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_第3章_李晓(第四次课)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绪论蒲博文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❷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❸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❹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❺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❻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❶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❷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❸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

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活断层的鉴别:❶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

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

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水文地质方面: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型、地貌条件合适时,岩断裂带泉水常呈线性分布,且植被发育。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合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5【总学时】:40【实践学时】: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界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节土的粒度成份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份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份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份土中矿物成份类型;矿物成份与粒度成份的关系;黏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份;土的矿物成份;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工程地质学概论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概论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概论》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理论学时:41 实验学时:4适用专业:测绘工程大纲执笔人:刘福臣大纲审定人:一、说明部分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工程地质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及其特征;研究地形、地貌的分类及成因;岩石的成因与分类及其工程性质;研究风化作用、流水作用等各种地质作用;研究地下水的类型及补给、运动、排泄规律;研究滑坡、泥石流、岩溶、风沙等不良地质现象。

2.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地球的构造及特征(2)掌握岩石、矿物的性质、分类及鉴别方法(3)掌握地质年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性质(4)掌握外力地质作用(5)掌握地下水的类型及性质(6)掌握崩塌与滑坡(7)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点,泥石流的分类及防治(8)掌握岩溶地貌和风沙地貌3.课程改革教学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抽象难懂、实践性强的特点。

为加强学生内容的理解,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岩石标本、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充分利用周围的各种地质现象,安排一定数量的野外地质课,现场讲解部分内容,达到较好的效果;二、大纲内容(一)理论教学大纲绪论地球的分圈:内圈和外圈。

内圈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外圈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质作用。

第一章岩石按成因可把自然界的岩石划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第一节:造岩矿物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晶形、颜色、光泽、条痕、硬度、解理和断口、比重等。

第二节:岩浆岩根据颜色,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分为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岩浆岩的分类和常见的岩浆岩。

第三节:沉积层沉积岩的物质组成。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岩的分类和常见的沉积岩。

第四节:变质岩变质作用。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变质岩的分类和常见的变质岩。

第五节: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岩石的工程地质包括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三个主要方面。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绪论蒲博文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❷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❸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❹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❺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❻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❶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❷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❸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

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活断层的鉴别:❶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

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

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水文地质方面: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型、地貌条件合适时,岩断裂带泉水常呈线性分布,且植被发育。

工程地质学第3章

工程地质学第3章

3.2.4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和野外观察
1、褶皱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由全型褶曲构成的褶皱山区,岩层强烈破碎,顺向坡岩体极 易沿层面或节理面产生滑动,造成土坡失稳,危及工程安全。例如 台湾基隆河畔1974年9月发生的顺层滑坡,破坏了周围的村庄、道 路,阻断了河流。 在背斜、向斜的脊部,张性节理发育,加速了风化作用的进行, 造成岩体强度的降低,并最终发育成背斜谷、向斜谷或背斜、向斜 式冲沟,对公路、铁路建设造成很大困难。
水平构造
3 、 一般认为,倾斜构造是原来水平或近水平沉积的
地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产状改变而发生倾斜变 化,此时岩层面与水平面就有了一定的倾角,成为 具有倾斜构造的岩层。但不可否认,自然界中有的 地层在沉积中就是倾斜的,例如洪积地层。这样的 地层如果在其后的漫长地质岁月中变质成岩,其产 状显然也是倾斜的。 除此以外,还有的地层在大的空间范围内可能属 于褶皱构造,是一个背斜或一个向斜的一翼岩层, 但在一定的工程范围内,则表现为单向倾斜的构造 形式。这样的地层对某个具体工程而言,显然也可 作为倾斜构造来看待。因此,广义的倾斜构造应包 括上述所有三种情况。




(a)
(b)
图3-15 裂隙玫瑰图 (a)裂隙走向玫瑰图; (b)裂隙倾向玫瑰图


五、裂隙(节理)的调查、统计和表示方法
为了弄清楚工程场地节理分布规律及其对 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时,都要对节理裂隙进行野外详细调查和室内 资料整理工作,并用统计图表的形式把岩体裂 隙的分布情况表示出来。
(一)节理的野外调查

⑴ 在调查之前,先要了解调查区的构造轮廓和构 造应力场特征。
岩层产状的测定及表示方法
测定:用地质罗盘 测定方法:如图所示

工程地质学基础教材

工程地质学基础教材

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的基础部分,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的:1.向学生传授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通过本课程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该课程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某些具体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的实际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如何学习该课程。

第二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第四章砂土液化工程地质研究砂土液化机理及影响因素,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第五章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本章教与学两方面没有难度,主要问题是实际工作中风化岩分带的标准很难把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好配合现场考察进行教学。

第六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及防治。

第七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第八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塌陷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渗漏及塌陷处理措施。

第九章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诱发地震的类型,水诱发机制,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及预测。

(2024年)《工程地质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2024年)《工程地质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9
岩石和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密度与重度
表示岩石和土体的质量分布特 征,影响工程荷载计算。
2024/3/26
孔隙率与孔隙比
反映岩石和土体的密实程度, 影响工程稳定性和渗透性。
含水量与饱和度
表示岩石和土体中水的含量及 状态,影响工程强度和稳定性 。
压缩性与抗剪强度
反映岩石和土体在受力作用下 的变形和破坏特性,是工程设
工程地质学定义
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 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 ,如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 洞室稳定性等。
4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起源于19世纪末,随着 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地质环境问题 的日益突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现状
目前,工程地质学已经成为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程建设领 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为保障工程建设 的安全和经济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勘探
包括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坑探工程等内容
2024/3/26
实验室或现场试验
获得工程地质设计和施工参数,定量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 题的手段
长期观测
用专门的观测仪器对建筑区不良的地质因素进行长时期的重复测量的 工作
25
工程地质评价原则和方法探讨
区域稳定性评价
场地内岩土体的稳定性,区域环境稳 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
生物措施
对于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可以采取 搬迁避让的措施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让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来保持水土,改善生 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
2024/3/26

工程地质学_第3章_李晓(第一次课) (1)

工程地质学_第3章_李晓(第一次课) (1)

(2)岩石的变形参数——变形模量E和泊松比μ
(a)变形模量(弹性模量)E:岩石在压缩状态下,轴向应力与轴向应 变之比。当应力应变曲线为直线关系时,变形模量就是直线的斜率。当 变形为弹性变形时,该模量又称为弹性模量:
σ E= εL
当应力-应变为曲线关系时,变形模量E为变量,常用三种模量表征: 初始模量:曲线原点处的切线斜率 切线模量:曲线中段的直线段斜率 割线模量:曲线上某点(50%σc)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The remains of the town after the flood caused by the landslide.
滑带
瓦伊昂滑坡地质剖面图
这次灾难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地推动了岩石力学 的发展。对于这次滑坡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 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文章。
岩石力学的定义(美国科学院岩石力学委员会,1966): Rock Mechanics is th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science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rock, it is that branch of mechanics concerned with the response of rock to the force field of its own physical environments. 岩石力学是研究岩石力学性状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科学,它是力 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岩石对其周围物理环境中力场的响应。
二、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的性质,称为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破坏(此时的应力称为强度)。 岩石的力学性质=变形性质+强度性质
1、单轴压缩下岩石的变形特性 (1)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工程地质学基础教材

工程地质学基础教材

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的基础部分,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的:1.向学生传授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通过本课程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该课程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某些具体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的实际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如何学习该课程。

第二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第四章砂土液化工程地质研究砂土液化机理及影响因素,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第五章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本章教与学两方面没有难度,主要问题是实际工作中风化岩分带的标准很难把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好配合现场考察进行教学。

第六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及防治。

第七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第八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塌陷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渗漏及塌陷处理措施。

第九章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诱发地震的类型,水诱发机制,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及预测。

工程地质学》课本习题与答案

工程地质学》课本习题与答案

工程地质学》课本习题与答案第一章绪言1.何谓工程地质学?答: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2.何谓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答:①阐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其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

②论证建筑场地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给出确切的结论。

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地,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④根据建筑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化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⑤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⑥为拟订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3.何谓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答:①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

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

③工程地质勘查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

④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

4.何谓工程地质条件?答: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①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②地质构造。

③水文地质条件。

④动力地质作用。

⑤地形地貌条件。

⑥天然建筑材料。

5.何谓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题目指已有的工程地质前提在工程修建和运行期间产生的一些新的变革和开展,组成威胁影响工程修建的安全。

主要的工程地质题目包括①地基不乱性题目。

②斜坡不乱性题目。

③洞室围岩不乱性题目。

④地区不乱性题目。

6.简述工程地质学与岩土工程的干系。

答: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

7.简述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答:17世纪以后开始出现地质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文献资料,工程地质学产生了萌芽。

20世纪初工程地质研究已经由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并稳定发展。

未来工程地质学会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相连,与各相关学科更好地交叉和结合,促进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等各方面不断更新和前进,进而使工程地质学的内涵不断变化、外延扩展。

8.简述本课程的研究要求。

《工程地质学》课程笔记

《工程地质学》课程笔记

《工程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质作用1.1 地质作用概念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球表层(地壳和上覆的岩石圈)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这些作用导致了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地质作用的分类如下:- 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 按作用性质分类: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1.2 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地球物质运动产生的力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1. 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运动:地球表层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岩石圈板块,它们在地球软流圈上漂浮、移动,相互之间发生碰撞、俯冲、拉张等作用,形成地震、火山、海沟、山脉等地貌。

- 碰撞边界: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 俯冲边界: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形成。

- 拉张边界: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 断层活动: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形成断层。

断层活动会导致地壳错动,产生地震、地形起伏等地貌。

- 正断层:如美国的大峡谷。

- 逆断层:如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 平移断层:如土耳其的北安纳托利亚断层。

- 褶皱作用:地壳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折叠,形成褶皱山脉。

- 背斜和向斜:如阿尔卑斯山脉。

2. 岩浆活动- 火山地貌:岩浆在地表喷发形成的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等地貌。

- 活火山:如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

- 死火山:如美国的圣海伦斯火山。

- 侵入地貌:岩浆在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体,如岩床、岩墙、岩脉等。

3. 地震-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 地震序列:主震、前震、余震等。

- 地震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1.3 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驱动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

1.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岩石在温度变化、冻融、盐类结晶等物理作用下,发生破碎。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概念理解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1.2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球的组成与结构地壳与地幔的区别地质年代与地质层的形成1.3 地质作用与地质过程内力地质作用: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第二章:地质构造2.1 岩石与岩体岩石的分类与特征岩体的结构与构造2.2 断层与褶皱断层的类型与特征褶皱的形成与分类2.3 地质图与地质剖面图地质图的阅读与解读地质剖面图的绘制与分析第三章:地下水3.1 地下水的概念与特征地下水的存在形式与运动规律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与分布3.2 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地质结构对地下水的影响气候与水文条件对地下水的影响3.3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工程安全地下水对工程材料的影响第四章:地质勘察与测试方法4.1 地质勘察方法地面地质勘察:地形、地貌、地层等地下地质勘察:钻探、井探、洞探等4.2 地质测试方法岩石力学试验:抗压、抗拉、抗剪等土工试验: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4.3 地质监测与预警监测地下水位、地壳运动等预警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第五章: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5.1 工程地质问题的类型与特点地质构造问题:断层、褶皱等地下水问题:地下水位变化、涌水量等岩土稳定性问题:边坡稳定、基础承载力等5.2 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地质分析法:地质勘探、地质剖面等数值分析法: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等5.3 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与处理评价工程地质条件与风险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处理措施第六章:岩土工程特性与稳定性分析6.1 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岩体的结构面与强度特性土体的粒径分布与物理性质6.2 边坡稳定性分析边坡稳定影响因素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与计算6.3 基础承载力分析基础类型与承载力影响因素基础承载力计算与评价第七章:工程地质风险与管理7.1 工程地质风险识别风险源识别与评估工程地质风险类型与影响7.2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方法风险控制与减轻措施7.3 工程地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流程与制度工程地质风险监测与预警第八章: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8.1 岩溶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岩溶的形成与特点岩溶地区工程问题及处理方法8.2 软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软土的工程特性与问题软土地基处理技术8.3 岩爆与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岩爆的形成与处理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岩石力学问题第九章:工程地质在设计中的应用9.1 工程地质在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基础设计中的工程地质考虑边坡设计中的工程地质因素9.2 工程地质在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结构设计中的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防治与结构设计的融合9.3 工程地质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地质技术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技术10.1 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应用工程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10.2 创新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10.3 未来工程地质学挑战与机遇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工程地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地质作用2.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解读3. 地下水的特性与影响因素4. 地质勘察与测试方法5.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难点环节:1. 岩土工程特性与稳定性分析2. 工程地质风险识别与评估3.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处理4. 工程地质在设计中的应用5. 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技术详细补充和说明:1.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地质作用:理解地球的组成、结构以及地质作用过程,包括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这对于理解后续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内容至关重要。

工程地质电子教案

工程地质电子教案

工程地质电子教案第一章:工程地质概述1.1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质与地质学地球的圈层结构1.2 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年代的划分1.3 工程地质的重要性工程地质与工程建设工程地质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地质构造2.1 岩石与岩体岩石的分类与特征岩体的结构与稳定性2.2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地震2.3 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工程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工程选址的影响第三章:地下水3.1 地下水的概念与特征地下水的定义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3.2 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流动的基本方程地下水水位与水压3.3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地下水对工程稳定的影响第四章:地质勘察与评价4.1 地质勘察方法地面地质勘察地下地质勘察4.2 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勘察数据整理与分析勘察报告的结构与内容4.3 地质评价与风险分析地质评价方法地质风险分析与控制第五章:工程地质案例分析5.1 工程地质案例一:隧道工程隧道工程地质问题分析隧道工程地质解决方案5.2 工程地质案例二:桥梁工程桥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桥梁工程地质解决方案5.3 工程地质案例三:水库工程水库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水库工程地质解决方案工程地质电子教案第六章:土工试验与分析6.1 土工试验概述试验的目的与意义土工试验的基本方法6.2 常见土工试验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试验抗剪强度试验6.3 土工试验结果分析试验数据的处理土的工程特性评价第七章:岩体力学7.1 岩体的力学性质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岩体的稳定性分析7.2 岩体力学计算方法岩体的应力分析岩体的稳定性计算7.3 岩体工程实例分析岩体工程问题案例岩体工程解决方案第八章:边坡工程8.1 边坡稳定性分析边坡稳定影响因素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8.2 边坡工程设计原则边坡设计的基本要求边坡加固与治理措施8.3 边坡工程实例分析边坡工程问题案例边坡工程解决方案第九章:地下工程9.1 地下工程概述地下工程的类型与特点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9.2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地下工程地质风险地下工程地质解决方案9.3 地下工程实例分析地下工程问题案例地下工程解决方案第十章: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10.1 环境地质问题土地退化与沙漠化水资源污染与地下水位变化10.2 地质灾害类型与成因滑坡与泥石流地震与火山爆发10.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地质灾害治理与修复工程地质电子教案第十一章:地震工程地质11.1 地震地质学基础地震成因与类型地震波与地震烈度11.2 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11.3 地震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地震危险性评价场地地震效应评价第十二章:工程地质软件与应用12.1 工程地质软件概述地质数据管理软件地质模拟与分析软件12.2 工程地质软件应用实例地质勘察数据处理地质模型构建与分析12.3 工程地质软件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与自动化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第十三章: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13.1 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地质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原则13.2 地质环境修复技术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13.3 地质环境保护案例分析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案例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实施与管理第十四章:工程地质标准与规范14.1 工程地质标准概述工程地质标准的作用与意义工程地质标准的分类与体系14.2 主要工程地质规范与规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范14.3 工程地质标准的发展趋势标准化与国际化动态更新与完善第十五章:工程地质案例研究15.1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方法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案例研究的技术路线15.2 工程地质案例库建设案例资料的收集与管理案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15.3 工程地质案例应用与启示案例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案例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1.2 工程地质学的重要性1.3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4 学习目标与内容安排第二章:地质基础概念2.1 地质学基本概念2.2 地层与岩性2.3 岩体的结构与构造2.4 地质构造第三章:水文地质学3.1 地下水的性质与流动3.2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3.3 地下水的勘探与测量3.4 地下水控制与利用第四章:岩土工程特性4.1 岩土的物理性质4.2 岩土的力学性质4.3 岩土的工程特性4.4 岩土的分类与鉴别第五章:地质勘察方法5.1 地面地质勘察5.2 地下地质勘察5.3 地球物理勘探5.4 勘探数据的应用与分析第六章:土工试验与分析6.1 土工试验的意义与目的6.2 土工试验的方法与步骤6.3 土样品的采集与处理6.4 土体力学性质的试验与分析第七章:岩体的稳定性分析7.1 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7.2 岩体稳定性分析的方法7.3 岩体稳定性评价与预测7.4 岩体稳定性控制技术与措施第八章:地质灾害及其防治8.1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8.2 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8.3 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8.4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第九章:地下工程地质问题9.1 地下工程概述9.2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分类9.3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9.4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策略第十章:工程地质软件与应用10.1 工程地质软件概述10.2 地质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10.3 地质建模与模拟软件10.4 工程地质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一章: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保护11.1 地质环境与工程关系11.2 工程环境保护的原则与目标11.3 工程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技术11.4 工程环境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地质风险评估与管理12.1 地质风险的概念与分类12.2 地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12.3 地质风险管理策略12.4 地质风险应对措施第十三章:边坡工程地质问题13.1 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13.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13.3 边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3.4 边坡工程的监测与维护第十四章:地下水控制与利用14.1 地下水控制的目标与方法14.2 地下水控制技术的应用14.3 地下水利用与水资源管理14.4 地下水控制与利用的案例分析第十五章:工程地质案例分析与实践15.1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5.2 典型工程地质案例解析15.3 工程地质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5.4 工程地质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涵盖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基础、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特性、地质勘察方法、土工试验与分析、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软件应用以及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基础工程地质学)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基础工程地质学)
第4节 岩溶地表塌陷研究
第5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
第四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基础工程地质学
基础工程地质学 第四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1节 概述 问题 岩溶特殊性 研究思路? 关键何在?
基础工程地质学 第四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1节 概述 引入—岩溶问题可以说是各类工程动力地质问题中最复杂、最难的。岩溶广泛分布,问题无法回避。 问题的特殊性--岩溶空间分布不均,地下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多变,对于工程而言是个隐函数。
基础工程地质学 第四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3节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 三、地形地貌--主控基本条件③。 1、地形:高差大、渗径短、径流强、交替条件好、岩溶发育强; 2、地貌:区域侵蚀基准面和排泄基准面取决于地貌形态,控制地下水的运动趋势和方向,进而控制岩溶发育程度。 一般河谷两岸发育最强,谷坡段较弱,分水岭较强。
第3节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 2、岩石结构: 问题:环境、岩性相同的岩石,其岩溶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异? 岩石的结构制约了岩溶发育强度。 按溶蚀性指标排序:泥晶-粒屑-亮晶(灰岩类); 泥晶-细晶-中晶-粗巨晶(白云岩类)。 原因:岩石的孔隙度高,比溶蚀度、比溶解度值高,岩溶相应发育。
基础工程地质学 第四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房屋建筑----岩溶地表塌陷 地下工程----岩溶突涌水 水利工程----岩溶渗漏
解决思路: 第一步,据岩溶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找规律; 第二步,分析岩溶与工程的相互关系; 第三步,针对问题特殊性,得出解决方案。 关键:预测准确→ →对策切实可行。
基础工程地质学 第四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1节 概述 岩溶作用—定义、特征 形成条件--三个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五个影响因素 稳定性问题—四种破坏类型 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稳定性评价—定性、定量 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学试题与答案【工程地质学教学教案】

工程地质学试题与答案【工程地质学教学教案】

工程地质学试题与答案【工程地质学教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地质基础教学目标:1. 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地壳的组成和地质时代的划分。

3. 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地壳的组成和地质时代的划分3. 地质作用及其对工程地质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入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学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2. 通过地质图和实物标本,讲解地壳的组成和地质时代的划分。

3. 分析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变质等对工程地质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理解。

2. 学生能够根据地壳的组成和地质时代的划分进行分类和描述。

3. 学生能够分析地质作用对工程地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教案章节:第二章岩土工程特性教学目标:1. 理解岩土的分类和特性。

2. 掌握岩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3. 了解岩土工程中的岩土测试方法。

教学内容:1. 岩土的分类和特性2. 岩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3. 岩土工程中的岩土测试方法教学活动:1. 引入岩土的分类和特性,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岩土对工程的影响。

2. 讲解岩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并通过实验或示例进行演示。

3. 介绍岩土工程中的岩土测试方法,如常规三轴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岩土的分类和特性的理解。

2. 学生能够描述岩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并解释其工程意义。

3. 学生能够了解岩土工程中的岩土测试方法,并理解其重要性。

教案章节:第三章地下水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2. 掌握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3. 了解地下水控制和利用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2.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3. 地下水控制和利用的方法教学活动:1. 引入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作用。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矿物:在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天然集合体。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

层理: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纹理。

岩层:沉积岩层的基本单位,他是物质,结构,成分,内部构造和颜色等特征上与邻层不同的沉积层。

片理:矿物中矿物呈平行定向排列。

岩石结构:岩石颗粒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岩浆岩似斑状结构为浅成岩和部分深成岩的结构,斑状结构为浅成岩和部分喷出岩的特有结构。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是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它是产生地壳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分布分化,地壳隆起和凹陷,以及形成山脉,海沟,产生火山,地震的基本原因。

晚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为古构造运动,晚三纪以后的为新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为现代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垂直运动(汉江平原)地壳运动成因的构造理论:对流说,均衡说,地球自转说,板块构造说。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照能源与作用部位的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外动力作用(分化作用等)确定地层的方法:绝地年代法和相对年代法(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法,地层接触关系法)。

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地层依次沉积,各地层之间岩层产状平行,特点是沉积时间连续,上下层产状基本一致)和不整合接触(特点是有一段时间没有沉积,明显的不连续)。

不整合接触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以及角度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与断层的区别在于:不整合接触界面处有底砾石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主要表现为穿插接触关系。

岩浆岩与沉积岩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接触带后形成变质晕)和沉积接触(接触底部有底砾石)我国主要使用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学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地层位置为基础的地层单位),单位一次为群,组,段,层。

(完整word版)工程地质学教案

(完整word版)工程地质学教案
、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填土。
难点
土的粒度分析—颗粒级配;土中水与颗粒间相互作用;土的有效重度、饱和度、缩限、液限和塑限;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土的粒度成分及其工程特性,土的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土中水和气体,土的结构和构造。
学时
4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3.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3.2褶皱构造
3.3断裂构造
3.4不整合
3.5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重点
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的外观特征及产生原因;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2、褶皱构造产生机理,褶曲的基本要素,褶皱构造类型;褶皱构造野外、图上识别方法,褶皱构造的工程意义。
3、断裂构造的概念,裂隙分类及工程意义;断层的定义、要素、分类、野外识别及工程意义。
3、地下水的温度、颜色、透明度、导电性等物理性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4、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地下水下降与软土地基沉降(流砂及潜蚀),地下水的浮托作用,承压水对基坑的作用,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
难点
岩土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补给、流通及排泄机理;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毛细水、重力水;岩土的水理性质:容水度、持水度、给水度、透水性等。
3、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风化作用与全球环境、碳系统循环、地貌重塑的关系。
4、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分类、结构与构造,层理构造的概念及研究意义,常见的沉积岩。
5、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变质岩特征、结构与构造以及常见的变质岩。
6、地质年代的概念,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特征及工程意义。
难点
解理与端口的概念;风化作用与全球环境、碳系统循环、地貌重塑的关系;层理构造的研究意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的工程意义。

工程地质学-3

工程地质学-3

中生代(Mesozoic Era)意为“中期生物”时代,分为3个纪。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当初按德国南部地层的三分性特点 而命名。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罗山(现译为汝 拉山)地层研究而命名。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按英吉利海峡两岸主要由白垩土 地层构成而命名。
古生代(Palaeozoic Era) 意为“古老生物”时代,包括6个纪。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是因英国的寒武山脉(今译坎 布连山脉)而得名。 奥陶纪(Ordovicean Period)和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 根据英国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名称和古代民族名称命 名。
地层绝对年代的确定
铀铅法、钾氩法(40K-40Ar) 、铷锶法、放射性碳(14C) 法等。 210Pb——100年内(沉积动力分析) 14C——2~3万年(考古) U系——数亿年(地质分析) 例:铀铅法——铀自然蜕变形成铅和氦两种终结元 素。测定范围5000年至1Ma。
N0 Nt e
t
N0 Nt 1 t 2.3 lg 1 N t
上统
中统 下统 295
石 炭 系 古 生 界
上统
下统 354 372
船山组 黄龙组 老虎洞组 和州组 高骊山组 金陵组 五通群 茅山组
泥盆系 上统 志 留 系 奥 陶 系 上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主要分布 南京、江宁、 灰黑色页岩、硅质页岩 高淳 深灰色泥岩、粉砂岩、长石砂岩夹煤层 南京、江宁 黑色硅质页岩、燧石岩 南京、江宁 南京、江宁、 深灰色灰岩含燧石结核 栖霞 深灰色、灰色粉晶灰岩 南京、江宁 肉红色灰岩 南京、江宁 灰色厚层白云岩含燧石结核或条带 江宁 灰黄色泥质灰岩夹灰岩钙质页岩 江宁 页岩、泥岩、粉砂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江宁 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 江宁 下部灰白色石英砂岩,上部黄褐色细砂岩、 南 京 、 江 宁 、 粉砂岩 溧水、高淳 紫红色岩屑砂岩 灰黄色细砂岩、粉砂岩、页岩 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底部硅质页岩 黄褐色瘤状泥质灰岩 浅肉红色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 灰黄色生物碎屑灰岩 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 浅灰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 灰色厚层含灰质白云岩、白云岩 浅灰色白云岩,含燧石结核或条带 灰白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灰白色白云岩、灰岩 黑色硅质页岩夹石煤层 江宁 江宁、高淳 江宁、高淳 江宁 江宁 江宁 江宁 江宁 南京、江宁 江宁、江浦 南京 南京、六合 南京、六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带1
滑带2
滑带发育在薄层炭质页岩上部的 20 18 16 一层页岩泥化层中,呈浅黄绿色, 14 12 厚 约 5 ~ 10cm 。 滑 带 厚 约 30 ~ 10 8 6 50cm ,含水量较高,塑性大,角 4 2 砾定向排列,擦痕和滑动镜面明 0 0 显。该层为滑坡滑动的软弱层, 是滑坡发生的控制带。
金川露天矿I-1区边坡岩体结构分析图
1-白云质大理岩;2-绿泥石云母石英片岩;3-混合岩;4—斜长角闪岩;5—超基性岩;6—断层带; 7—断层及其编号;8—边坡设计线;9—边坡及其主要结构面的赤平极射投影方位图;10——地层代号
随着采矿的延深,上、下盘边坡都发生过不同规模的裂缝、滑移、倾倒或坍塌等破坏。最典型的 是上盘西段Ⅰ-1区边坡的“滑移—倾倒式”变形破坏方式。自1964年顶部产生裂缝以来,经历了由 局部滑移,到大面积倾倒-坍塌、滚石灾害的全过程,其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 ( 1964年 11月- 1974年 6月),滑移-倾倒体形成阶段( 1974年7月- 1975年 3月),倾倒逐次推移 阶段(1975年4月-1979年4月),倾倒区下部严重坍塌滚石阶段(1979年11月-1981年10月)。
金川露天矿采场平面图
金川露天矿边坡在生产服务期(1966~1990年)曾发生方式独特的“倾倒-滑移”型 变形破坏现象,倾倒滑移体的地表面积 50万 m2、体积 1130万 m3。阶段边坡破坏严重, 许多地段的一、二百米边坡一滑到底,松石滚落。露天矿闭坑之后,边坡的变形仍不 终止,一直延续10年之久。
☆ 滑坡首次滑动后趋于稳定,约12万年在其前缘沉积了二级阶地、 约5万年又沉积了一级阶地,阶地的形成使滑坡更加稳定。 ☆ 在3.6万年前曾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崩塌,使滑坡后部平台加载 约600万吨,崩塌后滑坡发生了轻微蠕动,但没有形成滑动。 ☆ 白衣庵是一个多序次、 古、 老、新滑坡同时存在的复合滑坡 体,在大滑坡体上又发生了一系列小型次级滑坡,其中一些 次 级滑坡目前还处于活动阶段,滑坡正处于逐渐解体中。
鼓丘
210m 201m 178m
182m 164m
纵向裂缝 老公路
135m 149m 178m
堆石坝 滑坡形成拦河坝
体积2000余万立方米
450m
下滑25-30m
后壁滑面
鼓丘
宽850m 长1200m
纵向裂缝 老公路
135m 149m 178m
堆石坝 滑坡形成拦河坝
炭质页岩泥化层
剪断
基岩变倾角顺层高速滑坡
五中滑坡 吉安滑坡 千将坪滑坡 武隆滑坡 茅坪滑坡
泥盆系
三峡库区易滑地层
2、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
3、地形地貌
4、水的作用
4、地震
六、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1、自然历史分析法
滑坡形成演化的地质历史分析法实例
实例1 实例2
白衣庵古滑坡的形成演化 千将坪滑坡的发生机制
实例1
白衣庵古滑坡的形成演化
T2b4(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四层)紫红色钙质泥岩层
滑坡证据2——标志层对比
⑴、在滑坡西边界外,该层底板高程为350~360m。在滑坡西边界内, 该层底板高程约为320~325m 。两探井标志层底板高差27.52m,两探井水平 距11.6m,不可能是岩层倾斜造成这一高差。分析表明此处滑动垂直落差不 大,水平滑距约40m。 ⑵、在滑坡后缘白马沟该层顶板高程约395m,在滑坡体内钻孔ZK4高程 356.23m见该顶板,两者按岩层走向水平距约50m,下降高度约39m,滑距约 63m。 ⑶、在滑坡东边界外龙洞沟底高程 370m 处出露紫红色泥岩底板,在滑 坡东边界内出露高层为318m,落差为52m,水平距约70m,滑坡滑动距离约为 87m。
滑动 方向
对岸泥岩层的反倾结构
滑坡后壁 — 石英砂岩 倾角约26~30度
滑体裂缝: 后缘推移式滑坡 滑坡推向对岸的二个岩丘:高30米
推到对岸的河床堆积
剪断后推到对岸的砂岩块体
二、四组村民住房
450m
下滑25-30m
房370-380m
移民复建巴秭公路 硅厂原址
182m
滑后硅厂
页岩砖厂原址 滑后页岩砖厂
一 、二 级 阶地 粉 质粘 土
实例2 千将坪滑坡发生机制
滑坡考察
千将坪滑坡于2003年7月13日0时20分 (三峡工程蓄水后的40余天)高速滑 入青干河中,造成 24 人死亡, 346 间 房屋倒塌,近千人受灾, 4家企业全 部毁灭,直接损失5735万元。是建国 以来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新滑坡。
§5 岩体力学参数估算
1、节理化岩体变形模量的估算 2、节理化岩体强度的估算——Hoek-Brown强度准则
第三次课主要内容
§6 软弱夹层——泥化夹层
1、软弱夹层的危害 2、泥化夹层的形成演化模式 3、泥化夹层的物理力学特性
§7 地应力与地下工程稳定性
1、地应力(定义、重要性、组成、成因、自重应力计算、分布规律、实测方法) 2、岩石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解析法、数值计算法) 3、岩石地下工程的监测
1)在三峡库区已查明的2490处滑坡、崩塌体大都是古或老滑坡。 2)任何一个古滑坡都是在长期自然地质历史发展中形成和演化的。 3)滑坡的地质历史分析法就是要搞清滑坡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演化过程 及其控制因素(讲古论今)。 4)在此基础上,建立工程地质模型,应用现代力学计算方法对滑坡现实和 未来稳定性进行评价,可能更加科学合理。
104~180
第四系
Q
上统 遂宁组
J3p J3s J2s J2xs J2x
215~1000 300~514 790~1703 335~498 240~350
上沙溪庙组 侏 罗 系 新田沟组 中统
岩 顶
宝塔滑坡 安乐寺滑坡
下沙溪庙组
侏罗系 二叠系
自流井组 下统 珍珠冲组 J1-1z 109~230 J1-2z 165~217
滑带揭示

标志层对比
确认古滑坡 (15.17万年)

白衣庵确是一个古滑坡体, 它是一个顺层~切层基岩 滑坡,滑坡体积为 3600 万 m3 ,滑距约 40 ~ 87m ,剪出 口高程 100 ~ 120m 。滑坡发 生时间距今约为15万年。

白衣庵滑坡滑动面等高线图
Ⅰ--Ⅰ剖面图
滑坡发生后,又发生 了什么地质事件?
§8 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的工程地质力学分析
一、斜坡及其应力分布特征
1、斜坡的几何要素
2、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
主应力矢量图
二、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
1、斜坡变形
金川露天矿边坡弯折倾倒变形实例
金川露天矿
金川露天矿是一座年产矿石 170 万吨的中型矿山。 1965 年基建剥离, 1966 年正式投产, 1990年闭坑。矿坑为纵长 1000余米、横宽 600米的椭圆形状。金川露天矿工程地质条件极 为复杂,断层纵横交错,岩体松软破碎。自 1969以来,露天矿边坡近一半的地段先后发 生明显变形和破坏,严重影响矿山生产和安全开采。多年以来,针对采掘期间边坡稳定 性开展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综合研究,主要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岩组 划分、边坡工程地质分区、边坡变形监测、边坡岩体应力的光弹与数值模拟试验等研究 工作,为金川露天矿的安全开采和顺利闭坑提供了科学依据。
(1)按滑坡与岩层层面关系的分类
均质
(2)按滑坡始滑部位的分类
(3)按岩土类型的分类
五、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1、岩土类型和性质
地层单位 系 统 组(群)
地层代 号
厚度 (m)
长兴组/大隆组 上统 龙潭组/吴家坪 二叠系 组 茅口组 下统 栖霞组 梁山组
P2c/P2d P2L/P2w P1m P1x P1L
露天矿边坡体倾倒变形破坏
边坡反倾岩体过量的倾倒变形,大幅度的岩体移动,最终导致边坡岩体首先 破坏,并呈块石滚落、碎屑溜滑。原有的次一级较陡的阶段坡体逐渐消失, 最后演化成坡角约等于休止角的较大直坡。
边坡表面地裂缝
边坡体表面出现许多纵横交错的地裂缝,它们的发生都牵就了 成岩地质体中原有的断层和构造节理。沿断层发育的地裂缝在 地表上一般呈现出陡坎,断层规模越大,陡坎的尺寸也越大。
精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试工作是地质历史分析法的基础。
白衣庵滑坡位置
白衣庵滑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西约1.5km的长江北岸,在滑坡 体上建设有道路、桥梁、学校、工厂、村庄等重要设施。
目前水位
白衣庵滑坡蓄水前照片
古滑坡体?
发现滑带位置
滑坡证据1——发现了滑带
滑坡证据1——发现了滑带
CT-A探槽中挖出滑带土的擦痕、镜面与角砾
泥化层
砂岩
泥岩
堆积物
滑坡体从岩性上可分三层:最上部是风化松散堆积层,该层主要是泥岩的风化产 物和坡积物;风化松散堆积层下部是侏罗系中统泥质岩层,该层主要分布在滑坡 中下部,厚度大于10米;其下为侏罗系中统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层,该层下即为 滑坡滑带,滑坡滑床岩石为中侏罗系石英砂岩。滑床岩石倾角在滑坡区有变化, 上部较陡(倾角30°),下部较缓(倾角约十几度),滑床岩石节理发育较少, 仅有两组小节理,走向分别为 15°和75 °,宽度约1厘米。剪出口位于河床以 下,将厚层砂岩剪断后滑出。
F B
水文地质剖面图
A E I
基岩 风 化岩 体
D 滑带 A
E C
B
I
F
H
175m水 位 G 145m水 位 原 水位
J
8 6 5 4 3 2 1
B F
层 状块 裂 岩体 坡 积体
C G J
层 状碎 裂 岩体 一 级阶 地 下部 粉 土 洪 积层
D H
泥 岩隔 水 层 一 级阶 地 上部 粉 质粘 土 计 算断 面
钙质粉土层中的剪张节理,宽达3~4cm, 节理面平直光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