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复习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以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乡村社会学)2.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3.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乡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加尔平)4.在我国最早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标志是(《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5.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书是(《乡村社会学》)。
6.在实际研究乡村并做出理论性总结方面,对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费孝通)7.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乡村建设运动)8.乡村建设运动的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人为(梁藗溟晏阳初)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0.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1979年)11.在传统农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农田种植)12.从我国行政管理体系来看,被认为是乡村的标准范围是(县以下)13.在乡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无知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农业)14.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农民)15.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基本社会化)16.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名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角色丛)17.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个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冲突)18.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额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是(社会群体)19.人们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20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初级社会群体)21.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亲密)22.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23.由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24.由已婚的兄弟姊妹家庭组成的是(联合家庭)25.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是(家族)26.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组织》27.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家长制》28.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29提高效率的理论是《泰罗制》30.《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作者是(法约尔)31.关于社会组织内部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科层制)32.以土地入股、同意经营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初级社)33.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7年)34.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安徽)35.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36.乡村自治组织是指(村民委员会)37.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是(社区)38.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39.社区与社会相比,二者(社区外延小于社会)40.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血缘关系)41.乡村城镇化的表现像是多种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4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43.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44.标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向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的和必45.然的特征是(生活质量)46.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生活主体、生活条件)47.决定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48.生活方式的自然基础因素是(自然环境)49.乡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文化娱乐方式)50.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富裕型)51.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是(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学复习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5.社区发展,就是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农村社会学考试重点
农村社会学--考试重点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就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对中国的意义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结构与运行规律;促进社会学学科的成长。
2、实践意义---①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途径;②为开展农村发展的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服务③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的资料与方向性的理论依据④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代农村发展的启示1、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就是建立在科学调查基础上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科学方法,对今天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2、县级政权就是中国政权体系中承上启下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最为稳固的一级地方政权。
20世纪三十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县政建设实验,对县级政权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启发。
3、梁漱溟工业化思想,与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乡办工业类似于今天的乡镇企业。
中国已完全解决了社会条件、土地与工业化背景等问题,梁漱溟的工业化思想就是合于时代潮流的,完全可以借鉴。
4、新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重建。
制度化儒家解体以后,中国就面临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
梁漱溟就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祖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她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实质上就就是企图文化改造、文化重建中国。
四、《江村经济》理论与方法论意义分析(一)主要理论观点1.位于太湖周围的开弦弓村其地区不但交通便利,而且自然环境条件也较为优越,适于种植水稻。
水稻成为其主要农作物。
另外蚕丝业在这一带也较为发达,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蚕丝业就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
可见,该村的传统经济结构并非纯粹的农业经济,而就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2.蚕丝业作为该村的乡村工业,其在劳力利用上与农业相互配合来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
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
农村社会学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他认为中国的主要缺点是“愚’’贫’’弱’’私’’。
解决的办法是开展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邹平实验县。
二、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1.吴文藻大力倡导社区研究,并为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提倡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认为“现代”社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2.费孝通。
其社区研究的几个步骤:1936年进行“江村”调查时,已经开展了社区研究。
第二步是比较研究。
代表作《江村经济》主张微型研究。
其他著作《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商业和农业》、《云南三村》、《乡土中国》。
三、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1.关于小城镇问题的研究。
小城镇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费孝通的初衷看,是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因的,即从村级微型社区的“微型”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对小城镇的研究是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拓展的研究,由此再扩大为一定的区域和发展的比较研究。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侨乡模式”“民权模式”。
3.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
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
他强调分层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无疑对了解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课题又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它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也为制定农村各项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对农民特性的认识。
最新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中外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1)国外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①综合论派。
综合论派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整体的,全面研究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是索罗金和齐默尔曼,他们把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在与城市社会的比较中描述农村社会普遍而持久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农村社会各部分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农村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特殊论派。
特殊论派认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具体、特殊的问题,只研究农村社会某一特定的领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学与其他研究农村的学科相区别。
在美国农村社会学家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a.主张以农村居民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其代表人物是霍桑、纳尔逊和罗杰斯。
霍桑认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应以农村居民的社会化为中心。
后两者关注的是处于农村社会群体或群体关系中的个人,尤其是罗杰斯强调要从农村的社会变迁中去研究群体关系中的人。
b.主张以农村社会心理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其代表人物是威廉姆斯,他试图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描述农村社会的生活。
c.主张以农村社会组织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其代表人物是桑德森、鲁米斯和比格尔。
前者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农村社会组织,并试图通过农村社会组织实施农村建设。
而后两者则更多地着眼于包括农村社会组织在内的农村社会体制或农村社会系统。
d.主张以农村社会问题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其代表人物是泰勒和卡弗尔,他们认为农村社会学就是对农村居民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主张农村社会学去研究农村中那些无专门学科探讨的政治、宗教、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
(2)我国社会学者的认识我国农村社会学者对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大体也分为两类:①农村社会学是应用社会学。
例如,童润之认为农村社会学应注重实际问题的阐明;乔启明也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一种应用科学,以社会目光观察及解释农村人口的经济、文化、组织等复杂现象,以供指示农村社会活动之正当方向。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新疆财经大学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19世纪后期美国的农民运动为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2、《乡土重建》一书的作者是(费孝通)3、2000年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约为13.7亿)4、最早对中国农村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是(外国学者)5、20世纪30年代,谁在山东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6、人口的文化构成是(人口社会属性的一种表现)7、农村居民是主要由(农民)组成的群体8、农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村人口9、妇女的教育水平与死亡率关系是(负相关)10、影响农村劳动里转移的直接因素(劳动力素质低和安于现状存在陈旧落后思想)11、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地缘)为基础的12、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开始的家庭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家庭)13、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家庭形式是(核心家庭)14、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15、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委员会)16、古代乡里制度的里相当于现代的(村)17、乡党委和村民委会的关系是(是指导关系又是领导关系)18、(民办、民管、民受益)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本质所在20、农村社区的形成(远远先于城市社区)21、人类最早的完整意义上的社区形式是(原始氏族农业社区)2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体现了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特点.23、我国的城镇化是(滞后城镇化)24、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是(人口城镇化)25、下列哪些途径不属于农村社区形成的途径(农村建设)26、上下两代人之间的社会位置的变化是(代际流动)27、李老师由甲村调往乙村工作,这种流动现象属于(水平流动)28、阶级划分的依据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30、我国现在社会阶层结构是(洋葱型)31、我国当前农村八大社会阶层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32、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中不包括(职业)29、在社会学史上,提出同时运用财富、权力、声望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的社会学家是(韦伯)33、对我国农村八个社会阶层的正确理解是(阶层意识不明确)34、张同志从某镇镇长调任县委副书记,这种流动现象属于(纵向流动)35、生活方式侧重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质和量的统一)36、无论有无条件,别人盖房子我也要盖,别人买汽车我也要买,这体现出消费的(攀比心理)37、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38、变革生活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39、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中不包括(文化传播)40、提起太极拳就想到中国文化,这表明文化具有(象征性)41、人在出生后十几年才能独立生活,这表明文化具有(后天习得性)42、“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43、恩格尔系数能大体衡量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在(40-49%)为小康46、联合国曾经规定,恩格尔系数在20%-40%之间属于(富裕生活)44、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意味着(任何国家或地区、任何时代都有社会问题)45、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47、绝对贫困最主要的表现为(食物缺乏保障)48、农村“白色公害”是指(农膜)污染51、(盗窃、诈骗、抢劫)犯罪占农村刑事犯罪的第一位52、(官办的慈善事业)属于国家救济保障53、(公平性)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54、全国第八次民政工作会议提出(“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相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55、力争到(2010)年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56、我国政府于(1990)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57、社会变迁的总趋势是(社会发展)58、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普遍调查)59、从调查对象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来进行调查,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这种调查方式是(典型调查)60、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对特定的个别对象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个案调查)61、抽样调查中所说的“总体”是指(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62、按照对象的某种特征进行分类之后再做概率抽样的方法是(分层抽样)363、毛泽东特别重视社会调查工作,他的著名调查报告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64、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问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是(问卷法)二、多项选择题01、对西方社会学的产生和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社会学家有(1.韦伯;2.迪尔凯姆;3.孔德;4.斯宾塞)0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1.是美国社会的产物;2.是社会学在美国发展的结果)03、中国农村社会学界影响较大的社会学家有(1.梁漱溟;2.晏阳初;3.毛泽东;4.陆学艺;5.费孝通)04、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来说,30年代前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有(1.晏阳初;2.梁漱溟)05、30年代前期,晏阳初提出的四大教育是(1.文化教育;2.生计教育;3.卫生教育;4.公民教育)06、晏阳初理解的中国人的四大缺陷是(1.愚;2.贫;3.弱;4.私)07、下面哪些属于人口的社会属性?(1.职业;2.宗教信仰;3.民族)08、我国农村人口具有哪些特点?(1.农村人口多、比例高、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农村男性比例增大,性比例失调;3.农村人口素质低;4.农业劳动力剩余)10、1978-2001年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考研复习农业综合知识四农村社会学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背诵要点
第七章(了解)农村文化的含义:只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
(背)农村文化的特征:1.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2.农村社区是农村文化的载体,3.农村社会生产方式是农村文化的底色(背)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1.乡土性,2.封闭性,3.相对静态性4.多样性(背)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2.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加速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3.传统农村文化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4.农村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5.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把城市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促使农村传统文化的变革。
(背)城乡文化交流的特征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和广泛的状态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在建的一个关键因素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背)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1.功利性和世俗性2.多神性和包容性3.蒙昧性和神秘主义4.地方性和统一性第八章(背)农村教育的含义:1.农村教育具有过渡性特征,2.农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3.农村教育目的具有特殊性(背)农村教育的功能:1.农村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人口素质低,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二是农民的心里素质非常脆弱,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三是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四是影响了农民对下一代进行人力投资的欲望,进而使其陷入科技文化素质低—人力资本投资少—贫困—科技文化素质低的恶性循环。
2.农村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和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根本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社会学起源于欧洲,韦伯的理论.农村社会学兴起于美国。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如互助组、土改后土地性质等)。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实践意义:(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代表作1938《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禄村农田》、《玉村农业和商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译本于1986年出版,书名为《江村经济》);1943《被土地所束缚的中国》;1948《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1)他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以及法制礼俗的否定。
(2)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振兴农村,诱发城市”。
(3)建立新的中国社会组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方团体组织之长处——“乡约”的补充和改造,乡约有四条①德业相劝②过失相规③礼俗相交④患难相恤。
(4)乡村自治。
(5)乡村建设——先农后工——合作组织——减轻农民负担。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1)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口占80%。
(2)旧中国农村存在的四大病—愚—穷—弱—私。
(3)开展四大教育—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农村建设。
(4)平民文字三种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一、农民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
“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1、农民的含义: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依托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可见,判断农民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农民是一种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类型。
)2、农民的特征:传统农民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1)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
农村社 会学考试试题
农村社会学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农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A 家庭B 村庄C 乡镇D 社区2、以下哪项不是农村社会的特点()A 人口密度低B 同质性强C 人际关系简单D 职业分化程度高3、农村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A 科技进步B 政策推动C 生产力发展D 文化交流4、农村社会组织中,最常见的是()A 经济组织B 政治组织C 文化组织D 宗教组织5、农村家庭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 生育功能B 消费功能C 教育功能D 政治功能6、影响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因素B 政策因素C 文化因素D 自然因素7、农村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是()A 收入水平B 职业C 教育程度D 社会地位8、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是()A 养老保险B 医疗保险C 失业保险D 工伤保险9、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是()A 经济发展B 社会治理C 文化建设D 环境改善10、以下哪项不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A 水土流失B 土地荒漠化C 垃圾围城D 交通拥堵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A 地域性B 多样性C 复杂性D 季节性2、农村社会变迁的类型有()A 渐进式变迁B 突变式变迁C 良性变迁D 恶性变迁3、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有()A 教育资源短缺B 师资力量薄弱C 教育观念落后D 教育质量不高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包括()A 进城务工B 发展乡镇企业C 自主创业D 农业产业化经营5、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A 政府B 社会组织C 村民D 企业6、农村文化的特点有()A 乡土性B 传承性C 封闭性D 多样性7、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A 土地确权B 土地流转C 土地征收D 宅基地制度改革8、农村扶贫的方式有()A 产业扶贫B 教育扶贫C 健康扶贫D 易地扶贫搬迁9、农村社会关系的类型包括()A 血缘关系B 地缘关系C 业缘关系D 趣缘关系10、农村社会发展的目标包括()A 经济繁荣B 社会和谐C 环境优美D 生活富裕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农村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2.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我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学。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二章 农村居民与社会交往1.社会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会成员的含义与构成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社会交往的含义和农村居民交往的特点。
1.农村社会的结构;2.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2.社会角色的含义与扮演。
1.农村社会的类型;2.社会交往的基本类型。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三章 农村初级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2.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功能;3.农村家庭的功能;4.家族的功能;5.邻里的功能。
1.社会群体的特征;2.农村家庭的结构与特点;3.家族的含义、特点;4.邻里的含义、特点;5.农村家庭建设。
1.我国农村家庭变迁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3.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
1.社会组织的目标、类型及运行。
1.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特点;2.农村基层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1.社区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的特点、主要类型与发展;3.农村城镇化的含义、必然性及其道路。
1.社区的类型;2.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城镇化中的社会规划。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决定或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3.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农村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婚姻方式、文化娱乐方式。
1.农村丧葬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功能与理论;2.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和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构性特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三章农村社会学理论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民、农业和农村1.农民(1)农民的概念农民概念可从职业、阶级和身份三个维度来认识和理解。
①作为一种职业概念,农民是指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②农民又是一个阶级的概念,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一般与地主阶级相对立。
③作为一种身份概念,凡是农村户籍管理的人口均称为农民。
(2)农民的“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①“生存理性”a.概念农民的“生存理性”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
生存理性主要表现在“前资本主义的农民秩序”中。
b.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卡尔·博兰尼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嵌入”到社会关系中的。
因此,研究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要把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制度过程来研究。
博兰尼的“嵌入”观点建立在没有根据供求规律而定出价格的市场社会之上,他所指的小农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小农经济。
斯科特指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所追求的绝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对于农民而言,第一位的是回避风险、确保“生存安全”,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体现了农民社会的道德观、平等观、公正观。
②“经济理性”舒尔茨提出了一种在竞争的市场运行中追求利润的、以商品经济为主体的农民经济模式。
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在特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根据利益调节生产以实现要素配置的最优化。
舒尔茨提出著名的“贫穷而有效率”命题,认为传统农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总是有效率的,农民表面上被认为不理性的行为表现,恰恰是他们面对外部限制条件时的行为理性,所以农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
2.农业(1)农业的含义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学乡村建设运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农村、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基本社会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2.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第三章乡村初级群体重点名词: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重点掌握的问题:1.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重点名词:社会组织科层制村民委员会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2.村民委员会的职能第五章乡村社区重点名词:社区乡村城镇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2.集镇的作用3.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重点名词:现代化生活方式恩格尔系数重点掌握的问题:1.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重点名词:社会分化社会流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流动的原因2.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功能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重点名词:社会问题人口问题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2.乡村人口问题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重点名词:社会控制越轨行为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控制的功能第十章乡村社会保障重点名词: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保障的功能2.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基本原则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重点名词: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2.依附理论3.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试时间本课程考试时间是2013年1月12日8:30---10:00 考核方式和时间长度本课程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闭卷复习参考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要以本考核说明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
重点掌握的部分:是指本课程中的重要原理或与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其从事乡镇管理等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准确记忆、深刻理解并能运用于现实经济生活。
【西大2017版】[0714]《农村社会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714]《农村社会学》第一次[论述题]1.农村社会学2.农民3.农村社会组织4.社会控制5.农民的社会化6.农村社区7.农村社会福利8.农村社会现代化9.家庭网络10.社会问题11.农村社会保障参考答案:1、农村社会学就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民的定义: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3、农村社会组织:农村中为了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是农村社会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某种社会活动方式。
4、社会控制:社会或社会某一组织或群体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和生产正常进行,运用社会力量影响、约束和规定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手段和过程。
5、农民的社会化:指农村社会成员,按照农村社会文化的要求,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生活的社会人过程。
6、农村社区: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7、农村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经济来源的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之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8、农村社会现代化:指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9、家庭网络:由几个(或多个)彼此之间具有较经常、较固定的经济或生活方面的联系的家庭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10、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中产生和客观存在的影响社会生活和社会机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解决,且需要和只有以社会力量解决的社会失调现象。
11、农村社会保障:以地方政府为主,以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向农村社会或成员中,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线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
农村社会学复习材料
⏹格兰其运动:19世纪末美国爆发的以反对垄断盘剥、捍卫自身利益为目的的农民运动。
这一运动自1867年始,延续了20多年。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农民建立了保卫农民利益、表达农民愿望和要求的秘密组织——格兰其。
到1875年,格兰其运动扩展到美国33个州,参加者达80多万人。
格兰其运动及随之产生的全美农民协会、农民政党的斗争活动,不仅冲击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也打乱了美国农村的社会秩序。
⏹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域划分的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
有些人虽然居住和生活在农村地区,但他们不属于农村社会系统,而属于城市社会系统,是城市人口,是市民而不是农民。
⏹农民:农民是指那些在地缘基础上,通过农村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联系而使之成了农村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人们。
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定属于农村社会特定的社会集团、群体和组织的成员,这样的人,即使长期不在农村地区生活和活动,也仍算是农民。
⏹自耕农:自耕农是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由农民。
他们虽然像农奴主和地主一样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有着底层农民羡慕的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私人财产(包括土地、牲畜、农具和其他财产),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存在于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是社会的平民阶层。
⏹佃农:佃农是指那些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的农民。
除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外,他们还要受封建专制国家的压迫和剥削。
尽管如此,佃农与地主的关系仍只是一种租佃关系,而不是奴婢关系。
佃农仍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并有自己的农具和其他的私人财产,甚至拥有少量的土地。
⏹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只能维持的最低的生活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元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二元社会结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自建国以来得进一步加强,并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二元社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5.社区发展,就是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16.社会角色:由一定社会身份决定并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和规范二、填空1.社会学的基本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2.社会学综合角度研究:(1)对上述所有现象中都共有的要素进行研究;(2)对不同社会现象中所独有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3社会学诞生在欧洲的法国,而农村社会学则诞生在美国。
4.农村社会成员的身份特点:A、大多数社会身份与农业直接相关并反映着农村社会的整个特点B、社会身份的种类和数量比城市社会的少和比城市社会的简单。
5.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不同途径:A非社会学的学者的研究。
B以社会学者为主的从学术角度进行的研究。
6.农村社会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
a.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杨开道、李景汉、费孝通)b.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晏阳初)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调查实践与理论。
7.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1.农村社会结构。
成员、群体、组织、农村社区、关系、环境、阶层、文化等。
2.农村社会过程。
人的社会化、互动、分化、分层、流动、秩序、问题、控制、整合、保障、管理、工作、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发展、现代化等。
3.农村社会规范 4.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5.农村社会学史。
8.农村社会成员可泛称农民,但是狭义的农民或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一般是指农业劳动者。
9.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10.社会角色扮演中的几种失调现象:角色不清、角色混同(自我混同、他人混同)、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11.少并消除失调现象:角色学习、角色整合、角色评价12.社会化的形式:有意的社会化、无意的社会化13.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特点:封闭性和传统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14.人类群体生活的原因:1.生产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精神生活的需要。
4.种族绵延的需要。
15.农村的初级社会群体:血缘群体和亲缘群体,地缘群体16.家庭的历史形态:1.血缘家庭 2.普那路亚家庭(非血亲家庭形式)3.对偶家庭 4.一夫一妻制家庭17.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18.邻里结构:同质邻里、异质邻里19.农村的互助圈:1.婚丧互助 2.盖房互助 3.生产互助 4.安全互助 5.日常生活互助20.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1.政治组织 2.村民自治组织 3.群团组织4.经济组织5.服务性的事业组织21.社区发展的推行方式:直接、间接22.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是人类生活的两种最基本的社区。
23.社区发展的组织模式:整体模式、代办模式、分散模式。
三、简答1.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创造个人,个人也在创造社会。
2.农村社会成员的角色特点:1.角色规范、角色期待和角色评价的传统性;2.角色实践的保守性和非个性化;3.个人承担角色较少,角色丛简单;4.角色紧张、角色冲突等失调现象较少。
3.社会化的具体作用1.学会人类的语言、习惯、行为规范,使他能在人类社会中生活。
即主要就是基本的角色学习和领悟的过程。
2.使人学会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并对社会做出必要的贡献。
3.使上一代人的思想、知识、技能、经验等文化内容在这一代人心中内化,并能够传递给下一代人,从而使社会得以延续。
4.个人能动的选择和创造,从而使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4.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1.群体成员必须是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的。
2.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互动关系。
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5.社会群体的作用1.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2.能把各种个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集体的力量,去实现分散和孤立的个人无法实现的任务与目标;3.能把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结起来,一方面通过它们使个人直接感知与生活于社会;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群体使社会实现对个人的教育、影响和控制。
6.家庭的功能:1.满足和规范性生活的功能 2.繁衍和抚育后代的功能3.生产与消费的功能 4.赡养老人的功能5.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6.感情交流与沟通的功能7.农村家庭的特点:1.农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2.农村家庭功能较多,也较强。
尤其集中在家庭的生产功能和赡养功能。
3.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殊性。
8.农村家庭的变迁1.婚姻基础的变迁——婚姻当事人的自主性不断增强;2.家庭轴心的转移——权力逐渐从老年人手中转向年轻的夫妇;3.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的小型化趋势4.家庭功能的变迁——物质生产功能强化,人口生产功能受限,其他许多功能逐步社会化。
9.农村邻里特点:1.它是以地域靠近为基本前提的农村社会群体。
2.它主要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农村社会群体。
3.它是具有一定选择性的农村社会群体。
10.农村邻里的功能:1.生产上互助的功能。
2.生活上互助的功能。
3.社会治安的功能。
4.社会化的功能。
5.感情交流和思想交换的功能。
6.调解纠纷和协调关系的功能。
7.文化整合功能。
11.社会组织形成的基本条件:1.有一定数量的具有成员资格的、相互之间有意识地结合依赖和合作的人。
2.有特定的、超过成员个人之上,并为个人所认可的活动目标。
3.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的章程。
4.有一个分工的、分层的领导和管理的权威体系。
5.有一些作为组织活动的场所和工具的物质设备。
6.有一套组织内外沟通的方式和渠道。
12.社会组织的特点:1.它是在初级群体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2.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才加入社会组织的;3.人数可多可少,因而规模有大有小,但一般较大;4.成员之间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5.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密切的,甚至相互之间不认识;6.组织的统一,依靠组织的目标和章程及其管理。
13.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1.绝大多数农村社会组织都与农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2.农村组织的成员,绝大部分都是由农民或农业经营者构成的;3.农村社会组织多和农村初级社会群体或初级社会关系有密切的联系;4.农村社会组织无论在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上,或是在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与组织规模上,一般都不如城市社会组织。
5.农村社会组织一般比城市的组织变革和创新要缓慢14.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1.组织机构不健全。
2.组织权威衰落。
3.组织队伍杂乱。
4.组织关系失调。
1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2.要选举好村委会3.加强农村群团组织建设4.加强经济管理组织和事业服务组织的建设。
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要实现由血缘关系为基础向业缘关系为基础转化;由执行上级指令的被组织状态向自组织转化;由带有宗法色彩的组织向科层组织转化。
6.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7.全面发挥农村组织资源的作用。
16.社区要素构成:1.以一定生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并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参加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
2.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
3.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可以满足社区成员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社会生活服务设施。
4.一套相互配合的、适应社区生活的规范和相应的管理体制。
5.基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17.社区的基本特征:1.社区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以聚落作为依托或物质载体。
2.社区是具有相对完整意义和相对独立意义的社会单位。
3.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位,是一个具体的、有限制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4.社区是人们共同经营社会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
18.农村社区的特点:1.以农业活动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的自给性强。
2.人口密度低,社区聚集规模小,社区相对封闭,社区文化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社会分化程度低,人们的同质性强,社会结构简单且稳定,社会流动少而缓慢。
4.亲缘意识较重,家庭的地位高、作用大,人际关系密切。
5.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受传统势力的影响较大,社区变迁缓慢。
19.社区发展的目的:1)提倡互助合作精神 2)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3)加强社区整合,内部组织与居民的互助合作 4)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
20.社区发展的目标:1.直接目标。
包括:1)认识到自己的共同需要;2)运用各种外部援助;3)利用内部资源和进行社区开发;4)改善社区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2.终极目标。
包括:1)经济发展2)社会发展3)政治发展4)文化发展。
21.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1.民主自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