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标解读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案10.互动交流: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补充: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旅客运送,还是物流运输,都会有提升作用。
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沪杭高铁开通后,将与早先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1.活动参与: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涉足世界文化遗产出示杭州西湖资料: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4.欣赏特色文化,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戏曲文化——我们眼中的昆曲是什么样的?(3)茶文化——生活中的龙井茶补充: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
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4)丝绸文化——优质生活的感受: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八年级地理下册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旱灾害。
3.议一仪:河流上下游对区域有哪些影响?
岷 成都平原 江
长江三角洲 长江
……
提提 提 供供 供 灌水 城 溉能 用 水发 水 源电
提 提提 提 供 供供 供 工 灌便 城 业 溉利 市 用 水水 用 水 源运 水 …
东海
内河 沟通 西部地区 沿海 联结 南北地区 远洋 加强 对外交流
京津唐
长江
长三角
珠三角
活动(见课本51—52页)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 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 响。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 业的发展。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 利于其对外联系。
知识点三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苏州园林举世闻名, 又有山水之胜,寺观 名刹遍布城乡,水乡 古镇散落郊野,十余 个专业博物馆也成了 旅游新热点 。
杭州西湖 春有苏堤春晓,夏 有曲院风荷, 秋有平湖秋月,冬 有断桥残雪。
苏州园林
苏州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园林,不同的园林风格各异, 漫步其中犹如在画中游。图为拙政园,建于明朝,是苏 州园林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一个。
长江三角洲地区 是我国城市分布最 密集、经济发展水 平最高的地区,形 成了我国最大的城 市群——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
南京 上海
杭州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 件 1.水陆交通便利
2.消费市场广阔
3.科技力量雄厚
2.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指沿江附近的经济圈,覆盖上海、江 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 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 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地城市群”、“水乡地文化特色与旅游”等三部分组成.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探讨.一、课程标准依据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二、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3.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发达.三、说学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章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这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的选取.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区域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对学习本节长江三角洲区域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四、教学目标基于上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学生学情,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五、说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3. 水乡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确立依据:抓住区域“特色”,(二)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根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要求来确定.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要求来确定.六、说教法、学法1.教法:复习法、实例分析法、图片感悟法.2.学法:欣赏图片法、阅读材料感悟法、联系生活感悟法.七、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二)新课学习江海交汇之地学生活动: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活动.(多媒体或导学案呈现)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问题难度都不大.学生读图看教材基本上都能解决.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锻炼了学习能力.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让学生了解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让他们合作完成,老教师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意思只要合理即可)1.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2.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对外联系;3.沿河港口多,便于发展造船业;4.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且有利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5.为居民学生活提供水源,有利于提高学生活质量.6.河流众多,淡水丰富,有利于渔业的发展……(P51活动题第1题答案)教师(展示都江堰灌区图和都江堰图):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下面大家阅读P52的图文资料,分小组合作探究:岷江和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完成活动题第2题.(把学生分成两小组,分别探究(1)、(2)两小题,然后小组间交流,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讨论的是河流和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安排学生课前先搜集资料,进行初步的探究,课上再分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得出正确的结果.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教师点拨:1.岷江流经成都平原的西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作物的学生长;但是降水量多的年份,河水猛涨,也会淹没成都平原大片的农田,造成水灾.2.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我国最大地城市群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目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学生活动:(多媒体出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请大家阅读P52——54 的图文资料,完成下面活动.1.分别找出人口超过500万和超过100万的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哪一个?试介绍1——2个本区城市.2.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3.本区经济发达,有我国最大的沪宁杭工业基地,说一说本区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4.长江三角洲是如何对内陆以及全国的经济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的?【设计意图】这几题个问题旨在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情况,难度不大,部分内容以前也有所接触.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思考总结能力.水乡地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师:水乡文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与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关.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52——54 的图文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下面活动.1. 说一说你去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个城市,给同学介绍一下你游览的景点有什么特色.2. 欣赏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景点,从教材中及下面的旅游点,或是其他的旅游点,选择你喜爱的一个,设想如果你来担任导游,将如何介绍?水乡乌镇镇江金山扬州瘦西湖无锡鼋头渚3. 长江三角洲的茶文化、丝绸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当地的旅游业发达,还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资源丰富,附近是茶叶产地和丝绸产地.除了旅游资源外,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教师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八、说板书设计九、说教学反思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最具典型而且影响深远的一个区域.本节教学设计通过时事新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识内容上,以乡土地理作为知识点的切入点,学生爱学乐学,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7.2.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件)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南方地区》
7.2.2“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初中地理教研公众号
目标要求
一.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 国最大的城市群,上海在城市 群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对 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 响。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 易中心。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 Nhomakorabea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借助发达的高铁和高速实现同城效应。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旅游业空前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这里自然条件优越,物产 丰富,被誉为“鱼米之乡”。完成下面小题。
1.“鱼米之乡”中的“米”最可能指的是( A )
A.稻米
B.土豆
C.红薯
D.小麦
2.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有( B )
①水源充足
②地势低平
③黑土广布
④热量充足
A.①②③
A.养殖与发电
B.灌溉与发电
C.供水与运输
D.供水与发电
谢谢观看!
欢迎关注初中地理教研公众号
@初中地理教研公众号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和昆山与上海、苏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回答下 面小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知识点总结: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知识点描述
知识点内容
江海交汇之地
位置与范围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
地理位置优势
处于江海交汇之地,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主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
区域自然特征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淡水鱼产区。
长江对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提供了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水源;②提供了便利的水运,利于对外联系;③形成冲积三角洲,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④提供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城市分布
①分布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其他文化:丝绸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
旅游业发达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完善的服务设施
②主要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区域联系带来的影响
借助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如在上海工作的江苏人过上了“白天做上海人,晚上做江苏人”的日子。
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旅游资源丰富
园林艺术: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
水乡风貌:周庄、同里、乌镇、西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件1
内陆 长
海洋 长
江
三
江
角 洲
地
海洋 区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件1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件1
活动 以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 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件1
主要城市
上海 是长江 三角洲城市群的 核心城市,是我 国最大的城市, 也是我国最重要 的综合性工业
城市,其对长 江流域乃至全国 都有辐射带动 作用。
•崛起的浦东—— 长虹 浦东国际机场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件1
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他们都属于 世界文化遗产。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件1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件1
水乡风貌
(2)水乡风貌:江苏的_周__庄___、_同__里___。浙江的 _乌__镇___、_西__塘___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 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件1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件1
水路运输
依托长江干 支流发达的水运, 可以联系广大的 内陆地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3.通过教材活动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认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本P51—52活动题
G
I
得出河流整体及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利和弊
8
分
钟
下载
课堂小结
能力展示
文字
本节课知识脉络
J
J
巩固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形成体系
2分钟
自制
课堂练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识与能力
文字&图片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的练习
K
J
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知识点
6分钟
自制
课后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字
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课本。
六、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导
入
激发
兴趣
图
片
展示能体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
B
E
能看出所展示的图片是该区域
1分钟
自制
学习目标
明白重难点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前半部分的重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自学后仍然有困难的问题再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讨论后仍无法掌握的知识,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鼓励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独到的见解,再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教师再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补充。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拓展新人教版
长江三角洲(1)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2)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3)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协调发展在2010年5月24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提出,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包括沪宁、沪杭甬交通沿线的市县。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研究报告、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判断题:判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本节课主要内容有:
1.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其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特征。
3. 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情况,包括水稻种植、渔业等。
4. 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特点,如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5.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与交通: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交通状况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6. 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挑战与战略:掌握长江三角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约束等,并了解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特色。
【新知讲解】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教师讲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教师:请同学们读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学生:历史文化名城有南京、杭州、苏州、扬州;重要功能城市:绍兴、慈溪、舟山、宁波、无锡、常州等。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上海的职能及作用教师: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谁?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得出答案:回答:核心城市是上海市。
上海市人口约2418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城市。
上海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提问: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的综合运输体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特点和优势还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基本知识,了解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图片展示、实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等基本知识。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2.利用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基本知识。
3.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剖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基本知识讲解:利用地图和图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基本知识。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经济发展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2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知识讲解
人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2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知识讲解第七章南方地区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点1: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和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注】:根据国务院2019年12月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主要农作物水稻、棉花、油菜、甘蔗、茶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3.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对内联系方便: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2)对外联系方便: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4.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③提供水产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饮食。
④提供充足的工业和生活用水。
⑤长江沿岸地势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
⑥调节气候,改善环境。
(2)不利影响:长江在丰水期容易泛滥成灾,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破坏。
方法总结1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要点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
1.主要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位于南京的中华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堡。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播放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塔、杭州西湖、苏州园林、钱塘江大潮等特色景观,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美景吗?它们都是位于我国哪个地区?你认识繁体字苏吗?你能分解它的结构吗?引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学习历史上不仅沟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而且促进了扬州、苏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发展。
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京杭运河段运输依然繁忙。
5.出示图片:稻米种植、长江三角洲的渔业养殖等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的农业发展——鱼米之乡总结:给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影响物产的意识。
2.图示分解——动画展示3.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长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体现在……(1)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2)依托长江发达的水运,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3)我国南北沿海航运的中枢,可通过远洋航线联系世界各地的主要港口。
(4)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破坏。
4.思考讨论2(1)结合图片和下面文字,试着分析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击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提出问题: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拓展:出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都江堰在治理成都平原水患过程中的作用。
5.对比分析:合作探究: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_3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北连京津唐地区,南连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包括“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因素。
这些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学生经过学习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内容,为本节的学习的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精品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富强的理解和情感加深。
教材分析:本节是一个典型的凭借优越地理位置进行经济发展的地理区域,重点分析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就是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多方面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该地区特征的综合影响。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法选择:读图分析法、探究法、教授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板书课题“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学习目标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指的是国富民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足。
长江三角洲地区就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走在了前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三角。
今天的学习目标:1、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2、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二、自学指导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而紧张地自学,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第49—52页的内容,8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
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承载以下3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1条: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联系与差异1条: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与发展1条: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的以下内容: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活动建议】
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标解读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同时降低了难度。
其他各条仅做了个别词语的修改,使语言表述更准确。
另外,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活动建议”进行了删减和整合,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建议。
“说明”中明确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并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长江三角洲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对其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中纬度、近海的区域,所以,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对内、对外交通便利,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最大的城市群。
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供水(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
教材中提供的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案例,主要体现了河流在供水、养殖、航运和旅游等方面的效益,关于河流上游地区适宜发电的资料需要教师适当补充。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本专题主要体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使城市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便利和密切,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城市的人们如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的“同城效应”。
长江三角洲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使其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关注区域位置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农业的角度上看,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从工业角度上看,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从旅游业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以富有特色的“水乡文化”,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这些,都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密
切相关。
首先,中纬度、近海的区域位置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和淡水鱼产区。
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为其工业、旅游业以及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内、外交通(通过长江干支流航运与内陆相连,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有多条远洋航线与世界其他国家重要港口相通)。
认识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基础。
2.关注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前面提到过,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供水(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
人教版教材中长江三角洲地区能够直接体现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各方面:一是供水,以长江为主的河流直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提供水源;二是航运,通过长江的干支流以及京杭运河,将东西和南北沟通起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内陆之间的资源、信息、劳动力以及物产的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三是养殖,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河湖密布,为发展淡水养殖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旅游,河湖本身都是旅游资源,长江三角洲集水乡风光与厚重的历史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使其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以上各方面,教材都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我们可以以“河流的作用”为话题,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从另一个视角进行分析和整理。
这里还需要教师关注的是,以长江为主的河流上游丰富的水电,通过西电东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廉价、清洁的能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治理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将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运用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图简要说出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会评价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形成热爱自然、保护水源的良好情感。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形成学科学、促发展的积极情感。
4.结合地图、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形成保护旅游资源、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