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重点精简

合集下载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

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

(共存、强迫种植制度)(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

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

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二)分家析产继承制。

(促使人口过密化)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
10/2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三、订婚(婚姻的缔结)
订婚是我国传统婚俗中必备的一环。订婚表示择偶决定后
宣告双方婚约开始成立,它提供了婚姻将要成立的一种迹象。 而且这种关系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订婚意味着择偶过程结 束。一经订婚,男女双方一般不能再行反悔。 农村的订婚仪式一般比城市的要复杂,也更讲究礼俗。订 婚仪式通常在选定的日期举行,在这一天,男女双方要宴请亲 朋,向人们通报这门亲事。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说,自家孩 子已选定亲事,众亲朋好友不必再为这孩子的姻事操心;另一 方面是把这种契约扩散到家庭以外的人,以便对这门亲事进行 监督。另外,订婚时男方家庭还要通过介绍人送给女方家庭一 定数量的彩礼,以便在物质利益方面维护和加固这道契约。
4/29 第三章 农村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方面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 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另一方面,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 妻”等婚姻规范,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保护妇女儿童 的合法权益。事实证明,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变 革,促使农民的婚姻行为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农村不仅废 除 了童养媳和重婚纳妾 制度,而且传统的婚 姻行为模式的神圣性 也被打破了,许多农 村青年开始按照自己 的意愿选择配偶并缔 结婚姻。
8/29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农村社会学》
3、择偶距离(通婚圈)
择偶距离的远近可以反映一个社区的开放程度。择偶距离 越远,其社区的的开放程度就越高。北大社会学系的一项调查 显示,目前农村男女的择偶距离一般较近,有近半数以上的婚 姻在5公里以内。而且不少局部调查发现,同村内部通婚呈逐渐 增多趋势。为什么农民倾向于就近择偶呢?首先,居住地邻近的 人们往往意味着文化背景相似,风俗习惯相同,这样有利于人 们的交往,而且男女双方及其父母都相互了解,结为亲家较放 心;其次,人们居住近,交往起来比较方便,结婚后双方家庭 的亲属网络扩大,便于在生产和生活中互相帮助;第三,农村 中的异性交往大多在农田或乡村企业,社交面较狭窄,所以未 婚男女往往只能在同一地域选择配偶,或由出嫁到附近地区的 亲属、邻居相互牵线介绍,乃至通婚圈难以扩大;第四,一些 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较高,使得这里的男青年 不愿外娶,女青年不愿远嫁,这也加剧了通婚圈的狭窄。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农村社会结构有其独特性,包括农民、地主、务农工人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组成及其地位、角色、权力等方面的研究。

2. 农民群体特征:农民群体是农村社会的主体,研究农民群体特征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群体特征包括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农民群体的组织形式、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3. 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这种变迁的规律和影响。

农村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迁对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4.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学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农村贫困、农民收入低、教育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薄弱等。

研究农村社会问题有助于制定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和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学考点

农村社会学考点

农村社会学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首先由法国古典社会学家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由涂尔干发展到顶峰。

二、社会学:从变化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整体与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农村社会整体与格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与其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地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标志是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

二、改良主义者的农村社会学实践—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实验”。

(1930-1936年)1、1923年与陶行知、朱其慧、蔡元培等成立“平教会”2、“平教会”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农村人口的“愚”、贫、弱、私。

3、采取的措施:a)以文艺教育治“愚”。

扫除农村青年文盲,开展乡村文艺活动;b)以生计教育治“贫”。

传授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农村合作社;c)以卫生教育救“弱”。

建立一整套医疗保障制度;d)以公民教育救“私”。

农村公民训练等。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政富教合一”、“生活教育”第三章农村社会是主体—农民一、农民的定义:1、作为职业的农民:传统“士农工商”的延续,农民也可称为农业生产者、农业劳动力或农业劳动者。

2、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从城乡地域分布来界定,农村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农村的所有人。

3、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采取户籍意义上的划分,具有农业户口的都是农民。

4、从国情上看,单独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认识农民都是不全面的,当前中国农XX要是一种社会身份。

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1、从人口数量看,农民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2、从文化素质看,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3、从职业结构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与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4、从生活状况看,农民生活水平由较大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趋势;5、从价值观念看,农民的价值观点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深深影响着农民的言行;6、从经济生产地位看,农业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农民的经济生产地位不容忽视;7、社会地位上看,农民的实际地位与其应获得的社会地位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点:重点掌握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关键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认识农村社会的有效工具,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农村社会现象,认识农村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由于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所以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同时也适用农村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自产生之日起所形成的主要方法论包括三种: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最早形成且占主要地位的一股思潮。

其主旨是提倡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

他把观察法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是实验法和比较法。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即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主旨是强调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反对把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绝对化。

马克思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唯物史观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研究要重视四个方法论原则,即系统分析、实事求是、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

再次,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求农村社会学研究应该多层次、多角度进行。

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即宏观层次、中观层次(社会单位层次)和微观层次。

层次不同,展现在研究者视野中的研究主题也会有所差异。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可分为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三个方面。

实地研究也叫田野调查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农村实地调查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研究地点,选择实地研究地点有三个相关因素需要注意:资料的丰富性、熟悉的程度、进入的可行性;二是获准进入;三是建立友好关系;四是收集和整理资料。

调查研究,即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农村社会学马工程教材重点

农村社会学马工程教材重点

农村社会学马工程教材重点
农村社会学马工程教材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介绍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农村社会结构与组织:重点介绍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社会关系,包括家庭、村落、社区等农村社会单位的组织形态、功能和演变。

3. 农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着重研究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包括农村人口流动、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4. 农村社会问题与治理:关注农村社会的问题和治理策略,包括农村贫困、农民权益、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和相关政策措施。

5. 农村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典型案例,包括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和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农村社会学马工程教材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为解决农村社会发展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名词解释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

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和深入。

”中国农村派“以农村调查的丰富资料,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力批判了”中国经济派“的错误观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实用性、本土性。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一)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1.按照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类:农村社会的个人,农村的社会群体,农村的社会组织,农村环境。

2.按照经济、社会、文化的标准,可以对农村社会结构要素作横向分类:农村产业,农村人口,乡村文化。

(二)农村社会变迁研究1.农村社会流动2.农村社会分化3.农村社会问题(三)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1.农村社会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控制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一、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二、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第二章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农民:就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的内涵:1.农民是一种职业2.农民生活在农村中国农民的特征:1.农民人口数量多,就业不充分.2农民的职业分化简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3.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4.传统观念浓厚5.农民问题突出农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1.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3.居民生活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4生活节奏比城市缓5.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一、农民的劳动方式二、农民的消费方式三、农民的交往方式四、农民的婚丧嫁娶方式五、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社会学起源于欧洲,韦伯的理论.农村社会学兴起于美国。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如互助组、土改后土地性质等)。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实践意义:(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代表作1938《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禄村农田》、《玉村农业和商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译本于1986年出版,书名为《江村经济》);1943《被土地所束缚的中国》;1948《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1)他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以及法制礼俗的否定。

(2)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振兴农村,诱发城市”。

(3)建立新的中国社会组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方团体组织之长处——“乡约”的补充和改造,乡约有四条①德业相劝②过失相规③礼俗相交④患难相恤。

(4)乡村自治。

(5)乡村建设——先农后工——合作组织——减轻农民负担。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1)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口占80%。

(2)旧中国农村存在的四大病—愚—穷—弱—私。

(3)开展四大教育—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农村建设。

(4)平民文字三种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一、农民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

“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1、农民的含义: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依托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可见,判断农民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农民是一种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类型。

)2、农民的特征:传统农民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1)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2.农村社会学的范畴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1.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2.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三、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1.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2.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四、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特点2.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与趋势五、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2.农村福利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六、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1.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2.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途径七、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1.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2.针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正文: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现象、发展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学的定义、范畴、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以及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失、资源短缺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分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逐步完善,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如新农合、低保等,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其生活负担。

农村社会学钟涨宝考研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钟涨宝考研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钟涨宝考研知识点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问题。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农村社会是指以农村地区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等方面。

首先,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农村社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与农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演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农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农村地区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

其次,农村社会学关注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组织关系和组织机构等方面。

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农村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家庭等。

农村社会的组织关系主要包括农民之间的互助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等。

农村社会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等。

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内部关系。

另外,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

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农民之间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乡亲关系等。

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具有互助、互敬、互助等特点,这些社会关系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交往。

最后,农村社会学关注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

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的经济变迁、社会结构变迁、文化变迁等方面。

农村社会的经济变迁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民的职业转变等方面。

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变迁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层次等方面。

农村社会的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10.社会角色扮演中的几种失调现象:角色不清、角色混同(自我混同、他人混同)、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11.少并消除失调现象:角色学习、角色整合、角色评价12.社会化的形式:有意的社会化、无意的社会化13.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特点:封闭性和传统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2.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我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学。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二章 农村居民与社会交往1.社会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会成员的含义与构成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社会交往的含义和农村居民交往的特点。

1.农村社会的结构;2.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2.社会角色的含义与扮演。

1.农村社会的类型;2.社会交往的基本类型。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三章 农村初级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2.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功能;3.农村家庭的功能;4.家族的功能;5.邻里的功能。

1.社会群体的特征;2.农村家庭的结构与特点;3.家族的含义、特点;4.邻里的含义、特点;5.农村家庭建设。

1.我国农村家庭变迁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3.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

1.社会组织的目标、类型及运行。

1.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特点;2.农村基层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1.社区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的特点、主要类型与发展;3.农村城镇化的含义、必然性及其道路。

1.社区的类型;2.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城镇化中的社会规划。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决定或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3.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农村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婚姻方式、文化娱乐方式。

1.农村丧葬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功能与理论;2.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和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构性特征。

考研农村社会学重点背诵

考研农村社会学重点背诵

农村社会学一.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1.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学习生活、生产技能生活技能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首要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知识。

(如:吃饭、穿衣、睡觉、日常用语等)生产技能主要指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科学知识等(如:割草、放牛、喂鸡、帮助父母做一些辅助性的劳动、男子干田里的农活、女子做针线活及管理家务)(2)学习社会规范任何社会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这就是社会规范。

它是一个社会向它的全体成员所提出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这些规范包括一般日常生活规范(如饮食用餐习惯、家庭生活的规矩、待人接物旳礼节、风俗时尚等)、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

(3)内化价值观念个人要将社会中的某种信仰、规范内化为自己崇尚和追求的观念与目标,形成个人特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人格追求。

价值观念的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同样是社会文化对人们引导,指点和影响的结果。

(如:生产中的“以人为本,以土为命,重农轻商”的观念;生活上的“知足者常乐”的观念;择偶时尊崇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育问题上讲究“早育多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亲子关系上提倡“父慈子孝”等。

)(4)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过程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和训练出一个符合于社会要求,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成员,使其能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担当一定的角色。

(农村社会角色:干部、农民、乡镇企业的工人、教师、农业技术人员等)评价一个农民社会化过程是否成功和顺利,关键是要看他是否承担起了社会赋予的社会角色。

2.农民社会化的因素在社会学中,通常把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称为社会化因素。

(1)家庭(最重要的因素)在农村社会里,家庭是农民生活的中心和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有独特的功能,比如生产的功能,养老的功能,农业是一般农村家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家庭对农村儿童来说,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2)学校学校是社会专门建立的负责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化的正式机构。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关系、变
化和问题。

以下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
1. 农村社会结构: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家庭、亲属关系、村庄组织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层级关系、角色分工和权力结构。

2. 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农村社会的变化过程,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转型
过程。

3. 农村社会问题:关注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生计
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老龄化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社会
保障和公共服务。

4. 农村社会关系:研究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包括社会网络、社会
资本和社会信任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互助和共享机制。

5. 农村社会文化:研究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

以上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与问题。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学乡村建设运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农村、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基本社会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2.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第三章乡村初级群体重点名词: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重点掌握的问题:1.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重点名词:社会组织科层制村民委员会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2.村民委员会的职能第五章乡村社区重点名词:社区乡村城镇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2.集镇的作用3.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重点名词:现代化生活方式恩格尔系数重点掌握的问题:1.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重点名词:社会分化社会流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流动的原因2.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功能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重点名词:社会问题人口问题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2.乡村人口问题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重点名词:社会控制越轨行为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控制的功能第十章乡村社会保障重点名词: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保障的功能2.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基本原则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重点名词: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2.依附理论3.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试时间本课程考试时间是2013年1月12日8:30---10:00 考核方式和时间长度本课程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闭卷复习参考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要以本考核说明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

重点掌握的部分:是指本课程中的重要原理或与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其从事乡镇管理等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准确记忆、深刻理解并能运用于现实经济生活。

2019年10月自考《农村社会学》简答知识点

2019年10月自考《农村社会学》简答知识点

2019年10月自考《农村社会学》简答知识点(一)简述农村社会系统的经济特性。

1.农村社会系统的主导产业—农业是弱质产业。

首先,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是自然与经济再生产产业,所以面临自然灾害与市场经济供求状况带来的双重风险;其次,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相对于二、三产业,竞争能力较弱,有时还会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再次,农业劳动时间小于种养物生长时间,即农业劳动时间小于生产时间。

农业的弱质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但可以通过一些技术、经营方式以及政策方法来客服。

2.农村社会系统的生产能力较弱。

农业不能像工业一样进行工厂式生产,人地资源矛盾和许多国家长期采取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治理模式及重工的政策等政治因素的限制,使世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世界各国农村社会系统的工商业不发达,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系统出现生产能力较弱的经济特性。

3.农村社会系统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大多数农户以农为主,农业比较收益很低。

4.农村社会系统的产业复杂化。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受农业比较收益偏低的推动和工商业比较收益偏高的拉动作用,农村由单一产业经济结构向第一二三产业齐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

5.农村社会系统的农业功能日益综合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学农业以及基因农业的负外部性日益严重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使农业走上经济、生态、社会、人文四种功能齐头发展的多功能化经营轨道。

(二)谈谈你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看法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契机。

主观发挥(三)简述我国当前农村组织中的“非组织化”特征1.“低工业化、低集体化”——宗法组织特别发达这类社区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资料和集体财产都已分散到农民手中,原来的乡村基层组织失去了对资源的垄断和分配权,行政控制能力严重弱化,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宗法组织特别发达,已成为实际掌握当地行政决策权的农村社区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绪论及简要历史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代背景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后果:1.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导致农民急剧分化和广大小农的破产3.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A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

民族自救的关键在于乡村建设。

实现农村复兴的方式是“从正面培养文化、补充文化、建造文化”。

B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

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以文艺教育救“愚”: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

以生计教育治“贫”: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

以卫生教育救“弱”: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

4.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孔德)1.相信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发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发展过程相同,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2.相信科学的方法是统一的、同一的3.一切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证据,实证主义以观察和经验为证明的原则。

4.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同,科学研究讲究价值无涉B非实证主义方法论韦伯:只有深入行动的主观方面理解其意义与动机,才能说明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只有把知觉的经验,通过理解结合到因果的理论结构中去,经验知识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1.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不具有可以理解的主观意义,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2.实证主义的方法难以理解人的行动,必须要加入“理解”才能把握人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3.社会科学研究人主观性行动的主观意义、客观规律和行动的客观结果。

C马克思主义方法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运动是一个由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以人的一致为转移,并决定人的意志和意识3.社会处于经常发展中的动态有机体4.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是分析基本社会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5.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三个方面。

第二章1.中国农民问题A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就业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民问题依然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民问题实质是就业问题,没有就业就没有出路。

B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利益问题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认为,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利益问题,因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关,只有利益问题才能更好地反映和揭示农民问题的本质。

C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政权问题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关系到工农联盟甚至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巩固,决定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败。

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坏的标准是农民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并使之得以实现是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关键。

D农民问题实质是人口、就业与收入问题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也就说,要实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使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

E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问题中国历史上农业社会的大共同体本位传统加上改革前大共同体一元化体制对人的个性与公民权利的压抑使现代化受阻,在这个意义上的可以说“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但“农民问题”的实质并非种田人的问题。

2.转型期农民的变化及问题什么是农民→如何去除农民的“特有身份”流动性→如何解决由流动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农民何处去→市民化?城市化?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权益问题!利益劳动应得、公平共享权利利益诉求渠道利益受损保障机制决策及管理参与机制第三章1.人地关系理论(“农业内卷化”“高水平均衡陷阱”“过密化理论”)A“农业内卷化”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根据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所出版的爪哇地区资料,包括土地及经济作物收成的农业统计资料,宣布发现一项惊人事实:爪哇地区人口稠密、水稻田和甘蔗田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依赖的结构性关系。

农业内卷化理论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

爪哇的甘蔗是种植在水稻田之中,当稻米产量提高时,甘蔗密植在水稻田地区,产量提高后,农民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人口日益形成稠密状态。

B艾尔温:“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

这样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艾尔温预测,帝国主义的入侵迫使中国向世界市场开放,并开始接触和应用近代科技,因而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传播和贸易的发展如能不受限制地发挥作用,其结果一定会导致工业化在中国的发生,并由工业化进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C黄宗智:“过密化”理论主要根据30年代人类学家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特别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调查资料,以及他本人在80年代初期在中国的实地调查资料。

在理论上,他移植了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理论,研究中国的农村经济特点,提出了“过密化”理论。

第四章1.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亲缘性、地缘性关系呈现出复归的趋势,特殊主义行为准则重新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普遍主义社会关系得到加强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主导性社会关系的缺失,农村社会在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间处于失衡状态。

第五章1.农村离婚现象增多的原因第一,农民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离婚自由已经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同。

第二,社会流动的增加导致农村离婚率上升。

第三,农村妇女地位上升,由妇女提出的离婚明显增多2.农村家族的复兴(一)农村基层调控能力的弱化为家族复兴提供了发展空间(二)聚族而居为家族复兴创造了环境条件(三)家族观念的留存使家族复兴获得了心理基础(四)社会互助的需求是家族复兴的直接诱因(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滑坡是家族复兴的文化背景第六章1.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程序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是农村社会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是一定社会成员所采取的某种社会生活方式。

2.村民(居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即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它是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第一,自治的主体是农村村民,村民享有自主管理本村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第二,自治的地域范围是村,即与农村居民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社区,这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第三,自治的内容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即村务;第四,自治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地处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最基层,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3.村民自治组织发展需处理好的两个重要关系(一)乡村关系乡村关系即乡(镇)政府的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之间的关系。

第一,村民委员会的“过度行政化”现象。

第二,村民委员会的“过度自治化”。

(二)两委关系两委关系即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两委关系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三种现象:一是村民委员会强调自治而否认党的领导。

二是村党支部委员会否认村民委员会地位,包揽、替代、干预村民委员会事务。

三是两委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各自一套做法。

造成两者矛盾的原因:1.两者的权力来源不同,因此代表的利益不尽相同。

2.由于制度层面的缺失,造成村“两委”职责权限不明确,从而在运转过程中产生摩擦和冲突,也就是所谓的“两张皮”现象。

3.由于利益驱动,村“两委”成员之间的权力之争,造成矛盾和问题。

4.由于乡镇组织领导指导等管理职能越位缺位等外部原因,引发村“两委”矛盾。

第七章1.改革后农村社区转型特点A农村社区结构系统逐渐趋于开放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终生不离故土半开放状态:商品经济、离土不离乡开放状态:市场经济、离土又离乡B农村社区的对外流动性日益增强传统农村社区主要以农园种植业为主,祖孙相继,世系繁衍,形成“叶落归根”的思想意识。

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大规模、高频率地外出务工经商。

C农村社区劳动人口群体逐渐多元化农村人口具有了兼业性的特点,农村社区的异质性将愈来愈突出。

D农村社区组织乏力(1)农村本身不多的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2)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缺乏合适的组织依托2.农村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重建(一)第一种思路“政治建设”之路,即试图通过对基层社区组织与管理的改造,以重建乡村社区和社会的有序组织与管理。

1.回归型,遇到难点,留恋过去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主张强化基层干部权威,强化威慑手段,施行强硬手段管、治。

2.发展型,本着适应、发展、前进的思路,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主张用民主管理的办法,走民主之路。

(二)第二种思路“经济建设”之路,即通过发展农村社区集体和合作经济以实现社区的联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人们的归属感。

1.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要求各地在原生产大队、小队或者公社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合作经济组织①作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载体,经营和维护集体财产②通过“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

2.农村经济的“合作化”如果说集体化是建立在产权的集中化或集体化及归并以及集中经营的基础上的话,“合作”则是强调在尊重农民个人的产权基础上的自愿联合。

思考题: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如何理解当前农村社区出现的危机?如何重建农村社区?第八章1.合理的社会分层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分层机制的公平性,也即是阶层地位的自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