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毒性及配伍减毒的代谢组学研究
中药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北方药学 2 0 1 3年第 1 0卷第 8期
后, 所得制 晶的 A U C分别是原药的 1 . 5倍 , 纳 米粒 在大鼠体内 人们的足够重视。 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 参考文献 3 . 2白蛋 白共价偶联微球 : 共价偶联 使 白蛋 白粒子 的表 面性质 【 1 ] 刑丽 , 张复 实, 向军辉 , 等. 自组装技 术及其研 究进展 l J 】 . 世界 发生改变可 以使药物 载体得 到更 多的应用。S c h e c h t e r 等在牛 科 技 研 究与 进 展 , 2 0 0 7 , 2 9 ( 3 ) : 3 9 一 - 4 4 . 血清 白蛋 白( B S A) 和卵 白蛋 白( O v a ) 的表面共价偶联 了 T N P — 『 2 1 徐伟平 , 李光 宪. 分子 自组装研 究进 展『 J I . 化 学通报 , 1 9 9 9 , 2 : s t ( 三硝苯基改性 的链球抗生素蛋 白) , 形成的纳米粒子可 以促 21 -2 4. 进肝脏 的瞬时吸收。R o h a n a h H u s s a i n等¨ 3 1 将脂质体 络合物和 1 3 ] S h u g u a n g Z . E m e r i n g b i o l o g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t h r o u g h m o l e c u l a r 脱脂 的人血 清蛋 白相结合 ,得到稳定并具有一定抗 菌性的药 s e l f - a s s e mb l y [ J ] .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A d v a n c e s , 2 0 0 2 , 2 0 : 3 2 1 - 3 3 9 . 物载体 , 提高了药物载体 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相容性 。除 了偶 [ 4 ] 邢 丽. 自组 装 技 术 及 其 研 究 进 展 I J 1 . 世 界科 技研 究 与发展 , 0 0 7 , 2 9 ( 3 ) : 3 9 一 - 4 4 . 联 功能性基 团 , 如脂质体 、 叶 酸等靶 向分 子和甘草 酸 , 在 白蛋 2 白共价偶联 纳米 粒的研究中 ,白蛋 白还可 以与细胞 特异性受 I 5 ] C h a n g - S i k H . , J o s e p h A . G . S u f a c e C h e mi s t r y o f B i o d e g r a d a b l e 体偶联形成纳米粒子 。 P o l y m e r s f o r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s l J 1 . C h e m R e v , 2 0 0 5 , 1 0 5 : 42 05 -42 32. 4 多 糖 及 其 衍 生物 的 自组 装 6 】 唐丽丽 , 何 道航 . 两 亲性 肽 自组 装 纳 米 结 构 及 其 应 用 l J 1 . 广东 具有两 亲性 的多糖衍 生物经过接枝改性后通 过 自组装 的 【 2 01 1 , 1 : 7 6 — 7 9 . 方法得 到纳 米颗粒。通过控制多糖衍生物 的链段 接枝 比例和 化 工 , 成分 , 自组装得到的纳米颗粒具有不 同的理化性能 。 [ I 7 ] L a r i s a S . , R o b e n A . D . , D a v i d D . , e t a 1 . H y d r o p h o b i c D r u g D e - i v e r y b y S e I f— As s e mb l i n g T r i b l o c k Co p o l y me r— — De r i v e d 李 娟 通过 MJ i l l a r d反应共 价结合 到蛋 白质 上的葡聚糖 l 抑制了蛋 白质宏观聚集形成 了纳米颗粒 。这 种纳米颗粒核 由 N a n o s p h e r e s [ J ] . B i o ma c r o mo l e c u l e s , 2 0 0 7 , 8 : 9 9 8 — 1 0 0 3 . 球状蛋 白热交联 网络结构 , 表面 由葡聚糖组成 , 具有很好 的稳 [ 8 】 钟煜 , 刘传 芳, 常文贵. 分子 自组装及 超分子 自组装的研 究进 定性。 展【 J 】 . 枣庄 学 院 学报 , 2 0 0 5 , 2 2 ( 5 ) : 8 0 — 8 4 . 通过一定的化学修饰壳聚糖分子链 上的羟基和氨基就 可 [ 9 ]袁 丹 .两 亲性 嵌 段 共 聚 物 的 合 成 及 自组 装 f D 】 .中 山 大 学 , 0l 0. 以得到含有不 同类型 的亲水性链段或疏水性 链段的壳聚糖衍 2 生物 ,这样可 以使壳 聚糖衍生 物在 药物载体 和缓释 系统 中的 【 1 0 ] 苏华 , 胡晋红 , 李凤前 . 白蛋 白纳米粒的制备 工艺及 其靶 向 应用大大增加。 陈建男旧等利用正辛醛作为长链烷基作为疏水 性 研 究进展 中 国 药 学杂 志 , 2 0 0 5 , 4 0 ( 9 ) : 6 4 1 一 - 6 4 5 . 性 的链段来改性壳 聚糖分子 ,制备 了具 有两亲性 的壳 聚糖 纳 【 1 1 ] 杨 莹. 白蛋 白纳米粒的制备 工 艺及在 药学 中的应 用Ⅲ. 今日 米颗粒 。 虽然 目前来说针对壳聚糖改性的方法 有很 多 , 但是人 药学, 2 0 0 9 , 1 9 ( 4 ) : 5 7 — 5 9 . 1 2 】 陈棉楠 , 肖衍 宇, 苏志桂 , 等. 制备工 艺对 多柔 比星 白蛋 白纳 们希望能够找到生物可 降解性 和生 物相 容性等性能 的分 子链 [ 段来对壳聚糖分子进行改性 , 从而达到最优 的结果 。除了壳聚 米粒理化 性质 、 体外释放及 药动学 的影 响l J 1 . 中国医药工业杂 2 0 1 2 , 4 3 ( 6 ) : 4 3 2 一 - 4 3 7 . 糖外 ,还有其他种类 的多糖也 可以 自组 装形成纳米颗粒 。 比 志 , 如, 纤维素的衍生物纤维素酯 。 [ 1 3 ] R o h a n a h H . , G i u l i a n o S . F a t 一 - f r e e A l b u mi n a s a N o v e l D ug r
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川楝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川楝子;化学成分川楝子,别称金铃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toosendan Sled.Et Zuee.)的果实。
产于中国甘肃、湖北、四川等省,其他省区广泛栽培。
日本、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以四川的产者最为上乘,故又名川楝子。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
入肝胃小肠经,亦有认为入心经。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
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病症的临床治疗[1-2]。
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综述。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挥发油,萜,多糖等类化合物。
1 挥发油类化合物应用Gc-Ms法[3]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得到61个峰,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经过质谱数据系统检索、人工谱图解析并查对有关资料对基峰、质荷比和相对丰度等方面进行直观比较,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69%。
其中,caproic acid (19.63%)、borneo camphor (1.16%)、burnate (2.32%)、hexadecanoic acid (6.44%)、hexadecanoic acid (4.61%)、linoleic acid (2.93%)、9-oct adecenoic acid (2.72%)、linoleic acid (6.45%)、linolenic acid (4.28%)。
2 萜类化合物查阅文献发现,最近从楝属植物分离得到一些新化合物,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归纳如下:Yi Zhang等分离出meliatoosenins A-D,meliasenins A-H;Qiong Zhang等分离出(24,25,26,27-tetra-nor-6α-acetoxy-21,22-epoxy-7α-tigloyl-1α, 3α,28-trihydroxy-apotirucalla-(apoeupha)-14,20,22-trien-12-one,12-ethoxynimb olinins A-D;Shi-Hui Dong等分离出mesendanins A-J;Shi-Biao Wu等分离出meliasenins I-R;Yi Shu Sang等分离出toosendanone A,toosendanic acids A -B。
川楝子的肝毒性及其减毒作用研究进展
川楝子的肝毒性及其减毒作用研究进展
鲍正强;朱建华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32
【摘要】川楝子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但是川楝子容易引起中毒.川楝子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肝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如能在不影响其药效的前提下,减弱其毒性,则川楝子的药物活性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川楝子减毒作用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其肝毒性及其减毒作用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总页数】2页(P374-375)
【作者】鲍正强;朱建华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皖南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J], 熊彦红;齐双岩;金若敏;陈德兴;黄怡文
2.白芍对川楝子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J], 齐双岩;金若敏;梅彩霞;周志兰;崔金刚
3.长链非编码RNA作为川楝子急性肝毒性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J], 杨睿;李萍;张伟;李函;杨凡;陆宾;季莉莉
4.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时效、量效关系研究 [J], 齐双岩;熊彦红;金若敏
5.诃子对川楝子所致肝毒性的减毒作用机制初探 [J], 乌日汉;陈玉花;肖田梅;毕力格;丽丽;孟香花;宝乐尔;韩晓静;白梅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楝子正丁醇部位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
川楝子正丁醇部位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陈敏;易文燕;俸婷婷;周英【摘要】为探明川楝子正丁醇部位的急性毒性,通过预试验测定出川楝子正丁醇部位的最小全死量(Dm)和最大全不死量(Dn),然后进行川楝子正丁醇部位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川楝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对小白鼠单次口服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7571 g/kg,95%可信限为2.7419~2.7723 g/kg。
死亡小白鼠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安静少动、腹卧昏睡、呼吸急促、连续抽搐。
川楝子正丁醇部位毒性较低,符合低毒化合物标准(500~5000 mg/kg)。
%To evaluate the acute toxicity of the n-butanol fraction from M.toosendan,minimum amount of Dm and the maximum amount of Dn of the n-butanol fraction from M.toosendan was measured by preliminary test.Then design a test to evaluate the acute toxicity for mi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D50 of n-butanol fraction from M.toosendan on single dose in mice was 2.757 1 g/kg,95% confidence-limit was 2.741 9 ~ 2.772 3 g/kg.The main acute toxicity symptoms and signs of dead mice included negligent action,shortness of breath,continuous convulsions.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acute toxicity test,the n-butanol fraction from M.toosendan belonged to low-toxic compounds.【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川楝子;正丁醇部位;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作者】陈敏;易文燕;俸婷婷;周英【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中药天然药研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中药天然药研发中心,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R285.5川楝子(Fructus Melia toosendan)为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
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作者:乌日汉毕力格乌日罕阿如娜丽丽白梅荣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9期摘要:目的采用亚急性毒性实验明确川楝子的中毒剂量及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阐明川楝子的肝、肾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工作基础。
方法以川楝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川楝子组灌胃相应药物溶液,连续给予21 d,末次给药后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ALT、AST、CREP、UREA、Tg,CHO、TP指标。
结果川楝子可显著提高血清AST、ALT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TP含量显著下降(P<0.05);Tg,CREP含量差异显著(P<0.05)。
结论川楝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并呈现剂量依赖性,2.5714 g/kg剂量时有明显的肝毒性,故临床应用剂量不可超过2.5714 g/kg。
关键词:川楝子;亚急性毒性;肝脏;肾脏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9-0070-04Experimental Study on Subacute Toxicity of MeLia ToosendanWurihan, Bilige, Wurihan, Aruna, Lili, BAI Mei-rong(School of Mongolian Medicin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00, Inner Mongolia)【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toxic dose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he degree of damage to liver and kidney tissues by sub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to clarify the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o provide a working basis for safe and rational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MeLia toosendan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drug, and ra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eLia toosendan group was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drug solution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for 21 days, and the blood was collected after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serum was separated.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were detected b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to detect the ALT, AST,CREP, UREA, Tg, CHO, TP indicators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Results: MeLia toosenda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erum AST and ALT cont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HO and TP contents (P<0.05) and Tg and CREP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on: MeLia toosenda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hepatotoxicity, and is dose-dependent. The dose of 2.5714 g/kg has obvious hepatotoxicity, so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dose should not exceed 2.5714 g/kg.【Key words】MeLia Toosendan; Subacute Toxicity; Liver; Kidney川楝子蒙藥名为巴茹日,性凉,具有清巴达干希拉、燥热性希拉乌素、杀虫止痛等功效。
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川楝子肝毒性研究
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川楝子肝毒性研究
近年来,临床报道中药致肝损伤事件频发,中药肝脏毒性已成为中医药安全性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国药典(2010版)将川楝子标明为小毒中药,体内外研究均发现川楝子具有明显肝脏毒性。
但是作为中药引发肝损伤的常见药物之一,川楝子的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尚不明确。
本论文以川楝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给药后小鼠肝组织样本进行mRNA 和microRNA(miRNA)的整合基因组学分析,结合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初步探明川楝子肝脏毒性的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川楝子水提醇沉液致小鼠肝毒性研究。
结合常规生化、病理指标以及通过整合miRNA与mRNA两个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发现川楝子水提醇沉液引起的小鼠肝脏毒性可能是由多个信号通路如氧化应激等导致的肝细胞死亡造成。
(2)川楝子乙酸乙酯萃取物致小鼠肝毒性研究。
结合常规生化和病理指标以及通过整合miRNA与mRNA两个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引起的小鼠肝脏损伤具有量效关系,并且其毒性主要涉及了脂质代谢紊乱,同时也发现有大量药物代谢酶和核受体参与损伤过程。
(3)川楝素致小鼠肝毒性研究。
结合常规生化、病理指标和mRNA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川楝素肝脏毒性具有量效关系;同时川楝素引起的小鼠肝脏毒性的mRNA 和miRNA表达谱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对于川楝素肝脏毒性机制的探讨,发现肝细胞坏死,脂质代谢紊乱是川楝素导致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线粒体的功能紊乱可能是损伤的原因之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p53信号通路等可能参与肝损伤后的再生修复过程。
中药川楝子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川楝子临床应用研究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具有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等作用。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神农本草经》云:“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虫疥疡,利小便通道”,李东垣认为:“主下部腹痛,心暴痛,《本草纲目》称其能“治诸疝虫痔”,导小肠、膀胱之热。
从古代许多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川楝子有多方面功效,现对近20年来川楝子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胃病川楝子有理气止痛的功能,止痛的效果优于延胡索,用于胃痛,不论寒热虚实均无其弊,肝气犯胃者重用之30g,砸碎煎之甚佳。
配人栀子干姜汤中可治郁火胃痛拒按、口苦心烦。
川楝子现代临床多用来治疗胃病、胆病,用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加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寒之胃脘痛158例,结果总有效率93.6%。
同样应用金铃子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胃气不和50例,结果临床症状痊愈率81.6%,减轻率16.3%。
有临床以川楝子为主,加生地、沙参等治疗萎缩性胃炎45例,总有效率达到93.3%。
2、胁痛川楝子人肝经临床常用于治疗胁痛,用于胆系病证有较好的疗效,用川楝子、枳壳、郁金为主,加大黄、芒硝、金钱草等治疗胆石症气郁型60例,结果痊愈36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用川楝子与海金沙、柴胡、鹅不食草等治胆石症23例,20天痊愈17例占73.9%。
3、淋证川楝子人肝、小肠及膀胱经,味苦性寒,善清肝、小肠、膀胱之火,既有导湿热下行之功,又有理气止痛之效。
有学者从临床治疗中观察到,川楝子对于自觉尿道灼痛者更为适用,其消除症状和镇痛的作用,较其它中药更有效。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川楝子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阮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对治疗急性泌尿道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妇乐冲剂用于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带下、腹痛。
4、急性乳腺炎乳痈将苦楝子皮和仁捣碎晒干,炒微黄研细末,每服9g,治疗急性乳腺炎未化脓者34例,服药2~4次3天内均治愈。
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时效、量效关系研究
作者:齐双岩熊彦红金若敏【摘要】目的研究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
方法小鼠灌服不同剂量川楝子,测定其ld50。
另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检查血清alt,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
结果小鼠灌服川楝子的ld50为200 g·kg-1。
alt,ast在给药后1 h达到高峰,24 h可恢复近正常值。
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81,166 g/kg 剂量组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p<0.05或p<0.01)。
结论小鼠单次灌服一定剂量川楝子可造成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并显示有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关键词】川楝子小鼠肝毒性川楝子fructus toosendan为临床常用药。
《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载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痛、虫积腹痛。
有关川楝子毒性的记载首见于《名医别录》。
为进一步明确川楝子的肝毒性特点,本实验就小鼠单次灌服川楝子后肝毒性的时效与量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1 材料与仪器1.1 动物km小鼠,清洁级,18~20 g,雌雄各半,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合格证号scxk(沪)2003-0003。
饲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药物川楝子原药材购于上海养和堂张江分店,四川产,批号051216,经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赵志礼教授鉴定系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川楝子药液的制备(水提醇沉):将药物粉碎呈颗粒状,水煎3次。
合并3次药液,过滤,浓缩,加乙醇,回收乙醇。
将上述水提醇沉液浓缩至浓度为10 g/ml,置冰箱,保存备用。
临用前,用蒸馏水分别配成所需浓度的药液(以下简称“川楝子”)。
有毒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之川楝子
川楝子[基原]本品为棵科植物川棵Mf6idTo。
‘‘nd。
MSzeb.献ZMcc的干燥成熟果实。
[化学成分]川辣子中的主要成分为三藐类化合物,其次是荣罗兰围型的倍半花的德苦类化合物。
其中,四环三蔽:含川椅子柬(100sendanin)、苦味成分麦克辛(mer8slne)、苦镜子花酮〔meliBn。
ne)、苦辣子藐酵(melian01e)、苦棉子藐二醉(melianedt01)、苦探子范三酵(melL —anot ri01e)、苦辣子内酯(meliala瓤one)、印苦镜子柬(azadirachtin)、21—o—乙酷川核三酪(2l—O—acetyltoosendabi01)、LiPomelinan01(为’—种3—0—硬脂酸、棕徊酸、肉豆蔻酸和苫裸子菇酪的月佳酸,按3,35“32‘30比例的混合物>;紫罗兰溺型倍半菇德昔16川裸荣罗兰酮苦甲、乙(metiaionosN A、B)。
此外,川辣子中尚含有中性油质成分,主要为醋酸(acetic acid)、己酸(hexanoic ac山等。
川辣子还含有槐树碱、山奈酵、树脂及获质。
[炮制研究3一、粉碎方法的研究川核子是川核的果实,内有质地坚硬的果核,人药时要求破碎。
川镜子破碎方法甚多,如订碎、碾碎、砸碎、割开等。
人工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
现大多改为机器破碎法。
(一)切制川镜子用卧式转盘切药机加工川辣子,此法每小时可切制250k8,比人工提高工效几百倍,且片形好,碎末少。
目前切制方法中都要求将药材先浸润透,但在浸泡过程中,果皮已稀烂.果核仍坚硬。
现在采用蒸气软化法,蒸气透过果皮浸入果核,达到果肉软而不稀,果核硬而不15,易于切片。
这种方法制得药材饮片厚薄和醛浸都很均匀,且炒制时用电动转锅,锅温一致,翻炒均匀,提高了质量,减少了损耗。
同时,J11Q子有小毒,毒性成分可能是毒性蛋白,经蒸气软化后,即利子切片又使毒性成分受热破坏而减低毒性。
经舀炒制使川核子索和生物碱等欢镕子水的有效成分,形成易涪子水的醋酸盐,既在煎煮中能较多酌溶出,又增强了川辣子舒肝行气止痛和驱虫的功效。
中药川楝子药理毒理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
中药川楝子药理毒理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中药川楝子药理毒理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摘要:川楝子是一种传统中药,由于其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然而,川楝子的药理和毒理也需要深入探索以实现其合理用药。
本文从川楝子的主要成分、药理活性以及毒理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引言川楝子是一种树木的果实,常被用作中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
近年来,对川楝子的药理活性和毒理反应的研究逐渐增多。
川楝子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包括多种生物碱、黄酮类、酚酸类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川楝子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然而,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川楝子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和毒性。
2. 川楝子的药理活性2.1 抗氧化活性川楝子中的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的损伤。
2.2 抗炎活性川楝子中的生物碱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释放和炎症介质的合成。
2.3 抗肿瘤活性川楝子中的某些成分显示出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过程。
3. 川楝子的毒理反应川楝子的毒理反应与其所含的成分和用药剂量相关。
一般来说,适当剂量下使用川楝子是安全的,但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毒性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
在使用川楝子时需要注意剂量的控制和用药时间的限制。
4. 合理用药思考4.1 遵循医嘱使用川楝子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剂量使用,不能随意增减药量和用药频次。
4.2 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川楝子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3 谨慎选择用药时机川楝子可能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等特殊人群产生不良影响,应避免在这些人群中滥用川楝子。
结论:川楝子作为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风险。
在使用川楝子时,需要充分理解其药理活性和毒理反应,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控制,以实现其合理用药。
川楝子中肝毒性成分的快速筛查研究
川楝子中肝毒性成分的快速筛查研究[通信作者] *赵筱萍,教授,Tel:(0571)86613774,E-mail:**********************川楝子为棟科植物川棟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临床使用较广泛的有毒中药。
现有17种含川楝子的成方制剂被《中国药典》收载,其中3种以炒川楝子入药[1]。
据报道,川楝子对大鼠有急性肝毒性[2]并可致小鼠肝损伤[3],川楝素引起的原代大鼠肝细胞死亡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有关[4]。
尽管其为有小毒中药,但至今毒性成分不明。
为此,本研究对川楝子进行肝毒性物质快速筛查。
1 材料洁净工作台(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CO2细胞培养箱(Thermo公司,美国);96 孔细胞培养板(Corning公司,美国);移液器、八孔道排枪(Eppendorf公司,德国);CKX41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Anke LXJ-IIB 低速大容量多管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细胞荧光显微图像自动分析平台(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开发);R-200型旋转蒸发仪(Buchi公司,瑞士);Agilent 1200型制备液相色谱仪(Agilent公司,美国);Buchi中压液相色谱系统(Buchi公司,瑞士);Agilent 11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配二元梯度泵、自动进样器、柱温箱、DAD检测器、LCQ Deca XP plus 离子阱质谱检测器(Finnigan质谱公司,美国);药物抑制浓度计算软件(LOGIT 法,版本1.0.0)。
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科院上海细胞库);胎牛血清、0.25% 胰蛋白酶-EDTA、高糖DMEM培养基(Gibco公司);二乙酸荧光素(fluorescein diacetate,FDA)、二甲基亚砜(Sigma公司);ODS-A填料(YMC公司);乙腈(色谱纯,Merck公司),氘代氯仿(Sigma-Aldrih公司);川楝子(杭州中药饮片厂,浙江大学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陈柳蓉副教授鉴定);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trichilinin D,meliasenin B由本实验室从川楝子药材中分离所得,经质谱和核磁共振确认结构。
中药川楝子的研究进展
陈玉等”。采用氯仿提取,湿法装柱,石油醚一乙酸乙酯梯 度洗 脱从川 楝果实 中分得 5个 化合物 ,其中 正三十 烷酸 、正三 十二 烷醇 、正 十六 烷酸 为首 次从该 植物 中分 离得 到。 其中 正 三十二 烷醇具有调节 植物生长的 作用。昌军 等一。从川楝 子水 溶性成分中分离出两个新的苯丙三醇甙:川楝甙A( 3一甲氧 基一5一羟基一9一( 1’一0—8一D一葡萄糖)一苏式一丙三 醇) 和川楝甙B( 4一羟基一7,8一( 2’,l ’一0一B—D一葡萄 糖) 一丙三醇) 。采用GC—MS法从川楝子挥 发油中分离出 61个峰[ 7] ,以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经过质 谱数据系 统检索、人 工谱图解 析并查对有 关资料, 对基 峰、 质荷 比和 相对 丰度 等方 面进行 直观 比较 ,鉴 定出 42个 化 学成分,占总 量的69%。其中,己酸( 19. 63%) 、龙脑 ( 1.16%) 、异龙脑( 2.32%) 、棕榈酸( 6.44% )、棕榈酸乙酯 ( 4.6l %) 、亚麻酸( 2.93%)、油酸( 2.72%)、亚麻酸乙酯 ( 6.45%) 、亚油烯酸乙酯( 4.28%) 为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我国对川楝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毒性等方面研究较少尤其对化学成分的质量研究和药理活性的研究几乎没有所以应当综合化学药理药物分析等多学科技术对川楝子进行系统研究阐明其药效的物质基础为川楝子的临床应用及多层次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54·
中药川楝子 的研究进展
李繁 ( 辽宁医学院药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川楝子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
川楝子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标签:川楝子;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96-02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的干燥成熟果实。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川楝子苦,寒;有小毒。
归肝、小肠、膀胱经。
具有疏肝行气止痛.驱虫的功效。
主治肝郁化火,脅肋胀痛之证。
还可治疗虫积腹埔。
本品焙黄研末,制为软膏涂敷,可用治头癣。
一般用法用量为4.5~9g。
就其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研究如下。
1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救治临床表现川楝子毒性较低,临床应用一般无严重反应,偶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苦楝子因误食或用量过大引起中毒的临床报道较多;并有中毒致死亡的报告。
另有间接中毒,即服食苦楝子致死的猪肉而出现中毒性肝炎的报道,因此苦楝子毒性比川楝子大,一般认为有毒,详见“苦楝皮”条。
川楝子之毒性甚于根皮。
现代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都证明有较强的毒性。
文献中曾有报道因误食川楝子果肉6~8个而中毒的病例。
一般误食10~70粒不等,中毒症状可在食后4~8小时出现,可发生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肝大、肝叩击痛;胃肠道刺激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见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神昏、嗜睡、烦躁,甚者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并可引起内脏出血,造成循环衰竭,对肾脏亦可造成损害,出现蛋白尿等,引发血压升高等。
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1.1.消化系统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中毒性肝炎。
并可有鼻、肾、肝、肠等处出血。
1.2.神经系统头晕、头痛,不安,多疑,狂躁,发热,冷汗,面红,眼花,结膜充血,视力模糊,视野缩小,复视,四肢无力、抽搐,口唇及全身发麻,下颌运动不灵,咽喉发痒,说话及吞咽困难。
1.3.心血管系统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心律不齐,严重中毒可出现心房颤动,频发性期前收缩,心肌损害,房室传导阻滞等;或有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
基于数据挖掘川楝子临床配伍规律分析
2020年6月 第6期No.6 June2020中 医 学 报ACTACHINESEMEDICINE第35卷 总第265期Vol.35 No.265·中医文献·基金项目:国家国际合作基地项目(2016-65);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507004-2);河南省产学研项目(182107000029)基于数据挖掘川楝子临床配伍规律分析魏湘萍,白莉,苗明三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小毒中药川楝子的临床配伍规律分析。
方法:以“川楝子”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高级检索界面进行检索,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2篇,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中成药方剂为来源,含有川楝子的中成药有9种。
使用Excel2013、SPSSModeler14.1、SPSS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为工具,对纳入标准的中药方剂进行相关频数及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频数分析发现,符合纳入标准的71首组方中,单味中药川楝子(71次,100.0%),白芍(25次,35.2%),甘草(25次,35.2%),当归(17次,23.9%)出现频率最高;出现频数10次以上的14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统计分析显示,苦(10次,71.4%)、甘(7次,50%)和辛(4次,28.6%)最为常见;归经中肝经(12次,85.7%)、心经(9次,64.3%)、脾经(5次,35.7%)最为常见;主治疾病中共有13类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以肝系类病最多。
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11种,因子分析中提取6个公因子。
结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医临床资料与大数据相结合进行深层次分析整合,可更方便挖掘中药潜在配伍规律,为指导临床更安全合理用药及新处方研发提供依据。
文献引用:魏湘萍,白莉,苗明三.基于数据挖掘川楝子临床配伍规律分析[J].中医学报,2020,35(6):1346-1349.关键词:川楝子;药性分析;临床应用;配伍规律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0.06.302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20)06-1346-04AnalysisofClinicalCompatibilityofChuanlianzi(FructusToosendan)BasedonDataMiningWEIXiangping,BAILi,MIAOMingsanHe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ZhengzhouHenanChina450046Abstract:Objective:Basedondatamining,theanalysisoftheclinicalcompatibilityofthesmallpoisontraditionalChinesemedi cineFructusToosendan.Methods:Thethemeof"FructusToosendan"wassearchedontheadvancedsearchinterfaceofCNKIda tabase,and62documentsthatmetthestandard.Byusing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scriptioninthe2015versionofthePharmacopoeia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asthesource,thereare9kindsofChinesepatentmedicinesthatcontainFructusToosendan.Excel2013,SPSSModeler14.1andSPSSStatistics19.0statisticalsoftwareareusedtoanalyzetherelevantfrequencyandassociationrulesoftheinclude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scriptions.Results:Frequencyanalysisfoundthatamongthe71first groupprescriptionsthatmettheinclusioncriteria,thesingle flavoredChinesemedicineFructusToosendan(71times,100 0%),whitepeonyroot(25times,35.2%),licorice(25times,35.2%),angelica(17times,23.9%)hadthehighestfre quency;inthestatisticalanalysisofmedicinaltasteof14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10times,bitter(10times,71.4%),sweet(7times,50%)andspicy(4times,28.6%))Isthemostcommon;Livermeridian(12times,85.7%),heartmeridians(9times,64.3%),spleenmeridians(5times,35.7%)arethemostcommoninthemeridian;thereare13typesofcommonclini caldiseas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maindiseases.Hepatitisisthemostcommon.Intheassociationruleanalysis,11drugpaircombinationswiththehighestassociationstrengthwereobtained,and6commonfactorswereextractedfromthefactora nalysis.Conclusion:Theuseof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combined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linicaldataandbig·6431·2020年6月 第6期No.6 June2020 中 医 学 报ACTACHINESEMEDICINE第35卷 总第265期Vol.35 No.265dataforin depthanalysisandintegration,canmoreeasilytapthepotentialcompatibilitylaw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ultimatelyfeedbacktotheclinic,toprovideabasisforguidingclinicalsaferandmorerationaluseofdrugsandthedevelopmentofnewprescriptions.Referencecitation:WEIXiangping,BAILi,MIAOMingsan.AnalysisofClinicalCompatibilityofChuanlianzi(FructusToosen dan)BasedonDataMining[J].ActaChineseMedicine,2020,35(6):1346-1349.Keywords:FructusToosendan;druganalysis;clinicalindications;compatibilitylaw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即为川楝子。
常用肝毒性中药及其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常用肝毒性中药及其配伍减毒研究进展[摘要]就国家药物性肝损伤专业网数据库收录的川楝子、何首乌、黄药子、苍耳子、艾叶等药物发生肝损伤及配伍减毒机制进行探讨,旨在阐明中药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作用机理,对临床配伍用药提供指导。
[关键词]肝毒性;配伍减毒;川楝子;何首乌;黄药子;苍耳子;艾叶;综述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ILI)是指由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引发的肝损伤。
《儒门事亲》提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
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1]。
”即认为药物性味偏盛亦是毒。
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既可减轻毒性,又可增强药力,去弊趋利以达到治疾疗病的目的。
1川楝子川楝子性苦味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等症。
药理研究表明,川楝子对大鼠的肝脏、肾脏及造血系统的毒性呈明显时效、量效关系。
川楝子中主要成分是三萜类、挥发油类、黄酮类、脂肪酸和多糖等化合物,但具体毒性成分尚未明确。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经,苦能泄、能燥,偏于发散,易暗耗肝血,使肝体失养。
白芍性微寒,味酸,偏于收敛,能养血柔肝、敛阴止痛。
两药合用,收散相制,于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保持肝脏体阴用阳的平衡状态。
齐双岩等研究显示,白芍与川楝子配伍后,能对抗川楝子导致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的升高。
白芍总苷为白芍有效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护肝等作用,其机制与白芍总苷抗氧自由基,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调节免疫等相关。
可见川楝子与白芍配伍,确有制毒纠偏之功。
2何首乌何首乌性微温,味苦、甘、涩,归肝、心、肾经。
生何首乌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之功;制何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
何首乌被认为是传统无毒补益类中药,但长期过用易导致肝损伤。
何首乌主要含有二苯乙烯类、蒽醌类、黄酮类、类磷脂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衰老、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
川楝子提取物中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川楝子提取物中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川楝子(Melia toosendan)是一种传统中药,在中医药学中常被用于治疗风湿病、皮肤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
川楝子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川楝素,它被认为具有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鼠体内川楝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包括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为了研究川楝素的药代动力学,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口服给药途径。
将川楝子提取物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川楝素。
在给药后的一定时间间隔内,采集大鼠的体液和组织样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HPLC-MS/MS)分析川楝素的浓度。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过程。
为此,我们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的血液样本,测定血液中川楝素的浓度。
通过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川楝素在体内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为此,我们在给药后的一定时间点,采集大鼠的组织样本,如心脏、肝脏、肺、肾脏等,测定组织中川楝素的浓度。
通过计算组织/血药比,我们可以评估川楝素在不同组织中的富集情况,进而了解川楝素的分布特征。
然后,我们需要研究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
为此,我们需要收集大鼠的尿液和粪便样本,测定其中的川楝素代谢产物。
通过分析代谢产物的结构和浓度,我们可以确定川楝素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排泄情况。
最后,我们还需要评估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特性。
通过测定尿液和粪便样本中川楝素的浓度,我们可以计算川楝素的排泄率和排泄半衰期等参数,以评估川楝素在体内的排泄速率和排泄途径。
通过以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川楝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可以提供参考和指导,进一步优化川楝子提取物的制剂和给药方案,以提高其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甘草减轻川楝子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甘草减轻川楝子肝毒性的实验研究卓实;华碧春;何柯利;蔡文涛;刘桃玉;黄小强;许文【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8(11)4【摘要】目的研究配伍甘草对川楝子的减毒效应。
方法将30只KM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川楝子组和甘草与川楝子配伍组,每组10只,分别连续给药14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AST、ALT和ALP活性,肝匀浆中SOD、MDA、GSH活性及TNF-α和IL-6含量,同时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结果川楝子组血清AST、ALT和AL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甘草与川楝子配伍后能够显著性抑制其水平升高,与川楝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川楝子组肝组织中GSH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而MD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甘草与川楝子配伍后能够增加GSH水平并抑制MDA水平的提高,与川楝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川楝子组肝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甘草与川楝子配伍后能够对抗肝组织TNF-α和IL-6水平的提高,与川楝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给药川楝子后,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发现不同程度病变。
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局灶性炎性反应等病变,甘草与川楝子配伍组能够明显缓解川楝子组肝损伤病状。
结论甘草能够缓解川楝子导致的肝损伤。
【总页数】3页(P93-95)【作者】卓实;华碧春;何柯利;蔡文涛;刘桃玉;黄小强;许文【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甘草降低山豆根致小鼠肝毒性的实验研究2.甘草减轻黄药子肝毒性的研究3.甘草减轻黄药子肝毒性的研究4.甘草减轻黄药子对大鼠肾毒性的实验研究5.小茴香、广木香抗川楝子急性肝毒性的实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楝子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的研究
川楝子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的研究金若敏;齐双岩;符胜光;刘红杰;梅彩霞【期刊名称】《毒理学杂志》【年(卷),期】2007(21)4【摘要】目的考察川楝子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理。
方法(1)取正常组及川楝子(120g生药/kg)组大鼠肝组织,制成质量浓度为10%的肝匀浆,按SOD、MDA、γ-GT、GSH-Px、蛋白试剂盒方法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DA活力和γ-GT、GSH-Px、蛋白含量,并根据测得SOD与MDA计算SOD/MDA比值。
(2)取正常组及川楝子(120g生药/kg)组中性甲醛固定的大鼠肝组织,按常规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测定大鼠肝组织NF-κBp65、ICAM-1蛋白表达量。
(3)取正常组及川楝子(120g生药/kg)组大鼠肝组织,制成10%肝匀浆,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肝组织TNF-α和IL-2含量。
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川楝子120g生药/kg后,大鼠肝组织SOD 值显著下降(P<0.01),MDA值显著上升(P<0.05),SOD/MDA比值显著下降(P<0.01);γ-GT值显著上升(P<0.01),GSH-Px值显著下降(P<0.01)。
(2)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川楝子120g生药/kg后,大鼠肝组织NF-κBp65、ICAM-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1)。
(3)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川楝子120g生药/kg后,大鼠肝组织TNF-α含量升高(P<0.05),未对大鼠肝组织IL-2含量产生明显影响。
结论大鼠灌胃给予川楝子后,可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有关。
【总页数】2页(P300-301)【关键词】川楝子;肝毒性;大鼠;机制【作者】金若敏;齐双岩;符胜光;刘红杰;梅彩霞【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4.1【相关文献】1.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J], 熊彦红;齐双岩;金若敏;陈德兴;黄怡文2.川楝子生品和炒制品对大鼠肝毒性的比较研究 [J], 王磊昆3.PFOS致大鼠肝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J], 张宵月;肖静;徐苗苗;彭美娟;朱晓凡;高尚;张桃娜4.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时效、量效关系研究 [J], 齐双岩;熊彦红;金若敏5.川楝子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J], 齐双岩;金若敏;刘红杰;黄怡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楝素的药理毒理学研究
川楝素的药理毒理学研究
李培忠;石笑春;徐在海;李及方;孙国章;秦伯益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1982(0)7
【摘要】本文对川楝素的一般药理和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发现川楝素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正常传递功能,对其它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影响。
川楝素对小白鼠腹腔、静脉、皮下注射的LD50为13~15毫克/公斤,后两途经的化疗指数分别为4.2和4.5。
累积系数为1.23,属强累积性药物。
猴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最敏感的中毒指标是SGPT升高,其中毒剂量比有效治疗剂量小。
病理变化明显的是肝脏和全身小血管。
中毒表现是可恢复性的。
【总页数】4页(P29-32)
【关键词】川楝素;小白鼠;化验指标;急性毒性试验;静脉注射;药理试验;LD;皮下注射;累积系数;任氏液
【作者】李培忠;石笑春;徐在海;李及方;孙国章;秦伯益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中药雷公藤甲素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J], 张季;严春临
2.川楝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骆玮玮;陆金健;陈修平;王一涛
3.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和毒理学研究 [J], 张季;严春临
4.川楝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J], 张建楼;钟秀会
5.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研究川楝素对肝癌的抗肿瘤机制 [J], 吴其国;胡叶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中文摘要 (2)ABSTRACT (4)引言 (6)第1章.川楝子毒性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8)1材料与方法 (8)1.1实验动物 (8)1.2实验药材 (9)1.3实验试剂 (9)1.4实验仪器 (9)1.5实验方法 (9)2实验结果 (11)2.1一般行为学表现及体重变化 (11)2.2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11)2.3脏器病理形态观察 (11)2.4尿液1H-NMR图谱解析 (13)3讨论 (16)第2章.川楝子水提物毒性时效、量效关系研究 (19)1材料与方法 (19)1.1实验动物 (19)1.2实验药材 (19)1.3实验试剂 (20)1.4实验仪器 (20)1.5实验方法 (20)2实验结果 (21)2.1一般行为学表现及体重变化 (21)2.2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22)2.4尿液1H-NMR数据PCA分析结果 (28)3讨论 (34)第3章.川楝子不同极性提取物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36)1材料与方法 (36)1.1实验动物 (36)1.2实验药材 (36)1.3实验试剂 (36)1.4实验仪器 (36)1.5实验方法 (37)2实验结果 (38)2.1一般行为学表现及体重变化 (38)2.2血清生化指标分析及脏体比 (39)2.3脏器病理形态观察 (41)2.4血清1H-NMR结果 (42)3讨论 (46)第4章.白芍配伍川楝子减毒的代谢组学研究 (48)1材料与方法 (48)1.1实验动物 (48)1.2实验药材 (48)1.3实验试剂 (49)1.4实验仪器 (49)1.5实验方法 (49)2实验结果 (50)2.1一般行为学表现及体重变化 (50)2.2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51)2.3脏器病理形态观察 (52)2.4尿液1H-NMR结果 (54)3讨论 (57)第5章.结论 (60)参考文献 (62)附录 (67)本人简历: (67)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67)致谢 (68)综述 (69)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英文缩略词英文全称中文全称RPA Radix Paeoniae Alba 白芍T-RPA Compatibility of Toosendan and PaeoniaeRadix Alba川楝子-白芍配伍组TPG Toosendan-petroleum ether extract group 川楝子-石油醚组TEG Toosendan-ethylacetate extract group 川楝子-乙酸乙酯组TBG Toosendan-n-butanol extract group 川楝子-正丁醇组TCA TricarboxylicAcidCycle 三羧酸循环PCA PrincipleComponentsAnalysis 主成分分析ALT AlanineAmino-transferase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BUN Blood Urea Nitrogen 血尿素氮Crea Creatinine 肌酐TSP Sodium-3-trimethylsily-[2,2,3,3-2H4]-1-propionate 3-(三甲基硅基)氘代丙酸钠2-OG 2-oxoglutaricacid 2-酮戊二酸TMAO TrimethylamineOxide N-氧化三甲胺DMG DimethylGlycine 二甲基甘氨酸VLDL/LDL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ow DensityLipoprotein 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活性氧簇川楝子毒性及配伍减毒的代谢组学研究中文摘要川楝子(Melia toosendan Sieb)为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症。
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川楝子主要成分川楝素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抗肉毒毒素的天然化合物,且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生长、诱导凋亡作用。
有研究表明,大鼠或小鼠口服大剂量的川楝子后可致肝损伤,然而,现在仅在细胞水平上的肝细胞损伤机制进行研究。
关于如何在服用川楝子的过程中动态监测如对肝肾毒性的变化,解释川楝子在体内毒性代谢机制方面还未有研究报道,影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本研究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川楝子水提物、不同极性提取物、以及与白芍配伍的毒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毒性机制,并结合中医配伍减毒理论,对白芍与川楝子配伍应用可减毒的代谢机制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
1.在本研究中,利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机体尿液、血清进行1H-NMR 测定,为了解决水峰信号干扰其他小分子物质信号的问题,在试验中采用MPFGE 脉冲序列抑制水峰。
对空白大鼠尿液1H-NMR谱峰指认中,发现TCA中间产物如柠檬酸,2-OG,琥珀酸等信号明显,而在给药后,氢谱谱峰信号发生变化,将不同组别1H-NMR积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引起组间差异的一系列小分子代谢物,从变化的代谢物组群上对生命现象作出解释。
2.单次口服给予SD大鼠川楝子水提物(200g/kg),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统计分析,观察肝脏、肾脏组织形态变化,利用1H-NMR连续监测尿样中代谢物的变化,并对谱图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结果显示:给药24h后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一组候选代谢物中找出与川楝子造成大鼠肝、肾毒性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如柠檬酸、琥珀酸、2-OG和牛磺酸水平下降,肌酐、TMAO、乳酸、马尿酸、甜菜碱、甘氨酸水平升高,结合病理生化指标,以及文献中的研究结果,从代谢物的角度来推测川楝子的毒性作用过程的机制。
3.该部分利用代谢组学从代谢物水平对川楝子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随着给药剂量加大,给药时间延长,机体在得分轨迹图上代谢轨迹偏离对照组越多。
高剂量组在给药过程中,尿液中代谢物如柠檬酸、琥珀酸、2-OG、牛磺酸、甜菜碱、甘氨酸水平下降,乳酸、TMAO、肌酸/肌酐水平升高,说明川楝子毒性效应可能涉及到肝、肾。
高剂量组在给药期间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出现变形、坏死等病变,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中剂量组转氨酶无明显变化,病理形态上可见肝窦扩张,该细胞散在轻微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
低剂量组在生化指标未见异常,肝、肾组织未见病变。
可见川楝子毒性具有一定的时效量效关系。
4.为进一步确定川楝子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利用川楝子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作用于机体来进行研究,从血清1H-NMR谱峰数据分析得到的PCA得分图上可看出四组能完全分开,石油醚组离对照组最远,乙酸乙酯组最近。
乙酸乙酯提取物组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广泛变性,肾小管明显扩张,上皮细胞变性,损伤甚至脱落。
石油醚提取物组和正丁醇提取物组生化指标和病理形态未见异常。
说明川楝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机体具有损伤作用。
5.从白芍配伍川楝子的代谢组学研究中发现,与川楝子组相比,配伍组尿液中代谢物变化相对缓和,如甲酸、葡萄糖、柠檬酸、琥珀酸、2-OG、肌酸/肌酐、乳酸、谷氨酰胺、TMAO等。
从生化指标上看,配伍组转氨酶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少量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川楝子组转氨酶明显升高,肝细胞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说明白芍具有一定的对抗川楝子毒性的作用。
本实验应用NMR技术对川楝子1H-NMR谱的生物标记物进行了归属,对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毒性物质的主要提取部位,并证实了配伍减毒理论的科学性。
研究表明,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川楝子的毒性及配伍减毒作用进行研究具有传统生理病理分析所不具备的对机体无损、样品处理简单、可一次测定全部代谢物等优点。
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阐述中药的毒性机制,有利于中药研究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川楝子代谢组学肝毒性肾毒性配伍减毒Metabonomics Study of Toxicity Induced by Melia Toosendan and Compatibility Research of Toosendan Combined with RPAAbstractToosendan (Melia toosendan Sieb) is the mature fruit from Meliaceae Melia, named Chuan-lian-zi in China, with the function of circulate qi to relieve pain, kill parasites and treat tinea, was widely used for pectoralgia, coeliodynia, anti- botulismotoxin, etc. Toosendanin is the essential component from Chuan-lian-zi, the only anti- botulismotoxin found in natural compounds, inhibited a variety of tumor cell growth and induce apoptosis. The mechanism of toxicity induced by Chuan-lian-zi is still not clear, so it handicapped the clinical use. In this study, we employed NMR-based metabonomics approach to research the toxicity of decoction, different polarity solvent extracts, as well as combine with paeoniae radix alba(RPA) extract from Chuan-lian-zi. We interpreted the mechanisms of toxicity induced by Chuan-lian-zi and attenuate toxicity take advantage of compatibility from metabonomics aspect.The paper contains following parts:(A) A single oral dose (20 times of the clinical use) of decoction from Chuan-lian-zi was given to male SD rats. Observations of serum biomarkers, histopathology of liver and kidney,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1H-NMR spectrum from rats’ urine were execu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uan-lian-zi could cause hepatotoxicity and nephrotoxicity. We selected 16 metabolites as toxicity biomarkers from PCA analysis, such as elevated levels of creatinine, creatine, TMAO, lactate, hippurate, betaine and glycine, decreaded levels of cirtrate, succinate and 2-OG.(B) Three different dosages (high, middle, low) of decoction from Chuan-lian-zi were given to rats during a successive period of 14-day, and a follow up 7-day for recovery. From the experiment, we obtained the results that the toxicity induced by Chuan-lian-zi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time and dose.(C) Three different polarity solvent (petroleum ether, ethyl acetate, n-butanol) extracts from Toosendan were given to mouse, from body weight change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histopathology observation and PCA analysis from serum, it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toxic substance was in ethyl acetate site.(D) Compatibility research of Toosendan and RPA: It was found that two times RPA combined with Toosendan is the best proportion from preliminary experiment. Then the body weight changes, serum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rgan pathology observation and metabolites from urine were regarded as evaluate standa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mage of liver and kidney in T- RPA group was slighter than Toosendan group.The toxicity biomarkers were f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dose effect was investigated, the main toxicity extract was ascertained and the compatibility theory was confirmed from the research.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reliability and superiority of metabonomics method in toosendan and compatibility research. The TCM theory was elaborated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might be benefit for TCM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Key words: Toosendan/ metabonomics/hepatotoxicity/ nephrotoxicity/compatibility引言川楝子为传统理气药,应用于肝气郁结所导致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