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概述
【新】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农村社会学1.农村:是指一个动态的历史性范畴,它与作为其参照面出现的城市紧密相联,农村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明形态。
2.农村社会学:是指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3.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指提倡用自然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社会。
4.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即人文主义研究方法,是指强调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反对把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绝对化。
5.实地研究:也叫田野调查研究,是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是一种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法。
6.调查研究: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7.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8.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是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部门。
9.农民:是指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定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虽然并非完全需要),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10.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1.早期社会化:是指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12.继续社会化:也称为发展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
《农村社会学》是刘豪兴教授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12章,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意义和基本概念。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第五章至第八章则从农村文化、教育和宗教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则从农村社会问题、治理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村社会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作者通过对大量实证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农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同时,本书的语言简明易懂,逻辑清晰,适合广大学生和研究者阅读和学习。
农村社会学
2、择偶标准
主要是指人们在择偶时会着重考虑的因素和条件,实 际上考察的是哪些人会选择哪些人的问题。关于择偶标准的 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交换理论。它认为社会 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成员的许多行为,都是期待交 往对方某种回报或者是回报对方的,并且在实施交换的过程 中使参加交换的每一方都感到平等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择偶 中的“郎才女貌”,或者是用较高的经济地位去交换某种显 益的社会地位等等。第二种是需要互补理论。它强调在择偶 时人们的主要考虑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如支配欲强的男 性往往选择依赖性强的女性为偶。第三种是价值理论,它认 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 内化于个性之中,这种价值观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而同一 种社会阶层内部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比较容易形成 相同的价值观,如常见的“门当户对”之说。
21/29
维护主干家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力量表现为:①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农户自主经营土地的条件下,家 庭成员分工合作可增强经济效益,从而使主干家庭更具有存在 的基础;②广大农村地区不可能很快地全面推广退休保险制度, 大多数农民仍将依赖其子女养老; ③中国传统的父母与子女之 间的养育责任是双向的,这种“反哺模式”在农村有深厚的社 会基础,并且与我国的法律制度是一致的,如我国的婚姻法和 宪法都明确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随着中国人口 的老化,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主干家庭有可能与农村人口老龄 化同步发展: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育龄妇女 的总和生育率正不断下降,这将导致子女数的日益减少从而使 新建的核心家庭数也越来越少,相反主干家庭的比例有可能呈 上升趋势。 未来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就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相反 因素的此消彼长和相互平衡。
三、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农村社会结构有其独特性,包括农民、地主、务农工人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组成及其地位、角色、权力等方面的研究。
2. 农民群体特征:农民群体是农村社会的主体,研究农民群体特征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群体特征包括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农民群体的组织形式、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3. 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这种变迁的规律和影响。
农村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迁对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4.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学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农村贫困、农民收入低、教育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薄弱等。
研究农村社会问题有助于制定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和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绪论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从方法体系看,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 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 术三个层次。
(三)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社会学调查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研究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是研究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是研究总结阶段。
二、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
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 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 察来收集资料。
(二)问卷调查和农村研究
自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的 社会学家们对问卷调查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日益娴 熟,同时问卷调查的各种技术手段日益先进,问 卷调查因此越来越多的为研究者所用,农村社会 学家也不例外。
(三)问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相比较实地调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 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
(三)社区类型比较法
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费孝通在小城镇研究中提出了苏南模 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也是社区类型比较法的延续, 对于认识乡村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社区类型比较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 一环。
(四)社区追踪调查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什么
(一) 农村社会学的概念
纵观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史,我们认为,农 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农村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 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研究
三、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1988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出版了多种《农村 社会学》或《乡村社会学》教材,大多在 绪论中列出一节讨论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 义,一致的认识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需要农村社会学。本书很赞同 这个基本观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word名词解释1.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与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网络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是指由农村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农村社会就是由相互交织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一个大系统。
3.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程序而进展活动的人群共同体;是农村社会从无序到有序开展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是一定社会成员所采取的某种社会生活方式。
4.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
5.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以与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与其价值观念进展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展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预防和限制越轨或越轨行为的进展,惩罚和教育社会越轨行为的进展的过程。
6.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制度。
7.农村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脱离农业,逐步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也是由传统农村社会的存在形态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存在形态变迁的过程8.城乡融合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开展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开展,城乡社区之间的本质差异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态和过程。
简短回答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实证主义方******,非实证主义方******,马克思主义方******。
〕实证主义方******孔德1.相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开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开展过程一样,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农村社会学-第二讲
民国时期农村社会学调查研究机构:
北平社会调查所,这个机构前身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 会的社会调查部。接受美国纽约社会宗教研究院的资助, 由陶孟和和李景汉主持。1929年改名为北平社会调查所, 进行了大量调查。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由留美博士陈翰笙担任所长, 在国统区进行农村调查,在陈翰笙和王寅生主持下,在 1929-1930在江苏无锡、河北保定进行调查,薛暮桥等在 广西农村等调查。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为干事长,根 据他的愚、穷、弱、私是中国人民生活上的基本缺点的观 点,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以提高人民知识 力、生产力、团结力,进行新农村建设,并于1926年建立 定县实验区,1928年由社会学家李景汉接任继续调查。
费孝通和江村经济
费孝通是在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即对农村社会学的 实际调查研究有过突出贡献,又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上有过 重要贡献的学者。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1936年江村调查和 1948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费孝通一直主 张用发展乡村工业来改变乡村落后面貌。 《江村经济》,又名《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先生1936 年因病曾在在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修养,他利用人类学的实 地深入调查方法系统收集了该村不同住户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的各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他在英国伦敦经 济学院的博士论文,并在1938年在英国出版,1986年出版中 译本。该书对太湖边的一个约360户的小村子全面进行调查。 《江村经济》的贡献:
•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家庭制度、生育 制度、教育和文化宗教制度。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普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是分支学科,普通社会学提 供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农村社会学更加深入和具体, 丰富了普通社会学。 与农业经济学或农村经济学:两者都属于社会科学,有 着密切联系也存在一定差异。农村社会学既研究经济现 象,同时也研究非经济现象,强调农村社会整体和各个 要素或个体之间的关系。经济学也有微观和宏观的,但 主要侧重在经济现象,研究假设和方法存在差异。 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 和进化过程,特别是研究落后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为特色, 偏重于原始部族和农业民族文化现象。 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存 在交叉。
农村社会学1.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以整个农村社会 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是 在普通社会学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综合角 度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其相互关系,以期 为农村社会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可作 为科学指南的一般原理。
12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农村社会结构:如农村人口、农村群 体、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会阶 层、农村文化等。 2、农村社会行为:如农村生活方式,农 村生活规范、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流动、 城乡关系等。
15
2、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 学的关系 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性质不同,研究对 象不同,但同属于社会科学。 3、农村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如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统计学、政治学、 人口学等。
16
(四)、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 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 论指导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 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
17
2、实践意义 (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 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 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18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概述
1
一、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农村社会 学发源地是美国)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 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 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 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 村社会学。
2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 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 —前奏。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下令 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 村问题研究——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 一个里程碑。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第一节 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的联系
社会可以被称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 社会可以被称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 类生活的有机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 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 会关系总和。
一·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的定义
里
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学的功能
1.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的定义
(3)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 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普通社会学关于 社会整体的基本原理是从各个不同社区抽象出来的, 社会整体的基本原理是从各个不同社区抽象出来的 这些原理对农村社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农 这些原理对农村社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村社会学对农村社会具有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就越是 村社会学对农村社会具有规律的认识越深刻 有助于人们科学的把握社会整体的性质、规律,就越 有助于人们科学的把握社会整体的性质 是有助于人们丰富、发展普通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发展普通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2.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1)整体性 社会学在研究过程中 社会学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个有 机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 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即使是研究社会的具体对象 即使是研究社会的具体对象、具体问 题也时时处处注意从整体出发,联系整体研究部分,着眼于 题也时时处处注意从整体出发 整体综合而立足于局部分析。 。
三·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2.研究和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是由农村学的学科地位决定 研究和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是由农村学的学科地位决定 的。全面研究农村经济、政治 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对农村 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具有全面指导 作用。
农村社会学
名词解释农民:指在农村地缘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而组成的农民社会各类的群体和社会集团以及农村社会群体组织的农村居民。
社会关系:人们在共同的社会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思想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组成。
社会资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人们能够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
社会资本:行为主体所能动员的,并且有回报利息的社会接触资源,有助于实现目的性行为的工具和行为。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到社会部分成员或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破坏社会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体系利用社会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或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以及约束,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的行为。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惩罚或重新教育的手段。
自然差别: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
社会差别: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境况差别。
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社会地位发展为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指由于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有序和等级不同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可以表现为社会角色转变,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农村社会保障:指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情况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以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向农村社会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县者等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急剧的变化或者严谨的缓慢的变化,特别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结构的范畴。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笔记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笔记
1. 农村社会学的定义和领域: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2. 农村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农村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相对较新,发展起步较晚。
在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新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
3.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获取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
4. 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理论,如乡村社会结构理论、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理论、农民工问题理论等。
5.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内容与农村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6. 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状况、加强农村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指导。
7. 农村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农村社会学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村社会学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农村社会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全面的研究视野。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可作为社会学专业基础教材,可供社会学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亦可作为普通院校公共管理 类、经济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农村管理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 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同春芬,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近年主持的课题包括“百村调查— —后石村”、 “山东半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 “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研究”等。主要沦著有: 《影响农民职业流动的因素分析》、《关于“三农”现代化的社会学思考》、《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问题研 究》、《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渔村:后石村经济社会调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 待遇透析》、《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初探》、《论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社会管理改革》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节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节农村社会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节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第三章农村社会结构及结构转型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 第二节改革开放与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⑥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诸如环境、人口、教育、贫困、犯罪、卫生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 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农村社会学
1.农村:农村是指在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区域内,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居民聚集地。
2.农业: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取得适合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3.农民:农民是指那些在地缘基础上,通过农村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联系而使之成了农村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人们。
4.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指人类从事的一切生存活动或“生活活动”,既包括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资料基础上进行的消费活动、精神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又包括物质生产及交换活动。
5.生活方式:狭义的生活方式仅局限在消费领域及社会交往领域,即把它解释为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或者把它理解为日常生活的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等。
广义的生活方式则不仅指人们的生活活动,而还包括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仅指怎样生活,还包括怎样劳动,等等。
6.家庭网络:是指由几个(或多个)彼此之间具有较经常、较固定的经济或生活方面的联系的家庭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则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单位劳动力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
8.土地规模经营:是指在既定的条件下,生产的组织者为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如何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9.耕地:所谓耕地,是指含有经过长期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能够适合进行各种农作物栽培的土地。
10.城乡融合:指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况或过程。
11.农村社会现代化:是指农村居民利用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渐缩小城乡差距,逐渐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12.择偶标准:是指人们在择偶时会着重考虑的因素和条件,实际上是考察的是谁会和谁结婚,哪些人会选择哪些人的问题。
农村社会学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包括农村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三部分内容。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三个层次。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社会学调查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研究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是研究总结阶段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社区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社区追踪调查,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对同一对象的追踪研究可以是同一研究者,也可以是其他研究者,亦可以是二者交替进行。
问卷调查,即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一份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实施、统计分析)问卷调查优点:1、问卷调查可不局限于对单个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2、其次,当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的时候,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总体情况具有更强的推论性;3、再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从中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最后,问卷调查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来说也比实地调查短。
缺点:1、由于问卷调查采用事先编制的问卷来收集资料,因此问卷必须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这对前期的研究设计就有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2、问卷不是随意制定的,研究者应对研究主题有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完成一项好的问卷调查。
3、由于调查问卷是结构化的,在此过程中难以对已经设置的问题加以更改,所以依靠问卷收集到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并且不恰当的提问和不准确的答案设置也会产生错误的调查结果,使研究者原本希望得到的信息被扭曲。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a\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b\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c\丰富了社会学本土化知识。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关系、变
化和问题。
以下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
1. 农村社会结构: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家庭、亲属关系、村庄组织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层级关系、角色分工和权力结构。
2. 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农村社会的变化过程,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转型
过程。
3. 农村社会问题:关注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生计
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老龄化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社会
保障和公共服务。
4. 农村社会关系:研究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包括社会网络、社会
资本和社会信任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互助和共享机制。
5. 农村社会文化:研究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
以上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与问题。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
农村社会学1
许多国家如荷兰、瑞典、挪威等国的大学 设立农村社会学课程,开展调查研究。
——1957年,成立了欧洲农村工作协会, 不久又成立欧洲农村社会学学会,创办《农 村社会学》杂志。
8
——1964年,欧洲农村社会学会和美国农 村社会学会联合,成立了农村社会学国际 合作委员会(1976年改为国际农村社会协会 ——1964年夏,在法国召开世界农村社会 学大会,1968年在荷兰召开第二届农村社 会学大会。此后每四年一次 。
11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以整个农村社会 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是 在普通社会学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综合角 度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其相互关系,以期 为农村社会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可作 为科学指南的一般原理。
12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农村社会结构:如农村人口、农村群 体、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会阶 层、农村文化等。
2、农村社会行为:如农村生活方式,农 村生活规范、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流动、 城乡关系等。
13
3、农村社会过程:如农村的社会分化与 分层,农民的社会化,农村社会问题,农村 社会变迁、农村社会现代化等。
4、农村社会制度:如农村经济制度、农 村政治与行政管理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教育制度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概述
1
一、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农村社会 学发源地是美国)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 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 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 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 村社会学。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村社会学概述1、产生的社会背景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
怎样认识农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村社会学。
快速工业化带来美国农村社会的危机。
2、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途径(1)政府的反应:西奥多罗斯福和贝利农村调查、胡佛聘请专家开通农村调查、批准设立州立农业试验室和农学院;(2)学者的反应:a.1894年文森特斯摩尔《社会研究导论》中论述农村社会学;b.1894年亨德森“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课程c.1906-1912年吉丁斯指导博士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d.1915年葛文宾《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e.1916年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教科书f.索罗金齐默尔曼《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3、研究对象(1)多种观点分析: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群体、乡村社会心理、乡村社会问题;(2)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a.“差序格局”理论;b.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3)研究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4)与几门相邻学科关系a.与普遍社会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关系;b.与农业社会学关系:农业社会学包括在农村社会学,是它孕育的一门学科;c.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4、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举例说说明)(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结构与运行规律;为促进社会学学科成长提供帮助。
(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研究;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5、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研究方法性质结果中国经济派:生产力农村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化失败中国农村派:生产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化胜利6、乡村建设运动定县模式邹平模式参与者背景留学美国、日本(晏阳初等)中国传统文化(梁濑溟等)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民族再造乡村建设理论与政府的关系未得到支持大力支持对农村基本问题认识愚、穷、弱、私文化失调措施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精神陶炼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评价改良运动探索,有积极意义二、农民、农业和农村1、农民的定义作为一种职业:“农者,耕也,种也。
”以土地为生的谋生方式作为一个阶级:解放前是无土或少土的利益群体,至今是“耕者有其田”的主人作为一种户籍身份:城乡户籍制度之下的农村人发达国家农民的终结农民与农村居民2、农村的概念与分类即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由同质性农业劳动人口所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农村的分类按农村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分为平原农村、山区农村、沿海农村、滨湖农村、城郊农村;按经济结构,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业村、渔村、旅游村;按村落形态分为,散村、路村、街村、沿河(湖)村、团村;按人口聚居规模和村庄职能分为,中心村、基层村;按行政组织关系分为,行政村、自然村;按农村社区内在要素联系方式分为,村落社区、集镇社区(如城中村)3、人地关系概念(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关系;(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怎样利用土地流转防止土地抛荒(原因及对策)(1)原因:a.经济原因:一是农民生产的机会成本高;二是农业生产的绝对成本高;三是农产品价格太低;b.自然原因:耕地分布和耕地质量的区域非均衡性及农业生产的突变风险性导致耕地抛荒;c.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格局的长期存在,使城市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诸多的优惠条件,吸引了许多劳动力弃田抛荒,进城打工;d.政策原因:我国对农村和农民管理方面执行的是村民自治的政策,即国家财政不支付农业及农民的管理费用,农村社会发育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行政管理都靠农民自己负担,导致农民的负担加重,并且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低,但农村各种税费很重;(2)解决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抛荒的紧迫感;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怎样利用土地流转防止土地抛荒:土地流转是指承包农户将土地转给他人经营。
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一些地区的土地向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也满足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首先应始终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和土地集体所有即农民所有的原则,正确处理稳定农村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对于土地流转的形式,要坚持多样化,但应重点推广租凭制;再次,应该切实维护非农建设征地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对于非农征地,要区别对待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用地方式;最后,应加快土地流转的立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
5、人地关系缓和途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搞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确立农村的土地财产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三、农村经济的概念1、农村经济的含义农村经济是以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市场主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特征:主题是农民和农村组织;具有规律性;农村经济嵌入在农村社会结构之中;较强的历史性2、农村经济理论施坚雅的市场理论;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费孝通的“农工相辅”理论3、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4、诱制性社会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诱制性社会变迁指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或法律法规等正式途径引发的农村经济制度的变化和更新;5、人民公社产生的条件、特点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中同基层政权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及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
条件:土改后形成的农村私有制与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目标的背离;保证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原始积累;由国家全面控制各项资源的产权构成中国农村的宪法秩序;特点:(1)政社合一的组织制度、集体所有的财产制度、按工分分配报酬的分配制度;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1)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粮食产量增加、经济结构变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农民收入变化;(2)造成了公社原有制度安排的失效政社合一组织制度解体、集体财产制度的变化、分配制度的变革、农产品的流通体制的变革、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矛盾与问题(1)内在缺陷的权利的不完全性、土地流转的低效性、农民收益的非规模性;(2)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3)个体农民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之间的矛盾;(4)个体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矛盾;(5)个体农民生产经营投入与农业开发性投入的矛盾;7、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克服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收;吸收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民社会地位和身份变化;四、农村工业化1、农村工业化概念工业化是一个农业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非农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过程2、农村工业化的特点社区性;历史性;多样性3、中国农村工业化三种模式比较模式特征苏南模式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政府主导温州模式自下向上由农民自发推动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小商品起步的模式,市场主导珠江模式前店后厂、三来一补、引进外资新苏南模式从环境换发展到环境优化发展、从政府口袋第一到百姓口袋第一、从招商引资强政府到社会建设强政府、从只长骨头不长肉到既长骨头又长肉;五、农村城镇化1、特征:(1)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疏西密;(2)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为基础;(3)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2、城镇化的机制(1)内生性机制——客观力量a.宏观生产力机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b.微观市场机制;(2)外生性机制——主观选择a.阻碍作用:重工业优先—资本排斥劳动、市场分割—城市化停滞;b.促进作用:乡镇企业兴起、当前的综合机制;六、农村社会分层1、农村社会分层的特征:农民阶层分化导致就业多样化、。
农民阶层分化的程度较低、农民阶层分化的不稳定性;2、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1)解放前的农村的阶级与阶层a.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观点陈独秀:地主、自耕农、半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地主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b.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观点——伦理本位、只有职业分立,无阶级对立;(2)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分析1950年《关于农村划分阶级成分的决定》(3)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阶层政治身份是主要分层标准、人民公社:干部和社员——平均化;(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化a.产权身份的阶层制:家庭承包劳动者、乡村集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受雇民工;b.职业阶层系列:农业、非农业、兼业者;c.工作生活社区:城市农村劳动者、小城镇农村劳动者、乡村劳动者;3、农民工含义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七、农村社会流动1、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三个时期(1)解放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正向流动a.1950年—1955年,自由流动;b.50末,支援城镇建设,非正常流动;(2)60年代初到70末,反向流动a.1961—1963,压缩城市人口,动员城里人下乡;b.文革,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干部下放;(3)改革开放后a.1979—1991,放弃政治二元身份体系,以能力为本位;b.1992年以来,权力、声望、收入决定下的社会和分层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成长;2、农村社会流动原因(1)农业经济体制的变革;(2)农业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3)城市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先导作用;(4)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3、农村社会流动现状(1)群体特征a.青壮年是主体;b.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低于流入地;c.文化程度上男女差别明显;d.未婚人口比例明显;(2)农村社会流动的渠道a.个人选择;b.社会筛选:教育筛选、认识筛选、市场筛选、政策筛选;4、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1)农村社会流动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制度排斥三种分割机制:二元的社会结构—本地户籍劳动力与非本地劳动力;二元的经济结构—公有部门(体制内)与非公有部门(体制外);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专业性人才市场和飞技术性体力劳动力市场;(2)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再生产机制与作用路径制度排斥面对社会流动的限制被不断强化并在代际间复制的机制与过程;5、城市中的“城中村”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文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化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成为“都市里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