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亚:李鸿章是“伟人” 臣民无法战胜国民
浅谈晚清历史人物李鸿章
浅谈晚清历史人物李鸿章说起晚清,第一个想到的是当时的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
有人认为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称他为卖国贼。
而我则认为,李鸿章是一位功臣。
在部分人的眼里,他的过失主要是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是,这些过失又岂是李鸿章想做的,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除去这些已经无法改变的,在其他方面,李鸿章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开办洋务运动。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
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开始。
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1.序言 (1)2.李鸿章简介 (1)3.生活的时代背景 (2)4.为华工争取权利 (3)5.李鸿章与太平军 (4)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5)7.洋务时期贡献 (7)8.简评 (9)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10)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10)1.序言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专题强化练(五) 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2024·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注:设1821年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为100)A.白银价格不断走低B.农夫和手工业者收入增长快C.小农经济渐渐解体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于农产品、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增长快,且幅度要大,银贵钱贱严峻,而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零售以铜钱交易为主,即农产品、手工业品更不值钱了,不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不断走低”不合题意、史实,应为“不断走高”,解除A项;“增长快”不合逻辑,银贵钱贱会不利于农夫和手工业者的收入增加,解除B项;“小农经济”概念混淆,题干未见男耕女织的组织形式,解除C项。
答案:D2.(2024·辽宁鞍山一模)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王朝中人惊魂甫定,与刚刚结束的一番遭受相比,12年之后的事是很渺茫的,正窃喜于‘万年合约’换来的太平,紫禁城景物照旧。
”这一番遭受( )A.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B.使外国力力进入中国内地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解析:据材料“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可知指鸦片斗争,鸦片斗争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故选A项;其次次鸦片斗争使外国力力进入中国内地,解除B项;《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解除C项;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解除D项。
答案:A3.(2024·广东一模)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
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B.农夫大量前往上海谋生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削减D.实业浪潮变更就业结构解析:据材料“1862年”“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可知经验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乱冲击后,人口锐减,安徽当地政府主动招揽流民复原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中出现招揽流民耕种的主要缘由战乱导致的人口削减,与经商风气无关,解除A项;安徽和江浙地区一样都遭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而且小农经济前提下的农夫不会轻易离开土地前往城市,解除B项;19世纪60年头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对社会的冲击作用极其有限,解除D项。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一、舆论漩涡中的李鸿章“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1]现如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有些人认为李鸿章卖国求荣,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卖国贼; 然而另一部分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是“东方的俾斯麦”。
这截然相反的评价也正好折射出李鸿章功过各半的人生。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从来就没有终止过,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前,此时期主要为一边倒地批判李鸿章为“历史的罪人”“卖国贼”,对李鸿章的一生主要是全盘否定为主,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刚从苦难的历史中走出来,对于这场灾难短期内难以释怀,民族主义情绪让人们对其更加仇视,后来文革时期历学问题遭到数十年的抑制,对于李鸿章的问题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之后,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再次活跃起来,这时期大多数人开始适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对待人物的评价,能够充分地考虑李鸿章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考察其历史活动,因此给出了一些较为客观的评价,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对于清末的历史功绩。
在近代中国充满屈辱的历史中,列强的入侵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中国人民,这让原本对身份模糊的中国人民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但是国人对于和洋人交往频繁的人仍然是嗤之以鼻,严重的便会被称为“卖国贼”。
由于清末李鸿章被重用,加之中国国际环境复杂,李鸿章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颇多。
无论军事、经济、外交等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李鸿章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李鸿章的很多行为被认为是误国误民: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于军事的控制、外交的节节失利,都被人们视为用心不良,李鸿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
赵尔巺也评价其“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2]甚至邓小平 1982 年会见英国首相散切尔时曾谈到: “如果中国在 1997 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3]李鸿章所极力提倡的洋务运动,也是人们不断诟病的目标,人们认为尽管李鸿章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但是后来的一切都证明,这只不过是一场劳民伤财的运动,它经不起任何的检验。
阅读-让我知道不一样的李鸿章
阅读?让我知道不一样的李鸿章一部中国近代史,是近代中国沉沦、挨打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抗争、崛起的历史。
为救亡图强,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奔走呼号。
开眼看世界之林则徐、天下为公之孙中山、慷慨赴死之谭嗣同——翻阅史书这些先驱者的精神和情怀常常让我仰慕和敬叹。
但对李鸿章,学习中我却多了许多困惑。
李鸿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教科书给我们的能概括出李鸿章的全貌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阅了一些书籍和文章。
历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很多。
毛泽东说他:“水浅而舟大也。
”袁世凯说:“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当然,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者也大有人在。
给我启发最大的还是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
梁启超先生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故为李鸿章作传。
”他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句话真是中肯。
先说李鸿章之才。
李鸿章少年得志,24岁登科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拜曾国藩为师。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创建淮军,助剿太平天国,稳定了清政府的统治。
乘获胜之威,与左宗棠等平定捻军,由此青云直上。
面对世界蓬勃发展大势,李鸿章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他大力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举办了三个。
这些代表工业文明的机器大工业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破土发芽,为中国军事实力在亚洲的崛起做了准备,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面对西方列强一次次从海上汹涌而的险恶局势,李鸿章意识到海防的重要,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拟组建北、东、南三支海军力量。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立,成为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李鸿章之识对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和晚清政坛有重大影响。
李鸿章早年游历于欧洲列国,惊诧于西方文明的先进和制造的快速,力排顽固派的阻挠,大力推进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论文
凤凰网历史:您认为当时清军最高指挥者李鸿章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这场战争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宗泽亚:您的提问关系到评价伟人的问题,比较难以回答,我只能谈谈个人的见解,也请读者指正。
写下《清日战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李鸿章,这个印象主要来源于国际社会对李鸿章的评价。
列强国甚至说,清日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与日本国的战争,足见李鸿章在大清国的位置举足轻重。
所以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夫以甲国人而论乙国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无待言,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曰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
”不过单纯从清日战争的角度来说李鸿章,我有如下看法。
(1)胜负角度而论,清日战争是一场不应该爆发的战争。
理由是清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从本书的战争分析来看,日本几乎占据了所有方面的优势,如果清国要打,那么清国一定会输。
还在未开战时,李鸿章就已经预料到这样一个结局,所以他竭尽全力请求列强国周旋战争危机。
(2)主战派光绪帝党,实为高高在上的堂上官僚,只听庙堂上的文人谗言纸上谈兵,对国家综合战力并不知情。
他敦促李鸿章出兵,结果引发日本对抗,抢先出兵朝鲜,造成了清日两国在朝兵力出现不对称局面。
(3)袁世凯是战争的肇事者,也是他好大喜功的私心造成的。
他对李鸿章的战争判断有很大的影响,结果清国出兵引发了日本出兵,以至于战争事态升级,到达不得不战的穷地。
(4)对大清帝国军事最了解的人是李鸿章,所以他不希望战争,他寄希望列强国周旋于外交解决两国争端是符合常理的做法。
欠缺的是在外交周旋的同时,应该建立必战的准备。
由于存在侥幸心理,清国失去了调兵遣将的时机。
高升号本应更早前往朝鲜,结果超过了日本最后通牒期限被日本击沉,导致战争升级为开战。
(5)我认为李鸿章在清日战争指挥中没有太大的失误,问题是作战部队实在颓废。
清日战争
亚宗泽亚::李鸿章是“伟人” 臣民无法战胜国民 (附清日战争全文,第见第1919页)2012年04月21日 17:54核心提示核心提示::在欧美列强的眼里,李鸿章失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西洋人认定李鸿章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
清日战争可以说是日本的国家和清国的皇家的战争,被愚化的草民小家,如一盘散沙无法凝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战上,都无法战胜拥有国民概念的大家集合体。
《清日战争》作者宗泽亚先生(宗泽亚先生供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对话本文系凤凰网历史对话《《清日战争清日战争》》作者宗泽亚先生文字实录作者宗泽亚先生文字实录,,文字整理文字整理::杨超 《清日战争清日战争》》简介简介::《清日战争》是介绍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著作,全书共5章,约40万字、500幅图片、90张表格。
书中所引材料主要出自日本所藏档案文献、学术着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了一些以前此类出版物中很少见的内容,材料丰富、翔实、珍贵。
作者文笔通俗流畅,写作态度严谨。
由北京后浪出版咨询有限公司2012年4月出版。
宗泽亚宗泽亚::我认为清朝不能代表中华民族凤凰网历史凤凰网历史::宗先生你好宗先生你好,,我们注意到我们注意到《《清日战争清日战争》》有两个版本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香港出品的繁体字版本繁体字版本,,一个是世界图书出版的简体字版本一个是世界图书出版的简体字版本,,您能介绍一下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吗您能介绍一下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吗??宗泽亚宗泽亚::简体版《清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作为作者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此作者向为本书曾经做过帮助的人表示感谢,尤其是向香港商务印书馆繁体版本《清日战争》的责任编辑徐昕宇先生;世界图书出版社简体版本《清日战争》的责任编辑马春华女士;国内资深近代历史学者黄东博士,在出版编辑过程中给予的协力,表示真诚的谢意。
首先作者想向读者报告一个关心的话题,《清日战争》简体版和繁体版,是否有出于政治因素而被删改的部分。
历史趣谈:李鸿章是好人吗 李鸿章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是好人吗李鸿章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
导语:李鸿章是好人吗,李鸿章这个人大家都说他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出卖了国家利益,所以很多恩都觉得李鸿章是一个坏人,但是不是也是这么觉得
李鸿章是好人吗,李鸿章这个人大家都说他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出卖了国家利益,所以很多恩都觉得李鸿章是一个坏人,但是不是也是这么觉得的呢?反正小编觉得李鸿章是功大于过,他签订的那些条约也是因为晚清政府的无能导致的,所以我们需要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首先,
我们应该看到,由李鸿章出面签署那些条约,并不等于就应该由李鸿章来承担全部责任。
清朝的全体军机大臣曾经给皇帝上过一份奏折,里面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这句话里面也的确包含着合理成分。
尽管李鸿章在清朝的外交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
”但他毕竟只是大清朝的马前卒而已。
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
李鸿章考虑,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而以清朝当时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整个东北的沦丧,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也会遭到巨大的损失。
李鸿章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选择了后者。
其次,
李鸿章
作为大清外交重臣,李鸿章较早也较多接触外国的人、事、物,他
生活常识分享。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李鸿章,晚清时期著名大臣。
在清政权即将灭亡之际,为清廷鞠躬尽粹立下了赫赫功勋!死后被慈禧太后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人们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创建洋务运动,创北洋舰队,为中国求强求富立下了不朽功绩,但也有人说,他参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卖国求荣,又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是个卖国贼,人民的罪人。
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呢?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看他的功和过,功大于过,国之功臣;过于大功,人民的罪人。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作为晚清重臣,他是参与了清政府对外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但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一下,这些丧权辱国条约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前提下签订的。
“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的中国屡战屡败,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即使不是李鸿章,换作其他人去,难道会扭转时局避免屈辱条约的签订?真正造成这样恶果的罪魁祸首是清政府,是叶赫那拉氏。
李鸿章只不过是清廷的替罪羊,是这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牺牲品。
他实际上是这一系列条约的受害者—有苦说不出,只好为清政府背上这千古骂名!至于他组织淮军,镇压太平军,试想作为一个封建时期的大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又有何理由违抗圣旨而背叛朝廷呢?更何况,当时的太平军已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国之危亡,作为大臣,食朝廷俸禄却不为国效力,那不又背上了不忠的臭名了吗?所以,无论李鸿章是签订卖国条约,还是镇压太平军,那是时代使然。
我们不能因此把他一杠子打死,就认定他是罪人。
其实,李鸿章的整个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卖命。
从李鸿章个人来说,他是有着雄才大略的,是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卓越才能的。
他组织洋务运动三十多年,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先为中国求强,后又为中国求富。
虽然这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诞生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近代历史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评价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篇二《对李鸿章的再认识》【摘要】时人所忆之李鸿章,都赋其以“卖国贼”的名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办洋务如糊纸浆,倒富了外国奸人,可谓办事不足,败事有余。
然而,李鸿章在大清朝却是一位“能臣”,若不是时代的错身,也不致招来一世的骂名。
【关键词】李鸿章;科举;洋务;时代一、李鸿章少年是个有志青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村的一家低级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李文安时任京官,共有六子,李鸿章排行老二。
李文安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李鸿章和当时的少年们一样,攻读经史为科举考试而摇头呤诵数十载。
终于他在科举考试中层层突进。
1840年,李鸿章考取了秀才,1843年被选为优贡。
除了才能,李鸿章少年时也很有远大抱负的:“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 [1] (李鸿章《二十自述》)这首诗是李鸿章于20岁写的,足以见其雄心壮志,胸怀远大抱负,也可见他当时年少方刚的血气。
然而,他的抱负却与时代错身了,他的志向和价值观还停留在儒家的“出世”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国”,不懂什么是“民”,不懂什么是“臣”。
正是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的孕育,才导致他人生的悲剧。
二、李鸿章开始走向仕途在那样的时代,人民是国家的奴隶,科举制正是选拔出统治者直辖的奴隶,而后者只是稍微比前者高一点,却还悲剧地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之目标。
在李鸿章24岁时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院士。
但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兴起,朝廷派大批官员回乡组织民团与太平军作战,李鸿章也是其中之一,李鸿章的军事天赋在平捻军的过程中间渐渐显露。
巢湖之战,攻克含山,庐州,他功不可没。
但由于官场险恶,李鸿章立功却被人陷害,他只有离职去投奔曾国潘。
曾国潘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同年进士好友,因此对李鸿章颇为照顾,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李鸿章的仕途似乎更加光明了。
洋务运动功臣李鸿章
洋务运动功臣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对洋务运动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
今天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林则徐、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蹉跎20年,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才开始发起以图谋富强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 、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在十九世纪,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朝廷的大臣和皇帝,都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并且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即使魏源在《海角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还不能摆脱传统华夷之别的看法。
以上种种表明,那时候的中国,不但技术落后,而且思想落后。
而两次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美梦。
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增强中国国力,发展中国国内经济,并使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李鸿章,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封建官员,选择了第一种方法,并和他的一些同伴们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后来洋务运动在甲午黄海的一片炮火中破产,以中国战败结束,但是它的历史积极作用是不可以否定的。
百年前的李鸿章阅读答案(二)
百年前的李鸿章阅读答案文本阅读答案(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百年前的李鸿章王树增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
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
但李鸿章愿意去。
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
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
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
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
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
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
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
”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这么⼀⾸评价李鸿章的诗:⼀⽣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丑叠恨终呕命,⾄死屈⾝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李鸿章李中堂,不同⼈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说他是近代⼀名了不起的功⾂。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整理⼀下他的功与过。
功绩:【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兴办洋务,建⽴北洋⽔师【3】维护国家利益【4】对维新派及⾰命者的宽容态度过失【1】在太平军的战⽃中曾经杀降【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师全军覆没我认为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是李鸿章本⼈所处的时代背景。
⼗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
⽽这样⼀个过程,⼜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下,由西⽅资本主义列强,⽤鸦⽚和洋枪⼤炮军舰,逼迫中国实⾏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个⼤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份的中国⼈,提出形形⾊⾊的说法和⽅案,试图寻找出⼀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层产⽣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个改⾰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新的层⾯上,⽆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是李鸿章究竟⼲了⼀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活动了整整四⼗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法⽐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直担任直⾪总督兼北洋⼤⾂、⽂华殿⼤学⼠,是清朝政府⾼层参与决策、执⾏决策的重要⼈物。
山东初三初中历史中考真卷带答案解析
山东初三初中历史中考真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最准确的描述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D.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3.穿越时空,回到了隋朝,你可能看到了①家住余杭的孙某坐船来到洛阳②寒门书生王某通过考试获得官职③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④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4.如图,“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
”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于A.西汉B.唐朝C.北宋D.南宋5.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
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A.废除宰相制B.大兴文字狱C.设厂卫特务机构D.设立军机处6.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
你认为他最有可能学习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7.2001年,菏泽市进出口仅1亿美元,2011年突破25亿美元。
2001—2011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97亿美元,市场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中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某同学运用以下素材写历史小论文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③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据此判断,最适合这位同学小论文的主题应该是A.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推进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它有曲折的海岸线,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拥有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了30余年,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帽子满天飞的社会,“汉奸”帽子甚至已经戴到了作者的头上。作者因此恳切的请求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先看看结束语的一段话,“本著的构成以日本国内收藏的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源,书中对战争的叙述和图表的解说,是历史上日本人对日清战争的一般认识。由于清国官方缺少对战争的准确记录和统计,本著使用日本文献研究清日战争,会与中国的历史通说存在矛盾或片面性,作者期待中外研究者逐渐澄明正确的历史史实。书中收录的照片、绘画、统计表等文献,仅反映当时代日本人及欧美人对战争描绘的记录,非作者对战争当事国褒贬的立场。”
首先作者想向读者报告一个关心的话题,《清日战争》简体版和繁体版,是否有出于政治因素而被删改的部分。作者直率的回答读者:作者参与了简体版本的全部定稿过程,除了个别文法、文字、封面设计、目录的修订外,简体版和繁体版的本文和图表均保持了相同的内容,这是作者版权转让的原则。作者原来曾想在简体版本增加新的内容,但是出于对简繁两版本一致性的尊重,对曾经购买过繁体版本读者的尊重,作者放弃了增添新内容的计划。
明治维新,日本引入了国民的理念,这是国家的人民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重大跃进。国家给了人民“国民”的地位,国民将自身与国家纽带在一起,这样的国家和人民才是强大的。清日战争中日本国民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国民意识重大转变带来的巨大动力。
然而历史传承的私有利己主义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转变。“人民”的概念走向“国民”的理念,需要一个逐渐的改造和适应过程。明治维新的国度,正处在贫困的发展阶段,“人民”即使成为“国民”,也只是一种名称上的初级国民意识。在那个时代,国家对国民的寄托就是一呼而应,没有给予普通国民更高的政治寄托和意识形态的根本转变。所以普通民众的国家观比较知识分子,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平时期民众抵制兵役,逃避兵役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小农经济利己主义的个体表现。但是战争开始,国民遵守了国家赋予的使命,做到了响应国家号召一呼而应,逃避兵役则被公认为可耻的事情。
宗泽亚:我认为清朝不能代表中华民族
凤凰网历史:宗先生你好,我们注意到《清日战争》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香港出品的繁体字版本,一个是世界图书出版的简体字版本,您能介绍一下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吗?
宗泽亚:简体版《清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作为作者我感到非常欣慰。在此作者向为本书曾经做过帮助的人表示感谢,尤其是向香港商务印书馆繁体版本《清日战争》的责任编辑徐昕宇先生;世界图书出版社简体版本《清日战争》的责任编辑马春华女士;国内资深近代历史学者黄东博士,在出版编辑过程中给予的协力,表示真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谢意。
其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提倡“和谐社会”“民族和谐”。《清日战争》的论述容易给人留下违反“和谐”的立场或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作者的研究必须要有承担“不和谐”指责的勇气。我以为,历史的“认知”与民族的“和谐”,历史的究明与和谐的破坏,本质上是两个概念。中国五千年历史渊源,经历了比世界任何国家都要复杂的历史演变,澄清她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证据的挖掘,历史解释都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中国的近代史。中国史上的满洲族和汉族都有引以自豪的历史文化,也有各自的民族劣根性,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当年孙中山先生的“驱逐鞑虏还我中华”的政治宣言,其实是对文明优劣做出的历史选择。如果将这一伟大的历史归类于满汉分裂、不和谐,那么中国的近代史就要重新写过。
清日战争可以说是日本的国家和清国的皇家的战争,被愚化的草民小家,如一盘散沙无法凝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战上,都无法战胜拥有国民概念的大家集合体。
《清日战争》作者宗泽亚先生(宗泽亚先生供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对话《清日战争》作者宗泽亚先生文字实录,文字整理:杨超
《清日战争》简介:《清日战争》是介绍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著作,全书共5章,约40万字、500幅图片、90张表格。书中所引材料主要出自日本所藏档案文献、学术着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了一些以前此类出版物中很少见的内容,材料丰富、翔实、珍贵。作者文笔通俗流畅,写作态度严谨。由北京后浪出版咨询有限公司2012年4月出版。
完成和出版《清日战争》,作者需要承担许多心理挑战。一个热爱自己的祖国,曾经接受过长期的中国式教育,也有过共产党员的经历。可为什么还要挑战一百年以来,已经定格了的历史,来趟这滩浑水呢?准确的说,其实作者也不知道。作者当初的想法,只是想帮助人们澄清以往的一些概念。例如清国和日本间的战争命名问题,应该是继续称为“甲午战争”“清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战争”还是应该称之为“清日战争”。
如果说如何把握写作的角度,作者认为只有理解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才能准确掌握和解读一段有争议的历史,才可能把握好写作的角度。当然作者是否把握好了这个研究题目的写作角度,这需要广大读者来评价和指导。
明治政府给人民“国民”定位 让他们找到国家感觉
凤凰网历史:您在书中提到战争时期,日本民众意识形态逐渐从“人民”的概念走向“国民”的理念,奠定了“军国国民”的基础,但您也提到日本各个阶层对战争的态度不一,与知识界的狂热相比,普通日本民众关注的更多还是自己的生计,一些民众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这两种说法似乎有一些矛盾,您日本民众意识形态概念走向“国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
中国的历史,认定了大清王朝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的客观延续。无论大清朝代对中华民族做过多少恶事,被同化了260余年的中华民族,还是不得不屈尊满洲族对汉民族统治的事实,自愿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同系蛮夷入侵的日本国,在中国人眼里,历史以来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国家,对中国的数次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历史的葛藤依然延续到今日。然而,中国人对中日近代史的评价,尤其是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还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两个同为蛮夷的外来侵略,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荡漾着复杂的情感。他们有着凶恶的一面,也有值得学习的长处。中国人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终于看到了自身劣根性的存在,进而奋起改造这个国家。
写中国近代史,在大陆中国人的眼里存在很多的壁障。这种壁障的存在,使得历史的述说被规范在一个特定的说教之中,其真实性也大打折扣。政治是固执的,具有儒教性格的民族,历史以来就是政治的弱者。在这种思考下,作者不希望多年精心研究的作品,被受政治影响的编辑们进行手术改造,所以选择了先在香港出版再进大陆方法。因为香港那块弹丸之地,保持着一股严谨的学术风气和出版自由的宽容,香港商务印书馆做的是完美的。
庆幸的是,现代青年学者们在自由的探索中国的历史,乃至追溯上千年前的历史故事,甚至挑战“老学究”们以往的定论。让人们重新认识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模糊的、政治性的对历史的一贯解说,这是中国人对历史研究态度的一种勇敢的进化。
作者期待读者用谦和的思考方法来阅读《清日战争》这本书,那样或许会受益这本书。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狂热的渲染、赞美、炫耀,蛮夷大清帝国辉煌的清廷影视作品,我在迷惘之中,正努力寻找一个让自我能够“和谐”的共识。
第二件事是,一次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偶然看到,甲午战争威海卫保卫战,清国北洋水师战败后,清国投降将校士官宣誓降服的名簿。在我学习历史的时候,当时只知道邓世昌勇闯敌舰,被敌鱼雷击中壮烈殉国的故事,没有听说过有关甲午战争,清军投降和俘虏的事情,故而引起我极大的求知欲望,开始了更深入的兴趣性探索。
这两件事,是我开始研究甲午战争的一闪念和后来成书的机遇。虽然理工科技术者研究历史,看似有些专业不对口。但作者觉得其中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中外历史上有不少理工科学者,曾经都有过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学作品,因此历史学家以外的人,研究历史著书立说也属正常之事。
中国人对甲午战争定义上存在着模糊概念
凤凰网历史:什么原因使您想要研究这一历史事件?我们知道您的身份是工程师,可以说您之前所受的学术训练和历史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区别,您如何把握写作的角度呢?
宗泽亚:世界上许多大师的成功之作,往往不是遵循立项、研究、成功这样有条理的过程。他们的成功经常是一觉醒来,或是一闪念的灵感成就而成的。其实我们平头百姓,日常生活中做的许许多多事情也都是这样随机的一闪念。我写清日战争其实也有这样的巧合,有两件事可以说有着直接影响。
宗泽亚:最近我在(远山愚翁)的博客,发表了一篇短文《人民的认知与国民的意识》。小短文中阐述了对人民和国民的理解,是在写作《清日战争》过程中产生的感想。因此在《清日战争》的结束语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明治维新的时代,东方传入了‘国民’的新概念,国家的人民从愚昧狭隘的个人意识,一举跃进到国家观的高度。‘国民’的思想,超越了‘人民’‘臣民’的理念。‘民’的脱胎,成为国家为我,我为国家的近代国家主义。日本‘国民’地位的诞生,在这场战争中,深刻影响了近代大陆文明的进步。”
宗泽亚:李鸿章是“伟人” 臣民无法战胜国民
《清日战争》是介绍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着作,全书共5章,约40万字、500幅图片、90张表格。书中所引材料主要出自日本所藏档案文献、学术着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了一些以前此类出版物中很少见的…[详细]
核心提示:在欧美列强的眼里,李鸿章失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西洋人认定李鸿章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
经过一段研究,我开始从历史探索的业余兴趣转向严肃的学术研究立场。因为我发现了日本人和中国人对这段历史认识的重大差距。我应该有勇气挑战已经定格100年的历史认定,有责任和义务将敌国的认识,真实的转达给中国人知道。
再经过一段研究,我发现自己也许是完成这项研究最合适的人选,所以产生完成研究的责任感。因为我认为究明清日战争的历史,需要具备以下必要条件。(1)有长期坐地日本国内研究的自然条件;(2)有文献资料分选搜证的能力,爬梳整理去粗取精,避重就轻和避轻就重的执笔能力;(3)有阅读和翻译日文的能力;(4)有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例如完成清日战争的研究,最低需要掌握Word(文字处理)、Excle(表格处理)、Photoshop(图片处理)、PageMaker(编辑处理)等软件工具的应用。(5)有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生活经历,且能考虑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立场和感情,正确解读文献的能力。(6)研究环境最重要,就是需要不受任何思想、学说、政治的干扰,可以大胆自我表达的这样一个环境,作者以为日本就是最佳的选择。(7)需要有敢于挑战已经定格的历史的勇气,不怕戴“汉奸”的大帽子,因此坚持出口有据落笔有根的原则成为作者写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