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论[1]
剩余价值理论课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
由于市场机制、垄断等因素,剩余价值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之 间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经济增长
合理的剩余价值分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03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
资本主义经济分析
01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统一关系
劳动者通过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等,增加劳动生 产率,从而提高剩余价值,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
3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动态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和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动 态平衡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剩余价值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中的剩余价值导 向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剩余价值的 分配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 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影响
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为无产 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
02
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定义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 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如技 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对商品价值的影 响。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到现代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在不断发展完善。
剩余价值的来源
和新剑桥学派等经济学派别。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其核心内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而全球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促使着资本主义不断扩展其发展范围,其本质目的仍是追求最大的利益,无论是从廉价资源的利用,还是低价土地的大规模使用,抑或廉价劳动力的雇佣都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降低其生产成本并扩大其市场范围的重要手段。
而资本主义生产中获取的利润的重要来源即为剩余价值的剥削转化,即便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企业将其产业转移并扩张其目的也是在追求更为低廉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最终实现其本质目的即获取最大的利润。
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的本质目的不变,剩余价值理论仍然适用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我想到大部分劳动人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少部分资本家窃取。
这个事实无论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现代社会里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和区别,只是所谓的形式变了而已,剥削变得更加隐秘、更加“文明”了。
当然许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本质,只是通过社会收入差距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差距等推测出自己在被变相的剥削。
研政治高频考点之剩余价值论
研政治高频考点之剩余价值论研政治高频考点之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②“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不能被用于买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资本主义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2.剩余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1]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裴小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内容提要:剩余价值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各种产权的实证研究,深刻揭示出了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主体地位,进而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经济规律,完成了政治经济学上的革命,并成为工人阶级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剩余价值论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说,是科学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理论基石,也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剩余价值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现实意义剩余价值论的发现和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伟大科学贡献。
正如恩格斯所评价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
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阳光的照耀。
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①。
剩余价值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各种产权的实证研究,深刻揭示出了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主体地位,进而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经济规律,完成了政治经济学上的革命,并成为工人阶级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但是,剩余价值论自诞生以来,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歪曲攻击。
目前,一些热衷于在中国搞“休克疗法”、把经济体制改革等同于私有化、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家,常常或者以马克思范式不属于现代经济学为由,实际上用西方经济学的利润理论完全否定了剩余价值理论;或者故意不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批判,硬说现在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仍和马克思描述的原始资本主义生产是一样的、马克思也和他们一样认为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现在既然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须让企业家占有一切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工人参与利润分享都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剩余价值论
观点,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分配论等
理论的关系,如劳动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 当代学者对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逻辑悖论等进行重
• 当代学者探讨剩余价值论在全球化、技术进步等背景下
新审视,探讨剩余价值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的应用与价值
的新表现,分析剩余价值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启示
• 当代学者对剩余价值论进行批判与反思,提出新的理论
• 当代学者探讨剩余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他
阶级矛盾的发展
•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剩余价值论应运而生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争取权
益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 剩余价值分配的不平等性导致社会不公平,需要社会变革来消除剥削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社会向更
公平的方向发展
• 剩余价值 =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劳动者得到的报酬
• 剩余价值 = 劳动力价值 × 剩余劳动时间 / 劳动日总时间
⌛️
剩余价值的类型
• 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获取的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与利润、地租、利息的关系
01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 技术进步促使资本家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剩余
• 技术进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不公平
价值率
剩余价值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启示
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启示
• 资本主义国家应关注剩余价值的分配,减少社会不公平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
2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3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
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5 3.资本的总公式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这是为贵卖而买。
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6(二)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7简单商品流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通中,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中,扣除了他们自身的劳动价值后剩下的部分,也即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性质和剥削程度,从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形成和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了劳动者自身的生活资料价值后剩下的部分。
这个剩下的部分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个商品,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得到劳动力后,就可以利用劳动者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商品,并将商品卖掉获取利润。
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正是这部分被剥削的价值,形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它揭示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对立。
剩余价值的形成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保持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首先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会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方式来剥削劳动者,即使用同样的工资换取更长的工作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方式导致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能够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资本家会利用这一点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使工作时间不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方式使得劳动者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更多,然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
体系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是分析和改造现代经济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必要生活费用的价值部分,也就是由资本家所剥夺并占有的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成果。
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价值是由其自身劳动量所决定的,而资本家所得到的利
润则是来自劳动者创造的更多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来购买劳动力,而该
工资只能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不包括劳动者生产出的价值部分。
这样,资本家
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了自身的利润,而劳动者无法获得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
这种剥
削的本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其次,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生产的社会化实现。
虽然它是由单个劳动
者的劳动创造的,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依靠协作和协调。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由社会劳
动创造的,但全社会的财富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
最后,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垄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
一个基本特征。
这种垄断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的基础,而资本家的利润则是从
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中得来的。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2、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剩余价值 3、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的含义: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5、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
有者之间分割。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35-36)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
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 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 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 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产业资本分为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出发,依次 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实现价值增殖,再 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2、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①把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
空间上同时存在。 ②保持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3、资本周转
(1)含素: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
、生产资本的构成。 (3)为什么要加快速度: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 价值总量。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借贷资本
(完整版)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4、借贷资本和利息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7、股份资本和股息8、土地价格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
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G'=G+△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完整版)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4、借贷资本和利息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7、股份资本和股息8、土地价格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
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G'=G+△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观
点之一。
其核心观点是指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所剥削得到的超过工人
劳动所得的价值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是以工人为中心,工人通过出售劳动力给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获得的报酬只是劳动所得的一部分。
而剩
余价值则归属于资本家,作为利润归他所得。
这种剥削关系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
控制生产过程,工人只能出售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剩余劳动时间,即工人劳动时间减去工人为赚取劳动力所需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越多,剩余价值就越多。
工人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
本家则从中获取剩余价值,使得剩余劳动时间得以延长。
资本家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即资本主义是一个剥削的社会形态。
在
这个社会形态下,工人阶级不仅仅是劳动者,更是被剥削的阶级。
剩余价值的存在决定了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在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形成了对抗关系。
剩余价值的剥削
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资本的积累和扩大的基础。
剩余价值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劳动者与资本
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影响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剩余
价值论也为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作者:
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9年第05期
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过这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是,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
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
维持一个工人24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
劳动力能制造棉纱或皮靴的有用属性,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劳动必须以有用的形式耗费,才能形成价值。
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专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产的前提 (劳动⼒成为商品)1.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 是指⼈的劳动能⼒,是⼈的体⼒和脑⼒的总和。
劳动⼒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劳动者是⾃由⼈,能够把⾃已的劳动⼒当做⾃已的商品来⽀配;第⼆.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由得⼀⽆所有,没有任何实现⾃已的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价值。
劳动⼒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
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v+m ),⽽且这个新的价值⽐劳动⼒本⾝的价值v 更⼤m(剩余价值)⼯作⽇12⼩时,必要劳动时间1-6⼩时,剩余劳动时间6-12⼩时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来的吗,为什么?)1.资本主义的⽣产过程: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G--W P A P W m' (三)增加剩余价值⽣产的基本⽅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作⽇,从⽽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2.相对剩余价值的⽣产在⼯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相对剩余价值⽣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产率的提⾼。
(四)剩余价值被⽣产出来后,资本主义⽣产就⼀劳永逸了吗?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资本积累的含义、原因、实质、结果)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价值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4、借贷资本和利息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7、股份资本和股息8、土地价格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
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G'=G+△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方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进行,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却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在于说明价值增殖的产生。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等价交换;二是不等价交换。
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价值量是既定的,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如果是不等交换,买者与卖者身份是相对的,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交换双方的价值总量在流通中并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就不能使价值得到实现和增殖。
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要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就必须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任何社会的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力就不能进行社会生产。
但劳动力只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才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自己的劳动力能够出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农奴制度瓦解和手工业者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由于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维持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价值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受到劳动者所在国家的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影响。
同时,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种生活资料的价值不断降低,从而使劳动力价值趋于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维持劳动者和家庭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提高,从而使劳动力价值趋于提高。
总之,在劳动力价值决定问题上,这两个方面起着相反的作用,后一个方面是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
显然,在一定时期,各国的劳动力价值是可以确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人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
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逐渐消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的劳动过程能够创造价值,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正因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具有这样特殊性,资本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以后,就可以实现价值增殖,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才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资本的本质,首先它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次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最后它不能是静止,而是永不停止和不断加快速度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劳动过程的一切要素归资本家所有,因此,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第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让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出比他预付资本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劳动者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因此,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就在于: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者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使用权。
如果把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那么,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中生产的是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剩余价值。
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直接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实现了价值增殖的目的。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
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价值只是再现于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正是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所以把它称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因为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把它称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不变资本只是可变资本增殖的物质条件。
可变资本之所以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作为可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发生作用,即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
因此,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其公式就是:m'=m/v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来源,被工资这一现象掩盖了。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者劳动一天,得一天工资,劳动一个月,得一个月工资。
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劳动者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似乎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其实,在资本家同劳动者的买卖关系中,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价值和价格。
因此,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是理解工资本质的关键。
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形态,科学地揭示出工资的本质,即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从而为正确认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家之所以能采取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
但是,靠绝对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局限的。
因为工作日的延长限度既取决于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又取决于社会和道德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并且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