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叶圣陶教育思想之“生活即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体现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叶圣陶是中国教育家、作家和翻译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我对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以及教育者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爱”。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深度的人际关系,应该通过爱来滋养学生。
这种爱不仅是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更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和鼓励。
叶圣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爱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学习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其次,叶圣陶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叶圣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家庭即学校”的观点。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它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发展。
叶圣陶还提出了“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身体、个性和社交能力。
他主张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在学习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教育的目标是多样的,不能仅仅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整个人格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的教育方法以启发式教育为核心。
他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发现和创造。
在学习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论用“生活即教育”思想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
育2019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12No.10 2019察,还有的行人急忙闪躲。
然后让学生就“行人”的表现阐述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扶,但要有监控和证人;有的学生认为要扶,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
通过表演同学们都有了切身感受,能够换位思考,懂得要善待他人,对生命要有敬畏之心。
三、借助本地乡土资源,推进教学的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的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编写的,教师的任务是按照教育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教材是教学的主线,由于教材具有普适性,不可能将各地的发展实情编入教材。
为此,我们要借助本地的乡土资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打造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挖掘当地丰富文化资源,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和名胜古迹了解本地有名的历史人物,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也可以体验本地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感受家乡人民的纯朴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文化的热爱。
此外,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养老院、福利院进行志愿服务,教育学生关爱老人、回报社会,培养学生善良的精神品质。
四、引导学生关心新闻时事,培养其社会使命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使学生懂得回报社会和生活。
社会是最大的实践平台,是检验一个人道德与法治修养的平台,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传授,而要秉持开放性原则,借助社会这个实践平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成为一名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才。
例如,在“建设美好祖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通过观看电影了解国家的军事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情况。
电影直观展现了祖国的强盛,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从而增强学生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德育,其核心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最好的德育,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德育的主要责任。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开始注重生活化教学理念和体验式教学,但大部分教师无法真正做到将生活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
本文将围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这一核心教育思想,结合所在学校德育工作实践,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理论以及生活化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德育;道德与法治课陶行知先生是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开创者,他认为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政治,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重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生活,将其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是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教育运动之一,“生活即教育”简要扼要地回答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
“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并逐渐明晰的,可以从教育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本身具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
首先,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能够引起生活之变化的认知能与行为;其次,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人类社会本就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教育存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的变化。
由于社会生活是大环境,陶行知把教育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他认为的生活不仅指实际生活、日常生活,也指大众生活、民众生活等。
他将教育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认为生活无时不变,时刻伴随教育的意义,是与我们当代教育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的理念是相通的。
(二)用生活来教育从教育的过程来看,“生活即教育”要求教育的活动是生活中的行动,教育的方法是生活的方法,即用生活来教育。
叶圣陶“生活”作文教学思想探究及其对初中生活作文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生活”作文教学思想探究及其对初中生活作文教学的启示作者:邓娟博才南校区七年级语文组摘要: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是他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的结晶,也是他从事写作、编辑理性思考成果的总结。
叶圣陶的作文基于“生活”的本源观、“求诚”为核心的文德观、为“应需”的作文目的观、“写生为主”的作文训练观、“通且好”的作文评价观构成了他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
其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对目前十分适应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种重要作文教学形式——生活作文教学有多方面的启发。
关键词:叶圣陶生活作文初中作文教学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是他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的结晶,也是他从事写作、编辑理性思考成果的总结。
其作文教学思想以“作文即生活”为核心观点,阐释了作文与生活之间的微妙联系,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作教学中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现实生活的价值,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探究叶圣陶“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对整治学生“假大空”的写作文风,打破当今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尴尬局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价值。
一、叶圣陶“生活”作文教学思想探究叶圣陶的作文基于“生活”的本源观、“求诚”为核心的文德观、为“应需”的作文目的观、“写生为主”的作文训练观、“通且好”的作文评价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他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
(一)作文基于“生活”的本源观“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圣陶的这几句话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作文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来源。
正如新课标中所讲: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由此可知,生活与写作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
叶圣陶的作文基于“生活”的本源观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写作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教育理论启发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才会有学生“知”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 与“行”的和谐发展,才会使德育说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要关注学生 教转变成学生自我体验,才会使道德
当下的现实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未 与法治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课,
来生活,“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 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行知先生在借鉴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之 论来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引
上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 导初中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可以
论强调教育要从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 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教育的资源,
来,突出生活这一中心,着力关注社 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力。
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未
2.“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
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道
陶先生提倡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
德与法治教学
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的统一的关
系,把社会视为一个大学校。这为我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伟大的教 们改革目前道德与法治内容枯燥陈旧,
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 不切学生实际和学习规律,不能有效
83 2018.06
课程与教学 Kechengyujiaoxue
教育”之路,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社 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如 在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实 地走访、开座谈会、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调查近年 来国家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产 生什么深刻的影响,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后,把调查的 信息分类梳理,形成调查报告在课上交流发言,事实 证明,开展社会调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 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让专家、行家进课堂, 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如讲法律知识时,请知名 的律师来讲法律知识,在讲传统文化时,请当地书法 家 讲 书 法 常 识 等, 借 助“ 外 力 ” 以 拓 宽 学 生 的 知 识 面,提升学生的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充分运用多 媒体网络的功能,将会给学生开辟一块新的天地,将 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手段巧妙结合起来,教 育的成效是全方位的。
让生活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生道德品质的提 高都有极大 的促进 。如何将教材 内容与学生的真 司机 、 交通警察 , 模拟遵 守及不遵守交通规则 的生活情境 , 通过学
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 我结合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
生 活动使 学生认识 到不遵 守交通规 则 的危 害及遵守 交通规则 的
设计生活情境 . 激 发 学 生 兴 趣 重要性 。这些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 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 出, “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 跃跃欲试地想发表 自己的观点 , 教师循循 引导 , 车毁人亡的场景使
2 0 1 3 - 0 7
治学之 法
让 晷走楚 牛 学书 岛 课堂
— —
浅谈 陶行知教 育思想在初 中思想品德教 学中的应 用
文/ 周娅玲
摘
要: “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 育理论 的核心 。他 的生活教 育理 论和 我们瑞所提倡 的素质教育理论有相 同之处 , 教 师如能
在教 学中很好 的应用 , 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极大 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 生活即教育 ; 思想品德 ; 陶行 知 陶行知 ,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生活 即教育 ” , 是 陶行 知生 活 呆板为活泼, 化枯燥为生动, 同时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加强社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 问题 , 提 出问题 , 解决问题。 让 教育理论 的核心 。他 的生活教育理论 和我们现在所提倡 的素质 教 会实践 , 育 有异 曲同工之处 , 他 的“ 生活即教育” “ 社会 即学校 ” “ 教学 合一 ” , 学生在实践中巩 固道德认识 ,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 观。
、
的兴趣” , 兴趣是最好 的老 师。 如果学 生对所学 的内容感兴趣 , 就会 学生 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对 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 , 并趁 机引导学生 产生强烈 的求 知欲望 , 就会主动探寻 、 深入研究 , 从而 达到事半功 学会如何关爱 自己和他人 的生命健康。整节课学 生都处 于全身 心 倍的效果 。夸美纽 斯说 : “ 孩子 们求 学的欲望 是 由教 师激发 出来 投入 的状 态 , 课 堂气氛异常活跃 , 教师不仅实现 了知识 的传 授 , 更 的” 。因此 , 作 为从事新课改 实验的一线教师 , 一定要 注意观察生 体现 了情感 、 态度 、 价值 观的培养 。 活, 了解学生 的爱好 , 巧妙地设置生活情境 , 激发学生 的求知 欲 , 使 学生从教学开始便保 持主动学 习的良好状态 。 三、 参与社会 生活 。 提 高实践能力 陶行 知提 出“ 社 会即学校 ” 是“ 要把 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 中使 生活情境的预设要多样性 ,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时设计 的问 他任意翱翔” , 是要拆除学校 与社会之间的高墙 , “ 把学校里的一 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育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并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活化教育,推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生动活泼。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生活化教学,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故事来进行教学。
通过雨露滋润大地,阳光普照万物,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二、强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要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精神的公民。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服务、进行文体活动等方式,营造生活化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陶行知主张“教育要从人的心灵出发”,强调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陶行知的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
通过让学生亲历社会现实,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积极面对生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陶行知强调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其对中国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东西,是一种力量,把人引向理想人格。
”这也正是他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以下,本文将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语文教育目的、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影响等方面浅谈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育人为己任,全面发展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以育人为己任,全面发展为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发展。
他希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会阅读、写作等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2.教育应该是愉悦的叶圣陶认为,教育应该是愉悦的,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他强调教育的存在应该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而不是强制他们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3.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叶圣陶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认为孩子的个性和思想是绝对值得尊重的。
他试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鼓励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二、语文教育目的叶圣陶对语文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视的。
他将语文教育定义为“借助语言学习、语文阅读和写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推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同时,他还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认为,良好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阅读是学习的起点。
叶圣陶强调必须通过阅读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鉴赏能力,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文化兴趣。
2.增强学生写作能力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他鼓励学生多写、多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思维的拓展。
3.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叶圣陶强调,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课堂上的运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课堂上的运用作者:吴玲玲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7期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在我们初中的政治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目前学校的政治课普遍具有强制性、说教式、唯知识论的特征,因而长期以来都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某项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中,政治课排在第10位(共14门课),在最不喜欢的课程中排在第3位,有近1/10的初中学生将政治课列为最不喜欢的课程。
[1]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究其原因:第一,中国教育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将教育手段(读书)当成教育的目标(育人),中国当前的教育实际上已经颠倒了教育的本末——培养人的德性和学习知识的关系。
中国自有文明始,培育人的德性始终是教育的根本,这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强盛繁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为首”。
而我们当前的教育则是将教育的末——学习知识当成了教育的本——德性的培养,所以造成了今天教育界的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的状况。
第二,传统的政治课对学生思想与生活缺乏实际关注和更实在的帮助,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传递,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方式单调,只是简单地将书本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在政治课堂中如何避免“大而空”的道德说教,许多老师在不断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与新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也日趋明显。
笔者认为,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去,是我们初中政治教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整个社会对下一代的期望。
那如何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堂中进行运用,笔者谈出以下几点看法: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思想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年第09期182课程研究“生活即教育”思想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皇甫忆聪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学,江苏省昆山市215300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我们暂且先不从宏观来看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整个中国从近代到现代的影响,而是从一位中学老师的的角度,谈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感悟与运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的原因首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应该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建立其与社会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展开,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从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看,初中生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还需要成人的照顾和保护,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还不能正确的判断是与非,学生还不能透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内容,还需要老师的分析指导,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就是根据初中生会产生的心理困扰而编著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第一,案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我们现在的课堂有时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授课形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如果能够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用浅显的案例说明书本上的道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另外,教材中弘扬的是真、善、美,而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与社会提倡所相反的事例。
在教学过程中将正反事例进行对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是非观,一味的回避现实问题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课堂脱离现实生活,因而失去兴趣。
下面我来举几个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说明教材知识的案例,比如在《个人与集体》这一课中,可以用班集体做案例,用黑板报评比、运动会、八项评比等活动凸显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他强调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探索出一种既能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又能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教学方法。
一、从生活出发,融入情境教学陶行知强调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把道德和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所处的情境中。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社会生活案例、文学、影视作品等多种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和法律的存在,提高他们的体验式学习能力,强化教学的情感价值。
比如,在讲解“友情”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观察自己的同学之间的友情关系,找出一些典型的友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友情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考虑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陶行知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和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实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形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并且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意识,了解法律的社会化功能。
三、把握适度,强化素养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在教育中要“适度”,不应过分强调知识的多少和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应更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素养教育,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法制观念的塑造、人文情怀的抒发、审美情趣的培植等,使学生在教育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全面的人类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案例引入、采取观察、模仿、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道德自觉和法律意识。
叶圣陶的教学思想及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叶圣陶的教学思想及其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叶圣陶的教学思想1.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他看来,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保障。
2. 教学以学生为本叶圣陶主张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叶圣陶提倡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强调实践性教学叶圣陶强调实践性教学,认为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他主张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叶圣陶认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他主张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叶圣陶的教学实践1. 创办新教育实验区叶圣陶在新教育运动中,积极倡导和实践新教育思想。
他曾在江苏无锡创办了“新教育实验区”,推行新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编写教材,注重实用性叶圣陶注重教材的编写,强调教材的实用性。
他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在他的影响下,我国教材编写逐渐走向实用化、科学化。
3. 深入课堂,关注学生叶圣陶注重深入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能够对人类的生命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经验,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即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注重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自身的潜能和能力,并能够承担社会责任。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首先,强调情感的培养。
陶行知认为,情感是人的核心,教育必须从情感入手,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懂得关注和尊重自己的情感,理解别人的情感,了解并珍惜人际关系。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贯彻陶行知的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的培养。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和理解。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探索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事物的真实性和本质特征,从而带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产生复杂的动态变化。
第三,强调学生参与的培养。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发地运用智力、发挥创造能力的方式,来形成对知识的理性掌握。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品德讨论实践活动等活动,建立自己的社会实践和思维经验,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强调学科内容和思想品德的融合。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科内容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相结合,同时将学科内容和思想品德知识融合,使学生在学科内容中体验到思想品德的力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科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科内容中深入理解思想品德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教育理论,主张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品质。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思想品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使学生在德、智、体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以德育人”。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陶行知看来,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是人格塑造的关键环节,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最后一个基本观点是“以身作则”。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思想品质来感化学生,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教育者本身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行为榜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在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上得到提升。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风气的不正、道德观念的混乱,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识不强,道德情操淡薄,缺乏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思想品德教育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陶行知提出的“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以德育人”和“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叶圣陶教育思想浅析论文
叶圣陶教育思想浅析论文叶圣陶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大胆而创新,对现如今的教育改革以及教师的教育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叶圣陶教育思想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叶圣陶教育思想浅析论文篇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师的启示》摘要:叶圣陶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大胆而创新,对现如今的教育改革以及教师的教育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圣陶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其诸多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小学老师仍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作为老师,应该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应着眼未来,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关键词:叶圣陶; 小学教师; 为人师表; 学生主体; 打定人生观的根基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62-001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以及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叶圣陶认真总结并汲取了中国古代以及外国教育家的优秀教育理念,对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做出了大胆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独特并富有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体系。
虽然叶先生已经离世,但其教育思想像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照耀着教育今后发展的道路,又像一座打破黑暗的灯塔,给当代的小学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为人师表,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得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最有可为的事,作为小学教师,对小学教育得有坚定的信念。
“国家和人民把儿童交给小学教师教育和培养,这是多么重大的信托!儿童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小学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他们好的影响,使他们往后升学或者就业都得到好处,一辈子立身处世都得到好处,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
受这么重大的信托,干这么重要的工作,只要是有志气的人,必然会从心底里透出一句肯定的话,小学教师确实值得干。
”[1]小学教师的意义如此重大,我们又岂可随意为之。
浅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
浅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创立了崭新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其鲜明的特色,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知识不仅来自于教科书、来源于老师,幼儿也通过体验生活,通过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自己的视野,这种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获得的知识,认识更深刻。
他主张从现代社会生活出发,促进学生和谐、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而且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实践能力方面看: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强调实践性,他曾说“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
他的教学方法论充分地展现了教育之于实践的特色。
从创新能力方面看: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创造性,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创造教育。
陶行知曾经说:“生活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扼要地说,一是提高生活水准,二是启发警惕性,三是培养创造力。
”生活是幼儿真真实实的生活,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相应的学习自由和一定的学习能力,会激发幼儿对自己感兴趣问题的自觉探讨,只有使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才能获得创新的基点。
一、关注生活,积累真实生活素材。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论用“生活即教育“思想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
论用"生活即教育"思想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发布时间:2021-01-28T09:49:53.80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第30期作者:王明锋[导读]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王明锋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殷巷中学 251600摘要: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以生活为教学基础,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教师需要坚持生活化的理念,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改进程。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在新课改要求中,重点强调了要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素质,让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品德修养都得到提升。
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养成具有关键作用。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掘课程材料及资源,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掘生活资讯,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教师若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中去,首先需要从学生生活兴趣出发,从日常中搜索和发掘教学资源,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个课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搜集几类热点新闻话题,并在课堂中分析新闻内容,向学生阐述违法问题,并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的角度了解法律、掌握法律。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有些初中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被父母要求辍学,这种家长的行为是违法的。
再向学生阐明《义务教育法》要求来证明其违法行为。
这样一来能很好地将法律知识与生活资讯相结合,让学生快速明白学习法律、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融入生活情境,加深课堂知识印象因为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关联较大,教材中有大量的重点内容都取材于日常生活。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等理念,强调了生活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注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塑造。
一、多角度引导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多角度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从不同角度切入,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知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发生的现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观法庭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道德与法治,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感化教学陶行知认为学生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情感化教学,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和认识道德与法治。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案例、播放感人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明白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体验陶行知强调学习要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义工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并将道德与法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参与式教学陶行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形成对道德与法治的正确认识。
五、案例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进行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正确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叶圣陶教育思想之“生活即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体现
作者:张国华仲菊芳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7期
摘要: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所提出的多个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一线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其中,叶圣陶为了解决“知行脱节”以及我国中学生应用能力水平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等多种理念,认为学科教学应以生活化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本文便将结合笔者的教学探索,从开发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组织生活实践三个角度,来分析叶圣陶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叶圣陶;生活即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针对初中生的道德品质与生活赏识等问题而开设的德育课程,此类课程与常规文化课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是最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若脱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与精神需求,那么将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流于形式,削弱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塑造学生个性、约束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体现出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促使初中生在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开发生活资源
开发生活资源主要是针对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行为习惯与道德缺陷,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与课程资源来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们认真反思自己与他人真实存在的行为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开发生活资源是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走向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方式,而这就需要教师建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教材为中心来扩充教学内容。
就比如在“好习惯受用一生”一课中,笔者便提前进行了教学准备,即利用智能手机拍摄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习惯。
比如,有的学生吃东西前没有洗手的好习惯,不讲卫生;有的学生写字的时候习惯趴在桌子上,眼睛距离桌面很近,导致学生视力受损;有的学生不够尊重与自己谈话的同伴,总是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
在课堂上,笔者会展示这些真实照片,希望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这些习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所产生的危害。
然后,笔者再以此引出“好习惯受用一生”这个学习主题,使学生在反思与学习中了解自己存在的习惯问题,自觉约束个人行为,为使其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做好准备。
二、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将初中生带入到某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环境影响下积极思考与反思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与熏陶。
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本就是要将生活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实现无缝衔接,帮助初中生实现发展与进步。
就如在“追求情趣要选择”一课中,笔者便提前组织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在生活中常常参与的解压活动与娱乐方式。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常选择的娱乐活动是以现代社会中的流行趋势相一致的,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玩“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网游游戏,而有的学生则喜欢通过“快手”“抖音”等小视频软件来放松身心。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追求情绪要选择”一课课堂伊始便展示了这些娱乐软件的图标,引起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并以此来介绍了“从众心理”,让本班学生了解了此类心理的具体含义与利弊。
然后,笔者再鼓励学生就“情趣的选择”这个问题进行了德育辩论,以便让学生树立高尚的情趣意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资料来引入问题,便于让初中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使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而这也易于让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熏陶。
三、组织生活实践
实践活动本就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措施,因为实践活动本就是生活活动。
叶圣陶先生将“学校即社会”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学理念结合在一起提出,便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科教学实现生活化改革的基本措施,所以教师应分析这两种教学理念的本质与精髓,以综合实践活动来组织道德与法治活动。
就如在“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中,笔者便以探访本地残疾人士中心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来组织了本课教学。
笔者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本地残障人士中心看望了这些身残志不残的勇士。
本轮实践活动唤起了初中生的恻隐之心,他们都十分小心翼翼地与这些残疾人进行了沟通,温柔呵护,主动帮助这些残疾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些残疾人也十分耐心地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给本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许多学生的内心都不能平静,他们既为残疾人的痛苦经历而感到难过,但也为残疾人直面挫折与困难的勇气感到敬佩。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基本学科,教师应综合分析叶圣陶先生的教学理念与中心思想,以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思想来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2]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80-81.
作者简介:
张国华,仲菊芳,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学校。