(西汉);曲辕犁(隋唐江东地区)。

2、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期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 耙耨技术。

3、水利: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曹魏的翻车;隋 朝大运河;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衣J 业发展的押本原因:兰广力继更二兰屯廉始农业岀现 中国古代经济 知识网络构建 因「[刀耕火种| 一[石器锄耕|一 |铁犁牛耕| 业 厂封建社会] 土地公有制n±地国有制一丄応戒麻 氏族公社 重要部i 商业 农 经 济 窝营手工^ 民营手工测 [家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并缓慢发展J 冶铁业、纺织业、制瓷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农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 和施肥\濯溉技术的学 握和捏高以及农作物种 於始社会:刀耕火种I 逵的丰直等”奴隶社会:“耗耕”或“石襦慟WT—[先秦[秦汉一岀现育铜农貝.举握施肥.濮溉.除草.治虫等技术r 耕作技术代田法JS :黑作法的■4、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始开发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二、 土地制度的变化1、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2、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4.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6.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7.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图1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

据此可知当时( )A.牛耕技术普遍推广B.曲辕犁进一步完善C.男耕女织的生产状况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2.秦朝“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

汉初,“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

汉初政策的变化( ) A.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3.两汉和三国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相当活跃;南朝宋时,各国商船“泛海陵波,因风远至”,到梁代,广州“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

阿拉伯史学家记载,5世纪前半期,幼发拉底河畔的希拉城时常有中国商船远航至此同云集此地的各国商人进行贸易。

这说明当时中国的海上贸易( )A.得益于大一统王朝的支持B.是全球化贸易的组成部分C.未因内部政局动荡而中断D.受港口市舶司的统一管辖4.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

材料可用于论证(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D. 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佛图户”的增加(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6.“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

其买也,先期而与钱,其卖也,后期而取直(值),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

”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出现了信用赊买卖行为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货币贸易逐渐成为主流D.商业信用体系全面确立7.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中国的经济学业水平过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中国的经济学业水平过关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中国的经济学业水平过关一、单项选择题Ⅰ1.(2017·汕头学考模拟)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选C 项。

答案:C2.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 )A.大运河B.都江堰C.郑国渠D.灵渠解析:根据“四川平原”“天府之国”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位于该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答案:B3.(2017·广州学考模拟)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工具,故本题选C项。

答案:C4.(2017·佛山学考模拟)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开始实行解析: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北魏开始实行。

答案:B5.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海外贸易解析: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把农业视为本业,把商业视为末业,故选A项。

答案:A6.下图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由此得出的历史信息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A.见证了西汉官营手工业的发达B.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豪奢生活C.是佐证丝绸之路繁盛的重要史料D.是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解析:素纱禅衣是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而不是从丝绸之路上发掘的文物,所以不能成为佐证丝绸之路繁盛的史料。

2024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2024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2024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如图为1979年四川出土的一件石田塘模型。

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肥,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田螺、莲蓬等,这就是汉代陂池稻田模型。

这反映当时A. 劳动者积极性空前高涨B. 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C. 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D. 铁犁牛耕得以广泛推广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B.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3.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 )A.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B.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 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4.下图为藏于成都博物馆的东汉画像石。

画像石左上方有房屋,一人提食盒向坐于树下、手持鸠杖的老者走去;右侧高楼有两人闲坐。

画像石下方有水田、池塘,栽种着秧苗,养有鱼和各种水生作物。

右下角还有农人在耕耘,粮食堆满粮仓。

这最能体现出当时A. 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B. 封建庄园的集体耕作C.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 农耕文明的社会风貌5.据《仲长统传》记载,汉代庄园主“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而在“重人轻地”的政策下,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赀算”(商贾以外居民的财产税)、酒税、盐铁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经济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3.(2012·高考北京文综卷)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4.(2012·高考天津文综卷)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5.(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2012·高考广东文综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7.(2012·高考江苏单科卷)《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共19小题)1.(2023秋•河南月考)表为春秋时期的几则史料。

据此可知,当时()史料出处(晋)邵绮夺夷阳五田……执而梏之《左传•成公十七年》(鲁)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左传•成公十七年》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丙歇之父争田《左传•成公十八年》A.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B.社会呈现转型之势C.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D.铁犁牛耕技术扩展2.(2023•厦门模拟)据史书记载,自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南方就有人陆续北上。

到589年,北迁南人达150万左右,上至宗室大族下到普通民众,遍布各阶层、各行业。

该时期的南人北迁()A.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B.改变了南北方人口结构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有利于统一王朝的建立3.(2023秋•贵州月考)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跳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饮茶的盛行反映了()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C.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4.(2023•泰安二模)如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

这一演变()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5.(2023春•淮安月考)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写道:“两税制乃用钱纳税,实乃妨农而利商。

史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

’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

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

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

”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B.增加了政府财赋收入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6.(2023秋•浙江月考)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专题02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备战高考历史优等生百日闯关系列(解析版)

专题02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备战高考历史优等生百日闯关系列(解析版)

【名师综述】1.本专题重点问题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主要部门及其主要成就。

难点问题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出现过,大多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农耕经济,涉及的知识点有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

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计算比较、论证阐释等方面能力。

3.预测高考,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可能出现;从内容看,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此外,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从民生、平等、市场、开放、交通、文明等崭新视角审视古代经济的发展。

4.学习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分析宋元和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注意与自然经济的特点相联系,突出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正确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未能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原因;注意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探究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

【规律总结】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有: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是前提条件。

2、统治者吸取前代覆亡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整统治政策,重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与推行。

4、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各地区长期友好的经济交往,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5、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2019高考总复习闯关密训历史卷专题09古代中国的经济

2019高考总复习闯关密训历史卷专题09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 2 3 16手工业的发展 4 5 6商业的发展7 13 14 18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8 10 9 11 12 15 17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在此神农指出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征。

材料主要介绍了不耕不织的后果是受饥受寒,因此主要讲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选项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如图,下列关于图的认识,正确的有()①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②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③唐代,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出现④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A. ①②B. ①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 重农抑商B. 南稻北粟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上图是古代农业动力和农业工具的演变,体现了小农经济不断前进。

三幅图片不能体现古代的农业政策及农业种植物的区域特色,故选项AB不符合题意;而D项男耕女织的关系在图片中不能体现,故D项也不正确。

4.元朝时期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称做“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

上述变化()①体现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②使统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征调各类工匠③反映了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松弛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一切事也,而今乃及福清。

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

宁波通番,于今创见。

又转而及于杭州。

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

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开展B.西北沿海地域商品经济兴旺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络增强【答案】B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严重停顿。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收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域为北直隶辖地,承当了首都的局部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说明A.历史开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开展受制于行政要素C.中央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天文环境决议城市的开展【答案】B3.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官方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

因此,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应用他们自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络起来,相互支持。

同时,商帮在规避外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应用团体的力气更好地维护自己。

对资料内容了解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开展B.现代商业开展毫无法律维护C.商帮的构成有利于商业的开展D.商帮可以起到动摇社会次第的作用【答案】C4.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需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效果是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展开官方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代末尾乡村出现以租佃关系停止土地运营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在度【答案】D5.«清史十五讲»中写道:〝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他的终身似乎与‘门’有缘……当然其中最中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终身的喜剧,同时亦为时代之喜剧。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

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江苏南京调研)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答案 C 材料中“协田”“千耦其耘”“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项正确。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均与与甲骨文卜辞“协田”不符,排除A、B、D三项。

2.(2018苏锡常镇调研一)《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

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答案 B 由材料中“教民耕殖。

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其描述的农具为耧车,耧车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播种农具的用途。

3.(2018江苏南京三模)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 )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答案 B 该图反映的耕作技术是汉武帝时的代田法,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在同时同地的条件下,通过垄沟互换的办法,实现了土地的轮番利用与休闲的原则,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B项正确。

代田法是土地耕作方法不是灌溉技术,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的,故C项错误;汉代的播种技术是耧车,故D项错误。

4.(2018江苏南通三模)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

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答案 B 图中信息只能说明东北地区使用了牛耕,并不能表明东北地区普遍使用铁犁牛耕,A项错误;图中巴蜀地区是主要农业区,说明这一地区农业得到开发,B项正确;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C项错误;D项对图中信息解读不准确,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水利工程,但并没有主要农业区,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卷: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卷: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卷: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12题,每题4分,总分值48分〕1.明朝中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越前代B.商品经济开展,对外贸易扩展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答案】D2.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

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积极从事。

这说明A.清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开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曾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曾经保稳健农抑商政策【答案】B3.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的基本缘由是A.商业的不动摇性B.商人的活动性C.消费力的开展水平[来源:学,科,网]D.与增强中央集权思想的矛盾【答案】C4.中国现代的手工业技术临时抢先于世界。

在明清之前,占据现代手工业主导位置的是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C5.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中央官营手工业的消费A.冲击了事先的等级观念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开展C.具有一定的商品消费性质D.招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答案】C6.听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

〝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由此可见事先A.社会次第紧张B.商业十分繁华C.管理相当严厉D.运营时间持久【答案】C7.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

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

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滞销品,备受英国人的喜爱。

这些现象说明事先中国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域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域经济完全逾越南方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外贸易开展【答案】A8.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末尾片面整理郡疆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幅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总复习闯关密训卷专题09 古代中国的经济(附参考答案)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在此神农指出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征。

材料主要介绍了不耕不织的后果是受饥受寒,因此主要讲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选项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如图,下列关于图的认识,正确的有()①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②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③唐代,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出现④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A. ①②B. ①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 重农抑商B. 南稻北粟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上图是古代农业动力和农业工具的演变,体现了小农经济不断前进。

三幅图片不能体现古代的农业政策及农业种植物的区域特色,故选项AB不符合题意;而D项男耕女织的关系在图片中不能体现,故D项也不正确。

4.元朝时期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称做“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

上述变化()①体现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②使统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征调各类工匠③反映了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松弛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下列对材料解析不准确的是( )A.北宋已经开始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B.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兵器异常锋利C.北宋的冶铁供风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D.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6.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表现了棉的作用及地位——“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选项只有A项是关于棉作用的表述。

7.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中“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指的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B.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D.闭关锁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8.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材料从商品种类和交通运输两个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但是不存在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也没有雇佣关系。

9.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10.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11.“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12.明朝万历年间嘉兴石门镇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榨油原料亦主要靠“商人从北部镇、淮、扬、楚、湘等贩油豆来此”。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门镇出现了雇佣关系B. 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石门镇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石门镇的榨油原料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经济政策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并没有反映明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这与历史事实也不相符合。

所以选B。

13.依据下表《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B.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跟历代政府的提倡和鼓励有关C.乡民迁居谋生的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D.乡民职业的变化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近代经济的兴起有关14.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答案】D【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

材料主要介绍了人口增长的相关对农业、商业、社会稳定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对农商的政策。

15.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朝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2分)16.(17分)从古代的农业,到近代的机器生产,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材料三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2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2分)(3)材料三中大量带“洋”字词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7分)17.(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

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

”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四: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

(4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1分)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2分)(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4分)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

(2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2分)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