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老师点的思考题答案1-8章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
公共物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个人消费需要,是不能由市场所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需要。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经济稳定: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1、市场失灵的表现为?
①自然垄断
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④收入分配不公
⑤经济波动
2、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消费的非排他性;
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3、试述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Fiscal Function)是指政府活动所固有的经济功能。
政府的收支、政府从事消费、生产和分配活动必然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改变经济的原有状态。
政府活动对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体现为财政的职能。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费这种物品,而是期待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价格听证会制度:是指在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时,由政府物价主管部门主持,邀请消费者、经营者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论证,为价格决策提供参考的制度。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理论简介: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政府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纯公共物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大家都不愿意买,所以公共物品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只能以公共提供的方式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
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
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
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
2、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
(2)政府参股。
(3)政府补助。
3、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非总
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
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限度、范围和内容。
基本思路应是: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其次,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结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不可分的,要求二者的改革进程相互协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将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财政体制的影响尤为明显。
因此,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
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注重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
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系统,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工作人员应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但也不应回避或忽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利益追求,应该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把理想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调动其积极性,抑制寻租及腐败。
同时,导致政府机构低效益的一方面原因是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因素,缺乏经济效益的审计。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可以用经济方法对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进行损益分析,以此评价项目的净收益及政府及官员的政绩。
4、试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答:在各种名目下安排的财政支出,虽然无一例外地表现为资金从政府手中流出,但不同的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却存在着差异。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也就是说,在这些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
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则与此不同,它们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
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
我们将此类支出称为转移性支出,它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从对社会生产、就业和收入分配来看: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
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
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
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而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从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来看: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
由于上述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
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从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来看: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
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对于个人)和生产能力(对于企业),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
显然,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注意到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不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瓦格纳法则:19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瓦格纳在对许多国家公共支出
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一著名的瓦格纳法则。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1、财政支出按不同标准所进行的分类?
按财政功能分类
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少量的补偿性支出。
按支出的具体用途(预算科目)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国际分类方法
理论分类和统计分类
根据政府职能活动和开支的具体用途
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
2、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⒈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体制、
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
⒉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⒊社会性因素
3、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意义:P78—79
定额定员管理:
1、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
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
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病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
由于这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中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
公共卫生支出还包括提供卫生防疫一类的活动,而卫生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不可能充分提供卫生、免疫、营养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方面的免费服务。
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
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的,卫生条件乃至疾病却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一种极大威胁。
在市场规则下,疾病会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者又难以抵御疾病风险的侵袭,这样就会陷入“贫困的循环”。
现在,人们逐渐认为卫生保健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特权。
政府卫生政策的目标包括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
此外,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
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
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特定领域内的社会经济职能,以信用方式,有偿营运部分财政资金和其他可利用资金的一种活动。
投资:是对储蓄的运用,是用来增加资产的资金支出。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储蓄(广义):当年不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
1、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答: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目的、资金来源和投向
(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范围:基础设施、自然垄断产业、高风险和高技术产业、农业。
(二)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政府投资所占比重的两个主要因素:经济体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和调控功能
(三)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⒈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稀缺要素标准)
⒉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
⒊就业创造标准
2、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储蓄(广义):当年不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
投资:是对储蓄的运用,是用来增加资产的资金支出。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
(一)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投资可刺激需求增长,
(二)投资完成后形成生产能力,增加供给,
(三)安排投资规模必须考虑的问题。
3、发展农业为什么需要政府投资?
目前我国农业落后,农业部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信用资金受行业比较利益的驱使,不会投向农业;某些农业投资只能由政府来进行。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
1、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2、财政投资范围应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3、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1、试述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答:财政投融资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于日本的一个新概念,是一个财政与金融有机融合的独特经济范畴,并以其独特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按日本财政学家井手文雄的解释,所谓财政投融资是“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资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日本大藏省最近出版的《财政投融资》一书,对财政投融资有如下的定义:“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的制度、信用为基础,以邮政储蓄、年金等各种公共资金为来源,为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并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对应由受益者负担的领域,有偿、统一、有效地分配资金的政府投融资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如下: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融资的份额将扩大,专业银行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在这种条件下,构建政策性投融资机制只会加快而不会阻碍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发展方向。
这是因为,只有把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出来,专业银行才可能真正实现商业化的经营目标。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由体制性因素形成的“公共物品”应逐步减少,市场商品的范围应扩大,许多基础工业产品在条件成熟时将进入市场,价格放开,并通过组建股份公司和企业集团形式谋求发展。
因此,财政投融资的范围有严格限制,主要是为那些需要政府给予扶持或保护的产品或直接由政府控制定价的基础性产业融资。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是脱离市场,而是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主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补充调整作用,投融资机构在结合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实行市场化运营。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政策性金融机构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企业,也不是制定政策的机关,实际上是一种执行有关长期性投融资政策的机构,是政府投资的代理人。
财政投融资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可以避免有偿性投资与一般性投资相互混淆,提高政府投资运作的总体效率。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在预算年度内,国家预算的调整(削减预算或追加预算)需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而财政投融资预算在一定范围内(比如50%)的追加,无须主管部门的审批。
11、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实施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同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在本质上是完全统一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问题时,特别强调要在最终进行个人分配之前,扣除一部分社会产品,用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