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素材小学作文必备民国“先生”文化素材_全国通用
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四篇
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四篇燕子和风拂拂地一吹,吹皱了满地的春水,杨柳的芽已绿,夭桃的花也开,山的四周盖满了花蕾,野花也在篱笆上开放了,它们似都在欢迎,欢迎海外的燕子归来。
不久我们便看见一个个的黑衣小鸟,拖着它剪刀似的尾巴,在空中像织机上的梭子般地穿来穿去,嘴里不住地呢喃叫着,真的春天到了,燕子们都归来了。
燕子门的归宿是在田舍的廊下,窗檐和露台之下,裂缝和角隅里。
它们黏土的巢,新的旧的都是蜜蜂巢般的密接着,只留着极小的余空。
它们每天都是忙碌地向着四方飞翔,一瞬间或聚或散,或掠过树林的梢头,或向太阳的'方向飞升。
当它们飞过了我的面前,只见露出了那小小两叉式的尾巴,分出了黑和白的尾巴,有光泽的胸部和朽叶色的喉头,更是多么的有趣啊!燕子,你们终日这样忙碌,目的为些什么?它们呢喃地答复,好像是说:“像这样明媚的春天,大地都穿上了它们的明媚春衣,花儿也开了,草儿也绿了,虫儿也出来了,风的清凉,太阳的暖和,正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时候。
”所以我们做学生的,要是在这可爱的时候不努力读书,真是连燕子都不如哩!春雨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穿着绿衣弯着细腰的杨柳,它笑道:“很好!很好,我又要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春雨啊!下得好!下得好!”春雨愈下愈大了,可怜的小鸟,躲在巢里欢道:“不好了!不好了!雨水淋湿了我美丽的羽毛。
”春雨渐渐地停止了,一个穿着雨衣的少年,一足站在门前,一足站在门外,他望着天空自言自语地说道:“烦恼!烦恼!我穿了校服回家,淋得我一团糟;()现在我穿了雨衣,你却不下了。
雨啊!你一会儿下着,一会儿没了——怎么这样和我开玩笑?”传书鸽志文的鸽子,是他堂兄送给他的。
一天,他的伯父寄来一封信,信上叫他的父亲和母亲,到他家里去玩。
恰巧志文的父亲和母亲,都没有空。
志文说:“去吧!我带了鸽子,去找志高哥哥玩几天。
”他父亲说:“你不认识到车站的路,叫别人陪你去乘车吧!”志文说:“谁能陪我去呢?”母亲说:“让你父亲陪你去。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重读民国小学生作文(名家讲坛52)
[重读民国小学生作文(名家讲坛52)]重读民国小学生作文(一)丁慈矿来源“羊城晚报”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写出有意义的文章,但小学生作文究竟是要“有意思”还是要“有意义”?真不知小学生的生活中能挖掘出多少重大“意义”来?下面,我们来看看民国小学生是如何记叙广州中央公园和大新公司的吧!河汉清且浅:童真童趣童心童言2006年开始,我对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产生了兴趣,于是着手收集整理这些老课本,手中渐渐也有了几十本老课本,重读民国小学生作文(名家讲坛52)。
与此同时,也觅得了几册老作文选,长夜抚读,民国时代的那些孩童趣事渐渐在眼前敞亮起来。
民国之后,随着白话文运动不断推进,1920年1月(民国九年一月),当时的教育部正式下令将初等小学国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改成国语教学(白话文教育),各地的小学校陆续开始采用国语教科书。
手头上的这两本白话作文选均出版于1947年,收入的都是当时优秀小学生作文。
《小学模范作文》(图1)由上海国光书店印行,编者张叶舟,初版年月不详,1947年再版,收录100篇小学生作文。
《学生模范日记》(图2)由广州大成书局印行,编者李金言,收入100篇小学生日记。
这两本书距今已64年了,可以推断这些作文的作者正是读白话文教科书长大的,今天应该是八十岁上下的老人了吧,遗憾的是书中没有收录作者的名字。
在我看来,印在发黄书页上的不仅是一篇篇的文字,更是一颗颗质朴而真诚的心灵!这些文章没有花哨的词句,全是平实的叙述,在叙述之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这样的作文不管经过多少岁月,总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的老师商友敬先生生前曾对小学生作文提了八个字的希望:童真、童趣、童心、童言,眼前的这两本老作文,与商老师的希望一一印证。
而当下小学生的作文,却很少能读到这样的文字,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充斥其中。
小学生作文究竟是要“有意思”还是要“有意义”?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写出有意义的文章,真不知小学生的生活中能挖掘出多少重大“意义”来?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作文命题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会再出现“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傻题目,但是很多题目之下的指导文字仍隐隐约约地指向着“意义”二字,教材里的课文更有不少来自《读者》之类的“感人”小故事,我不否认这些故事有可能是真实的,但这些毕竟离孩子生活太远了,这些故事的意义太多了太重了。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9王国维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9.王国维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 (3)人物事件2:沉湖自尽 (4)人物事件3:“三重境界” (4)人物事件4: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6)人物事件5: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6二、经典语句 (7)三、名家评价 (8)四、作文文段 (8)话题1:勇气 (8)话题2:死亡与永恒 (9)话题3:耐住寂寞 (9)话题4:读书 (9)话题5:理想 (10)话题6:奋斗 (10)话题7:收获 (11)五、精选范文 (11)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11)莫逞高论,修道立德在自身 (12)秉承“六不”做学问 (14)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16)六、适用话题................................. 17 目录09. 王国维一、人物简介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其实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王国维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条粗布腰带,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而且,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
王国维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已经剪掉了。
看来,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8黄侃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8.黄侃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3)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4)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 (6)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 (6)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7)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 (7)人物事件7:孝子 (7)二、适用话题 (8)三、高考链接.................................. 8 目录08. 黄侃一、人物简介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1905年留学日本。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桀骜不驯,一些生活问题也为时人所诟病,但在对老师的态度上,他有着独特的“为徒之道”,与平时判若两人。
黄侃师从章太炎后,对其十分恭敬。
在他眼里,章先生饱读诗书,过目成诵,论及学问,简直无所不能。
在黄侃面前,人们不能做出对章太炎的不敬之举,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行。
如果有人编排章先生,被黄侃听到了,他就会怒发冲冠,大声争辩,完全不顾及场合、身份。
他将章先生的笔墨视如珍宝,每当作文后得到章先生的批阅,必定将其文字装裱起来珍藏。
知道他这一“癖好”后,章先生有时会特意写几幅字、几首诗送给黄侃。
每当得到这样的“重礼”,黄侃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摩挲,很长时间都不舍得释手。
黄侃在34岁那年,偶然得到机遇,拜刘师培先生为师。
别人都觉得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比刘先生有过之无不及,完全没必要屈尊谒其门下,甚至章太炎都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
黄侃却执意为之,到刘家行磕头拜师之礼。
他说:“我要学习的《三礼》是刘先生的家学,要是不拜师,我怎么能学到正统的学问呢?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吧。
民国人物作文素材
原文:。
抗战初期,蔡元培因病滞留香港,有位素不相识的青年从重庆寄来快信,自称是北大的毕业生,在重庆穷困潦倒,无以为生,请求蔡元培伸出援手,将他推荐给用人单位。
蔡元培当即致函某机关负责人,称那位青年学有所成,这封推荐信不久即发生效力。
然而那位青年到差时,所出示的毕业证书并非北大签发。
某机关负责人赶紧写信询问蔡元培,是否真的了解那位青年的底细。
蔡回复对方:不必在意那位青年是不是北大生,只要看他是不是人才。
如果他徒有北大毕业证书而不是人才,断不可用;如果他没有北大毕业证书而是人才,仍当录用。
笔记:2016-06-03原文:辜鸿铭一向狂傲,但他特别服膺蔡元培。
辜鸿铭曾在课堂上对学生宣讲:“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
因为蔡元培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笔记:2016-06-03原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笔记:2016-06-03原文:章太炎从来不正眼看钱。
没钱了,他就卖字。
到了晚年,他更不晓得如何用钱了。
让仆役买一包烟时,他掏出五块钱。
儿子要做大衣时,他也掏出五块钱。
有一次,要盖房子了,他掏出来的,还是五块钱。
2016-06-03原文:当王国维在北京招国学研究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清华大学,都想看到日夜思慕的大导师王国维,因为王国维当时的名声太大了!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着……进来的将是什么样的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铃声响了,踏进门来的王国维使大家很吃惊!很失望!只见一个五短身材,蓄八字须,戴缀有红帽结的瓜皮小帽,后面拖一根长辫子,着一件长袍,外套马褂的人缓步走入教室。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我们仰慕的伟大的国学大师?但是等到王国维一张口,一说话,一表述,一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就把这些学生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境界、新学问、新天地!这时候,同学们都会由衷地佩服他。
2016-06-03《人间词话》之所以不同于前朝词话,就在于它融贯中西,在容纳西方比较文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典型的中式“境界”说。
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摘选
简单的说,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半文言半白话,语句简练,情趣高雅,思想深刻,对祖国的山河、民族未来都有很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绝不矫揉造作,真正融于细腻的笔触间,令时人感慨万千……民国文言作文:渐行渐远的优雅---摘自《文汇报》2011/3/3 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
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本,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有些遗憾。
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令人感慨万千。
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春郊游记---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卢焯坡某月某日,校中放假。
课余在家,殊无聊赖。
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
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
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
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
见有茅亭,乃入座。
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
就灯下而记之。
【读后感】读着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觉就想到初小国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
”文字虽短,意境甚美。
再来看这篇作文,文字如此优雅,描写如此生动,对偶恰到好处。
恬静的乡野生活已不可复得,真是恍如隔世!春日游公园记---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黎寿泉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
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目骋怀,至足乐也。
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
既而环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
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
与民同乐,其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
【读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骋怀”,是在师专书法课上临写《兰亭序》的时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民国文人素材
阅读小报第一期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
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
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
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
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
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3林语堂
03. 林语堂■人物简介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一生曾 3 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 40 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
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
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
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寒云高士——乱世中的民国公子_作文350字_小学六年级诗歌_
寒云高士——乱世中的民国公子
袁克文,字豹岑,别号寒云,袁世凯次子,同张学良(少帅)、张伯驹(好好先生)、溥侗(皇族)合称民国四公子。
关注民国四大美男子的很多,却很少知道还有一个顾维钧,对民国四公子有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
乱世四公子均出身豪门,除张学良之外,很少还有家喻户晓的,尽管都是名人之后。
袁克文自然也一样,作为袁世凯的“二太子”,确实鲜人所知。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袁世凯和安禄山颇有相似之处,一样肥胖的身躯,一样更渴望皇位的儿子——克定和史朝义,一样风骨不凡的次子——袁克文和史朝英(梁羽生《龙凤宝钗缘》女二号,安禄山之女)。
袁克文日常爱好许多,四书五经书法绘画歌赋无一不通,还极喜收藏书画、古玩;最不羁的特点是生活放浪,妻妾成群再加上政治立场上反对袁世凯称帝,因此未能成为“太子”。
其诗颇奇,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附一首,供诸君品评:
乍着微棉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西落骄阳黯九城。
驹隙存身争一瞬,蛩声警夜欲三更。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最后的“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是其劝父莫登帝位的经典之句,常被后人借用。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趣谈民国名人故事》民国时期,那可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今儿个就来和大家唠唠这些名人的故事,可都是作文的好素材哦,听我慢慢道来。
先来说说徐志摩吧,这哥们儿那可是个情种。
他和林徽音的那段故事,那叫一个缠绵悱恻。
徐志摩为了林徽音,那是不顾一切啊,写诗写得情意绵绵。
不过呢,他有时候也挺逗的,追人家姑娘的时候,那可是绞尽脑汁。
这种为爱疯狂的劲儿,放在现在也是个妥妥的“痴情种”。
咱写作文的时候,把他这劲儿一写,那感情分不得蹭蹭往上涨啊?还有张作霖,这位东北大佬,那可是霸气侧漏。
张作霖虽然是个军阀头子,但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据说他说话特别直爽,有啥说啥,一点都不做作。
有一次他开会,有人在那磨磨唧唧地说话,他直接来了一句:“你能不能痛快儿点,别像个娘们儿似的。
”这话一出来,全场都乐了。
用他的故事写作文,能把他的豪爽和果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文章瞬间变得有血有肉。
再说说张爱玲,这可是个才女。
她的小说写得那叫一个细腻,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
她的生活经历也挺有意思的,感情之路那叫一个坎坷。
不过她可没被打倒,还是继续写她的小说。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写进作文里,那不得让老师眼前一亮啊。
还有梅兰芳大师,他在京剧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扮相俊美,唱腔婉转,迷倒了一大片观众。
梅兰芳的故事里不仅仅有艺术成就,还有他在抗日时期的坚定立场。
咱写作文的时候,把他的艺术追求和民族气节一写,那这文章的深度不就有了嘛。
这些民国时期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
把他们的故事作为作文素材,那文章肯定精彩。
咱写作文的时候,别老是写那些老套的东西,多挖掘挖掘这些有意思的名人故事,让作文变得鲜活起来。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那可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咱今儿个就先唠到这儿。
大家可得好好利用这些素材,让自己的作文变得丰富多彩。
哈哈,下次再碰到作文题目,咱就不用愁没东西写啦!。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民国名人的那些事儿》嘿,咱今儿就来讲讲民国时期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这可是写作文的绝佳素材呀!比如说徐志摩,这位大才子那可是浪漫得很呐!他追求爱情的故事那叫一个轰轰烈烈。
为了林徽因,不惜和妻子离婚,这勇气也是没谁了!咱就得佩服他这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劲头,虽然在当时那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
你想想,放现在,这徐志摩肯定也是热搜常客呀,那话题度绝对杠杠的!还有张爱玲,这可是个奇女子。
文笔犀利得能扎到人心里去。
她写的那些爱情故事,可真是让人读了心里又甜又酸。
她的人生经历也是相当曲折,感情路上也是磕磕绊绊。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才华的人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帆风顺呀!要是她活在现在,估计也是个超级大网红,粉丝那肯定多得吓人。
再说说杜月笙。
这家伙,那可是上海滩的大亨啊!黑白两道都吃得开。
他的故事那叫一个传奇,从一个小混混一步步走到了大佬的位置。
那手段,那气魄,啧啧啧,让人不得不佩服。
想象一下,要是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那得多精彩呀!孙中山先生那就更不用说了,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为了推翻封建帝制,那是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呀!他的故事那是充满了热血和理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这些民国时期的名人啊,他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有浪漫的爱情,有传奇的经历,有伟大的理想。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勇气、坚持、才华、爱国……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作文里,那肯定能让咱的文章变得精彩绝伦。
所以啊,小伙伴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别忘了这些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素材哦。
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些名人的脚步,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吧!。
民国时期学生人物小传作文
民国时期学生人物小传作文民国时期,那可是波澜壮阔的岁月啊!那时候的学生可真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那些民国时期的学生人物小传,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时代吧!咱们来说说那位鼎鼎大名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可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泰斗,他创办了北京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他的学生们可都是才华横溢,有的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郭沫若;有的成为了杰出的政治家,如周恩来、陈云;还有的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如华罗庚、钱学森。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为人生之本”,他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所以,当时的学生们都非常尊敬他,把他当作自己的楷模。
再说说那位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胡适先生。
胡适可是当时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可谓是独树一帜。
他的学生们也是人才辈出,如沈从文、钱钟书等。
胡适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独立思考,自由探讨”,他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所以,当时的学生们都非常敬仰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导师。
民国时期的学生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那位慈祥和蔼、关心学生的梅贻琦校长;那位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的陈嘉庚先生;那位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黄维将军等等。
他们的学生们也都是有担当、有作为的一代新人。
那时候的学生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啊!他们上课学习,下课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如文学社、科技社、体育社等等。
他们还经常组织各种演出、演讲比赛,如朗诵比赛、戏剧表演、辩论赛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还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那时候的学生间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友谊。
有时候,他们还会一起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支援抗战等。
这些活动让他们更加懂得团结友爱,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民国时期的学生人物小传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瑰宝,是我们永远的骄傲!让我们怀着敬意,去怀念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吧!。
作文写作素材之人物言论100则+事件100则+民国文化名人篇
人物事件篇(100则)1、湖南长沙县的张晓勇年考上清华大学,1996年毕业后被知名外企录用,2001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又辞去外企管理工作,回到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内勤。
“保安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尽显亲情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更多年迈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关怀,常回家看看成为很多父母的期盼,父母不是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需要一种精神食粮。
从这个层面来说,“保安哥”为了照顾父母,选择亲情放弃前程的情怀让我们为之感动。
2、“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后。
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对撞人者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
”事后媒体采访才发现他是一名保安,月薪只有1750元,根本没有医保,他这样说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
这位宽容的大爷被无数网友成为“中国好大爷”。
一句短短的话语,为别人驱走了黑暗,带来融融的暖意。
3、那一年,郑州菜农韩红刚看着卖不出去的萝卜,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萝卜烂在地里,不如免费让市民免费拨萝卜。
于是市民像蝗虫一般涌来,把韩红刚种的六十多万斤萝卜哄抢一空,还把他套种的红薯也偷去了三四万斤。
不过,在巨大的损失面前,韩红刚没有埋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微博。
微博里,他甚至希望那些没有抢到萝卜的市民能够原谅他。
他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热心市民和媒体的帮助下,郑州市民为韩红刚摆起了红薯摊。
结果,红薯热卖。
4、近日,一车主违停,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人来后速将车移走”。
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执法的人性化,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
5、近日,湖南的博士后向忠诚放弃高薪职位,转而卖起了包子。
过了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创业,这位博士后看中的是什么呢?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成长。
但在国人消费升级的当下,传统饮食也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重大课题。
《民国小学生优秀作文6篇》
《民国小学生优秀作文6篇》(丁慈矿点评)陈家麟钱理群等夏雨不听见檐下的滴声了,只残留着片片的白云,浮泛于天空之中,来往自如。
我疲倦了,出去散步,走到高的石,低的洼,积着秽水的街道里,更加了我的烦闷。
街的尽头,就是乡村的一角。
瞧呀!弯弯的溪流,袅袅的杨柳,丛绿深阴之中,列着几座茅舍。
旁边的池塘,承受着溪之流水。
这地方,我仿佛前日来过吧,但是没有这样清幽。
溪流添了潺潺的汩汩之声,池塘的水,更深澈而澄清了。
滨水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
地上的花儿,在这番新雨之后,莫不娇嫩活泼,生意盎然,愈形可爱,因为它们都受了雨的沐浴。
所以绿杨丛中的鸟儿,忙得穿梭也似的飞来飞去,整理他们的被雨之巢。
瞧呀!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致呵!幸福的人儿,都来赏玩吧!(《小学模范作文》上海国光书店1947年再版)丁慈矿点评:一个小学生能拥有如此丰富的辞藻,并且能够如此娴熟地驾驭文字,这真令我这个七十年后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到汗颜!灵岩游记江耐涵(五年级)当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良辰,我校举行了远足,我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二十一日的清晨,我们齐集绿茵场,由汪先生指挥出发,到胥门上船,不久便启碇。
我们在船上并不感到寂寞,时而唱歌,时而谈笑,整个的船上充满了快乐的歌声。
沿途的美景决不是笔墨所能描写尽的。
两岸金黄色的稻布满了大地,远远的山峰迷糊地好像是沉浸在浓雾中;悠悠的河水平静得如一面镜子。
因船身的震动而激起了无数的银纹。
呵!这是一幅自然的美画,使我的身心怡然,快乐逍遥。
船行三时,已停泊在木渎镇,我们便弃船登陆,慢慢地步行着。
不久,那巍峨的灵岩山已屹立在我们眼前。
于是我们便振作了精神,和疲劳与障碍奋斗,努力地向上奔。
爬到半山,我们已气喘汗流,疲倦不堪,又是口渴,但我们回首后顾,觉得自己的身体立在云中。
于是又振作起了精神,仍努力向上奔。
结果,我们终究是战胜了一切障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地———最高峰。
这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愉快,大家休息着,吃着所带的干粮,休息了一会,恢复原有的精神,向各地去游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必备|民国“先生”文化素材
那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虽然它不过历时百年,但它所造就的杰出人物,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明。
它叫民国,那些杰出的人物被尊称为“先生”。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民国时的先生们,忧国忧民、铁骨铮铮,他们微言大义、学识渊博,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照耀千古。
他们著书立说、翻译西方经典、积极从政,集体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他们是动荡年代里的一道亮光。
你可以把他们当成偶像或榜样,他们身上有着普通人所没有的精神力量;
你可以把他们当成精神导师,他们的人生智慧可以给你指引;
你更可以把他们作为素材,写进你的文章里。
他们的道德品质、精彩言论、人生经历、作品风格、人格魅力……都可以成为你写作的切入点。
而这些故事,就像星辰一般,是会发光的,是能吸引人的。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参与戊戌变法,三十岁成为报界巨子,辛亥革命时在政坛叱咤风云,“五四”之后又投身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国学大师……他一生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却始
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国爱国,与时俱进。
他真正达到了儒家所述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堪称完人。
年少得志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无缘于科举进士,梁家的希望便都寄托于他。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祖父梁维清从梁启超只有两岁的时候,便开始这样训斥他。
梁启超也当真是神童,六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
1884年,梁启超赴广州应考,中秀才,时年十一岁,“童子秀才”由此得名。
1885年,梁启超进入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
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粤华书院、粤秀书院、广雅书院一起,号称广东五大书院。
五年苦读,梁启超“四季大考皆第一”。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正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见识及胆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一夜之间,梁启超既获功名,又得爱妻,这意味着梁启超将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但他后来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功名利禄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拜入康门
在梁启超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是一位关键人物。
1890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拜会了三十三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八点聊到晚上七点。
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梁启超觉得以前学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并不是真正的学问。
于是,他当场拜康有为为师。
当时的梁启超已是举人,康有为却只是一名监生。
康有为在广州修建了一所万木草堂,开馆授徒。
在万木草堂为期一年的学习使梁启超获益匪浅,他后来回忆说“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同时,梁启超的学识和辩才俱增,在康有为的诸多弟子中脱颖而出。
有人说,康有为这一生当中,失败之事众多,唯独成功地塑造了少年梁启超。
“康梁”二人在寻求进步的学子之中,其感召力有同日月。
公车上书
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既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一年,也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一年。
1895年春天,梁启超跟康有为一同进京参加会试。
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梁启超和其他举人愤怒了。
在康有为的振臂一呼下,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敦促朝廷拒绝和议,着手改革。
由于历史上将赴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称作“公车”,意即由公家车马包送入京,因此这次举人的上书运动被称为“公车上书”。
但上书最终没有被呈送到光绪帝手中。
公车上书后,梁启超继续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致力于维新运动,积极参加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等活动。
1895年下半年,他协助康有为成立强学会,负责编辑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争取北京一些士绅和开明官僚对维新运动的支持。
1896年1月强学会遭清朝政府封闭后,梁启超应黄遵宪和汪康年的邀请,参加《时务报》的创办工作,担任主笔。
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梁启超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开民智、伸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