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用新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运用新史观解答历史试题的技巧点拨
运用新史观解答历史试题的技巧点拨运用新史观解答历史试题的技巧点拨近几年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这些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要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解析解答此题注意阅读题干材料,明确材料观点,运用新的史学观点进行分析理解作出判断。
进化史观强调的是人类演进的历程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文明史观强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整体史观,C项符合题意;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为C项。
答案 C例2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他强调的是()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霍布斯鲍姆强调各国在经济上的共同之处增多。
答案 A点拨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又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例3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
(新)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一)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
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
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新史观分析
导入训练
例题: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 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 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中反映了 19C后半叶以后近代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 ①军事近代化 ②政治近代化 ③技术近代化 ④文化生活近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 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
评价较高 通商口岸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评价较低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扶清灭洋” 洋务运动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不同的史观评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航路的开辟,用线将史观和对应的 评价连接起来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1)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2)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 明的发展 (3)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 之路 (4)是殖民掠夺之路
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5)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 结构和生活习惯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时期”
(07年广东卷)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 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 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 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 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第(1)问: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 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新史观在高考中的运用
新史观在高考中的运用近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几乎已是脱离史观不成题了。
因此我们对必须了解新史观。
这几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1.唯物史观(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
2.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
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小结“新史观”
杨 雪 冰
( 河南省濮 阳市综合 高中 河南 濮阳 4 5 7 0 0 0 ) 所谓 “ 新史观”是近十年来 ,在我 国史 学界流行起来 的一些新的史学范式 。 它主要 是相对于 “ 革命史观”而言的。人们研究历 史 的角度不再单纯地从 “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 以及五种 社会形 态演进 的角度来 架构 历史 ,而是从文明演进 、现代化进程 、整体 世界的发展等角度来构架历史体系 。 用历史 的多棱镜去观察 、 评价历史现象 , 更有利于 接近客观公正和真实 , 避免出现盲人摸象 的 局 限;而且 ,“ 新史 观”成 为现在高 中教学 和高考命题 的 “ 热点 ” 。我们有 必要给予高 度关注。 全 球史 观 ( 一) 全球 史观是将人类 社会 的历史作为 个整体来看待 的, 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 世界 历史 的整 体发展 和统一性 方面考 查历 史, 任务人类历史 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 向整 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
一
、
一
的开辟 。 ( 二) 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 学家摈弃欧
洲 中心论 的产物 , 希望用 “ 世界 的欧洲 ”代 替 “ 欧洲 的世界” ,全球史观 的出现推动了 世界史学 的发展 ,对于反对狭隘 的民族主义 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 三) 超越 国界 的具有全球性 影响的事件 得到更多的重视。如民族迁徙 、物种传播、 疾病蔓延 、气候变化 、恐怖主义、金融安全 等等。 ( 四) 从评价历史事件 的原则 看 ,对于促 进全球联 系的历史事件 给予较高 的评价 。比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欧美 国家的殖 民扩张 , 对 于工业 革命 的评价更 多地分析 其对经 济全 球化的影响。 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 不 同。 ( 五) 采取 了一种相对 中立的价值尺度从 事观察研究 。将欧洲、美洲 、亚洲和非洲放 在全球的角度审视 , 注意摈弃 “ 欧洲 中心论” 主张建立 “ 全球普适 的历史话语 系统” ,重 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 二 、文 明史观 ( 一) 文 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 经历了渔猎 采集时代 、 农业文 明时代 ( 包括新石器时代 、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 、工业文 明时代 ( 包 括手工工场时代 、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信 息时代 ) 。高 中历史教材深受这一 史观的影 响, 重点突出了人类从农耕文 明向工业文明 的演进。 ( 二) 从横 向看 , 文 明史 观认 为人类文明 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 明 ;从 范 围上 可以分 为古 希腊 与古罗 马文 明、中国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社 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在复习备考 时 。 一 要注意不 同文 明 类 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 二 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 间的交流 、借鉴、 融合与碰撞 。 ( 三) 文 明史观 以各 种 文 明作 为研究 单 位, 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 发展 、变迁和磨合 的过程 。一部人类发展的 历史 , 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 明演进的 历史。可 以说 ,文 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 了我 们 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 并且还包含 了宗
多种史观另眼看高考: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九)
• 谢谢您的观看!
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讲
熟记关键词语
了解具体史实
利用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事件”
例一:用多元史观解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转变的转折点。
例二:用多元史观解读 “罗斯福新政”
革命史观——“新政”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是资本主义 制度自我完善的表现。
评价“历史人物”
孙中山 (1866—1925)
例二:用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查韦斯: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 绝的先锋 。
——革命史观 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加强了世界 的联系。
——全球史观 克罗斯比 (美)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 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社会史观与文明史观
例三:用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革命史观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而 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近代化史观认为: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 腐观念,对中国工业、国防、军队、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例四: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利用多元史观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当代史学在史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文明史观;2.现代化史观;3.全球史观;4.整体史观;5、生态史观;6、科学发展观,这些新史观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逐步改变了以往流行的机械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的单一范式,为重新审视评价历史、为历史教学与历史命题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2004年以来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这些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诸如传承、交流、融合、转型等文明史观概念,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概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思想多样化等全球史观概念,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整体史观概念,环境恶化与治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生态史观概念,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等科学发展观概念,正日益在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命题中大面积体现。
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如上海],我们就可以从多种史观出发多角度进行理解与评价: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新史观下对历史的解读
C、典型例题: 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 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 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 可知也。”这则日记中反映了19C后半叶以后近代 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 D 政治近代化有疑问? ①军事近代化 ②政治近代化 ③技术近代化 ④文化生活近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④
A、核心观点: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 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 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 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 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 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 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A、核心观点: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 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 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 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也被称之为整体史观。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 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 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 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 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1、经济上的现代化: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3)新中国“一五”计划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专题一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
1
典例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
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
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 A.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B.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从现代化史观看鸦片战争。从材料信息“它标示着以商品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内容涉及整个社会 的各个领域 ( 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 式乃至思维方式 ) ,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 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文明史观: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 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 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各国各地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 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5.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 “眼光向上 ”, 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 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 “小事”。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 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 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 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全球史观: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
成部分,推动了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社会史观: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唯物史观是指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所决定的。
在此观点下,历史人物的作用被看做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他们的行为和作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偏不倚地评价他们的成就和贡献。
在唯物史观下,评价历史人物需要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出发,考察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作用。
首先要充分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风貌等,以及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动态和静态的影响。
其次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他们的行为和作用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
最后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不能片面夸大或贬低其作用和贡献。
对于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综合考量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其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其个人品德和为人的态度。
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
如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例如孔子、列宁、毛泽东等,应该把他们放在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评价,不能简单地以个人英雄主义或偶像崇拜的态度来评价他们。
以孔子为例,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影响深远。
在唯物史观下评价孔子,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理解当时的风气思想和文化传统,以及孔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
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分析孔子的思想和贡献,认识到他的思想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对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和社会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在综合考量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记忆的载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与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进行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与起因历史事件往往有其背景和起因,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例如,法国大革命是由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和经济危机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爆发的。
只有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起因,才能真正理解事件的本质。
二、历史事件的过程与影响历史事件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一系列的环节和阶段。
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件的演变规律和影响。
例如,美国南北战争历经几年的激战才最终结束,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等方面都有所改变。
三、历史事件的多元评价标准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会对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在西方眼中是一个反动的反外国势力的暴乱,而在中国人眼中则被视作中国人对外国侵略的抵抗。
因此,在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时,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客观的判断。
四、历史事件的启示与教训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与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原则。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战争对全人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和平与合作的思考。
因此,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史料分析、比较研究、逻辑推理等方法,提炼出事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与评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总结经验、面向未来。
历史事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过去,指导未来的发展。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造成资源大量开采,自然环境严重污染
【例四】运用多元史观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现代化角度
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社会史角度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
生态史角度
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改变了生态环境
文明史角度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瓦解自然经济,使中国从农业文明逐步融入世界工业文明。
社会史角度
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如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
唯物史角度
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
【例二】运用多元史观对鸦片战争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鸦片战争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现代化角度
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整体史角度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文明史角度
促使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社会史角度
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大众传媒与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唯物史角度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还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自己如此类推啦)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见下表:
【例一】运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历史和现实,认识客观规律,探索发展方向。
在这个哲学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个人特点和行为表现,遵循唯物史观的原则,以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
首先,历史人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历史人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我们需要从社会历史条件、制度环境以及社会阶级矛盾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
例如,清代林则徐和洪秀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林则徐在反对鸦片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洪秀全则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中国内部的战争。
我们需要认识到,林则徐是清朝维护国家利益的代表,反对鸦片贸易是他的职责所在,而洪秀全是发源于农村的宗教狂热,他的宗教教义与当时的现实脱节,导致了他的政治失败。
其次,历史人物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有着自己的信仰、理念和观念,积极推动社会变革。
我们需要从历史人物的主观能动性、行为表现、思想贡献等方面来评价其历史地位。
例如,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领袖,他胸怀大志、顽强奋斗,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并成功地将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虽然毛泽东也有过错误的决策和做法,但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历史评价不能带有过度主观元素。
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带有过度主观元素,避免盲目崇拜和片面的否定。
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社会背景和个人特点,避免过分消极地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也要避免过分美化历史人物的缺点和错误。
这样才能在客观准确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确定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注意避免带有过度主观元素的评价,做到批判和肯定相结合,准确评估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史记》:创新历史观与研究方法
《史记》:创新历史观与研究方法介绍《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创新性地结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记载,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对称编排方式,首次将政、经、军等多个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后世中国通史写作的范本。
本文将探讨《史记》对历史观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历史观创新1.执笔者立场中立:《史记》在选材和表述上力求中立客观,避免作者主观色彩干扰读者理解。
2.突出人物评价:以"列传"形式展示人物,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品德、事迹等来评价其功过得失。
3.审慎对待神话传说:《史记》既记录了真实历史事件,也包含了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然而,《史记》在处理这些神话传说时保持谨慎态度,并通过详细的注解和分析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中。
研究方法创新1.资料收集与鉴别:《史记》作者司马迁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认真筛选鉴别,并尽力确保记录的准确性。
2.事实考证与批判思维:通过对不同史书、文献的对比分析,司马迁采取批判性思维,审视各种观点并进行推敲。
3.编排结构创新:《史记》以"表"为纲,结合纪传体和列传体的方式,使得整个史书有序而详细地展示了中国历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影响与意义1.启发后世编写通史著作:《史记》对后世通史著作影响深远,开拓了一种全面系统地讲述历史的方法。
2.倡导中立客观的历史观念:《史记》强调客观中立,树立了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的理念。
3.培养辨别真伪、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史记》在资料收集和分析上做了大量工作,帮助后人培养辨别真伪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总结起来,《史记》通过创新历史观与研究方法的方式,对后世中国通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立客观的态度、突出人物评价以及审慎处理神话等特点,在近两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学习和借鉴。
同时,《史记》的资料鉴别与考证方法,培养了后世学者辨别真伪、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因此,《史记》被视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家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上的革命事件
历史学家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上的革命事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事件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们或是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或是改写了国家的命运轨迹。
然而,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如何客观地评价这些革命事件并非易事。
要做到客观评价,首先需要深入了解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
每一场革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法国大革命发生在 18 世纪末,当时的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只有将革命置于这样的背景下去审视,才能理解其爆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研究革命事件的起因是客观评价的重要基础。
革命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
经济因素通常是根本原因,如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旧制度的束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人民生活困苦。
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视,专制统治的腐败、权力的滥用等都会激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思想文化方面,新思潮的传播和启蒙思想的兴起,可能唤醒民众的权利意识,为革命提供理论支持。
在评价革命事件时,不能忽视其过程和手段。
革命的过程可能充满了暴力、冲突和牺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简单地对其进行道德批判。
要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和革命者所面临的困境。
有些革命可能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手段,但这或许是在旧势力顽固抵抗、和平变革无望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要全面分析革命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一方面,革命可能带来政治制度的变革,建立新的政权,为社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革命也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基础。
历史学家还应当避免以今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苛求古人。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环境,不能用现代的观念去简单地评判过去的革命事件。
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理解当时人们的选择和行为。
此外,要综合考虑不同阶层和群体在革命中的作用和得失。
现代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
现代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1.现代史学家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
2.他们强调历史对于理解现实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性。
3.现代史学家认为历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4.他们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5.现代史学家关注历史事件的背后动机和影响,试图找出隐藏的真相和意义。
6.他们使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如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学和口述历史等,来还原历史真相。
7.现代史学家注重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客观性,试图排除个人主观色彩和偏见。
8.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和证据,通过交叉验证和比较分析来建立历史真相。
9.现代史学家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和评价。
10.他们认为历史是多元的、多层次的,需要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和理解。
11.现代史学家研究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制度和文化,试图把握历史的全貌和内涵。
12.他们对历史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多角度的,既注重总体趋势和发展规律,也强调个别因素和事件的重要性。
13.现代史学家关注历史的启示和借鉴,试图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
14.他们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修正的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和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15.现代史学家强调历史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16.他们指出历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是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工具。
17.现代史学家认为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变化的过程。
18.他们强调历史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认为历史是人类自我解释和诠释的产物。
19.现代史学家指出历史是多样化和包容性的,需要关注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
20.他们认为历史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既需要客观性和客观性,也需要主观性和创造性。
21.现代史学家强调历史的教育和启发作用,认为历史是我们传承和发展文明的根基和基础。
22.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启示我们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新史观及其应用举例
新史观及其应用举例【实例引入】:用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对新航路的开辟的不同评价主要史观例:新航路开辟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市场雏形出现,分散走向整体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欧洲资义发展,落后地区开发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一、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一)概念: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又被称为阶级斗争史观,新课程下的高考中已经开始淡化这种传统的史观。
(二)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革命,阶级斗争,侵略,反抗,国家,民族等其中:1、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革新(包括科技革命)、劳动力水平的提高等。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3、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史观题是高考常考体型之一,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史观被纳入考题之中。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的评价的常考内容。
这几年常考的史观有:多元史观应用示例: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1)全球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前后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经、思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革命史观: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些地区的人民的反抗具有正义性。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是世界各地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2. 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近(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事件一般都由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组成。
评价历史事件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考虑,原因和影响是最重要的。
影响包括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一定要从辩证的思想来看待。
比如说新航路的开辟,好的是为西方资本主义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基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坏的是造成了大量屠杀,加大的东西方的差距(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东西方差距不断在扩大)。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它一定的背景和影响。
学历史最忌讳就是片面看问题,要学会在纵向把事件结合起来看,横向分析问题的关键。
你在学后面的内容时就要把前面的相关事件连在一起,课本是编排好的,事件是相互联系的,一定的原因造成一定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书上一般没有废话,每一句话大约都是有用意的,很可能在某些时候就成了关键。
(这是我学历史的一些心得,虽不见的好,但希望对你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用新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江苏周龙祥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是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也日益渗透于近几年的新高考历史试卷中。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
历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文明和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
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主张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层面考察历史,它认为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下面笔者就列举三例历史评价,说明如何用新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1.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视角看列强的殖民扩张。
(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列强的殖民扩张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
(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列强的殖民扩张把亚非拉国家和地区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进一步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紧密。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更为先进,也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随着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视角评价辛亥革命。
(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民族解放
运动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近代化的重大突破。
②经济上,临时政府制定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③法制上,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④思想上,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以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3.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视角看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近代列强侵华体现了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和东方落后农业文明的激烈碰撞,而中国的战败本质上体现了落后农业文明不能抵御先进工业文明。
(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近代列强侵华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近代列强侵华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发表于《新高考·政史地》2011年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