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项目
生态恢复和修复的实践技术和案例
生态恢复和修复的实践技术和案例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恢复和修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恢复和修复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生态恢复和修复的实践技术和案例。
一、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是一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湿地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生态修复是将破坏的湿地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包括“治理-恢复-保护”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治理,包括控制污染源、调整流量、清理底泥等措施。
第二步是恢复,包括水生植物引种、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措施。
第三步是保护,包括制定保护措施、加强监测等措施。
一个成功的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是中国的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
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于2004年开始实施,主要措施包括生态治理、水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
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质得到了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二、荒漠化土地修复荒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荒漠化使得土地失去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荒漠化土地修复是为了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荒漠化土地修复的技术包括改良土壤、保水保肥、栽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等措施。
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状况,促进植物的生长。
保水保肥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
栽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一个成功的荒漠化土地修复案例是中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1999年开始实施,主要目的是将荒漠化土地改造成为林地和草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经过多年的实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量的林地和草地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湿地原油污染通过生物炭和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修复,湿地
Fig.1 Two restoration models of damaged wetlands
土壤水分通过调控水文周期修复[17] 。美国Jamaica 湾滨海
表 1 湿地类型及其恢复策略
Table 1 Wetland types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选择策略的不同,具体湿地类型与其选择的恢复策略见表 1。
动恢复是目前最佳的恢复模式。 其优势在于成本控制较低
3.2 湿地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技术主要目的是使用对环境
以及恢复后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一致性相对较高。
友好的生态技术以及工程措施对严重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
改造的科学过程,包括生境修复、生物修复和生态功能修复,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23,51(22) :20-25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于 寒1,2 ,周茜冉1 ,邹元春2 ,田 雪2 ,孙明阳3 ,王婧瑜4 ,曹 蕊1 ,张鉴昊1 ,姜 明2∗(1.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
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吉林长春 130102;3.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9;4.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1 湿地恢复理论
护湿地生态系统自有功能;③提高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
湿地恢复理论是指应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手段修复
能力,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死亡;④要遵循生态工
正在退化或重建消失的湿地,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
程学的原理及要求,模拟生态系统的现状及景观分布格局;
能以及其生物、物理和化学特性,恢复原有湿地应有属性
湿地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及其改良方案
湿地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及其改良方案引言: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水资源调节和气候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以及干扰因素的增加,全球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恢复工程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评估以及改良方案进行讨论,旨在提供科学指导和参考,促进湿地的可持续管理与保护。
一、湿地恢复工程成效评估湿地恢复工程是通过人工干预,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和服务。
为了评估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湿地水质改善:湿地恢复工程通过净化水体,提高水质。
评估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应关注水质指标的变化,包括水中营养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以及水体透明度和光合作用的改善情况。
2. 湿地生境恢复:湿地恢复工程旨在重建湿地的自然生境,为湿地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地。
评估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可通过调查和监测湿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包括植物、鱼类、鸟类等。
同时,还应关注关键物种的恢复情况,以及湿地中的濒危物种数量和分布的变化。
3. 生态系统服务恢复:湿地恢复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洪水调控、生物物种提供等服务。
评估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应关注湿地在洪水防治、水资源调节、碳固定和小气候调节等方面的表现,结合经济评估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
二、湿地恢复工程成效评估的方法与工具为了准确评估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需要结合合适的方法与工具。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与工具:1. 定量监测与调查:通过定期的湿地监测与调查,逐渐积累数据,以客观地评估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
这包括水质采样和分析、物种多样性调查、生境质量评估等。
2. 生态模型:借助生态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湿地恢复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评估其成效。
常用的模型包括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和生物模型等。
3. 经济评估方法:为了综合评估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除了定量监测和调查外,还可以使用经济评估方法,将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恢复工程的效益。
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变化研究
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变化研究顾延生;丁俊傑;葛继稳【摘要】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地貌、植被生态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较全面调查,获得了研究区10个植被型、25个群系、61个群丛,研究发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受到各个地貌单元土壤、地形、坡向、坡度及海拔的影响.自山麓洪积台地至山顶植被的垂直带谱比较完整且分带明显,由低至高依次分布有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比研究区近20年来遥感影像后发现,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人工绿洲(腰坝地区)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高山针叶林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本研究可为区域国土整治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一定参考.【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50)004【总页数】9页(P579-587)【关键词】贺兰山中段;近20年;植物多样性;群落类型;植被覆盖变化;荒漠化【作者】顾延生;丁俊傑;葛继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47山地因多样的地貌特征和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形成了独特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其植被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稳定性对干旱山区地貌过程有一定的影响[1-2].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便是地形因子[3-4].贺兰山是我国两大植被类型北温带草原和北温带荒漠的地理界线之一[5].其中地处贺兰山的中段东侧的宁夏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37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是我国中温带半干旱与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6].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关于贺兰山的植物区系、分类、植物群落分布特征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成果[7].早期的综合考察和林业调查对贺兰山植被分布、类型、特征森林资源及其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为后期植被生态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8-10].有关贺兰山植被垂直分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已有研究表明:灰榆疏林草原作为一个植被垂直带占据着西坡2 000~3 000 m范围,而东坡为1 500~2 000 m范围[11],贺兰山地区植被垂直分带由高至低依次出现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疏林等[12],且植物多样性α多样性在海拔3 100~3 200 m为最高[13-15].迄今为止,较大范围调查贺兰山区及其周边植被分布动态研究尚不多见.植被类型与覆盖变化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调查工作,本研究结合区域1∶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采用地貌学、土壤学、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方法与理论,较系统全面调查了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结合遥感影像特征分析,获得了研究区近20年来植被覆盖变化资料,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调查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行政区划分属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图1).地理坐标:105°30′~106°00′ E,38°20′~38°40′ N,面积1 700 km2.属于干旱—半干旱荒漠戈壁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的过渡地带[16].西部为腾格里沙漠,东部为银川盆地,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本底值的脆弱性,很容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近4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双重影响,致使贺兰山中段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这不仅会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本次研究涉及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两大内容.野外植物种类、植被调查主要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发的数字填图技术软件平台进行生态调查与制图,涉及MAPGIS7、数据采集器、GPS、数码照像机、摄像机等软硬件装备.本次遥感与植被生态调查利用SPOT 5和ETM两种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信息提取和植被解译.共选取SPOT 影像1/2景,成像时间为2007年8月13日;ETM影像2景,成像时间分别为1990年8月18日和2002年6月24日.测区选用的SPOT影像成像质量良好,无坏线和无云覆盖.SPOT影像空间分辨率高,多光谱影像为10 m,全色波段为2.5 m.选用的ETM影像成像质量良好,无坏线和无云覆盖.ETM多光谱影像空间分辨率为30 m,全色波段为15 m,光谱分辨率高(7波段),有利于地表生态调查和宏观地貌特征研究.本文利用1990年~2007年间3个时相相近的遥感影像解译图对比研究了测区土壤沙化、人工绿洲和贺兰山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和演化.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和遥感对贺兰山中段的生态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合面上路线调查,通过野外标本采集、室内鉴定,获得了不同地貌单元的植物多样性、群落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对比分析贺兰山中段东西坡植被分布差异,结合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基质、土壤和水文,分析造成两侧植被类型分布差异的原因.3.1种类组成调查本次调查获得贺兰山中段维管束植物22个科、58个属、67种.其中禾本科植物有13属14种.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有3科4属4种,虽然裸子植物数量很少,但是其中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杜松(Juniperus rigida)是构成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乔木,在植物区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阔叶类植物较丰富,蕨类植物仅有1科1属1种(表1).3.2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根据地貌形态,海拔高度和地层岩性的差异,可将贺兰山中段划分为9类地貌单元:I~III级夷平面,I~III级洪积台地,山前洪积平原分为次一级扇根相、扇中相、扇缘相、风积层和湖积层.研究区可见10个植被型、25个群系、61个群丛(表2),贺兰山中段山顶分布高山草甸植被,往下依次为寒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山地疏林草原、旱生灌丛,东、西两麓分布草原化荒漠植被,因此从山麓洪积台地到山顶植被的垂直带谱比较完整且分带明显,但不同地形和坡向带谱组成较复杂.如贺兰山东坡套门沟—紫花沟一带可划分出6个垂直植被带:山前荒漠草原→低山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而西侧沙拉库岱—炭井沟一线可划分为戈壁荒漠→草原化荒漠→低山旱生灌丛→山地稀树草原→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贺兰山西侧草原化荒漠与戈壁荒漠最为常见,主要分布于区内山前洪积台地之上,主要由耐寒、耐旱与耐盐碱植物组成;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侧山前洪积台地;旱生灌丛发育于区域山麓、洪积台地及荒漠地带(图1).3.2.1针叶林贺兰山中段的针叶林可分为寒温性针叶林与暖性针叶林,主要有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和杜松林.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夷平面上分布,分布海拔2 400~2 800 m,油松林主要分布在针叶林的最下部,分布海拔2 000~2 300 m,林下为灰褐土,土层较薄,潜在侵蚀势高.3.2.2针阔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作为过渡类型仅分布于贺兰山东侧海拔1 900~2 300 m的沟谷或阴坡地形,主要为灰榆+油松的针阔叶混交林,林下的主要物种有虎榛子、小叶忍冬、蒙古扁桃、披针苔草、灌木亚菊、阿拉善鹅观草等.由于土层厚,水分条件充裕,生态条件较好.3.2.3山地疏林草原主要分布于贺兰山西侧夷平面(海拔1 600~2 000 m)与东侧部分夷平面(海拔1 600~1 900 m)地区,是在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稀疏生长着耐干旱的夏绿阔叶小乔木和灌木而形成的一种草原植被群落类型.该植被类型作为特殊的群落,以灰榆为建群种,乔木层除灰榆外,还有细裂槭等阔叶树种.3.2.4旱生灌丛贺兰山中段夷平面以下(小于海拔1 600 m)洪积台地之上广泛分布旱生灌丛,包括虎榛子灌丛、酸枣灌丛、荒漠锦鸡儿灌丛、蒙古扁桃灌丛等,旱生灌丛分布面积广,类型多样,视环境条件而异,大多分布于沟谷及相对湿润的阴坡地段.其中贺兰山丁香灌丛在东坡甘沟和榆树沟内零星分布,酸枣灌丛分布于大多数沟谷地带.3.2.5温带荒漠化草原该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中段东侧山麓及洪积台地上,海拔1 200~1 600 m.由于气候条件干旱加之人为放牧影响,荒漠草原植被地区干旱化明显,植物种类少且覆盖度低下,皆为耐旱矮小植物.群落中常出现矮小旱生小灌木,荒漠锦鸡儿、蒙古扁桃分别成为不同群丛的优势成分,高度一般不超过30 cm.3.2.6温带草原化荒漠该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中段西侧洪积台地及洪积平原上,海拔1 300~1 600 m,主要以珍珠、红砂、盐爪爪、猫头刺、白沙蒿、中亚紫菀木等为优势种,耐旱、耐盐碱性强.另外在贺兰山西侧腾格里沙漠边缘,主要以沙冬青、狭叶锦鸡儿、苦豆子及白刺为建群种的耐旱沙生植被,另外还分布有牛膝菇、小叶繁缕及骆驼蒿等.由于沙漠地区极度干旱,其植被多样性低,地下水位较深,故该植被类型零星分布.3.2.7高山草甸研究区高山草甸多以地下芽嵩草属植物为建群种,分布海拔3 000m以上的夷平面区域,构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土壤为高山草甸土.该植被型中群落具有草层低矮,结构简单的特点.植被组成以中旱生植物为主,如高山嵩草、苔草等 .3.3植被覆盖调查在中国地调局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PING平台支持下,结合路线调查和遥感资料,对研究区1990年以来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详细调查.本次研究采用ETM和SPOT 5两种遥感影像进行地貌遥感解译和信息提取.ETM影像成像时间为2002年6月24日,空间分辨率为30 m,全色波段为15 m;SPOT 5影像成像时间为2007年8月13日,多光谱影像为10 m,全色波段为2.5 m.本文对研究区1990年以来2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研究(遥感影像采集来自ETM 1990年8月18日、2002年6月24日与2007年8月13日),分别统计了人工绿洲、沙漠、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面积(表3).对比发现近20多年来,研究区人工绿洲(腰坝地区)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引起以上两块面积增加主要原因与区域人口增加、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干有关,退牧还草、封山育林以来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面积有一定的恢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高山针叶林的面积受全球变暖和降水减少的影响明显,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图2、3).4.1植被分布及地貌相关分析不同植被分布的海拔高程及其所处的地貌单元详细调查表明,研究区发育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与地形地貌有很好的相关性.高山草甸分布于海拔3 000 m以上高夷平面区,针叶林分布于海拔2 000~2 300 m的高夷平面上,针阔混交林分布于海拔贺兰山东侧海拔1 900~2 300 m的中级夷平面的沟谷或阴坡中,山地疏林草原分布于贺兰山东、西侧低级夷平面上(海拔1 600~2 000 m).旱生灌丛分布于海拔1 400~1 600 m以下的洪积台地地貌之上.而温带荒漠化草原分布于贺兰山中段东侧山麓及现代洪积扇上,海拔1 200~1 400 m;温带草原荒漠分布在贺兰山中段西侧现代洪积扇上,海拔1 300~1 400 m.不同地貌单元的植物群落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地貌通过对小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植被分布,其实质是水、热条件的差异.贺兰山中段东、西坡不同地形和坡向垂向带谱组成较复杂,植物群落随海拔梯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东坡由低到高可见山前荒漠草原→低山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西坡由低到高可见戈壁荒漠→草原化荒漠→低山旱生灌丛→山地稀树草原→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海拔2 000 m以下贺兰山东、西两坡植被分布的不对称性与局地大气环流和水分的获得有直接关系.4.2植被覆盖变化分析贺兰山东西两侧植被覆盖率有明显的不同,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东西两侧气候及降水差异;另一方面贺兰山西麓以牧业为主,东麓得益于黄河灌溉之利,农业发达,山前洪积台地及洪积扇上植被覆盖率相对较好.1990、2002及2007年3期遥感影像很好地记录了调查区土壤沙漠化、人工绿洲、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动态变化.近20年来,调查区人工绿洲(腰坝)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贺兰山以西土地沙漠化发生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有关,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分化严重,且又处于高气压的大气环境,拥有强大的吹蚀、搬运能力风化严重,从而导致了沙漠化,造成腾格里沙漠缓慢向东侵袭,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近2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贺兰山中段植被与生态环境演化的驱动力,随着全球变暖的发生,调查区植被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植物群落类型在海拔尺度上的迁移、植被退化与土地荒漠化加剧,高山针叶林面积整体呈缩减趋势,加之近40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强,使得贺兰山中段生态环境更加趋于脆弱化.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该地区植被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有较大贡献,必须进一步加以规划保护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致谢野外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支持,宁夏环境监测总站李天斌、陆彦俊、杨国安、金学强高工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曾佐勋教授、蔡雄飞教授、樊光明教授、杨宝忠副教授、余淳梅副教授、余英讲师和王杰博士、硕士研究生靳海涛、罗涛、梁泉、杨海乐、王翰林、杨捷及金巍参加了野外调查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相关文献】[1] MALANSON G P. Complex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at alpine tree line [J]. Physical Geography, 2001, 22(4):333-342.[2] STEFFEN W, TSCHIRLEY J. Forward [J].IGBP Report, 2000, 49:5-6.[3] HARA M, HIRATA K, FUJIBARA M. Vegetation structure in relation to micro-landform in a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n Amami Ohshirna Island,South-West Japan [J].Ecological Research,1996,11(3):325-337.[4] NAGAMATSU D, MIURA O. Soil disturbance regime in relation to micro-scale landforms and its effects on vegetation structure in a hilly area in Japan [J].Plant Ecology,1997, 133(2):191-200.[5] 蒋有绪. 论21世纪生态学的新使命-演绎生态系统在地球表面系统过程中的作用[J]. 生态学报,2004, 24(8):1820-1823.[6] 梁存柱,朱宗元,王炜,等. 贺兰山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J]. 植物生态学报,2004, 28(3):361-368.[7] 狄维忠,田连恕,李智军. 贺兰山种子植物区系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 1988, 8(4):242-254.[8]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编. 内蒙古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85.[9] 内蒙古森林辑委员会. 内蒙古森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0] 宁夏森林编辑委员会. 宁夏森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1] 江源,田连恕,雷明德,等. 贺兰山东坡低山区植被种类组成区域分异与植被性质的分析[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0, 14(1):46-54.[12] 徐万仁,张晋宁.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区系研究[J]. 宁夏农学院学报, 1993, 14(6):897-903.[13] 田连恕,雷明德,江源,等. 贺兰山东坡植被[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14] 梁存柱,刘钟龄,朱宗元,等. 阿拉善荒漠区一年生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6):897-903.[15] 金山.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16] 耿侃. 贺兰山气候特征与气候地貌[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8(3):114-117.[17]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J48C002003(银川市)幅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C].2008.[18] 韩海涛,胡文超,司建华,等. 阿拉善地区气候时空变化规律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22(12):89-92.[19] 李锦秀,肖洪浪,任娟. 阿拉善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11):56-61.[20] 陈晓光,李剑萍,韩颖娟,等. 宁夏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07, 6(9):1375-1383.。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洞庭湖是一个大型的浅水湖泊,湖泊周围的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的活动对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导致湖泊水质恶化、湿地退化、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
为了保护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此背景下,许多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一、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法。
该方法通过人工构造湿地,将废水或矿山废渣通过多种方式引流至湿地内,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过程,将传统的废水或污染物转化为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的物质,从而达到湿地生态修复的目的。
目前,人工湿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中。
二、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改造与自然物质及生态系统对接的技术手段。
该技术对洞庭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生态滩深翻植物成活技术、人工湿地修复技术等。
1、自然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增强自生能力洞庭湖湿地是自然湿地系统,湿地内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对多种物质富集有很高的缓冲能力。
因此,保护和修复洞庭湖自然湿地系统,增强其自生能力,对于湖泊水质及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3、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富集降解工作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过程,将在环境中富集的污染物质转化为更为环境友好的物质,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
四、结论洞庭湖地区湿地的退化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生态资源及其种类的过程中,湿地生态修复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建筑设计262产 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张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改善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探索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建设的策略,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湿地是生态环境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在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等多个工作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是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很多地区湿地正在逐渐退化,同时还存在一些人为性破坏湿地等问题,对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湿地是很多野生动物和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其中还包含了一些濒临灭绝的珍贵物种和一些稀有的水生植物等,如果湿地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则这些动植物将会失去正常的生存空间而逐渐死亡。
1 湿地的形成与退化1.1 湿地的形成湿地可以通过大自然的进化以及人类后期开发形成,分为天然的和人工的。
天然湿地可以通过在自然环境中演化而成;河流海水经常流过的地方形成了泥潭;涨潮退潮形成湿地;冻土地普遍的地区雨水不易渗透而形成湿地;雪山冰川融化的雪水在低洼处长期积累,形成湿地等。
人工湿地是经过人为开发而形成的,比如养鱼用的池塘、储存水的水库、种植水稻的稻田等。
无论哪种方式形成的湿地,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多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促进作用。
1.2 湿地退化的原因(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使江河湖海的水位不断下降,淤泥越来越多,没有足够的水源及时供给进行补充,使得水量不足,从而无法保证湿地的滋润,逐渐导致湿地干涸。
同样,土地沙漠化也是造成湿地减少的一大因素。
树木植被的减少使土地表层沙质化,无法保证地表水的储存,沙土使湿地变干,逐渐消失。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有土地状态、气候条件、植被生长方面的因素,但更多方面是受人类不文明行为的影响。
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太湖生态系统为例
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太湖生态系统为例一、本文概述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太湖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如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富营养化加剧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太湖自身的生态平衡,也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太湖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有效的修复理论与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太湖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探讨太湖生态系统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包括生态修复的原理、技术方法、实施策略等。
通过对太湖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的全面研究,本文旨在为太湖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其他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系统总结太湖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本文将深入了解太湖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本文将评估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为太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以太湖生态系统为例,全面研究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修复理论与技术,以期为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太湖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分析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拥有独特的湖泊生态系统,然而近年来,其生态系统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
这一退化的机理涉及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多重影响。
自然因素中,气候变化对太湖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太湖流域的降水模式、温度分布和风速等气象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
例如,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导致太湖水位波动加大,湖泊水文条件改变,进而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湿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及生态修复技术——以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8湿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及生态修复技术——以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吴倩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湿地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湿地的研究与保护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进展及修复技术,对于湿地系统及人类自身都十分有益。
本文基于国内外对湿地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理论及实地调查等方法。
研究了如何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使湿地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作用,并在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赛里木湖选题背景。
群落的生态系统分为多种,湿地系统作为其中一种,在群落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较大的旅游观赏价值,对整个系统而言,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分、提供补给、保护生态环境,为整个系统发展起着平衡的作用,在众多生态系统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我国具有丰韵的湿地生态资源,较全球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随着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威胁,面临破坏严重、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等现实问题,人类活动的介入更是使得湿地“千疮百孔”,对于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深入研究了湿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概念、分类、作用等,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湿地现状以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技术路线及步骤,本文希望通过对赛里木湖湿地资源的分析,能够对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有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推动赛里木湖景区长足的发展,为湿地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湿地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起初将其视为污水处理厂,再到人工湿地的建造,最后发展至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国外学者获取了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从Great Meadous水库开始,湿地是被视作污水处理厂,将生产生活废弃的污水集中在这里进行统一的污水处理,实现污水的二次净化,这时候湿地的作用体现在污水净化上;随着国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湿地空间分布不均、处理效果不佳能现实因素,天然湿地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河流湿地的生态修复及水质保护工程实践研究
河流湿地的生态修复及水质保护工程实践研究
刘柏年
【期刊名称】《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年(卷),期】2024(5)7
【摘要】在城市环境保护项目中,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护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于城市水资源起到调节和保护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落实具体的维护和修复措施,不仅可以对整体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可以避免发生洪涝灾害,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水平,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本文以某河为例分析了湿地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护工程,通过工程实施,可以减少湿地污染问题,有效修复湿地水体生态系统,有效保护整体水质。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对河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并通过充分发挥河流湿地的作用,优化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总页数】3页(P148-150)
【作者】刘柏年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5
【相关文献】
1.张掖市黑河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临泽县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效益分析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的干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
以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区为例3.河流湿地的生态修复及水质保护工程实践--以淇河湿地生态治理工程为例4.浅析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设计要点——以吉利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设计为例5.基于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研究——以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湿地退化及其生态恢复
湿地退化及其生态恢复水环境所程东升、王亮、王世岩、吴佳鹏1 调研背景概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湿地还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湿地是最濒危的生态系统(Tockner et al.,2010)。
由于自然原因及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Brinson and Malvarez,2002)、蓄水量减少,水质恶化,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刘红玉和李兆富,2006)。
从世界范围来看,众多国家已经历或正在经历湿地面积迅速减少、退化的过程。
在17世纪,美国有超过88×104km2的湿地,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损失了53%的湿地(Bacon,1992)。
在过去的1000年时间内,欧洲大陆上80%的原生湿地损失殆尽(Verhoeven,2013)。
大部分国家,如荷兰、德国、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等,其湿地面积损失均在50%以上(Jone and Hughes,1992)。
亚洲的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的红树林湿地已分别损失了97%、78%、22%(Scott,1992)。
中国湿地退化现象也非常突出(刘影和彭薇,2003;吴向培等,2003;田昆等,2004;侯伟等,2005;张昆等,2008;李景刚等,2010),71%的湿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天然湖泊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2800个下降到80 年代的2350个,面积减少了11%(傅国斌和李克让,2001)。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
多年的统计资料表明 汉口出 以上的频率有显著增加的趋 年的 年平均每
∗
年 年的
次
世 年每
纪内频次逐渐增高 年 次 自 年
年以来的
多年来又增加为
次 长江高水位频率的逐年增高 表明洪
水威胁正在逐步扩大≈
图1
江汉平原洪涝灾害时系分布
据徐珊湖 杨礼茂 荆江地区洪涝灾害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
期
王学雷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 表1
型
土壤的潜育化! 沼泽化是在还原条件下产生的 复杂的成土过程 主要表现为铁的还原! 氧化还原 电位降低! 土色青灰 黑 等现象 充足的水分和丰 富的有机物质及微生物活动使土壤产生强还原条 件 并形成一系列还原性物质 土壤中过多的还原 性物质对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构成危害 进而造成 农作物减产 土壤潜育化! 沼泽化是平原湖区低产 田的主要障碍
1 2 人为因素
能量平衡 但同时又会导致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 超标污染物排放 江汉平原人口密度较 大 工业企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 较为发达 蓬勃发 展的乡镇企业带来的超标污染物的排放 农业生产 中农药! 化肥的大量普遍使用 城市污水的排放等 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对于湖泊湿地来说 上述 污染物的排放加上规模化的湖泊养殖所带来的湖 泊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 这样使得江汉平 原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功能受到破坏
≅
2 湿地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2 1 灾害频繁及强度增加
洪涝灾害的频率高 据史志记载和气候资料的 不完全统计 江汉平原湖区在 年出现一次洪灾 世纪以前平均 世纪以后平均 ∗ 年出现 一次 近百年来洪灾期拉长 间隔年度缩小 平均
∗
年就有一次洪涝灾害 如图 世纪始 洪灾明显增多
从图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 迎过 地 州 f 发放州 叫 雀等 l l
J " 弋 Ⅲ究。
,
Abs r c A s u y ta t t d wa c n c e b fe s o du t d y i I
q e to n ie s r e o d v l p we ln c t u s i n a r u v y t e e o ta d e o ou Th e u t h we h t i n h n P an i rc n w( er s l s o d t a a g a l i i h i J s 1y n o i o n a i n f r c t u i m e e o l a i g a s 1 f u d to o o o rs d v l p d e e o o rs d v l p e ts o l e b s d o t c t u im e e o m n h u d b a e n S t c i v e l y d v l p e t h o g p r p i o a h e eh a t e e o m n r u h a p o r h t a
1r e t ) ot c l On.
公 众 境 你 q 意 .f 动 : 一原 地 : l 9 f { : 议 , 盆旅 游 的 健 康 发 。 I 关 键 词
t● 2 参 6
K e r s W e l n  ̄ o ou in e l n e o v wo d ta d | t r S 1W t d r s , c a
近城 市 的工 薪阶 层 、 务人 士 、 府 商 政
官员和退休市 民 。
江汉平原湿地有河流湿地 、 沼
泽 湿地 工湿地 等几 种 类型 。 中 人 其 河流 湿地系统 面积7 8 9 k 占整 5 1 m , 个 区域 的7 2 ; 泊 湿地 系 统 面 4 % 湖 积7 7 3 m , 0 .4 k 占整个区域的6 9 % , 2 其 中水面带 的面积5 9 0 m , 2 5 k 沼泽 带 的面积 18 2 m ; 工湿地 系统 9 k 人 7 面积为 59 3 5 m , 3 6 k 占整个 区域 的 5 5 . 80% 其中水面带的面积215 , 6 6
湿地景观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根据人对湿地景观环境干扰的程度 ,可将湿 地景观划分为人工湿地景观和 自然湿地景 观。 以 自然界 中的水环境 为基础可以将湿地景观 分为 4 类: 滨水 型湿地景 观 、 地表型湿 地景观 、 地 下水型湿地景观和复合型湿地景观。滨水 型湿地 景观 主要 指紧邻水体 ( 河流、 湖泊或河 口) 的湿地
辽宁行 政学 院学报
●政府生态管理
湿地 景观 生态修 复 国 内外研 究进展 综述
高 琦 于 乐
( 辽宁行政 学院, 辽宁 沈阳 1 1 0 1 6 1 )
[ 摘 要] 我 国湿地 景 观资 源存 在 不 合理 利用 , 致 使湿 地 景 观资 源 被破 坏 , 湿地 景 观 的生 态 系统 退 化 明
层 的水 生系统 和陆地 的过 渡带 , 在全球 分布范 围 很广 , 土壤 、 水、 植物 和生物是 湿地景 观 的主要 要
环境 活动的不同种类生物 , 湿地主要包含有 临近 、 等 同或 高出地 表层 的地下水位 , 或 利用长 时间被 水浸润 的土壤来促进湿地的水生过程 ” 。
( 二) 湿 地 景 观 的 分 类
显 。 国内受到破 坏 的湿 地景 观 约 占 9 5 . 2 %, 其 中受 到污 染侵 蚀 的湿 地景 观 占 2 6 . 1 %, 泥 沙淤 积与水 土 流失 严
重的湿地景观 占到 8 . 0 %, 盲 目开垦与建设的湿地景观 占 3 0 . 3 %, 环境资源使用超标的湿地景观占 2 4 . 2 %等 等, 这些都对我国水资源供给、 生态破坏 以及防洪蓄洪等造成威胁 , 给国家和地方带来严重的无法估计 的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申报项目-人工湿地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多功能复合材料与生物修复协同的水环境改善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推荐单位意见: 湖北省科技厅我国水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污水深度处理和退化水生态系统重建遇到技术瓶颈,该项目以水质净化、健康生态系统重建和水环境美化为目标,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基于多功能复合材料与生物修复协同的水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发,并成功进行大规模工程应用,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系统技术成果。
该项目主要发明点如下:(1)创制了兼具有净化活性高和环境友好特点的生物基非金属矿物基水处理天然改性材料,引领了活性碳纤维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应用。
(2)发明了物化-生物-生态多元协同的污水处理、深度净化和再生回用技术,有效解决传统深度生物脱氮时碳源不足、能耗与碳源成本过高与人工湿地基质表层堵塞等问题。
(3)形成了复合改性材料-净水生物技术协同的水生态系统重建方法,突破了沉水植物定植、扩繁和稳定恢复等难题,使水环境显著改善。
该成果创新性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已获发明专利42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项;在国际权威刊物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发表SCI收录论文88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标准规范5部。
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成果推广一等奖(2015),第十六届(2014)和第十八届(2016)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奖励。
项目成果已在湖北、广东、浙江等22个省市自治区成功推广应用,为节能减排、提升区域人居环境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环境领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学科。
我国水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污水深度处理和退化水生态系统重建遇到技术瓶颈,该项目以水质净化、健康生态系统重建和水环境美化为目标,创制了生物基非金属矿物基水处理天然改性材料,发明了物化-生物-生态多元协同的污水深度净化和再生回用技术、天然改性材料-水生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形成了多功能复合材料与生物修复协同的水环境改善关键技术。
基质对周丛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0 9 7 2 ( 2 0 1 3 ) 0 3 03 - 8 2 - 0 4
Th e S t u d y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i n t he I n lu f e n c e o f Ma t r i x o n Pe r i p hy t o n
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 o u r n l a o f Xi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第2 6卷
第 3期 2 0 1 3年 7月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o 1 . 2 6 No . 3 J u 1 . 2 0 1 3
2 . He n a n Co l l e g e o f L i g h t I n d u s t r y,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6, C h i n a;
3 . H u b e i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e t l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t o r a t i o n , Wu h a n 4 3 0 0 7 4 , C h i n a )
受控 实验 中. 利用 3 0篇文献综述 了天然基质的 多样性及其对 周丛生物 的影 响 , 比较 了不 同人 工基质在 周丛 生 物研 究中的作 用, 展 望 了人 工基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 基质 ; 周 丛 生物 ; 机制; 应用
中图分类 号 : X 1 7 1
长江中游江湖生物通道恢复的关键生物学问题与框架构建——以武汉市涨渡湖群为例
收稿日期:2021-10-20修回日期:2023-08-3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C3200304,2019YFC040890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青年项目(2020CFB322)。
作者简介:陶江平,1981年生,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行为生态学及过鱼设施方面研究。
E-mail:**************通信作者:邱凉,1975年生,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与水生态修复研究与管理。
E-mail:****************长江中游江湖生物通道恢复的关键生物学问题与框架构建——以武汉市涨渡湖群为例陶江平1,刘宏高1,易燃1,侯轶群1,蔡露1,邱凉2(1.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2.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局,湖北武汉430010)摘要:围绕生物通道恢复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搭建生物通道恢复技术框架,为推动长江中下游江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以涨渡湖群为研究试点,系统总结了该水域江湖洄游鱼类在“长江-湖泊”的迁徙、洄游规律,掌握鱼类入湖和出湖习性。
围绕幼鱼入湖、成鱼入湖与出湖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需求,结合河湖水位变化特征与影响、现有工程及调度措施的局限性,提出了“季节性灌江纳苗”“生态水网+过鱼设施”及调度运行等方案,从保障江湖洄游性鱼类生活史完成的角度搭建生物通道恢复框架,为解决江湖复合生态系统阻隔问题、恢复洄游鱼类及生物多样性、修复河湖水生生境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水系连通;生物通道;鱼类洄游;生态水网;过鱼设施中图分类号:Q17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23)05-0001-08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浅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据统计,长江中下游湖泊占全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60%以上,1km 2以上的湖泊有651个,10km 2以上的湖泊数量超100个(秦伯强,2002;陈昌仁,2011)。
学校植物管理制度(3篇)
学校植物管理制度(3篇)学校植物管理制度(精选3篇)学校植物管理制度篇1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工作,提高校园的环境质量,特制订我校校园绿化与养护管理制度。
一、管理目标1、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和花卉树木的养护管理,把学校建设成红花绿地,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景色怡人的花园式单位。
2、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努力提高绿化水平,实现园林校园绿化,力求遵循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尽量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创设浓郁的美化与文化氛围,寓教于景,起到既美化环境,又培养人才的作用。
3、校园绿化要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高大落叶乔木与草坪,攀援植物相结合,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使其既美化环境又能起到降温、滞尘、减噪、增加空气湿度等作用。
4、树木、花卉、草坪定期修剪,适时养护,做到花草繁茂,树木旺盛。
二、管理办法1、学校建立美化、绿化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校园美化、绿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2、学校与专业绿化养护单位签订合同,具体负责校园的绿化与养护工作。
3、学校校园的绿化要按照统一的规划和布局设计,不得随意变更,花卉树木确需变更的需经领导小组研究批准。
4、校园内的树木、花卉任何人不得随便砍伐和损坏,砍伐或者增植新的花卉树木都必须经过领导小组批准,损坏花卉树木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重新补栽并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
三、管理要求1、花草、树木要定期修剪,科学养护,做到花草繁茂,树木旺盛。
2、花草树木要及时浇水,合理施肥,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喷洒农药、防虫、治虫,病害危害程度控制在5%以下,无药害发生。
确保成活率和生长茂盛。
3、草坪要生长旺盛,平整、无杂草,高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无裸露地面,无叶片枯黄。
4、绿地内保持无杂草,无污物,无垃圾,水面无漂浮物,严禁乱写乱画和乱丢杂物。
5、花卉、苗木要无死枝、枯枝,无人为损害花草树木现象。
6、各种花草树木要明确其科属和生长习性,以便科学管理。
学校植物管理制度篇2为加强对临时用工的统一管理,保障临时工的合法权益,促进植物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生态恢复资金筹措途径
ABCD生态恢复资金筹措途径一、生态恢复概述生态恢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恢复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关系。
生态恢复能够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当森林遭到破坏时,不仅会影响到森林自身的生态平衡,还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生态恢复措施,如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可以重新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其继续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重要生态功能。
2. 提供生态服务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不可或缺的服务,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这些生态服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例,湿地可以过滤污染物、储存洪水、为候鸟提供栖息地,还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净化水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湿地面临着退化和消失的威胁。
通过生态恢复项目,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能够保障这些宝贵的生态服务得以持续提供,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3.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为经济活动提供资源支持,如木材、渔业资源、水资源等,同时也为旅游业等产业创造了发展机会。
例如,一个恢复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野生动植物,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生态恢复项目本身也能创造就业机会,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管理,都需要人力投入,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武汉植物园特别研究助理实施细则
武汉植物园特别研究助理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拥有磨山、光谷两个国内园区。
依托园建有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以及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中科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猕猴桃产业技术工程实验室、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丹江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
武汉植物园确定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为,收集保护亚热带和暖温带战略植物资源;拓展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湿地恢复与大型工程生态安全两大优势领域,引领我国特色农业种质创新与产业发展、水生植物与水环境健康和大型工程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提升科普开放能力,成为世界知名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教育基地。
服务国家生物产业、生态安全及全民素质教育的战略需求,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项目
结题报告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所在学校:
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E mail):
资助金额:
起止年月: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9年制
填报说明
一、结题报告一律用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表格空格不够可自行加页。
二、“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应与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一致。
(封二,此页不装订)
研究工作总结
表2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项目完成论著目录
5
表3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目录
6
表4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情况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