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教案

合集下载

《鉴赏家》教案完美版

《鉴赏家》教案完美版

《鉴赏家》教案完美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鉴赏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

2、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3、赏析本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1、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2、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难点鉴赏小说中蕴含的真、善、美。

教学方法阅读与探讨教学过程一、导语文学是人学,真、善、美是文学桂冠上的三颗明珠,文学创作者应该是真、善、美的追求者。

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的眼光走进他的《鉴赏家》!二、品读与探讨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下问题。

(一)探讨本文情节结构1、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明确: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

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

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

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对美的鉴赏。

2、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1)小说开篇之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

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2)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

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

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

鉴赏家教案

鉴赏家教案

鉴赏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鉴赏家和艺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3. 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艺术鉴赏的定义和原则。

2. 艺术作品的分类和特点。

3. 艺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赏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并引出本课的主题——鉴赏家和艺术鉴赏。

2. 讲解艺术鉴赏的定义和原则:艺术鉴赏是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和评价。

艺术鉴赏的原则包括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等。

3. 介绍艺术作品的分类和特点:艺术作品分为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4. 讲解艺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艺术鉴赏的方法包括直接欣赏、背景了解、比较分析等。

艺术鉴赏的技巧包括观察、想象、体验、分析等。

5. 赏析艺术作品: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进行赏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 课堂互动: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某个艺术作品的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7. 总结回顾: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艺术鉴赏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多参与艺术活动,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2.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了讨论和互动?3. 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是否准确深入?4.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5.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哪些改进措施?。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鉴赏家》的主要内容,掌握鉴赏家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学鉴赏的重要性,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鉴赏家》是一篇关于文学鉴赏的散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教导学生如何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鉴赏家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3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文学鉴赏的定义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文学鉴赏的兴趣。

3.2 课文讲解通过细致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家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学的魅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材。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和鉴赏指南,供学生参考和阅读。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鉴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2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3 实践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7.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家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学的魅力。

7.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课堂表现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能力。

1.1.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1.2.2 利用批判性思维,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1.2.3 运用文学鉴赏技巧,评价小说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1.3.2 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社会现实,培养人文关怀。

1.3.3 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小说《鉴赏家》2.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2.3 教学难点: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艺术风格,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鉴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鉴赏家》,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4.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小说《鉴赏家》及相关评论文章。

5.2 教学媒体:PPT课件、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5.3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鉴赏教材和学术文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6.2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的典型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理解小说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洞察,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选择合适的文学教材,确保文本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选取与《鉴赏家》相关的评论文章、作者访谈等辅助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探讨主题思想。

难点:深入理解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进行文学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文学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填空、问答等,巩固知识。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果,进行重点讲解和解答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文学鉴赏。

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提出问题或建议,进一步深化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4.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任务的质量。

拓展性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的深度和创新性。

5.1 教学教材:选择合适的文学教材,包括小说文本和相关评论文章。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小说《鉴赏家》,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对比等,理解小说主题。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分析。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讽刺等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艺术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心得。

3. 实践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其他文学作品。

教案首页:《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小说《鉴赏家》,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对比等,理解小说主题。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课文《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讽刺等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艺术手法。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心得。

实践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其他文学作品。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鉴赏家》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阿城及其作品的介绍,文学鉴赏的相关理论。

《鉴赏家》教案

《鉴赏家》教案

《鉴赏家》教案第一篇:《鉴赏家》教案课题:鉴赏家1、初读文本,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2、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3、赏析汪曾祺小说中的“味”。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难点:赏析汪曾祺小说中的“味” 三.学习方法阅读与探讨四.活动过程活动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鉴赏家?一般意义上,能称得上是鉴赏家的人,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有高雅的品位,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鉴赏家”,那么,汪曾祺笔下的“鉴赏家”是否和我们的理解是一致的呢? 2.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现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老师沈从文的影响。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3.初读文本,以叶三为线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1、叶三卖果子2、叶三给季匋民卖果子3、叶三看画4、叶三埋了季匋民的画(叶三藏画)活动二:自主研习1.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但是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哪些细节体现出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这个说法的?(变相提问:是不是鉴赏家,那是要用能力说话的,文章中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叶三就是一个鉴赏家?)(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参考:①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能看懂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叶三能看明白季匋民的得意之笔,所以可以称得上是鉴赏家)②叶三能够辩认李复堂的画,具有一双慧眼。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鉴赏家》全文2.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3 教学难点: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名画或一段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文学鉴赏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家》全文,标记重要的情节和人物。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总结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2 评价方法: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鉴赏家》文本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名画赏析、文学鉴赏指导书籍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人物关系、情节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6.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小说的某个情节、人物或主题进行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鉴赏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掌握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寓意。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鉴赏家》全文2.2 教学重点:主人公鉴赏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寓意。

2.3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鉴赏家的故事,引起学生对鉴赏家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家》全文,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鉴赏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4 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探究,研究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

4.2 评价内容: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对主人公鉴赏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的分析能力。

对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鉴赏家》文本相关鉴赏家的故事和资料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教学视频或音频材料5.3 教学资源:相关文学鉴赏的教材或参考书文学鉴赏的网络资源或文章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6.2 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互动促进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深入理解。

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鉴赏家》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鉴定家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掌握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理解诚信、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培养合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选取《鉴赏家》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详细解读。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对话,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2.2 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艺术品图片,引起学生对鉴定的兴趣。

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小说中的重要章节,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学生展示对章节的理解和分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鉴定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象征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合作能力。

4.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如写一篇短篇小说或诗歌,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5.2 课外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小说或相关的文学评论。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鉴赏和批评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汪曾祺 鉴赏家 教案

汪曾祺 鉴赏家 教案

汪曾祺《鉴赏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叶三的形象特点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

2. 分析作者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体会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叶三的形象特点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

2. 赏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2. 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精彩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鉴赏家》。

2. 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关注叶三的形象特点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叶三这个角色的认识。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精彩语句,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试着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发言、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评估学生在赏析课文语句时的理解程度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和作者写作风格的认同程度。

七、拓展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如《受戒》、《晚饭花集》等,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表现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以拓宽视野。

八、课程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节奏的掌控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续篇1.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继续讲解《鉴赏家》的后续内容,或者引入汪曾祺的其他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1.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主题和结构。

2.2 难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2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教学PPT、相关文学作品。

4.2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相关文学作品,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对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3 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5.4 分析: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5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6.3 作文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所学文学作品的鉴赏作文,评估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课堂效果评估: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7.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7.3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评估和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作家故居,增加他们对文学的了解和兴趣。

8.2 举办文学鉴赏讲座,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8.3 开展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培养文学才华。

《鉴赏家》教案的内容

《鉴赏家》教案的内容

《鉴赏家》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掌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特色。

3. 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价值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作品的艺术手法和特色。

2. 教学难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价值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和特色。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价值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鉴赏家》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和特色。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价值意义。

4. 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鉴赏家》的深度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通过读后感作业的质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小说《鉴赏家》文本:提供给学生阅读,作为主要教学材料。

2. 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辅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丰富教学内容。

3. 现实生活案例资料:用于引导学生将作品与现实联系起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讲解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鉴赏家》教案的内容

《鉴赏家》教案的内容

《鉴赏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主人公丹青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观;(3)掌握小说中的艺术鉴赏术语和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艺术鉴赏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艺术素养;(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和坚持自我价值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主人公丹青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观;3. 小说中的艺术鉴赏术语和相关文化背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主人公丹青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观。

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艺术鉴赏术语和相关文化背景。

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一幅名画,引发对艺术鉴赏的兴趣,进而引入小说《鉴赏家》的讨论。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鉴赏家》,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讨论主人公丹青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观。

3. 艺术鉴赏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引导学生运用小说中的艺术鉴赏术语进行欣赏和评价。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自己艺术鉴赏经验的反思。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鉴赏家》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和参与艺术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艺术鉴赏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3. 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艺术鉴赏实践和讨论,评估其艺术鉴赏能力;4. 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小说《鉴赏家》原著;2. 与小说相关的艺术鉴赏资料,包括画作、音乐、雕塑等;3. 艺术鉴赏术语卡片;4. 小组讨论记录表;5. 学生艺术鉴赏作品集。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翻译与理解。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初步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2)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和学习难点。

3. 合作探讨,深入分析(1)组间交流,解决学习难点。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课后作业:1. 学生需抄写并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描绘的鉴赏家的形象特征及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掌握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利用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通过对小说中鉴赏家的形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珍惜才华的价值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选用的小说文本《鉴赏家》。

2.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

鉴赏家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2.3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小说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鉴赏知识。

3.2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艺术品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鉴赏的兴趣。

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要情节。

3.3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家的形象特征。

举例讲解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思考小说的主题。

3.5 总结与拓展:对小说中的主要内容和鉴赏家的形象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讨论:对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选用的小说文本《鉴赏家》。

5.2 参考资料:有关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分析。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鉴赏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小说《鉴赏家》的情节概述和人物介绍。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分析。

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小说《鉴赏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提高。

2.2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深层主题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深入理解。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讨论和作品分享。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引入: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实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4.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习:分析小说《鉴赏家》的情节和人物,理解主题思想。

实践:进行作品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总结: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结合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口头表达来评价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

5.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2)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 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及其变化;2. 小说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分享对文学作品的感悟;(2)简介《鉴赏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大致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交流对小说人物、情节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感悟:(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理解;(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分享。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及人物性格特点。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具体的小说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小说中的奥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鉴赏家》教案的内容

《鉴赏家》教案的内容

《鉴赏家》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鉴赏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掌握小说中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理解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所表现的真挚感情和人性光辉;(2)认识文学鉴赏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介绍《鉴赏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梳理小说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3)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

2.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2)小说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3)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鉴赏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5. 练习与反馈:(2)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运用;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鉴赏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鉴赏家》;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和鉴赏指南;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1.3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1.4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知识视野。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鉴赏家》是一篇描写我国古代画家鉴赏家生平事迹的文学作品,通过讲述画家们的生平经历,展现出他们独特的艺术品质和人生观。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画家们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

2.3 教学难点:鉴赏家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之间的关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画家及其艺术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画家们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主题。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画家们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4.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4.3 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鉴赏家》原文。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画家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画家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

6.3 比较教学: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画家进行相互比较,分析他们的异同之处。

6.4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画家的人生哲学。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画家们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基本风格。

2、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3、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作者与背景简介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

以小说《受戒》、《大淖纪事》为人瞩目,他的小说用抒情的调子,以童年的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散文则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娓娓道来,文字雅洁而少雕饰。

《鉴赏家》写于1982年,同样是于晚年追怀故土,如朝花夕拾,平淡中自有深远之致。

二、品读与探讨1、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

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

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

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对美的鉴赏。

2、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小说开篇之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

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

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

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

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机,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

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鲜明而饱满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格。

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都蕴含在这些跟“果子”有关的故事中,从而使一个“神全气足”的人物跃然纸上。

3、从小说中寻找一些叶三“鉴赏”画的细节。

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觉。

“紫藤里有风”一段,“小老鼠”一段,“红花莲子白花藕”一段。

叶三基于朴素生活经验的“真懂(画)”,季匋民的平易亲切、从善如流,两人的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都可以从这些细节中读出来。

4、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每个同学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老师再点拨总结。

提供的答案涉及情节、结构、人物、语言等各方面,不需要全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总结,点出主要区别即可)(1)情节和结构。

我们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

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定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

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

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说法。

而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谈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

”而在另一篇文论《小说笔谈》中,他把小说的结构比作树:“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

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

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

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

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更自然的。

”这些分析也适用于《鉴赏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类小说,其实是以一种更贴近生活常态、更亲切自然、不刻意雕琢的态度和方式,叙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2)人物。

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典型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使人物集中体现某一类人的阶级特点、性格特征,但也往往抹杀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丰富性、生动性、不可重复性。

汪曾祺认为,“在解释得不准确的典型论的影响下”,有些作家“创造出了一批鲜明、突出,然而虚假的人物形象”。

他自己的创作心态是这样的:看到生活中有意思的人,想写写他,就写了;并不刻意追求以一个人物体现大的时代、社会内容。

因此,“通常不对人物进行概括。

只是画一两朵玫瑰花,不想把一堆玫瑰花,放进蒸锅,提出玫瑰香精。

当然他画的玫瑰是经过选择的,要能人画”,“人像要求神似。

轻轻几笔,神全气足”。

我们再来看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开底下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

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有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

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其实往往是“许多个”的杂糅和平均,看似典型,实则如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业品,粗糙而失真,又如反复搓揉的面团,面目不清,棱角尽失。

只要稍稍回顾一下文学史上那些“高大全”的形象,高下立判。

(3)语言。

汪曾祺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

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

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

”在《小说笔谈》中,他强调“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

我们常常听评论者说汪曾祺的语言谈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等,其实他首先追求的是准确。

有人曾这样评论杨绛的文字:“品味杨绛的散文,我们得知在她看来语言的准确远远重要于语言的修饰。

或许因此她花的力气更大。

她正是福楼拜所说的那样去寻求最合适的表现方式,最有概括力的名词,最能表明特性的形容词和最生动的动词。

她找到了。

一方面我们又发现所找到的东西原来正是最平常的,并不炫人耳目,由此她又达到了语言的朴素。

此外,既然已经准确地表达了要表达的,那就够了,无需再添加什么,添加了就是堆砌,就是累赘,所以她的语言又是精练的。

杨绛散文语言具有准确的美,朴素的美和精练的美,这统可归之于一句很古老的话:辞达而已矣。

对这句我们似乎总觉得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它是一个最高的要求。

”汪曾祺的语言也是如此,准确、朴素、精练。

有一次的孙女想从爷爷的文章中找一点“好句好词”用在作文中,找了解半天,毫无所获,于是很恼火。

汪曾祺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没词儿,好!”远离所谓的华丽辞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常中见出不平常。

如“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

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

”语言和它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5、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读起来很“很味儿”,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所谓“有味儿”,主要跟小说的语言和所描写的乡风民俗有关。

作者的语言准备、朴素、精练,因此干净而自然,有独特的“味儿”:淡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而非“浓得化不开”之浓郁鲜艳。

(具体可参考上一个问题中“语言”一段)小说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于其中展现故乡的人们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人情”和“风土”是紧密关联的。

写风俗,其实也是追怀故土:人到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

美丽淳朴而悲凉的世风民俗,也给小说增加了独特的“味儿”。

6、具体探讨语言的“味儿”:朗读小说第3节(“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节),具体说说这段文字的好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

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

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

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注意时令转换的过渡语:“立春前后”,“杏子、桃子下来时”,“再下来”,“端午前后”,“七八月”,“重阳近了”,“菊花开过了”,“入冬以后”。

有自然节气,有季节,有月份,有传统节日,有当令的果或花,过渡自然而多变化,叙述看似随意,却又简练贴近。

介绍水果有说有略,既有概述,也有具体描述;总体以时令为序,中间也有归类罗列。

如果把读这段文字比作观一幅画,读者能看到总貌,也能看到局部细节;随意中有次序,有安排。

三、合作探究问题设计:小说这样结尾——“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这似乎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

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结尾?(1)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考与分析:1喜欢。

这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也是一个自然到了极点的结尾。

这是人的必然结局:死了,埋了。

几个字,由生转到死,收尾干净利落,无尽感概尽在不言中。

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叶三视这些为生命,无论生死,都要与它们相伴左右。

也符合作品的整体风格: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

2不喜欢。

可以写得更有波澜,更有余味。

(3)结尾的不同设计:捐赠给博物馆,供大家一起欣赏。

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儿子们无奈变卖了这些画这些画被凯觎已久的人掘墓盗去,流落四方。

四、课后练习1.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2.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

①示例:叶三看画②③④3.“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100字以内)1.答案示例一:小说写果贩叶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一种乐观的(或热情的、诚实的、有智慧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叶三有审美情趣,为下文写他是个不谄媚、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