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论文
12农村社会学
12农村社会学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12月—2012年6月学期《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题目:一、论述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写作提示:1.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提出的背景;2.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3.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对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关系的意义。
参考文献:[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2]朱启臻.小城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3]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二、论农村社区发展的趋势。
写作提示:1. 农村社区的含义;2. 农村社区发展的含义;3. 农村社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参考文献:[1]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三、调查村民选举中的问题。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调查报告,可自拟题目:如某某村村民选举调查。
主要描述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
参考文献:[1]刘友田.村民自治: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徐付群.村民自治现状与案例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3]詹启智.村委会选举与乡村政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四、试论“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
写作提示:1. 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2. 农业问题的表现;3. 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条件。
参考文献:[1]朱启臻.农业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五、论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写作提示:1. 介绍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2. 从农村特点、农户特点和社会保障的功能等方面论述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
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社会学论文
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社会学论文一、从垄断到协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的变迁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公共服务仅依靠基层政府来供给,这体现了政府单一供给在特定条件下的现实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应运而生,将逐渐取代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并在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以及提升效率等方面显示出很强的优势。
就多元供给模式而言,各主体间的关系成为优势能否发挥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单中心供给公共服务自身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政府单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即政府是唯一的供给主体,负责农村范围内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
在这种模式下,基层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是一种垄断关系,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主要表现为对生产的垄断、对销售的垄断以及一定水准上对价格的垄断,这是由相关行业和事务的特性导致的。
例如,环境卫生、体育设施等行业的非盈利性将私人企业拒之门外,致使这些服务只能由政府提供。
从长远利益出发,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不仅不能适应公众需求的变化,而且导致供给效率低下。
首先,村民的需求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村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函数,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村民精神世界的持续丰富,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内容、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农村,供给主体不重视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相关的服务设施不健全,难以满足村民对其量的需求。
同时,农村的全面发展也催生出了很多新的公共服务内容,例如村组安全、生产互助等。
在需求结构方面,村民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发展型需求,当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之后,大家更希望能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更多援助。
其次,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垄断供给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发起挑战。
造成供给低效率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公平优先是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计划内统一分配的主要原则,其二,政府的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其三,政府内部存有一定水准的权力腐败行为,第四,政府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的支撑。
农村社会实践论文-农村社会实践论文3000
农村社会实践论文:农村社会实践论文3000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社会实践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农村社会实践论文篇1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探析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实务和方法均发展不足。
开展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和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着重从理论、方法与实务等方面探讨进一步推进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对于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体系,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策略近年来,随着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引入和中国城市社会工作的拓展,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探索和学理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与城市社会工作相比,农村社会工作的覆盖领域和专业程度均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广大服务对象的社会需求。
本文试图在梳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及农村社会工作研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探析当代中国农村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为农村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策略思考。
一、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实践(一)农村社会工作的缘起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开创的乡村建设运动,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探索。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兴起,主要缘于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农村社会建设的政治要求与政策支持,以及城市社会工作的经验启示等。
首先,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化解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实需求和重要途径。
从西方社会工作的历史来看,社会工作直接源于对贫困问题的积极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飞跃式提高和实质性改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变革、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和“八七”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已使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大为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__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存量为4320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79万,低收入人口2841万。
农村社会学论文
农村社会学论文湖南农业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院: 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一班姓名: 谢红枚学号:200842350118 课程论文题目:对近年来中小型农户调整产业结构现象的研究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月日对近年来中小型农户调整产业结构现象的研究学生:谢红枚(商学院市场营销一班,学号200842350118)摘要:近年来,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中小型农户调整自己原有的产业结构的现象日益突出。
这一举措反映出农户的现代化意识和科技运用手段都有所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变不合理或不成功所带来的风险。
研究中小型农户调整产业结构这一现象的特征、分析其产生原因及解决这个过程中农户可能面临的问题对农户、对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户调整产业结构风险原因分析三农问题在我国长久以来是个悬而未决的、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而近年来,在中小型农户中,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的劳动力外流和政府技术下乡力度的日益加大,农户在接受了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后,自身的生产意识和致富意识有所提高,调整自己原有的产业结构改变农作物种植方向现象一份普遍,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解决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调整产业结构现象概述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包含三个层次:1)生产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2)产品结构,主要表现为同一生产部门中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如种植业中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作物之间的比例;3)品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某一产品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比例,如小麦当中的硬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比例,大豆当中转基因品种与非转基因品种的比例等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论文社会功能论文农村社会论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论文社会功能论文农村社会论文一切信息都是共享的;二是村落的规模以一般人相互熟知的极限为其极限;三是村落成员的流动性不大;四是村落中的人有相互竞争的倾向;五是村落中的成员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趋同的压力。
农村社会生活基本是宗族社会生活,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是主要的社会生活范围。
梁漱溟的研究认为:“中国社会秩序之维持,社会生活之进行,宁靠社会自身而不靠国家;地方自治和职业自治是相当有的。
”直到1949年建国,这种宗族社会基本瓦解。
李银河总结出三个原因:一是解放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族权曾经被当作旧社会压迫人民的势力予以打击;二是担任宗族首领的人大多是地主、富农和乡绅,在土改运动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三是解放以后实行高强度的中央集权体制。
宗族社会的消失,继而农村社会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活中,私生活领域开始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出现大量的合作社,并为后来合作社的重新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虽然这时的合作社在现在历史评价中地位不高,但作为共同的记忆,也是农民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实行,农村社会得到了发展,农村的世俗生活逐步恢复,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宗族的复兴。
但二元结构下,农村的发展也慢慢陷入了停滞。
2003年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其后又取消了农业税,这些政策在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得基层组织减少了收入,形成了财政缺口。
为了解决这个财政缺口问题,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各地合并村、乡等基层组织,使基层组织退出了农村社会,形成了真空。
而农民对农村的公共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地增长,这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大众基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职能(一)科技推广职能。
合作社对农民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生产技术教育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也成为农业标准化的示范。
在对浙江农民专业社的调查中发现,合作社推动当地农业科技应用。
在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试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等项目中,逐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示范载体。
农村社会学发展的困境及《农村社会学》课程改革-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农村社会学发展的困境及《农村社会学》课程改革-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城乡统筹是国家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由城乡分治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乡村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经济产出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应有所突破。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进行农村社会学课程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思考农村土地制度、人口流动和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的自组织等问题,对农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创新。
一、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社会的新景象。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近年来城镇人口比重竟超过农村人口比重,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在城乡统筹的过程量农村人口离开那片生养他的土地,使得乡土社会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农户以自家为生产单位,加剧了人们对己和私的关注,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使得乡村沦为空心村,原子化的特点愈加明显;从社会交往来看,学者们和曾经费老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本色进行比较,认为当今的农村进入到后乡土中国或新乡土中国的阶段,由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从社会治理方面来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治理制度并没有起到预期作用,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在政府加大对农村资源投入过程中逐渐成为政府的腿,行政化色彩严重,村民因其在自治过程中作用甚微而逐渐失去对制度的信任和参与热情,治理主体表现为政府一方独大,其他多方主体疲软,治理绩效甚微。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方利益矛盾冲突凸显出来,农村社会问题也日益涌现,集中表现为自然与人之间的矛盾、官民冲突、贫富差距等方面。
微观视域下,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关键,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农村人地关系、农村社会关系引人关注;中观视域下,主要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历来较低,传统的宗族组织在当今社会日益衰落,新兴组织中最有力量的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承担起发展农村经济、整合村民、增进公共生活的责任,另外农村社会建设也是中观视域中的重要部分,政府正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和试验工程;宏观视域下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等整体性、共性的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农村社会学(乡村民俗的教化功能)
农村社会环境之乡俗的教化功能摘要:农村社区也可称为乡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各种乡里习俗中优秀的因素逐渐向城市渗透,形成了现在普遍适用的城市公约等,而在乡里社会,这种乡里习俗则是以无形的方式发挥着它的约束和教化功能。
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比城市社会逐渐形式化的传统节日内容,农村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要彻底的多,表现在:种类更丰富,内容更具体,形式更具特色。
由此,农村社会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决定了它继续并将长期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农村社会,乡俗,风俗,教化前言农村社会具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农村社会环境则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
本文所讲的乡俗首先包括的是农村这种乡里社会本身所具有的乡里习俗,这是农村社会长久积累的根深蒂固的习俗,它是无形的,已经内化为农村居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起着一种对社区居民行为和思想的约束和教化功能;其次,本文的乡俗还包括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在节日中人们所遵循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也表现在文化上,各种洋节随之而来,并且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传统节日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尤其是体现在城市中。
相比之下,农村社会对传统节日则更加的重视,气氛更加浓厚,表现在:种类更丰富,内容更具体,形式更具特色。
本文所提及的传统节日是在现在社会中仍然普遍流行的几个。
一、习俗与风俗农村社区里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信念和体现在习俗、习惯、信仰中的文化传统,这些特定的观念和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家庭和家族的教育传教在农村社会环境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寒假农村社会实践论文
寒假农村社会实践论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寒假农村社会实践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寒假农村社会实践论文篇12016年寒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绝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探索的结果。
短短三十年走过的历程让中国感到振奋,让世界感到震惊。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在不断扩大,相比较而言,虽然农民手中有了余粮,有了可支配的零花钱,可广大农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仍然处于弱势,他们在知识构成、经济地位、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子女接受教育、医疗保健、市场竞争等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长期以来,他们的状况得不到明显的改善,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如何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困境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为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研究能力,学校开展了“六看六想六教育”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针对自己本身的特点,我利于业余实践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了一番调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这一群体的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状况如何。
如果我们纵向比,确实感到农村的变化可喜,过去的农民完全依附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劳作,却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现在的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而且还有不少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大多数农民仍然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生存的保障十分脆弱,发展的希望非常渺茫,大部分农民在社会活动中无优势可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农民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
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成功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农民能够吃饱穿暖了,这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成功。
农村社会实践论文
农村社会实践论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很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笔者认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提高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性人才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实践具有促进高校教改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为高校提供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并不断变化,高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常常可能与时代不同步,学校需要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反馈的信息丰富,其中不乏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及其变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能验证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模式、规格以及学校规划、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实际。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独自面对具体问题,学生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就是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过程,检验的正向结果将激励学校坚持现有的办学思想、理念目标模式,否则,将促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有效完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课程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学课时比较少,渠道单一,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养不够,因此,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
大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以农村社会学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保证粮食安全3200字
以农村社会学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保证粮食安全3200字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在农村社会学视角下,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粮食流通和消费等方面,还涉及到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保证粮食安全。
一、农村社会学视角下的粮食安全农村社会学视角下的粮食安全,主要关注农村地区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中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在农村社会学视角下,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能力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收益相对较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不高,这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2. 粮食流通体系不完善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粮食仓储设施不足,粮食运输效率低下,粮食市场信息不对称等。
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粮食损耗和浪费,甚至会导致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3. 消费观念和习惯不合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然而,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比如过度追求口感、忽略营养价值等。
这些观念和习惯可能会导致粮食的过度消费和浪费,加剧粮食安全问题。
4. 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有限,这可能导致农民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放弃种粮。
同时,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会导致地区间的粮食供需失衡。
二、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建议: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种粮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关于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1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纵观目前农村社会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大部分学校该课程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时代步伐。
农村社会学的教材相对比较缺乏,而已经公开出版的教材里面虽然不乏经典教材,但大多内容偏重知识介绍和理论概述,包含中国农村具体实例或案例的少,即便有些案例也因时间较早,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涵盖现在农村社会最新进展和热点的案例更少。
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农村社会学课堂仍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老师上课大多以讲授为主,学生上课则是被动地听和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沉闷枯燥,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三是实践教学缺乏或比重偏低。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大多学校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只偏重理论,只局限于教室和课堂。
实践教学缺乏,即便有实践教学,但大多以单纯的案例讨论与分析为主,很少走出课堂、走进农村,限制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农村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四是学生对涉农课程兴趣普遍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上的轻农意识一直存在,导致大多数涉农专业的学生对农业、农村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农业发展缺乏信心,因此对自己的专业有偏见,热爱程度不够,学农爱农意识不强,对涉农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这为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2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2.1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农村社会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笔者根据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对于课程建设的要求,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尤其注重理论与实际联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充分体现我国近几年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农村发展实践,为此把《农村社会学》的所有课程内容分成了四个课程模块: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研究方法。
课程的主线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即整体认识、局部分解、综合应用,围绕农村社会的组成、结构、功能、调控与应用进行介绍。
农村社会学论文范文(2)
农村社会学论文范文(2)推荐文章法律社会学论文热度: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热度:发展社会学论文题目热度: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热度: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热度:农村社会学论文篇3农村留守女童权益保障的法社会学思考摘要相关立法的不完善、执法不力以及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是农村留守女童权益保障不足的主要原因,应从建立监护监督制度、完善相关的教育立法、加强法制宣传等方面着手解决,切实保障留守女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留守女童监护监督法律意识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中指出: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其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
在我们关注许多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保护和教育、处于放任状态的同时,也无比痛心的发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女童受教育程度低、容易成为性侵犯对象等现象非常突出。
如何保障农村留守女童的权益,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而且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女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一)人身安全保障不足第一,留守女童容易遭受性侵害。
近几年来,留守女童遭受性侵犯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屡有发生。
2009年3月8日,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某村村民曹某趁无人之机,将本村一名年仅11岁、患有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无性防卫能力的留守女童强奸。
2011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某乡镇的一位年仅6岁的留守女童,被60多岁的邻居老头以小恩小惠的方式多次诱奸,长达半年之久。
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对2006年以来所办理的62起强奸、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21起,占34%。
社会学三农问题论文
摘要摘要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工业园区、小城镇开发,怀远县县城周边一些农民失去大量土地。
失地现象出现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时代。
我国实行的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征地制度的设计者主要考虑的是政府取得建设用的的廉价性和便捷性,到现今我国的征地制度仍然存在缺乏农民参与,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的生活没有保障等许诸多问题。
由于土地对农民的意义重大,有“最后的保障”的社会功能,所以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就成问题,在征地过程中引发的冲突事件时常发生,关键在于对农民的土地进行征用的过程中没有较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所以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十分重要。
同时,当失地农民被安置后,他们今后的生存问题更加急迫,被征收土地的农民在县政府的安置下绝大部分竟如安置小区,在失地的情况下,他们已经不可能从事以前的农业生产,这些新的“市民”如何在新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是今后的主要问题。
如何把这些特殊群体组成的新的城镇居民社区建设好,都是本文立意的核心,论述的重点。
如何让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成果,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各种权益,如何实现失地农民的再社会化,笔者认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公平公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建立良好的社区模式等都是解决失地农民再社会化重要途径。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了失地农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失地农民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进行界定,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界定了范围。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化;再社会化;社区失地农民再社会化研究AbstractIn recent years, because the highway, West to east gas pipeline and other key projects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 Huaiyuan County surrounding some farmers losing large amounts of land. Landless peasants i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advanced quickly in the era of. What our country executes is system of ownership of rural land collective, in the times of planned economy,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designers the main consideration is the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of cheap and convenient, to the current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in China is still lack of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low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life of lost territory farmer does not have safeguard and many, many problems. Because the land to the farmer is significant," the last safeguard " social function, so the farmers losing land and lif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conflict events often occur, is the key to the farmer's land acqui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no better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so that build and perfects lost territory the social security problem of the farmer is very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 peasants are placed after, their future survival problem is more urgent, the land expropriated farmers in the county government's resettlement of most unexpectedly such as placement cell, in loses the case, they are not likely to engage in previou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se new" public" in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surv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problems is the future. How to put these special groups consisting of new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y later how is now socialization. This approach is the core, focuses on. How to let the landless peasants to shar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ity, how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landless peasants. How to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landless peasants in the community, to establish a good mod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land-lost peasants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elaborated problem of lost territory farmer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to lost territory farmer and a series of important concepts, this paper defining the scope of further research。
农村社会工作课程论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班级: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班姓名和学号:周吉20134503016摘要: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城市发展得尚不成熟,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更是处于发展的迷茫期。
探索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其发展路径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专业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
胡锦涛同志说: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2004年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把“三农”问题列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解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核心指标。
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复杂和广泛的问题单靠政府当方面的力量是不能够解决的,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引入到农村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的解决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二)重要概念界定1、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二五”和“三五”计划中就提出了,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都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我们可以从文件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中,掌握和领会其丰富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就是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好经济,打好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既包括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它与“生产发展”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都是属于物质文明建设范畴;“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农村中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关键环节,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村容整洁”,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村庄面貌的问题,还包含了农村公共生活设施,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
农村社会结构讨论论文
农村社会结构讨论论文1农村的社会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调节农村经济结构的主体,而县乡政府仅仅宏观调控的体制之一,村干部也仅仅一个管理的角色,也不是调节农村经济结构的主体。
在这3者的关系中,决定权在农户的手里,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决定自己如何进行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向,而这种权利在农户的手里越大,那么3者之间的关系状态就越好,农户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样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反,如果农户手中的资源投资决定权小了,则3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状态。
目前,农村中大多数是小农经营的方式,较为分散,即使农户获得了资源的自主决定投资权,也不可能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毕竟这种经营方式不集中。
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其有效途径就是“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的3种方式。
农户要与市场接轨,必须加入到上边的生产关系中去。
要实现这种目的,农户必须要和相对应的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或者示范基地签订受法律保护的且双方皆认可的契约,这样才能得到能够持续下去的物质利益基础。
不过这其中面临的就是农户和企业双方之间在收益分配上的问题,分配机制必须得到双方的认可,认可水准越高,那么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整合度就越高,这样产生的经济收益就越好,于是农村社会结构就处于较好的状态。
而第三种农村社会关系,即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农户实现从靠天收成转变为人工干预的重要因素。
农业生产在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大多数都是靠天吃饭,一旦遇上天灾就无能为力。
要想让农村经济走上产业化之路,技术就是关键。
目前大多数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常规技术的并不多,高新技术更别提了。
因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有一些问题,导致了很多农业技术资源闲置,于是出现了农户方面急需相对应的技术资源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技术资源方面却是农业技术人员因得不到自己才能的实际应用而另寻其他的工作,有的甚至转行,因此导致了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无法得到技术的支持。
浅谈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论文
浅谈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目前,我国较为重视农村发展,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有助于我国更好的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篇1:《如何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管理》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与现在情况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相对落后,广大的农民一直处在社会保障网之外,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生老病死大多数都是由个人和家庭负责,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国家深化对农村的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城乡的协调发展。
1.1农村的社会养老措施不理想从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来看,占人口总数8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费用所占比例只是十分之一,而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却有十分之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的扩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够重视,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
民政部自1986年起就开始对农村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解决。
在各个地区的试点活动逐步开展,虽然表面上看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开展的不错,但是实际上在具体实施的方面开展的并不理想,参加保险的人数并不够多,推行的也不够全面,经过了好多年的开展和运行,仍然只有12%的农民参加到了农村养老保险的活动中,仍有88%的农民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
1.2农村医疗保险系统不完善覆盖率低虽然很多地区努力恢复合作医疗,但是由于缺少国家给予的经济支持和有效的制度规范,所以恢复的情况并不理想。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十分低,即使是在新建的农村合作医疗的高峰期,合作医疗人口的数量也十分低、覆盖率也不够广泛。
另外,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调查显示,有86%的农民还是没有任何的社会医疗保障,仍然在看病的时候是自费。
从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农民仍然是处在社会保障网之外的。
乡土本色社会学论文
乡土本色社会学论文乡土本色社会学论文1.“乡土本色”产业的概述依据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对“乡土社会"的阐述,结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得出:当代“乡土社会''是一个保留有传统安土重迁观念的熟人社会,这样的社会有着地域性强烈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经验,并构成了当地的“乡土本色",“乡土社会”注重对“乡土本色”的传承。
同时这个社会的新一代正在兴起,使得整个“乡土社会”已然有了自我有机更新的需求与可能。
而发展“乡土本色”产业正是一种有机结合以上特征,实现村镇产业现代化的规划途径。
其更注重“乡土本色”这一本质,而非侧重于外在表现形式,因而区别于“乡土化”。
2.“乡土本色”产业发展规划途径2. 1 “农业三产化”新途径探索2. 1. 1 “农业三产化”新途径的产生背景在过往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但小城镇“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规划模式,往往使原有村民远离了耕地,提高了村民耕地成本,村民逐渐没有务农的意愿,纷纷投身非农产业,耕地得不到的充分的耕耘,导致占补平衡虽然实现了量的平衡,却在质的平衡上出现了问题,在事实上导致了耕地的减少,也使得“乡土社会”失去了原有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貌。
农业的三产化途径正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留住田园风貌,保证耕地质量为出发点的一种探索。
农业三产化的提法早在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有所涉及,当时即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除了生产功能之外,还具有社会功能、历史传承功能、文化功能等。
温铁军曾指出,只有把二产化、车间化的农业改造成具有三产化开发条件的农业,才是包含了一、二、三产多个产业门类的现代化农业,才有条件改变过去在生产相对过剩条件下过多强调二产化的农业,也才能改变二产化农业的双重外部性,即面源污染和食品的不安全问题7。
2. 1.2 “农业三产化”新途径——地产绑定农业以湖北省大冶市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约为15平方公里,而在湿地公园周边存在着大量的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都零散分布于湿地周边,若采用典型的“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将面临土地整理的巨大困难,并且将造成村落形态的破坏。
《农民社会与文化》中的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研究-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
《农民社会与文化》中的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研究-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驰名世界的知名人类学家、美国着名学者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1897-1958)基于功能学派与芝加哥经验社会学为基础的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研究已是一项在学界得到公认的经典研究。
他不仅将农村社会纳入社会人类学的研究领地,而且撰写了《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以下简称为《农民社会与文化》,此书也是代表作)、《尤卡坦的民间文化》、《小社区》等多部着作,《农民社会与文化》直至今日也依然是农村社会研究中的典范性作品。
本文试图从学术史的传承角度和对《农民社会与文化》这一主要着作的文本解读出发来勾勒雷德菲尔德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研究的理论轮廓,望能助益于当下三农学界的理论建构。
二、方法论基础:功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的融合雷德菲尔德的农村社会研究将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有效融合后的主题升华是为雷德菲尔德农村社会研究的方法论背景,也是他此项研究的最大特色,这一点从前述几部着作的书名中也可窥见一斑。
那么,雷德菲尔德为何会倾心于功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他是如何继承并在哪些方面有所超越后用之于自己的农村社会研究呢?雷德菲尔德求学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该系乃美国第一个(在很长时间内也是的)社会学系,由斯莫尔(Albion Woodbury Small)于1893年创建,并在此后经帕克、伯吉斯(E. W.Burgess)等人的共同努力而形成蜚声学界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帕克和伯吉斯合创人类生态学这门以人和社会机构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和规律[1](P2)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分支。
芝加哥学派将人所生活的这个环境定名为社区(Community),生活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也就是群体内部形成所谓共生关系(Sym-biosis),而社区则是观察社会整体发展和演变趋势的缩微单元或曰模型.在社会学发展史上,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一改此前韦伯(Max Weber)、齐美尔(GeorgSimmel)、涂尔干(Emile Durkheim)等人过于纯粹的理论社会学取向,透过社区研究和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转向以正在发展和兴起中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直接面对工业化后美国城市中的各类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学论文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年级: 2014级姓名:景永强2016 年 12月 1日农村文化娱乐现状浅析——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讨卜齐村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巨大解放,广大农民的腰包也鼓了,多数农民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消费条件,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依旧匮乏、单调和落后,所以农民群众对于农闲时间的娱乐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农村在我们国土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坚实的后盾,同时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所以如何能够满足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他的意义不仅是减少农村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是在为农村的城市化做准备。
文化娱乐是繁忙劳作之后的放松和享受,是为了更好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手段,丰富和正确引导农民的娱乐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居民文化娱乐存在的现状相比城市居民缤纷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发展相当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文化娱乐主体意识薄弱我在与呼和浩特的讨卜齐村民交谈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认为有意义的文化娱乐生活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不是自己的事儿。
由于老年人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闲暇只是少数人的事情,是村中条件好。
没压力的人的事情。
因此,讨卜齐村出现了一批每天为生活奔波,根本没有时间与意识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群体。
在访谈中,讨卜齐村每年大批“外出务工”的老年人群体的存在便是这一问题凸显的最好说明。
而留守在家的女性老年人也很少参与到村里队伍中去,只是在旁边观看。
总之讨卜齐村村民缺乏文化娱乐的主题意识,尚且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闲暇时间的方式。
(二)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低下在农村,为孩子、家庭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在孩子成家之后本应该尽享天伦之乐,但为了下下一代不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讨卜齐村的男性老年人仍然在辛苦的劳作,于是他们的闲暇时间被大量的剥夺。
而女性老年人虽然不用在外遭受风吹雨雪的敲打,但是“看孩子”仍剥夺了属于他们的闲暇时间。
并且“做饭-领孩子玩-做饭-领孩子玩-睡觉“成为了他们一天天的生活写照。
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她们经常说”“领着孩子,一天天一会儿就过去了。
”这从中可以看出她们的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低的状况。
(三)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当下农村居民的娱乐方式较少,方式也较为固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群体的娱乐方式有所差异。
村中的老年人较少参与劳动,主要娱乐活动就是闲聊跳广场舞等,逢年过节的时候,娱乐活动也就是聚众打牌,走亲戚;由于呼和浩特城市化推进比较快,很多村民的土地由于城市建设而而被政府所大量收买,所以村里的大部分家庭都比较富裕,大多数村民不用工作也不用为生计发愁,由于文化活动很少,所以赌博在村中非常盛行;村中的青年人,在城市接受了现代生活的一些东西,观念也较前卫,除了传统的娱乐方式,也会热衷于上网、唱K、聚会游玩等。
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方式还是较为单一,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还是传统的看电视、闲聊、打牌。
(四)文化娱乐场所缺乏讨卜齐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导致了娱乐文化场所的极度匮乏,相比于市区所具备的图书馆、体育馆、公园、游乐园、电影院等完善的娱乐场所设施,村子在娱乐场所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村子周围也仅仅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少量的文化娱乐场所,一些偏远的村子甚至什么都没有,而且很多的文化站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匮乏,已经成为满足该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瓶颈,是亟待解决的的问题。
二、农村娱乐生活现状的形成原因(一)文化娱乐活动缺乏正确引导由于缺乏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民在农闲时间无事可做,无处可去,一些人只能去牌桌上消磨时间,逢年过节的时候,聚众赌博更是常见。
农民的法制意识较差,加之农村是法律执行的薄弱地带,一些违法的赌博行为如地下六合彩等在讨卜齐村中渗透发展。
赌博不仅危害个人和家庭,而且赌博往往容易滋生黑社会势力,对于行政管理能力同样薄弱的农村地区,会对社会治安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地方政府不重视,投入不够出于对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乡镇政府往往热衷于搞经济建设,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见效快、效果显著的政绩工程、门面工程,忽视农村娱乐场所建设,对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资助不够,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娱乐文化活动愈来愈少。
(三)农村居民秉持“各过各的日子”的理念笔者在讨卜齐村调查的过程中,农村居民也经常提到“各过各的日子”这一说法。
讨卜齐村居民经常强调,现在的人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一心一意想的都是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其他的事情根本管不了,也不想管。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该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再加上该村现在一年只种玉米一季农作物的典型北方农村的特征,这使该村村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合作大大减少。
农业生产方面合作的减少直接导致该村村民生活中间干脆没有了交集。
听该村老年人说,以前农业技术不发达时,夏天收麦时节能持续半个月,收秋时节甚至能持续一个月,农忙季节在地头上经常看见一群农村老年人在讨论自己家的收成以及一些家长里短,不管是不是一个门洞的人都能聊的来,场景热闹非凡。
然而,现在农忙时间一方面大大缩短,另一方面农村人大量的闲暇时间却都是关起门来,各过各的日子,与村庄的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完全隔离。
讨卜齐村居民对这一理念的坚持或许会减少邻居之间的纠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村内人际关系的疏。
“日子好了,纠纷少了,但是热闹没了。
”这是该村老年人对该村社会风气的普遍反应。
实际上,因为农村居民之间交往的频率、深度和广度都在减弱,交往稀少了,接触少了,纠纷也就慢慢稀少了。
而由“各过各的日子”的理念造成该村人际关系疏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居民之间的联系,导致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体意识不强,对村里的集体文化娱乐活动总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念头,这一群体在集体文化娱乐活动面前最多扮演着“看热闹”的角色。
现在该村就算属于同一门洞的居民联系也很少,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不得不往来。
(四)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低。
讨卜齐村居民较低的文化程度弱化了该村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意识以及限制了这一群体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种类。
笔者研究的该村老年人都是出生于 50 年代—70 年代初的人,这一群体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贫困与社会落后。
每天为生计发愁的他们根本没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造成了该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结果。
拥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这一群体长期都被束缚在土地上,靠双手吃饭的生活方式限制了这一群体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文化热烈的需求。
“青年时期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使得这一批淳朴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意识非常薄弱,主动要求需要文化生活改善他们晚年生活的行为在农村几乎很少见。
而这一现象在该村 60 岁—7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中间尤其明显。
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老年人,他们的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更不会知道自己与城市居民在文化娱乐活动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
没有接触过外面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的他们,在村里只能进行单一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
根据上述分析的原因,造成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现状的原因归结于一点: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主题意识薄弱。
因而通过加强农村居民学习来增强农村居民文化娱乐主体意识与认同感则成为一件必要的事情。
三.解决农村居民文化娱乐困境的几点建议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所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得不到很大重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这些问题显得愈加突出,对于新农村全面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断加大,当下形式下,全力解决这些问题尤为迫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注意利用农村独特的社会关系开展组织活动中国传统的和谐邻里关系在农村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村民之间相处融洽,红白喜事一起张罗,遇到困难也会相互帮助。
因此,在农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很好的利用好这一点,选派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强的村民当担组织员或宣传员,遇到大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很好地组织村民参加,平时也可以让那些住在挨得近的村民自行开阵一些“自娱自乐”的小活动。
同时可以利用农村特有的宗族势力来监督引导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比如让宗族势力来监督引导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比如让宗族里比较有威望的长辈来规劝参与赌博的家族成员。
(二)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娱乐建设农村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可以呼吁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捐献,建立相关的社会慈善基金,比如依托希望工程,可以利用社会慈善基金在希望小学建设农村大型公共体育娱乐场所等。
可以鼓励一些娱乐服务企业比如 KTV、电影院等入驻乡镇,使得农民可以就近享受这些娱乐服务。
另外,可以鼓励一些文艺团体、明星下乡参加义演活动,倡导大型的电影制作公司免费给农村播放露天电影等。
(三)注意与农村实际结合,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乡镇政府可以结合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开展一些如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等农村文化创新活动。
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经济作物,每到丰收的季节,可以开展组织一些如劳动技能比拼、品尝会、展销会灯特色活动,创立文化节品牌。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建设如城市一般完善的娱乐文化场所设施是不太现实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抓紧把一部分农村居民转变成城市居民,制定优惠政策方便农民工落户城市,把一批符合条件的县镇改造建设成小城市,将文化资源集中,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市的文化娱乐资源。
参考文献:[1]张冬梅,浅谈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与发展,2015年。
[2]王革,刘伟,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2014年。
[3]覃彪喜,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思考和建议,2015年。
[4]刘继昌,农村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